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价值的问题点亮语文课堂
发展核心素养,点亮语文课堂——《不懂就要问》新授课教学反思
发展核心素养,点亮语文课堂——《不懂就要问》新授课教学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在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时,我以课程标准为指引,深入反思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成功之处——以读为主,启发教学1.构建“以读为主”的课堂结构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领悟、有所收获,真正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轻声读、大声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语言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引用课外资料,加深理解在教学中,我引用课外资料,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资料后,我又补充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资料。
这些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不足之处——习惯培养,有待加强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发言时不够清晰、连贯,交流时不够文明有序,倾听时不够认真、专注。
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让课堂提问点亮语文课堂的智慧
让课堂提问点亮语文课堂的智慧【摘要】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课堂提问;点亮;智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思索不够,预设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有些老师课堂提问缺乏思维含量,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不用动脑思维就可回答,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完全是没有价值的。
还有的老师不顾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提问难度过大,学生无从回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使课堂教学重点跑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急于要最终答案,课堂上只有以少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训练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另外更多的学生则会因长期得不到重视而习惯于听别人的,学别人的,失去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些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那么在课堂上将以怎样的问题引领他们习得这些技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纲挈领练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的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把握一篇文章首先要抓住主线,把条条线清理、剥离,露出本质。
这样的整体问题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能牵动整堂课的牛鼻子,还能在课中回环后回归提升,再品文之精妙。
二、细节品味,训练信息提取能力信息的提取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主要能力,信息提取的能力也是阅读其他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多聚焦这类问题展开提问。
但往往我们在课堂中看到老师在这项能力上的提问设计更多的聚焦直接信息的提取,信息提取能力成了阅读几项能力中最简单的能力训练。
让课题点亮你的语文课堂
( 作 者单 位
河 北省遵化 市新店子 中学 )
填列 日期 、 摘要 、 编号等相关内容。
3 . 课程总结 在理实一体化课 程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教学评价 。教 学评 价
B . 通过填制 和审核会计凭证 , 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在第五章
会计 账簿 中了解会 计账簿的基本内容有封面 、 扉页、 账 页。启用 会 不仅要 注重学生学 习知识 的结果 , 更要注重学生分析 问题 和解 决
2 0 1 3 一 O 9
教 学 实践
摘
要: 众 所周 知, 传统 的语文课堂在黑板上书写标题成为一位教师的行为习惯 , 但是标题 怎么写才更有意义和价值?立足新课标
的先进理念总结 了在课堂教学 中的实践和体会 , 从 四个方 面进行探 索, 努力给 了语文课 堂一双 明亮 的眼睛。
关键 词 : 心理 需要; 传统教学 ; 标题设计 ; 针对性; 画龙 无睛
媚 眼、 玉颈、 匀称 身、 细腰 、 小脚 ) 下, 学生的需求 、 学生的审美 、 学生 的习惯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 笔 ( 者 就 这些 年 的 教学 经 验 对 语文 课 堂 的标 题 谈 一 下 自己的 浅显
同样 的, 我在讲诗 歌鉴赏时 , 也注意到考纲 的要 求 , 为 了直接 对学生有深度 影响 , 明确学生 的学 习方 向 , 我的诗歌标题拟 为“ 诗
后来我 在两边写上 了两个句 子 : 爱我 就别不理我 ; 爱我 众所 周知 ,传统的语文课堂每一位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首 想讲什么 ,
先要 写好 这节课 的标题 。然而 , 标题就像一个人 的眼睛 。 大 多数教 就别紧抱我。这样学生很有兴趣地顺着我的思路研究起来 。
师写标题 只是流于一种形式 , 就好像画个人物像 , 不管眼睛好不好
让“传统文化”点亮在小学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点亮在小学语文课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传统文化却一直存在并且影响着我们。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让传统文化点亮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传承,还可以激发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首先,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传统习俗、历史人物等,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卓越成就。
比如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小学生学习“四书五经”的故事、《孙子兵法》的兵法原理等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军事文化奉行中“兵不厌诈”的思想,以及“君子不器”的道德标准。
