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课2 动力学中的典型“模型”
专题(19)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解析版)
2021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全攻关专题(19)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解析版)命题热点一:“传送带”模型【例1】(多选)如图所示,x 轴与水平传送带重合,坐标原点O 在传动带的左端,传送带右端A 点坐标为X A =8m ,匀速运动的速度V 0=5m/s ,一质量m =1kg 的小物块,轻轻放在传送带上OA 的中点位置,小物块随传动带运动到A 点后,冲上光滑斜面且刚好能够到达N 点处无机械能损失,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斜面上M 点为AN 的中点,重力加速度g =10m/s 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 点纵坐标为y N =1.25mB .小物块第一次冲上斜面前,在传送带上运动产生的热量为12.5JC .小物块第二次冲上斜面,刚好能够到达M 点D .在x =2m 位置释放小物块,小物块可以滑动到N 点上方 【答案】AB【解析】小物块在传送带上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μg =5 m/s 2 ,小物块与传送带共速时,所用的时间,运动的位移,故小物块与传送带达到相同速度后以v 0=5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到Q ,然后冲上光滑斜面到达N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解得 y N =1.25 m ,选项A 正确;小物块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传送带的位移x=v 0t =5×1=5m ,传送带受摩擦力的作用,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产生的热量Q =f (x -△x )=μmg (x -△x )=0.5×10×2.5=12.5J ,选项B 正确;物块从斜面上再次回到A 点时的速度为5m/s ,滑上传送带后加速度仍为5m/s 2,经过2.5m 后速度减为零,然后反向向右加速,回到A 点时速度仍为5m/s ,则仍可到达斜面上的N 点,选项C 错误;在x =2m位置释放05s 1s 5v t a ===202512.5m 4m 2522A v x X a ====⨯<2012N mv mgy =小物块,则小滑块在传送带上仍滑动2.5m 后与传送带相对静止,则到达A 点时的速度等于5m/s ,则小物块仍可以滑动到N 点,选项D 错误。
动力学中的典型传送带模型-高三
“传送带”模型1.水平传送带模型项目图示运动情况判断方法情景1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若v22μg≤l,物、带能共速情景2当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当v0<v时,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若|v2-v20|2μg≤l,物、带能共速情景3传送带较短时,滑块一直减速达到左端;传送带较长时,滑块还要被传送带传回右端若v202μg≤l,物块能返回2.倾斜传送带模型项目图示运动情况判断方法情景1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若v22a≤l,物、带能共速情景2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还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a2加速若v22a≤l,物、带能共速;若μ≥tan θ,物、带共速后匀速;若μ<tan θ,物体以a2加速(a2<a)(1)解题关键1: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2)解题关键2: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发生突变的时刻。
【例2】(多选)如图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足够长,且以v1=2 m/s的恒定速率运行。
初速度大小v2=3 m/s的小墨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图中未画出)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墨块可视为质点。
若从墨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墨块在传送带上运动5 s后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则()A.墨块与传送带速度相同之前,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B.墨块在传送带上滑行的加速度大小a=0.2 m/s2C.墨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长度为4.5 mD.墨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长度为12.5 m【拓展提升1】若将【例2】中的v1、v2的值改为v1=3 m/s,v2=2 m/s,求墨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长度。
考向倾斜传送带解决倾斜传送带问题时要特别注意mg sin θ与μmg cos θ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进一步判断物体所受合力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确定物体运动的情况。
【例3】(多选)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倾斜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
专题强化4 动力学中两个典型物理模型
专题强化四动力学中两个典型物理模型【专题解读】1.本专题是动力学方法在两个典型模型问题中的应用,传送带模型和滑块—木板模型常以选择题或计算题压轴题的形式命题。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审题能力、建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规范表达等物理学科素养,针对性的专题强化,通过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的分析,能帮助同学们迅速提高解题能力。
3.用到的相关知识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相对运动的有关知识。
模型一传送带模型题型1水平传动带问题情景图示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可能一直加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v0<v时,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匀速传送带较短时,滑块一直减速到达左端;传送带较长时,滑块还要被传送带传回右端。
其中v0>v返回时速度为v,当v0<v返回时速度为v0【例1】(多选)如图1所示,水平传送带两端AB的距离是2.0 m,以恒定的速率2.0 m/s顺时针转动。
现将一质量为0.5 kg的小滑块轻放在A端,小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小物块可作为质点,小物块到达B端的时间t和速度v 是()图1A.t=1.0 sB.t=1.25 sC.v=4.0 m/sD.v=2.0 m/s答案BD解析小物块在水平传送带上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有F f=μmg=ma,x1=v22a,代入数据解得x1=0.5 m<2 m,加速运动的时间t1=va=0.5 s,匀速运动的时间t2=L AB-x1v=0.75 s,则t=t1+t2=1.25 s,故选B、D。
题型2倾斜传送带模型情景图示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可能一直加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可能一直加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可能先以a1加速后再以a2加速可能一直加速;可能一直匀速;可能先加速后匀速;可能先减速后匀速;可能先以a1加速后再以a2加速;可能一直减速可能一直加速;可能一直匀速;可能先减速后反向加速;可能先减速,再反向加速,最后匀速;可能一直减速【例2】(多选)(2021·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如图2甲所示,一足够长的传送带倾斜放置,以恒定速率v=4 m/s顺时针转动。
热点专题2 第15讲 动力学中的三种典型物理模型
第15讲动力学中的三种典型物理模型热点概述(1)本热点是动力学方法在三类典型模型问题中的应用,其中“等时圆”模型常在选择题中考查,而“滑块—木板”模型和“传送带”模型常以选择题或计算题的形式命题。
(2)通过本热点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审题能力、建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等物理学科素养。
经过针对性的专题强化,通过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的分析,帮助同学们迅速提高解题能力。
(3)用到的相关知识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相对运动的有关知识。
热点一“等时圆”模型1.“等时圆”模型设想半径为R的竖直圆内有一条光滑直轨道,该轨道是一端与竖直直径相交的弦,倾角为θ,一个物体从轨道顶端滑到底端,则下滑的加速度a=g sinθ,位移x=2R sinθ,而x=12,解得t=2R g,这也是沿竖直直径自由下落的时间。
2at总结: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圆上的所有光滑细杆(或光滑斜面)由静止下滑,到达圆周的最低点(或从最高点到达同一圆周上各点)的时间相等,都等于物体沿直径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时间。
2.三种典型情况(1)质点从竖直圆上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静止开始滑到圆的最低点所用时间相等,如图甲所示。
(2)质点从竖直圆上最高点沿不同的光滑弦由静止开始滑到下端所用时间相等,如图乙所示。
(3)两个竖直圆相切且两圆的竖直直径均过切点,质点沿不同的过切点的光滑弦从上端由静止开始滑到下端所用时间相等,如图丙所示。
