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运动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
脑神经
眼外肌、表情肌 咀嚼肌、舌肌
咽、喉肌、胸锁 乳突肌和斜方肌
运动传导路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面神经核下部
疑核 舌下神经核
副神经核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皮质脑干束
中脑
皮
束质
脑桥
核
延髓
脊髓
运动传导路
皮
质
核
束
核
面神经核下部
上
舌下神经核
瘫
皮质核束
面神经瘫(核下瘫)
本侧四 肢骨骼 肌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不交叉纤 维)
双侧的脊髓前 角运动内侧核
脊 双侧躯 神 干骨骼 经 肌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
皮 质 脊 髓 束 路 径
a
-10-
运动传导路
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
经内囊膝、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延髓锥体
皮质核束
脑干内的脑神经运动核 (下运动神经元)
a
-22-
运动传导通路
a
1
概神 观经
系 统
a
-2-
运动系统:包括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锥体外 系统、小脑系统 精细而协调的复杂运动需要整个运动系统的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其 中任何一个部位损害,均可引起运动障碍。
概念
神经元
运动单位:每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一组肌纤维。
a
-3-
(一)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
变。双侧大脑及脑干病变时,还伴有语言、意识障碍及球麻痹。 高位颈髓损害表现为痉挛性四肢瘫,伴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 颈膨大损害时出现双上肢迟缓性瘫痪,双下肢痉挛性瘫痪,伴有传导束型感 觉碍及尿便障碍;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时表现为迟缓性四肢瘫,常伴有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 交叉瘫:病变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脑干损害引起。
人体的八大系统
人体的八大系统人体结构按其功能可以分为八个不同的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
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人体全身共有206块骨,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颅骨(29):脑颅骨(8)、面颅骨(15)、听小骨(6)。
躯干骨(51):脊柱(26: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骨1、尾骨1)、胸骨(1)、肋骨(24)。
四肢骨(126):上肢骨(64)、下肢骨(62)。
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是一条从口腔至肛门的迂曲的长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可分为大、小两种。
大消化腺是独立存在的器官,有唾液腺、胰和肝,它们以导管与消化管相通。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肠腺等,它们直接开口于消化管的管腔内。
口腔: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
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主要是被咀嚼磨碎,并与唾液混合湿润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在口腔内食物不被吸收。
咽:上起于颅底,下与食管相连,是消化管与呼吸道的交叉部位。
食管:是肌性管道,上端与咽相连,下端穿膈肌与胃的贲门相连。
食管全长25cm,有三个狭窄部。
第一狭窄部位于起始处,可阻止在吸气时空气从咽进入食管;第二狭窄处位于越过左支气管处,通常是异物嵌顿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第三狭窄部位于穿膈肌处,可以防止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有上下两口,大小两弯和前后两壁。
上口称贲门,连食管。
下口称幽门,续十二指肠。
食物在胃内将受到为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胃液是一种PH为0.9-1.5的无色液体,正常人每日的分泌量为1.5-2.5L。
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以及有机物如黏蛋白和消化酶等。
盐酸即胃酸,主要作用是:a、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其作用提供所需的酸性环境;b、是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c、抑制和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d、盐酸进入小肠可引起胰泌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e、盐酸形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利于铁和钙在小肠内的吸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丹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健人体姿势的维持和有意识的运动,都是骨骼肌的活动。
在进行这些运动时,首先人体要保持平衡和维持一定姿势,在这个基础上有多个肌群协同活动。
肌肉有节奏地收缩骨骼和关节活动,才能维持躯姿势和发起各种运动。
人体的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性,它是躯体保持平衡,维持姿势,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它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
运动控制▪指肢体精确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
在狭义指上运动神经元体系对肢体运动的协调控制,涉及大脑皮质、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等。
广义还包括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骨关节病变和神经-肌肉病变的参与。
▪运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力量、速度、精确和稳定。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
主要在脊髓水平控制完成,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出纤维。
中间神经元在反射性运动中可以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临床常见的反射有保护反射和牵张反射。
例如疼痛的撤退反射等。
此类运动的能量应用效率最高。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2)模式化运动: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续性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调控器(CPG)调控。
除了CPG机制外,模式化运动已知与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相关,出现下意识的横纹肌自动节律性收缩来“控制”。
