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29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

中国新闻奖参评版面赏析编者按:第21届中国新闻奖已经于今年8月评出(目录详见中国记协网)。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这里发表一篇赏析性文章,旨在引起新闻从业人员对中国新闻奖的学习、研究兴趣。

报纸的版面是版面编辑传达信息的手段,如何让受众优先接受自己要传播的信息,是我们组版编辑时刻要研究的问题。

据统计,人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占74%~80%。

作为读图时代的产物,目前流行的报纸版式就是“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条块纵横)大窗户(图片)”的版式。

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版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以下几组概念,可以使我们报纸在报摊上的众多报纸中首先“抓”住读者的眼球。

视觉整体和视觉中心读者阅读报纸时,首先会在视觉上对版面有一个整体感受。

视觉整体化就是要求整张报纸的风格要有统一的设计,各版编辑在突出个性的同时,也要保持风格一致,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

追求“简约美”是整体化的一个大趋势,即尽可能地简化报纸版面的整体构成。

从近年来流行的版面设计风格看,追求简约化、注重整体性已成为目前版面美学的追求。

从版面编排的规律看,各种元素的简化和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

例如,2008年5月20日《河南日报》一版(图1),反映的是2008年5月19日~21日期间,全国为汶川大地震中数万遇难者哀悼。

该版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了举国哀伤的气氛,一张照片发了一个整版,整个版面形成了一个视觉整体。

该版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追求规整和统一并不是要放弃对版面视觉中心的强化处理。

视觉中心就是具有突出特征,能够左右读者对报纸版面认识的核心元素。

实践证明,视觉中心越明显,越有利于实现整体效果,对视觉中心的优化其实就是要协调版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据研究,视觉中心并不一定固定在报纸的头条或报眼处。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人的视觉中心常常位于版面自下而上5/8的区域。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会的四点,就是视觉中心)来帮助确定视觉中心。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

精彩摘录
书中详细评价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包括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反映社会现象的 深度报道、触动人心的特写以及客观公正的评论等。每一篇作品都由专家进行深 入剖析,从独特的角度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精彩摘录
新闻价值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在选择新闻素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时 效性、重要性和影响力。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让新闻作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精彩摘录
新闻报道要真实、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 报道事实,同时要注重平衡报道,避免出现偏见和歧视。
精彩摘录
新闻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好的新闻作品既要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又 要能够让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至关重要。
精彩摘录
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媒体人,必须时刻社会动态,了解人民群 众的需求和呼声,积极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 息作品赏析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闻
其中
中国
进行
报道
获奖
发展
好新闻
味道
作品 资料
传播
新闻
方面
价值
这些
中国
消息
部分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这本书选取了五十一篇近二十多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 所选作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凸显新闻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可读性和权威性。其中既包括国内外 时政、民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新闻报道,也涵盖了重大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和典型人物等方面 的内容。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既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既注重了传统 媒体的报道方式,又注重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本书在解析每篇作品时,都从“获奖作品”、“获奖理由”、“赏析”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中, “获奖作品”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品的标题、发布时间和获奖情况;“获奖理由”部分对作品的价 值和意义进行了概括和提炼;“赏析”部分则结合具体事例,对作品的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语 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中广网02月16日09:35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主持:李宏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讴歌先进典型唱响时代强音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

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

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

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

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

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

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

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

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

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够平实。

这是目前采访制作典型报道的通病。

其实,把重大典型还原为真实的人来写,反而会让典型更感人。

主创代表黄美娟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讲到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她听到沈浩去逝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沈浩的手机。