如图所示,ab 、cd 是竖直平面内两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 、b 、c 、d 位于同一圆周上,b 点为圆周的最低点,c 点为圆周的最高点,若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将两滑环同时从a 、c 处由静止释放,用t 1、t 2分别表示滑环从a 到b 、从c 到d 所用的时间,则( )A .t 1=t 2B .t 1>t 2C .t 1<t 2D .无法确定解析 设滑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圆的直径为D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滑环的加速度为a =mg cos αm =g cos α,杆的长度为x =D cos α,则根据x =12at 2得,t =2x a =2D cos αg cos α=2Dg ,可见时间t 只与圆的直径、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A 正确,B 、C 、D 错误。
统考版高考物理总复习 专题三 动力学中的“传送带”和“滑块—滑板”模型
系为xB=xA+L
物块A带动长为L的木板B,物块恰好不
从木板上掉下的临界条件是物块恰好滑
到木板右端时二者速度相等,则位移关
系为xB+L=xA
例2. [2021·全国乙卷,21](多选)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长木板,
木板的左端上有一质量为m2的物块,如图(a)所示.用水平向右的拉力
专题三
动力学中的“传送带”和“滑块—滑板”模型
关键能力·分层突破
关键能力·分层突破
模型一
“传送带”模型
1.模型特点
传送带在运动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力,是传送带模型难点的原因,
例如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
等;该模型还涉及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以及相对传送带的运动等;该
F作用在物块上,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其中F1、F2分别
为t1 、t2 时刻F的大小.木板的加速度a1 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c)所
示.已知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
数为μ2.假设最大静摩擦力均与相应的滑动摩擦力相等,重力加速度大
小为g.则(
)
A.F1=μ1m1g
央.空香皂盒的质量为m=20 g,香皂及香皂盒的总质量为M=100 g,香皂盒与
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风洞区域的宽度为L=0.6 m,风可以对香皂
盒产生水平方向上与传送带速度垂直的恒定作用力F=0.24 N,假设最大静摩擦
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香皂盒可看作质点,取重力加速度g=10 2 ,试求:
跟进训练
1.如图所示,物块M在静止的足够长的传送带上以速度v0匀速下滑时,传送带突
然启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在此传送带的速度由0逐渐增加到2v0后匀速运动
动力学中三类典型物理模型的分析
高考级横一^^教学参考第50卷第丨期2021年1月动力学中三类典型物理模型的分析康俊李明(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河南信阳464400)文章编号:l〇〇2-218X(2021)01-0038-05《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课程 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通过学习具有建构模型的 意识和能力;学业质量中进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 习应达到的水平要求是4,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 和过程转换成所学的物理模型,能对综合性物理问 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结论并作出解释。
《中国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说明试题以生活实践问题情境 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进行测量与评价。
通过对近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发现,动力学 问题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等时圆模型”“传 送带模型”“板块模型”是动力学中三类典型过程模 型,也是常考的问题情境。
本文选取这三类模型进 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在高考备考中提供一些参考。
_、等时圆模型1.真题统计(如表1)表1近十年高考物理“等时圆模型”相关试题统计年份题号命题角度2018浙江省11月选考卷13题光滑轨道2.模型分析如图1、2所示,质点沿竖直面内圆环上的任意 一条光滑弦从上端由静止滑到底端,受力分析可知 加速度a=0,位移:r=2J?sin 0,由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r=|加2,得出下滑时间i= 2 即沿竖直直径自由下落的时间。
图3是图1和图2的组合,不难证明有相同的结论。
图 1 图2中图分类号:G632.479文献标识码:B3.模型特征特征1质点从竖直面内的圆环上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静止开始滑到环的最低点,或从最高点由静止滑到各光滑弦下端,所用时间都相等,如图1、2所示。
特征2两个竖直面内的圆环相切且两环的竖直直径均过切点,质点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静止开始经切点滑到下端所用时间相等,如图3所示。
4.思维模型此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图4所示:图45.典题示例例1(2018年浙江省11月选考卷13题)如图5所示为某一游戏的局部简化示意图。
第十七讲 动力学中的典型问题(连接体传送带和滑块问题)
第十七讲 动力学中的典型“模型”一、连接体模型1、在水平地面上有两个彼此接触的物体A 和B ,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若用水平推力F 作用于A 物体,使A 、B 一起向前运动,如图所示,求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多大?2、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物块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且M >m ,将它们用一根跨过轻而光滑的定滑轮的细线连接。
如果按图甲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物块刚好做匀速运动。
如果互换两物块按图乙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它们的共同加速度大小为( )A .MM +m g B .M -m m g C .M -mM g D .上述均不对3、(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斜面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 的粗糙物块以某一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行,至速度为零后又加速返回.在物块m 滑行的整个过程中( ) A .地面对斜面体M 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左后向右 B .地面对斜面体M 的摩擦力方向始终水平向左C .地面对斜面体M 的支持力等于(M +m)gD .物块m 向上、向下滑动时加速度大小不同4、 (多选)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着紧靠在一起的A 、B 两物体,B 的质量是A 的2倍,B 受到向右的恒力FB =2 N ,A 受到的水平力FA =(9-2t) N ,(t 的单位是s).从t =0开始计时,则( ) A .A 物体在2 s 末时刻的加速度是初始时刻的倍B .t >4 s 后,B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 .t =4.5 s 时,A 物体的速度为零D .t >4.5 s 后,A 、B 的加速度方向相反4、(多选)如图所示,bc为固定在小车上的水平横杆,物块M串在杆上,靠摩擦力保持相对杆静止,M又通过轻细线悬吊着一个小铁球m,此时小车正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而M、m均相对小车静止,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小车的加速度逐渐增大,M始终和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当加速度增加到2a时()B.横杆对M弹力不变C.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增加到原来的2倍D.细线的拉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二、传送带模型1.特点:传送带运输是利用货物和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将货物运送到别的地方去.它涉及摩擦力的判断、运动状态的分析和运动学知识的运用.2.传送带的基本问题:(1)运动学问题:运动时间、痕迹问题、运动图象问题(运动学的角度分析);(2)动力学问题:物块速度和加速度、相对位移,运动时间(动力学角度分析);(3)功和能问题:做功,能量转化水平传送带模型(2)1、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正在以v=4 m/s的速度匀速顺时针转动,质量为m=1 kg的某物块(可视为质点)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将该物块从传送带左端无初速度地轻放在传送带上(g取10 m/s2).(1)如果传送带长度L=4.5 m,求经过多长时间物块将到达传送带的右端;(2)如果传送带长度L=20 m,求经过多长时间物块将到达传送带的右端.2、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两端相距x=8 m,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工件滑上A端时速度vA=10 m/s,设工件到达B端时的速度为vB。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模型解读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模型解读王二毛一、斜面问题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θ.图9-1甲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图9-1乙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图9-2(1)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2)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3)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图9-3(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2v0tan θg;(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3)经过t c=vtan θg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v0sin θ)22g cos θ.