例如步行就是典型的模式化运动。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3)随意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控制,可以通过运动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并获得运动技巧。
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收缩来完成。
▪皮层的随意运动冲动受两个神经元体系控制:a.上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b.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控制的神经调节▪脊髓与运动调节▪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运动调节▪大脑皮层与运动控制脊髓与运动调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α和γ神经纤维)经前根离开脊髓后直达所支配的肌肉。
人体九大系统
襞
上的腮腺管乳头。
2、下颌下腺: 开口于舌下阜
下颌下腺
3、舌下腺: 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小 管开口于舌下襞表面
舌下腺
舌下阜
二、咽
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 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 咽三部
(一)鼻咽
顶后壁的粘膜下有咽扁桃体 两侧壁距下鼻甲后端之后约 1cm处,有咽鼓管咽口,通 中耳鼓室。咽口的周围有咽 鼓管圆 枕、 咽鼓管扁桃体 和 咽隐窝
舌垂直肌
下纵肌
颏舌肌
上纵肌
舌横肌
下纵肌 颏舌肌
(四)唾液腺 小唾液腺 :属粘膜腺,有唇腺、颊腺、腭腺和舌腺等
大唾液腺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1、腮腺
副腮腺 腮腺管 颊肌
深部
浅部 呈三角形,上达颧弓,
下至下颌角,前至咬 肌后1/3的浅面,后续
腮腺
腺的深部。
咬
舌
腮腺管穿颊肌开口于与上
肌
下
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
2)舌扁桃体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
舌根背部粘膜 内,由淋巴组 织组成的小结 节。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界沟
轮廓 乳头
(2)舌下面
舌系带 舌下腺
下颌下腺管及舌 下腺大管开口
舌下襞(表 面有舌下腺 小管开口)
舌下阜
3、舌肌
纵肌 舌固有肌 舌横肌
舌垂直肌 舌外肌
颏舌肌 两侧同时收缩,伸舌; 但侧收缩,使舌伸向 对侧。 上纵肌
小消化腺: 胃腺、肠腺
(二)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摄取食物,消化;口腔.咽还与呼 吸,发音,语言有关
三、胸腹部的标志 线和腹部分区
(一)胸部的标志 线
1、前正中线 2、锁骨中线 3、腋前线 4、腋中线 5。腋后线 6、肩胛线 7、后正中线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运动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姿势则为运动的背景或基础。
躯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是复杂的反射活动。
骨骼肌一旦失去神经系统的支配,就会发生麻痹。
第一节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即α、β、γ运动神经元;在脑干的绝大多数脑神经核(除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核外)内也存在各种脑运动神经元。
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去干四肢和头面部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处的外周传入信息,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级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直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它们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作为运动传出最后公路的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许多来自外周和高位中枢的各种神经冲动都在此发生整合,最终发出一定形式和频率的冲动到达效应器官。
会聚到运动神经元的各种神经冲动可能起以下作用:①引发随意运动;②调节姿势,为运动提供一个合适而又稳定的背景或基础;③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平稳和精确地进行。
γ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它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见后文)。
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β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对骨骼肌的梭内肌和梭外肌都有支配,但其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二、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有很大的差别,如一个眼外肌运动神经元只支配6~12根肌纤维,而一个四肢肌肉(如三角肌)的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可达2000根左右。
前者有利于支配肌肉进行精细运动,而后者则有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同一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他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使其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比该单位肌纤维截面积的总和大10~30倍。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名词解释和区别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名词解释和区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单位,负责从感觉器官到中枢神经系统或从中枢神经系统到肌肉或其他效应器的传递信息。
神经元可以被分为各种类型,其中上下运动神经元是一个重要的分类。
上下运动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类神经元,主要负责控制人体的上下运动,从而维持平衡、姿势和运动。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两个名词的含义。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那些负责传递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如骨骼肌)的神经元。
它们起到了控制和调节肌肉运动的重要作用。
而下运动神经元是负责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传递信号的一类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也被分为两种类型,即大型图状神经元和α型运动神经元。
这两种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有所不同。
大型图状神经元是下运动神经元的一种类型,它主要负责控制骨骼肌的运动。
它们是大型多极神经元,其细胞体呈现出特殊的“图状”形态,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发出的轴突分布广泛而且远距离。
