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组织行为学第01章-导论(20141012版)

组 织 科 学
SECTION 03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2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史 传统组织理论的终结
组织的 可持续发展
泰勒四原则 要素与工具
SECTION 03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2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史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想
规模经济、价格战、利润率下降 最低工资标准、八小时工作制 找到一个组织存在下去的价值与理由 效率工程师
SECTION 03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2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史
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如果某个工人表现过于突出,就会有一种团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讽刺、嘲笑、暗示等。工人们 也都尽量避免伤害同伴的感情,而采取各种手段维持在这一非正式团体中的地位。 这些小集团往往有几条不成文的规定:例如,你不应该干活过多,也不应干活过少;你不应该向监 工报告任何有损于同伴的事;你不应该对同伴保持疏远态度或好管闲事,等等。
差异心理学 任职“适应性” 产业心理学 提高业绩技巧
本能心理学 激发本能欲望
SECTION 03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2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史 本能心理学
W.詹姆斯(W. James),后来英国的W.麦道格尔 (William McDougall)主张,人乃至动物
的行为由其目的与自主意识决定;尽管存在着目的不明、意识不清,以及行为结果背离目的等情
3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个体 行为
群体 行为
组织 行为
SECTION 02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3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传记特点
个体行为
Personality 人格 Values and Attitudes 价值观/态度 Ability 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一章导论

2、组织行为的分类
1
微观组织行为——组织内的某一个 体呾群体的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所有组织成员作 为一个整体活劢旪表现出来的行为
2
通常把组织行为分为个体行为、群体
行为呾组织行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 次也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
组织有着指导目标幵被精心构建的社
会实体: 是目标导向的——实现盈利、提供 服务,戒者是满足公众需要。 组织还要精心地构建——把仸务在 组织成员中迚行分配,使得每一名 成员都负责某项具体活劢。
一个组织 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必须为组织成员所理解呾掍受 组织的成功 主要依赖二仍其员工中所莳得的吅作程度 有赖二组织不那些组织外的、不组织有定期联系的 机构呾人维持良好的关系
(三)行为科学理论
“霍桑实验”促迚了人际关系学派的形成
人 际 关 系 学 派
•霍桑实验:1924--1927,照明;1927--1932继电 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访谈,掍线班掍线工作室试 验。 •以梅奥为代表的一些绊济学、管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者形成了“人际关系学派”。 •其主要思想是:把人由绊济人看成社会人,他 们有归属呾尊重的要求,丌应该把工人看成生产 过程中的机器部件。
2.组织的共同特征
1
目标——引导组织成员运用组织所拥有 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不仸务。 资源——机器、设备、土地、人才、资 釐、品 牌、技术 结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
2
3
3.组织不环境
1
仍静态观点来分析,组织就是指社会集 团,是人不人、人不亊的关系的系统戒 模式 仍劢态观点来分析,组织是一个开放的 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行为学
社会管理学院 张丽娟
社会管理学院 张丽娟
第一章 绪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导论

•
3)开放系统的界定: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 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三种组织定义的贡献
•
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视角为组织 分析提供了相互对抗的范式。因为这 些范式包含着不同的假设,所以,一 种可以取代另一种,但却不能否认另 一种的存在。
“同样,中国人无需这种社会环境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所以自然语言(如法语、德语、英语、斯瓦希里语、印地语等) 这个宝库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操该种语言的社会文化群体所蕴含的 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要认识到这点并非易事,但这点的确很关键。 • “可是,正因为社会教化使我们相信,人类是‘自由’、有 ‘理智’、‘公正’并且‘有爱心’的,我们也就认为自己的行 为是这样的。词汇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取代了它们所指代的现实世 界。这样,我们经常对一些生活中的矛盾或不一致视而不见,这 也是我们人类自我欺骗的倾向。”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 一、管理者技能
• 二、管理及管理者
• 三、企业、组织、组织行为 • 四、理性
• 五、领导
• 六、制度与制度化
一、管理者的技能
• 1,技术技能 • 2,人际技能 • 3,概念技能
• 什么是概念,概念有何用? • 概念与谬误!
•
以不变应万变?
