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园所培训学习】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本土发展趋势(讲义)

【园所培训学习】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本土发展趋势(讲义)

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本土发展趋势(全文3375字)(一)梳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1.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上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

从教育内容、方法,到玩具和设施,先效仿日本,后效仿西方。

(2)改革的内容幼儿园课程的科学化、本土化,如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3)改革的影响1928 年, 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教育会议, 陈鹤琴被任命为幼稚园课程及教材编辑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 主持拟定了《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

教育部于1932 年正式公布了全国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该标准主要根据南京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成果拟订(1936年修订),一直沿用到40年代末期。

影响到80年代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在整顿和改造原有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

50年代,教育部邀请两位苏联专家来我国讲学,推广苏联的经验。

之后,通过行政途径层层下达与实施。

(2)改革的内容引进“作业”教学,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规定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各个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强调科目本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活动,将教育贯穿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

(3)改革的影响这次改革全盘接受了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

改革所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作。

这迎合了50年代我国摆脱战争困扰、百业待兴时的需要,对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80年代初,我国继续采取学科课程体系,对解决文化大革命动乱带来的破坏、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很有价值。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二、课程发展历史沿革学院具有7年办学经验,素有严谨治学的传统。

建院之初,我校即成立政治教研室,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现在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是经历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发展而来的。

上述这些课程,有的本身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主要部分,有的涉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等。

2006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在我校05级专科生中正式开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试点教学。

重视马列主义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校办学的特点之一,强调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书育人;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长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这在省内外高校中都是难能可贵的。

随后又产生了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群体,他们的教学科研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在2006年初申报成功两个省级课题,更为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政治教研室所藏文献资料丰富,订阅的政治类刊物较为齐全,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和科研中需要的重要文献资料的查阅提供了方便,加之我校优越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技术,为我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网。

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我校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革命史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形成了自己特色,曾经获得学院等多次嘉奖以及校内同行的好评。

目前,我们为进一步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

《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

《公共财政学》课程介绍: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财政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

我院财政学具有20年的办学历史,在甘、宁、青、新四省区同类专业中开办最早,在校学生规模最大,毕业学生人数最多,现为兰州商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单位,是西部地区财税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对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作用。

自1984年招生以来,我们始终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重心,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起点、规范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深化学科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从国内高等财经教育的历史发展上考察,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财政学就成为我国当时大学经济学教育课程结构的组成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在我院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校的《财政学》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兰州商学院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也是甘肃省财政学本科人材培养建设基地的主要核心课程。

其间,我院教师还有一定的财政理论与教学科研成果公开发表,为《财政学》课程的理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我们在学科的建设上,认为既要继承我国财政学界过去刻苦研究所取得的有益成就,与时俱进,又要转变观念,大胆推进财政经济理论的创新,并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我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建立有我院特色的财政学。

围绕这样的思路,从2002年以来,我院在《财政学》课程建设上更加大了改革创新的力度,除完善《财政学》教学内容外,还提出建立立体化的《财政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的方案,并结合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院的《财政学》立体化教材教学体系改革已完成教学案例、习题集、财政学教学大纲、财政学教学教案、财政学教学课件等项目的建设。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教育具有活动性的特点。

以课题覆盖大纲的策略就是英国数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以教学目标的某一项及学习大纲的某个水平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这类活动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组织,能使较多学生达到某个水平的学习要求。

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课题任务,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往往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教学目标,涉及多个学习水平。

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水平。

(三)计算机与数学教育相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研究与实施。

例如,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展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美国2000年标准明确提出了“技术原则”也反映出这种趋势。

2000标准最大的特点也许是强调科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并提供大量的形象化电子版中的数学例子,使得教师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去运用信息科技。

数学教育的技术化趋势,也成为近年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

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随着数学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活动。

(四)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由学习大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

其中教学目标按照五个知识块展开,学习大纲则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被划分为八个水平。

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开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会计学专业是XX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创立的专业之一,我校前身为XX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年的开展历史。

?根底会计?课程是会计学及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根底理论课和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好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一把钥匙。