对新闻稿件的理解和表达共29页PPT资料

对新闻稿件的理解和表达共29页PPT资料
对新闻稿件 的理解和表达
新闻稿件的特点
• 真实。 • 新鲜。 • 有价值。 • 简短扼要。 • 传播快捷。
面对新闻稿件我们要做什么?
• 1.透过文字准确地还原新闻事实。 • 2.将新闻事实恰当地摆放在广阔的时空
面上,摆放在特殊的宣传背景里,真正 地把握住宣传目的。
• 新闻播音员≠机器(文字翻译成声音)。
• 认识逐步深化——播讲愿望逐渐强化——逐步 摆脱词语羁绊,宏观认识新闻事实。
【本台驻香港记者报道】 国际成衣展览会 今天上午开始在香港举行,展品分别来自亚洲、 欧洲和美洲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服装工 业总公司带来了10多个系列、300多套服装参展。
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制造中心之一, 成衣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因此,这是举行成 衣展览的理想场地。上海时装表演队10名女时 装模特在展览会上表演了中国时装,这些富有 中国韵味的时装,简练中见高雅,朴素中有华 丽,受到了服装同行和观众的好评,有许多客 商洽谈订货。
二、学习新闻播报先要“看透新闻”
• 背景一:我国轻纺工业产品出口,以往 是以原材料出口和廉价加工为主,成衣 制作从未正式问津国际市场。
• 背景二:本次中国郑重参展,且展览会 是在世界最大的成衣制作中心和出口大 户——香港举行,参展者来自三大洲十 多个国家和地区。
• 理解背景,引导受众产生“前途似锦, 倍受鼓舞”的体会,实现宣传目的。
三、抓住新鲜点,焕发新鲜感
• 稿件的新意被播音员的主观感受强化, 并向宣传目的方向转化,便形成了一股 内驱力,通常把这种力量称为“播讲愿 望”。
• 不同类型稿件引发的播讲愿望也不同, 新闻稿件是“先睹为快之后产生的预先 吐之为快的冲动”。
这条新闻的新鲜感在哪里?
【本台记者王权、王健报道】 10月初,浙江诸暨市牌 头镇66岁的农民周信均,到民政部门领取了全家每月160元 的最低生活保障费。从这个月开始,浙江省23万贫困农民同 城市贫困居民一样,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10月1号实施 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在全国首开先例。

巧妙的立意 独特的视角 鲜活的语言——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评析

巧妙的立意 独特的视角 鲜活的语言——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评析

▲THE FORUM论坛巧妙的立意 独特的视角 鲜活的语言——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评论获奖作品评析张盼盼(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摘 要:新闻评论主要针对当下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给出具体化的指导意见,以起到激浊扬清、引导社会思潮的作用。

本文结合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评论获奖作品(共13篇),分析总结获奖作品在选题立意、叙事视角、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以期为新闻评论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评论;选题立意;叙事视角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央批准的,经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选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一年评选一次,从1991年开设以来,至今已有29届。

评选范围共4大项29个门类。

题材涉及消息、言论、通讯、系列报道等,丰富多样。

新闻评论是其中一项。

2019年度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类评论获奖作品共计13篇。

笔者通过对这13篇获奖作品的总结归纳,对其存在的共性规律进行探究分析。

1 选题立意巧妙1.1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南宋后期著名诗论家严羽在其《沧海诗话》中说道,诗歌写作要“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这句话用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同样适用。

“入门须正”用在新闻评论中指的是要把握时代大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念。

“立志须高”,“立志”指立意,立意产生于写作之前,对作品的写作意图,行文构思,文辞方法等均有影响,在新闻评论中表现为选题。

选题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评论开始的第一步。

“须高”要求选题应立足当下对于国家、社会、人民生活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宏观选题。

因此,作者应具备大局观、整体观。

获奖作品《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立足周年性时间节点,聚焦改革开放,均能体现宏观视野。

特别奖评论作品《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作者通过九个部分从纵向历史角度串联起文章的脉络,运用横向世界维度来描写中国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与内涵。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赏析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赏析

用平凡的视角刻画出的伟大英雄———评文字消息一等奖《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解放军报》2016年8月1日要闻版上的《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荣获文字消息一等奖。

这是一篇用平凡人的视角,刻画了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英雄壮举。

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点赞。

一、妙用引语,价值倍增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

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

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的观点。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引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报道中带有引号的句子,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记者一定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引号中。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引用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引语还能使报道具有现场感。

大量的新闻采写实践表明,在报道中巧用引语,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倍增。

这篇获奖消息在使用引语上是很成功的。

如文中写道:“他是我选来的,也是我送走的,他是个天生的优秀飞行员。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动情地说。

着舰指挥官王亮说:“他最后一个飞行架次表现依旧出色,面对特情,他的处置冷静而准确。

”为国担当,他到舰载航空兵部队报到时与妻子张亚约定:“未来一年别来探亲,等我驾战机从航母上凯旋,再与你相聚!”还有文中在结尾处写的英雄的妻子、女儿、父亲说的话。

全文907个字,引语就占了240个字,占全文篇幅的近三分之一。

文中的引语使报道真实、客观、可信,从而使报道更加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二、细节说话,催人泪下著名作家孙犁在《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中说:“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还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

”细节决定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塑造的成败。

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曾获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设立于1979年,是由中国新闻界最高学术机构中国新闻协会主办的。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新闻界杰出的新闻报道和专业作品,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是美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设立于1917年,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主办。

这两个奖项在各自国家乃至全球新闻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视为新闻从业者的荣誉和奋斗目标。