•
•
索绪尔的语言学——符号学:能指、所指。
——哈耶克
•思想无内容则空, 直观无概念则盲。
——康德
•
从教育行动是从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 的一种专断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行动 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
——P.布尔迪约
符号暴力 :“人类自我欺骗倾向”的普遍 性;流行的自我欺骗——有意识、无意识的欺 骗与被欺骗。 其深层原因之一:作为中介的符号——隐 含着“裂口”——潜在的不一致(当然还有其他 原因)。 符号的“定点”清除、创造:文艺复兴、 现代性建设……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 (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 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以及谋求解决组织中问题的 创造性。 (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教学游戏
请将相关人物的国籍、称号、代表作连接起来。
泰 勒
(F.W.Taylor)
德国 法国 美国
组织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 (H.Fayol)
马克思•韦伯
《社会与经济理论》
(M.Weber)
教学游戏
你答对了吗?!
泰 勒
(F.W.Taylor)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1)管理重点的改变。
人 工作环境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
指挥者、调解者 采访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
外在奖励、内在奖励 内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
保证职工充分发挥才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成就。
“复杂人”的假设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经济人”的假设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 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 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阻止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 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 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 责任。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1.管理的七项职能:POSDCRB,即计划、组织、人事、智慧、协调、报告、预算。
2.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学科。
3.组织行为学的特点:跨学科性、层次性、权变性、科学性、实用性。
第二章:激励第一节:激励及其过程1.激励包括有三个要素:●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延续;2.激发、导向与保持这三个要素是激励的主要组成部分。
3.激励代表了行为的方向、幅度与持续期这三种因素间的关系。
激励水平即(M)实现某一目标的积极性大小,乃是要不要为此目标去努力,应为此目标花费多大努力以及此努力应维持多久这三项决策的函数,其表达式为:(式中三个自变量E f、A p、P s分别代表对行为方向、幅度与持续期的选择。
)M=f(E f*A p*P s)4.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坎贝尔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绩效=f(能力水平,技术水平,对任务的理解,努力于某一工作的选择,努力程度的选择,坚持努力的时间,个体不能控制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将这一公式化为一般形式:绩效=f(主客观条件)。
假设客观条件已具备,只计算主观条件并筛选出其中关键因素即能力和激励,则有:绩效=能力*激励。
由此得到启示:激励很重要,激励非万能!5.行为的原因和引导: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致行为。
内在动力大的人积极性高,内在动力小的人积极性就不高,甚至没有积极性。
这种促成行为的内在动力在组织行为学中就叫动机。
动机引起、保持行为并将其导向某一个目标。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内在原因;而是外在原因。
产生动机的内在原因是作用于人的身心的外在刺激,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行为是需要引导也是可以引导的。
引导的必要性主要来自行为的多样性和其对现实目标的不同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EXHIBIT
1-1b
1–12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续)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 续
决策角色 创业者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推动能够带来变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 革的方案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 混乱处理者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 取正确的行动 资源分配者 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 谈判者 在主要的谈判当中代表组织行使责任
政治学 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 和群体的行为。
政治学
冲突 组织内的政治活动 权力
组织系统
EXHIBIT
1-3f
1–25
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
组织行为学概念或理论必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x
权变变量
y
1–26
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回应全球化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回应劳动力短缺 改善顾客服务
流动率 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 织。
1–32
因变量(续) 因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 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 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 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 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 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1–33
因变量(续) 因变量
工作满意度 员工相信他理应得到的报酬与他 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1–34
自变量
社会心理学
群体
EXHIBIT
1-3c
1–23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续)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人类学 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 人类及其活动。 比较价值观 比较态度 跨文化分析 人类学 组织文化 组织环境 组织系统 群体
EXHIBIT
1-3d
1–24
【精品课件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导论

组织中群体行为的方式,以及影响群体行为和 群体工作绩效的因素。 (三) 组织行为 把整个组织作为研究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 (一) 观察法 • 所谓观察法就是用感观(如视觉、听觉等)有目的地观
察被观察者的行为,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方法。 • (二) 实验法 • 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
成员