该课程在我校的开展有着与会计学专业一样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根底会计?课程开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也是本学院会计学专业调整、改造与建立的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的建立历程,是我校会计学学科建立与开展的历程。

1、1986年~1992年:教学内容以簿记核算原理的根本内容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比拟单一。

名为“会计学原理〞,并以现代会计应涵盖的根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调整和改造了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会计学“三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

2、1993年~1999年:为充分表达该课程在所有专业课中的根底性地位与作用,将该课程的名称由“会计学原理〞更名为“会计学根底〞,并在我国会计改革风暴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外会计改革与开展的最新成果,大胆调整和改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对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立提出了更高的建立要求和更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会计学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000年~至今:在全面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以2000年国务院公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契机,围绕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在全面调整二十一世纪会计人才培养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会计学根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充实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简介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简介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简介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液压教研室已有50年历史,教师队伍中拥有多名教授、副教授,曾在教学上为上海市的液压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承担上海市数控会战“人工关节伺服液压系统”等重大项目;所出版的《液压传动与控制》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并承担了上海市液压短训班、液压技术专训班和普通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的教学工作。

多名教师指导过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在全国流体动力会议上发表了:“液压系统设计专家系统”、“静液传动控制系统”等多篇学术论文。

近年来,所出版的高职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获2003年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完成了“大型流量计壳体泄漏测试机”、“复卷机压纸气动控制系统”、“塔式回转升降登船梯”、“超级压光机液压系统”、“小通径电磁流量计泄漏测试密封夹具”等多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和不同来源的纵向和横项课题;发表了“电磁流量计泄漏全自动测试机设计和研究”、“造纸机气动纠偏系统”等多篇论文;发明了专利“一种摆杆式比例发信阀”等。

目前,在学校支持下,本教研室已完成并即将完成液压实验室和气动实验室的建设和整合。

二、教学内容(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由于面向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技术性、应用性人才培养,所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并兼顾先进性和前瞻性。

将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进行了综合并形成其特有的框架,根据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原则设计、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了理论教学和实验应用等学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由于本课程的覆盖面广,所以采用“课程模块重组”的思想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具体步骤有3个:(见下图)●功能模块的确定和划分:明确并细化本课程的公共模块和课程的各专业模块●课程模块重组:组合并完成基于本科、高职不同层次的,面向学院各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建设,并面向各专业进行模块的重组和封装,以达到为各专业做技术支撑的目的●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与其他课程架构的联系和衔接,如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机械设计基础等,注重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整合,以及应用能力的融会贯通。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1.前言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和体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发展也历经了不同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阐述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2.1950-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主要以操练和竞技为主。

此时期,体育课程的教学以拼音字母和毛笔字写作的《一年级体育教科书》为主,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健身、游戏和田径三个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能和竞技意识。

3.1979-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也开始多元化。

此时期,我国开始引进西方体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加入了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力。

同时,随着全国中小学体育比赛的开展,体育比赛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和扩展教育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4.1993-2000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此时期,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校本课程”改革,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学校也大力推广了运动会、体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身体,享受运动的乐趣。

5.2001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教学又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此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也为体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空间。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体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也加强了对体育课程的规范管理,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更科学、更系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6.结语如今,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中体育教育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向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之路。

高等数学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高等数学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高等数学课程发展历史沿革《高等数学》系列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应用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在我校于2003年开课,2006年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2008年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呼伦贝尔学院高等数学(微积分)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在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主动适应社会和地方对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特色。

建校三十多年来,呼伦贝尔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2)从海拉尔师专建校以来,《高等数学》课程一直是我校物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时为180 学时,教材采用四川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

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加强了基础理论,强调基础知识传授。

第二阶段(1993——2002)1993年随着学院的扩大和发展,开设《高等数学》的专业扩展到生化、计算机专业。

课时、教材随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教材分别采用同济大学《高等数学》、四川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

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加强了计算技巧、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2003—2004)2003年呼伦贝尔学院升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也扩展到工程、机械、管理、经贸等专业的本、专科,课时分别为180学时、140学时等,教材分别采用同济大学《高等数学》、四川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赵树嫄编写的《微积分》。

