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巩固提升训练: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1-2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第1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第1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一、(2016·四川省绵阳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

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

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

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

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

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

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

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两道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两道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

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

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外表上一座中国式建筑物,可明显地分作三大部:屋顶部分,柱梁部分,台基部分。

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殚烦难地,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

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

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椽,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

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

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

“飞檐”的曲线在结构上几乎不可信地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

飞檐的美,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

不过注意那过当和极端的倾向常将本来自然合理的结构变成取巧与复杂。

这过当的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虚张的弱点,不为审美者所取,但一般人常以为愈巧愈繁必是愈美,无形中多鼓励这种倾向。

南方手艺灵活的地方,过甚的飞檐便是这种证例。

外观上虽是浪漫的姿态,容易引诱赞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庄重恰当,合于审美的最真纯条件。

屋顶曲线不止限于挑檐,即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

这斜度之由表是依着梁架叠层的加高,这制度称做‘举架法’。

这举架的原则极其明显,举架的定例也极其简单,只是叠次将梁架上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别高。

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在增加第二层檐椽,这层檐甚短,只驮在头檐椽上面,再出挑一节,这样则檐的出挑虽加远,而不低下阻蔽光线。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提分二 掌握解决客观选择题的三种方法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提分二 掌握解决客观选择题的三种方法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掌握解决客观选择题的三种方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的体验的作用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达到对美的体验。

人类最初对美的体验是跟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但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这样,美的体验固然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但它具有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

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

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美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

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

那么,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

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

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

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自然的美。

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

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同时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1版高考语文人教版通用总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2021版高考语文人教版通用总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集训提升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

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

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

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

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新人教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新人教版-含答案

专题集训提升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7·潮阳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华夏,流行于民间”。

(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进行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精品练习:第一版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巩固练1 Word版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精品练习:第一版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巩固练1 Word版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巩固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晚明时期,商业出现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通俗文化的兴起。

商业出版的繁荣特别是图书产品结构的变化,既得益于城镇和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了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市民阶层趋同。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

虽然早在宋元时期白话小说就已开始兴起,但当时主要是作为说书人的底本而存在,主要依靠说唱进行传播,很少刊刻,即使偶有刊刻,也大都是以单篇形式流传。

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很多书坊开始刊行这类白话小说。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是在嘉靖时成书并刊行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广泛刊行也是始于嘉靖年间。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

《三国演义》刊刻后,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出来并很快得以刊行。

《西游记》畅销后,神魔小说的创作和刊刻也出现了一个高峰。

一些书坊还组织编纂和刊刻了三大名著的续本,如《西游补》《续编三国志后传》《后水浒传》等。

除了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和神魔小说外,晚明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世情小说的刊刻更是异常繁荣,其中长篇以《金瓶梅》为代表,短篇小说集则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晚明时期,很多知名文人还积极投身小说的编纂和点评工作中,尤以李贽、陈继儒为代表。

文人士大夫的热心参与使白话小说这类新的文学体裁逐渐被社会接受,也使白话小说成为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重要文学体裁。

除了白话小说之外,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繁荣,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宠物猫——占领都市圈与互联网在进化与人工培育繁殖过程中,家猫的面部特征相比野猫更加圆润,拥有更圆的脸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

这种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

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人们也心甘情愿养猫。

最早的“猫奴”还要追溯到古埃及时代。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徳在游览埃及时曾记述说:“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宅子不慎发生火灾,主人通常先抢救家里的猫。

”他甚至记录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战”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斯为了征服埃及,率领大军,骑在骆驼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来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里与埃及军队遭遇,但后者竞因波斯人盾牌上画的圣猫像而不愿进行反击。

”我国唐宋时期,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爱猫者也大有人在。

诗文书画中,猫嬉闹花间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见。

想得到一只猫不是件容易事,得用盐和茶叶来换,如宋代曾几的《乞猫》:“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

青蒻裏盐仍襄茗,烦君为致小於菟。

”得到猫以后,也要费心照料,给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级别待遇,如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今天,世界上家猫的数量是家犬的三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猫人。

究其原因,一是猫的活动领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猫对于常年独处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出门。

二是猫若即若离的神游性格并不像狗那样需要主人陪伴。

猫与主人的关系如同一个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满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负担陪伴压力。

因此不少人都选择了养猫。

猫的热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场所: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喜欢将养猫作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松员工的神经,加班夜晚的“猫咪精神鼓励员”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独特企业文化。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提分一明确论述类文本考查的两个重点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提分一明确论述类文本考查的两个重点巩固提升训练(含解析)

明确论述类文本考查的两个重点一、(2016·江西三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

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

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

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

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无疑极大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

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

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

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一一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

一曰,强调情感反哺。

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

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

因此,孝道要求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年老体衰之身心更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

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

二曰,顾及人伦纽带。

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明确地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这种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

三曰,注重精神传递。

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

国家法律于是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加以确认。

高考(全国通用)语文综合训练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攻略+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全国通用)语文综合训练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攻略+Word版含解析.doc