(1 (2) ) 组织
绩效
(三)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基思·戴维斯(Keith Davis)把管理者影响员工行为的管理模式分为以 下四种。 1.专制模式
专制模式(Autocratic Model)的运行基础是权力。专制管理者用权 力命令下属“做这个、做那个”,如果不听命令,员工将受到惩罚。 2.监护模式
讨论题:
(1)自参加工作以来,小王在公司的工作表现如何? (2)与小李谈话之后,小王会有什么心理感受? (3)小王的组织行为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4)你认为作为小王的主管,应该如何引导?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2019/11/21
沟通、 组织结构、文 化影响、组织发展
组织与环境动力
4.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 心理学
人类学
学习、动机、人格、知觉 培训、领导效能、工作满意度、 个人决策、绩效评估、态度测量、 人员选拔、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个体
群体动力、工作团队、沟通、 权利、冲突、群体间行为
2019/11/21
2. 组织行为
组 织 行 为 分 析 和 研 究
2019/11/21
个体: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人性、需要、动机、价值观、知觉、
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
微
观
理
群体:小组、部门等的行为和绩效
论
(角色、规范、压力、决策、
凝聚力、冲突、竞争与合作)ຫໍສະໝຸດ 组织:整个组织的行为和绩效
宏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组织效率、 组织与环境、组织变革和发展)
2019/11/2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 一次跨学科讨论会上,“行为科学”正式形成。 20世纪 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人和 群体的行为。 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围绕着组织行为的理论的综合, 也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目前比较流 行把这个学科称为“OB”。
2019/11/21
人力资源学派
2019/11/21
背景
•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人 际关系学派片面强调搞好关系的观点,迫切需 要修正
• 心理学界对动机、需要、群体动力等的研究也 趋于深化
•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美国成功地实现了轰动世 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员工的需要和期望正起 着深刻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课程介绍解释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组织行为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1.2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介绍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析组织行为学的重要里程碑和贡献者1.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解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特点和应用介绍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型第二章:个体行为与心理2.1 个体行为的基础探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动机分析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性格、价值观和态度2.2 心理契约与员工满意度解释心理契约的概念和作用探讨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其对组织绩效的关系2.3 个性与领导力分析个性对领导风格的影响介绍不同领导理论,如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第三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动力学3.1 群体行为的基础探讨群体的定义和特征分析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群体规范和凝聚力3.2 团队动力学解释团队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团队建设、团队领导和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3.3 冲突与谈判分析冲突的起源和影响介绍冲突解决和谈判的策略和方法第四章:组织结构与设计4.1 组织结构的基础解释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探讨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如组织规模和组织战略4.2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介绍组织设计的原则,如部门化和分工探讨组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如组织诊断和组织重构4.3 组织变革与管理分析组织变革的原因和动力介绍组织变革的策略和管理方法第五章:组织文化与社会责任5.1 组织文化的概念和作用解释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5.2 组织社会责任的基础介绍组织社会责任的定义和重要性分析组织社会责任的主要领域,如环境责任、员工关怀和社会贡献5.3 组织声誉和形象管理探讨组织声誉和形象的构成要素介绍组织声誉和形象管理的策略和方法第六章:动机与激励理论6.1 动机与激励的概念解释动机的定义和类型探讨激励的概念和作用6.2 内容理论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经典内容理论分析内容理论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6.3 过程理论解释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过程理论探讨过程理论在激励员工中的应用和效果第七章:沟通与信息传递7.1 沟通的概念与过程解释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沟通的过程和模型7.2 沟通风格与技巧介绍不同沟通风格的特点和适用情境探讨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7.3 网络沟通与社交媒体分析网络沟通和社交媒体在组织行为中的影响和作用探讨组织如何应对网络沟通和社交媒体的挑战第八章:权力与政治8.1 权力与政治的概念解释权力的定义和类型探讨政治在组织中的定义和表现8.2 权力与政治的影响分析权力与政治对组织行为和组织决策的影响探讨权力与政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8.3 应对权力与政治的策略介绍如何识别和应对组织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行为探讨建立公正和透明组织文化的方法第九章:员工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9.1 员工关系的基础解释员工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员工关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9.2 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与实践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领域,如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和作用9.3 冲突解决与员工参与探讨冲突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分析员工参与和员工自治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第十章:组织效能与绩效评估10.1 组织效能的概念与评估解释组织效能的定义和重要性探讨组织效能的评估方法和指标10.2 绩效评估的原则与方法介绍绩效评估的定义和目的探讨绩效评估的原则和方法,如目标管理法和平衡计分卡10.3 组织改进与持续发展分析组织改进的必要性和挑战探讨组织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和提高组织效能的策略和方法第十一章:跨文化组织行为11.1 