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2016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5、重章叠句
• 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 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加深意境,渲 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 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6、铺垫
•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 破势而出。
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直接点明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 全文指明了“航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 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 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 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3、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 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 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 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 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一)所谓“诗歌结构”,就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得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得布局,局部与整体得协调,首尾得照应,段落得过渡,线索得安排,详略虚实得设计,时空动静得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得匠心睿智.诗歌整体结构得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得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如杜甫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瞧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得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得喜悦之情.又如杜甫得《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瞧又过,何日就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诗歌常见得结构方式很多.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得实例,帮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就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就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得“闻风"二字就是全诗得“线索”,也就是理解全诗内涵得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就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就是说风,就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得心情,抒发思念故人得情怀.【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2、照应:照应就是篇章间得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诗歌结构手法
1.衬托2.虚实结合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3.白描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
即所谓白描手法。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析】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4.对比5.细节描写例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析】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
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诗歌的表达技巧例析之表现手法+结构手法
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白杨礼赞》的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2、似褒实贬
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四、衬托
(一)概念: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例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二、联想和想象
(一)定义及举例
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联想、想象与夸张
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
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例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例2: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析】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一)渲染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复、排比、层递、摹写。
3、渲染原则: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4、渲染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二)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种类:(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
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二、伏笔、照应(一)伏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二)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古诗 结构技巧
古诗结构技巧
古诗的结构技巧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仗工整:古诗尤其是律诗和绝句,非常注重对仗。
如五言、七言律诗的颔联(第二联)和颈联(第三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同且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形成严谨而和谐的美感。
2. 起承转合:这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结构模式,起,即开头,引入主题;承,承接上文,深化主题;转,转折变化,拓宽意境或转换视角;合,结尾收束,点明题旨或抒发情感,形成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
3. 押韵规则:古诗有严格的押韵要求,例如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且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绝句二、四句押韵。
4. 意象运用与意境营造:古人写诗擅长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寄托情感、表达主题,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5. 韵律节奏:古诗按照字数分为五言、七言等,每种形式都有其固定的音节和节奏,如五言诗一般是“二三”或“二二一”的节奏,七言则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这既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又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6.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常借描绘自然景色、事物变迁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其人生哲理或政治抱负,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富含寓意,耐人寻味。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结构技巧
先扬后抑
又叫欲抑先扬,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 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解析:《贾生》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先扬后抑。前两句写汉文 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而贾生才情无与伦比,表现出汉文帝对 贾生的器重;后两句写汉文帝夜半不眠,不是向贾生询问治国安 民之道,却是为了询问鬼神的本源问题,极尽抑扬吞吐之妙。辞 锋犀利,讽刺辛辣,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 之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解析:本诗中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雪”都能 照应诗题中的“宿”;诗中的“天寒”“风雪”“白”都能照 应诗题中的“逢雪”;诗中的“闻犬吠”“夜归人”都能照应 诗题中的“芙蓉山主人”。
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 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 结构技巧
先景后情 先描写眼前的景物,而后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者见解。
【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 一体。
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而后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解析:词人开篇直抒胸臆,继而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 生活中的哀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
以景结情 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
【例】
而意犹未尽。
从军行
11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结构技巧·必备知识】常见结构技巧及作用1.开门见山特点及作用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第四句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以景结情特点及作用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一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示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赏析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3.卒章显志特点及作用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4.抑扬特点及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抑扬有先扬作用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
前面遗憾是“抑”,后面高兴为“扬”5.铺垫特点及作用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6.照应特点及作用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下,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示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鉴赏需要关注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1.象征手法:通过使用具象或抽象的符号、形象、意象等来代
表或暗示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用春天来象征希望和新生。
2.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来突显它
们的共同之处或特点。
例如,将心比作苍穹,形容心情广阔。
3.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性和行为,以增强
表达的形象感。
例如,用“秋风”“呼啸”来描述风的声音。
4.排比手法:通过使用并列结构的句子,以强调同等重要的事
物或概念。
例如,"冰冷的风,寒冷的雨,无情的黑夜"。
5.对仗手法:通过对诗句中的词语、句子进行音、韵、意义上
的对应,以增强韵律和美感。
例如,“山隅隐隐”中的“隐隐”与“山隅”产生对仗。
6.修辞手法:包括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倒装等,以增强表达力和形象感。
7.节奏感和韵律感:诗歌通常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
过对诗句的音调、音节、重复等进行处理,使得整篇诗歌具有一种鲜明的韵律感。
8.意象和意境的营造:通过运用具体而生动的修辞手法,使得
诗歌中的意象更加鲜活,以及透过意象的串联和延展,使得整篇诗歌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这些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常常与主题、情感、氛围等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首优秀诗歌的魅力。
同时也需要根据诗歌的风格、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鉴赏。
诗歌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试分析诗歌首联是如何写登亭所见之景的。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 骤”],分条答题)
①首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明技巧)②“江”与
[应用体验] (2014·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 表
义)
象征、想象、联想、曲笔(从对方如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
现 (10种) 渲染、对比、比兴、用典、
手
法 修辞方法
( 广
