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合集下载

单片机实验报告

单片机实验报告

单片机实验报告实验一:存储器块清零或赋值一、实验目的1 熟悉存储器的读写方法,熟悉51汇编语言结构。

2 熟悉循环结构程序的编写。

3 熟悉编程环境和程序的调试。

二、实验内容指定存储器中某块的起始地址和长度,要求将其内容清零或赋值。

例如将4000H开始的10个字节内容清零或全部赋值为33H。

注意:1 文件不要用中文名称保存时不要用中文路径(目录),不要放在“桌面”上,源文件和工程要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文件名称和路径名称不要太长。

2 查看存储器菜单使用:窗口---数据窗口---XDATA 观察存储器内容3 查看SFR:窗口---CPU窗口查看CPU寄存器SFR4 单步执行:执行---单步执行(F8),每执行一步,查看每条语句涉及到的寄存器和存储器内容的变化结果,是否是指令所要得到的结果,如不是,检查错误原因,修改。

5利用多种执行方法和观察各种窗口调试程序,直至程序满意为止。

三、实验仪器微机、VW,WA VE6000编程环境软件,(单片机实验箱)Lab6000/Lab6000通用微控制器MCS51实验四、实验步骤1、新建工程文件。

(注意:文件不要用中文名称保存时不要用中文路径)2、编写程序。

3、运行和调试过程。

外部数据存储器(4000H为首地址的10个字节)中初始状态(随便赋值FFH):单步执行程序,观察SFR中外部地址指针的变化;全速执行程序,可以看到外部数据存储器已赋值33H:五、实验结果可以看到外部数据存储器已赋值33H:六、问题讨论本次实验能够清楚地了解存储器中数据的移动和赋值过程,通过单步执行,对于每一步的指令操作过程能够了解如何执行,查看每条语句涉及到的寄存器和存储器内容的变化结果。

同时,学习掌握汇编程序的编写和调试过程。

实验二:存储块移动一、实验目的1 熟悉51汇编语言程序结构。

2 熟悉循环结构程序的编写,进一步熟悉指令系统。

3 熟悉编程环境和程序的调试。

二、实验内容将指定源地址(3000H)和长度(10字节)的存储块移动到目的地址(3050H)。

单片机实验报告

单片机实验报告

单片机实验报告学院: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目录第一章实验内容、目的及要求 (2)一、内容 (2)二、目的及要求 (3)第二章实验 (3)实验一数字量输入输出实验 (3)实验二定时器/计数器实验 (4)实验三A/D、D/A转换实验 (11)实验四串行通信设计 (20)第三章实验体会 (28)第一章实验内容、目的及要求一、内容实验一数字量输入输出实验阅读、验证C语言程序功能。

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完成实验指导书之“3.1 数字量输入输出实验”基本实验项目。

实验二定时器/计数器实验阅读、验证C语言程序功能。

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完成实验指导书之“3.3 定时/计数器实验”基本实验项目。

提高部分:定时器控制LED灯由单片机内部定时器1,按方式1工作,即作为16位定时器使用每0.05秒钟T1溢出中断一次。

P1口的P1.0-P1.7分别接八个发光二极管。

编写程序模拟时序控制装置。

开机后第一秒钟L1,L3亮,第二秒钟L2,L4亮,第三秒钟L5,L7亮,第四秒钟L6,L8亮,第五秒钟L1,L3,L5,L7亮,第六秒钟L2,L4,L6,L8亮,第七秒钟八个LED灯全亮,第八秒钟全灭,以后又从头开始,L1,L3亮,然后L2,L4亮……一直循环下去。

实验三A/D、D/A转换实验阅读、验证C语言程序功能。

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完成实验指导书之“4.3 A/D转换实验”项目(P64)和“4.4 D/A转换实验”项目。

提高部分:(要求:Proteus环境下完成)小键盘给定(并显示工作状态),选择信号源输出波形类型(D/A 转换方式),经过A/D采样后,将采样数据用LED灯,显示当前模拟信号值大小及变化状态。

实验四串行通讯实验阅读、调试C语言程序功能。

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完成实验指导书之“3.7 串口通讯实验”项目。

(要求:实验仪器上完成)提高部分:(要求:Proteus环境下完成)利用单片机实验系统,实现与PC机通讯。

功能要求:将从实验系统键盘上键入的数字,字母显示到PC机显示器上,将PC机键盘输入的字符(0-F)显示到单片机实验系统的数码管上。

实验一使用串行接口进行串行通信

实验一使用串行接口进行串行通信

实验一使用串行接口进行串行通信一、实验目的●●熟悉RS-232C串口的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并掌握计算机的串口直连技术。

●●了解利用RS-232C接口进行异步通信的原理与过程,并理解和掌握异步通信中各种通信参数的设置和使用。

二、实验任务●●使用DB-9针的RS-232C连接器和9芯电缆制作交叉电缆直连两台计算机。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学会设置需要通信的主机和客户机三、预备知识●●在串行通信中,EIA RS-232C(又称为串口)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使用的是9针的D型连接器。