这一阶段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四阶段(2005—2008)实行分层次教学。

根据我校的专业需求,划分为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三种教学类别,课时分别为180学时、144学时、108学时。

随着分类教学的实行,教学内容及深度也都有所调整。

目前使用教材是同济大学《高等数学》、四川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朱来义编写的《微积分》,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自编教材。

加强了一体化立体教材的建设。

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行了一系列质量保证制度。

第八章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课件

第八章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课件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提升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质量,会出现以下的 发展趋向:
➢ 第一,将幼儿教育“ 为什么” 而不是“ 怎么样” 的问题放置于评价教育质量的优先地 位,换言之,不要把方法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首要标准, 而不只是关注如何去培养人的问题。
➢ 第二,对“ 质量话语” 和“ 意义生成话语” 的取舍,不是“ 非此即彼”,而是对“ 孰轻孰 重” 的把握,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和情景而发生变化”。
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3. 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
张雪门强调的是让儿童“在做中学”。 行为课程是儿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并不是放任的活动, 教师要对儿童进行指导和帮助,将儿童的活动纳入计划的轨道。
二、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4. 对张雪门行为课程的评价
作为我国现代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早期对幼儿教育的影响遍及北 方各省,与陈鹤琴一起被并称为“南陈北张”。
以信息技术改 变传统的幼儿 园课程中的玩 与教
1 2
共建共享数 字教育资源
四、 进一步关注和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有赖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关注和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必然趋向。
幼儿教育及幼儿园课程所追求目标最终是要通过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的 转变才能得以实现。
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并非不要确保质量,而是要重构质量的概念, 从而使质量及其延伸的一系列概念与行动都能适应多样性、主体性、多重 视角和特定时空的背景。这样的想法,不仅符合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和 变革的趋势,也能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和变革提供启示。
一、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提升幼儿园课程的质量
(四) 在“ 质量话语” 与 “ 意义生成话语” 之间

管理学基础课程简介

管理学基础课程简介

管理学基础课程简介一、课程的描述《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概论(概念、原理、决策、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培养管理者的素质,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管理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运营基层管理人”打好基础。

二、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管理学课程发源于欧美西方社会。

在西方社会的文化和信仰背景下发展的相当成熟。

国内管理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

我院管理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始于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以《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形式出现,但课程内容中包含了相当篇幅的管理学原理的内容。

9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从量上而且还从质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适应这种形式变化,我院开始将《管理学基础》课程纳入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体系中,并写入教学计划。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是我系重点建设的课程,倾注了几代领导、专家和教师们的心血,现是我院管理类和经贸类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2002年管理学基础正式作为院级重点课程开始建设,2003年,院级课题《〈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正式立项。

2004年,管理学基础课程已正式被确定为院级重点课程,2005年管理学基础课程已正式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

2006年5月,院级课题《〈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已通过结题。

本课程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配备、配套辅助教学资料与案例库、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组织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的成绩。

本课程建设突出两大特点:(1)西方管理学原理与中国文化的有效融合;(2)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教育。

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林木育种学》课程建设报告现代的林木育种学是在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理论指导下,借助一切有效的传统和现代技术手段,为提高树木的经济性状和多种效益,在研究树木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关于选育和繁殖林木良种的理论和技术性的科学。

是现代林学的前沿性骨干课程,是现代生物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的主要学科领域,该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促进林分的高效培育和现有林的科学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我国第一个林木遗传育种硕士点和博士点。

自1954年起,我校开始开设林木育种学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林学、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等专业的本、专科学生,近年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也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

50年来,随着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发展,我们不断调整、充实该课程的内容,特别是近五年来,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重点,深入开展了林木育种课程的教学改革,课程特色更加鲜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已成为我校的优质品牌课程。

我校林木育种学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年初到60年代中期,为我国林木育种科研起步阶段,没有经验,教学内容主要学前苏联,即在米丘林和达尔文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的林木育种。

后来证实,有不少理论是不正确的。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前苏联林木遗传育种学向现代林木遗传育种学转变时期。

此期间,我国于197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大会总结和交流了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的成就和发展趋势。