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g tan θ时,m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图9-4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mgR sin θB2L2.图9-58.如图9-6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mm+ML.图9-6例1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举例如下:如图9-7甲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滑块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的滑块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M+mM+m sin2θg sin θ,式中g为重力加速度.图9-7甲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的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A.当θ=0°时,该解给出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B.当θ=90°时,该解给出a=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C.当M≫m时,该解给出a≈g 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D.当m≫M时,该解给出a≈g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解析】当A固定时,很容易得出a=g sin θ;当A置于光滑的水平面时,B 加速下滑的同时A向左加速运动,B不会沿斜面方向下滑,难以求出运动的加速度.图9-7乙设滑块A的底边长为L,当B滑下时A向左移动的距离为x,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xt=mL-xt解得:x=mL M+m当m≫M时,x≈L,即B水平方向的位移趋于零,B趋于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a≈g.选项D中,当m≫M时,a≈gsin θ>g显然不可能.[答案] D【点评】本例中,若m、M、θ、L有具体数值,可假设B下滑至底端时速度v1的水平、竖直分量分别为v1x、v1y,则有:v 1y v 1x =hL-x=(M+m)hML1 2mv1x2+12mv1y2+12Mv22=mghmv1x=Mv2解方程组即可得v1x、v1y、v1以及v1的方向和m下滑过程中相对地面的加速度.例2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的匀强磁场,其方向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上,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如图9-8甲所示),它们的宽度均为L.一个质量为m、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线框以速度v进入上部磁场时,恰好做匀速运动.图9-8甲(1)当ab边刚越过边界ff′时,线框的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2)当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则线框从开始进入上部磁场到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线框的ab边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不计摩擦阻力)【解析】(1)当线框的ab边从高处刚进入上部磁场(如图9-8 乙中的位置①所示)时,线框恰好做匀速运动,则有:mg sin θ=BI1L此时I1=BLv R当线框的ab边刚好越过边界ff′(如图9-8乙中的位置②所示)时,由于线框从位置①到位置②始终做匀速运动,此时将ab边与cd边切割磁感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同向叠加,回路中电流的大小等于2I1.故线框的加速度大小为:图9-8乙a=4BI1L-mg sin θm=3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2)而当线框的ab边到达gg′与ff′的正中间位置(如图9-8 乙中的位置③所示)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说明mg sin θ=4BI2L故I2=1 4 I1由I1=BLvR可知,此时v′=14v从位置①到位置③,线框的重力势能减少了32mgL sin θ动能减少了12mv2-12m(v4)2=1532mv2由于线框减少的机械能全部经电能转化为焦耳热,因此有:Q=32mgL sin θ+1532mv2.[答案] (1)3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2)32mgL sin θ+1532mv2【点评】导线在恒力作用下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类常见题型,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情况下求平衡速度的方法.二、叠加体模型叠加体模型在历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一般需求解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相对滑动路程、摩擦生热、多次作用后的速度变化等,另外广义的叠加体模型可以有许多变化,涉及的问题更多.如2009年高考天津理综卷第10题、宁夏理综卷第20题、山东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 的第15题、北京理综卷第24题、江苏物理卷第6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25题等.叠加体模型有较多的变化,解题时往往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前面相关例题、练习较多),下列两个典型的情境和结论需要熟记和灵活运用.1.叠放的长方体物块A、B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或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释放后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如图9-9所示),A、B之间无摩擦力作用.图9-92.如图9-10所示,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一定为负值,其绝对值等于摩擦力乘以相对滑动的总路程或等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与单个物体的位移无关,即Q 摩=f·s相.图9-10例3质量为M的均匀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块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拿着完全相同的步枪和子弹的射击手.首先左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1,然后右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2,如图9-11所示.设子弹均未射穿木块,且两子弹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均相同.当两颗子弹均相对木块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属于选修3-5模块)( )图9-11A.最终木块静止,d1=d2B.最终木块向右运动,d1<d2C.最终木块静止,d1<d2D.最终木块静止,d1>d2【解析】木块和射出后的左右两子弹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设子弹的质量为m,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mv0=(M+2m)v解得:v=0,即最终木块静止设左侧子弹射入木块后的共同速度为v1,有:mv=(m+M)v1Q 1=f·d1=12mv2-12(m+M)v12解得:d1=mMv22(m+M)f对右侧子弹射入的过程,由功能原理得:Q 2=f·d2=12mv2+12(m+M)v12-0解得:d2=(2m2+mM)v02 2(m+M)f即d1<d2.[答案] C【点评】摩擦生热公式可称之为“功能关系”或“功能原理”的公式,但不能称之为“动能定理”的公式,它是由动能定理的关系式推导得出的二级结论.三、含弹簧的物理模型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命题者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几乎贯穿了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这类试题的分析方法,现将有关弹簧问题分类进行剖析.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老师的青睐.如2009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1题、山东理综卷第22题、重庆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22题、山东理综卷第16题和第22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14题等.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题.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胡克定律:F=kx,ΔF=k·Δx.(2)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拉力.例4如图9-12甲所示,两木块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两弹簧分别连接A、B,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A,直到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和B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图9-12甲A.(m1+m2)2g2 k1+k2B.(m1+m2)2g2 2(k1+k2)C.(m1+m2)2g2(k1+k2k1k2)D.