大型图状神经元在运动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们传递的信号可以改变肌肉的收缩状态,从而调节运动的速度和力量。
另一种下运动神经元是α型运动神经元,也被称为动态运动神经元。
它们是小型多极神经元,主要负责调节肌肉的收缩程度。
α型运动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可以将信号传递给骨骼肌的各个纤维,使肌肉能够持续收缩并产生适当的力量。
α型运动神经元与大型图状神经元相辅相成,共同控制着肌肉的运动。
上下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所传递的信号的方向和作用。
上运动神经元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传递信号,用于控制肌肉的上下运动。
而下运动神经元则负责传递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到肌肉,用于调节肌肉的收缩程度和力量。
大型图状神经元和α型运动神经元分别在控制骨骼肌的运动和调节肌肉收缩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总的来说,上下运动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类神经元,负责控制人体的平衡、姿势和运动。
上运动神经元主要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神经系统传递信号,而下运动神经元分为大型图状神经元和α型运动神经元,分别负责控制骨骼肌的运动和调节肌肉收缩程度。
神经系统-运动调控
通路
①直接通路:
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发出纤维 → 兴奋新纹状体→抑制苍白球内侧部→ 抑制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大脑 皮层运动前区活动增强。
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发出纤维
兴奋新纹状体 ②间接通路: 抑制苍白球外侧部 抑制丘脑底核 兴奋苍白球内侧部 抑制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 大脑皮层运动前区活动减弱。
腱器官:Golgi Tendon Reflex
(三)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 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 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 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 低等动物恢复 快,高等动物恢复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 射先恢复 ( 如屈反射、腱反射等 ) ;复杂的反射后恢复 (如对侧伸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 潴留变为失禁。
意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 切躯体运动的基础。
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 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体的 正常姿势。
肌紧张机制:
高位中枢下传冲动
重力作用
γ 运动N元兴奋 ●γ 环? ●γ 环的意义:使肌肉维 梭内肌收缩
持于缩短状态。 ● 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 环 张是通过兴奋 γ 环实现的。
的药物(如利血平)
阻断乙酰胆碱药物 (阿托品等)
四、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 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4区)
肢体远端肌
其他运动区
上下运动神经元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上下运动神经元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引言概述上下运动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一类特殊神经元,被广泛研究和关注。
它们在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和协调作用,参与了许多生理过程,如平衡、姿势控制和运动协调等。
本文旨在对上下运动神经元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并回顾其研究历史、分类和分布情况,以及与其他类型神经元的关系。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引言、上下运动神经元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结论。
以下将逐一介绍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上下运动神经元进行深入研究和解析,从而增进人们对这一特殊神经元类型的认识。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上下运动神经元在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可能面临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请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撰写。
2. 上下运动神经元名词解释2.1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定义上下运动神经元是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它们在大脑和脊髓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负责传递信号以控制肌肉的协调和身体运动。
上下运动神经元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运动神经元,其主要功能是激活骨骼肌,使身体能够产生垂直方向上的正常、协调且有序的运动。
2.2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特征上下运动神经元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使得它们在整个机体中执行其专门任务。
首先,它们接受来自其他神经细胞的输入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电化学信号传递给目标骨骼肌。
其次,上下运动神经元通常处于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皮层和脊髓)内部,并与其他类型的神经细胞相互连接以实现整体协调行动。
2.3 上下运动神经元在机体中的作用上下运动神经元对于我们正常行走、跑步、跳跃和其他各种运动至关重要。
它们通过控制骨骼肌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身体运动的协调。
具体而言,上下运动神经元向特定的骨骼肌纤维发送冲动,从而触发肌肉收缩以支持所需的运动。
这些神经元还能监测并传递有关肌肉长度、张力和协作运动的信号,以确保我们的身体在各种活动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瘫痪的类型及病因讲解
小脑系统
• 小脑有中间的蚓部和两个半球组成,蚓部是躯干的代表区, 半球是肢体代表区,小脑不发出运动冲动,而是通过传入 纤维和传出纤维与脊髓、前庭、脑干、基底节和大脑皮质 等部位联系,达到对运动神经元的调节作用。
瘫痪的分类
一、按瘫痪的病因:神经源性瘫痪 肌源性瘫痪 神经肌肉接点性瘫痪
• 4.中部颈髓与下部颈髓损伤:上肢有根型麻痹(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腱 反射低或消失)及同侧下肢锥体束征。颈髓病变单纯表现偏瘫罕见,多为四 肢瘫,程度可以不等,一侧重另侧轻。
