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解决几何综合题问题的几种数学思路
解析几何综合题求解思维视角
I 联 立直 线 与 二 次 曲 线 方 程 。 合 韦达 定 结 理. 是通 行之路
式 为坐标形式 , 及 到 . +X , z 自然 涉 2 2 zY + , 想 到联 立直线 方 程 与椭 圆方 程 , 结 合 根与 再 系数关 系进行 转 化 , 就建 立 了关 于 k的方 这
例 1 已知椭 圆x 2
yZ
T
一1口 6 O 的 (> > )
左、 右焦点分别为 V , 2离心率 =4 F , 5
,
右
识等 . 形式上 涉 及 求点 轨 迹 、 最值 ( 围) 定 范 、
点、 点线是 否存 在 、 某种 关 系 是 否成 立 等 等 , 近年又多 与向量 、 数 、 列 、 导 数 不等 式交汇 , 因 此其综 合性强 , 求解运算 过 程繁琐 , 法也 比 解 较灵 活 , 还蕴 含 丰 富数 学思 想 , 方 程思 想 、 如
第 2 卷第 3 9 期 2 1 0 0年 3月
数学 教 学 研 究
3 3
解析 几何 综合题求 解 思维视 角
王 弟 成
( 江苏 省 连 云港 市 教 育局 教 研 室 2 2 0 ) 2 0 6
解析 几何综 合题是 高考数 学试题 的必考
之路.
内容之一 , 一般一 卷一题 , 难度 不 同位 置也不 同, 时常 出现在最 后一题 压轴题 位置 , 学生 是 惧怕的题 型之一 . 内容 主要 涉及 : 其 直线 、 、 圆 椭圆 、 曲线 、 双 抛物 线 、 次 函数 、 二 平面几何 知
L x= 一 l , ( + 忌 ) 一 2 一 1 0 1 。 忌 — ,
.
Y - y 一 — —— ’ lt z 2 k - + — z
初中数学综合题常见的思路和方法总结
初中数学综合题常见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初中数学综合题是考察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常见的思路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方程(组)思路:对于涉及到数量关系的题目,通常可以引入未知数,建立方程(组),然后求解。
2.函数思路:利用函数关系式或图像解决综合问题。
比如,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利用函数性质解决问题。
3.数形结合思路: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题的方法。
4.分类讨论思路:对于涉及到多种情况的问题,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逐一解决。
5.转化思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从而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6.整体思路:从全局出发,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从整体上解决问题。
7.排除法思路:在解决选择题时,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8.极端法思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通过极端情况的分析,可以更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9.构造法思路:通过构造适当的模型或函数,帮助解决问题。
比如,在解几何问题时,可以通过构造辅助线或辅助图形来解决问题。
10.反证法思路:对于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反证法来证明其不成立或找到矛盾之处。
以上是初中数学综合题常见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解决综合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几何综合题的命题走向
DM F
DNE. .M F=NE.
B F C M
( ) 图形 如 图 5所 示 , 3 MF与 E N相
等的结论仍然成立.
图 5
温 馨 小提 示 : 年 皋 , 种 猜 想 几何 元 素 问的 数 量 关 系的 考题 近 这
频 频 出现 在 中 考试 卷 中 ,主 要 类 型 有 猜 想 角 度 之 间 的数 量 关 系 、
性 问题 等. 年来 , 三角形 ( 直 角 三角尺 ) 对象 , 近 以 或 为 以平 移 、 旋
转 、轴 对 称 等 图形 变 换 为手 段 的探 究 或说 理 类 试 题 受 到命 题 者 知 等 边 三 角 形 A C 中 , D、 F 21 已 B 点 E、
分别 为边 A A B 的中点 , 为 直线 B B、 C、 C C上 一 动 点 , MN 为 AD 等边 三 角 形 ( 点 的位 置 改 变 时 , M 也 随 之 整 体 移 动 ) AD N .
O4 7
( ) 图 1 当 点 在 点 B左 侧 时 , 你 判 断 E 与 MF有 怎 1如 , 请 N
( ) 立. 2成
证 明 : 图 4 连 接 D D 、 N. 如 , E、 F E
・ 。
.
AA C是 等 边 三 角 形 , B
B= C=BC.
’
. .
又 ’ E、 .D、 F是 三边 的 中点 ,
・ . .
D D E E、 F、 F为 三 角 形 的 中位 线 .
样 的 数 量关 系 ?点 F是 否 在 直 线 N E上 ?都 请 直 接 写 出结 论 , 必 不
证 明 或说 明理 由 ;
( 如 图 2 当 点 在 B 2) , C上 时 , 他 条 件 不 变 , 1 的 结 论 中 其 ()
北京中考几何综合题方法总结
北京中考几何综合题方法总结
几何综合题是中考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考查的是学生对几何概念和几何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题能力。
下面是一些解决几何综合题的方法总结:
1. 理清题意:阅读题目时要仔细理解题意,画出所给图形,并标记出已知条件和待求量。
2. 运用几何性质: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几何性质进行推理,找到与待求量有关的几何关系。
3. 设辅助线:根据题目需要,可以设法引入一个或多个辅助线,从而将题目转化为更简单的几何问题。
4. 利用相似性质: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和条件,判断是否存在相似三角形,从而利用相似性质求解。
5. 利用比例关系:在相似三角形中,可以利用比例关系求解未知量。
6. 利用面积关系:根据题目中给出的面积关系和几何性质,利用面积关系求解未知量。
7. 利用三角关系: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等关系,利用三角关系进行求解。
8. 利用平行线性质:根据平行线和交叉线的性质,利用平行线
性质进行推导和求解。
9. 利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两边或者两个角和一边的关系,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进行求解。
10. 利用勾股定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
边或者一个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边的关系,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总之,在解决几何综合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几何性质、相似性质、比例关系、面积关系、三角关系和平行线性质等知识,善于将题目进行转化和简化,注重思维的灵活运用。
此外,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假设和辅助线的引入,以帮助解题。
最后,注意检查答案,查漏补缺,确保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归纳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归纳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学习初中数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和解题。
一、代数方程的解题思路对于代数方程的解题,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本质。
确定方程中未知数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
2. 列方程。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已知信息,将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归纳问题的关键条件。
3. 解方程。
结合方程的特点,运用代数解方的方法,如配方法、因式分解等,求得方程的解。
4. 检验答案。
将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中,检查是否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二、几何图形解题思路几何题目的解题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图形分析。
仔细观察图形,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质和已知条件。
2. 假设和推理。
根据已知条件假设一些关键信息,并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一些结论或定理。
3. 运用几何性质。
根据已知条件和性质定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寻找关键的几何关系。
4. 证明和推广。
对于一些需要证明的问题,可以运用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方法进行证明。
5. 合理应用计算工具。
当难以准确得出结果时,可以利用计算器等工具进行辅助计算。
三、函数与方程组的解题思路函数与方程组是初中数学中较为复杂的概念,其解题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1. 理解函数和方程组的概念。
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方程组的解的含义和性质。
2. 分析题目,建立函数或方程组模型。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已知信息,确定函数表达式或方程组。
3. 解方程或方程组。
运用代数方法,如配方法、消元法等,求解函数或方程组的解。
4. 检验结果。
将求得的解代入原函数或方程组中,检查是否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5. 综合运用。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条件,综合运用函数和方程组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统计与概率的解题思路统计与概率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解题步骤如下:1. 分析问题,确定问题所涉及的随机事件和概率。
第二讲 几何综合题的思维方式
图1-1NM图1-2C图1-3C几何综合题的思维方式1.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D 、E 、F 分别为AB 、AC 、BC 边的中点,M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DMN 为等边三角形(点M 的位置改变时,DMN 也随之整体移动). (1) 如图1-1,当点M 在点B 左侧时,请你判断EN 与M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2) 如图1-2,当点M 在BC 边上,其它条件不变时,(1)的结论中EN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否依然成立?若成立,请利用图1-2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 若点M 在点C 右侧时,请你在图1-3中作出相应的图形(不写作法),(1)结论中EN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2.如图1,在□ABCD 中,AE ⊥BC 于E ,E 恰为BC 的中点,2tan =B .(1)求证:AD =AE ;(2)如图2,点P 在BE 上,作EF ⊥DP 于点F ,连结AF .求证:AF EF DF 2=-;(3)请你在图3中画图探究:当P 为射线E C 上任意一点(P 不与点E 重合)时,作EF ⊥DP 于点F ,连结AF ,线段DF 、EF 与AF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结论.图1EBCAD图3B A D图2CB AFP(如图2)C (如图3)C(如图1)B3.点A 、B 、C 在同一直线上,在直线AC 的同侧作ABE ∆和BCF ∆,连接AF ,CE .取AF 、CE 的中点M 、N ,连接BM ,BN , MN .(1)若A B E ∆和F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090=∠=∠FBC ABE (如图1),则M B N ∆ 是 三角形.(2)在ABE ∆和BCF ∆中,若BA=BE,BC=BF,且α=∠=∠FBC ABE ,(如图2),则MBN ∆是 三角形,且=∠MBN .(3)若将(2)中的ABE ∆绕点B 旋转一定角度,(如同3),其他条件不变,那么(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 若成立,给出你的证明;若不成立,写出正确的结论并给出证明.4.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ADE =90°,点M 是CE 的中点,连接BM .(1)如图①,点D 在AB 上,连接DM ,并延长DM 交BC 于点N ,可探究得出BD 与BM 的数量关系为 ;(2)如图②,点D 不在AB 上,(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图①图②5.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如图1,在菱形ABCD 和菱形BEFG 中,点A B E ,,在同一条直线上,P 是线段DF 的中点,连结PG PC ,.若60ABC BEF ∠=∠=,探究PG 与PC 的位置关系及PG PC的值.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GP 交DC 于点H ,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 与PC 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2)将图1中的菱形BEFG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 的对角线BF 恰好与菱形ABCD 的边AB 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若图1中2(090)ABC BEF αα∠=∠=<< ,将菱形BEFG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PGPC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练习. 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为对角线BD 上一点,过E 点作EF ⊥BD 交BC 于F ,连接DF ,G 为DF 中点,连接EG ,CG . (1)求证:EG=CG ; (2)将图①中△BEF 绕B 点逆时针旋转45º,如图②所示,取DF 中点G ,连接EG ,CG .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将图①中△BEF 绕B 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③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通过观察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均不要求证明)DABEF CPG图1DCG P AB EF图2D 图①D 图②图③。
攻克解析几何综合题的几种策略
( ) c 与 Y轴 的交 点为 ,过 坐标原 点 0的直线 z C 2设 2 与
相 交 于 点 A、日,直 线 M A、MB 分别 与 C 相 交 于 点 D、E 。 .