(m1+m2)2g2k2+m1(m1+m2)g2k1【解析】取A、B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为零时,向上提A的力F恰好为:F=(m1+m2)g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1、x2,如图9-12乙所示,由胡克定律得:图9-12乙x 1=(m1+m2)gk1,x2=(m1+m2)gk2故A、B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ΔE p=m1g(x1+x2)+m2gx2=(m1+m2)2g2k2+m1(m1+m2)g2k1.[答案] D【点评】①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ΔFk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②通过比较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并不等于向上提的力所做的功W=F·x总=(m1+m2)2g22k22+(m1+m2)2g22k1k2.2.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轻绳、轻杆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有物体的弹簧,形变不会发生突变,弹力也不会发生突变.(2)如图9-13所示,将A、B下压后撤去外力,弹簧在恢复原长时刻B与A 开始分离.图9-13例5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1=1.5 kg,盘内放一质量m2=10.5 kg的物体P,弹簧的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k=800 N/m,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9-14 所示.图9-14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最初0.2 s内F是变化的,在0.2 s后是恒定的,求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10 m/s2)【解析】初始时刻弹簧的压缩量为:x 0=(m1+m2)gk=0.15 m设秤盘上升高度x时P与秤盘分离,分离时刻有:k(x-x)-m1gm1=a又由题意知,对于0~0.2 s时间内P的运动有:12at2=x解得:x=0.12 m,a=6 m/s2故在平衡位置处,拉力有最小值F min=(m1+m2)a=72 N分离时刻拉力达到最大值F max=m2g+m2a=168 N.[答案] 72 N 168 N【点评】对于本例所述的物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分离时刻m1与m2之间的弹力恰好减为零,下一时刻弹簧的弹力与秤盘的重力使秤盘产生的加速度将小于a,故秤盘与重物分离.3.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繁,而且常以计算题出现,在解析过程中以下两点结论的应用非常重要:(1)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形变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处于原长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的形变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例6如图9-15所示,用轻弹簧将质量均为m=1 kg的物块A和B连接起来,将它们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距地面的高度h1=0.90 m.同时释放两物块,A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变为零,由于B压缩弹簧后被反弹,使A刚好能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B物块换为质量为2m的物块C(图中未画出),仍将它与A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长,从A距地面的高度为h2处同时释放,C压缩弹簧被反弹后,A也刚好能离开地面.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100 N/m,求h2的大小.图9-15【解析】设A物块落地时,B物块的速度为v1,则有:1 2mv12=mgh1设A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对A物块有:mg=kx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B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 2mv12=mgx+ΔEp换成C后,设A落地时,C的速度为v2,则有:12·2mv22=2mgh2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C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2·2mv22=2mgx+ΔE p联立解得:h2=0.5 m.[答案] 0.5 m【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上述结论“①”.如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等.例7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 kg 的A、B两物块都以v=6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 kg的物块C静止在前方,如图9-16 甲所示.B与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则在以后的运动中:图9-16甲(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体A的速度为多大?(2)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3)A的速度方向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解析】(1)当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 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B、C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m A+m B)v=(m A+m B+m C)v A′解得:v A′=(2+2)×62+2+4m/s=3 m/s.(2)B、C发生碰撞时,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C两者的速度为v′,则有:m B v=(mB+m C)v′解得:v′=2×62+4=2 m/sA的速度为v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其值为E p,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E p =12(m B+m C)v′2+12mAv2-12(m A+m B+m C)v A′2=12 J.(3)方法一A不可能向左运动.根据系统动量守恒有:(m A+m B)v=m A v A+(m B+m C)v B 设A向左,则v A<0,v B>4 m/s则B、C发生碰撞后,A、B、C三者的动能之和为:E′=12mAv2A+12(m B+m C)v2B>12(m B+m C)v2B=48 J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E=Ep +12(m A+m B+m C)v A′2=12 J+36 J=48 J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E是不可能的,所以A不可能向左运动.方法二B、C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做整体向右匀速运动与A、B和C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在匀速运动的车厢中两物块相对振动)由(1)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0=v A′=3 m/s图9-16乙取以v0=3 m/s匀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可知弹簧处于原长时,A、B和C 相对振动的速率最大,分别为:vAO=v-v0=3 m/svBO=|v′-v0|=1 m/s由此可画出A、B、C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9-16乙所示,故A不可能有向左运动的时刻.[答案] (1)3 m/s (2)12 J (3)不可能,理由略【点评】①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在以3 m/s匀速行驶的车厢内,A、B和C做相对弹簧上某点的简谐振动,振动的最大速率分别为3 m/s、1 m/s.②当弹簧由压缩恢复至原长时,A最有可能向左运动,但此时A的速度为零.例8探究某种笔的弹跳问题时,把笔分为轻质弹簧、内芯和外壳三部分,其中内芯和外壳质量分别为m和4m.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9-17①把笔竖直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外壳使其下端接触桌面(如图9-17甲所示);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为h1时,与静止的内芯碰撞(如图9-17乙所示);③碰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壳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为h2处(如图9-17丙所示).设内芯与外壳的撞击力远大于笔所受重力,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2)从外壳离开桌面到碰撞前瞬间,弹簧做的功.(3)从外壳下端离开桌面到上升至h2处,笔损失的机械能.[2009年高考·重庆理综卷]【解析】设外壳上升到h1时速度的大小为v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2.(1)对外壳和内芯,从撞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2处,由动能定理得:(4m+m)g(h2-h1)=12(4m+m)v22-0解得:v2=2g(h2-h1).(2)外壳与内芯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4mv1=(4m+m)v2将v2代入得:v1=542g(h2-h1)设弹簧做的功为W,对外壳应用动能定理有:W-4mgh1=12×4mv21将v1代入得:W=14mg(25h2-9h1).(3)由于外壳和内芯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度h2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只有在外壳和内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E损=12×4mv21-12(4m+m)v22将v1、v2代入得:E损=54mg(h2-h1).