文化差异与组织行为探讨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分析文化适应性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11.2 跨文化管理策略介绍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和挑战探讨跨文化管理策略,包括文化敏感性培训和多元文化团队建设11.3 全球化的组织行为分析全球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管理和领导挑战第十二章:变革领导与创新管理12.1 变革领导的概念与作用解释变革领导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变革领导在组织变革和创新中的重要性12.2 创新管理的原则与实践介绍创新管理的概念和原则探讨创新管理的实践方法,包括创新思维和团队创造力培养12.3 组织创新与创业精神分析组织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关系探讨如何培养组织内部的创业文化和创新氛围第十三章: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13.1 压力与健康的关系探讨压力对个体健康和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压力管理和应对策略的重要性13.2 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性解释工作生活平衡的概念和好处探讨实现工作生活平衡的策略和方法13.3 组织在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中的角色分析组织在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中的责任和作用探讨组织支持和干预措施对员工福祉和组织效能的影响第十四章:伦理与道德决策14.1 伦理与道德的概念解释伦理和道德的定义和区别探讨伦理和道德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性14.2 道德决策的原则与方法介绍道德决策的模型和原则探讨道德决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后果主义、义务论和美德伦理学14.3 组织伦理与文化分析组织伦理文化的构成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组织伦理文化,以及其对组织声誉和绩效的影响第十五章:未来趋势与挑战15.1 组织行为学的未来趋势探讨技术进步、全球化和社会变革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分析未来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15.2 应对未来挑战的策略探讨组织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挑战分析适应性领导、持续学习和组织创新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作用15.3 毕业设计与研究项目建议给出毕业设计和研究项目的建议,包括研究主题、方法和资源利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实践,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重点: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2.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组织行为学对于提高组织效能、促进组织发展和解决组织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4.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组织行为学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组织管理的发展和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组织行为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组织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重要性、研究内容和历史发展。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组织行为学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和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发言情况。
2. 理解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者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第二章组织个体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了解个体行为在组织中的作用和管理策略。
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的概念:个体行为是指组织中单个员工的行为和表现。
2. 个体行为的特点:个体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多样性、可塑性等特点。
3.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行为受到个人特征、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4. 个体行为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行为对组织效能、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5. 个体行为的管理策略:通过激励、培训、沟通等方式,促进个体行为的积极表现和调整。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个体行为在组织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个体行为的关注和思考。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数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可以:1、结合实际生活,了解组织的性质、管理的起源、管理工作中人事因素的表现。
2、明确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次。
3、了解在者须知演变、管理理论深化的进程中,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探讨信息时代组织和管理演变的新特点,认为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5、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研究方法。
6、了解组织行为模型、衡量组织有效性的常用指标。
7、解释系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价值。
8、探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及其在实际中的表现;组织是人们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整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组织打交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和组织发生关系。
工人在工厂(经济组织)做工,学生在学校(教育组织)学习,士兵在部队(军事组织)服役,公务员在机关(行政组织)工作,甚至家庭也处在街道、村社(社会组织)中······组织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除了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相当部分时间都是在林林总总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度过的。
组织建立、管理的方式会影响人们工作的性质和效率,也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精神的感受和活动的自由。
人们通常是一些组织的成员,和许多组织有利益相关关系。
人们赖以生存的大量资源、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大量服务要由组织来提供,人们服务社会的愿望也要通过加入一定的组织而得以实现,人们许多生活的乐趣来源于组织活动。
人们离不开组织,如果没有了商店、饭馆、银行、保险机构等,生活会非常不便,如果没有了医院,人们求知的机会和健康保障将大打折扣;如果没有了乐队、报社、电台、人们的生活会失去无限光彩。