本学科前辈朱之悌院士和沈熙环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并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按照“选”、“引”、“育”、“测”、“繁”五个字,重新编写了林木遗传育种学讲义(油印稿),至此现代林木育种课程体系有了雏形。

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国内外林木育种发展很快,林木育种理论日趋成熟,技术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国际林木遗传育种学术交流比较频繁,由此推动国内林木育种课程的再次调整。

现代美学原理简介及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现代美学原理简介及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三、美学由脱离社会人生到贴近社会人生实际的大转变
过去的旧美学,严重脱离现实人生,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贵族化的、少数人玩弄思维游戏的杂耍,越搞越虚玄。普通大众以至大学生们,都是学了之后,莫名其妙,谁也说不清“美的本质”是什么。不仅对人生无用,反而加深了知性的困惑,禁锢了人的生命活力。但是,现代美学的科学原理则是回到人类生存的事实之中,深入探究人生的内在真实,揭开审美意识结构与运行的规律,指出人们审美与创造的内在原理,也揭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普遍的规律。它就成为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学问,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可用于指导人生、发展人生,从而通过每一个体的发展支撑起社会的发展。它有助于人们形成完整的人生观或健康完满的生存观念,也有助于形成科学完整的社会人生发展观。
(2)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在人类思想文化与美学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推陈出新,现已基本上形成美学的科学原理体系。这是走在美学课程革新前沿的、具有鲜明的科学创新性和现实应用性的原理体系。
随着社会历史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人文学科研究的日益深化,美学原理的研究与教学必须适应发展的现实,不然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文化障碍。美学的科学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美学科学化改造的工程是美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现在,这门学科已经经历了由不科学到科学化、由不成熟不完善到较成熟和体系化、由脱离社会现实人生到贴近社会人生实际、由高高在上的贵族化的玄学转变为具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意义和社会历史发展意义的平民化的应用性极强的科学。美学的这一转变必将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文化意义、思想意义和人类生存与社会超越发展的意义。
一、美学原理教材与教学由不科学到科学化的转变
美学原理研究与教材建设,应当理解并参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观和整体观,站到美学和历史的高度,以整体的观点或方法审视人类自古以来的审美与创造的整体事实,从中提升出科学的、可证实的美学原理,构成美学的科学原理体系。美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西方,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民主制时代,哲人们思考人生价值和审美创造的意义,人自身的完美发展已经成为美学的核心问题。18世纪,德国的鲍姆嘉通提出“感性学”这一学科,正式出现了学科意义上的美学。但由于研究方法落后,审美心理研究薄弱,人生的分析研究不能深入;长期以来一直将美学研究定位于“美”的概念研究,出现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自19世纪中期以后,美学研究发生重大转折,“自下而上”的审美实验研究与心理研究,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与人生体验的研究,将美学研究导入科学化的轨道,但尚未形成科学的原理体系。在我们这里,大胆引入科学实验方法,强化科学实证观念上的学科体系建构,现已初步完成了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建构,形成专著或教材,教学实践过程已证明: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部分学生中产生了生命价值意识惊醒的效应,为学生以后在追求创新发展中同时塑造自身美好形象奠定了美学价值意识的基础。

审计课程介绍

审计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审计实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课程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1988年至1993年,课程设立起步阶段:我校1985年开始设会计学专业,当时根据本科院校和其他大专院校的情况,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审计原理课程。

由于该时期我国审计工作刚刚起步,所以该课程主要介绍国家审计的基本理论,极少涉及实务。

第二、1993年至2005年,课程改革探索阶段:我国于1993年正式恢复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同时第一次正式颁布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需要,我们开始设立、注册会计师专业,将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为依据,按照本科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压缩,开设了《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开始逐渐增加实训比重。