[答案] (1)2g(h2-h1) (2)14mg(25h2-9h1)(3)54mg(h2-h1)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弹簧类试题的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反映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优秀试题.弹簧与相连物体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为学生充分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巧妙解决物理问题、施展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然也是区分学生能力强弱、拉大差距、选拔人才的一种常规题型.因此,弹簧试题也就成为高考物理题中的一类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考题.四、传送带问题从1990年以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均有皮带传输机的插图.皮带传送类问题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类问题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运动性质都具有变化性,涉及力、相对运动、能量转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及应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34题、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等.对于滑块静止放在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的模型,以下结论要清楚地理解并熟记:(1)滑块加速过程的位移等于滑块与传送带相对滑动的距离;(2)对于水平传送带,滑块加速过程中传送带对其做的功等于这一过程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即传送装置在这一过程需额外(相对空载)做的功W=mv2=2E k=2Q摩.例9如图9-18甲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使传送带随之运动),物块仍从P点自由滑下,则( )图9-18甲A.物块有可能不落到地面上B.物块仍将落在Q点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D.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解析】如图9-18乙所示,设物块滑上水平传送带上的初速度为v0,物块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图9-18乙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μmgm=μg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为:v=v2-2μgs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可由方程s=v0t-12μgt2解得.当皮带向左匀速传送时,滑块在皮带上的摩擦力也为:f=μmg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μmgm=μg则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v′=v02-2μgs=v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同样可由方程s=v0t-12μgt2解得.由以上分析可知物块仍将落在Q点,选项B正确.[答案] B【点评】对于本例应深刻理解好以下两点:①滑动摩擦力f=μF N,与相对滑动的速度或接触面积均无关;②两次滑行的初速度(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相等,加速度相等,故运动过程完全相同.我们延伸开来思考,物块在皮带上的运动可理解为初速度为v0的物块受到反方向的大小为μmg的力F的作用,与该力的施力物体做什么运动没有关系.例10如图9-19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v=3 m/s的速度向左运动,传送带上有一质量M=2 kg 的小木盒A,A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开始时,A与传送带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现有两个光滑的质量均为m=1 kg 的小球先后相隔Δt=3 s自传送带的左端出发,以v0=15 m/s的速度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立即进入盒中并与盒保持相对静止;第2个球出发后历时Δt1=13s才与木盒相遇.取g=10 m/s2,问:图9-19(1)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多大?(2)第1个球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与木盒相遇?(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过程中,由于木盒与传送带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量是多少?【解析】(1)设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v-Mv=(m+M)v1解得:v1=3 m/s,方向向右.(2)设第1个球与木盒的相遇点离传送带左端的距离为s,第1个球经过时间t与木盒相遇,则有:t 0=sv设第1个球进入木盒后两者共同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m+M)g=(m+M)a解得:a=μg=3 m/s2,方向向左设木盒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1,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的时间为t2,则:t 1=t2=Δva=1 s故木盒在2 s内的位移为零依题意可知:s=v0Δt1+v(Δt+Δt1-t1-t2-t0)解得:s=7.5 m,t0=0.5 s.(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这一过程中,设传送带的位移为s′,木盒的位移为s1,则:s′=v(Δt+Δt1-t0)=8.5 ms1=v(Δt+Δt1-t1-t2-t0)=2.5 m故木盒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为:Δs=s′-s1=6 m则木盒与传送带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Q=fΔs=54 J.[答案] (1)3 m/s (2)0.5 s (3)54 J【点评】本题解析的关键在于:①对物理过程理解清楚;②求相对路程的方法.。
(完整版)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
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
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
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
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
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1)建模原理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
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
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
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
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
专题2 动力学的常见模型
项目 情境2
情境3
图示
关键能力 · 突破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续表
①v0>v时,可能一直减速(条件:v≤ v02 2μgl ),也可能先 减速再匀速(条件: v02 2μgl <v<v0); ②v0<v时,可能一直加速(条件:v≥ v02 2μgl ),也可能先 加速再匀速(条件:v0<v< ) v02 2μgl
情境3
关键能力 · 突破
图示
滑块与传送带共速条件
若
v2 2g
≤l,滑块与传送带能共速
若
|
v2 v02 2g
|
≤l,滑块与传送带能共速
若
v02 2g
≤l且v0≥v,滑块与传送带能共速
关键能力 · 突破
例2 (多选)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x=4 m,以v0=4 m/s的速度(始 终保持不变)顺时针运转。今将一小煤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轻放在A 端,由于煤块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会在传送带上留下划痕。已知煤块与 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则煤块从A运动 到B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D ) A.煤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2.25 s B.煤块从A运动到B的时间是1.5 s C.划痕长度是0.5 m D.划痕长度是2 m
关键能力 · 突破
审题关键 这里只有a球路径属于等时圆模型,b、c球如何跟等时圆模型建 立联系? 提示:b球路径比等时圆弦长要长,c球路径是直径的1/2
关键能力 · 突破
解析 由等时圆模型知,a球运动时间小于b球运动时间,a球运动时间和 沿过CM的直径的下落时间相等,所以从C点自由下落到M点的c球运动时间 最短,故C正确。
动量守恒定律中的典型模型
动量守恒定律中的典型模型1、子弹打木块模型包括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的模型,其实是一类题型,解决方法基本相同。
一般要用到动量守恒、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及动力学等规律,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例1:质量为2m、长为L的木块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初速度V0水平向右射穿木块后,速度为V0/2。
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F恒定。
求:(1)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中木块的位移(2)若木块固定在传送带上,使木块随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度u<V0水平向右运动,则子弹的最终速度是多少例2、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放有质量为2m的木板,木板左端放一质量为m的可视为质点的木块。