偏瘫的病程与病因
• 一、隐袭性进行性偏瘫 • 二、突发性偏瘫 • 三、反复发作性偏瘫 • 四、癔病性偏瘫
隐袭性进行性偏瘫
二、按瘫痪的程度:完全性瘫痪 不完全性瘫痪
三、按瘫痪时的肌张力状态:迟缓性瘫痪 痉挛性瘫痪
四、按瘫痪的分布:偏瘫、截瘫、四肢瘫、单瘫 五、按运动传导通路上不同部位的病变:上运动神经元性
下运动神经元性
• 偏瘫的临床类型 • 偏瘫病变的定位诊断 • 偏瘫的病程和病因
偏瘫
偏瘫的临床类型
• 一、意识障碍性偏瘫:
• 2.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则有癫痫 发作。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感觉正常,而实体觉、位 置觉、两点辨别觉出现明显障碍。右侧皮质性病变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 认等症状(右利手)。双侧皮质性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这些都说 明大脑皮质的广泛性损害。
• Guillain-Barre综合征:表现为截瘫者少见,多数 为四肢瘫,伴有主观感觉障碍为主,脑脊液有蛋 白细胞分离现象
上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截瘫的病因
• 1.外伤 • 2.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 3.脊髓血管病变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鼻侧半的f交叉-对侧视束 视交叉 颞侧半的f不交叉-同侧视束
外侧膝状体
● 视辐射 距状沟上、下 内囊后肢 的视区皮质
视路损伤最具诊断 价值的临床表现是 视野缺损
A单眼全盲 B B双眼鼻侧视野偏盲
A B D
C
C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D双眼同向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上丘臂
视交叉
顶盖前区
两侧视束
前庭N核
●
丘脑腹后核
●
颞上回前方
前庭神经核的纤维联系
内侧纵束:
上升→动眼N核、滑车N核、展N核 下降→副N脊髓核、上段颈髓前角
前庭脊髓束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入小脑 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 迷走N背核、疑核联系
内脏感觉传导路
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 特殊内脏感觉传导路:嗅觉、味觉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分为: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受器→数级传入神经元→大脑皮质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数级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 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两侧瞳孔缩小
损伤表现
患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视神经 损伤 动眼神 经损伤 丧失 ( -) 丧失 ( -) 存在 ( +) 丧失 ( -)
健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存在 ( +) 存在 ( +) 丧失 ( -) 存在 ( +)
上下运动神经元鉴别要点
上下运动神经元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概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单元,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
在运动控制中,上下运动神经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上运动神经元负责控制身体的上半部分肌肉的运动,包括手臂、肩膀和脖子等部位的动作。
下运动神经元则负责控制身体的下半部分肌肉的运动,包括腿部和髋部的动作。
对于神经科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而言,鉴别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要点至关重要。
这些要点的准确理解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元的功能和疾病的产生机制,从而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本文将深入探讨上下运动神经元的鉴别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上运动神经元的鉴别要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容安排。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主题进行概述,介绍上下运动神经元鉴别要点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
通过引言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吸引力,为后续的内容铺垫。
正文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涵盖了上运动神经元鉴别要点和下运动神经元鉴别要点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正文中,我们将从解剖特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详细介绍上下运动神经元鉴别要点的具体知识。
通过对每个要点的分析和说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鉴别的关键要点。
结论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归纳。
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上文所论述的上下运动神经元鉴别要点,强调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结论部分还可以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读者提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全文的基本组织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文章的内容。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和探讨上下运动神经元的鉴别要点。
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
准确地鉴别上下运动神经元对于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运作机制,特别是运动控制的神经调节是至关重要的。
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你知道什么是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吗?那什么又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呢?下面就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中枢性瘫痪,是由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皮层脊骨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损害而引起。
因瘫痪肌的肌张力增高,故又称痉挛性瘫痪或硬瘫。
因为纤维束的纤维和细胞排列得相当紧密,故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多为广泛性的,波及整个肢体或身体的一侧。
