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pdf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第一章:电荷的概念1.1 静电荷与动电荷静电荷:物体在摩擦或其它方式作用下产生的电荷。
动电荷: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1.2 电荷的性质电荷是量子化的,即电荷量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
电荷具有正负两种性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第二章:电荷的守恒定律2.1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2 电荷守恒定律的证明与应用通过实验验证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在电容器、电池等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第三章:电荷的测量3.1 电荷量的单位库仑(C):电荷量的基本单位。
微库仑(μC)、纳库仑(nC)等:电荷量的衍生单位。
3.2 电荷量的测量工具静电电荷计:利用电荷与质量的比值来测量电荷量。
电荷流式计: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电荷量来确定总电荷量。
第四章:电荷的积累与释放4.1 电荷的积累物体在摩擦或其它方式作用下积累电荷。
电荷在导体表面的积累。
4.2 电荷的释放电荷通过放电现象从物体表面或内部释放。
放电的方式包括:尖端放电、火花放电、接地放电等。
第五章:静电场与电荷相互作用5.1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静电场:由静止电荷产生的电场。
电场强度、电势差等静电场的基本物理量。
5.2 电荷在静电场中的相互作用电荷在静电场中的受力分析。
电荷在静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第六章:静电场的基本计算6.1 电场强度的计算电场强度的定义:在某一点的电场力对该点的单位正电荷。
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E = F/Q,其中E为电场强度,F为电场力,Q为测试电荷。
6.2 电势差的计算电势差的定义: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电势差的计算公式:U = W/Q,其中U为电势差,W为电场力所做的功,Q为测试电荷。
第七章: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7.1 静电平衡状态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电荷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包括电荷的基本性质、电荷量的守恒定律以及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电荷的基本特性、守恒定律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2. 理解电荷量的守恒定律;3.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示波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等;2. 实验材料:小球、绝缘棒、毛刷等;3. 教学投影仪:用于播放相关实验视频;4. 文字材料: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教科书及相关教学资料;5. 实验室环境:清洁整洁、安全无隐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实验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电荷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橡皮梳梳头后可以吸引纸片?”“为什么电子在原子内不会互相排斥?”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电荷的性质。
2. 讲授(1) 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正电荷、负电荷、电荷的载体等内容;(2) 理解电荷量的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演示和文字讲解,让学生明白电荷的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定律;(3) 探讨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规律、电阻的连接方式等。
3. 实验操作(1) 使用实验工具和材料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荷实验,如用绝缘棒摩擦后带电小球的吸引、带电小球的推开等;(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等。
讲解相关知识点,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展望本课程的继续学习。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举例]1、冬天,用塑料梳子梳干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
2、塑料尺子在衣服上摩擦后,能吸住细小的纸屑。
[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论]很多物质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能够吸住轻小的物体。
新课讲授一、电荷1、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一种电荷互相吸引。
二、三种起电方式1、摩擦起电[讨论]为什么摩擦后的物体会起电?原子核外的电子靠质子的吸引力而维系在原子核附近。
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力较小,容易受到外界作用而脱离原子。
[结论]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本质: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只能是负电荷,不能是正电荷。
2、感应起电[实验]课本P·3[讨论]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结论]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之《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电荷的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3. 能够解决与电荷守恒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引入(10分钟)引入电荷的实验现象,例如搓皮球带电、电磁吸力、电子束偏转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2. 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a. 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讲解电荷的基本单位、电荷的正负性、电荷的量子化等内容,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b. 电荷守恒定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即一个封闭系统中总电荷量守恒不变,通过示意图和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3. 实验演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演示:a. 剪纸实验:用剪纸剪下许多小碎片,让学生搓起螺旋形的剪纸片,然后将其放在向上悬挂的两个杆子上,观察剪纸片的运动。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剪纸片会互相排斥,进而引出电荷的存在。
b. 金叶电量计实验:用电子束法向气溶胶喷雾器中喷洒电荷密度不均匀的气溶胶,观察金叶电量计的指针偏转情况,并解释其原因。
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荷的存在和相互作用。
4. 讨论与思考(2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a. 电荷的守恒性质对于电路的正常工作有何重要意义?b. 为什么物体在摩擦后会产生电荷?c. 电荷的守恒定律是否适用于微观领域的粒子?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荷守恒的原理和应用,并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和观点。
5. 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复习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梳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框架,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荷的存在和互相作用。
2. 讨论与思考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电荷守恒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课件
一、电荷 1.两种电荷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 正电荷 和 负电荷 。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 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规定 负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2.电荷间的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
3.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 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 质子 和不 带电的 中子 组成,核外电子带 负电 。通常原子内正、负电荷的 数量相同,故整个原子对外表现为电中性。 4.自由电子和离子 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 中自由活动,这种能自由活动的电子叫作 自由电子 ,失去这种电 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 离子 。
原因
与导体之间发生转
力不同而发生电子 吸引(排斥)而靠近
移
得失
(远离)
2.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 三种起电方式都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 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另 一部分,它们的本质都是电荷的转移,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例 1】 (多选)如图所示,A、B 为相互接 触并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都不带电, 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 是带正电的小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两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量的分配规律 (1)当两个导体材料、形状不同时,接触后再分开,只能使两者 均带电,但无法确定电荷量的多少。 (2)若使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电荷量大小分别为 q1、q2,则有
【例 2】 放在绝缘支架上的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 A、B 分 别带有电荷量 QA=6.4×10-9 C,QB=-3.2×10-9 C,让两个金属小 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
上例中,把 C 移近导体 A 后,用手摸一下 B 导体,观察到什么 现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件
(3)感应起电的操作步骤:
①如图甲所示,使带电体 C(如带正电)靠近相互接触的
两导体 A、B. ②保持 C 不动,用绝缘工具分开 A、B.