① 证 明 :MD上ME .
② 记 AMA B、AMD E的面 积分 别是 S 、S,问 :是否存 在 :
直线 l ,使得 1=— ?请说 明理 由. 5
考研 究专 家,主要从 事 中学数 学教 育与高考研 究.
37
又直线 MB的斜率为一 1 一 k l
,
例 2 (0 1 浙江卷 ‘ 2) 如 图 2 21年 理 1 , 已知抛物线 C : z , : , C: : ( 一 ):1 ,圆 2 + y 4
)i
同理可得 点B的 坐标为 1, 一 1— ) 1.
一
直线 z C相交问题. 1问易得 C、C 的方程分别为莩 + 与 : 第() 。 :
=
1, Y =
1 .
、
全面审题 ,分部转化
第 () 2 问② ,通过审 图形 、审条件 ,抓住问题 的本质是 直线
与 2 由于解析几 何综合 题具有 信息量 大 、字母 符号 多 、图形 复 z c 相交于点 A、曰,实施 如下转化 即可使 问题获得解决 :
可 以 说 ,这 几 乎 是 所 有 学 生 的 一 个 难 点 ,很 多 学 生 对 其 有 惧 怕
图 1 椭圆 c: +善 = > > ) , 1 b0
0一
E
二= 二
.
的离心率为
:
一
, 轴被曲线 C :Y : =
M
// ; /
图
b截得 的线段长等于 C 的长半轴长. ( ) C 、C 的方程 ; 1求 。 z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一)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一)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几何综合题是高考数学中难度较大的题型之一,它通常由多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要求我们根据图形的性质和条件来解答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以下是一些解题策略供大家参考:确定图形在开始解题前,需要先确定题目所提供的几何图形究竟是什么,是三角形还是矩形?是正方形还是圆形?只有正确地确定图形,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几何知识解答问题。
此外,还需注意图形的数量,是只有一个图形还是多个图形组合而成。
刻画图形性质一旦确定了图形,接下来就要对每个图形进行性质的刻画。
我们需要看看这个三角形或者矩形是否是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是否存在内切圆或外接圆等,同时需要刻画图形的角度大小、边长等信息。
建立方程在刻画了图形性质后,就需要建立方程。
通过图形性质的刻画,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条件式,如勾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等。
我们需要根据条件式建立出方程,并结合所求的未知量来解答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方程的数学性质,如方程的次数、根的情况等。
运用几何关系在建立方程后,我们需要再次重温几何关系,如图形的相似性、共线性、重合性等,来看看是否能够得出更多的条件式。
通过这些条件式,我们能够得出更加精确的答案。
综合思考解题要点还不止于此。
有时我们还需要综合上述步骤来进行思考,如通过已知的图形性质和条件式,推出原本不是条件式的一些信息,再来解答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灵活运用代数公式、三角函数等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特殊问题。
通过以上几点,相信大家对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练习几何综合题时,一定要耐心思考、仔细分析,相信高考难不倒我们!注意事项虽然有了上述的解题策略,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全面、准确理解问题的含义。
•注意画图,清晰地描绘出各种几何图形,符号的规范性。
•注意符号,符号的使用要准确、清晰,符合几何语言习惯。
•注意步骤,解题过程要有条不紊,分清主次,不漏逻辑,不失严密性。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解题几何综合题的策略如下:
1. 画图: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画出几何图形。
可以帮助理清思路,更直观地理解题目。
2. 利用几何定理:根据几何定理,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有用信息,并将其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常用的几何定理包括角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等。
3. 运用代数方法:如果几何定理的运用不够直接或者不够明显,可以尝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方法求解。
例如,可以用未知数表示某个长度或角度,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列方程,解方程求解。
4. 引入辅助线:当题目所给条件不足以解题时,可以尝试引入辅助线。
辅助线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隐藏的几何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5. 利用特殊情况:有时候,将几何综合题中的形状限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进行分析,可以简化问题,找到一般情况下的解法。
6. 反证法:如果直接证明某个结论比较困难,可以尝试使用反证法。
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得出矛盾,从而证明原结论是正确的。
7. 设计实验:有时候,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得到一些几何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8. 总结归纳:在解决几何综合题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归纳已经
使用过的几何性质和解题方法,以便在后续的题目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
以上策略并非绝对适用于所有的几何综合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案例分析
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案例分析1判别式----解题时时显神功案例1 已知双曲线122:22=-x y C ,直线l 过点()0,2A ,斜率为k ,当10<<k 时,双曲线的上支上有且仅有一点B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试求k 的值及此时点B 的坐标。
分析1: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形结合必然是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有且仅有”这个微观入手,对照草图,不难想到:过点B 作与l 平行的直线,必与双曲线C 相切. 而相切的代数表现形式是所构造方程的判别式0=∆. 由此出发,可设计如下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略.分析2:如果从代数推理的角度去思考,就应当把距离用代数式表达,即所谓“有且仅有一点B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相当于化归的方程有唯一解. 据此设计出如下解题思路:212222=+-+-k kx kx ()10<<k ()*于是,问题即可转化为如上关于x 的方程. 由于10<<k ,所以kx x x >>+22,从而有y ,令判别式0=∆l 的距离为2.222222k x kx k x kx +++-=-+-于是关于x 的方程()*⇔)1(22222+=+++-k k x kx⇔()⎪⎩⎪⎨⎧>+-++-+=+02)1(2,)2)1(2(222222kx k k kx k k x⇔()()()⎪⎩⎪⎨⎧>+-+=--++-++-.02)1(2,022)1(22)1(221222222kx k k kkx k k k x k由10<<k 可知: 方程()()()022)1(22)1(22122222=--++-++-k kx k k kx k 的二根同正,故02)1(22>+-+kx k k 恒成立,于是()*等价于()()()022)1(22)1(22122222=--++-++-k kx k k k x k.由如上关于x 的方程有唯一解,得其判别式0=∆,就可解得 552=k . 点评:上述解法紧扣解题目标,不断进行问题转换,充分体现了全局观念与整体思维的优越性.2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二者联用显奇效案例2 已知椭圆C:x y 2228+=和点P (4,1),过P 作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在线段AB 上取点Q ,使AP PB AQQB=-,求动点Q 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运用几何变换,巧解初中几何综合题
运用几何变换,巧解初中几何综合题作者:陈丽平来源:《家长·下》2023年第11期几何变换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初中几何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反射和缩放等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还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解决几何综合题时,运用几何变换的方法往往能够使问题简化,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进而巧妙解题。
本论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几何综合题的解答中运用几何变换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期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为学生的几何学习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一、几何变换思想的意义几何变换思想在数学学习和教学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为一种解决几何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首先,几何变换要求学生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反射或缩放等操作,需要学生在心中预先构建图形变换后的样子。