两者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让两者以V0的速度一起向竖直墙向右运动,木板和墙的碰撞不损失机械能,碰后两者最终一起运动。
求碰后:(1)木块相对木板运动的距离s(2)木块相对地面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L2、人船模型例3、一条质量为M,长为L的小船静止在平静的水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人站立在船头.如果不计水对船运动的阻力,那么当人从船头走到船尾时,船的位移多大?例4、载人气球原静止于高h的高空,气球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若人沿绳梯滑至地面,则绳梯至少为多长?3、弹簧木块模型例5、质量为m 的物块甲以3m/s 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有一轻弹簧固定其上,另一质量也为m 的物体乙以4m/s 的速度与甲相向运动,如图所示。
则( )A .甲、乙两物块在弹簧压缩过程中,由于弹力作用,动量不守恒 B .当两物块相距最近时,甲物块的速率为零C .当甲物块的速率为1m/s 时,乙物块的速率可能为2m/s ,也可能为0D .甲物块的速率可能达到5m/s例6、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面上有m A =2kg ,m B = m C =1kg 的三个物体,用轻弹簧将A 与B 连接.在A 、C 两边用力使三个物体靠近,A 、B 间的弹簧被压缩,此过程外力做功72 J ,然后从静止开始释放,求:(1)当物体B 与C 分离时,B 对C 做的功有多少?(2)当弹簧再次恢复到原长时,A 、B 的速度各是多大?例7、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置两由弹簧相连木块A 和B,一质量为m 子弹,以速度v 0,水平击中木块A,并留在其中,A 的质量为3m,B 的质量为4m.(1)求弹簧第一次最短时的弹性势能(2)何时B 的速度最大,最大速度是多少?4、碰撞、爆炸、反冲Ⅰ、碰撞分类(两物体相互作用,且均设系统合外力为零)(1)按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损失分类,碰撞可分为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2)弹性碰撞前后系统动能相等.其基本方程为① m 1v 1+m 2v 2=m 1 v 1'+m 2 v 2' ②222211222211'21'212121v m v m v m v m +=+ . (3)A 、B 两物体发生弹性碰撞,设碰前A 初速度为v 0,B 静止,则基本方程为 ① m A v 0=m A v A +m B v B ,②2220212121BB A A A v m v m v m += 可解出碰后速度0v m m m m v B A B A A +-=,C B Amv oBAv B =02v m m m BA A+.若m A =m B ,则v A = 0 ,v B = v 0 ,即质量相等的两物体发生弹性碰撞的前后,两物体速度互相交换(这一结论也适用于B 初速度不为零时).(4)完全非弹性碰撞有两个主要特征.①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能损失最大.②碰后两物体速度相等. Ⅱ、形变与恢复(1)在弹性形变增大的过程中,系统中两物体的总动能减小,弹性势能增大,在形变减小(恢复)的过程中,系统的弹性势能减小,总动能增大.在系统形变量最大时,两物体速度相等.(2)若形变不能完全恢复,则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内能增量等于系统的机械能损失. Ⅲ、反冲(1)物体向同一方向抛出(冲出)一部分时(通常一小部分),剩余部分将获得相反方向的动量增量,这一过程称为反冲.(2)若所受合外力为零或合外力的冲量可以忽略,则反冲过程动量守恒.反冲运动中,物体的动能不断增大,这是因为有其他形式能转化为动能.例如火箭运动中,是气体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火箭和喷出气体的动能.例8、一个不稳定的原子核质量为M ,处于静止状态,放出一个质量为m 的粒子后反冲。
浅谈牛顿运动定律动力学的两大典型模型
浅谈牛顿运动定律动力学的两大典型模型山西省柳林县联盛中学校 033300牛顿运动定律动力学两大典型问题为传送带模型和板块模型。
这两大模型一直是力学中考查动力学的核心模型。
这两类问题不仅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而且在每年高考备考中又是学生复习的重难点。
以下我结合自己在高三复习中就这两大模型的特点,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谈一些看法,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教。
一、传送带模型传送带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很多方面提高了生产、生活的效率。
传送带模型是力学中最常出现的一种典型的模型。
1、模型特点传送带模型包括水平传送带、倾斜传送带和组合传送带三种模型。
2、解题关键对被传动的物体(如滑块、工件、煤块等)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进而结合初始状态对其运动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3、解题思路(1)先判断物体的所受摩擦力方向(2)判断物体与传送带共速前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3)判断物体与传送带共速之后的运动性质(4)由速度关系、位移关系列方程组求解4、常见题型(1)求解物块从有限长度的传送带的一端到另一端运动的时间(2)求解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后相对传送带的位移或在传送带上留下划痕的长度(3)辨别或作出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4)求解物块在传送带运动中从一端到另一端电机多消耗的电能或产生的热量5、解题注意事项(1)对于匀速转动的传送带,若传送带足够长,其上放置的物块的运动性质一般是两种形式;若传送带的长度是有限长,其上物块的运动性质可能是一种形式,也可能是两种形式。
(2)对于有限长度L的传送带必须讨论物体在其上运动性质是否是单一的运动形式。
其判断依据是当物体的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时,先计算出物块发生的位移x,再比较位移x和传送带长度L的大小关系。
若x大于L,则物块的运动性质只有一种形式;若x小于L,则物块的运动性质有两种形式;(3)对于有限长度的倾斜传送带,二者达到共速时,经计算若物块发生的位移x小于传送带长度L时,在确定共速后物块的运动性质必须先分析物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课时跟踪训练26动力学中的两类典型模型
课时跟踪训练26动力学中的两类典型模型一、概述在动态系统的研究中,动力学模型是一种描述系统随时间演变的数学模型。
在课时跟踪训练中,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本文将讨论动课时跟踪训练26动力学中的两类典型模型,分别是马尔可夫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
二、马尔可夫模型1.1 概述马尔可夫模型是描述随机过程的数学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当前时刻的状态只与前一时刻的状态有关。
这种模型常用于描述具有某种随机性质的现象,如学生的学习状态转移、课程的难易程度变化等。
1.2 特点马尔可夫模型具有状态空间、转移概率以及初始概率分布等基本要素。
通过这些要素,我们可以建立状态转移矩阵,从而描述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演变情况。
在课时跟踪训练中,马尔可夫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路径,预测学习状态的变化,从而为教学提供依据。
1.3 应用在课时跟踪训练中,马尔可夫模型常用于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
通过建立学生学习状态的转移矩阵,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学习路径,从而为个性化的教学提供支持。
三、神经网络模型2.1 概述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数学模型。
其基本组成是神经元和连接权值,通过调整权值和激活函数的参数,神经网络可以模拟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建模。
2.2 特点神经网络模型的特点是可以适应非线性关系和复杂数据,具有强大的拟合能力和泛化能力。
在课时跟踪训练中,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学习行为的特征、挖掘学生的潜在需求等。
2.3 应用神经网络模型在课时跟踪训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我们可以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为教师提供决策支持。
神经网络模型也可以用来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四、总结课时跟踪训练26动力学中的两类典型模型,马尔可夫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优势。
动力学中的两种典型模型
专题突破2 动力学中的两种典型模型1.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2.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摩擦力不论是其大小突变,还是其方向突变,都发生在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
【例1】 (2019·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如图1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
初速度大小为v2,质量为m 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 处滑上传送带。
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 -t 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
已知v2>v1,则( )“传送带”模型考向1 水平传送带问题A.物块与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为v 2gt 1B.水平传送的长度可能小于12v 2t 1C.t 1时刻,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发生突变考向2倾斜传送带问题1.求解的关键在于分析清楚物体与传送带的相对运动情况,从而确定其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2.当物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有可能发生突变。
