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精选)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一.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浒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二.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四.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五.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的房出版的小报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抄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二章中国近代的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第二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掘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二.{遐迩贯珍}的问世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第三节上海报业的掘起一.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二.{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办报活动的先声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三.{循环日报}与早期香港国人自办报刊第二节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四.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第三节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一.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二.海外华文报刊的初步发展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一.{中国日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二.{民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三.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四.{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三.国内革命派报的出现与"苏报案"四.国内改良主义报刊的再生与发展五.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经与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国民初年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泛滥第二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一.袁世凯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与"癸丑报灾"二.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三.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扭曲与迫害四.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第二节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三.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三.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一.《每周评论》的创办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三.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四.新旧思潮在报刊的大激战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三.中俄通讯社四.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一.新闻工作改革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三.工人报刊四.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一.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二.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四.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五.军队报刊的出现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一.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与大报的动向二.邵飘萍/林白水遇害三.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四.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进展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一.革命报刊对于北伐战争的宣传二.国民党右派对革命报刊的抵制三.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间的革命报刊第八章十年内战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一.国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二.共产党报刊的艰苦斗争三.革命文化运动中的报刊和鲁迅的报刊活动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二.其他革命根据地报刊和报刊三.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二.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的变化三.抗日救亡宣传的广泛开展四.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五.范长江/斯诺等的西北采访活动第四节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新闻学研究二.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三.新闻教育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四.中外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第二节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一.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二.重庆/桂林等地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三.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四.香港/澳门与海外的抗日报刊及其宣传活动第三节沦陷区的新闻事业一.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二.伪满等早期汉奸政权的新闻立法活动三.汪伪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四.上海"孤鸟"抗日报刊和沦陷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第十章人民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编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一.新闻事业中心的东迁与争夺新闻阵地的斗争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三.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哀落第二节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二.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三.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第三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与趟向全面胜利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全面崩溃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的探索与改进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三.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四.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第十二章全面建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主要背景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一.报纸与期刊二.新华社三.广播与电视四.新闻摄影与新闻纪录片五.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第三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整风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二."大跃进"与新闻宣传第四节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一.新闻宣传中"左"倾错误的发展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四.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报道五.杂文的大发展第五节主要新闻思想评价一.解放后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二.刘少奇的新闻思想评价三.邓拓新闻思想研究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一.报纸与期刊二.小报的兴衰三.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四.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一.林彪"四人帮"的宣传伎俩二."四人帮"控制下的党报的彻底堕落三."文化大革命"中新闻事业的经验教训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上)第一节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一.喉舌论的继承与发展二.新闻本位的回归三.西方新闻传播观念对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影响第二节传播者的角色变化与传播内容的相应改变一.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二.宣传促进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力量四.提供信息,满足社会需求五.扶正祛邪,实行新闻舆论监督六.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水平逐步提高第三节受众的变化一.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二.受众对新闻媒体内容的评价三.媒体受众的影响四.受众对媒体的反馈作用五.我国的受众调查第四节制约因素与传播体制的变化一.宏观管理体制的变化二.新闻媒体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三.新闻立法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五.传播媒介的产业化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下)第五节各部类新闻的发展状况一.报纸二.期刊三.通讯社四.广播事业五.电视与纪录电影六.网络媒体的发展第六节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一.新闻学术研究二.新闻教育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的台湾/香港/澳门传播事业第一节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闻传播事业一.1949年以来的台湾报刊二.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闻通讯事业三.1949年以来的台湾广播电视事业四.台湾的新闻法与台湾当局的新闻政策第二节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一.香港的报业二.香港的广播电视业三.香港的新闻政策与媒介管理第三节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澳门报业二.澳门的广播电视业三.澳门的新闻管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讲大一统: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秩序(鸦片战争以前)一、政教合一1、皇权专制与中央集权2、从废儒崇法到独尊儒术、儒法合流二、正统思想的教化1、家、宗族与乡里2、学校与科举制度3、法律的儒家化4、官修典籍三、异端思想的威胁及排除1、佛教的传入与儒家化2、基督教的传入与遭禁3、各种逆言邪说屡禁不绝四、官府内部的正式沟通1、可能起始于唐朝的邸报2、宋朝的定本制度3、清朝京报由官僚系统进入社会五、常态的社会舆论及公共娱乐1、村落市井之闲谈2、书院之清议3、戏曲、说唱、杂技等娱乐活动六、非常态的社会舆论1、异常征兆与社会动员2、谣言与社会动员第二讲福音?祸音?基督教违禁传播1807--1842一、清王朝的禁教与闭关政策二、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来华1、马礼逊潜入广州:翻译和出版圣经2、米怜在马六甲建立面向华人的传教基地3、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最早的中文定期刊物4、巴达维亚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1826)5、马六甲的《天下新闻》(1828~1829)三、1830年代广州夷人的活跃1、公然在广州出版发行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2、洪秀全获赠《劝世良言》3、几个西学传播团体的成立4、《中国丛报》等英文报刊的出版第三讲普天之下不惟王土民夷之防终于破裂:西学在香港及五个通商口岸的流传1843--1860一、香港取代马六甲成为西学传播基地传教团体的活跃教会学校的增多出版事业的兴起二、五个通商口岸的西学流传广州:西学传播地位下降福州:美国传教士居多厦门:夷人所办出版物数量很少宁波:华花圣经书房贡献大上海:墨海书馆及其出版的《六合丛谈》等书刊三、一小撮官员对陌生世界的积极反应钦差大臣林则徐设法搜集夷情:向外国人探询下令翻译外国人办的报刊下令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书籍地方官办史志机构总纂梁廷枬发奋研究西学:《海国四说》(合省国说、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地方大官徐继畬写就《瀛寰志略》地方小官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四、科举失意文人随传教士翻译西学著作翻译、研究西学的李善兰翻译、倡导西学的王韬王韬家乡读书时期(1828-1847)春来百感正茫然/又著离愁更断肠/伴我寒灯昏似墨/照人残月冷于霜/梦为离别都成泪/魂入温柔别有乡/作茧红蚕多自缚/宵阑再拜炷心香/空谷有幽兰/其品轶芳杜/非无高尚心/徒于众草伍/从未知媚人/亦非生当户/竟以见嫉锄/奇冤报千古/鸾凤翔天末/不与鸡鹜争/楠木生山中/不共桃李荣王韬上海佣书时期(1848-1862)海上潮声日夜浮/浮云废垒古今愁/重洋门户关全局/万顷风滔接上游/浩荡东南开互市/转输西北共征求/朝庭自为苍生计/竟出和戎第一筹/韬也不才,无所表见,以光于闾党,遁迹海上,是用殷忧。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夏商周时期,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