想一想这些,就会知道,对于人们生活、工作以及整个社会而言,组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因此,组织的管理就成为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全面讲:OB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 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 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 行为的规律性,以及整个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相 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 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 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技术性技能
technical skills
高层 中层 基层
概念性技能 人际关系技能
技术性技能
4、管理的活动观
一般管理者 成功的管理者
19% 32% 20%
29%
13%
48% 28%
11%
有效的管理者
11% 19% 26%
44%
传统的管理
沟通
人力资源管理 社交
结论( conclusion ):
从管理的功能观、角色观、技能观、和活动观可以看出,要想取得预
一、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就是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合理运 用所拥有的资源,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 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之中,并是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的特征:
• 组织必须有共同的目标。 • 组织结构包含不同层次的分工,这种分工有 相应的权
利、责任制度加以保证。 • 组织的功能在于协调各层次人们的合作,实 现共同目
标。 • 组织是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二、关于行为
•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 客观环境的剌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 外显的活动。
相继出现了一批工厂制度的管理先驱。他们提出的管理思想的是现代管理思 想的最初雏形,对于此后的管理理论具有直接影响。
1、罗伯特·欧文
• 英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大师罗伯特·欧文主张社 会变革,以寻求新的协调社会方式。他认为工人 劳动是有别于“无生机器”的“有生机器”。
• 如果管理者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 每一台“有生机器”也得到很好的“维护”,那 么获利至少可以超过“投资”的50% (1828年)。
组
织
行
为
学
生理学
的
多
学
科
相
生物学
交
叉
性
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
社会学 人类学
经济学
政治学
第四层,组织的外部环境 第三层,组织
第二层,群体 第一层,个体
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古典管理理论 • (一)工业化初期的管理思想 • 从19世纪初期开始,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早,最快的英国,法国和美国,
信、从容的态度。 8、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清楚地知道从事某项
工作所需具备的技能。 9、能够积极地吸取经验教训,自我学习能力强。
OB与HRM 之间的关系
OB 理论基础与原理构建 更为组织层面导向
个体 群体 领导 组织
HRM 管理实务与理论应用 更为人员层面导向
选任 培训 绩效 薪酬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组织行为学的层次分析 个 体
群体
组织
个体行为
人 输入
知觉 个性 能力 性格 气质 态度
组织系统
群体行为
群体决策 团队管理
沟通 冲突 领导
组织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 组织文化 组织变革
工作绩效 缺勤率
人 流动率 输出 工作态度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 边 缘 性、综合性
多 学 科 相 交 叉 性 (见图) 多层次相交切性 •两重性 多学科性。 “人”本身的两重性 •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习目的
1、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 2、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4、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一、管理
1.什么是理
从功能上分析,管理是一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和控制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不外是对组织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 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地运用组织的一切资源, 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好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的现代定义 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把事办成。
二、管理者做些什么
What are managers doing
1、管理的功能观
•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 行为外,还包括间接推测而知内隐的心理活 动。可见广义的行为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 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的特点:
✓ 具有适应性
✓ 具有多样性 ✓ 具有动态性 ✓ 具有可控性 ✓ 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 现。
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
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 由于他强调工业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注意发挥 人的积极性,后来的一些管理学家称他为“人事 管理之父”。
期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了解被管理对象 的兴趣、需要、行为特点及规律,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而激励人的行 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顺利完成组织目标。
自我测试:基本管理素质
用下面的尺度给自己的个性打分 a. 很好 b. 较好 c. 不好 d. 不确定
1、能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完成工作。 2、即使在不确定的情况和条件下也能完成工作。 3、能够漠视种族、性别和其他社会歧视和偏见。 4、能够按照自己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5、能够长时间地持续工作。 6、能够灵活、迅速地适应变化。 7、能够始终保持坚定地立场,在任何场合都能够保持自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2、管理的角色观
Henry Mintzberg 三大类 ,十种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 信息传递角色
决策制定角色
挂名首脑 领导者 联络者
监控者 传播者 发言人
创业者 混乱处理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3、管理的技能观
概念性技能
conceptual skills
人际关系技能
human skills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 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 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 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特别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 以取得最佳的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