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难度大,标准要求较高,教学内容不完全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增加开始了《审计案例》课程,收到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是两门课程客观上由于存在交叉重复内容,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三、2005年至今,课程开发创新阶段:会计电算化专业在2005年6月被河南省教育厅专家组遴选为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审计实务课程是在这次专业整体改革中,整合审计学和审计案例两门课程形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05年12月,学院立项建设《审计实务》精品课程,由专业教师张庆丰、方燕、丁永琦、张斓、张春萍、韩超以及开封市审计局总审计师倪金宝、河南开通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石海军、中天银会计师事务所河南分所注册会计师付彬、高俊莲、湖南省升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审计师曾巧明教授、该公司财务主管注册会计师夏赛莲等12人组成《审计实务》课程开发小组,开始进行基于审计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并立项建设审计实务网络课程。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08年4月该课程被评为开封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高等数学C》课程介绍

《高等数学C》课程介绍
《高等数学C》课程介绍
课程负责人:兰箭轮
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 《高等数学》是大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 之一,该课程不仅为后续课程和学生以后 从事的科技工作提供必备的数学工具,而 且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以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 影响。因此,将《高等数学》建设为精品 课程,必将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
• • • • •
• 《高等数学》内容主要是微积分学。由于 微积分学揭示了自然界中求变化率、求和 等最重要的规律,因此300多年来在科学技 术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应用成果。在近 代,更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科学等领 域。
•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 数学软件的使用,为《高等数学》课程教 学改革吹进了一股春风。我们十分重视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我系根据自 身实际将该课程建设例入重点,组织了系 上的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建设。2003年开始 研究,从2004年开始试行。并较早组织学 生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课程教学内容参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数学课程 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校以多科性一般本科院 校的实际 • 一方面做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 学,将微积分学这个近代数学最伟大的成就介绍 给学生; • 另一方面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重要概念都从 实际问题引入,增加数学模型的介绍,在例题、 习题中加大应用问题比例,同时加强从几何和数 值方面对数学概念的分析,增加介绍用表格和图 形表示的函数及其微、积分运算(结合目前实例 大量运用),克服重连续、轻离散,重运算、轻 数学思维的倾向。
• 课程负责人兰箭轮, • 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州级项目 课题三项;发表相关论文7篇;参编出教材 专著4本;获省、州级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 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2004 年和2005年被西昌学院确定为“优秀骨干 教师”; • 其他成员均为教育教学骨干,具有较强的 科研能力,近五年中都获得过各种成果奖 多项。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做好人力资源,企业无忧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电子教研室始建于2004 年。

前身是有经过数十年教学实践历程的物理教研组,该课程以高职教学的教师、实验、实训资源为依托,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动手能力。

尤其开展教学+ 实训、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我院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最初设置为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在这个阶段,教学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少量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以介绍分立器件、小规模电路结构及其组成的各种功能电路为主。

随着20 世纪九十年代电子技术、IC 技术的发展,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选用先进教材。

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单独开设实验课程,促进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验课程的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通过相应的课程设计将理论用于实践,将设计和实现融为一体。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EDA 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教研室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环节之后,又开设一门先进技术环节——PROTEUS 软件仿真及ISP 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及其应用,把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ISP PAC 整合在一起, 使学生掌握更系统、更先进的电子技术知识与设计方法。

与此同时,我们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实验课程的内容也进行了重新设计、调整和规划,重视实验课程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以上三个发展阶段,我校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课程在内容体系、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等方面,取得了在同类课程中的先进地位。

实践教学是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

为了使实践教学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两大模块。

课程历史沿革

课程历史沿革

课程历史沿革课程历史沿革是对一个学科或者一门课程发展历史的梳理和总结。

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课程历史沿革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进步,学科随之蓬勃发展。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一下课程历史沿革的发展。

第一步,过去的课程历史沿革在田园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简单朴素,教育也规模小、课程单一。

主要是为了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如识字、计算和宗教信仰等。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文学、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开始普及,这是人类文化头一个繁荣时期。

中世纪欧洲教育主要以神学和修道院教育为主。

文艺复兴以后,人们研究求知渴望也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在近代,德国于1808年颁布了公民学校制度,采用普及性的学校教育体系,开创了学科教育的先河。

第二步,现代的课程历史沿革在20世纪前期,教育改革运动逐渐兴起。

性别平等、民主教育、课程研究、成绩评定、交互式学习等概念开始逐渐出现。

20世纪50年代开始,课程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内容式到更关注过程和技能,学生某些方面的个性和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成为了关键。

