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 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2015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主题优化4-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2015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主题优化4-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b1ac3af8f61fb7360b4c657d.png)
返回目录
主题优化四 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单 元 整 合
3.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最终形成时期。19世 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抢占更多的原 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 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 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 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返回目录
主题优化四 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单 元 整 合
二、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经济中,农业是基础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并没有起到分解自然经济的作 用,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西欧商品经济很大的不同之 处,它是中国古代经济长期延续,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的 重要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由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决定的。其形成的内 在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 内的确立,而外在动力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返回目录
主题优化四 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单 元 整 合
问题综合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 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 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 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 发展方向,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是种植业为主、 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经济结构,形成了以广大的农区为 主,以广大牧区为补充的格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二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及社会的变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二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及社会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9e5bc4fa45177232f60a2f0.png)
热点二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及社会的变迁一、选择题1.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
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
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改变得最少的是政治”说明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D项正确。
A、C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D2.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其主要特征是()A.从农耕文明开始转向工业文明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特征D.民主思潮给社会带来思想解放[解析]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重农抑商等政策的阻碍,发展缓慢,故选B项。
19世纪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道路,A项错误;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项错误;宋明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加强,D项错误。
[答案] B3.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租佃暂行条例》19条,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总额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
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A.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结构B.以法律确认农民土地所有权C.改造乡村政策取得明显成效D.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生产发展[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1932年正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为减少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生产,故选D项。
材料只涉及减轻农民的负担,不能说明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确认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故A、B项错误;材料未提到改革的效果,C项错误。
[答案] D4.(2015·河北五校联盟高三质监(二))1877年,郭嵩焘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 PPT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 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4f9e5710a6f524ccbf85f0.png)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特点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知识点。如2011年有3道选择题、2道 非选择题;2010年有8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工业化建设及经济体 制改革等。2011年有12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2010年有7道选 择题、2道非选择题。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 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 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 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 国近代化严重受阻。
2.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 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 南方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 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面 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 市设计思想。 (4)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3.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记载:“同州以二月 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 果树、器用杂物皆至。”材料表明
() A.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B.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解析】选B。由材料中“四方村民……蚕桑”等信息可以看出 描述的是农村的集市贸易,说明是草市的状况,总体上材料表明 了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高一历史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高一历史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628bc6e5856a561252d36fbd.png)
高一历史导学案———必修Ⅱ第9课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纲课标解读】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点概念】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
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
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一、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1、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2、生产力:人力和畜力结合,铁犁牛耕3、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二、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体地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表现:(1)鸦片战争后,首先涌入中国的市场。
洋纱取代,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和分离。
(2)随后,涌入,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和分离。
(3)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使中国丝、茶服从于,。
2、影响(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准备了雇佣劳动力和商品市场条件。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产生了新的阶层——买办阶层▲五口通商后,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买办是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
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
除此,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
三、近代工业艰难起步——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
(2)“洋务派“主张,即”中体西用“。
(3)其他:中外合好局面出现、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洋务派、总理衙门的推动、新思潮的影响等。
高中论述类阅读:农耕文明中走来,然后快速步入工业文明的,因此,深刻认识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在文化上
![高中论述类阅读:农耕文明中走来,然后快速步入工业文明的,因此,深刻认识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在文化上](https://img.taocdn.com/s3/m/11dfbfbba0116c175f0e483e.png)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从漫长的农耕文明中走来,然后快速步入工业文明的,因此,深刻认识农耕时代与工业时代在文化上的差异,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融相通,在融通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无疑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耕时代,其主体是立足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农耕文化。
农耕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土地具有稳定性,土地生产的过程同样具有循环式的稳定性,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收获,年年如此,无需月月创新、年年变革,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特征。
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的。
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天人合一”思想,其副产品则是对天地以及土地主的依赖顺从意识。
与“天人合一”思想相联系,天地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和普惠万物的无私大爱,给人以德性上的启迪。
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法自然之德,都可以说是源于天地大爱对人德性的启迪。
农耕时代家族集群式生产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家族集体观念。
与西方的社会文化、国家文化不同,它更多表现为亲情文化、家族集体文化。
其副产品则是等级观念与家长制。
工业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是无所不包的所有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人定胜天的观念,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不是顺应、和谐。
