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论文

合集下载

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教师的观念的论文

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教师的观念的论文

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教师的观念的论文内容提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铺展开来,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了这场改革的洪流之中。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改实施中出现教师有意识怠慢、冷落、抵制新课程课改,或者不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或者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实施“两个系统”、“穿新鞋走老路”,这使得课程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改革的质量也大打折扣。

那么,面对新课改,教师的观念为什么难以改变呢?又该做些什么改变呢?关键词: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两个系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在全国顺利推进。

这次改革,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前七次改革无法比较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洪流之中,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核心理念,实现这一核心理念,需要达成六大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体系。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加强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和领会,深谙新课程的理念以指导我们的教学,以便于立足学科、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尽快掌握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融入到改革的历史潮流中去。

课程功能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改变旧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摘要]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教育传统、现代教育理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四个方面。

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实现真正转变,不仅仅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或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与不断的反思,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提升,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使自己学习、体悟到的理论知识下沉到教育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 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可概括为六个字“教师讲、学生听”。

形成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从而完全阻止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等。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动,促使学生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实现新课标的各项目标。

2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老一套的管理模式、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都要被重新调整,换之以新的模式、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

而人的惰性又导致了人的守旧,总舍不得弃掉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那些“家业”,哪怕只是“改装”一下,也总嫌麻烦和吃力。

事实上,什么事都依赖原有的“蓝本”,只想在原基础上修改两下完事,抱着能少一步算一步、能不变就不变的思想,是很难把新课程实施好的。

对许多东西,要做好彻底重来的准备,我们教师要树立起“白手起家”的观念,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有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

在新课标下的高考如何考,教学如何教,学生如何评价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尺和操作标准。

上新课程缺乏高质量的配套资源,现在的一些辅导练习都存在着成书时间短,题量偏多、偏难,内容超前、错误率较高等问题。

尤其是教材跨度大,跳跃大,内容多,知识新且面广等,教师若把握不好,反而会提高难度。

因此教师们要树立起“教材资料为我所用”的观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资料适时适量地加以挑选使用。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知识点的学习的引起、维持、促进的过程要把握好时间的长期性,各个知识点的交叉性及出现形式的多样性。

另外教师要将角色转换落实到教学中,应随时以学生眼光观察、思考、提问,以商量口吻对学生提出可以去探究的问题,对探究中的失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论文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论文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

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创造性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1.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验,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从传统意义上的“塑造性教育”的灵魂工程师、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心目中的圣人,“沦落”为实施“服务型教育”的组织者、工作者、服务者、学习者和“研究型教育”的探索者和合作者。

而学生也从过去被动的“服从者”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者”。

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作为促进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

2.教学目标的转变。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教学也要遵循发展的策略。

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应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便不满足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新课程论文篇一课程改革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内部的改革,而且是一项社会化的一项工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在改进和完善。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重视课改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切实有效的模式,主动参与课改实践,发挥课改的优越性,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从而优化我们的教育。

纵观各种关于课改的学习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课改的几大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等等,在学分制和课程管理上都有了改变,职业学校还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培养上也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在传统的课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所以同级别的学习,同级别学生都是用的一样的教材,和一样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统考”,这种传统的课程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教育也必须要顺应时代,这也是根据社会发展来决定的。

在学科课程实施中,作为专业课,我们在新新课程中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实践、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如计算机专业就开设几个板块的课程,有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数据编程等,这些课程贯穿于各个学期中完成,这样就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开学生的空间思维。

新课程体系注重多样化、多层次、多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发展空间。

二、新时期课改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体系一直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技巧,有研究表示,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分割不开的。

因此,新时期课堂教学必须要优化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其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评、评什么等笼统不明确,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评价观点以教师为主,这样就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一定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素质上来,把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组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让同学们真正的快乐的学习。

因此,新时期的教学评价一定要做到整体性、全面性,既要对学生学习成绩做出评定,又要正对学生的各种特征做出评定从而充分的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的衡量和评价,才能充分的创新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精选五篇)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精选五篇)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精选五篇)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浅议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成县东街小学袁文静关键词:转换必要性可能性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一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还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还只是理论而己;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再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的自力、创新精神。

