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研究若干领域的新进展及其述评(之一)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自然科学技术在清朝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在农业、医学和天文等领域的成就入手,探讨清朝时期自然科学技术的独特贡献。
农业领域的成就清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农政全书》的编纂和推广。
这本书由浙江官员赵集敏所著,全面总结了农业生产、水利和农田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农政全书》从土地利用、农田布局、灌溉和肥料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方法,对清朝时期的农业生产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此外,清朝时期在肥料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饲料要录》是一本专门介绍畜牧业饲料方面知识的著作,对于提高牛、马等家畜饲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清朝农民还广泛使用绿肥和农温菜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医学领域的成就在医学领域,清朝时期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清朝时期医学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乾隆年间,医学院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清朝时期医学界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医学家,如张锡纯、吕留良等人,他们不仅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
其次,清朝时期的医学研究成就在中医药方面尤为突出。
清朝时期,中医药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医学家们广泛研究了中药药性、毒性和剂量等方面的问题,使中药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例如,《本草纲目》是清代最重要的中草药著作之一,它系统地总结了中草药的种类、功效、制法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天文领域的成就天文学在清朝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清朝时期,科学家们对天体运动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发明了一系列的测量仪器。
例如,乾隆年间,科学家钱易设计了一种精密的铁制浑仪,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
清代文学研究有非常独特的学术价值与地位、清代在文学方面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也是承前启后的时代: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终结,又是中国新文学诞生的前夜。
清代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在创作上又与清代政治、学术相表里,和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教化风尚、宋学、汉学关系密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根基,呈现出与明代文章截然不同的面貌,产生了众多著名的作家与作品,并形成影响巨大的流派。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清代文章受到多重冲击,一直受到冷落。
近年来,清代文章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其研究仍存在明显的缺陷,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甚至可以说,清代文章研究将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下面就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谈几点看法。
对清代文章的研究始于清人。
清人学风朴正,考据严密,其文学评论亦较为中肯客观,可资参考者甚多。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皇清文颖》提要谓清人:“治经者多以考证之功研求古义,摛文者亦多以根柢之学,抒发鸿裁,佩实衔华,迄今尚蒸蒸日上,一代之著作,本足凌轹古人。
”对于清人文章之特色把握颇准。
《四库全书总目》中尚有很多甚有价值的清代文章评价,比如对于清代各个历史时期文章风气的转变,也比较中肯。
另外举一个例子。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评价了不少清人的文集,非常尖锐而中肯。
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著名的“桐城谬种”之说,已见于该书“戴东原集”条。
从此例不但可以看出清人对于清代文章的批评,也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与清代文化的一些内在关联。
学术界一直比较重视“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的关系。
事实上,“五四”新文学与清代的关系应该是更为直接的,只是学术界尚缺少必要的关注。
自清代以来,有不少研究清代作家、文集史料的成果,为我们研究清代作家的生平与相关文献提供了借鉴。
《清史稿》有“文苑传”三卷,清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大致收入(另有些人“儒林”等传),但总体上记载过于简略,更无文学方面的研究。
还有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汪兆镛《碑传集三编》。
清代诗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5月11日)
〈清代詩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5月11日)一、前言1.論詩絕句:「詩中情味畫中褌,相賞天機滅沒間。
漫共鍾劉爭品第,流傳詩話總須刪。
」(沈尹默)論詩絕句:「流傳詩話總須刪,此語未公論定難。
我自酸鹼殊俗好,效顰妄欲踵遺山。
」(郭紹虞)論詩絕句:「效顰妄欲踵遺山,商榷雌黃到昔賢。
但使金針能暗度,流傳詩話不須刪。
」(吳宏一)2.意義、範圍、資料3.詩話;筆記;詩選;批注;詩文別集中有關詩學的序跋題記、論辨書翰、論詩絕句及懷人詩等。
二、清代詩學研究的回顧1.從丁福保、郭紹虞等人說起2.清詩話的整理(從筆者到蔡鎮楚、蔣寅、張寅彭等人)3.清代詩學的研究(以袁枚為討論中心)实用文档三、清代詩學研究的前瞻1.朝更深更廣的方向努力(流派、大家、專書、注解、版本、目錄)2.與其他學科的會通整合3.兼顧域外相關文獻資料(例如與袁枚相關的日本神谷謙、韓國朴齊家等人)津阪東陽(1757-1825)金昌協(1651-1708)菊池桐孫(1769-1849)朴距源(1737-1805)東夢亭(1791-1849)朴漢永(1870-1948)四、結語〈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的觀點論韋莊詞〉(5月13日)一、前言二、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以「似直而紆,似達而鬱」評韋莊詞三、析論韋莊詞的語言與結構四、文本與評論的結合五、結語实用文档〈史實與虛構——以柳敬亭為例,談文獻資料的解讀〉(5月15日)一、前言1.史實與事實、虛構與虛擬2.柳敬亭在清初詩文小說戲曲中的不同形象二、柳敬亭相關的文獻資料*1.閻爾沒〈柳麻子小說行〉(《閻古古全集》卷二或《白耷山人詩集》卷四)*2.吳偉業〈柳敬亭傳〉、〈沁園春‧贈柳敬亭〉(《梅村家藏稿》)*3.黃宗羲〈柳敬亭傳〉(《南雷文定‧前集》卷十,清刻本及商務萬有文庫校點本。
同卷之〈張南垣傳〉亦請影印)*4.周容〈雜憶七傳‧柳敬亭〉(《春酒堂文集》)*5.李延是《南吳舊話錄‧莫後光附柳敬亭》6.孔尚任《桃花扇》7.其他:錢謙益、張岱、龔鼎孳、王士禛、皮錫瑞等三、有關柳敬亭的研究文獻1.陳汝衡《說書藝人柳敬亭》实用文档2.何齡修〈關於柳敬亭的生年及其他〉3.其他四、問題與討論1.版本問題2.著成年代3.從文字解讀到時代意識实用文档。
清朝的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