这种人定胜天的天人对立观念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力量过分自信基础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
这在工业时代前期表现得比较明显。
这种自信也反映出工业时代文化的特质:肯定人的欲望,张扬人的个性,崇尚创新和竞争而不是压抑个性以求稳定。
这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强调稳定性等思想观念。
在工业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成为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发展。
比如,货币使商品的交换变得便利、自由,人与人直接的依附关系因货币的介入而变成人与人通过货币发生间接关系,拥有货币便可以提高人实现欲求的程度和自由度(尤其是物欲的自由),从而促进自由观念发展。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题优化4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课件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题优化4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750507b7360b4c2e3f649c.png)
主题优化四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 • 单 元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 整 合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城市的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 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 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 单 元 整 合
• 考 能 提 升
主题优化四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 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优化四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 单 元 整 合
• •
一、主题线索
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 业文明闻名于世,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商业使古代中 国社会经济增强了活力。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 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 • 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
返回目录
主题优化四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 单 元 整 合
二、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国资产 阶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 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 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 风暴)。
返回目录
主题优化四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二、主题考向 • 单 元 本主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区域之一。从题型看,选择 整 合题与非选择题并重;从内容看,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 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综合近三 年高考命题看,主要考查角度有: 1.从选择题看,运用材料创设新情境,主要考查中 国古代农耕方式、商业发展及经济特征,中国近代社会经 济、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影响及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认识等。
2012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2012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d6eba5c15022aaea998f0f7d.png)
第二讲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一、选择题1.(2011·大连模拟)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2011·沈阳模拟)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3.(2011·湛江模拟)《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4.(2011·长沙模拟)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5.(2011·广州模拟)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6.《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主题优化4-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主题优化4-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266113f304a1b0717fd5dd9e.png)
返回目录
主题优化四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单 元 整 合
三、近代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1.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经济近代化主要是洋 务运动,“中体西用”是指导思想,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 议事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 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的旗号,创办 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 官督商办到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返回目录
主题优化四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单 元 整 合
二、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国资产 阶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 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 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 风暴)。
返回目录
主题优化四 从古代农耕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单 元 整 合
[纵向归纳] 一、中国古代城市形成、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 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 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 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 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 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
![届新课标高考备考训练:第二讲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4f3345af02d276a200292e2b.png)
第二讲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一、选择题1.(2018·大连模拟)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2018·沈阳模拟)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3.(2018·湛江模拟)《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4.(2018·长沙模拟)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5.(2018·广州模拟)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6.《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b195fb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a.png)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中国古代文明中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的解析中国古代文明中,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温饱,推动社会的繁荣,而手工业的发展则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实现了社会分工与经济活动的多样化。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解析中国古代文明中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并探讨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一、农业的发展与中国古代文明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人民从食草为生逐渐转变为农业生产者,农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开始采取低级的农耕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和完善。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建立定居的村落,形成了社会秩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和小农经济。
以黄河流域为例,通过河水的灌溉,农民能够实现农作物的高产。
同时,农民们通过种植多种作物,进行循环耕作和轮作,保证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这一农业模式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手工业的兴盛与中国古代文明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了农业和手工业并存的经济模式。
手工业的兴盛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冶炼等众多领域。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得人们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生产领域,提高了劳动效率。
以纺织业为例,中国古代的丝绸业非常发达。
通过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还推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同时,制作丝绸的手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传统的中国丝绸工艺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中国古代的陶瓷业也非常著名。
通过陶瓷的烧制,人们制作出了各种精美的陶器和瓷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中国的瓷器不仅在国内受到赞誉,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两者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
2013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的农耕经济与近代的工业经济之第7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3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的农耕经济与近代的工业经济之第7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5c1965b77232f60ddcca1b7.png)
2013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的农耕经济与近代的工业经济第7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四)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五)大众传媒的发展【教学流程】1、知识梳理(时空定位、重要概念解析、知识点再现)2、典例赏析(相关知识点各地高考联考真题)【知识梳理】:【时空定位】【思维导图】〖重要概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新史观】之“社会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特点:“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主要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外国资本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官僚资本则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
新史观之从社会史观看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史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社会史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关注的焦点。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耕”、“织”的分离(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2、经济结构的变化:【典例赏析】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6)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变化?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d13e72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c.png)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变化?