③如图乙所示,移走 C,则 A 带负电,B 带正电.
若先移走C,再分开A、B,则A、B原来在C的作用下感应出的异种电荷会立即中和,A、B 分开后不带电.
Q1+Q2 2
,电性与两球原
来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同.
②若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先中和等量的异种电
荷,剩余电荷量平均分配,电性与接触前带电荷量大的金
属球的电性相同.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A=6.4×10-9 C,QB= -3.2×10-9 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
【解析】 两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 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即接触后两小球的电荷量
QA′=QB′=QA+2 QB=6.4×10-9+2-3.2×10-9 C =1.6×10-9 C.
金属原子中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 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能自由活动的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 电子的原子便成了带正电的离子.
3.物体带电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 荷.
当物体内的正电荷数量多于负电荷数量时,物体带正电,反之, 带负电.正电荷数量与负电荷数量相等时,物体不带电.
【答案】 B
【方法总结】
在处理带电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需特别注意带电物体具有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的特性, 所以当两物体相互吸引时,其可能情况是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也可能是两物体带异 种电荷.当物体接触后,它们可能带同种电荷产生斥力.不少同学注意到了第二种情况, 漏掉了第一种情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课件
B分开,再移走C,A、B仍然带电,但重新让A、B接触后,A、B上的感
应电荷完全中和,金属箔片都不会张开,选项D错误。
答案:AB
探究二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其应用
小明同学用自制的验电器进行了一些探究实
验。如图所示,小明使验电器带了负电荷,经
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毛皮
与橡胶棒摩擦,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
棒带负电,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探究一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与各自遵循的规律
同学们到超市购物,是如何打开新塑料袋的呢?请做下面的实验
并解释:将新塑料袋铺于平滑的木质桌面上,沿垂直于塑料袋底线
到带正电的物体上。
(3)带正电的物体与带负电的物体接触,电子由带负电的物体转移
到带正电的物体上。
【例题1】 (多选)
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柱
支撑的金属导体,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
属箔片,起初它们不带电。C是带正电
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后,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导体C,A、B上的金
1.物体带电的实质
使物体带电不是创造了电荷,使物体不带电也不是消灭了电荷。
实质均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也就是物体间电荷的重新分配。
2.守恒的广泛性
电荷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
任何电现象都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也涵盖了近代
物理实验发现的微观粒子在变化中遵守的规律。
2
C=1.6×10-9 C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 B 球转移到 A 球,自身的“净”电荷全部中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
说课稿《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时间:2018.10.9《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安排设计。
一、教材分析1、初中课标要求“从原子结构层面,了解摩擦起电及其他物体带电的实质”,高中的课标中更进一步要求“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2、本节内容电荷守恒的知识在化学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应用时已经接触过,通过本节的学习再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分析静电现象,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成为电荷守恒理论的佐证。
更为后期化学中的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3、通过本节知识学习,知道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和元电荷概念,既是对初中静电知识的延伸总结,也是为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定量计算(本章第二节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再结合本章其他章节知识为第七节的静电利用和防护做好前期准备。
4、新课标变化,加入“通过实验”,突出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物理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电荷守恒物理观念,认识到物体带电的本质规律科学思维:由生活中静电现象,在原认识基础上构建原子模型,对带电本质实验分析综合并通过实践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结论。
科学探究:学生通过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静电原理产生疑问,设计实验,观察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交流、论证的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此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对于科学的探究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二.教法分析1、循环递进探究法:本节课将设置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设置问题串,通过猜想、实验、论证解决问题,实现闭环处理,每个环节产生新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
不仅实现环环相扣而且前两个环节又存在知识点共性,便于总结。
2、实验启发式: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本节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二、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的初识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对物体带电产生的原因的理解。
四、教学建议电荷是电磁场中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原子物理及核物理中不可避免要出现的。
在高中的必修一、二,学生未曾接触过有关电荷及电磁场方面的学习,因而,它既是对初中所学的电学知识的深化和加强,也为即将学习的电磁场以及电荷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摩擦生电及静电产生电荷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电荷转移的规律及方法,了解运用电荷守恒定律消除静电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通过和学生共同处理实验教会他们动脑分析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及处理技巧,体会动手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深刻理解摩擦生电和静电感应这两个产生电荷的过程以后,通过例题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学过的初中电学概念为基础,在实验中总结出电荷在电中性导体和介质中运动的规律。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