20世纪60年代,人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互动、协作学习和自主发展。

70年代,激进分子倡导爱的教育和课程唤起式。

在美国,多学科集成教学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课程设计。

第三步,面向未来的课程历史沿革随着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今日的课程历史沿革处于一个新的起点。

虽然基本的传统课程框架还是很重要,但是我们必须“突破围墙”,将计算机技术和全球化相关知识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来。

面向未来的教育和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目标和学习过程、创新和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新的课程愿景和目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

随着全球化增加,我们需要加强日常交流与合作,开发智能化学习,建立全球大学和学院网络,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全球化教育的平台。

总结起来,我们需要承认课程历史沿革在未来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最新资料推荐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第八章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基本知识体系: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一)20世纪20年代至3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教育部于20世纪50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学,并在中国推广苏联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间,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 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80 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

来自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1 / 10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

80 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是从各地自发进行的试验开始的,这些试验从单科扩展到了整体,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在这些试验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

可以说,这些试验所针对的问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

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二、当代中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1、五指活动课程的含义: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稚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他所谓的五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完整word版)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完整word版)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会计学专业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创立的专业之一,我校前身为铜陵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及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好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一把钥匙。

该课程在我校的发展有着与会计学专业一样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基础会计》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也是本学院会计学专业调整、改造与建设的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的建设历程,是我校会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

1、1986年~1992年:教学内容以簿记核算原理的基本内容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名为“会计学原理”,并以现代会计应涵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调整和改造了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会计学“三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

2、1993年~1999年:为充分体现该课程在所有专业课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将该课程的名称由“会计学原理”更名为“会计学基础”,并在我国会计改革风暴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外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大胆调整和改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对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和更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会计学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000年~至今:在全面建设和完善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契机,围绕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在全面调整二十一世纪会计人才培养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充实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我国近几年为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设立的必修课程。

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一师范类公共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化课程。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正处于开创阶段,与之对应为小学教育专业设立的这一课程在国内也处于初创阶段。

我校自1999 级开始设置小学教育专科专业(五年一贯制),一直把本课程作为专科生的必修课开设,专科生在第七学期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使之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本课程在目前国内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所选用的教材大体为两类,即作为师范教育各系各专业通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陈震东著);1986 年出版(李秉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年出版(叶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年出版(裴娣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出版(袁振国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杨丽珠主编)等同名教材,这些教材大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具有相当的深度,其中有些不失为上乘之作,如李秉德、裴娣娜等编写的教材;有些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信息量大,如叶澜、袁振国等编著的教材。

但作为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材,劣势在于:(1)针对性不强。

从上述教材的内容与案例来看,比较适合培养中学教师的各专业使用。

这些教材对于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个性、特点与规律缺乏深入透彻的分析;(2)可操作性不强,由于这些教材不是专门为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所以对于组织学生参与小学教改实验,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缺少宏观把握与指导。

另一类是专门为培养培训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教学用书,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出版(陈静逊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杨小微主编)等同名教材。

这些教材针对性强,在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规律和研究方法,陈静逊的著作不失为上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即:(1)理论深度不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会计学专业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创立的专业之一,我校前身为铜陵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及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好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一把钥匙。

该课程在我校的发展有着与会计学专业一样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基础会计》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也是本学院会计学专业调整、改造与建设的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的建设历程,是我校会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

1、1986年~1992年:教学内容以簿记核算原理的基本内容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名为“会计学原理”,并以现代会计应涵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调整和改造了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会计学“三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

2、1993年~1999年:为充分体现该课程在所有专业课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将该课程的名称由“会计学原理”更名为“会计学基础”,并在我国会计改革风暴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外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大胆调整和改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对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和更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会计学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000年~至今:在全面建设和完善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契机,围绕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在全面调整二十一世纪会计人才培养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充实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以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目标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从构成课程建设诸要素入手,实现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目标,使该课程的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构成:一是讲述会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具体包括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二是讲述会计信息是如何通过传统的簿记系统生成的,具体包括账户与复试记账的应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三是讲述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具体包括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编制原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内容。