摩擦力方向能否发生“突变”,还与动摩擦因数的大小有关。
【例2】如图2所示,传送带与水平地面夹角θ=37°,从A到B长度为L=10.25 m,传送带以v0=10 m/s 的速率逆时针转动。
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地放一个质量为m=0.5 kg的黑色煤块,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煤块在传送带上经过会留下黑色痕迹。
已知sin 37°=0.6,g=10 m/s2,求:(1)煤块从A到B的时间;(2)煤块从A到B的过程中传送带上形成痕迹的长度。
1. (多选) (2019·山东济宁期末)机场使用的货物安检装置如图3所示,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保持v=1 m/s的恒定速率运动,AB为传送带水平部分且长度L=2 m,现有一质量为m=1 kg的背包(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水平传送带的A端,可从B端沿斜面滑到地面。
已知背包与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μ=0.5,g=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背包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为2.1 sB.背包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为2.3 sC.背包与传送带之间的相对位移为0.3 mD.背包与传送带之间的相对位移为0.1 m2.(多选)如图4甲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在传送带上某位置轻轻放置一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为μ,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v0、t0已知,则( )1.分析“板—块”模型时要抓住一个转折和两个关联2.两种类型A.传送带一定逆时针转动B.μ=tan θ+v 0gt 0cos θC.传送带的速度大于v 0D.t 0后木块的加速度为2g sin θ-v 0t 0“板—块”模型考向1水平面上的“板—块”模型【例3】(多选)如图5所示,表面粗糙、质量M=2 kg的木板,t=0时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5 m/s2,t=0.5 s时,将一质量m=1 kg的小铁块(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木板最右端,铁块从木板上掉下时速度是木板速度的一半,已知铁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木板和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5,g取10 m/s2,则()A.水平恒力F的大小为10 NB.铁块放在木板上后,木板的加速度为2 m/s2C.铁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时间为1 sD.木板的长度为1.625 m底端,货物开始在车厢内向车头滑动,当货物在车厢内滑动了4 m时,车头距制动坡床顶端38 m,再过一段时间,货车停止。
2019年高考物理三轮: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的模型概要
高中物理动力学中三种典型物理模型总结一、“等时圆”模型 1.两种模型(如图1)图12.等时性的证明设某一条光滑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圆的直径为d (如图2).根据物体沿光滑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g sin α,位移为s =d sin α,所以运动时间为t 0=2sa图2即沿同一起点或终点的各条光滑弦运动具有等时性,运动时间与弦的倾角、长短无关.二、“传送带”模型1.水平传送带模型2.倾斜传送带模型三、“滑块—木板”模型1.模型特点滑块(视为质点)置于长木板上,滑块和木板均相对地面运动,且滑块和木板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2.两种位移关系滑块从木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木板向同一方向运动,则滑块的位移和木板的位移之差等于木板的长度;若滑块和木板向相反方向运动,则滑块的位移和木板的位移之和等于木板的长度.【等时圆模型典例分析】【传送带模型典例分析】1.水平传送带水平传送带又分为两种情况:物体的初速度与传送带速度同向(含物体初速度为0)或反向. 在匀速运动的水平传送带上,只要物体和传送带不共速,物体就会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朝着和传送带共速的方向变速(若v物<v传,则物体加速;若v物>v传,则物体减速),直到共速,滑动摩擦力消失,与传送带一起匀速,或由于传送带不是足够长,在匀加速或匀减速过程中始终没达到共速.计算物体与传送带间的相对路程要分两种情况:①若二者同向,则Δs=|s传-s物|;②若二者反向,则Δs=|s传|+|s物|.2.倾斜传送带物体沿倾角为θ的传送带传送时,可以分为两类:物体由底端向上运动,或者由顶端向下运动.解决倾斜传送带问题时要特别注意mg sin θ与μmg cos θ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进一步判断物体所受合力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确定物体运动情况.【“滑块—木板”模型典例分析】如图7所示,解决此模型的基本思路如下:图7。
动力学中几个常见物理模型分析
龙源期刊网 动力学中几个常见物理模型分析作者:沈赟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年第01期物理问题依赖于一定的物理模型,中学阶段涉及的物理模型众多,其中动力学中典型模型比较多.一般情况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这些模型背景下的物理问题,是学生能力的体现.本文选择斜面模型、等时圆模型等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一、斜面模型物理中的斜面,通常不是题目的主体,而只是一个载体,即处于斜面上的物体通常才是真正的主体,斜面既可能光滑,也可以粗糙;既可能固定,也可以运动.二、等时圆模型1.质点从竖直圆环上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静止开始滑到环的最低点所用时间相等.2.质点从竖直圆环上最高点沿不同的光滑弦由静止开始滑到下端所用时间相等.3.两个竖直圆环相切且两环的竖直直径均过切点,质点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静止开始滑到下端所用时间相等.解析:本题考查等时圆知识,亦可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知识解析,意在考查考生灵活选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由题可知A、B、C、D恰好在以AC为直径的圆上,且C为最低点,由等时圆知识可知三小球在杆上运行时间相等,A对.三、水平传送带模型总之,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经常感到问题复杂,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通过采用模型方法来实施教学,能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简化其次要因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景,揭示物理过程,达到疏通思维渠道,使物理问题由难变易、由繁变简的效果.物理过程的处理和物理模型的建立,都离不开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物理模型设计思想及建模过程的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对复杂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正确运用科学抽象思维的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力学典型模型的分析【练】解析版
专题3.2 动力学典型模型的分析【练】目录一.练经典题型 (1)二、练创新情景 (5)三.练规范解答 (10)一.练经典题型1.(2021·湖南长沙市长沙县第六中学月考)如图,斜面光滑且固定在地面上,A、B两物体一起靠惯性沿光滑斜面下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图甲中两物体之间的绳中存在弹力B.图乙中两物体之间存在弹力C.图丙中两物体之间既有摩擦力,又有弹力D.图丁中两物体之间既有摩擦力,又有弹力【答案】C【解析】图甲:整体法分析,根据(m1+m2)g sin θ=(m1+m2)a,隔离A可知F T+m1g sin θ=m1a,解得绳的拉力F T=0,故A错误;图乙:对两物体应用整体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1+m2)g sin θ=(m1+m2)a,隔离A可知F N+m1g sin θ=m1a,解得两物体之间的弹力F N=0,故B错误;图丙:对两物体应用整体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1+m2)g sin θ=(m1+m2)a,解得加速度沿斜面向下,隔离A,将加速度分解到竖直和水平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题图丙中两物体之间既有摩擦力,又有弹力,故C正确;图丁:对两物体应用整体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1+m2)g sin θ=(m1+m2)a,隔离A可知F f+m1g sin θ=m1a,解得:F f=0,故D错误.2.(2020·丰台区第二学期统考)如图,A、B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并不黏合,放置在水平面上,水平面与物体间的摩擦力可忽略,已知m A=4 kg,m B=6 kg。
从t=0开始,推力F A和拉力F B分别作用于A、B上,F A、F B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F A=8-2t(N),F B=2+2t (N)。
则()A.t=0时,A物体的加速度为2 m/s2B.t=0时,A、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4 NC.t=1.5 s时,A、B开始分离D.A、B开始分离时的速度为3 m/s【答案】B【解析】:由变化规律可知,t=0时,F A=8 N,F B=2 N,合力F=F A+F B=10 N,故此时A与B的加速度相等,都是a=Fm A+m B=10 N4 kg+6 kg=1 m/s2,A错误;t=0时设A、B间的作用力为F′,则对于B而言F′+F B=m B a,代入数据解得F′=4 N,故A、B之间的作用力为4 N,如果分析A的受力也是可以的,结果一样,B正确;由题意可知,当A、B间的作用力为0时开始分离,设时间为t,则对于A而言:F A=m A a,对于B而言:F B=m B a,解得t=2 s,C错误;由于两个力的合力F=10 N是不变的,即为恒力,故两个物体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前面已经计算出了它共同的加速度是1 m/s2,则到分离时,即t=2 s时,它们的速度大小为v=at=1 m/s2×2 s=2 m/s,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课2动力学中的典型“模型”