第七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1、教材的地位:本课是高中物理3-1 选修第一章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在学习了选修1-1和2-1的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对电学知识的进行学习的第一课。
本课既有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融汇,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3说教法本节课作为电学知识的引入和准备,在章节教学活动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在初中就应经讲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等知识,因此本节重点是讲述静电感应现象。
并且注意学生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处理。
作为章节的起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探究太深奥的电学知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清一些初中不实或有误的观点,为整个章节作好准备工作。
主要通过老师演示实验配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并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评奖讨论让学生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有一个直观,深刻的理解。
4说学法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5教学程序引课:【演示】: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再用橡胶棒去靠近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分析原因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有哪些,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生阅读《电荷》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师提问:1、自然界存在哪两种电荷?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的?2、学会物理模型的建立,在以前我们还学过那些物理模型?课本中所介绍的金书中的原子核、电子所处的状态及其运动情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教材分析: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的电荷量。
感应起电是学生新接触的方式,需要从金属导电机理角度考虑。
同时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中发现电荷守恒以及元电荷。
二、学生分析:学生初中对两种电荷以及它们间相互作用,和摩擦起电已有所了解。
同时化学上原子结构已讲过,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解决摩擦起电的本质问题。
感应起电需要从现象的感性认识去上升到理论理解的高度,对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任务分析: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立起感性认识。
应用FLASH帮助理解金属导电的微观机理,同时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加深对感应起电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五、教学重点:掌握三种起电方式,理解带电的本质与电荷守恒定律。
六、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牛顿的名言师:你看了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讨论)总结:我们要学习伟人对待科学的谦虚的态度,同时要不断探究学习,因为神秘的自然界仍有许多未知的的规律等待我们的发现。
牛顿没有发现我们知道的每一样东西,其中包括电现象和磁现象,而电和磁的世界比力学的研究要更加丰富多彩。
从本章开始我们将进入有趣的电和磁的世界。
师:关于“电荷”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多少是用电荷量来表示……总结:本章我们系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⑴物体带电的本质⑵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⑶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二)进行新课一、电荷:问题一:什么叫带电?怎么知道物体带电了?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或验电器检验。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4、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2、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2、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电荷电荷概念:电荷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思考与讨论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答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答案】中性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点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其中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较远容易受到外界作用而脱离原子,从而使物体带电。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答案】1、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点,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本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2、静电感应: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失去自由电子的原子遍成为带正电的离子,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电子则穿梭其中,使金属成为导体。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者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者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课件
审题指导:
题干关键
获取信息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球A,B
符合电荷分配原则的要 求
电荷量QA=6.4×10-9 C,QB=-3.2×10-9
C
异种电荷先中和,后平分
两金属球接触
第三个与它们相同的不带电小球C反 复与A,B接触
三球最终电荷量相同
解析:(1)两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 配,即接触后两小球的电荷量
(3)接触起电中电荷量的分配原则 ①当两个导体材料、形状不同时,接触后再分开,只能使两者均带电,但无 法确定电荷量的多少.
②若使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电荷量分别为 Q1,Q2,则它们接触后再分开都
带有 Q1 Q2 的电荷量,式中电荷量 Q1,Q2 均包含它们的正负号.例如 2
要点二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探究导学]
倍.
(2)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密立根 测得的,在我们的计算
中,可取e=
1.60×10-19 C .
3.比荷:电荷的 电荷量 与 质量 的比,电子的比荷为电子的 电荷量e 与
电子的 质量me 之比,即 e .
me
要点一 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 [探究导学] 如图所示,是感应起电机,结合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1)两个绝缘体发生摩擦为什么会带上电荷? (2)感应起电能发生在绝缘体上吗?原因是什么?