首先,从生产关系角度讲,农耕文明时期,属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土地为基础,而无论中国,还是欧洲各国,手工业都相当于副产业,而,对于中国而言,在明朝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然而不知是历史机缘还是巧合,赶上了清廷的统治者,中国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希望破灭了,在,清朝中晚期,洋务运动的兴起,客观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而到了民国时期,主要是手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重工业是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控制,其次,民族资产阶级实力也不够。
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以农业立国,工业强国的主导思想,在巩固轻工业的基础之上,加紧对重工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有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着技术密集型和集约型的形式发展了,而近年来的工业产值,一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而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第三产业将会越来越占据主体地位,而作为世界工厂,这个名称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作为世界工厂,在接触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还带来了大量污染,而作为世界工厂,这只是个过渡阶段,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会占据主体地位,而近年来,在该产业方面,年产值已达一千多亿美元了。
好了,就这么多了,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c1bf041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6.png)
2.模块通:长期领先世界的古代中国手工业为何没有引起生产领域的 技术革命? 提示:(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对手工业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制约 了技术的革新。 (2)水平较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改造的动力 不足。 (3)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快,但抑制工商的政策、行业技术 垄断等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点拨】
【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转型 (1)生产工具: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劳动者: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地租剥削方式产生,地主 与农民的对立关系产生。 (3)劳动对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和发 展。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过渡。
【拓展延伸】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原因 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 西汉后期开辟,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取代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 中外贸易的主通道,其原因有:(1)北方长期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2)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 (4)宋朝商业科技高度发展,指南针的发明、航海技术的提高、航海知 识的积累。(5)阿拉伯世界热衷于海洋贸易。
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 【主干回顾】
3年29考
【纵横通关】1.专题通: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1)起源早、不断发展:起自商朝,之后历代不断发展。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古代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组 成,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城市市场主要是满足达官贵人的享 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乡村集市 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只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对外贸易由盛到衰: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贸易 的新纪元,从明朝中后期起,政府实行闭关、海禁等政策,阻碍了对外的经 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13360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7.png)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影响首先,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
在农耕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社会经济活动以农业为基础。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生产开始崛起,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方式的应用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大规模产业化成为可能。
农业生产逐渐从手工劳动转向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经济得以更加快速地发展。
其次,工业化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农耕文明时期,人们主要生活在农村社会,具有相对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的趋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现代城市社会。
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人口流动,人们更容易与不同的人群接触,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和文化交流。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现代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第三,工业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革命的推动导致了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
发现和应用了很多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电力的发展等。
这些新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不仅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进步。
例如,电力的普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事务的处理更加高效,通信更加快速。
第四,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
工业化加速了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劳动力不再全方位参与生产活动,而是变得更加专业化。
同时,由于工业发展引起的城市化趋势,使得社会层级结构的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工业文明的演进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阶级的产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社会焦点。
最后,工业化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资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枯竭。
工业化对空气、水和土壤环境的破坏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总而言之,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工业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的不平等。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进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de579f4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f.png)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进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进是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步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产,并建立了庞大的农业社会。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进。
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们开始采用农耕方式种植作物,如小麦、稻谷等。
这种农耕方式的使用,不仅使人们能够获得更为可靠的食物供给,还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耕文明的兴起引发了社会分工的出现。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生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由每个家庭完成。
但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形成村落和部落,农业生产逐渐专业化。
一些人从事农业生产,而另一些人从事手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
这种分工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采用农具和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古代,人们使用的农具包括犁、耧车、镰刀等。
这些农具的使用,使得农田的开垦和耕种更加高效。
同时,人们还掌握了种植、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
这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耕文明的演进还带来了农业社会的形成。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逐渐集聚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
这种农业社会的特点是农业生产占据了主要地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都与农业密切相关。
同时,农业社会也催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如土地制度、家族制度、农事节日等。
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进,也推动了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在古代,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文化存在差异。
通过交流和互相学习,人们不断改进和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各地区的农业文化也在交流中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进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历史过程。
通过农耕方式的引入和不断的农业技术创新,人们获得了更为可靠的食物供给,社会分工逐渐形成,农业社会得以建立。
历史五年级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历史五年级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481bf63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6.png)
历史五年级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一级标题: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也因此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耕文明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性。
二级标题1: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那个时代,人类开始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过渡到了农耕生活。
最早出现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这些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逐渐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古代农业进入了青铜时代,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工具来辅助农作物的种植。
这一时期的文明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巅峰,造就了华夏民族的基本特征。
二级标题2: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灌溉、水利工程和农耕工具的改进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作物的种植。