(木铎、金铎)“木铎,金口木舌,施教时所振......”——朱熹2、“露布”:指的是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

3、进奏院状:唐代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治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其性质接近于邸报,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也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没有固定的名称,也被称为"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4、开元杂报: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5、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甘肃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于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6、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按照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它反映了官方对新闻事业管理的加强。

7、《天变邸抄》: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报道不是由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1

中国新闻传播史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民间报纸 报房屋 :明代民间报纸已具有构成一个行业的规
模,报房可赖以赢利。
报子:明代民间报房的工作人员 。 时效性:从明末的小说来看民间报房在时效性方
面是很突出的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信性:较差,有伪造消息,夸大事实情况。
中国新闻传播史
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旗报 :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
数十幅书 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开元杂报》还不是印刷品
中国新闻传播史
2、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进奏院:唐代随藩镇势力的发展, 各节度使在首都设立的办事机构, 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代 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 又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状: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 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 的官报的雏形。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新闻史
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必须以新闻传播史的研 究为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也只 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史为鉴,继承和发扬中国新 闻传播事业好的传统,寻找其发展规律,进而推 动整个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
清代出现一种提塘小报,又称小钞,这是 前代所没有的.它被视为以科抄为主要内 容的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 分为京塘和省塘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禁,因为出现了三种情 况 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以 逃避刑罚; 报道了失实的消息; 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中国新闻传播史
京报有人专送 :送报人分别 属于不同的报房,各有自己 的送报路线不得越界,还成 立了同业公会。 稿件来源:全都来自内阁和 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 和任何言论。 报房出版的京报:以盈利为目的。 京报的读者:绝大部分是朝野官绅和士大夫。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学分析(一)本能的需求(二)生存、生产的需要(三)文化生活的需要二、古代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二)语言的产生及其在传播史上的意义1、语言的产生2、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三)古代口语传播的诸种形式(四)古代口语传播阶段的辅助传播手段三、古代传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字传播(一)文字的产生(二)文字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三)文字的产生及应用的历史意义第二个里程碑:四、古代传播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印刷传播(一)印刷术的发明(二)印刷术最初的应用(三)印刷传播的历史意义第三个里程碑第二节中国封建官报一、“新闻”概念的形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二、唐代的封建官报(一)唐玄宗开元年间朝政简报“开元杂报”。

(二)唐代中后期的进奏院状“新闻信”性质“敦煌进奏院状”三、宋代的邸报和小报“邸报”“定本”制度(六)宋代的非法小报。

小报产生的原因。

四、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五、明代的邸报和民间报房“批红”六、清代的官报与报房京报“辕门抄”七、封建官报在近代没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二、鸦片战争前的“外报”情况(一)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最先出现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三)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勃兴香港成为外国人在华的报业基地。