病因病理病机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受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变性、中毒、以及内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红细胞性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瘫痪,如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等,尽管瘫痪的表现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所谓连带(联合)运动和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电测验无变性反应。
诊断及鉴别诊断(一)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ks.TIA) 是指一时性脑缺血引起的一种短暂而局限的脑功能丧失。
其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是症状突起又迅速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留任何后遗症,可反复发作。
(二)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出现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患者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以55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多在动态和用力状态下发病。
出现前数小时至数日常有头痛、眩晕及意识混浊的先兆症状。
起病急,进展快,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早期呕吐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脑脊液压力增高,80%脑脊液中混有血液,50%患者呈血性外观,CT 检查可见颅内血肿高密度阴影。
(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obosis)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精神神经系统押题
精神神经系统考前预测大家好,考题不好测,所以把知识点总结好发给大家。
希望能记住1、运动系统由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以及小脑四个部分组成。
2、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3、在急性严重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或急性脊髓炎),由于断联休克作用,瘫痪开始呈弛缓性,腱反射降低或消失。
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4、脑干交叉性瘫痪,即同侧本平面的脑神经周围性麻痹及对侧身体的中枢性瘫痪。
病老周,对只钟5、中脑Weber综合征时,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中枢性瘫痪。
6、锥体外系统损害:按照我上课的口诀记忆,5级地震,手抽了。
5——舞蹈不能控制级——肌张力增高(强直)和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和扭转痉挛)震——震颤手——手足徐动(佛手)抽——抽动7、丘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还可伴有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8、内囊受损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常伴有偏瘫或偏盲,此称为三偏综合征。
9、动眼神经麻痹:上脸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也受到很大限制。
10、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侧转动,有复视。
11、三叉神经损害产生同侧面部的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
三叉神经核的损害可出现核性损害的特征,如只影响感觉或运动,脊束核的部分损害引起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痛觉缺失或洋葱皮样感觉障碍。
1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出现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皱额、皱眉、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不能。
13、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为一侧性中央前回下部损害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引起,仅出现对侧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垂,而额肌及眼轮匝肌不受累,故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皆无障碍,且常伴有同侧偏瘫及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
14、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为首选15、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点看。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组成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组成
上下运动神经元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组件:一、中横纹膜
中横纹膜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核心部分,位于脊髓中横纹中,是包括
上下运动神经元、支持细胞、干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在内的神经系统
结构。
它可以接收来自脊髓的输入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出口的输出信息,可以实现各种上下运动的调节、控制和调整,促进上下运动神经
元的正常功能。
它既可以影响身体上下部分的控制,也可以影响脊髓
以外的肌肉的运动。
二、上脊膜
上脊膜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位于椎管外连接到
脊髓前后两个脊椎,由囊膜形成的三维空间,通过被确定的神经元来
能够实现脊椎上下之间的运动。
它将流动性关节和隔离关节连接在一起,从而在上下移动时减轻脊髓的后向拉力。
此外,上脊膜也具有减
少脊椎间滑动及其它脊椎运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是促进上下运动神经元的重要组成,在中横纹膜内,由神经节的神经胶质细胞和脊髓背根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它们可以调节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促进细胞的活动,维持一定的神经环境,并有助于认知功能的理解和感知。
四、支持细胞
支持细胞是由中横纹膜神经胶质细胞和干细胞合成的新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支持神经元的功能。
它们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发育,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同时可以充电,以维持正常的神经元电位,可以对外界的信号进行过滤,以及维护神经胶质的结构和构。
为什么电梯上下运动时会有一种重力变化的感觉