一、选择题(1~3题为单项选择题,4~5题为多项选择题)
1.在民航和火车站可以看到用于对行李进行安全检查的水平传送带。
当旅客把行李放到传送带上时,传送带对行李的滑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随后它们保持相对静止,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前进。
设传送带匀速前进的速度为0.25 m/s,把质量为5 kg的木箱静止放到传送带上,由于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木箱以6 m/s2的加速度前进,那么这个木箱放在传送带上后,传送带上将留下的摩擦痕迹约为()
图1
A.5 mm B.6 mm C.7 mm D.10 mm
解析木箱加速的时间为t=v/a,这段时间内木箱的位移为x1=v2
2a
,而传送带的位移为x2=v t,传送带上将留下的摩擦痕迹长为l=x2-x1,联立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l=5.2 mm,选项A正确。
答案 A
2.(2019·山东日照模拟)如图2所示,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某时刻(t =0)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已知物块与木板的质量相等,物块与木板间及木板与地面间均有摩擦,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
在物块放到木板上之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图2
解析设在木板与物块未达到相同速度之前,木板的加速度为a1,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
对木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μ1mg-μ2·2mg=ma1
a1=-(μ1+2μ2)g
设物块与木板达到相同速度之后,木板的加速度为a2,对整体有-μ2·2mg=2ma2
a2=-μ2g,可见|a1|>|a2|
由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可知,图象A正确。
答案 A
3.(2019·山东潍坊质检)如图3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逆时针匀速转动。
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 θ,则图中能客观地反映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图3
解析开始阶段,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和沿传送带向下的摩擦力作用,做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sin θ+μmg cos θ=ma1
所以a1=g sin θ+μg cos θ
木块加速至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由于μ<tan θ,则木块不会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而匀速运动,之后木块继续加速,所受滑动摩擦力变为沿传送带向上,做加速度为a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阶段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sin θ-μmg cos θ=ma2
所以a2=g sin θ-μg cos θ
根据以上分析,有a2<a1,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D。
答案 D
4.如图4所示,质量为m1的足够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
t=0时刻起,给木块施加一水平恒力F。
分别用a1、a2和v1、v2表示木板、木块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图中可能符合它们运动情况的是()
图4
解析若长木板和木块之间没有相对滑动,A对;若长木板和木块之间有相对滑动,则a2>a1,B、D错,C对。
答案AC
5.如图5所示,质量为M=2 kg、长为L=2 m的长木板静止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左端放置一质量为m=1 kg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
先相对静止,然后用一水平向右F=4 N的力作用在小木块上,经过时间t=2 s,小木块从长木板另一端滑出,g取10 m/s2,则()
图5
A.滑出瞬间木块速度2 m/s
B.滑出瞬间木块速度4 m/s
C.滑出瞬间木板速度2 m/s
D.滑出瞬间木板速度4 m/s
解析小木块加速度a1=F-μmg
m
=
4-2
1m/s
2=2 m/s2,木板加速度a2=μmg M
=1 m/s2,脱离瞬间小木块速度v1=a1t=4 m/s,A错误,B正确;木板速度v2=a2t=2 m/s,C正确,D错误。
答案BC
二、非选择题
6.一大小不计的木块通过长度忽略不计的绳固定在小车的前壁上,小车表面光滑。
某时刻小车由静止开始向右匀加速运动,经过2 s,细绳断裂。
细绳断裂前后,小车的加速度保持不变,又经过一段时间,滑块从小车左端刚好掉下,在这段时间内,已知滑块相对小车前3 s内滑行了4.5 m,后3 s内滑行了10.5 m。
求从绳断到滑块离开车尾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图6
解析设小车加速度为a。
绳断裂时,车和物块的速度为v1=at1。
断裂后,小车的速度v=v1+at2,小车的位移为:
x 1=v 1t 2+12at 22
滑块的位移为:x 2=v 1t 2
绳断后,前3 s 相对位移有关系:
Δx =x 1-x 2=12at 23=4.5 m
得:a =1 m/s 2
细绳断开时小车和物块的速度均为:
v 1=at 1=1×2 m/s =2 m/s
设后3 s 小车的初速度为v 1′,则小车的位移为:
x 1′=v 1′t 4+12at 24
滑块的位移为:
x 2′=v 1t 4
得:x 1′-x 2′=3v 1′+4.5 m -3v 1=10.5 m
解得:v 1′=4 m/s 由此说明后3 s 实际上是从绳断后2 s 开始的,滑块与小车相对运动的总时间
为:
t 总=5 s 答案 5 s
7.如图7所示,甲、乙两传送带倾斜放置,与水平方向夹角均为37°,传送带
乙长为4 m ,传送带甲比乙长0.45 m ,两传送带均以3 m/s 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 从传送带甲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可视为质点的物块B 由传送带乙的顶端以3 m/s 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两物块质量相等,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取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
求:
图7
(1)物块A 由传送带顶端滑到底端经历的时间;
(2)物块A 、B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之比。
解析 (1)对物块A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 sin 37°+μmg cos 37°=ma 1,代入数
值得a 1=10 m/s 2
设经时间t 1物块A 与传送带共速,则由运动学规律知
v 带=a 1t 1,即t 1=0.3 s
此过程中物块A 的位移为x 1=12a 1t 21=0.45 m
物块A 与传送带共速后,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mg sin 37°-μmg cos 37°=ma 2,代入数值得a 2=2 m/s 2
由运动学规律知L 甲-x 1=v 带t 2+12a 2t 22,代入数值得
t 2=1 s
所以物块A 由传送带顶端滑到底端经历的时间为t =t 1+t 2=1.3 s 。
(2)在物块A 的第一个加速过程中,物块A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为
L 1=v 带t 1-x 1=0.45 m
在物块A 的第二个加速过程中,物块A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为
L 2=v 带t 2+12a 2t 22-v 带t 2=1.0 m
所以物块A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为
L A =L 2=1.0 m 由分析知物块B 的加速度与物块A 在第二个加速过程的加速度相同,从传送
带顶端加速到底端所需时间与t 2相同
所以物块B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为L B =v 带t 2+12a 2t 22-v 带t 2=1.0 m
故物块A 、B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之比为L A ∶L B =1∶1 答案 (1)1.3 s (2)1∶1
8.如图8甲所示,有一倾角为30°的光滑固定斜面,斜面底端的水平面上放一
质量为M 的木板。
开始时质量为m =1 kg 的滑块在水平向左的力F 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现将力F 变为水平向右,当滑块滑到木板上时撤去力F ,木块滑上木板的过程不考虑能量损失。
此后滑块和木板在水平面上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g =10 m/s 2。
求:
图8
(1)水平作用力F 的大小;
(2)滑块开始下滑时的高度;
(3)木板的质量。
解析 (1)滑块受力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有
mg sin θ=F cos θ
解得F =1033 N
(2)当力F 变为水平向右之后,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F cos θ=ma
解得a =10 m/s 2
根据题意,由题图乙可知,滑块滑到木板上的初速度
v =10 m/s 。
滑块下滑的位移x =v 22a ,解得x =5 m
故滑块下滑的高度h =x sin 30°=2.5 m (3)由题图乙可知,滑块和木板起初相对滑动,当达到共同速度后一起做匀减
速运动,两者共同减速时加速度a 1=1 m/s 2,相对滑动时,木板的加速度a 2=1 m/s 2,滑块的加速度大小a 3=4 m/s 2,设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对它们整体受力分析,有
a 1=μ1(M +m )g M +m =μ1g ,解得μ1=0.1 0~2 s 内分别对木板和滑块受力分析,即
对木板:μ2mg-μ1(M+m)g=Ma2对滑块:μ2mg=ma3
联立解得M=1.5 kg。
答案(1)103
3N(2)2.5 m(3)1.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