清朝的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发展多方面且深入。
从康熙年间到乾隆时期,清朝继承和发扬了明朝的文化,并开启了与外界的广泛交流。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渠道、对外交往以及学术研究的发展情况。
一、文化交流渠道清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展开:1.皇家学府清朝皇帝注重教育,建立了许多皇家学府,如翰林院、国子监等。
这些学府成为了皇室家族和继承者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些学府中,儒家经典是主要的教材,同时也进行了对西方学问的接触。
2.书院书院是清朝时期传授儒家经典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机构。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著名的书院,例如白鹿洞书院和东林书院等。
书院不仅为学子提供知识学习的场所,还是各地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平台。
3.文人交友圈清朝时期,文人雅士相互结交,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交友圈。
他们经常相互往来,进行文学和艺术上的交流,互相切磋琴棋书画,并在书信往来中分享学术心得和思想观点。
4.外交使团清朝通过外交使团的派遣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
例如,乾隆帝曾派遣朝鲜使团、越南使团、欧洲使团等前往各国,展示中国的文化和学术成就,并与外国的学者进行学术对话。
二、对外交往清朝通过对外交往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以下是清朝对外交往的几个重要方面:1.朝贡体系清朝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保持交往,促进文化交流。
朝贡体系使得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触,也为双方的学术交流创造了机会。
2.外国传教士清朝时期,一些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的文化和学问。
虽然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但他们也为中国带来了西方教育和科学知识,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3.海外留学生在清朝时期,一些中国学子赴日本、欧洲等国家留学。
他们在海外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带回了许多新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观念,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二十世纪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之回顾
二十世纪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之回顾王俊义2004-08-17 09:52:2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3期目前,正处于新旧世纪之交,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国内外学界都在对本领域20世纪的研究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反思。
基于个人的研究领域,这里拟就20世纪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做简略回顾。
1644年至1911年的清代历史,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与当代中国社会的联系乃至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
因而,近年来清史研究愈益受到海内外研究中国政治历史的学者的重视,在中国各断代史分支的研究中较为活跃。
清代学术思想史是整个清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状况也与整个清史研究的状况大致如是。
清代学术思想史既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总结时期,也是近代中西学术思想的冲突交融和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起点,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清代的学术思想,对于弘扬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学术、新文化,无疑有重要意义。
一欲回顾20世纪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首先应明确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据我个人理解,清代学术思想史主要是研究清代的学术思潮、学术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成就,并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规律。
依据对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对象的界定,来衡量对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可以看到早在20世纪之前的清朝时期,就已着手研究清代的学术了,而20世纪的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正是在清代当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出发和前进的。
因而,在清理20世纪对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时,有必要对清代当时的研究做粗略的钩勒。
由于中国学术思想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起,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就连绵不断,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均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诸如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等。
清代当时的学者,不仅整理研究其以前各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和著述。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一)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一)清代嘉庆、道光之际的学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风行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考据学风渐趋走向衰落,一个学术转向的时代悄悄来临。
清中叶学术的转向,大致说来主要歧为三途:一是今文经学的兴起,二是宋学势力的回潮,三是汉学的义理化趋向。
这三股学术势力的共同点都是反对“为考证而考证”的干嘉学风,主张学术要张扬忧患意识和救世功能,要发挥义理和经世致用。
三种学术思潮的路向不同,但都是激于干嘉学术的困境以及嘉庆、道光以来政治、风俗、国势的变化而形成的。
一、嘉、道之际考据学渐趋衰落的背景考察18世纪学术是考据学的世纪。
关于清代考据学的缘起,论者一般认为是由于清代的政治高压和“文字狱”所造成的,梁启超和钱穆都持这个观点。
葛兆光在此基础上提出:“真正造成清代学术思想失语状态的,除了政治对异端的箝制,还在于皇权对于真理的垄断,‘治统’对于‘道统’的彻底兼并,以及这种道德制高点和合理性基础被权力占据之后,所造成的士人对于真理诠释权力和对于社会指导权力的丧失。
”(注: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2页。
)本文认为,此说仍有未妥之处。
有清一代,统治者标榜程朱理学,纳道统于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士人丧失了对“真理诠释权力”和“社会指导权力”。