(二)外国人在香港办报的“三步曲”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上海报业发展模式与香港相似。

五、外报的性质和影响六、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一)林则徐译报活动和《澳门新闻纸》(二)容闳及《汇报》(三)王韬及《循环日报》《弢园文录外编》(四)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2.邸报:中国最古老的官方报纸,传达官府的政策,解释官府的律法。

3.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4.“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5.“敦煌进奏院状”: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6.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以刊载新闻和时政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

和“邸报”一样,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有手写,也有印刷的。

读者范围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7.《急选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出版于万历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即1580年5月5日),距今422年。

使用雕版印刷的,长宽为24.6*14.4厘米,做“小本”状,共六页,以黄纸为封面。

8.京报:通称北京民间包房所出的报纸。

清朝的官报。

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包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包房出版京报,旨在营利。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活动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外国人在华出版的第一批中、外文近代报刊陆续出现了。

米怜,创见了出版机构英华书院以及印刷所,并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传教的工具,《察…》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每期约十二三页,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现状书本形式,创建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3.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4.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是1850年8月3日创刊的《北华捷报》周刊,逢周六出版,每期对开一张4页,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课件1

马工程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课件1

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自19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肇起)至1911年底的70年。
林则徐以“利己知彼”为诉求的译报活动,成为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先 声;
70年代,中国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 9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最初的11年,先后出现两次办报高潮; 1901年后: 清末新政——催生新式官报; “开启民智”——白话报刊; 落拓文人——文艺小报
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二)第二阶段:1912年1月至1949年9月底的近40年。 民营媒体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新式党政媒体体系得以建立并迅速发展——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
党。 (三)第三阶段:1949年10月至1976年10月的近30年。
民营新闻媒体走向终结,全国建立起一个以中国共产党党媒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绪论
目录
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四、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要求与方法
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的 新闻传播活动由“自在”阶段发展到“自为”阶段的标志,是近代社 会的新生事物。
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方汉奇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四、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要求与方法
(二)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具体方法
1.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2. 比较的方法: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四大公害”屡屡发生; 新闻立法相对滞后,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

新闻传播史1

新闻传播史1
2.借鉴和参考历史经验。
我国的新闻战线上,曾经涌现过各种类型的报纸。刊期、 版式、性质、读者对象、出版地点各异。有的报纸,重点在正张。 有的报纸,重点在副刊。一些政治态度偏于保守的报纸副刊,也 可以被利用来作为革命和进步思想的宣传阵地。此外,为了防止 反动当局的迫害,历史上还曾经出现一些蒙上了“灰色”保护色 的革命报刊。这些报刊积累下来的经验十分丰富。总结和借鉴它 们的经验,研究它们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的报纸更好地发挥各自 的优势,办得更为出色。
第五讲 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 报活动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 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七讲 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 育事业的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 级报业的兴起
5
第三部分: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 及其影响(1927-1949)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 的发展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 与全面胜利
8
二、中国新闻史的研究 1.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对象 新闻史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 动的历史。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则要研究每一个新闻现象、新闻 事件、新闻人物„的历史。 对于中国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来说,需要着重研究的是我们 国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 2.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方式 事实是第一性的。必须对新闻历史上的事实和研究对象进行 详细的调查研究,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然后进行科学分析,才 能得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结论。理论的指导是重要的,但决不能 以论代史。一切从概念出发、先入为主、脱离实际的作法,都是 历史研究工作者的大忌,也是新闻史研究工作者的大忌。
第十一讲 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 展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 区新闻事业的变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第一章
宋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67年,台湾新闻学者朱传誉先生,出版了一部 史料翔实、考辩精细的《宋代新闻史》。 这部书里,他对宋代的邸报,包括其内容、形式、 发行机构、编辑程序等一系列事项做了充分论述, 令人信服地确立宋代已有邸报的结论。
第一章
唐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83年,方汉奇先生在影响广泛的一篇论文里, 通过研究唐代进奏院及其传发的进奏院状报,得 出了邸报源于唐代的观点。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邸报起源于何时?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第一章
汉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27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里,提出了邸 报起源于汉代的观点。 依据是《西汉会要》里的一段话,(“郡国皆有 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 )其中说到当时 郡国在京师所设的办事处:邸。 邸的日常工作是“通奏报,待朝宿”,即所谓 “下情上达”。
第一章中Biblioteka 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这份邸报藏于平遥苗 世明藏报馆,出自清嘉 庆八年七月初二,在 首页盖有著名报人、 延安大学校长李敷仁 印章。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文学作品中关于邸报的描述 北宋诗词 《苏轼诗集》 “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金瓶梅》 西门庆的亲家因吃官司,女儿和女婿便回来躲避, 西门庆一见,顿时慌了手脚,一面安顿女婿女儿, 一面“叫了吴主管来,与了他五两银子,教他连 夜往县中孔目房中,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 邸报。上面端的是甚言语:‘兵科给事中宇文虚 邸报 中等一本,恳乞宸断,及诛误国权奸,以振本兵, 以消虏患事。(以下内容从略),西门庆不看万 事皆休,看了耳边厢只听飕的一声,魂魄不知往 哪里,正是惊损六叶连肝肺,吓坏三毛七孔心”。 ——《金瓶梅》第17回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绪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政治性,重视政论,政党报(喉舌论)是中国新闻传媒的主体,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长期、曲折、不断进步)。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达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公开性和实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古代报纸在唐代出现的原因:1、交通发达;2、藩镇制度;3、文化发展、传播工具,如:笔、墨、纸、帛都已具备;4、国家统一,国土广袤,人们客观上需要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也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条件。