●●RS-232C采用的信号电平-5~-15V代表逻辑“1”,+5~+15V代表逻辑“0”。

在传输距离不大于15米时,最大速率为19.2kbps。

●●RS-232接口的应用当两个计算机设备通过电话线,并使用调制解调器作为数据通信设备时进行异步通信;当近距离的两个计算机间进行通信时,采用空Modem连接方式。

●●DB-9针的RS-232C连接器接口见图1.1.1所示。

图1.1.1 DB-9针的RS-232C接口示意图DB-9针的每个针脚的明确定义见表1.1.1所示。

表1.1.1 DB-9针的RS-232C接口的功能定义四、实验环境●●硬件环境:计算机、9芯电缆、DB-9针的RS-232C连接器、烙铁或一根标准串行交叉电缆●●软件环境:Windows 2000,并已安装好“直接电缆连接”应用程序五、实验内容及步骤制作交叉电缆❼直连两台计算机❼设置主机❼设置客户机❼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1、1、制作交叉电缆步骤(1)使用DB-9针的RS-232C连接器和9芯电缆制作交叉线,制作方法按照空Modem的连接规则,如图1.1.2所示。

图1.1.2 DB-9针空Modem连线在实际应用中,交叉线缆制作可以使用最简单的三线连接方式,如图1.1.3所示,相对的发送和接收针脚需要交叉相连,信号地SIG相连。

8051实验报告

8051实验报告

8051单片机实验报告本次8051课程主要学习了MCS-51单片机结构,以及通过μVision2软件对MCS-51单片机进行编程,掌握了该单片机的并行接口设计、中断系统设计、定时计数器设计、串行接口设计以及扩展和接口设计技术。

下面将以并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中断实验以及定时/计数器实验给出实验报告。

实验一并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51单片机并行口的输入方式、输出方式的编程。

2.熟悉51单片机并行口的应用编程软件仿真调试方法。

3.学会在线烧写单片机程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MCS-51单片机有P0、P1、P2、P3四个8位双向I/O口,每个端口可以按字节输入或输出,也可以按位进行输入或输出,四个口共32根口线,用作位控制十分方便。

P0口为三态双向口,能带8个TTL电路;P1、P2、P3口为准双向口,负载能力为4个TTL电路。

5.1 PO~P3端口的功能和内部结构5.1.1 端口功能大多数口线都有双重功能,具体介绍如下:PO口—1.作为输入/输出口。

2.作为地址/数据总线,接外围芯片时PO口分时输出低8 位地址与数据信号。

●P1口—1.作为输入/输出口。

2.在增强型(52系列)和ISP型(在系统编程型)中有如下功能:P1.0 T2引脚,定时/计数器2外部计数脉冲输入P1.1 T2EX引脚,定时/计数器2触发和方向控制P1.5 MOSI引脚,在系统编程数据输入P1.6 MISO引脚,在系统编程数据输出P1.7 SCK引脚,在系统编程时钟输入●P2口—1.作为输入/输出口。

2.作为高8位地址总线。

●P3口—P3口为双功能1.作第一功能使用时,其功能为输入/输出口。

2.作第二功能使用时,每一位功能定义如下表所示:归纳四个并行口使用的注意事项如下:1。

如果单片机内部有程序存贮器,不需要扩展外部存贮器和I/O 接口,单片机的四个口均可作I/O口使用。

2。

四个口在作输入口使用时,均应先对其写“1”,以避免误读。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了解和掌握微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微机系统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微型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搭建2. 微机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应用实验3. 微机总线技术应用实验4. 微机存储器技术应用实验5. 微型计算机中断和DMA技术应用实验三、实验原理1. 微型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搭建微型计算机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总线组成。

本实验通过选择适当的芯片、电路连接和控制程序设计,实现一个基本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2. 微机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应用实验输入输出是微型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习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应用。

3. 微机总线技术应用实验总线是微型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传送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公共通信路径。

通过实验学习总线的分类、结构和时序要求,掌握总线的实际应用。

4. 微机存储器技术应用实验存储器是微型计算机中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重要设备。

通过实验学习不同类型存储器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存储器的选择和使用。

5. 微型计算机中断和DMA技术应用实验中断和直接存储器访问(DMA)是微型计算机连接外部设备的重要技术。

通过实验学习中断和DMA的工作原理,掌握中断和DMA的应用方法。

四、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搭建微型计算机系统;2. 连接输入输出设备,并编写控制程序;3. 进行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应用实验,如串行通信、并行通信等;4. 进行总线技术应用实验,如总线传输数据测试等;5. 进行存储器技术应用实验,如读写存储器数据等;6. 进行中断和DMA技术应用实验,如中断服务程序编写等;7. 完成相关实验报告并进行总结。

五、实验设备和材料1. 微型计算机实验箱、电源适配器;2. 8051单片机、存储器芯片、输入输出芯片,如74HC164等;3. LED数码管、LCD液晶显示器、键盘、计算器等输入输出设备;4. 可编程芯片编程器、逻辑分析仪等实验设备。