这种对图形变化的预测和构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其次,在运用几何变换解决问题时,学生需要识别图形的基本性质,选择合适的变换方式,并逻辑性地推理变换后图形的新属性和新位置。
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并且,几何变换还能够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更简单、更直观的问题,有时甚至可以将非标准图形转化为标准图形,从而优化解题步骤,避免复杂的计算,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再次,通过几何变换,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图形,深化对几何概念和定理的理解。
例如,通过旋转变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旋转对称性。
最后,几何变换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变换方法来解题。
这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几何变换在初中数学几何解题中的应用(一)运用平移变换,深化学生对平面几何概念的理解平移变换是几何中的一种基础变换,指的是把一个图形沿着一个确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从而得到一个新的图形。
并且,平移变换是一种等距变换,既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也不改变图形内部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中考总复习之几何综合题
中考总复习---几何综合几何综合题常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证明线段、角的数量关系(包括相等、和差、倍、分关系以及比例关系);2.证明图形的位置关系(如点与线、线与线、线与圆等);3.面积计算问题;4.动态几何问题在解几何综合问题时,常要分解基本图形,挖掘隐含的数量关系,另外,也需要注意使用数形结合、方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借助变换的观点也能帮助我们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解几何综合题,要充分利用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法。
当思维受阻时要及时改变方向;要熟悉常用的辅助线添法;强化变换的意识;从特殊或极端位置探究结论。
第一课时:基本证明与计算:例1.直线CF垂直且平分AD于点E,四边形ABCD是菱形,BA的延长线交CF于点F,连接AC。
(1)写出图中两对全等三角形。
(2)求证:ΔABC是正三角形。
例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BD是对角线,AG∥DB交CB的延长线于G. (1)求证:ΔADE≌ΔCBF(2)若四边形BEDF是菱形,则四边形AGB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3、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BC =CD ,∠BAD 和∠CDA 均为锐角,点P 是对角线BD 上的一点,PQ ∥BA 交AD 于点Q ,PS ∥BC 交DC 于点S ,四边形PQRS 是平行四边形。
(1)当点P 与点B 重合时,图1变为图2,若∠ABD =90°,求证:△ABR ≌△CRD ;(2)对于图1,若四边形PRDS 也是平行四边形,此时,你能推出四边形ABCD 还应满足什么条件? 练习:1.在梯形ABCD 中,AB CD ∥,90ABC ∠=°,5AB =,10BC =,tan 2ADC ∠=. (1)求DC 的长;(2)E 为梯形内一点,F 为梯形外一点,若BF DE =,FBC CDE ∠=∠,试判断EC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BE EC ⊥,:4:3BE EC =,求DE 的长.图2图1R DCBASRPQDCBAE A D2.如图,四边形ABCD 为一梯形纸片,AB//CD ,AD=BC .翻折纸片ABCD , 使点A 与点C 重合,折痕为EF .已知CE ⊥AB . (1)求证:EF//BD ;(2)若AB=7,CD=3,求线段EF 的长.3.已知:在ABC △中,D 为AB 边上一点,36A ∠= ,AC BC =,AD AB AC ⋅=2(1)试说明:ADC △和BDC △都是等腰三角形; (2)若1AB =,求AC 的值;(3)请你构造一个等腰梯形,使得该梯形连同它的两条对角线得到8个等腰三角形.(标明各角的度数)4.如图,AB ⊥BC ,DC ⊥BC ,垂足分别为B 、C 。
周计划:初中数学几何综合题高效训练
周计划:初中数学几何综合题高效训练
总结对几何综合题的学习
这周,我完成了初中数学几何综合题的高效训练。
在训练期间,我发现几何综合题学习要求不仅要了解各种几何概念,还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在考虑问题时,可以将问题分解成更细节的要素,再利用定理证明具体的结论。
初中数学几何综合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包括两个步骤:解析出问题的要素,做出比较、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其中,一定要结合相关几何定理、等量转移法定理、等比数列定理、等价转换等概念来加深理解,提高解答的正确度。
在此次的高效训练中,我学到了很多初中数学几何综合题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问题,能够更快速精确地解题,更深刻的理解几何的定理与知识点,获得了逐渐掌握几何综合题的正确思路和能力的提升。
通过本次训练,我对几何综合题有了新的认知,学会了以不同方式看待问题,根据定理解答问题,更加深入的理解几何内容,扩大了解题思路,将有助于更好地拓展数学的应用范畴,做到以科学的态度思考问题,从而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09讲 几何综合问题(含答案)
第九讲 几何综合问题这一讲我们学习几何综合题,题型是复杂而巧妙的.这种问题往往需要我们有点武侠小说中“借力打力”的能力,不要硬碰硬,而是借巧劲.比如已知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求边长为其两倍的正方形的面积.把边长具体数值求出来,用边长的关系来计算面积的想法是不可行的.而且事实上也是没必要的,我们可以把面积为2的正方形边长设为a ,它的两倍为2a ,则22a =,以2a 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为2224428a a a ⨯=⨯=⨯=.我们再来看几个用类似想法解决的问题.本讲知识点汇总:一、巧用面积公式,利用图形面积之间的和差关系来求解图形面积.1. 圆与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2. 同底三角形利用“2⨯÷公共底高的和”求面积和,“2⨯÷公共底高的差”求面积差.3. 不去考虑每块图形的面积,而是将若干块图形放在一起,考虑其面积之间的和差关系.二、辅助线与几何变换.1. 通过割、补,将图形的变为规则图形,以便于分析.2. 通过几何变换(翻转、对称)等,将图形变得易于求解.三、图形运动.能够正确地画出简单几何图形(如圆等)在运动过程中所扫过区域的边界,并求解相关的长度和面积.例1.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求圆环的面积.(π取3.14)「分析」阴影部分等于大等腰直角三角形减去小等腰直角三角形,而圆环等于大圆减去小圆.那么阴影部分面积与圆环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练习1、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求圆环的面积.(π取3.14)例2.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30AB =厘米,40BC =厘米,P 为BC 上一点,PQ 垂直 OBDC AO于AC ,PR 垂直于BD .求PQ 与PR 的长度之和.「分析」如果这道题只是要尝试出一个结果的话,我们只要让P 取特殊点,例如取成B 点,所求的长度之和就是B 点到AC 边的距离.但PQ 与PR 的长度之和是否是一个固定的值呢?练习2、如图,在面积为72的正方形中,P 为CD 边上一点,PQ 与BD 垂直,PR 与AC 垂直.求PQ 与PR 的和.例3. 如图,P 为长方形ABCD 内的一点.三角形P AB 的面积为5,三角形PBC 的面积为13.请问:三角形PBD 的面积是多少?「分析」直接用面积公式或者比例关系来求三角形PBD 面积,显然不可行.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求三角形PBD 面积呢?练习3、如图,P 为长方形ABCD 外的一点.三角形P AB 的面积为7,三角形C AQBDP RO ABD C PQ RO BCAPDPBC 的面积为20,三角形PCD 的面积为4.请问:三角形P AD 的面积是多少?三角形P AC 的面积又是多少?中国古代的几何学形的研究属于几何学的范畴.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简单概念,并往往以图画来表示,而图形之所以成为数学对象,便是由工具的制作与测量的要求所促成的.规矩以作圆方,中国古代夏禹泊水时即已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史记》“夏本纪”记载说:夏禹治水,“左规矩,右准绳”.“规”是圆规,“矩”是直角尺,“准绳”则是确定铅垂方向的器械.这些都说明了早期几何学的应用.从战国时代的著作《考工记》中也可以看到与手工业制作有关的实用几何知识.战国时期墨子所写的《墨经》中,对一系列的几何概念进行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周髀算经》与刘徽的《海岛算经》则给出了用矩观测天地的一般方法与具体公式.在《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中,除勾股定理外,还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决多种问题.例如求任意多边形面积的出入相补原理;求多面体体积的刘徽原理;5世纪祖暅提出的用以求曲形体积特别是球的体积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以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长的极限方法(割圆术)等.例4.如图,一个六边形的6个内角都是120 ,其连续四边的长依次是1厘米、9厘米、9PA B C D厘米、5厘米.求这个六边形的周长.「分析」所给六边形各内角都是120°,这使我们联想到正六边形.在求解与正六边形有关的题目时,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割”,一种是“补”.“割”是指把六边形分割干个边长或面积为1的正三角形;“补”是指在正六边形中取出三条互不相邻的边来延长,补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两种方法对本题适用吗?练习4、一个六边形的6个内角都是120︒,并有连续的三边长均为6厘米.