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价值,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触古诗词、传统戏剧等经典艺术,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可以让学生学习唐诗宋词,让他们在接触到这些古体诗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人的人生智慧和文学情怀,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最后,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通过这些文化艺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道德和民俗特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例如,在学习《孔子家语》的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古人的言行来了解古代的道德标准,让学生学会宽容、尊重,遵守公德、私德,培养良好素养,改进良好品性。
通过让传统文化点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建立正确人生观,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生为本,让高中语文课堂“亮”起来
主 扭 青 之
TH E M O D ER N ED U CATI ON O U RN A L J
No 6 2 1 ., 0 0 Ge e a , . 8 n rl No 1 6
以生为本 ,让高 中语 教师 提 问 ,1%的学 生认 为课 堂需 要提 4 问 ,7 %的学生无所谓 ,0 %的学生喜欢提 问。学生 不喜欢提 问的理 由主要有 以下 几点 : ( ) 1 不会 回 答 ,感 到尴 尬 。 ( )回答错误 ,丢脸 。 ( )答 2 3
对了 ,没有奖励 。 ( )举手 回答 ,会被误认为要 4
曾丽珊
【 作者简介】 曾丽珊 ,广 东省广 州市花都 区新华 中学 ( 东广州 ,5 00 ) 广 1 80
在高 中语 文教学 中 ,课堂 的沉闷是非 常普遍 的现象。大部分 的学生都是 “ 安安静静”的观众 ,
他们缺乏一种积极参与的激情 。课 堂上学生的活动
知识网上 ,表 面上看来 ,绝大多数学生都 “ 懂得”
话: “ 即使 只 有一 丝希 望 ,我 们 也会 尽 百 份 努 力 ……” 中,印证 了我们党对 “ 民的利益高于一 人 切 ,我 们党 除了人 民 的利益 ,没有 自己的特殊 利 益” 的贯彻执行 。有 的学生结合胡长青 、成克杰的 贪污腐败事件 ,印证 了课 文中关 于 “ 作为党的各级 领导干部 ,必须真 正代表人 民掌好权 、用好权 ,决 不 能 以权 谋私 ,不 然 ,就会犯 错误 ,甚 至腐化 堕 落 ,滑人犯罪的深渊 ,沦为人 民的罪人 ”的论述 。 国家对雪灾 、及汶川地震 的处理 ,无不体现 了 “ 立 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治 国方针 ……
活动的过程中确定 的。”
创设问题情境,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活动单元教学中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当 然 , 并 不意 味着 将 所授 知识 或 是技 能方 这
了 多 少 问 题 , 些 是 课 堂 生 成 的 呢 ? 哪 些 是 很 法 弱 化 , 哪 而恰 恰 相 反 , 实 的 基 础 知识 是 学 生 学 扎
是生成 , 不是预设 ; 导学 , 不是 陈述 ; 而 是 而 是
学 生 不 知 不 觉 中 作 m相 应 的变 化 。 语 文 课 堂 的 空 间 ”
多元 , 而不 是单一 。如教 小说《 时 , 窗》 我让 学 生 的主体作 用 。如果学 生 的主体作 用形 同虚
生 们 自 由组 合 进 行 分 角 色 朗 读 , 读 后 的 交 流 设 , 何 以让 学 生 有创 新 性 问 题 ? 以学 生 为 主 在 又 “ 过程 中, 学生举手提问 :老师 , 说 , 有 “ 你 同是 病 体 , 可是他们 习惯 了听讲 , 愿意动起来 , 不 怎么
自然 的 活 力 , 活 力 来 自于 师 生 共 享 课 堂 , 这 它
俱 病 的 人 ” 及 鲜 明 的褒 贬 之 情 , 能 自发 联 系 是 师生在共 同 的合 作活 动 中产 生 的。整个课 ) 还 现 实 生 活 , 到 我 们 的 人 生 应 如 何 书写 这 个 简 堂 我 让学 生们 参 与 了五 个 小 活 动 : 谈 () 1 采访 作 者 活 动 ( 集 资料 , 报 成 果 ) 搜 汇 单 而 又不 简单 的两 笔 面 , 整个 课 堂意 犹 未 尽 。 同样 是 写 人 , 引 发 出 这 样 的思 考 : 却 一个 写 ( ) 诗 释 题 活 动 ( : 过 李 白 的 “ 流 2引 如 通 飞 直 下 三 千 尺 ,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知 瀑 布 的 壮 疑 感
“问题”点亮快乐课堂
有孩子能 回答 的 问题 , 可立 即解决 ; 于跟课文 内容无关 的 对 问题 , 教师可 告诉 他通过什 么途径 可 以获取 , 让其 在课外 寻 求答案 ;对 于跟课文 内容 紧密相联而 又必须通过 跟文本 对 话 、 流后才 能弄清 的问题 , 交 教师既要 赞扬其所 提的 问题 具 有探 讨价值 . 又要 告诉他们 , 阅读时 , 在 只要 用心分析 理解 , 认真 领会, 一定能得到解 决。只有这样处 理 , 才能保护孩子的 好 奇心 。 求知欲 、 新奇 感 . 使他们 养成 敢于 提问 、 乐于质 疑的 好 习惯 。学生也 南此产生更强 的阅读期待 , 阅读 能力 、 其 质疑
然停止 。 师相机给 学生提 问:小鱼是 多么想 了解岸上的事 教 “
情呀, 可它 又离不开水 , 你说这 该怎 么办呀?如果你是 小青 蛙 , 会 怎 样 帮 助 小 鱼 呢 ? ” 个 问题 使 学 生 思 维 活 跃 , 现 你 这 闪
如 下 的奇 妙 答 案 :
生 1我会带我的故事书来给它讲 岸上 的故事。 : 生 2 我想把各种汽车声录下来给 小鱼听。 :
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苏霍姆林 斯
基 指 出 :学 生 头 脑里 产 生 疑 问 越 多 . 们 对 课 “ 他
堂上讲解 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 高。 ”学 生 问题 意 识 的 强 弱 直 接 影 响 着 学 生 的 学 习情
绪 和 思 维 状 态 , 响 着 对 学 习 内容 的理 解 和 情 影 感 的体 验 。 因此 , “ 用 问题 ” 点亮 课 堂 , 能促 进 更
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从不 同方面找到“ 挑山工” 和 “ 游人” 的不同之处。 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 同时, 在 也 在 深入 地 品味 文章 的 语 言之 美 。
合理设置问题 点亮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下《老王》课例引发的教学思考
3合理设置问题点亮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下《老王》课例引发的教学思考刘继茹(北京市五十四中学北京201007)摘 要:以新课程的理念审视现有的教育观念,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