串口通信实验报告

串口通信实验报告

串⼝通信实验报告⼤连理⼯⼤学实验报告成绩:串⼝通信实验⼀、实验⽬的和要求了解串⼝通信的原理与机制掌握基于8051的串⼝通信硬件电路设计⽅法掌握8051串⼝通信程序调试⽅法⼆、实验原理和内容实验原理:1.串⼝通信简介串⼝通信是指数据在⼀根数据线上按照⼆进制数的数位⼀位接⼀位的传输。

其特点是通信线路简单,只要⼀对传输线就可以实现通信(如电话线),可⼤⼤地降低成本,适⽤于远距离通信。

缺点是传送速度慢。

2. 51单⽚机串⾏⼝简介51单⽚机的串⾏⼝是⼀个可编程全双⼯的通信接⼝,具有UART(通⽤异步收发器)的全部功能,能同时进⾏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也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使⽤。

51单⽚机的串⾏⼝主要由两个独⽴的串⾏数据缓冲寄存器SBUF组成,它可以通过特殊功能寄存器SBUF对串⾏接收或串⾏发送寄存器进⾏访问,两个寄存器共⽤⼀个地址99H,但在物理上是两个独⽴的寄存器,由指令操作决定访问哪⼀个寄存器。

执⾏写指令时访问串⾏发送寄存器;执⾏读指令时,访问串⾏接收寄存器。

3.串⾏⼝控制寄存器SCON串⾏⼝控制寄存器SCON⽤来设定串⾏⼝的⼯作⽅式、接收或发送控制位以及状态标志位等。

在本实验中设定SM0为0,SM1为1,采⽤串⾏⼝的⼯作⽅式1(8位异步收发,波特率可变,由定时器控制)。

允许串⾏接收位REN设置为1,其它控制、标志位设置为0。

(即令SCON=0X50)4.定时器/计数器模式控制寄存器TMOD定时器/计数器模式控制寄存器TMOD是⼀个逐位定义的8位寄存器,其中低四位(即D0 ~ D3)定义定时器/计数器T0,⾼四位(即D4 ~ D7)定义定时器/计数器T1。

在本实验中使⽤定时器1,设定M1=1,M2=0,,采⽤定时器T1的⼯作⽅式2(⾃动重载8位定时器/计数器),其它控制位设置为0。

并由晶振频率(11.0592MHZ)和波特率(9600)计算初始化定时器T1:TH1=TL1=0xfd。

最后通过对TR1置1启动定时器T1。

数字信号处理EXPIV型教学实验系统实验四常规实验exp4_常规

数字信号处理EXPIV型教学实验系统实验四常规实验exp4_常规

第四章常规实验指导实验一常用指令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DSP开发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熟悉DSP开发系统的连接;3、熟悉CCS的开发界面;4、熟悉C54X系列的寻址系统;5、熟悉常用C54X系列指令的用法。

二、实验设备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1、系统连接进行DSP实验之前,先必须连接好仿真器、实验箱及计算机,连接方法如下所示:2、上电复位在硬件安装完成后,确认安装正确、各实验部件及电源连接正常后,接通仿真器电源,启动计算机,此时,仿真器上的“红色小灯”应点亮,否则DSP开发系统有问题。

3、运行CCS程序待计算机启动成功后,实验箱后面220V输入电源开关置“ON”,实验箱上电,启动CCS,此时仿真器上的“绿色小灯”应点亮,并且CCS正常启动,表明系统连接正常;否则仿真器的连接、JTAG接口或CCS相关设置存在问题,掉电,检查仿真器的连接、JTAG 接口连接,或检查CCS相关设置是否正确。

注:如在此出现问题,可能是系统没有正常复位或连接错误,应重新检查系统硬件并复位;也可能是软件安装或设置有问题,应尝试调整软件系统设置,具体仿真器和仿真软件CCS的应用方法参见第三章。

●成功运行程序后,首先应熟悉CCS的用户界面●学会CCS环境下程序编写、调试、编译、装载,学习如何使用观察窗口等。

4、修改样例程序,尝试DSP其他的指令。

注:实验系统连接及CCS相关设置是以后所有实验的基础,在以下实验中这部分内容将不再复述。

5、填写实验报告。

6、样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仿真口选择开关K9拨到右侧,即仿真器选择连接右边的CPU:CPU2;启动CCS 2.0,在Project Open菜单打开exp01_cpu2目录下面的工程文件“exp01.pjt”注意:实验程序所在的目录不能包含中文,目录不能过深,如果想重新编译程序,去掉所有文件的只读属性。