如果这个六边形的周长是32厘米,那么该六边形最长的边有多长?例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30AB =,48AD =,14BC =,且90ABD BDC ∠+∠=︒,90ADB DBC ∠+∠=︒.请问: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多少?「分析」本题的条件让人感觉很别扭,虽然90ABD BDC ∠+∠=︒,但它们并不是紧挨着的;虽然90ADB DBC ∠+∠=︒,但它们也不是紧挨着的.那究竟对这个图形做怎样的变换,才能让那些应该紧挨着的角真正挨在一起呢?1995 6 66AB CD例6.如图,一块半径为2厘米的圆板,从位置①开始,依次沿线段AB 、BC 、CD 滚到位置②.如果AB 、BC 、CD 的长都是20厘米,那么圆板扫过区域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π取3.14,答案保留两位小数.)「分析」这道题关键是把想清楚圆板经过的区域是怎样的图形,并画出对应的轨迹图.AC2 1 120BD课堂内外中国古代的几何学形的研究属于几何学的范畴.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简单概念,并往往以图画来表示,而图形之所以成为数学对象,便是由工具的制作与测量的要求所促成的.规矩以作圆方,中国古代夏禹泊水时即已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史记》“夏本纪”记载说:夏禹治水,“左规矩,右准绳”.“规”是圆规,“矩”是直角尺,“准绳”则是确定铅垂方向的器械.这些都说明了早期几何学的应用.从战国时代的著作《考工记》中也可以看到与手工业制作有关的实用几何知识.战国时期墨子所写的《墨经》中,对一系列的几何概念进行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周髀算经》与刘徽的《海岛算经》则给出了用矩观测天地的一般方法与具体公式.在《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中,除勾股定理外,还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决多种问题.例如求任意多边形面积的出入相补原理;求多面体体积的刘徽原理;5世纪祖暅提出的用以求曲形体积特别是球的体积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以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长的极限方法(割圆术)等.作业1. 如果图1中的圆环面积为12.56,阴影部分的内外两侧都是正方形,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π取3.14)2. 如图2,等腰三角形ABC 中,5AB AC ==,6BC =.D 为BC 边上的一点,DE 与AB 垂直,DF 与AC 垂直,那么DE 与DF 的和是多少?3. 如图3,P 为长方形ABCD 外的一点.三角形P AB 的面积为5,三角形PBC 的面积为30,三角形PCD 的面积为24.那么三角形P AD 的面积是多少;三角形P AC 的面积是多少?4. 一个六边形的6个内角都是120︒,并有四边长为5、6、5、5厘米,如图4所示.现在用一条线段把六边形分成两部分,则上、下两部分图形的面积比是多少?5. 右图中有一个上下、左右都对称的“十字型”,其各边长度如图所示(单位:厘米),一个半径为1厘米的小圆沿其外周滚动一周,那么小圆经过区域的面积等于多少?(答案保留圆周率π)图1 ABCD E F图2 PAB CD 图35655 图4 84 4 8第九讲 几何综合问题例题:例题1. 答案:157平方厘米详解:记大圆半径为R ,小圆半径为r ,那么圆环的面积为()22πR r -,我们只要能够求出22R r -即可.阴影部分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差,等于()2212R r -,所以2222550R r -=⨯=.由此可得圆环面积等于50 3.14157⨯=. 例题2. 答案:24厘米详解:利用勾股定理可得50AC =厘米,所以25OB OC ==厘米.长方形ABCD的面积等于30401200⨯=平方厘米,所以△BOC 的面积等于112003004⨯=平方厘米.连接OP ,观察△OPB 与△OPC ,它们分别以OB 和OC 为底,是一对等底三角形,而对应的高就是PR 和PQ ,因此面积和就等于()()()225212.5OB PR OC PQ PR PQ PR PQ ⨯+⨯÷=⨯+÷=⨯+,而这个面积和就是△BOC 的面积,等于300,所以()12.5300PR PQ ⨯+=,由此可得30012.524PR PQ +=÷=厘米.例题3. 答案:8详解:图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的一半,而图2阴影部分的面积也是整个长方形的一半.两个阴影部分有一块公共部分,那就是△APD .去掉这块公共部分之后,剩下的阴影部分仍然应该相等,因此就有123S S S =+.由题意,113S =,25S =,所以31358S =-=.例题4. 答案:42厘米详解:为便于描述,将六边形剩余两条边的长度分别设为a 厘米和b 厘米.如右图所示,将图形补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最上方的应该是一个边长为9厘米的等边三角形,左下方则是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等边三角形,由此可得最大的等边三角形边长为19919++=厘米.这样19955a =--=,而19113b a =--=.六边形边长就等于995151342+++++=厘米.例题5. 答案:936详解:如图所示,我们可以将图形中的△BCD 左右翻转一下,变成了△BED , 这样就和为90°的角就能拼到一起,构成完整的直角.例如∠ABE 与∠ADE 就都是直角.接着连结AE ,△ABE 与△ADE 都是直角三角形,AE 是它们公共的斜边.根据勾股定理,2222AB BE AD DE +=+,由此可得40BE =.这样就可以分别求解△ABE 与△ADE 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将其相加,即可得总面积为3040481493622⨯⨯+=.例题6. 答案:228.07C AQ BDPROBCAP DBC A D8S 2 S 3S 1 图1图291 95 9 91 a baa1A C120︒B D EF G HI JK LMNOQP 304814?AB ED详解:小圆滚动时所经过的区域如右图所示.接着我们分块求解每一部分的面积.半圆FEQ 、半圆JKL 的面积之和是;长方形FGBQ 、BHIP 、IJLM 的面积之和是()1816144192++⨯=;60°的扇形BGH 的面积为218π4π63⨯⨯=;PIMNO 部分的面积为12π+;所以总面积为8π234π19212π204π228.0733++++=+≈.练习:1. 答案:125.6平方厘米简答:如右图所示,将图形从中间切开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一部分都和例题1一模一样. 2. 答案:6简答:正方形面积等于“对角线平方的一半”,所以正方形对角线的平方就等于722144⨯=,由此可得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等于12,所以OC 、OD 长均为6.与例题2类似,连结OP ,然后利用△OCD 的面积等于72418÷=可得18218266PQ PR OC +=⨯÷=⨯÷=.3. 答案:9;16简答:如右侧左图所示,△P AB 与△PDC 是一对同底三角形(分别以AB 和CD 为底),他们的面积和等于“2AB ⨯÷高的和”.不难看出它们“高的和”就等于AD ,所以它们的面积和就等于长方形ABCD 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长方形ABCD 的面积为()74222+⨯=.△P AD 的面积等于△P AB 、△PBC 及△PCD 的面积之和减去长方形ABCD 的面积,即7204229++-=.至于△P AC 的面积,只要用总面积减去△ABC 与△PCD 的面积即可,等于720411416++--=. 4. 答案:10厘米简答:如图所示,将图形补成一个完整的正三角形,其边长为66618++=.记原六边形的最短边为a ,最长边为b .那么18612a b +=-=.而由于正六边形周长为32,所以2321814a b +=-=.由此可得b 为1221410⨯-=厘米. 作业:4πPAB CD高和PAB CD高差6 b 6 6 6 6 6 6 a a b b1.答案:8简答:圆环面积为:()22π12.56R r -=,所以224R r -=,阴影部分面积等于()2228R r -=.2.答案:4.8简答:作BC 边上的高,可得高为4(利用勾3股4弦5).这样三角形ABC 的面积就等于12.接着就和例题2做法类似,连接AD 并利用等底三角形的面积和即可.3.答案:11;6简答:△PCD 与△P AB 的面积差(即24519-=)等于长方形ABCD 面积的一半,△PBC 与△P AD 的面积差等于长方形ABCD 面积的一半.所以△P AD 的面积为301911-=.△P AC 的面积等于△PBC 的面积减去△P AB 及△ABC 的面积,所以面积为305196--=.4.答案:85:96 简答:如图,在六边形的上方、左下和右下各补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等边三角形,将图形补成一个完整的等边三角形.由此可求出六边形的中间分割线长为5611+=厘米.接着利用线段的份数关系求面积比.位于上方的梯形,其上底为6份,下底为11份,高为5份;而位于下方的梯形,其上底为5份,下底为11份,高则为6份.接着利用这些线段的份数关系,得到面积比为()()611585511696+⨯=+⨯.5.答案:1089π+简答:如图所示,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分析小圆经过区域的四分之一即可.图中阴影部分就是小圆经过区域面积的四分之一,只要求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然后再乘以4即可得最后答案.4444 6 6 65 5 66 116 5666。
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剖析
、
数 形 结 合
. . + s s 5
为 直线 Z 与 轴 交点 )
・F .Y I I ・y I( IK 1I + F II 其中点 K K 2
这道 题是江西省金太 阳选修 1 1上的试题 , - 大多数学生对这 道题 不知 如何下手 .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 图形 的一
借助 “ 点差法 ” 设而 不求 , 将弦所在直线 的斜率 、 弦的 中点 坐
l !望里 皇 !
标联 系起 来 , 相互转 化.
的关键在于 : 通观全局 , 局部人手 , 整体思 维. 无 疑问 , 这道题用 “ 点差法 ” 最好 , 以不做 前面 的第 ( ) 联立 方 可 2“
设 A( ,)B x, . 段 A , , (: 线 。 弛) B的 中点 M(0 o x, ) Y
例题 : 已知抛物线  ̄ 2 xp O , - = p ( > )焦点为 F, 一直线 z 与抛物线 程组求解 ” 这一繁琐 步骤 .
的关系  ̄+ 日 A AY , 孙 6 6涉及相交 弦长 的问题 : .
四 、 物 线 焦 半径 公 式 抛
由1FI lFI8 x x p 8  ̄ 4 A B 得  ̄ z = -=一 + = ++ o
五 、 直 平 分 线 性 质 垂
借助“ 韦达定理法” 设而不求 , 通过弦长公式 来计算 弦长.