中国古代学术一般都是与经世联系在一起的,即使表面看来与现实距离较远的学术,也有其经世的目的存在,倘若有不经世的学术流派那才是不可思议的。
干嘉考据学缘起于经世意图,也是中国经世学术的重要一环,其流弊所及,才成了脱离现实、炫博逞能、饾饤文字、支离破碎的书斋游戏。
清代考据学的出现除了由于政治高压和“文字狱”的顾忌,迫使士人不得不埋头学问外,大致还有如下原因:一是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看,清初及干嘉考据学是纠宋学之弊而出现的,是对王学乃至程朱理学的反拨。
理学发展到明代可以说到了顶峰,正如黄宗羲所说“牛毛茧丝,无不辨析”(注:黄宗羲:《明儒学案·凡例》,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清代科技的发展与成就
清代科技的发展与成就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社会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在科技发展方面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发扬、技艺的精湛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三个方面探讨清代科技的发展成就。
一、传统文化的发扬清代是一个思想文化上高度统一的封建社会。
传统文化的发扬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形式都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其中,书法、绘画作为绘制艺术,更是经历了明代的启蒙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书法家徐渭、米芾、张大千,画家阎立本、傅抱石等人,都以其具有个性风格的艺术作品,影响着整个中国艺术界。
同时,清代的音乐也经历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清初的《太和正音谱》中,除了收录许多古乐曲外,还包括了一些民间音乐、宫廷音乐,以及声学中的基本理论,立志让人能够很直观地,通过耳朵来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和音高。
二、技艺的精湛清代的工艺制作技术堪称精湛,无论是器物、陶艺还是织物,在质量和纹饰上都独具特色。
清代的青花瓷和德化瓷,因其美观、精细、耐久而享誉全球。
精湛的织布技术也是清代工艺制作的突出表现。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苏州的锦绣业十分兴旺,别具一格的“苏绣”成为了清代文化的代表。
针织技术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经典的“中山装”、湖南的“花盖头”、延安的“灯笼裤”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服饰,都源自清代的制作工艺。
三、科学技术的创新清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在封建社会历史中具有光辉的地位。
这个时期,随着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对外联系的日益频繁,科技的发展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
在海量文献的学习和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了解学习中,清代的科技人员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理论。
红霉素、链霉素、甲胺蝶呤、水杨酸和二十一号元素等等,都是由清代科学家在学术理论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此外,他们在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天文地理等方面,也取得了各种的进展。
总而言之,清代科技的发展成就是多方面的。
传统文化的发扬、技艺的精湛、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代封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评《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
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 特别是在唐宋文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丰
人手探讨了清代文学中的几个重要命题 , 结构合理 , 论述 硕 的成果 。 一 些研 究 明清文学 的学者 也采用 这一方 法试 图 到位 , 解决了清代文学 中一些研究不够深人或容易忽视的 解释 一 些 复杂 的 学术 问题 或 文学 现 象 ,取 得 了 一定 的 成
史结合 以及文献考辨与理论阐释相结合 四种 。 这四种方法 述清晰 , 逻辑性强。第五章《 文字狱与清代文学生态》 更是
各有优长 、 各有侧重 , 但在研究中相互 补充、 相互交融 。这 紧 密联 系 清代 前 中期 的政 治文 化 来 探讨 作 为 文 化专 制政
里介 绍两 种 比较 突出 的方法 , 即历 史文 化 学 和文艺 生 态 学 的批 评方 法 以及文史 互 证法 。前 者 是从 上 世纪 8 O 年 代后
课题 , 至今仍 方兴 未艾 。
用是该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决定的 , 也是该书的主要
该书主要从文化角度切入观照清初关 中遗民诗群、 清 特点之一。 该书的内容虽然没有涵盖清代文学研究的所有 初扬 州诗群 、 清中期浙派诗群 、 三秦诗派等清代文学史重 方面 , 主要侧重于清代诗歌研究 , 但是线索的梳理很清晰, 要的诗群和诗派, 还着重探讨 了清代文字狱案、 艺文幕府 没有杂乱无序 的感觉。 这与该书重视文学研究的历史性以 与文学发展等重要命题。 研究的着眼点是将这些特定的文 及 用 “ 史” 的意识 来 统领 和 结 构全 书 密 不 可分 , 不过 , 历 史 学现象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不凭空想象 , 假设臆 文 献是 不可 或缺 的 , 但 它只是 一 种辅 助手 段 。作 为文 学研
清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清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研究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科技文化方面有很多发展和创新的时期。
清代的科技文化发展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本文将从诸多的角度来研究清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一、文化领域的创新清代的文化领域,可以说是有了很多的创新。
清代的文化形式多姿多彩,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
清代的书法、绘画、戏曲、曲艺等文化表现式,都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清代文学的发展也是非常显著的。
清代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清代的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也十分显著,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人们所熟知。
这些文化创新对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科技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二、科技领域的发展清代的科技也同样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清代的科技创新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工业的方面。
在农业方面,清代的科学家和工匠们投入了很多心血,发明了很多的新技术,比如农田水利、土壤保育、肥料利用等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清代的工匠也发明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比如纺织技术、染色技术、造纸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工匠们的生产效率。