用下拉菜单中Project/Open,打开“exp01.pjt”,双击“Source”,可查看源程序在File Load Program菜单下加载exp01_cpu2\debug目录下的exp01.out文件:加载完毕,单击“Run”运行程序;实验结果:可见指示灯D1定频率闪烁;单击“Halt”暂停程序运行,则指示灯停止闪烁,如再单击“Run”,则指示灯D1又开始闪烁;注:指示灯D1在CPLD单元的右上方关闭所有窗口,本实验完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内容EL-8086-III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实验系统简介使用说明及要求✧实验一实验系统及仪器仪表使用与汇编环境✧实验二简单程序设计实验✧实验三存储器读/写实验✧实验四简单I/0口扩展实验✧实验五8259A中断控制器实验✧实验六8253定时器/计数器实验✧实验七8255并行口实验✧实验八DMA实验✧实验九8250串口实验✧实验十A/D实验✧实验十一D/A实验✧实验十二8279显示器接口实验EL-8086-III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实验系统简介使用说明及要求EL-8086-III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实验系统是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而研制的,涵盖了目前流行教材的主要内容,该系统采用开放接口,并配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可以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8086及其相关接口的工作原理,其应用领域重点面向教学培训,同时也可作为8086的开发系统使用。

可供大学本科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8086)》,《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同时也可供计算机其它课程的教学和培训使用。

为配合使用EL型微机教学实验系统而开发的8086调试软件,可以在WINDOWS 2000/XP等多种操作系统下运行。

在使用本软件系统调试程序时,可以同时打开寄存器窗口、内存窗口、反汇编窗口、波形显示窗口等等,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程序调试。

该软件集源程序编辑、编译、链接、调试与一体,每项功能均为汉字下拉菜单,简明易学。

经常使用的功能均备有热键,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调试效率。

一、基本特点EL型微机教学实验系统是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广大学者和许多高等院校实验需求,结合电子发展情况而研制的具有开发、应用、实验相结合的高科技实验设备。

旨在尽快提高我国电子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实验者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实验系统功能齐全,涵盖了微机教学实验课程的大部分内容。

CPLD实验报告

CPLD实验报告

实验一 Xilinx软件及状态机设计一实验目的:学习FPGA设计软件, 掌握软件流程, 掌握状态机编程。

二实验内容:设计一个状态机三实验说明:状态机设计是数字电路中使用非常广泛和方便的时序设计工具。

由于硬件是并行的触发, 相对软件是串行执行, 那么让硬件电路按照节拍执行串行操作指令就成为一个问题, 这就是状态机的主要功能。

相应的, 软件指令中的几十条简单顺序执行代码可能需要硬件的几十上百个触发器去实现其功能。

所以, 软件与硬件的设计思路有相当大的区别。

当然, 随着FPGA规模的不断扩大, 这些问题也越来越容易解决了。

我们可以用软件的思路去描述自己的设计, 可能最终实现的电路是几十万门级的器件, 但是你只要花费几美元就能买到。

状态机是数字电路的基础, 因此, VHDL的学习也从这个实验开始。

四实验过程:1.在进行实验之前, 我先自学了VHDL语言。

2.熟悉Xilinx软件环境。

3.通过仿真, 读懂了states这段代码所实现的功能及其出现的问题。

五思考题:1.通过仿真, 这段代码实现相应功能时出了什么问题?请修正代码。

答:这段程序完成的是对红绿灯的控制功能。

通过仿真发现所有的灯都比预期的多亮了2秒, 比如东西方向绿灯亮62秒(应该是60秒), 黄灯是5秒(应该是3秒)。

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硬件的延时问题。

所以只要把程序中的59改为57, 39改为37, 3改为1, 再进行仿真, 结果就正确了。

2.状态机输出分成同步输出和异步输出, 状态机异步输出直接用状态机的某个状态进行组合逻辑运算来得到一个输出, 同步输出是在该状态的时钟上跳沿控制输出变化。

请问同步输出和异步输出利弊各在哪里?答: 同步输出的优点是: 时钟脉冲的间距解决了组合逻辑电路中的延时和竞争问题。

只要时钟脉冲的宽度合适, 输出就不会存在竞争与现象。

缺点是: 外部输入信号的变化应满足触发器正常工作所需的建立和保持时间。

因为上述特点使得同步时序输出的工作速度的提高受到限制, 且对时钟脉冲到达个触发器的时间及外部信号的变化有较严格的要求。

gpio操作实验原理 -回复

gpio操作实验原理 -回复

gpio操作实验原理-回复GPIO操作实验原理GPIO(General Purpose Input Output)是通用输入输出引脚,它是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交互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GPIO 操作实验的原理,包括什么是GPIO、GPIO操作的基本原理、GPIO的引脚模式以及如何进行GPIO实验等内容。

一、什么是GPIO?GPIO是指通用输入输出引脚,它是一种用于与计算机系统或单片机交互的接口。

它既可以作为输入端口,接收外部设备(例如传感器)的信号;又可以作为输出端口,控制外部设备(例如LED灯)的状态。

在计算机系统中,GPIO常见的接口类型有电平接口和串行接口。

电平接口通过高低电平的变化来传递信息,例如电平为高表示1,电平为低表示0;而串行接口则通过一系列的位来传递信息,例如通过SPI(串行外设接口)或I2C(串行总线)。

二、GPIO操作的基本原理GPIO操作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GPIO引脚的输入输出控制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交互。

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引脚的输入模式或输出模式,以及设置引脚的高低电平,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读取或控制。