而新的课程改革,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它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

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

那么如何实现角色的转换,我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子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

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1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

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

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教学改革论文-教育论文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教学改革论文-教育论文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教学改革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新课程下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教育改革是教育进入到21世纪后,传统教学体制与教学观念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所必须做出的变革。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下,教育思想陈旧,其与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育模式无法相互适应。

特别是美术教学,在传统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其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推进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传统美术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分析1、美术教学的边缘化与美育的目的无法适应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增长,使得其各个能力全面提升。

而素质教育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而美育教育的中心环节及是美术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改革的同时,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却与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无法适应。

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偏见影响,美术学科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副科环节。

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无论是课时还是授课内容,美术教育往往容易被广大教师所忽视。

本来就显得偏少的学时安排,往往面临着其他学科的挤占。

而在教学效果评估及学习成绩的考核上,美术教育往往不能有所体现。

其次,目前的美术教学呈现出弱化趋势,就师资力量而言,其往往相当薄弱。

在教学水准和教学方式上,无法与其他学科一样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涌入。

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美术教师队伍还呈现出人才流失的现象。

这更加大了传统美术教育教学的困境。

2、美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无法与学生兴趣形成共振受到传统美术教学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美术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上,显得非常陈旧和落后。

当前,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教育基础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其在美术教育教学上,仍然呈现出教学方式简单、教育内容弱化、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

美术教育在一些地区的课堂上,被简单地等同于画画,而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仍然处于临摹阶段。

教师教育观念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

教师教育观念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

教师教育观念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摘要】教师,就社会功能而言,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价值引导的实践者;就在教育中的地位而言,是教育的主体。

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先进的观念引领学生,在促进整个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改革旧观念树立新理念转变新课程改革把“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精神的教育观念”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育观念不转变、不更新,课程实施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1改革旧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学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加强学习,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进行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使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教育观念的转变,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思想上,教师是先进的教育观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行动上积极体现新的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民族振兴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提出系列用以指导教学的新观念,在新课程教育中,我们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观念。

2.1课程观点转变。

促进各类课程的整体发展——课程观的转变。

接受新课程,我们一定要实现从整齐划一的课程观转到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上;转到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上;要从知识本位的灌输上转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上,要使主动学习成为核心;要让学生主动与课程一起成长,一起去探索、发现、发展,并在主动学习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要从单一的课堂转到联系实际生活中来,从强调分科教学转到重视综合教学上来,从狭隘封闭转到开放、走向国际理解上来。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探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方向和策略。

在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应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这些转变,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教学理念,转型,学生主体性,个性差异,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引言新课改是指面向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改革方案。

它的提出意味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转型。

在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需要随之转型。

本文将就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师教学理念转型的方向和策略进行探讨。

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权威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

然而,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被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方向针对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应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习资源的多元化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课本、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学习。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走进新课程 (2)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走进新课程 (2)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走进新课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走进新课程,论述了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对新课程发展的积极影响。

文中提出,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将新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

同时,应当注重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学生个体差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新技术融合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也需要转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的推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走进新课程。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其次,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培养不仅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将新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提供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走进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要走进新课程,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个性化教育。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社会问题,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工作者需要将新技术与教育有机结合。

例如,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年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的论文

2020年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的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的论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依据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知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行为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新者。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各个层面上做出战略性的调适。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价值是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

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应注意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

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构建;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现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创造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设置问题情境在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

在认识发展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利于师生共创合作交往,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呈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贺进小学武丽娇概栝地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工程当中,有一个至为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所谓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育教学要促进人的不断创生,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人根据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业的启示下,提出生态式教育。

这种生态式教育既不同于灌输式教育,也不同于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是一种为适应工业化而加速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

其要害是像工业化农业那样,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可榨取的土地,而不像生态农业那样,主要培养土壤的自然生育能力。