(12种)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谐音)、反问、反复、 顶真、反语、通感、排比、叠字(词)
义
先写景后抒情、先记事后抒怀、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 结构技巧
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景结情、伏笔铺垫、以小见大、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骤”], 分条答题)
①妙在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 胸的未绝壮志。(析作用)②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 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 一短:(释运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 作者的内心世界。(析作用)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表达技巧题解题“3 步 骤”],分条答题)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10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结构技巧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0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教学目标:掌握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类别及作用,了解诗歌的结构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鉴赏分析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
教学过程一、题点知识古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结构技巧分析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是诗歌鉴赏中的高频考点,务必掌握。
二、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1.熟记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鉴赏表现手法“三注意”1.注意题目问题指向。
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想象等。
2.恰当运用鉴赏术语。
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鉴赏时说规范的“内行话”,就会事半功倍。
3.关注表达效果。
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就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揭示诗歌表达的情感。
题型对点[例](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思维流程】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指明了这首诗在勾勒精卫形象时采用的是“对比手法”,答题时要围绕对比手法的使用分析。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促织①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结构章法课件
子黄时雨。(
)
6、赋、比、兴
赋: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区1、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起逑兴。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
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
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赋
4、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 欲扬先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举例: 2、贾生 李商隐
欲抑先扬
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求贤访逐臣,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写汉文帝召见贾生,看似褒扬,但到
最后说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才知是 贬抑。褒扬的真正目的是这了后文的贬抑, 使讥讽之意表现得更为有力。
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 曲__笔__入__题_: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
运用得好,或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设置悬念,吸引 读者。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点:指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面:指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 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举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写尽了 环境的苦寒与孤静;“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点面结合,凸显“蓑笠翁”坚忍不拔,卓尔不群的形 象特征。
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 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 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 沉的爱等等,含蓄无限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参考答案】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 衷的一首七绝。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 “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 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 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解析 诗歌开篇四句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感情的激荡变化。中间四句紧承“心茫然”,正 面写“行路难”。而此间想到吕尚(九十岁在磻 溪钓鱼,得遇文王)和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 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 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再四句则写当他 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 人生道路的艰难。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 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 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此可谓:卒 章显志,云开日出。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 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解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 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 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 一片乐声中展开。“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谁不是 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 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 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 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 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 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 用了“听不尽”三字。
诗词的六种结构技法
来源于醉月诗苑。
一、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应使诗词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安史之乱兄弟失散,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把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二、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词的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杜甫定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的开头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三、层层深入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一)渲染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复、排比、层递、摹写。
3、渲染原则: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4、渲染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二)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
1、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种类:(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
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二、伏笔、照应(一)伏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二)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榛。
照应的种类。
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三、结构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特点,结构性较强。
例1: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欧阳修《画眉鸟》)【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四、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 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2: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附录一: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在阅读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 显的区别。
、关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 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 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 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女口:杜甫的《登 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 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 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 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 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 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例题: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句的表现手法答:该句纯用白描手法, 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多情自古伤离别,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 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三)区别与联系1、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区别(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对比和衬托既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等。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因而,在解题时若问及表现手法时,也应当包括修辞手法范畴下的象征、比喻、对比、衬托、反复等。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附录二:常见的写景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描写,虚实结合描写等手法。
1、正、侧描写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一一山、潮水、月一一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虚实结合“虚”与“实”,具体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从修辞的角度考虑:有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
南柯子忆旧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景时用了那些技巧,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依据?解析: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数声啼鸟怨年华” 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三)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有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白描等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看: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手法。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