1. GPIO引脚的模式GPIO引脚有两种基本模式:输入模式和输出模式。

输入模式:当GPIO引脚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它可以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

在输入模式下,引脚可以通过读取电平(高或低)来获取外部设备的状态信息。

输出模式:当GPIO引脚设置为输出模式时,它可以控制外部设备的状态。

在输出模式下,引脚可以通过写入电平(高或低)来改变外部设备的状态。

2. 设置引脚模式在实际的GPIO操作中,我们需要调用相应的库函数或底层驱动来设置GPIO引脚的模式。

这些库函数或底层驱动会将对应的寄存器进行配置,以确定引脚是输入还是输出,并启用相应的电平逻辑。

3. 设定引脚电平在GPIO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库函数或底层驱动来设定引脚的电平(高或低)。

设定引脚的电平可以通过改变GPIO引脚上的电气信号来控制与其连接的外部设备。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单片机实验实验指导书

单片机实验实验指导书

目录实验一P1口输入、输出实验 (1)实验二P3口输出控制继电器实验 (4)实验三简单I/O实验(交通灯控制) (6)实验四外部中断实验(急救车与交通灯实验) (8)实验五定时器实验 (11)实验六8155输入输出实验 (13)实验七矩阵键盘实验 (15)实验八8279显示实验 (17)实验九串并转换实验 (20)实验十A/D转换实验 (22)实验十一步进电机控制实验 (24)实验十二D/A转换实验 (27)实验十三传送带控制系统综合实验 (29)实验十四机械手控制实验 (32)实验一 P1口输入、输出实验一.实验要求1.P1口做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

延时时间500ms。

2.P1口做输入口,接八个开关,以74LS273作输出口,编写程序读取开关状态,将状态写入P0口,在发光二极管上显示出来。

二.实验目的1.学习P1口的使用方法。

2.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和使用。

三.实验电路及连接实验1-1电路图如下:图1.1实验1-2中:P1.0-P1.7接八个按钮K1-K8,P0.0-P0.7接八个发光二极管L1-L8。

四.实验说明1.P1口是准双向口,它作为输出口时与一般的双向口使用方法相同,由准双向口结构可知当P1口作为输入口时,必须先对它置高电平使内部MOS管截止,因为内部上拉电阻阻值是20K~40K,故不会对外部输入产生影响,若不先对它置高,且原来是低电平,则MOS管导通,读入的数据是不正确的。

2.延时子程序的延时计算问题对延时子程序DELAY: MOV R0,#00HDELAY1: MOV R1,#0B3HDJNZ R1,$DJNZ R0,DELAY1查指令表可知MOV,DJNZ指令均需要两个机器周期,而一个机器周期时间长度为12/12MHZ(假设晶振频率是12MHZ),所以该段程序执行时间为:((0B3+1)*256+1)*2*12/12000000=100ms五.实验程序流程图实验要求1的程序框图:实验要求2的程序框图:图1.2 图1.3六、调试方法第一步:打开位于d:\单片机实验\实验一\1_1.uv2,进行实验1_1打开位于d:\单片机实验\实验一\1_2.uv2,进行实验1_2第二步:在资源管理器中如打开.src文件,在程序窗口中输入已编好的程序,保存。

实验报告_5

实验报告_5
5.14
维修实验室
1、了解和观察数码相机的部件和组成结构,分析其作用和功能。
2、根据说明书,分析数码相机的参数,分析数码相机性能的优缺点。
3、根据说明书,安装数码相机的电池(包括充电),存储卡,基本电池。
4、熟悉和回顾数码相机的拍摄技巧。
5、根据说明书,熟悉数码相机的按键操作功能,复习和回顾数码相机的拍摄技巧。
6、使用数码相机的自动拍摄功能,拍摄室内、室外、远景、近景、中午、傍晚场景,注意自动对焦的操作。
7、使用手动功能,拍摄前面场景,分析两者的差异;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小电影。
8、在数码相机上浏览和观看拍摄效果。
9、设置数码相机的各参数。
10、使用USB连接计算机,上传数据到计算机,在ACDSee软件中观察拍摄效果,并作简单图片的修饰处理。
12、观察摄像头的铭牌和说明书,识别摄像头的指标参数。(分辨率、压缩比、灵敏度等)
13、安装数字摄像头,加载驱动软件,测试数字摄像头。
14、调试数字摄像头的参数,根据环境调节数字摄像头的工作状况和工作参数。
15、在我的电脑中使用数字摄像头。
16、在MSN中使用数字摄像头。(NetMeeting软件中使用数字摄像头)
szjm
实验总结
实验次数
实验名称
实验内容
实验环境
实验时间
实验室
实验一
计算机使用
1、了解计算机接口的基础知识,包括串行接口、并行接口、USB接口及其他接口的相关知识。2、熟悉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基本情况。3、尝试简单设备的连接。
4、掌握打印机的软件安装与使用。5、掌握打印机的共享与网络管理。6、理解各种打印机的接口。
3、分析和比较USB 1.1和USB 2.0的差异,如何测试USB的连接类型。