中国新闻奖聚焦中国国内新闻报道,着重关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致力于提升中国新闻行业的水平和质量。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覆盖全球范围的新闻报道,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旨在推动全球新闻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两个奖项的背景不同,但都具有引领全球新闻发展的重要意义,成为新闻从业者追求卓越的指引和动力。

1.2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代表着新闻传媒的最高荣誉,更是对新闻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往往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评选的,具有高度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热议,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获奖作品通常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新闻传媒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获奖作品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典范和楷模,能够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们是新闻传媒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事业的风向标。

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出一批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突出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奖励和肯定。

这些获奖作品多样性十分丰富,涵盖了新闻报道、独家调查、新闻特写、图片摄影等各个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要求他们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人情味和人文关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价值。
“好的新闻作品不仅是报道事实,更是传播价值观念。”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作品的价值观传递功能。好的新闻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 倡导社会公正、平等和正义的价值观,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美好和希望。
这本书所选的作品涵盖了各种新闻类型和题材,从深度报道到短消息,从电 视新闻到网络新闻,无不包括。这让我对不同类型的新闻写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篇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比如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别样旅途》,这篇报道通过一名旅客在旅行中因为 心脏病发作而得到救援的故事,揭示了中国高速铁路系统的高效和人性化。作者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和事件,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紧急情况下,铁路系统的 快速反应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 赏析
读书笔记
01 思维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这些
部分
新闻
社会
新闻
不同
获奖作品
好新闻
中国
作品 中国
语言
样子
消息
问题
通讯
评论
事件
包括了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是一本介绍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书籍,主要包含了不同 类型的好新闻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赏析。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消息类作品赏析,包括了文字消息、图片消息、广播消息和 电视消息等不同形式的消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聚焦于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以 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公共事件。这些消息作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重要信息,反映 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和关切。 第二部分是通讯类作品赏析,包括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调查报告等不同形式的通 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聚焦于人物的命运、情感和经历,以及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等热点话题。 这些通讯作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深入挖掘了新闻事实,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 真实生活。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2012-10-28 10:14:4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新闻作品分析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得新闻消息与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较为典型的站在全局高度寻找新闻点,记者报道其所在之省的部分县、区科技创新难以开展是因为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

诚然这种现象无独有偶,全国很多的县乡都有,记者把本地新闻与具有全国意义的普遍问题联系在一起且这一问题先前鲜有人关注,其新闻价值也就自然升值了。

著名记者艾丰曾说过:“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

”记者在报道中强调: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即使该县将农业、林业等其他费用按“研发经费”进行登统,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

更多的情况是,科研人员已经多年未拿到一分钱的研发经费。

紧接着记者就指出研究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可产生10倍至20倍放大效应,对区域内经济长期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

在这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中,读者很自然的就认识到县区财政研发投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不必记者多说。

报道末段,记者指出不久前通过的《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作出规定:设区市及县(市、区)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应高于2%。

这是我省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科技投入指标。

但贯彻落实情况如何,还得让事实说话。

最后一句话语,有一种留白的一位,引起读者的深思和有关部门的反省,将报道力度进一步增强。

很好的贯彻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

原文:用“无米之炊”形容我省部分县(市、区)科技创新开展之难毫不为过。

近日公布的2010年河北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情况显示,全省有28个县(市、区)本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为零,41个县(市、区)财政研发投入不超过50万元。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

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 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

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

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

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

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

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

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

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

第三篇《全城“送别”爱心背后的价值观》是一则评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介绍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奖项,分别代表着中国和国际上新闻行业的最高水准。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由中国新闻界人士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团队评选,旨在表彰在新闻报道、编辑、摄影、摄像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品和从业人员。

普利策新闻奖则是国际新闻界的权威奖项,设立于191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颁发,涵盖了新闻报道、特写、调查报道、照片、评论等多个类别。

中国新闻奖的设立和普利策新闻奖一样都旨在鼓励和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提高报道的公信力和质量。

两者在奖项设置和评选标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重视新闻作品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报道主题、手法、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得出对新闻业和社会的启示。

这些不同之处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新闻自由、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不同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和新闻人才。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报道了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些报道关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食安和环保等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报道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些作品采用多媒体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种创新性的报道形式也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报道深度。

在报道过程中,获奖作品通常经过深入调查和采访,能够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不偏不倚地传递信息。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通讯标题的拟写形式多样化,还体现在问句的使用、破折 号的使用、成语的引用等方面上,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通讯作品主题的广化和深化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数量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不可 否认的,虽然这样,实际上,对于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 质疑也同时存在着。这些质疑,集中在这几点: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专业化程度不高,奖项 设置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奖项设置粗放,评选办法僵 硬、机械、新闻学术界对实务界的影响甚微; (二),对创作内容的非议。典型报道“千人一面”、 对弱势群体生存困境报道不足; (三),政策宣传报道比率大,舆论监督力度小。
等。
表现在......