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农作物,如小麦、稻米、黍子等,这些农作物为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还在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主要以农村为基础,农耕文明使得中国古代农民成为社会的主体。
古代农耕文明也催生了各种传统习俗,如农历的使用、农事节庆等,这些习俗至今仍然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保留。
二级标题3: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古代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农耕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再依赖狩猎采集,而是通过农业生产的方式来获取食物。
农耕文明也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使得古代社会得以更好地发展。
冬至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结合转型
![冬至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结合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9881d6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f.png)
冬至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结合转型冬至,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
冬至标志着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开始进入冬季,也是中国农历的最重要节气之一。
在中国的古代历法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界限,标志着冬季开始,农事活动也会因此而发生转变。
在古代,农耕经济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形式,农业文明是中国社会的核心。
农耕文明和农历节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庆祝农作物收获的喜悦,表达对大地母亲的感恩之情。
同时,冬至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繁荣昌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开始崛起。
工业革命的爆发引领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农业经济不再是唯一的经济形式。
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生产模式,冬至的意义和庆祝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工业社会中,冬至的意义不再只限于农业耕作和祭祀祖先,而是更多地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相关。
冬至成为了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这一特殊的时刻。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保留了农业文明的传统庆祝方式,如吃饺子、汤圆等寓意团圆和幸福的食物,并在冬至这天进行全民性的节庆活动。
冬至的到来,也意味着新一年春天的临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象征着阳光的返回和春天的开始。
在这个时刻,人们会思考过去的一年,总结经验,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
在工业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冬至的庆祝更多地与个人的成长和愿景相联系。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结合转型,使冬至的意义从传统的农耕庆祝转变为综合性的社会庆典。
人们在庆祝冬至的同时,也体现出对于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
冬至的庆祝活动成为了一个连接古代与现代、连接农业与工业的纽带,将两种文明形态融合在一起。
总之,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和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冬至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与丰富。
申论范文: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申论范文: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https://img.taocdn.com/s3/m/893114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7.png)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申论范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引言: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与保卫,而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直接干系到人类的生存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二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主题解读]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
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本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视角]视角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考情荟萃】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及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近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及成因等。
2014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2013年:浙江卷第38题以“江南经济结构变动”为主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近代经济变动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关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及特征。
2012年:天津卷第13题考查从古代至近代以来天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2011年:安徽卷第35题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概况及原因;江苏卷第22题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等。
【考题例证】 (2013·浙江文综,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命题立意本题以“江南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到近代经济变动以及与西方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运用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综合考查对重大历史现象分析、判断、论证、评价的能力。
解题突破第(1)问,有三小问。
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角度归纳概括。
第(2)问,结合诗歌和时代大背景来分析经济变动,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1840年后”,从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强等角度分析。
第(3)问,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对西方扩张所带来的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辩证分析。
参考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深化拓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依赖,也相互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
(4)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视角二近现代中外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考情荟萃】 2014年:山东卷第39题从奴隶贸易切入,考查近代英国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江苏卷第23题考查英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相互影响的关系;海南卷考查德国工业化进程及影响。
2013年:福建卷第38题考查中外工业化道路;山东卷第29题以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为线索,考查工业革命至二战后西方工业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征;广东卷第38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主义市场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天津卷第14题考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题例证】 (2012·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
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
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年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兴起与对外扩张,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解读以及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解题突破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管理的集中”“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可知“卡特尔”是垄断组织;“新兴工业部门”抓住材料一中的“化学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组织答案。
第(2)问,“特点”从德国经济增长率,德国与英、法数据的对比及其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等方面进行概括;“原因”可结合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垄断组织。
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等老牌国家;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原因:德国的统一促进了其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深化拓展】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1)产生: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在外商企业刺激下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发展①中国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史曲折。
②领导人: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工业化的领导权。
民族资产阶级存在革命性和软弱妥协性。
③条件: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
④布局: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极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视角三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情荟萃】 2015年:安徽卷第37题从英美两国经济发展角度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演变历程。
2013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东西方贸易及对经济全球趋势加快的理解认识;江苏卷第23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新变化等。
2012年:山东卷第29题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分析比较等。
2011年:广东卷第39题考查美国、苏俄、现代中国经济体制;天津卷第13题考查世界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等。
幻灯片20【考题例证】 (2010·海南单科,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
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
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
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 270亿元。
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命题立意本题以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史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突破第(1)问,根据“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等信息并联系新中国20世纪60年代所面临的外交环境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并对比“一五”计划的特点回答。
参考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