嵌入式系统串口通信实验

嵌入式系统串口通信实验

实验四串口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ARM的串行口工作原理。

2.学习并编程实现AR,的UART通信。

3.掌握S3C2410X寄存器配置方法。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 ADT IDE集成开发环境 JXARM9-2410教学实验箱三、实验内容:实现查询方式串口的收发功能。

接受来自串口(通过超级终端)的字符,并将接收到的字符发送到超级终端。

四、基础知识:1.异步串行通讯(1)异步串行方式是将传输数据的每个字符一位接一位(例如先低位、后高位)地传送。

(2)数据的各不同位可以分时使用同一传输通道,因此串行I/O 可以减少信号连线,最少用一对线即可进行。

接收方对于同一根线上一连串的数字信号,首先要分割成位,再按位组成字符。

为了恢复发送的信息,双方必须协调工作。

(3)在微型计算机中大量使用异步串行I/O 方式,双方使用各自的时钟信号,而且允许时钟频率有一定误差,因此实现较容易。

但是由于每个字符都要独立确定起始和结束(即每个字符都要重新同步),字符和字符间还可能有长度不定的空闲时间,因此效率较低。

2.异步串行通信中的字符传送格式❑开始前,线路处于空闲状态,送出连续“1”。

传送开始时首先发一个“0”作为起始位,然后出现在通信线上的是字符的二进制编码数据。

❑每个字符的数据位长可以约定为5位、6位、7位或8位,一般采用ASCII编码。

后面是奇偶校验位,根据约定,用奇偶校验位将所传字符中为“1”的位数凑成奇数个或偶数个。

也可以约定不要奇偶校验,这样就取消奇偶校验位。

最后是表示停止位的“1”信号,这个停止位可以约定持续1 位、1.5 位或2 位的时间宽度。

❑至此一个字符传送完毕,线路又进入空闲,持续为“1”。

经过一段随机的时间后,下一个字符开始传送才又发出起始位。

3.DB-25 DB-9引脚定义DB-25 DB-9引脚说明:RS-232C接口通信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五、实验步骤:1.新建一个工程UART,将对应的文件添加到工程中去。

单片机串行口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单片机串行口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单片机串行口实验报告实验总结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单片机串行口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单片机串行口的编程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1. STC89C52单片机开发板2. 电脑串口线3. 电脑终端仿真软件Tera Term三、实验原理串行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重要接口之一。

串行口通信是指将数据一个位一个地传输,每个数据位之间有一个时钟脉冲来同步传输。

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有RS232、RS485、SPI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到RS232协议。

四、实验内容1. 实现单片机向电脑发送数据并显示。

2. 实现电脑向单片机发送数据并控制LED灯闪烁。

五、实验步骤1. 连接STC89C52单片机开发板和电脑,使用Tera Term打开串口终端。

2. 编写程序,设置单片机的串行口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数等),并利用SendData函数向电脑发送数据。

3. 在Tera Term中设置相应的串口参数,并打开“local echo”选项,以便观察单片机发送的数据。

4. 编写程序,接收电脑发送的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控制LED灯闪烁。

5. 在Tera Term中输入相应的命令,向单片机发送数据,观察LED灯的闪烁情况。

六、实验结果1. 实现了单片机向电脑发送数据并显示。

2. 实现了电脑向单片机发送数据并控制LED灯闪烁。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使我对串行口通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单片机串行口编程方法。

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串口参数设置和通信协议选择等问题,加深了我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串行通信的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的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搭建串行通信系统,掌握串行通信的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1. 一台个人电脑2. 两台串行通信设备3. USB转串口线三、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将数据按位顺序传输,相对于并行通信来说,节省了传输线的数量。

串行通信一般采用帧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两台串行通信设备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

四、实验步骤1. 将一台串行通信设备连接到个人电脑的USB转串口线上,使用USB接口将其连接到个人电脑的USB接口上。

2. 打开串行通信设备的电源,并将其与个人电脑连接好。

3. 在个人电脑上打开串行通信软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并建立通信连接。

4. 在串行通信软件中,输入要发送的数据,并点击发送按钮。

5. 在另一台串行通信设备上观察接收到的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串行通信系统,并进行了数据传输。

在发送端输入的数据在接收端得到了正确的接收,表明串行通信系统正常工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串行通信较并行通信更经济和节省资源,因为它只需一根传输线,而并行通信需要多根。

2. 串行通信的传输速率相对较慢,但可以通过改变波特率提高传输速度。

3. 串行通信的稳定性较强,不容易出现数据冲突和传输错误。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搭建串行通信系统实际操作了一次串行通信。

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信系统正常工作,实验目的得到了满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例如串行通信的传输速率较慢,不适合传输大量数据;同时,串行通信的配置稍显复杂,需要设置多个参数。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使我们对串行通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我们在日后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中更好地应用和掌握串行通信技术。