另一方面,通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涵盖了社会的方方 面面,上至国家的国际外交、政治经济改革、科学技术创 新发展、生态自然环境破坏与保护,下至人民群众的衣食 住行;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农村孩童,在通讯作品中都有所 反映。 总的来说,通讯作品中,人物通讯的对象更多的转向了 “民间”的小百姓,以小人物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来弘扬 社会价值观,对于党和国家政府领导干部直接的正面描写 的比例是减少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了。事件通讯的主 题,也更多的是揭露社会事件的真相,提出人民群众的质 疑,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单纯颂扬性的事件通讯所占 比例也是有明显下降了。
结果。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利的,所以即使后来通
讯标题的拟写较少再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形式的标题也仍
然偶尔出现在读者视线之内。
另外
同时,这样的标题,被新兴的形式的标题所替代了,但大 多采用“某人+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某人”或者“某 人+限定修饰语”等的形式来作为人物通讯标题的拟写形 式,如第二届的《任志庆双手接落童》、第四届的《深山 里,有一对教师夫妻》、《王廷江,好样的 !》、第五届 的《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第六届的《领导干部的楷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消息类作品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消息类作品

我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消息类作品1.简介我国新闻奖是由我国新闻界自己设立的,是我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根据新闻界的社会责任和良好传统评选的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

2.文字消息类作品获奖标准文字消息类作品获奖标准包括:权威性、时效性、全面性、独家性、深度和广度等。

3.获奖作品背景介绍《XX事件调查报道》是一篇由一线记者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进行调查取证,深度分析的新闻报道。

该报道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和各方当事人,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4.获奖作品价值分析该报道在报道过程中遵循事实、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有力挖掘事件的根源和深层次原因,对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对舆论引导、决策交流、社会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获奖作品的创新之处在采访调查过程中,记者们勇于担当,勇于揭露,敢于探寻真相,不畏强权,不怕风险,是一批党报的耀眼明星,是新闻舆论里的担当者、表率和引路者。

6.影响该报道的获奖对新闻行业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可以带动更多的媒体和记者参与到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对于提高新闻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7.总结文字消息类作品的获奖,不仅是对记者的肯定和激励,更是对新闻行业社会责任和良好传统的认可。

获奖作品的优秀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勇于担当,也为新闻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典范。

希望通过我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投身到新闻事业中,为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8. 推动新闻行业发展获得我国新闻奖的作品,不仅在道德层面上赢得了肯定,更在业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力量。

这些获奖作品以其深度的调查与报道,提供了关于时政、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深入分析,为公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全面的世界。

这种作品不仅是新闻报道的典范,也是新闻行业内部优秀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9. 社会责任和信任建设我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凸显了新闻行业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践行,这些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的信息价值,更在道德与责任上有着较高的追求。

尽显融合优势——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分析

尽显融合优势——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分析

在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共有十三件短视频作品入围,其中特别奖一件,一等奖两件,二等奖四件,三等奖六件。

本文以这十三件短视频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的亮点,以期为新媒体背景下短视频作品的制作提供借鉴。

短视频新闻是新媒体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及个人传播表达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时间短。

在本届获奖的十三件短视频新闻作品中,最长的不超过七分钟,最短的仅三十三秒。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作品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为观众带来了内容丰富的视觉盛宴。

这些短视频新闻作品主题鲜明,制作精良,叙事呈现风格化,传播效果显著,可以说,每一篇短视频新闻作品都是精品。

现从选题、制作、叙事、效果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些获奖作品。

一、选题重大,意义深刻新闻选题,是大众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

新闻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成败,它既是媒体彰显自身传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体提升其公信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2018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新闻媒体也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了报道。

短视频作品《臊子书记》就是一个扶贫的“助力器”。

它讲述了“80后”青年教师宋鹏,在扶贫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因地制宜,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摆脱贫困走上幸福路的故事。

该视频主题重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秦岭最美小慢车穿越陕甘川三省,日输送小学生进500人次,车上急需新书》也是有关扶贫类的主题报道,作品讲述了秦岭贫困山区中小学生在6063次扶贫专车列车组的帮助下求学的故事。