复习要点强化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读懂原文、答题步骤及方法的训练。

一、请认真研读2016年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1.认真研读题干与选项,你能发现其特点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题干表述无论是“不正确”还是“不符合原文意思”,均要求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这种问法,比选出一项正确的难度要低。

(2)三道题的选项依次对应原文的开头、中间及结尾段落。

(3)选项表述基本源自文本,但很少直接从文中搬来,而是对原文加以增减、更换、调整、概括,甚至是推测、拓展。

2.认真研读答案,你能发现其设误特点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设误处极细小,有时就在一两个字上,需细心辨读。

(2)设误类型都很常见,主要有表述绝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等,另有偷换概念、断章取义、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不当等。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在题干、选项及设误方面的特点。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

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

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

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

今天步入“微时代”,信息庞杂纷纭,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

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诗歌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

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

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综合训练1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通用)习题 题型攻略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综合训练1 Word版含答案

综合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近人在研究中国官僚政治时指出,宋以后,道德要求压倒了一切,少问甚至不问行政才能和政绩如何,而多半以是否尽忠尽孝、廉洁奉公等道德品操作为官吏考核、升迁、评论的标准。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就使原来的封建官僚体制日趋闭塞、腐朽,日益丧失了本来就不高的行政效能,而这也正是理学成为统治的意识形态之后果之一。

这一切的发生又并不是偶然的,理学之所以抬高“内圣”也不是偶然的。

从原始社会后期到西周以至春秋时代,一直延续着民族政治的传统,即群体命运经常取决于首领们的才德。

在那里,道德常常就是政治,这正是原始儒学和孔孟之道的真正历史秘密。

但自汉唐直到北宋初年,个体操守与行政标准、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始终并没完全合为一体,也不需要合为一体。

到了宋代,情况的确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变化。

朱熹说:“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于唐人,但说未透在。

直到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

”但当“自胜唐人”“此理说透”后,也就不但没有唐代那样显赫的事功,连唐代那样的名相也少见了。

范仲淹昙花一现,王安石没有成功。

明代有个张居正,却被儒学骂作法家。

清代盖无闻焉。

但理学为什么要这样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任何力量能再制约它。

唐代地方势力牵制中央的形势已经消除;在思想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又早崩溃。

具有庞大权力的官僚体制和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本身的可维系性成了一大问题。

于是在王安石为对付内忧外患主张改革而失败之后,在朝廷随皇位的传递而不断改变政策之后,终于出现了以“正君心”为标号的哲学政治理论,并逐渐在南宋末年和元明清占据统治意识的地位。

这似乎并无足怪:既没有人格神宗教传统来制约皇权,统一信仰,又没有别的什么办法。

于是将原始儒学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以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

理学把盛行于唐代的佛教吸收进来,把宗教还原为世俗伦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再次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力求使政不脱离“教”。

高考语文(全国版复习 练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30)

高考语文(全国版复习 练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30)

,[学生用书P117])一、(2015·德州市高三统考,T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小文走了,不仅仅留下布鞋陈璇在妻子看来,丈夫李小文离开世界的方式,跟他的个性一样,“洒脱、痛快,不给别人带来麻烦”。

崇尚简单的他大概连告别也想省去。

1月9日上午,他突然晕倒在家。

次日13时05分,因病医治无效,这位中国地理遥感界的泰斗级人物在医院去世。

他的科学成就连同那双著名的黑色布鞋留了下来。

去年5月,他光脚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作讲座的照片铺满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着装“任性”的中科院院士。

有人说他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的天分和盖世神功”。

名声本不是他追求的东西。

他曾说过:“身上的东西越少越好。

”他不喜欢用衣装打扮自己,经常穿着那双80元买来的布鞋,连袜子也省了。

即使在“长江学者”的颁奖典礼上,他也是那身经典的行头。

家人说,他不爱管钱,几乎不碰银行卡。

他曾经小心翼翼地试图将名誉仅仅留在科学界。

他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

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让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和他最喜欢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一样,他身上经常揣着酒壶。

他经常早晨就拧开一瓶二锅头“当早饭”。

他跟人说,“喝酒可以让自己听不见外面的嘈杂”。

但近两年,因为肝硬化,他开始戒酒。

然而,烟瘾陪伴他到最后。

他不喜欢被束缚,即使有些事关生命。

他把医院比喻为“善良的专政”,厌恶被束缚在病床和医疗器械上。

他曾经拟下一份“尊严死”的生前遗嘱,还让家人在遗嘱上签字,不允许在他身上使用插管、呼吸机和心脏电击等急救措施。

他理想中离开这个世界的完美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

面对丈夫的突然离世,妻子自我安慰道:“这正遂他的愿了。

他走得痛痛快快,没有太多痛苦。

”1月9日晕倒后,恢复意识的他一直犟着不去医院,但在家人的坚持下,他还是被一辆救护车带走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练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语文练习:第一部分专题重点练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增分突破 Word版含解析