在工业方面,清代的工程师们也创新了很多的技术,比如锻铁技术、冶铜技术、造桥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三、民族科技特色的形成清代的科技文化中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形成了民族科技特色。
在清代的科技文化中,中国的科技文化开始走向了一个独特的方向。
清代在科技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一方面通过对西方科学的吸收和借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自身的传统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技术体系。
这些技术在后来的中国科技发展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清代留下的许多科学名人和发明家也成为了后来的科学家们的榜样和鼓舞。
四、科技文化的交流和贡献清代的科技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贡献。
清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得到了很多来自于外部的贡献和影响。
清朝的科研管理与实践成果
清朝的科研管理与实践成果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大朝代,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虽然相对缓慢,但仍有一定的贡献和成果。
科学技术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国家发展和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么,清朝是如何管理和推动科研工作的呢?其科技成果又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地方呢?一、科研管理科技管理是指对科学技术研究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活动。
清朝在科研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1. 科举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贯穿于明清两代。
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知识和才能的人才,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提供广泛的渠道和平台。
同时,科举考试还可以使科技研究人员受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清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虽然这一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例如考试内容单一、容易招募铺张浪费等,但其对于国家推动科技发展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
2. 政府资助政府的资助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
清朝尽管没有像现代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的科研项目,但仍然会资助一些科学家开展研究。
例如,清朝嘉庆年间曾资助了光绪帝的太医令郎徐涤廉进行光谱研究,这项研究对于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促进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是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清朝在国际交流方面也有所尝试,在逐渐开放的背景下与西方国家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例如,清朝道光年间,英国殖民地香港曾与上海之间开辟了贸易,并有科学家介绍当时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有助于推动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标志。
清朝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一些成果值得一提。
1. 天文学成就天文学是中国传统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清朝在天文学方面也有一些成就。
例如,在康熙年间,建造了由20多名工匠帮助制作的一座精密的天文台,体现出了当时的高超技术和工艺水平。
2. 医学成果医学是传统中国科学的重要分支。
清朝在医学方面也有一些实践和发展。
例如,清朝嘉庆年间曾有两位太医徐涤廉和景祝广联合研究中药对于肝脏炎症的治疗作用,这对于后来中药研究和开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朝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清朝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清朝汉学,是指清朝时期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研究。
这一时期,汉学研究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有一批优秀的汉学家诞生,同时也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来分析清朝汉学研究。
一、历史清朝从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开始,就高度重视对汉学的研究。
他在位期间,出版了《康熙字典》,此典在汉学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康熙字典包含214个部首和47,000个字,成为了中国古代字典的巅峰之作,被后人称为“神典”。
其次,乾隆皇帝同样也非常重视汉学研究,他亲自作序为康熙字典增补版本《字彙補》。
同时,乾隆皇帝还支持了徐珂、严复等优秀汉学家的研究与著作,使清朝汉学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在清朝的汉学研究中,最为著名的汉学家当属徐珂。
他可谓是清代汉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是经义和字学领域的专家。
他的学问被誉为“天下第一”,影响深远。
另外,严复的翻译成了中国现代话文学的先驱,他的《岳阳楼记》、《论语》等翻译译文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此外,戴震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汉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清朝汉学的研究成果丰硕,对后世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状时至今日,清朝汉学的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如今,清代经学、字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文言文和古汉语的教学与翻译中。
清代经学的研究成果更成为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清代经学、字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了重视。
其中,美国哈佛大学的“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便致力于推动汉学研究的发展和交流。
此外,在国内,相继成立了清史研究所、中国汉字、清代文化等相关的研究机构与学术会议。
总的来说,清朝汉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无论是在现代汉语翻译中,还是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中,都离不开清代汉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和智慧贡献。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清朝汉学的成果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清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