宋代官报的显著特点:新闻检查制度,所有进奏院集中到一起办公,承发文字只能阿紫进奏院办公地点进行,所有公文一律不准带回住处,以免公文泄露。

“检详”制度——定本制度,判报制度。

小报:产生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特点,1.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2.小报内容丰富,可读性高,社会性强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4.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手写印刷并行5.编写者的目的是盈利,中国最早拥有商品性质的报纸时期,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意义,小报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分子对朝政信息的要求第一次突破朝廷官报作为政府政治宣传品的范围而走入市场,成为一种小商品。

第一次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

不足,缺乏自己的言论,业务水准长期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影响相对有限。

京报,产生于明代后期,盛行于清代。

第一讲: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

第一讲: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

绪论
一中国新闻史学的对象、范围与方法
(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得以建立的前提; 明确对象,是学科研究展开的基础。) 1、历史学的一般对象与方法 (1)对象:何谓历史?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人类过 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何谓史学?人们对 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与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 (认识、理解、解释)。历史学的学科旨趣在于对象的 过程。 (2)方法(科学与人文的特征问题)
绪论
(2)范围:新闻界人物活动情况 重要新闻媒介机构运作的情况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过程 新闻活动的历史事件与现象 新闻事业观念与管理形式的变化过程 新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变化过程 (3)方法(实用的科学与人文的具体方法)
绪论
3、中国新闻史学的发展历程
( 1)1927年,以新闻史料和新闻事业发展沿革的
课程说明
任何一门学科的史学(关于其学科对象的历史考 任何一门学科的史学 关于其学科对象的历史考 都是其基础学科。 中国新闻事业史》 察)都是其基础学科。《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 都是其基础学科 学与传播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对中国新 学与传播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闻事业的发展历史作了系统、具体、 闻事业的发展历史作了系统、具体、生动的描述与 深入的分析、解说,包括:中国古代新闻事业, 深入的分析、解说,包括:中国古代新闻事业,中 国近代新闻事业,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国近代新闻事业,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3、目的与要求 目的:了解历史知识,发扬优良传统与经验, 目的:了解历史知识,发扬优良传统与经验,为其他专业知识 的学习打下基础。 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求: 完整了解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要求:一、完整了解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与基本情况; 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与基本情况;二、掌握各时期 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 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 传播活动与新闻传播现象的历史概况, 传播活动与新闻传播现象的历史概况,并能给以历史的分析 与评价; 把握新闻事业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 与评价;三、把握新闻事业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 能借鉴历史说明现实,并预测未来; 能借鉴历史说明现实,并预测未来;四、熟悉有关中国新闻 事业史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 事业史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能熟练的运用这些书籍和资料 进行检索。 进行检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之 上,祭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zhi)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 悛悛(xun)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 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i)。”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也。
3、古代报纸的出现
报纸——采用尽量及时的、能引起普遍兴趣的材 料的连续出版物。
大凡报纸出现,先官报,后民报,中西皆然。中 国官报最早何时出现,历来新闻史家说法不一。
Q:中国从何时出现原始状态的报纸?
• 先秦(周朝)? • 汉代? • 唐代?
• 戈公振:始于汉唐 《中国报学史》
• 方汉奇:唐代 1983年 《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
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 率有泄露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 隐现于元明清
宋代的非法民报“小报”在明、清时出现过它的 变 种,性质如前,名称变换,时隐时现。 元代: “小本” 明代 :“朝报” 清代: “小钞”、“报条”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何遇恩、邵南山 “捏造小钞,刊刻散播”
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封建统治阶 级掌握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的历史。
三、从中国古代报纸看新闻传播规律 1、新闻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2、新闻传播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3、新闻传播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wulin0809@
➢ 史官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史官在记录重大新闻事件时,已注重本国利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