语文练习:第一部分专题重点练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增分突破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增分突破三步阅读,题文比对【考点解读】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精确性、整合信息的周密性和把握文意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对考生理性思维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大部分考生所存在的问题在于阅读粗疏,语感迟钝,思维笼统,认知模糊,每年的高考试题命题人也正是从上述方面设置“陷阱”的。

因此,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握阅读要领,切实掌握解题技巧,尤其是题文比对法。

一、(2015·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高考语文(全国版复习 练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27)

高考语文(全国版复习 练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27)

1.(2015·湖北宜昌市高三检测)现在网购已成为许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购物方式,每年的“双十一”更是网购者的节日。

请根据下列图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根据表一、表二,2014年“双十一”网购有以下特点:①;(不超过15个字)②;(不超过15个字)③。

(不超过15个字)根据表三,网购成交额位列前三位的三省共同特点是:④。

(不超过15个字) 解析: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网购”,然后抓住图表中的数字和文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答案:①“双十一”正在走向全球化②总成交额高③电商销售逐渐朝无线化发展④都是经济大省,实力雄厚2.(2015·陕西省西安市调研)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行业分布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解析:从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行业分布图中的数据比例来看,制造业和建筑业比例最高,这两类行业都属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两类行业都属于门槛相对较低、与日常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行业。

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答案: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分布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此外是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与日常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

3.阅读下面这幅公益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给这幅漫画拟个标题。

要求:切合漫画寓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

答:(2)在这幅公益漫画的横线处,写上两句话。

要求:与画面文字内容相关,语意连贯,字数相同。

答:解析:从画面的构图看,有红绿灯,有城市,故可知画面的内容是宣传交通安全的。

结合画面的有关文字,从注意交通安全的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1)(示例)过路口要谨慎(或:心中要有红绿灯)(2)等你平安回家无需分秒必争4.(2015·福建省泉州市期中)如图是《南方周末》为宣传自己而作的一幅广告宣传图片,请你根据这幅图片补写一句立意鲜明、符合该报纸定位的广告语(不超过6个字),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解读这则广告语的内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含解析)

专题提升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时间:25分钟分值: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

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向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接着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

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

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

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

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

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

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

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高考语文(全国版复习方略练习:第1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14)

高考语文(全国版复习方略练习:第1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 (14)

,[学生用书P4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縢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锈,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大王少.留意少:稍微B.黑貂之裘弊.弊:破旧C.清宫除.道除:打扫D.当秦之隆.隆:隆重解析:选D。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一)【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一)【含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

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 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

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

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

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

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

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

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

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

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

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

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

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的体验的作用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达到对美的体验。

人类最初对美的体验是跟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但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这样,美的体验固然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但它具有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

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

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美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

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

那么,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

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

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

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自然的美。

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

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同时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

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认识就越深。

著名画家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

他自己谈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作过深入的观察。

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所得。

”正是画家对绘画对象的“美”的一次次的体验,使他获得了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从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

因此,可以说,美的体验是认识美、创造美的关键。

我们强调美的体验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杀美的纯哲学理论,恰恰相反,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

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如此循环不已,每一次循环都是对美的认识的又一次提高。

(选自芦国强、王爱军《论审美体验》)1.下列关于“美的体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的体验的获得,不但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干预,而且需要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

B.美的体验具有比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只是美感起源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

C.美的体验的程度决定着美的认识的程度,著名画家徐悲鸿正是因为对绘画对象马的“美”体验得很深,才获得了对马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

D.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起关键作用;强调体验美的重要,并不是要抹杀美的纯哲学理论,因为美的体验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

解析:选D。

D项强加因果。

根据文意,“美的体验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与前句并无因果关系,且原文中是说“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审美时,若要把握对象的内容,而不至于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那就不能处在远距离旁观者位置,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

B.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就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C.只要切实体验,就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如果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也就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

D.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是因他对马作过深入观察,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动态及神情。

解析:选C。

C项改变了条件关系。

“只要……就能……”表述不当,原文是说“切实体验,才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它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也不能把它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

B.我们只有进入到对象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的所蕴所含,才能够获得深刻的美感;由此看来,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C.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美的不断丰富发展,有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

D.美的实践和美的理论相互作用,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循环往复。

解析:选B。

B项理解分析不正确。

“领悟对象的所蕴所含”与原文“领悟对象美的蕴含”范围不一致。

二、(2017·河南郑州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

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

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

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

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

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

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

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

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

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

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

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

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

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

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

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

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

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

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

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

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

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

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解析:选C。

C项以偏概全,混淆概念。

“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的“士人”,是来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来源于“庶民”的士人就不存在地位下降、失去贵族身份的情况,来源于王官的士人也无所谓“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

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

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

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解析:选A。

A项曲解文意。

“使诸子学得以诞生”有误。

第五段结尾“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一句中的“这种”,表明是像孔子这种类型的私学教育,属于诸子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