清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在清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也多次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本文将探讨清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地球物理研究清朝时期,研究地球物理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是地震研究方面,清朝初期人们尚未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发生机理,大家普遍认为是“地下龙蛇暴动”所致。
直到乾隆年间,科学家程大位首先使用乾坤图理论对地震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振波学说”。
程大位的“振波学说”成为了中国地震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日后我国的地震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清朝时期还展开了大规模的衡山测量工作,具有极大的意义。
在18世纪初,科学家沈括曾提出“滭陵测量法”,将测量卫星高度的方法运用于测量长江水位。
在18世纪50年代,科学家李诚恒以沈括方法为基础,主持完成了衡山测量。
这项测量工作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于一体,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了理论和实践的瓶颈,对当时的技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清代农业科技的发展 watermark在清代时期,农业技术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推进国家整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清代农业技术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灌溉技术、育种技术、农机制造等方面,人民群众体验到了实际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水利工程方面,清代开始使用轮流灌溉技术,改善了薄弱的水利工程状况。
又如,在农机制造方面,清代技术人员加快了农机的发展步伐,创造出了各种类型的农具,从而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又如在土地利用和耕作方法等方面,清代农业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这也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支持。
三、吸入疗法的诞生一些临床医生在清朝利用吸入法诊治热病,推进了吸入疗法的发展。
这一疗法的诞生,极大地提升了临床医生的治疗水平,在医学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吸入疗法的研究对推动当时的医学技术发展,提升治疗疾病水平,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
清代科技实践与技术创新的新探索
清代科技实践与技术创新的新探索在中国科技史上,清代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阶段。
但实际上,清代科技实践与技术创新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清代科技实践与技术创新的新发现。
一、清代科技实践的环境与条件清代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
继承自明代的农民起义后,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战火不断。
然而,在这个社会动荡的时期,科技实践依然在进行。
一方面,传统的技艺被不断改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也为科技实践提供了机会。
在战争中,人们需要更加先进的武器。
经济的动荡,也为商人提供了赚取更多钱财的机会。
因此,清代的科技实践环境与条件相较之前的朝代,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化。
二、清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清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灌溉系统、土地改良、农具的改进等方面。
在灌溉系统方面,清代开始使用了新的掌水技术,采用土坝垫高,改善了水渠流量。
同时清代还修建了新的大型水利工程和治水工程。
土地改良方面,人们使用灰泥形成一种夯压土壤的方法,提高了耕地的肥力。
农具的改进中,油压机、风车等新的发明也带来了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冶金技术的创新清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需求,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
清代变革了过去冶金工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增加了产量,并改善了产品质量。
在铁器冶炼中,工人们使用多种方法来改良冶炼炉,例如采用氧化铁矿作为原料,运用白热温度的热量来熔化铁矿,于是发明了用热风炉喷射高温氧化性气体的风口,改进了细亚铁水流动性。
在铜器冶炼中,玛瑙和天青这样的宝石矿物被用作助燃剂,以提高炉膛的温度,提高冶炼效果。
同时,在冶金技术方面,化学分析和理论研究也日益重要。
四、医学技术的进步清代的医学技术发展也是相对较快的。
清代医药学家开始注重药物对身体机体的影响,研究方剂和药效。
另一方面,清代学者先后发明了小儿药玉屑、伤寒汤等数十种方剂,研究出了产后补养的营养餐。
同时,清代在人体解剖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科学研究结果为医学实践提供了更多信息。
清代的科技发展与应用
清代的科技发展与应用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科技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清代,中国的科技有了不小的突破,这些突破在那个时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清代的科技发展与应用。
1. 清代的科技发展清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
康熙皇帝曾命令各地派遣有才学的人才去考察天下之事,这就开启了清朝的实地考察之旅。
实地考察的意义非常重大,它让各地科技发明和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中国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同时,清朝还设立了一系列的科举考试,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给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在农业方面,清代的科技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康熙皇帝曾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其中包括了大量农业方面的知识,如《纂要》、《农政全书》等。
这些书籍让农民更加深入了解农业的生产过程和技术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医学方面,清代的医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康熙皇帝曾下令编纂《皇明经世大典》,其中包括了大量医学知识。
同时,清朝的医生还研制了一些新药和新疗法,如银屑病的疗法、麻醉药等。
这些医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使得医生们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救治百姓。