实验四8255A初始化编程课件

实验四8255A初始化编程课件

设断点或单步执行程序,用万用表测试记录:
⑴ 8255输出口输出何种逻辑电平时,点亮单色灯?
⑵ 8255输入口输入何种逻辑电平时,输出口点亮单
色灯?
⑶ 观察、分析开关状态是否实时显示在LED灯上?
⑷ 将8位开关状态分别设置为:E(H)和7(H) 时,8255
读入数据、输出数据、单色灯状态记录到表1中。
A组 控制
数据 总线 缓冲器
读/写 控制 逻辑

.部 数
.
..
据 总
线
B组 控制
PPT学习交流
A组 A口
8 PA7~PA0
(8)
A组 C口 4 PC7~PC4 (4)
B组 C口 4 PC3~PC0 (4)
B组
B口
8 PB7~PB0
13
(8)
8255框图
CPU 接口电路
数据总线接口缓冲器
是一个8位、双向、三态的缓冲器,与8位数据总线连接。由读/写控制 逻辑对三态门进行控制。
控制字寄存器共8位: D7~D3在A组控制逻辑内,用来控制A口和C口高四位的工作方式。 D2~D0在B组控制逻辑内,用来控制B口和C口低四位的工作方式。 还可以接受来自CPU的命令字,对C口的每一位实现按位置位或复位的控制。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该系统用来和外部设备相连。包括24根输入/输出线、输入缓冲器和输出锁存 器,以及相应的控制逻辑。
实验四 并行接口及串行接口实验
PPT学习交流
1
AEDK-T598D实验台的介绍
PPT学习交流
2
直流电机
步进电机 压力测量
扩展输出 扩展输入
点阵显示
模数转换 交通灯
单色灯 八位开关

键盘接口实验实验报告及程序

键盘接口实验实验报告及程序

键盘接口实验实验报告及程序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计算机键盘接口的工作原理,并通过编程实现对键盘输入的读取和处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掌握如何与计算机硬件进行交互,提高对计算机系统底层运作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计算机键盘通常通过 PS/2 接口或 USB 接口与主机相连。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以 PS/2 接口为例进行研究。

PS/2 接口使用双向同步串行协议进行通信,数据传输速率约为 10 167Kbps 。

键盘在向主机发送数据时,每个字节包含 11 位,分别是起始位(总是 0 )、 8 位数据位(低位在前)、校验位(奇校验)和停止位(总是 1 )。

主机通过向键盘发送命令来控制键盘的工作模式和获取相关信息。

三、实验设备及环境1、计算机一台2、开发板及相关配件3、编程软件(如 Keil 等)四、实验步骤1、硬件连接将开发板与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接口连接好,确保连接稳定。

2、软件编程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

初始化相关的硬件接口和寄存器。

编写读取键盘输入数据的程序代码。

3、编译与下载对编写好的程序进行编译,检查是否有语法错误。

将编译成功的程序下载到开发板中。

4、实验测试按下键盘上的不同按键,观察开发板的输出结果。

检查读取到的数据是否准确,校验位是否正确。

五、程序代码实现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基于 C 语言的键盘接口读取程序示例:```cinclude <reg51h>//定义 PS/2 接口相关引脚sbit PS2_CLK = P1^0;sbit PS2_DATA = P1^1;//读取一个字节的数据unsigned char ReadByte(){unsigned char data = 0;unsigned char i;while(PS2_CLK == 1);//等待时钟线拉低for(i = 0; i < 8; i++){while(PS2_CLK == 0);//等待时钟上升沿data =(data << 1) | PS2_DATA; //读取数据位}while(PS2_CLK == 1);//等待时钟线拉低return data;}void main(){unsigned char key;while(1){key = ReadByte();//读取键盘输入的数据//在此处对读取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下不同的键盘按键,开发板能够准确地读取到相应的键值。

串行应用实验报告

串行应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式。

2. 掌握串行通信接口的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

3. 实现两个设备之间的串行通信,验证通信的可靠性。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指数据在一条线上按位顺序传输,每传输一位数据后,再传输下一位数据。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成本较低等优点。

常用的串行通信方式有RS-232、RS-485等。

三、实验设备1. 电脑一台2. 串口通信模块(如:USB转串口模块)3. 串行通信线(如:串行线、USB线)4. 实验板(如:Arduino板)5. 相关软件(如:串口调试助手)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1)将USB转串口模块连接到电脑,确保模块上的指示灯亮起,表示已正常连接。

(2)将串行通信线的一端连接到USB转串口模块的TXD、RXD、GND引脚,另一端连接到实验板的RXD、TXD、GND引脚。

2. 软件设置(1)打开串口调试助手,设置串行通信参数:- 波特率:9600- 数据位:8- 停止位:1- 校验位:无(2)将实验板上的串行通信模块(如Arduino板)连接到电脑,打开实验板上的电源。

3. 编写程序(1)编写实验板的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以下为Arduino板示例程序:```cpp#include <SoftwareSerial.h>SoftwareSerial mySerial(10, 11); // RX, TXvoid setup() {Serial.begin(9600);mySerial.begin(9600);}void loop() {if (mySerial.available()) {char received = mySerial.read();Serial.print("Received: ");Serial.println(received);}if (Serial.available()) {char sent = Serial.read();mySerial.print("Sent: ");mySerial.println(sent);}}```(2)将程序上传到实验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TEC-2000教学计算机I/O接口扩展的方法;
2、学习串行通信的基本知识,掌握串行通信接口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说明
1、TEC-2000教学机配置了两个串行接口COM1和COM2,其中COM1口是系统默认的串行接口,上电复位后,监控程序对其进行初始化,并通过COM1与PC机终端相连,监控程序负责对COM1进行管理。