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2.三种起电方式分析 (1)摩擦起电 如图所示,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而 带负电;毛皮摩擦硬橡胶棒,硬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失去电子而 带正电.
(2)感应起电 如图所示,带电体靠近导体A,B,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 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A,B导体分别聚集负电荷和正电荷, 先将A,B分开再移走带电体,则A,B导体分别带负、正电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电量的概念。
2。
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
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
本章将学习静电学。
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复习初中知识:【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表现为电中性.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
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
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在移动.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电,获得电子的带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会,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所以,电荷量e称为.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怎样定义的?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种电荷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本教时作为电学知识的引入和准备,在章节教学活动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在初中都已经讲过,本节重点是讲述静电感应现象。
作为章节的起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深奥的电磁学知识,重点安排在静电学基础部分复习上。
发动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讨论,分清一些初中不实或有误的观点,为整个章节作好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感应带电和接触带电,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知道三种方式均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说出电荷守恒定律,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电荷守恒。
4.知道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5.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电荷守恒定律、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在复习摩擦起电现象和讲述静电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说明起电的过程是使物体中正负电荷分开的过程,进而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对库仑定律式的应用时,可先介绍规则:用电荷量的绝对值代入进行计算,根据是同种还是异种电荷来判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演示实验为先导,引领学生在复习摩擦起电现象和讲述静电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说明起电的过程是使物体中正负电荷分开的过程,进而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合作学习为主,发动学生对三种起电方式展开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课前准备教学媒体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验电器、静电计。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视频片断。
知识准备复习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电荷量与元电荷的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事件1]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生活动:情景导入,放映雷电现象的视频片断,PPT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本节教 材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我将从学习任 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 设计。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本章 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 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对于静电感应现象要做 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并在此基础上, 知道感应起电与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一样,不是创造电荷,而是使电荷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从而对电荷守恒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2/3
ÎÒÈ¥
引出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的事实,并介绍最小电荷量是由美 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出来的。 介绍汤姆孙发现电子的存在的事迹,给出比荷的概念,使学生知道比荷 是带电微观粒子的基本参量之一,为人类认识微格世界作出了重要贡 献。 板书设计 一、起电方式: 接触起电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2、 电荷守恒定律 3、 元电荷、比荷 e=1.60*10-19C 比荷:
3/3
关于正负电子湮没转化为光子等现象,可以告诉学生这部分内容以 后还会学习,使学生明确随着人类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电荷守恒定 律有了新的表述。 4、 元电荷 对于元电荷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电荷量子化的思想,这是学生第一 次接触量子化,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教师指出电荷的多少是可以量度的,所以也就有了电荷量这一物理量。 类比人群的最小值是一个人为例,让学生知道不连续变化的含义,然后
演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纸屑,让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使玻 璃棒带电,以及如何检验是否带电,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回顾初中学习 的接触起电、摩擦起电。
通过演示正负电荷检验器对不同物质摩擦后带电性质检验,引导学 生观察比较实验现象,明确两个互相摩擦的物体一定是同时带上种类不 同的电荷,并且同一物体分别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该物体所带电荷 的种类可能不同。
我们知道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科学家盲 目摸索中得来的,守恒始终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本节要进一步突出 守恒的思想。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元电荷与比荷这两个概念的介绍,这 是基于今后的学习需要。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 电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利 用形象直观的静电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操的能力, 已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1/3
1、新课引入 通过演示起点机起电产生高压放电现象,通电魔球使日光灯管发光
现象,使学生对电现象产生直观的认识,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电现 象,教师再指出电现象的普遍性,深入学习电学知识的重要性。 2、起电方式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了解的两种电荷,说明科学家没有发现对这两 种电荷都排斥或都吸引的电荷,使学生明确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体 会物理学的严谨。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 景,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是。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 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并且只存在两种电荷。 2.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说出让物体带电的三种起电方式。 4.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5.说出元电荷和比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是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 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守恒的观点看待世界,形成多样统一的物理观。
因为学生对原子结构已有所接触,结合实验现象,从物质微观结构 的角度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
提问有没有可能不接触,就能让物体带上电呢,演示教材删实验, 将带电物体C移近导体A、B,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知道导体没有与其 他物体接触,并且导体与周围绝缘,使学生明确这既不是接触带电,也 不是摩擦起电,由此进行大胆的推测、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自己的猜测,进而引入静电感应的概念,得出感应起电的方法。 3、电荷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