在交通方面,清朝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道光皇帝在位期间,他颁布了《运河条约》和《海关章程》,这些政策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同时,清朝还修建了很多运河和铁路运输线,加快了物流运输的速度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清代科技的应用清代的科技今天看来也许已经不是什么特别新颖的东西,但在那个时代,这些技术的应用却是十分广泛的。
清朝的发明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应用实例:(1)康熙时期,清朝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卷绕钢丝笔,这种笔可以重复使用,非常经济实用。
(2)乾隆时期,清朝制造了武器铸造的新材料——豆腐渣钢。
这种钢铁质量轻,强度高,适用于制造刀剑等武器。
(3)道光时期,清朝开发了灌木墙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提高城防的稳定性。
清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
清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清代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但是,在传统的清代文学研究方法下,我们似乎已经无法发现更多新的信息和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几种可以推进清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方法。
一、社会历史视角清代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社会历史视角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学。
社会历史视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清代文学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文学作品对这一背景的反映。
例如,清代的诗词往往讨论官场、士人等话题。
在社会历史视角下,我们可以研究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官员身份、地位、考试制度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与当时的统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关系。
二、文化交流视角清代文学不仅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其他国家的文学有着广泛的联系。
因此,文化交流视角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清代文学所代表的多样性。
在文化交流视角下,我们可以关注清代文学中的各种文化元素,例如汉藏文化、汉蒙文化、汉满文化以及其他世界文化元素。
比如,清代汉藏文学是前人经常略过的一个方面,而它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整个中外文化交流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性别视角传统清代文学研究忽视了女性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女性文学的研究。
女性文学不仅体现了女性对于文学创作的参与,还可以研究性别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性别视角下,我们可以关注清代女性对于文学创作的参与以及她们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和歧视。
通过性别视角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清代文学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四、数字化视角数字化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多而准确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开辟新的清代文学研究领域。
数字化视角的主要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清代文学的数据挖掘和处理。
比如,清代文学的大量文本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再通过数据分析、网络分析等手段来揭示清代文学的关键节点、主题演化和影响力等问题。
【精品】清代学术研究若干领域的新进展及其述评(之一
清代学术研究若干领域的新进展及其述评(之一)(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有清一代学术发展呈现出大开大合的格局,相关的学术文化史也一直是学人们不断探索和重新认识的领域。
近年来清代学术文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者们不囿成说,锐意创新,不断转换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一、“乾嘉新义理学”的探讨在传统的观念中,清代思想界,尤其是乾嘉时期的思想界可谓是乏善可陈。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即明确说:“吾常言:‘清代学派之运动’,乃‘研究法的运动’,非‘主义的运动'”。
(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更是以非常沉痛的口气说:“我们这个课程只讲到这里.明亡以后,经过乾嘉年间,一直到民国以来的思潮,处处令人丧气,因为中国哲学早已消失了。
”(注: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
)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在谈到戴震时说:戴震之哲学,“在当时除了章学诚了解外,并未成为支配的学说,没有起着社会影响。
”(注: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五卷,第462页。
)朱维铮先生1999年也撰文称乾嘉时期的思想界“沉闷之极”。
(注:朱维铮:《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光明日报1999年3月26日。
)近年来,清代学术研究在“乾嘉有考据无思想”这一传统定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成绩主要体现在“乾嘉新义理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上。
“乾嘉新义理学”的研究,是在“戴氏之义理”的研究上展开。
所谓“戴氏之义理”,正如焦循所说:“非讲学家西铭、太极之义理."(注:焦循:《雕菰集》卷七《申戴》.)台湾学者张寿安女士概括其最有建树的指向有三:“一,重视人情人欲之满足,理不可忤逆情欲;二,建立客观性的理,理在具体事物中,天理并非‘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而是必须用人的心‘智’去审察剖析才能得知;因此,不断学习知识以增进人的识断能力,就构成了戴氏义理学的第三要点:重学主智。
明清实学研究的现况及展望
明清实学研究的现况及展望导读:关於明清之际学术思潮的特色、名称与分期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歧见。
从明末以迄乾嘉、清末,是否有一完整清晰的思潮流派?实学,经世致用之学,启蒙思想,甚或考据之学,彼此间的关系与特色如何?皆有待学者作进一步的探讨。
本所於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举办明清实学研究的现况及展望座谈会,邀请姜广辉先生、詹海云先生、张寿安先生、刘君灿先生及林庆彰先生,分就明清实学的名义、分期、经世思想、乾嘉实学以及明清科技等方面加以检讨。
全文均由与会学者提供讲稿,供本书刊布。
一、姜广辉:明清实学研究现况述评(一)关於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本世纪以来主要有这样几种概括:1.反理学思潮;2.早期启蒙思想;3.经世致用思潮;4.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5.实学思潮。
这些概念都能概括明清思潮的一些特点,并且这些概念之间多有相互沟通之处,但究竟哪种提法更为合适,则学者见仁见智,颇有异同。
我认为,关於明清思潮,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可以有多种概括。