当然 , 首先要 重视 , 要明确直线 与圆锥 曲线的位 置关系 在高 考 中占据高考解答题 中压轴题 的位置 , 选择 、 空也会有涉及 , 且 填 D s ;
它们一定是必考 内容 , 而它们人手 容易 , 然 却计算 量大 , 又以其他
知识综合命 题 , 以成了解题时 的“ 肋”因此 , 掌握这块 知识 所 鸡 . 要
初中几何综合题解题技巧
初中几何综合题解题技巧引言在初中数学中,几何综合题常常是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
这些题目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一些几何概念和性质进行推理和解题。
本文将分享一些解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几何综合题。
规范化图形当遇到几何综合题时,一开始就需要规范化图形。
即将所给图形的形状和信息,在纸上重新画出来,并尽量保证比例和几何关系的准确性。
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二是为了更方便地进行后续的推理和计算。
利用几何图形的对称性在几何综合题中,很多题目都涉及到图形的对称性。
我们可以利用对称性来简化题目,减少计算量。
具体做法是将图形进行折叠或旋转,看是否有对称的部分,从而得到一些隐藏的性质和关系。
运用相似三角形和比例相似三角形是几何综合题中经常会用到的概念。
当我们找到一个相似的三角形时,就可以建立相应的比例关系,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帮助我们求解未知数。
注意,相似三角形的边长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它可以帮助我们推导出很多其他的几何关系。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几何综合题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经常能够派上用场。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相等。
当我们发现一个等腰三角形时,就可以根据这些性质进行推理和解题。
运用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最基本的定理之一,它可以用于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在解决几何综合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勾股定理来求解一些未知的边长,从而解题。
另外,正弦定理也是几何综合题中常用的公式,它可以用于求解任意三角形的边长。
总结初中几何综合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灵活运用几何概念和性质进行推理和解题。
通过规范化图形、利用对称性、运用相似三角形和比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等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几何综合题,解决问题。
希望本文提供的技巧能够对同学们在解答初中几何综合题时有所帮助,使大家更加轻松地面对这类题目。
解析几何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分析
解析几何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分析
摘要:由于解析几何这类试题的涉及面比较广,综合性强,而且解题的方法多
种多样,对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几何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高
考试题中的主要内容。
也正是因为解析几何具备的诸多特点,所以使学生在解题
的过程中不知道从何下手,不能克服解题过程中的运算难关。
本文通过对解析几
何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尽心分析,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
近几年来,解析几何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解析几何综合题的解
题思路也成为学生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这类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学生就要学会通观全局,从局部入手。
也就是说,学生要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同时,从整体上去把握,认真审题,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一、判别式解题思路分析
二、“点差法”解题思路分析
点差法也是解析几何中经常使用的解题方法之一。
点差就是在求解圆锥曲线
并且题目中交代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被截的线段中点坐标的时候,利用直线和圆
锥曲线的两个交点,把交点代入圆锥曲线的方程,并作差,求出直线的斜率,然
后利用中点求出直线方程。
这种方法在求曲线方程与求直线斜率等习题上有较广
泛的应用。
三、结束语
目前,解析几何综合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已经越来越高,为了能让学生在
考试的过程中准确高效地将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解题思路的整
体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解析几何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分
析详细地让学生掌握,从而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综合题的解题思路有充分的掌握。
中考数学解答题压轴题突破 重难点突破八 几何综合题 类型八:“主从联动”问题
模型一:动点轨迹是线段/直线 【模型分析】
AQ 1.如图,点A为定点,点P在线段BC上,点Q为线段AP上一点,且 AP 为定
值,当点P在线段BC上运动时,点Q的运动轨迹为一条线段(如图所示 的虚线MN).
AQ MN 结论:AP=BC.
AB 2.如图,点A为定点,∠BAC为定角,且 AC 为定值,当点B在直线l上运
( B)
A.
3 2
B.1
C. 2
D.32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4,0),点B为y轴正半轴上一动 点,连接AB,以AB为一边向下作等边三角形ABC,连接OC,则OC的最 小值为__22__.
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E为BC上一点,且BE=1,F为AB边上 的一个动点,以EF为边向右侧作等边三角形EFG,连接CG,求CG的最 小值.
AQ AM MQ 结论:△AQM∽△APO,AP=AO=OP.
AB 2.如图,点A为定点,∠BAC为定角,且 AC 为定值,当点B在⊙O上运动 时,点C的运动轨迹也为圆(如图所示的虚线⊙O′). 结论:∠BAC=∠OAO′,AACB=AAOO′=OO′BC. 注:主从联动问题中,变换前后的图形形状不 变,大小可能发生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 方法为:定定点、定转角、定比例、定轨迹.
解:(1)OD=OD′, 证明:在Rt△AOB中,点D是AB的中点, ∴OD=12AB,同理可得OD′=12A′B′, ∵AB=A′B′,∴OD=OD′.
(2)如图②,若α=60°,以AB为斜边在其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求点O与点C的最大距离;
(2)如答图①,作△AOB的外接圆⊙I,连接CI并延长,分别交⊙I于 点O′,交AB于点D,当点O运动到点O′时,OC最大,此时△AOB是等边 三角形,∴BO′=AB=6,
二、解答重难题型突破+题型6 几何综合探究问题+课件+2025年九年级中考数学总复习人教版(山东)
∵AC⊥AB,∴OD∥AC,
∵DE∥BC,∴四边形DOCE是平行四边形,
由(1)知,OD=OC,∴四边形DOCE为菱形;
20
(3)如图,
在OC上截取OE=1,连接DE,作AF⊥BC于F,
∵OD=OB=3,OC=BC-OB=9,
∴ = = ,
∴∠DOE=∠CDO,
∵△H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G= GH=8,∴GD=8-5=3;
16
当E在BC延长线上时,延长GH,使HQ=HF,连接FQ,
则△HF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Q=45°,FQ= FH,GQ=HG+HQ=HC+HF=CF,∠QGF=90°-∠GFH=∠CFE,
∴△QGF≌△CFE(ASA),
∴GF=EF=AE=
∠AOC=180°-30°-30°=120°,
∴∠OCN=∠OAN'=30°,
=
∵在△OCN和△OAN'中 ∠ = ∠′ ,
′ =
7
∴△OCN≌△OAN'(SAS),
∴ON=ON',∠CON=∠AON',
∴∠N'ON=∠COA=120°,
又∵∠MON=60°,
∴∠MON=∠MON'=60°,
法:有直角,作垂线,找全等或相似;有中点,作倍长,通过全等转移边和角;有平行,找
相似,转比例等.
3
类型1
动点、动线类探究
【例1】(2024·烟台招远市模拟)已知:等边△ABC中,点O是边AC,BC的垂直平分线
的交点,M,N分别在直线AC,BC上,且∠MON=60°.
(1)如图1,当CM=CN时,M,N分别在边AC,BC上时,请写出AM,CN,MN三者之间的数
例谈立体几何综合题中的建系策略
例谈立体几何综合题中的建系策略ʏ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 蓝云波立体几何综合问题的常见解题方法有两种,即传统方法与空间向量方法㊂由于传统方法对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加之需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故对不少同学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㊂因此利用空间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综合问题是很多同学的首选,而空间向量坐标法是空间向量方法中最常使用的方法,解题的基础是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㊂随着高考对同学们的综合素养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考涌现出越来越多灵活多变的考题,对大家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因此,如何建系成为同学们成功解决立体几何综合问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㊂为帮助同学们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探究并总结出建系的四种常见策略,以期对同学们学习有所帮助,从而达到提高大家的数学素养与能力的目的㊂一㊁借助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建系图1例1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如图1,在直三棱柱A B C -A 1B 1C 1中,|A C |=2,A B ʅB C ,E ,F 分别为B B 1,C A 1的中点,且E F ʅ平面A A 1C 1C ㊂(1)求|A B |的长;(2)若|A A 1|=2,求二面角C -A 1E -A 的余弦值㊂解析:(1)因为E F ʅ平面A A 1C C 1,且A 1C ⊂平面A A 1C C 1,所以E F ʅA 1C ㊂又因为F 为A 1C 的中点,所以|E A 1|=|E C |㊂又在R t әA 1B 1E ㊁R t әB E C 中,|B E |=|E B 1|,易证得әA 1B 1E ɸәC B E ,故|A 1B 1|=|B C |㊂因为|A B |=|A 1B 1|,所以|A B |=|B C |㊂又因为A B ʅB C ,|A C |=2,所以|A B |=1㊂(2)以点B 1为原点,建立如图2所示的图2空间直角坐标系B 1-x y z ㊂由题意可知A 1(1,0,0),E 0,0,22,C (0,1,2),则A 1E ң=-1,0,22,A 1C ң=(-1,1,2)㊂不妨设m =(x 0,y 0,z 0)是平面C A 1E 的一个法向量,那么m ㊃A 1E ң=0,m ㊃A 1C ң=0,即-x 0+22z 0=0,-x 0+y 0+2z 0=0㊂令z 0=2,得m =(2,-2,2)㊂又B 1C 1ʅ平面A 1B 1B A ,故B 1C 1ң=(0,1,0)是平面A 1B 1B A 的一个法向量㊂设α为二面角C -A 1E -A 所成的平面角,则c o s α=|m ㊃B 1C 1ң||m |㊃|B 1C 1ң|=222=12,即二面角C -A 1E -A 的余弦值为12㊂点评:本题第二问中,由已知条件可知B 1B ,B 1A 1,B 1C 1三条直线两两垂直,故可直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进行求解㊂这是立体几何综合题中最容易想到的建系方法,只要同学们基础知识扎实,计算能力过关,即可实现问题的求解㊂二㊁借助线面垂直建系1.