COM2口预留给实验者扩展使用,监控程序不对COM2进行任何处理,实验者需要对COM2进行初始化、使用和管理。

2、实验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的工作原理,了解8251复位、初始化、数据传输过程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注意,①每次对8251复位后(即按了“RESET”键),都需要对其进行初始化,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②每次复位后,只能对8251进行1次初始化,多次初始化将导致串口工作不正常。

3、在使用COM2口时,需要将两片8251芯片之间的跳线短接(缺省状态),以便为COM2正常工作提供所需的控制信号和数据;此外,还需要为其分配端口地址。

教学机已将COM2口的C/(/D)与地址总线的最低位A0相连,但片选信号/CS未连,只引出1个插孔,实验时,应将该插孔与标有“I/O /CS”的7个插孔中的1个相连。

三、实验内容
1、为扩展I/O口选择一个地址,即将8251的/CS与标有I/O /CS的一排插孔中的一个相连。

2、将COM2口与终端或另一台运行有PCEC16的PC机的串口相连。

3、用监控程序的A命令,编写一段小程序,先初始化COM2口,再向COM2口发送一些字符,也可从COM2口接收一些字符,或实现两个串口的通信。

四、实验要求
应了解监控程序的A命令只支持基本指令,扩展指令应用E命令将指令代码写入到相应的存储单元中。

五、实验步骤
1、为扩展I/O接口选择一个地址,将8251的/CS与标有I/O /CS的插孔中地址为90~9F的插孔相连;
2、将教学机COM1口与微机PC1相连,在PC1上运行PCEC16.EXE,进入联机状态后保持PCEC的运行状态;
3、断开教学机COM1与PC1的串口线,将其连接到另一台微机PC2的串口上,在PC2上运行PCEC16.EXE联机;
4、用另一条串口线将PC1与教学机的COM2接口相连。

5、与COM1相连的PC2作为主PC,在主PC2上输入程序,和COM2连接的从PC1只作数据输入输出;
6、在主PC上用A、E命令编程对实验机的COM2口进行操作。

1)程序1:初始化COM2口
主PCEC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A 2000
从2000H单元开始输入下面的程序:
2000:MVRD R0,004E ;给R0赋值004E(8251模式寄存器参数)
2002:OUT 91 ;将R0的值输出到COM2口中8251的模式寄存器(地址为0091H)
2003:MVRD R0,0037 ;给R0赋值0037(8251控制寄存器参数)
2005:OUT 91 ;将R0的值输出到COM2口中8251的控制寄存器(地址同为0091H)
2006:RET
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G 2000运行初始化程序,完成对COM2口的初始化。

注意:每次按“RESET”按键后,在对COM2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都应运行该程序。

注意,按一次“RESET”按键后,只能对COM2口进行一次初始化操作。

2)程序2:从与COM2口相连的PC输入字符串,在与COM1口相连的PC上显示该字符串。

主PCEC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A 2040
从2040H单元开始输入下面的程序:
2040:IN 91 ;判键盘上是否按了一个键(读8251状态寄存器,地址为0091H)
2041:SHR R0 ;即串行口是否有了输入的字符(判断D1位是否为1?)
2042:SHR R0
2043:JRNC 2040 ;没有输入则循环测试(D1=0则循环查询)
2044:IN 90 ;从COM2口读入字符到R0
2045:OUT 90 ;将该字符从COM2口输出回显
2046:OUT 80 ;将该字符从COM1口输出
2047:MVRD R1,00FF
2049:MVRD R2,000D
204B:AND R0,R1
204C:CMP R0,R2
204D:JRNZ 2040
204E:RET
204F:
运行该程序。

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G 2040
从与COM2口相连的PC机键盘输入字符串,则在与COM1口相连的PC机的屏幕上显示,按回车键结束。

3)程序3:从与COM1口相连的PC输入字符串,在与COM2口相连的PC上显示该字符串。

主PCEC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A 2060
从2060H单元开始输入下面的程序:
2060:IN 81 ;判键盘上是否按了一个键
2061:SHR R0 ;即串行口是否有了输入的字符
2062:SHR R0
2063:JRNC 2060 ;没有,则循环等待
2064:IN 80 ;接收字符
2065:OUT 80
2066:OUT 90 ;将从键盘输入的字符输出到另一串口(8251数据发送缓冲器的地址为0090H)2067:MVRD R1,00FF
2069:MVRD R2,000D
206B:AND R0,R1
206C CMP R0,R2
206D:JRNZ 2060
206E:RET
206F:
运行该程序,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G 2060
从主PC机键盘输入字符串,在在与COM2口相连的从PC机的屏幕上显示,按回车键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