多种研究齐头并进,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二)中国大陆最早使用实学二字来概括明清思潮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张显清教授,他的论文《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发表於1982年4月《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
全文三万余字。
对於实学一词,他作了一个注解说:'实学'即通常说的'经世致用'之学,为了同心学清谈相对立,晚明和清初倡导经世致用的人们往往使用'实学'这一更为鲜明的概念。
关於实学思潮的基本内容,他是从六个方面加以阐发的:一、反虚务实;二、以救世为己任;三、注重生产、鼓励工商;四、为私欲辨护;五、自然科学的复兴;六、考据学的出现。
张显清教授是明清史专家,此文写得很平实、很中肯。
以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衷尔钜教授发表过'实学'辨析的论文,该文将实学分为三个类别,各自指谓有所不同:第一类?quot;朱熹以唯心论的理学代称实学,胡居仁以为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便是实学;第二类,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等人以气一元论为实学;第三类,顾炎武、颜元等人以经世致用为实学。
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蒋寅内容提要本文是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回顾和展望,主要论述清代、近代以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学术研究概况,附带介绍了海外有关清代文学的研究成果。
指出通俗文学和文学批评是清代文学研究有待开拓的领域,在传统文学研究的领域中应加强专题研究,从作家、时段、群体、文体、性别、家族、流派、地域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整体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清代文学回顾展望清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用万余字的篇幅来回顾和展望清代文学研究,也许要比以前各个朝代的文学研究更为困难。
困难不只在于清代产生的文学家和作品太多,更在于清代文学研究的积累总体上还很薄弱,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也刚起步,可以参考的成果相对较少。
本文只能说是一个简略的回顾,并就个人管见所及,对清代文学研究的拓展谈一点看法。
与历史研究相比,文学研究由于对象本身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常基于一定的审美价值判断,不同时代的文学,进入文学史家的视野、受研究者关注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甚至可能是很偶然的。
清代因其社会现象复杂、传世文献丰富,20世纪以来一直是历史学的宠儿,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深度都相当可观。
而清代文学却因文学史价值判断的偏颇,一直被学界所冷落。
除了显学《红楼梦》外,迄今对清代文学各部门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历史上其他时代文学的研究。
这一结果,当代学术显然应负更大的责任。
20世纪以来,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传统观念及近代“文学进化论”的影响(注:粱启超在1903年《新小说》第七号的《小说丛话》中说:“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
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
”),又接受西洋文学观念和理论体系的熏陶,当代学者大都视戏曲小说为清代文学的主流,学术投入明显向此类通俗文学倾斜,而诗文辞赋等传统文学样式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
这导致清代文学研究各领域之间严重失衡,有关《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的论著层出不穷,而诗文辞赋的研究寥寥可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清一代学术发展呈现出大开大合的格局,相关的学术文化史也一直是学人们不断探索和重新认识的领域。
近年来清代学术文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者们不囿成说,锐意创新,不断转换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一、“乾嘉新义理学”的探讨在传统的观念中,清代思想界,尤其是乾嘉时期的思想界可谓是乏善可陈。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即明确说:“吾常言:‘清代学派之运动’,乃‘研究法的运动’,非‘主义的运动’”。
(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更是以非常沉痛的口气说:“我们这个课程只讲到这里。
明亡以后,经过乾嘉年间,一直到民国以来的思潮,处处令人丧气,因为中国哲学早已消失了。
”(注: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
)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在谈到戴震时说:戴震之哲学,“在当时除了章学诚了解外,并未成为支配的学说,没有起着社会影响。
”(注: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五卷,第462页。
)朱维铮先生1999年也撰文称乾嘉时期的思想界“沉闷之极”。
(注:朱维铮:《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光明日报1999年3月26日。
)近年来,清代学术研究在“乾嘉有考据无思想”这一传统定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成绩主要体现在“乾嘉新义理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上。
“乾嘉新义理学”的研究,是在“戴氏之义理”的研究上展开。
所谓“戴氏之义理”,正如焦循所说:“非讲学家西铭、太极之义理。
”(注:焦循:《雕菰集》卷七《申戴》。
)台湾学者张寿安女士概括其最有建树的指向有三:“一,重视人情人欲之满足,理不可忤逆情欲;二,建立客观性的理,理在具体事物中,天理并非‘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而是必须用人的心‘智’去审察剖析才能得知;因此,不断学习知识以增进人的识断能力,就构成了戴氏义理学的第三要点:重学主智。
”(注: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的转变》,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4年版,第28页。
)然而,在传统学术史论中,“戴氏之义理”只不过是空谷绝响,和者甚寡,乾嘉学术在整体上仍然被描绘成章学诚所形容的“有如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或如梁启超所批评的,一如“化石”。
随着视野的转换和研究的深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学者率先在乾嘉学术研究上提出突破性的创见。
余英时提出“基调转换”概念,批评“好像汉学完全不表现出任何思想性(义理)”的偏见,指出:“尽管清儒自觉地排斥宋人的‘义理’,然而他们之所以从事于经典考证,以及他们之所以排斥宋儒的‘义理’,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儒学内部一种新的义理要求的支配。
”(注: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自序第3页、7页、349页、67页。
)他还深入地剖析到:“如果我们坚持以‘心性之学’为衡量儒学的标准,那么不但在清代两百多年间儒学已经僵化,即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余年中儒学也是一直停留在‘死而不亡’的状态之中。
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儒学采取一种广阔而动态的看法,则有清一代的‘道问学’传统正好可以代表儒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注: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自序第3页、7页、349页、67页。