以垂线的垂足为坐标原点建系图3例2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一模)如图3,在R t әP A B 中,P A ʅA B ,且|P A |=4,|A B |=2,将әP A B 绕直角边P A 旋转2π3到әP A C 处,得到圆锥的一部分,点D 是底面圆弧B C (不含端点)上的一个动点㊂(1)是否存在点D ,使得B C ʅP D ?若存在,求出øC A D 的大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㊂ 解题篇 经典题突破方法 高二数学 2023年9月(2)当四棱锥P -A B D C 体积最大时,求平面P C D 与平面P B D 夹角的余弦值㊂解析:(1)当D 为圆弧B C 的中点,即øC A D =π3时,B C ʅP D ㊂证明如下:因为D 为圆弧B C 的中点,所以øC A D =øB A D =π3,即A D 为øC A B 的平分线㊂因为|A C |=|A B |,所以A D 为等腰әC A B 的高线,即A D ʅB C ㊂因为P A ʅA B ,P A ʅA C ,A B ɘA C =A ,AB ,AC ⊂平面A BD C ,所以P A ʅ平面A B D C ,故P A ʅB C ㊂因为P A ɘA D =A ,所以B C ʅ平面P A D ,则B C ʅP D ㊂(2)由(1)得,P A 为四棱锥P -A B D C 的高㊂因为|P A |=4,所以当面积S 四边形A B D C 取最大值时,四棱锥P -A B D C 体积最大㊂设øC A D =α,则øB A D =2π3-α,αɪ0,2π3㊂S 四边形A B D C =S әC A D +S әB A D =12ˑ2ˑ2ˑs i n α+12ˑ2ˑ2ˑs i n 2π3-α=2s i n α+s i n2π3-α=23s i n α+π6 ㊂因为αɪ0,2π3 ,α+π6ɪπ6,5π6 ,所以当α=π3时,s i n α+π6 =1,S四边形A B D C取最大值23,此时四棱锥P -A B D C 体积最大㊂在平面A B D C 内过A 作直线A E ʅA B ,图4交圆弧B C 于点E ㊂由题意知A E ,A B ,A P 两两垂直,则以A 为原点,分别以A E ,A B ,A P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4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㊂则A (0,0,0),P (0,0,4),B (0,2,0),D (3,1,0),C (3,-1,0),则P D ң=(3,1,-4),C D ң=(0,2,0),D B ң=(-3,1,0)㊂设平面P C D 的法向量为n =(x 1,y 1,z 1),则n ㊃P D ң=0,n ㊃C D ң=0, 即3x 1+y 1-4z 1=0,2y 1=0㊂令z 1=3,得n =(4,0,3)㊂设平面P B D 的法向量为m =(x 2,y 2,z 2),则m ㊃P D ң=0,m ㊃D B ң=0,即3x 2+y 2-4z 2=0,-3x 2+y 2=0㊂令z 2=3,得m =(2,23,3)㊂设平面P C D 与平面P B D 的夹角为θ,则c o s θ=|m ㊃n ||m |㊃|n |=1119,所以平面P C D 与平面P B D 夹角的余弦值为1119㊂点评:本题第二问对四棱锥P -A B D C 体积最大值的处理是解题的一大障碍,可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恒等变换进行解决,对同学们具有一定的挑战性㊂在建系时,发现有垂直于平面A B D C 的垂线P A ,可以点A 为原点,P A 为z 轴,AB 为y 轴,过点A 且与A B 垂直的直线为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这是立体几何综合题中常见的建系方式,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㊂2.以底面直角顶点为坐标原点建系图5例3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二模)如图5,在әA B C 中,A D 是B C 边上的高,以A D 为折痕,将әA C D折至әA P D 的位置,使得P B ʅA B ㊂(1)证明:P B ʅ平面A B D ;(2)若|A D |=|P B |=4,|B D |=2,求二面角B -P A -D 的正弦值㊂解析:(1)因为A D 是B C 边上的高,所以P D ʅA D ,A D ʅB D ㊂因为P D ɘB D =D ,P D ,B D ⊂平面P B D ,所以A D ʅ平面P B D ㊂因为P B ⊂平面P B D ,所以A D ʅP B ㊂解题篇 经典题突破方法 高二数学 2023年9月又因为P B ʅA B ,A D ,A B ⊂平面A B D ,A D ɘA B =A ,所以P B ʅ平面A B D ㊂图6(2)如图6,以D 为坐标原点,D A 所在直线为x 轴,D B 所在直线为y 轴,过点D 且与P B 平行的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㊂|A D |=|P B |=4,|B D |=2,则B (0,2,0),P (0,2,4),A (4,0,0),D (0,0,0)㊂所以B P ң=(0,0,4),P A ң=(4,-2,-4),D A ң=(4,0,0)㊂设平面B P A 与平面P A D 的法向量分别为n 1=(x 1,y 1,z 1),n 2=(x 2,y 2,z 2)㊂故n 1㊃B P ң=4z 1=0,n 1㊃P A ң=4x 1-2y 1-4z 1=0, 解得z 1=0㊂令x 1=1,得y 1=2,则n 1=(1,2,0)㊂且n 2㊃P A ң=4x 2-2y 2-4z 2=0,n 2㊃D A ң=4x 2=0,解得x 2=0㊂令z 2=1,则y 2=-2,n 2=(0,-2,1)㊂设二面角B -P A -D 的平面角为θ,显然θ为锐角㊂所以c o sθ=|n 1㊃n 2||n 1||n 2|=|(1,2,0)㊃(0,-2,1)|1+4ˑ1+4=45㊃5=45㊂则s i n θ=1-c o s 2θ=35㊂点评:本题建系时,由于平面A B D 中有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A D ,B D ,故以点D 为坐标原点,D A 所在直线为x 轴,D B 所在直线为y 轴,过点D 且与P B 平行的直线为z 轴建系㊂这是有线面垂直条件的另一种常见的建系方法,值得大家细细品味㊂三、借助面面垂直建系1.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到的垂线为z 轴建系例4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如图7,在四棱锥P -A B CD 中,底面A B C D 是直角梯形,A B ʊC D ,A B ʅ图7A D ,侧面P A D ʅ底面ABCD ,|D P |=|D A |=|D C |=12A B ㊂(1)证明:平面P B C ʅ平面P A B ;(2)若|A D |=|A P|,求平面P A C 与平面P A B 夹角的余弦值㊂图8解析:(1)由题意,取M ,N 分别为棱P A ,P B 的中点,连接DM ,MN ,N C ,如图8所示㊂则MN ʊA B ,|MN |=12|A B |㊂因为C D ʊA B ,且|C D |=12|A B |,所以MN ʊC D ,且|MN |=|C D |,故四边形MN C D 为平行四边形,DM ʊC N ㊂因为|D P |=|D A |,M 为棱P A 的中点,所以DM ʅP A ㊂因为A B ʅA D ,平面P A D ʅ底面A B -C D ,平面P A D ɘ底面A B C D =A D ,所以A B ʅ平面P A D ㊂因为DM ⊂平面P A D ,所以A B ʅDM ㊂又A B ɘP A =A ,且A B ,P A 都在平面P A B 内,所以DM ʅ平面P A B ㊂因为DM ʊC N ,所以C N ʅ平面P A B ㊂又因为C N ⊂平面P B C ,所以平面P B C ʅ平面P A B ㊂图9(2)由题意及(1)得,取A D 的中点O ,连接P O ㊂因为әP A D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 O ʅA D ㊂因为平面P A D ʅ底面A B C D ,所以P O ʅ底面A B C D ㊂过O 作O E ʊA B ,交B C 于点E ,则O E ʅA D ㊂以O 为原点,O A ,O E ,O 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9所示㊂设|A D |=2,则P (0,0,3),A (1,0,0), 解题篇 经典题突破方法 高二数学 2023年9月D (-1,0,0),C (-1,2,0),M12,0,32㊂则DM ң=32,0,32,A P ң=(-1,0,3),A C ң=(-2,2,0)㊂由(1)可知DM ʅ平面P A B ,故平面P A B 的法向量可取DM ң=32,0,32㊂设平面P A 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n ㊃A P ң=0,n ㊃A C ң=0,可得-x +3z =0,-2x +2y =0㊂令x =3,得n =(3,3,1)㊂设平面P A C 与平面P A B 的夹角为θ㊂所以c o s θ=|n ㊃DM ң||n ||DM ң|=233ˑ7=277㊂故平面P A C 与平面P A B 夹角的余弦值为277㊂点评:本题建系时,可以根据侧面P A D ʅ底面A B C D 这个条件,通过逻辑推理得P O ʅ平面A B C D ,则可以以O 为原点,P O 所在直线为z 轴进行建系㊂2.