具体分为以下11章内容: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三章? 复式记账第四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第五章? 会计凭证第六章? 账簿第七章? 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第八章? 帐户分类第九章? 财产清查第十章? 会计报表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作业、会计手工模拟和计算机财务软件的使用、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地实习等方式。

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主,讨论、试验、作业、实习为辅。

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增加信息量,特别是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对应教材章节的内容将最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会计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是我院《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另一大特色。

长期以来我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先后创建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会计实验室。

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包括在手工模拟实验室中模拟会计核算流程;然后到电算化实验室上机操作会计软件;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包括实地的教学实习、教学实践等方式。

目前我系已与本市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书,每年的教学实践开始时,我院学生供不应求的现象已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水平。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多种方式的相互结合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及实务界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教材及辅导资料的使用与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993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我校先后选用多种版本的《会计学原理》教材,我们坚持采用重点学院的优秀教材,在综合比较国内各种教材的基础上,选用教材,教材在理论性、实用性、先进性、可扩充性、兼容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全面阐述了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并介绍了会计准则的结构与内容,以及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的新观点和新发展。

每章末尾附有"思考与练习",便于学生掌握重点,拓展思维。

相关章节涉及会计热点问题和最新准则、制度等,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最新动态。

为了促进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除了选择合适的教材外,还结合《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指定了《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会计基本理论比较》、《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等参考书,让学生了解会计理论的不同学术观点,以便开阔视野,实践教学是全程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学院设有财务与会计实验室,专兼职实验教师3人。

学校现有可供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近6间,这为《基础会计》课程逐步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逐步实现网络教单创造了条件。

实验教学根据《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和学科性质,制定出符合课程大纲要求的实践教学技能培养要求,开出率100%;自选会计实验教材及指导书,通过学生实验,反映良好。

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1)手工会计模拟操作。

以一个一般规模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作为蓝本,让学生在教室完成会计业务处理实验的全过程。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会计电算化操作。

将手工会计模拟操作转换成网上模拟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学生有了比较,进一步了解了会计电算化操作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会计电算化的快捷便利。

实践教学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

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实验课10学时。

学生实习严格遵循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的要求,制定出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具体实习实施步骤。

实习内容主要是提供一套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要求学生通过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全面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1.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的教学方法中由原来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扩展为现行的启发式、发现式和讲授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过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物引导法、实验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专题式、问题分析式、讨论式等。

过程教学法即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计处理的程序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问题教学法即围绕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讨论和分析,力争做到重点、难点问题当堂解决;实物引导法即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实验教学法即在我院的会计实验室让每一位同学进行上机操作,熟悉各种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开展合作教学法,在课堂开展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逆向教学去与顺向教学法相结合,不仅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还可以加深记忆,增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提问讲授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或者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

在采用挂图、模具和教具等传统手段的同时,一直大力组织本院骨干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研制,并逐步实施。

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1)提升了情景教学的效果,学生能够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直接使用各种财务软件,这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熟悉企业情况打下良好的基础;(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其方便、快捷、高效、直观的特点已普遍为课程组老师所接受,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信息唯一的提供者,而是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多媒体软件的广泛使用为课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化繁为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堂面授课时减少,一些财务会计的法律法规、案例材料以及参考文献等辅助教学材料难以在课堂上全部讲授给学生,教师采用提供给学生资料名称或搜索途径,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正在探索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途径,教学手段的改革,采取教学科研化与科研化教学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学效果优良,得到了校内同行、校外专家和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

学校专家在检查了《会计学原理》课程建设情况,并听了部分任课老师的讲课之后认为,本课程“任课教师研究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能够将会计的新理论和新知识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方法新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成效显著。

其他课程组教师经常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观摩学习,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基础会计》教学还得到了社会和校外专家的广泛好评,在铜陵乃至全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同样获得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赞誉。

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则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使他们的科研写作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

由于学生对该方法的认可,他们积极地参加教学改革中来,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撰写论文。

在近二年学校组织的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评分中,本课程学生评分教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