)尽管余氏的论述主要集中于戴震和章学诚,但他的见解无疑为乾嘉学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方法论。
1994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出版了张寿安女士的新著《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的转变》,在这部著作以及与这一著作相关的其它论著中,寿安女士提出了“乾嘉新义理学”的概念,并以敏锐的思维、缜密的论证,对“有考据无义理”、“有考据无经世”的关于乾嘉学术的传统定论,作出了颠覆性的发言。
寿安女士对“乾嘉新义理学”的研究有三大贡献:第一,深入清代考证学的腹地,对乾嘉时期以考据为论证方式的若干争辩焦点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清理,从而以新的眼光发现了考证下面蕴藏的思想性。
寿安女士通过对清儒关于“姑嫂有服、无服”、“子妇、夫妇孰重孰轻”、婚姻关系何时成立、理礼关系等争议问题的考辨发掘出清儒在经学考证后面蕴涵的丰富思想内容。
第二,寿安女士不仅慧眼独具地发掘出清儒考据学中的思想性,而且清理出“乾嘉新义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以礼代理思潮的兴起。
第三,将“乾嘉新义理学”定位于“传统礼秩脱臼”的历史位置上。
所谓“传统礼秩脱臼”,实际上涉及到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问题。
寿安女士通过对清儒论争命题的考辨,敏锐地觉察到清中叶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内部新型文化价值的躁动,从而揭示了“乾嘉新义理学”的近代指向。
继张寿安之后,台湾学者在乾嘉新义理学的研究中继续推进。
1999年,台北里仁书局出版了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张丽珠教授所著《清代义理学新貌》,为“乾嘉新义理学”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新的视野。
如果说张寿安女士的研究是“小焦点、大议题”,绵密细腻,那么,张丽珠女士的研究则是宏观建构,视野开阔。
其大著虽以“清代义理学”为考察重点,但是所论戴震、焦循、凌廷堪、阮元诸人都是乾嘉时期人物,书中以大量篇幅论述的考据学,也是乾嘉时期的主流学术,故张丽珠女士的研究实际上是“乾嘉新义理学”。
综观张丽珠女士对“乾嘉新义理学”的研究,其贡献亦有三点:第一,依据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揭示了“清代义理学”产生的必要性。
张丽珠女士独辟蹊径,以传统的“道器观”来考察儒学的发展全程,指出无论是理学还是考据学都不足以应对当时经世济民的时代诉求,进而论证了乾嘉新义理学应是“被期待的”这一命题。
第二,在《清代义理学新貌》中,张丽珠教授提出了“形上思辩义理学”和“形下经验领域的义理学”两种不同的义理类型说,并辩证剖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儒学发展全程上的位置。
“形上思辩义理学”以程朱为代表,“形下经验领域的义理学”则指涉的是清儒义理学。
这两种不同的义理学共同构成儒学丰富的内涵,都只能在其各自的领域范围内加以评判。
第三,从理论上揭示了考据学的义理内涵。
张丽珠女士指出:“考据学虽然是通过方法论以获取成果,但它却是建立在‘价值转换’之‘时代课题要求’基础上的”,具体而言,即从“形而上之‘道’到形而下之‘器’”的价值转换,带来了“从主观思辩到客观考证”的方法论的变异,由此方有考据学的发生。
她进一步认为:“既然考据学之兴,其思想意义是被肯定的,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就不应该完全排除了义理成分的发展,即使在后来走上了‘辨’、‘证’、‘校’、‘补’的考证之途中,其‘进求义理’的考据本旨,也必然还是潜伏在儒者心中,随时等待机会发芽。
”(注:张丽珠:《清代义理学新貌》,台北:里仁书局1999年版,第369页。
)她的论证,从不同角度与寿安女士相互呼应,对关于乾嘉学术的传统偏见作出了有力的矫正。
2003年,张丽珠教授又出版了《清代新义理学——传统与现代的交会》,该书对乾嘉新义理学进行了更深入讨论,其主要贡献有二:其一,进一步发掘“乾嘉新义理学”的内涵,即在“形上思辩义理学”和“形下经验领域的义理学”两种不同的义理类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清儒在宋明理学发扬道德理性以外发扬经验价值,另倡情性之学而范以智性,则以清代新义理学名为‘情性学’,以示相埒于宋明‘心性’之学,并以‘清代情性学’与‘宋明理学’作为儒学长期发展中两种不同形态义理范式的代表”。
其二,着重论述清儒所务力发扬的经验价值,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所必须的“价值转型”,是儒学得以完成早期现代化的内在依据。
张丽珠教授关于乾嘉新义理学的研究虽然别开生面,但似乎过于偏重于理论建构,其“乾嘉新义理学”的产生应是“被期待的”的论断则具有显然的目的论史学的意味。
在乾嘉时期的义理学研究上,台湾学者还有一个颇为重要的集合性成果,这就是由中研院文哲研究所林庆彰教授和张寿安教授主编的《乾嘉学者的义理学》(上下册)(注: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印行,2003年。
)。
该书是林庆彰教授主持的为期三年半之“乾嘉经学研究计划(1999—2002)”的阶段性成果,书中收入两岸三地学者研究乾嘉时期义理学的论文20篇,“篇篇都有自得之见”(主编张寿安教授之语),值得充分关注。
在大陆学者中,研究乾嘉新义理学较为有力的是湖北大学周积明教授。
周氏在《学术月刊》、《中国史研究》以及2002年高雄中山大学举行的“第三届清代学术史国际研讨会”上相继发表了《关于乾嘉新义理学的通信》、《四库全书总目与乾嘉新义理学》以及《从“戴氏之义理”到“乾嘉新义理”》,对“乾嘉新义理学”的研究形成了如下认识:第一,在方法论上,必须转换视域,不能以宋明义理学为“义理”的唯一形态。
(注:周积明:《关于“乾嘉新义理学”的通信》,《学术月刊》2002年第4期。
)第二,在概念的界定上,要把握住“新”这一层意义,即乾嘉诸儒所探讨的问题虽然仍然属于道德论的范畴,但在核心价值上相对于宋明诸儒发生了重要转型。
所谓“乾嘉新义理学”,主要是指乾嘉时期居于主流的学术文化思潮,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力主遂情达欲,反对存理灭欲;力主理气合一,反对理在气先;主张实证、试验、实测以及行为效应和社会功能,摒弃言心言性的形上之学。
第三,在价值判定上,“乾嘉新义理学”具有近代指向,属于中国早期启蒙的内容,是一个广阔社会背景之下的社会文化思潮的涌动。
作为一个刚刚开拓的新的研究领域,围绕“乾嘉新义理学”,从概念、框架到内涵都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展开。
如“乾嘉新义理学”与晚明思潮的关系,尚缺乏周密的讨论,但无论如何,从“戴氏之义理”到“乾嘉新义理学”,内涵大大扩展,个体的学术文化观念成为群体的时代的文化思潮的有机成分,乾嘉学术展现出新的历史内容和新的文化意态,这是清代学术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对清代学术特别是乾嘉学术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史学启示。
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性的课题,值得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研究者充分关注。
二、经世之学的新见解明末清初,满族由偏处东北一隅的夷族身份入主中原,造成明清鼎革的巨大变迁,汉族知识分子在反思、追索这一历史事变的基因时,纷纷抛弃空谈心性、忽视实际事务的学术风气,倡导实证的学风,关注时政与民情,明末清初因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经世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但是,伴随清朝政权的稳定和统治者文化政策的强化,在随后的清中叶出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学者群体更多地趋向于经典考据和文献整理。
在学术界的以往研究中,乾嘉时期通常被指斥缺乏经世思想。
如晚清的龚自珍在谈到乾嘉时期的学风时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注:龚自珍:《咏史》。
)章太炎更是认为:“经世先王之志衰。
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
”(注:章太炎:《清儒》,《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