以底面的直角顶点为坐标原点建系图10例5 (广东省佛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如图10,在以P ,A ,B ,C ,D 为顶点的五面体中,平面A B -C D 为等腰梯形,A B ʊC D ,|A D |=|C D |=12|A B |,平面P A D ʅ平面P A B ,P A ʅP B ㊂(1)求证:әP A D 为直角三角形;图11(2)若|A D |=|P B |,求直线P D 与平面P B C 所成角的正弦值㊂解析:(1)在等腰梯形A B C D中,作DH ʅA B 于H ,连接B D ,如图11㊂则|A H |=12(|A B |-|C D |)=12|A D |,|DH |=32|A D |,且|B H |=32|A D |,故t a n øB DH =|B H ||DH |=3,即øB DH =60ʎ㊂而øA DH =30ʎ,因此,øA D B =90ʎ,即A D ʅB D ㊂因平面P A D ʅ平面P A B ,平面P A D ɘ平面P A B =P A ,P B ⊂平面P A B ,而P A ʅP B ,所以P B ʅ平面P A D ㊂又A D ⊂平面P A D ,于是有A D ʅP B ㊂P B ɘB D =B ,P B ,B D ⊂平面P B D ,则有A D ʅ平面P B D ㊂P D ⊂平面P B D ,因此,A D ʅP D ,әP A D 为直角三角形㊂图12(2)在平面P A D 内过点P 作P z ʅP A ㊂因平面P A D ʅ平面P A B ,平面P A D ɘ平面P A B =P A ,故P z ʅ平面P A B ㊂因此,P B ,P A ,P z 两两垂直,以点P 为原点,建立如图12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㊂令|P B |=|A D |=2,则|P A |=23,|P D |=22,B (2,0,0),A (0,23,0),D 0,43,223㊂D C ң=12A B ң=(1,-3,0),则C 1,13,223㊂从而得P C ң=1,13,223,P B ң=(2,0,0)㊂设平面P B C 一个法向量n =(x ,y ,z ),则n ㊃P B ң=2x =0,n ㊃P C ң=x +13y +223z =0㊂令z =1,得n =(0,-22,1)㊂P D ң=,43,223,设直线P D 与平面P B C 所成角为θ,则有s i n θ=|c o s <n ,P D ң>|=解题篇 经典题突破方法高二数学 2023年9月|n ㊃P D ң||n ||P D ң|=6233ˑ22=33,所以直线P D 与平面P B 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3㊂点评:本题也有面与面垂直的条件,由于P A ʅP B ,故建系时,为方便得出点的坐标,可以P 为原点,P A ,P B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轴进行建系㊂本题的难点是如何得出点D 的坐标,实际上可过点D 作P A 的垂线,结合几何关系得到㊂四、借助二面角建系图13例6 (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一模)图13是由矩形A C C 1A 1㊁等边әABC 和平行四边形A B B 1A 2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 B |=2,|A A 1|=|A A 2|=1,N 为A 1C 1的中点㊂将其沿A C ,A B 折起使得A A 1与A A 2重合,连接B 1C 1,B N ,如图14㊂图14(1)证明:在图14中,A C ʅB N ,且B ,C ,C 1,B 1四点共面;(2)在图14中,若二面角A 1-A C -B 的大小为θ,且t a n θ=-12,求直线A B 与平面B C C 1B 1所成角的正弦值㊂图15解析:(1)取A C的中点M ,连接NM ,B M ,如图15㊂因A C C 1A 1为矩形,N 为A 1C 1的中点,故A C ʅMN ㊂又因әA B C 为等边三角形,则A C ʅM B ㊂M N ɘM B =M ,M N ,M B ⊂平面B M N ,则A C ʅ平面B M N ㊂又B N ⊂平面B MN ,所以A C ʅB N ㊂矩形A C C 1A 1中,A A 1ʊC C 1,平行四边形A B B 1A 1中,A A 1ʊB B 1,因此,B B 1ʊC C 1,所以B ,C ,C 1,B 1四点共面㊂图16(2)由(1)知MN ʅA C ,B M ʅA C ,则øNM B 为二面角A 1-A C -B 的平面角,θ=øNM B ㊂在平面B MN 内过M 作M z ʅM B ,有AC ʅM z ,以M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16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㊂A (1,0,0),B (0,3,0),C (-1,0,0),N (0,c o s θ,s i n θ),C 1(-1,c o s θ,s i n θ),C Bң=(1,3,0),C C 1ң=(0,c o s θ,s i n θ)㊂设平面B C C 1B 1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C B ң㊃n =x +3y =0,C C 1ң㊃n =yc o s θ+z s i n θ=0㊂令y =-1,得n =3,-1,1t a n θ㊂由t a n θ=-12,得n =(3,-1,-2),A B ң=(-1,3,0)㊂设直线A B 与平面B C C 1B 1所成角为α,于是得s i n α=|c o s <n ,A B ң>|=|n ㊃A B ң||n ||A B ң|=2322ˑ2=64㊂所以直线A B 与平面B C C 1B 1所成角的正弦值是64㊂点评:本题是一道极具创新的试题,建系也具有一定的难度㊂结合题意,可作出二面角A 1-A C -B 的平面角,由于AC ʅ平面M N B ,故可以以点M 为坐标原点,M A ,M B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轴,在平面M N B 内过点M 且与平面A B C 垂直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系㊂当表示点N ,C 1时,可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其坐标,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是新高考喜欢考查的方式,值得大家细细感悟㊂(责任编辑 徐利杰)解题篇 经典题突破方法 高二数学 2023年9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几何综合题的几种数学思路几何综合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中考的重点考试内容,几何综合题一般以和三角形、四边形相结合的题型见多,那么几何综合题题有哪些解决思路呢,具体有以下几种思路.一运用几何的相关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来解决问题.1.如图,ABCD是一个四边形木框,为了使它保持稳定的形状,需在AC或BD上钉上一根木条,现量得AB=80cm,BC=60cm,CD=40cm,AD=50cm,则所需的木条长度至少要____ _cm(取整数)2.如图,点I为△ABC的内心,AB=4cm,AC=3cm,BC=2cm,将∠ACB平移使其顶点与l重合,则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______cm3.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b+c﹣2a|+(b+c﹣5)2=0,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4.设α、β、γ是△ABC的三个内角,且β是钝角,化简:︱α-β-γ︱+︱β-α-γ︱+︱α+γ-β︱=_______ .5.已知△ABC是钝角三角形,∠A=500,设∠ABC=α,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__ ___6.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点A在线段BC和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上,∠BAD=1500,AB=4.(1)AD的长为,(2)∠BCD的度数为 .7.如图,在线段BG上,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DEFG都是正方形,面积分别是7cm2和11cm2,则△CDE的面积为()cm2 A 4 B 7 C 11 D 7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50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A.70° B.20° C.70°或20° D.40°或140°9.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之和是(4+26)cm,斜边上的中线长是2,则此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A 5B 2C 4D 1二结合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从形的直观和数的严谨两方面思考问题,拓宽了解题思路,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发现解题思路,而且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实现数形结合,通常有以下途径:(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有序数对与坐标平面(空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3)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4)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三角函数等;(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运用数形结合研究数学问题,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应用,对于沟通代数与几何的联系,具有指导意义.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要注意培养这种思想意识,做到心中有图,见数想图,以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
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每个数学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每一种数学方法的使用也往往有其适用范围,在遇到的数学问题中,有些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确定的,有些问题的结论在解题中不能以统一的形式进行研究,还有些问题的已知量是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给出的,这样字母的取值不同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上述几类问题,就其解题方法及转化手段而言都是一致的,即把所有研究的问题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分成若干类,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这种按不同情况分类,然后再逐一研究解决的数学思想,称之为分类讨论思想.1.在等腰△ABC中,有一个内角是450,其底边长为102cm,求底边中点到腰的距离(已知数据:2≈1.4,3≈1.7, 5≈2.2, 6≈2.5, 7≈2.7, 8≈2.8)(结果精确到1)2.如图,∠A=∠B=500,P为AB的中点,点M为射线AC上(不与A重合)的任意一点,连接MP,并使MP的延长线交射线BD与点N,设∠BPN=α.(1)求证:△APM≌△BPN;(2)当MN=2BN时,求α的度数;(3)若△BPN 的外心在该三角形的内部,直接写出α的取值范围分析:(1)根据AAS证明:△APM≌△BPN;(2)由(1)中的全等得:MN=2PN,所以PN=BN,由等边对等角可得结论;(3)三角形的外心是外接圆的圆心,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直角顶点上,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只有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所以根据题中的要求可知:△BPN是锐角三角形,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可得结论.