为什么电梯上下运动时会有一种重力变化的感觉电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它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上下运动方式。
但是当我们乘坐电梯上下运动时,常常会感受到一种重力变化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物理原理和人体感知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现象。
1. 物理原理解析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电梯运动的物理原理。
电梯的运动是通过电动机驱动的,通过钢丝绳与电动机相连接。
当电动机开始运转时,它会施加一个力,将电梯与乘客一起拉升或下降。
在电梯上升时,电动机向上施加的力会超过地球对人体的引力,因此乘客会感受到一种相对减小的重力,即体重减轻的感觉。
相反,当电梯下降时,电动机向下施加的力会小于地球对人体的引力,从而使乘客感到体重增加,即产生一种类似于在重力场中加速下降的感觉。
这种重力变化的感觉主要是由于电梯的加速度导致的。
当电梯开始运动时,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会有一个加速度的过程,这就会引起人体的感知。
当电梯加速度减小至零或者恒定时,人们往往感到一种稳定的状态,不再感受到重力变化的感觉。
2. 人体感知解释人体感知重力变化的感觉与内耳的平衡器官有关。
内耳中的半规管和耳石负责感知身体的加速度和位置变化。
这些器官会通过感受到头部姿势和加速度的变化来传达给大脑。
当乘客进入电梯后,电梯开始运动时,加速度和姿势变化将被内耳感知到。
这种感知会与乘客的视觉感知进行协调,以产生一种整体的感觉。
但是,由于视觉感知可能受到限制,乘客更容易察觉到内耳感知的变化,从而产生一种重力变化的感觉。
此外,乘客的神经系统也对电梯的运动产生了适应性。
当我们长时间乘坐电梯并频繁体验到重力变化的感觉时,神经系统会适应这种感觉,从而使我们渐渐习惯于电梯运动中的重力变化。
总结起来,当我们乘坐电梯上下运动时,重力变化的感觉是由物理原理和人体感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电梯的加速度和姿势变化会被内耳感知到,通过与视觉感知协调,产生一种重力变化的感觉。
神经系统的适应性也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感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小结 躯体的运动受__大__脑__皮__层__以__及__脑__干__、__脊__髓___等的共同调控, _脊__髓___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 是最高级中枢, _脑__干___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
合作探究六:老年人的上肢、下肢和脊髓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不能运动呢?
这说明大脑与脊髓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2.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老人上肢、下肢和脊髓都没有受伤,但大脑某区受损,肢体失去了大脑的 控制,所以不能运动。这说明脊髓控制的运动受到大脑的调控。
运动越精细,大脑皮层 代表区的范围越大。
合作探究十一:分析缩手反射如何受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调控,推 测这种调控的途径是怎样的?
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4.缩手反射与躯体运动关系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手指 不小心碰到针刺会不自主的 收缩,而在医院采指尖血时 却可以不收缩。
脑(高级神经中枢)
向上传导 向下传导 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低级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大脑皮层(运动区)
小脑和脑干
脊髓
肌肉收缩等运动
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节相似,也是
通过_反__射___进行的。
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都存在调节内脏活 动的中枢。
呼吸、心血管活动
脑干
体温、水平衡
下丘脑
排尿反射
脊髓
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脑干 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 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 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注意的是:
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受对侧皮质延 髓束支配外,余脑干运动神经核均受双侧 皮质脑干束支配。
值得注意的是:
▪ 因四肢远端比近端的同侧支配更少,锥体 束损害导致的四肢瘫痪一般远端较重。
在大脑皮质运动区所占面积的大小:
▪ 与运动精细和复杂程度有关,与躯体所占 体积无关。
(二)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经中脑大脑脚,桥脑基底部,在 延髓椎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 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下行,终止于脊髓前角
小部分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过 程中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只有少数 纤维不交叉止于同侧前角。
通路:
▪ 皮质延髓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平面上交叉 至对侧,分别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上、下运动神经元解剖及生理功能
宝泉岭中心医院 高世伟
(一)上运动神经元(椎体系统)
▪ 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 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干束
功能:
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 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
损伤表现:
▪ 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
传导通路: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放射冠→内囊后肢 和膝部下行。
▪ 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发出 的神经轴突。他是接收锥体系统、锥体外 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冲动的最后通路。 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其功能是 将这些冲动组合起来,通过周围神经传递 至运动终板,引起肌肉收缩。由脑神经运 动核发出的轴突组成脑神经直接到达他们 所支配的肌肉。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
经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到达所支配的肌肉 每一个前角细胞支配50-200根肌纤维,每一 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一组肌纤维称为 一个运动单位,它是执行运动功能的基本 单元,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可产生周围性 (迟缓性)瘫痪。
Th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