短视频通过平实的记录,传达了学生需要图书的心声,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践行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扶贫必扶智”的要求,激发了网上正能量的传播。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日报社精心策划了“中国一分钟”系列短视频报道,将改革开放的宏大主题用“一分钟”的全新视角架构起来。

作为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视频以卓【摘要】第28届中国新闻奖开始设立短视频新闻奖项,究其原因主要是短视频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新闻作品ppt

新闻作品ppt

(四)、整篇文章按逻辑顺序写作 )、整篇文章按逻辑顺序写作 时间和空间不断发生转换,避免了按人物 时间和空间不断发生转换 避免了按人物 采访或者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平铺直叙, 采访或者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意图要明确,配合政策,符合时宜, )、报道意图要明确,配合政策,符合时宜, 报道意图要明确 迎合口味
人物简介:王乐义是全国重大典型、优秀共产党员、 人物简介:王乐义是全国重大典型、优秀共产党员、“冬暖式大棚 蔬菜之父” 曾作为“三个代表”的先进典型在全国集中宣传过。 蔬菜之父”。曾作为“三个代表”的先进典型在全国集中宣传过。
(一)推陈出新,全新的解读视角 推陈出新,
对王乐义的事件,大众日报以前就不惜版面,多次做过报道, 对王乐义的事件,大众日报以前就不惜版面,多次做过报道,如何 挖掘新的东西? 挖掘新的东西?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到寿光市考察时,来到三元朱村,看大 年 月 胡锦涛总书记到寿光市考察时,来到三元朱村, 问农户,了解到王乐义带领大家发明、推广大棚蔬菜种植, 棚,问农户,了解到王乐义带领大家发明、推广大棚蔬菜种植,广 大农民在他带领下“发大财” 总书记由衷地称赞: 大农民在他带领下“发大财”后,总书记由衷地称赞:“王乐义这 个头带得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体现在带 个头带得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体现在带 领农民致富上。 并亲口称王乐义为“优秀共产党员” 领农民致富上。”并亲口称王乐义为“优秀共产党员”。总书记的 赞誉,明确地点出了王乐义这个老典型的时代意义。 赞誉,明确地点出了王乐义这个老典型的时代意义。把王乐义放到 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大背景下重新考量, 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大背景下重新考量,也就是把 典型人物”放到反映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典型环境”中去描摹, “典型人物”放到反映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典型环境”中去描摹, 王乐义的“新意”呼之欲出。对广大基层群众来说, 王乐义的“新意”呼之欲出。对广大基层群众来说,最需要回答的 问题莫过于“农村基层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哪儿? 问题莫过于“农村基层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哪儿?社会主义新农村 怎么建? 而王乐义30几年的实践 几年的实践, 怎么建?”而王乐义 几年的实践,几乎就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 的一面镜子,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的一面镜子,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正是对时代脉 搏的准确把握,让老典型有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搏的准确把握,让老典型有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

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

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本报讯洞庭湖变大了!经过三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1/5。

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大转折。

12月25日,省有关部门的权威统计表明:1998年以来,我省已对220处阻洪堤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亿立方米,扩大蓄水面积554平方公里。

水利专家称,整治后的洞庭湖如果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水位可平均降低0.1米。

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

长大了的洞庭湖别是一番景象。

隆冬时节,记者在湖区采访看到,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小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

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着,赶走了冬天的苍凉。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洪水期湖面达6000平方公里。

此后数百年泥沙淤积,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

在实施综合治理前,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减少到2691平方公里。

湖面锐减,调蓄能力削弱,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患之苦。

仅以1998年为例,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97亿元。

洞庭湖失去了宝地的光彩,成为一块不得安宁的险地。

治理洞庭湖,还历史的本来面貌!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治洞庭湖极为重视,投资70多亿元支持我省。

改变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办法,实施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湖区30个县(市、区)及大型农场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广大群众对治理洞庭湖企盼已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这项浩大工程进展顺利。

三年中,湖区8.4万农户、30多万群众告别故地,实施大迁移,成为湖湘史上的一大壮举。

澧县的澧南垸、西官垸是治理的重点地区,许多老人虽难舍故土,但更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离开了“水窝子”。

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获奖作品分析

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获奖作品分析

作者: 陈佳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新闻世界
页码: 246-24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中国新闻奖 系列报道 获奖作品
摘要: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其评选活动本身旨在检阅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其获奖作品要求内容真实,主题鲜明,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特色。

1997年中国新闻奖增设系列报道奖项评选,本文选取第七届至第二十二届报纸系列报道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归纳,探求历届报纸系列报道作品的规律、特点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