解(1)证明:∵P是AB的中点,∴PA=PB,在△APM和△BPN中,∵∠A=∠B,PA=PB,∠APM=∠BPN,∴△APM≌△BPN(ASA);(2)解:由(1)得:△APM≌△BPN,∴PM=PN,∴MN=2PN,∵MN=2BN,∴BN=PN,∴α=∠B=500;(3)解:∵△BPN的外心在该三角形的内部,∴△BPN是锐角三角形,∵∠B=500,∴400<∠BPN<900,即400<α<900.3.如图,∠BOC=60°,点A是BO延长线上的一点,OA=10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O出发沿OC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当t=s 时,△POQ是等腰三角形;当t=s时,△POQ是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POQ是等腰三角形,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点P在AO上,或点P在BO上;根据△POQ是直角三角形,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PQ⊥AB,或PQ⊥OC,据此进行计算即可.解:如图,当PO=QO时,△POQ是等腰三角形,∵PO=AO﹣AP=10﹣2t,OQ=1t,∴当PO=QO时,10﹣2t=t,解得t=;如图,当PO=QO时,△POQ是等腰三角形∵PO=AP﹣AO=2t﹣10,OQ=1t,∴当PO=QO时,2t﹣10=t,解得t=10;如图,当PQ⊥AB时,△POQ是直角三角形,且QO=2OP,∵PO=AP﹣AO=2t﹣10,OQ=1t,∴当QO=2OP时,t=2×(2t﹣10),解得t=;如图,当PQ⊥OC时,△POQ是直角三角形,且2QO=OP, ∵PO=AP﹣AO=2t﹣10,OQ=1t,∴当2QO=OP时,2t=2t﹣10方程无解.故答案为:或10;4.如图,在▱ABCD中,AB=10,AD=15,tanA=4/3,点P为AD边上任意点,连接PB,将PB绕点P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Q.(1)当∠DPQ=20°时,求∠APB的值.(2)当tan∠ABP:tanA=3:2时,求点Q与点B 间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3)若点Q恰好落在▱ABCD的边所在的直线上,直接写出B、Q两点之间的距离.分析:(1)分两种情形①当点Q在平行四边形ABCD内时,②当点Q在平行四边形ABCD外时,分别求解即可.(2)如图2中,连接BQ,作PE⊥AB于E.在Rt△APE中,tanA==,设PE=4k,则AE=3k,在Rt△PBE中,tan∠ABP==2,推出EB=2k,推出AB=5k=10,可得k=2,由此即可解决问题.(3)分三种情形:①如图3中,当点Q落在直线BC上时.②如图4中,当点Q落在CD上时.如图5中,当点Q落在AD上时,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解:(1)如图1中,①当点Q在平行四边形ABCD内时,∠AP′B=1800﹣∠Q′P′B﹣∠Q′P′D=1800﹣900﹣100=800,②当点Q在平行四边形ABCD外时,∠APB=1800﹣(∠QPB﹣∠QPD)=1800﹣(900﹣100)=1000,综上所述,当∠DPQ=100时,∠APB的值为800或1000.(2)如图2中,连接BQ,作PE⊥AB于E.∵tan∠ABP:tanA=3:2,tanA=,∴tan∠ABP=2,在Rt△APE 中,tanA==,设PE=4k,则AE=3k,在Rt△PBE中,tan∠ABP==2,∴EB=2k,∴AB=5k=10,∴k=2,∴PE=8,EB=4,∴PB==4,∵△B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Q=PB=4.(3)①如图3中,当点Q落在直线BC上时,作BE⊥AD于E,PF⊥BC于F.则四边形BEPF是矩形.在Rt△AEB 中,∵tanA==,∵AB=10,∴BE=8,AE=6,∴PF=BE=8,∵△B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F⊥BQ,∴PF =BF=FQ=8,∴PB=PQ=8,BQ=PB=16.②如图4中,当点Q落在CD上时,作BE⊥AD于E,QF⊥AD交AD的延长线于F.设PE=x.易证△PBE≌△QPF,∴PE=QF=x,EB=PF=8,∴DF=AE+PE+PF﹣AD=x﹣1,∵CD∥AB,∴∠FDQ=∠A,∴tan∠FDQ=tanA==,∴=,∴x=4,∴PE=4,PB===4,BQ=PB=4.③如图5中,当点Q落在AD上时,易知PB=PQ=8,BQ=8.综上所述,BQ的值为16或4或8.三善于分析,善于运用综合思想解决圆的问题.分析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已有条件或隐含条件,联系学过的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进行整合压缩,看看题目需要哪些条件,在结合数学思想,添加辅助线,推倒出题目结论.综合就是从已知条件一步一步推到结果,是指运用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挥数学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能进行思维创造,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到解题实践过程中,解题时步骤严密,逻辑严谨,从中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如图,矩形ABCD中,AB=9,AD=4,E为CD边上一点,CE=6.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着边BA向终点A运动,连接PE.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AE的长;(2)当t为何值时,∠PEA 为直角?(3)是否存在这样的t值,使EA恰好平分∠PED?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在直角△ADE中,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解答;(2)先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PE2,在Rt△PAE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3)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等量代换推知:∠PEA=∠EAP,则PE=PA,由此列出关于t的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得相应的t的值即可.解:(1)∵矩形ABCD中,AB=9,AD=4,∴CD=AB=9,∠D=90°,∴DE=9﹣6=3,∴AE===5;(2)如图,过点P作PH⊥PH⊥CD于H,∵四边形ABCD是矩形,∴∠B=∠C=90°,∴四边形BCHP是矩形,∴CH=BP=t,PH=BC=4,∴HE=CE﹣CH=6﹣t,在Rt△PHE中,PE2=HE2+PH2=(6﹣t)2+42,∵∠PEA=90°,在Rt△PEA中,根据勾股定理得,PE2+AE2=AP2,∴(6﹣t)2+42+52=(9﹣t)2,∴t=.(3)存在.理由:∵EA平分∠PED,∴∠PEA=∠DEA.∵CD∥AB,∴∠DEA=∠EAP,∴∠PEA=∠EAP,∴PE=PA,∴(6﹣t)2+42=(9﹣t)2,解得t=.∴满足条件的t存在,此时t=.2.如图1,P是△ABC纸片内一点,沿AP、BP、CP将它剪成三个小三角形纸片,然后将这三个小三角形纸片分别绕点B、C旋转,使A、B、C三点共线,再将其放入矩形EFGH内,线段AA′与EF重合,且点P恰好落在边HG 上(如图2).若∠BAC=800,求∠BPC的度数;若△ABC的面积为24,EF=20,求点P到线段AB的距离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对角线AC=10,边OA=6.(1)求C点的坐标;(2)把矩形OABC沿直线DE对折使点C落在点A处,直线DE与OC、AC、AB的交点分别为D,F,E,求折痕DE的长.分析:(1)运用勾股定理直接求出OC的长度,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作辅助线;由题意得AD=CD=x,则OD=8﹣x;由勾股定理得:x2=62+(8﹣x)2,求出x的值;根据面积公式列出关于DE的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解:(1)∵四边形OABC是矩形,∴∠AOB=90°,而OA=6,AC=10,∴OC2=AC2﹣OA2=64,∴OC=8,点C 的坐标为C(8,0).(2)如图,连接AD、CE;由题意得:AD=CD=x,则OD=8﹣x;由勾股定理得:x2=62+(8﹣x)2,解得:x=;由题意知:AC⊥DE,∴,∴DE===.4.如图,在菱形ABCD中,已知E、F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CE、DF交于点G.若△CGF的面积为2,求菱形ABCD的面积分析:延长DA交CE延长线于点M,则△AME≌△BCE,即可得出FG:GD=CF:DM=1:4,求出△CGD的面积,然后可得出△DFC的面积,从而得出菱形ABCD的面积.解:如图,延长DA交CE延长线于点M,则△AME≌△BCE,∴AM=BC,又∵点F是BC中点,∴CF:DM=FG:GD=1:4,∴S△CFG:S△CGD=1:4,∵△CGF的面积为2,∴△CGD的面积为8,即可得△DFC的面积10,∴菱形ABCD 的面积为405.如图,把矩形纸片OABC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OA、OC分别落在x轴,y轴上,连结OB,将纸片OABC沿OB对折,使点A落在点E的位置,若OB=,tan∠BOC=,点求E的坐标分析:过点E作ED⊥x轴与点D,根据题意首先求出AB、BC的长度;借助面积公式求出ED、OD的长度,即可解决问题.解:如图,过点E作ED⊥x轴与点D;设ED=x,OD=y;∵四边形ABCO为矩形,∴∠OAB=∠OCB=90°;四边形ABED为梯形;设AB=OC=a,BC=AO=b;∵OB=,tan∠BOC=,∴,解得:a=2,b =1;由题意得:EO=AO=1;△ABO≌△EBO;由勾股定理得:x2+y2=1①,由面积公式得:xy+2××2×1=(x+2)(y+1)②;联立①②并解得:x=,y=,则点E的坐标为(﹣,).6.在图1至图3中,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于点O,∠1=∠2=450.(1)如图1,若AO=OB,请写出AO与BD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将图1中的MN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图2,其中AO=OB.求证:AC=BD,AC⊥BD;(3)将图2中的OB拉长为AO的k倍得到图3,求的值.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2)过点B作BE∥CA交DO于E,通过证明△AOC≌△BOE,得出AC=BE,∠ACO=∠BEO,从而∠DEB=∠2,则BE=BD,等量代换得出AC=BD.延长AC交DB的延长线于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已知得出AC⊥BD;(3)过点B作BE∥CA交DO于E,通过证明△BOE∽△AO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的值.(1)解:AO=BD,AO⊥BD;(2)证明:如图2,过点B作BE∥CA交DO于E,则∠ACO=∠BEO.又∵AO=OB,∠AOC=∠BOE,∴△AOC≌△BOE.∴AC=BE.又∵∠1=45°,∴∠ACO=∠BEO=135°.∴∠DEB=45°.∵∠2=45°,∴BE=BD,∠EBD=90°.∴AC=BD.延长AC交DB的延长线于F,如图.∵BE∥AC,∴∠AFD=90°.∴AC⊥BD.(3)解:如图3,过点B作BE∥CA交DO于E,则∠BEO=∠ACO.又∵∠BOE=∠AOC,∴△BOE∽△AOC.∴.又∵OB=kAO,由(2)的方法易得BE=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