这样,学生固然可以掌握丰富知识,但却失去了创造能力。

园丁式教育的致命之处,是把人的潜力看成一种像海底的石油一样早已经存在,只要去开采的物质。

与它们不同,生态式教育认为学生的潜力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一种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因而也是无限的,在我们看来,生态式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创生。

而要真正促进人的创生,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观念的改造。

笔者认为,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一、新教学观的基本概念(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性,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

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他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那种无视儿童存在的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否定了生命的独特性。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

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

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谈新课程中语文教学观的转变论文

谈新课程中语文教学观的转变论文

谈新课程中语文教学观的转变论文第一篇:谈新课程中语文教学观的转变论文论文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首先要确立两个新的语文教学观,即:一是变理性语文为人文语文,二是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

在这样的语文大世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可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情意经常充溢于学生心中,实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性语文生活语文人文性工具性)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应在反思传统,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确立新的语文教学观,这是真正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和基本保证。

就目前我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谈如下两个观点:一、变理性语文为人文语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过去,乃至当今一些语文教师乃把语文仅仅看作“工具”,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物本”教育,重视对语文的肢解分析,爱好从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到课后练习,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全方位“拉网式”的教育,使文科教学“理科化”,致使复杂的文化内容变成简单划一的结论,这种非感情、非人文教育造成学生厌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语文老师受欢迎的并不在多数。

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要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

相对自然而言的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学生接触到的语文都是文化的载体,怎样尽快从过去或当前单纯工具性的语文教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人文教育,并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一是弄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可以这样粗略理解: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

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2012-05课改探微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稳步推进,从2010年秋开始西藏高中也全面采用新课程。

我有幸成为西藏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实践者,通过一年多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深感作为一个新课改下的教师,如果仅仅依靠以前的一些旧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是无法胜任新课改下的教学工作的。

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和先导,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就必须抛弃原来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推行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个人受教育的经历、教学习惯、教育现实等方面的局限,仍然坚持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

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师生观,构建和谐课堂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构建一个和谐、宽松、活泼、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充分发挥其教学水平;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而紧张的师生关系营造出的是一种压抑、沉闷、死板甚至是对立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水平,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好像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拖着学生在跑,教师教得非常累,学生也学得非常累,当然也就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要转变师生观念,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错误观念。

在这一观念下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质疑和挑战,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往往勃然大怒,这就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不同看法和见解应该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学生错误的观点要据理予以批驳、纠正,对学生正确的见解要勇于虚心接受,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更应该鼓励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

课题研究论文: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考

课题研究论文: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考

159209 学科教育论文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考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感受、领悟、思考到的课程)。

[1]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既不应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单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应以“主体”为中心,这个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2](三)教学应从重结果到重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结论、论证、说明、讲解,它从源头上挑开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这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1、全面发展教学观。

论新课程对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影响

论新课程对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影响

论新课程对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影响论新课程对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影响摘要: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内容、目标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求中小学教师改交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要关注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内容、目标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改变着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的实拖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新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出发,分析研究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影响,无疑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求知、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造,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l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论文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步伐的不断推进,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这势必要求我们在以往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

这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教学与评价理念必然要有所转变以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推进,我省也将在今年秋季实行高中新课改。

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同时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势必要求我们在以往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

一、新课改的理念与课程设置课改的理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在以往课程基础上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的前提下实施的。

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参与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

课程设置,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

其变化的具体表现为课程功能发生了改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

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在课程内容上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

在课程设置上,高中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新课改下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是为社会更好地培养全面合格的优秀人才而推行的改革。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因此教师应该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包括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20-001
近年来,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全国上下得到普遍重视。

一方面它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地确立起来,长期形成的、滞后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还在制约我们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简单化、片面化的认识,使得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

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及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转变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逐步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武装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认真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难题。

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了,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

比如,数学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

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桥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为无论教材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要转变角色,不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鼓励教师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应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
破口。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其特点增删教材,调整教法。

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

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阅读功底。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因此,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的机会。

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

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教师要爱学生,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

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总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的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董新良.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理念的重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石鸥.教育创新呼唤什么(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