本人通过《老王》这篇课文的讲述,真正理解了用“合理设置的问题”点亮学生激情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智慧,也使个人作为教师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信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老王》;课堂教学;问题设置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4-0329-02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刘继茹(55),女,北京人,从事语文教学方向的研究。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开始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所谓的“改革”的种种说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似乎并不准确,反思中我恍然而有所悟。
反思使我在深层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信任。
在过去讲《老王》这篇文章,我总是在讲台上不停地讲,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进行分析,而学生则是一味的听,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
随着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我调整了教学方法:问题引领课堂。
即通过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终由学生讨论生成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进一步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的情愫,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
最近的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更多更新更深的感悟。
课堂上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有这样两个:其一,文章以“老王”为题,用意何在?其二,“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围绕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老王”,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老王不知何许人也,文章中只有姓没有名,家事也只是略知一二,而在这个世界上老王这样的人该是很多很多。
让教学艺术点亮语文课堂
让教学艺术点亮语文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有传授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
学生不是一个个被填塞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是一个个有着活力与灵性的生命。
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研究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反省,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用教学艺术奏响语文课堂的生命旋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畅游,展开生命的探险。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采用疑问设置法,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书本里的蚂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一只蚂蚁一不留神被带进书本了,会怎么样呢?”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被压扁了。
”我说:“但是今天这只小蚂蚁却使书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书本里的小蚂蚁》。
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另外对于一些抒情写景的文章,用艺术感染法唤起学生的联想,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任何方法设计导入语都要“起讲抓得住人”,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二、激趣置疑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每个教师都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老师如何用好“提问”这根魔法棒
立刻活跃起来 , 争先恐后地举手 , 你一句 , 他一句。 等 背出十几句后 ,老师适 时转移话题 : “ 让我们看看朱 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 ! ” 学生带着激情 和好奇 进入了对《 春》 的学习。 4 . 质疑性提 问 , 就教 材 中可能 引起歧 义之点或 偶然的失误 。于漪老师在讲 《 七根火柴》 时问 : “ 前面 说, 他( 指无名 战士 ) 已经不能 动了 , 为什么后 面说 , 他能够推开卢进勇的胳 膊 , 而且 , 他还能指着 自己的 左腋窝?” 一位 老师教《 食物从何处来》 时问 : “ ‘ 我们 皮肤上不会长 出叶绿素 , 是一句大空话 , 本来可 以不 写, 作者却写上了 , 有什么作用? ” 这些质疑问题 的思 维力度很 强 , 对培养 同学思维能力很有作用 。 5 . 点拨性提 问 , 学 生在学 习的过程 中碰到疑难 时, 教师给予适 当的提示 。比如在学 习《 老王》 时, 对 于 课 文 的最 后 一 句 话 的 理解 : “ 那 是 一 个 幸运 的人 对 个不幸者 的愧怍 。” 学生也许会感到 困难 , 老师可 适 当点拨 : 这需要联 系全篇 , “ 幸运” 指什么?“ 不幸” 指什么? 作者为老王做得 已经够多的了 , 为什么还会 愧怍 呢? 学 生在 这种 情况下 , 能 回答 出来 , 因为作者 很 善 良。 教 师 就 此 可 以 引导 学 生 对 本 文 主 旨的认 识 。 6 . 拓展性提 问 , 教 师引导学 生把某个 问题从课 文 中“ 跳” 出来 , 联 系实 际 , 谈 自己 的看 法 。 另外 , 提问也需要技巧 。 1 . 提问必须 围绕教学 内容 , 抓住 关键 内容提问 , 起到突 出重点 、 突破难点 的作用 。例如教学《 老王》 时 ,课文难点是关于最后一句话 的理解 : “ 那是 一个 幸运的人对不幸者 的愧怍。 ” 课堂一开始就从这句话 人手 , 不幸者指谁 , 幸运者又指谁 ?作者为什么说 自 己是幸运的 , 老王的不幸又体现在 ̄ I UL ? 从这句话的 理 解 就 可 以 牵 出全 篇 。 2 . 提 问 时 要 留 给学 生 思 考 的 时 间 。有 的 老 师 提 出问题后根本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 ,致使大部分学 生只能当听众 ,语文老师最好在布置读的任务时给 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 3 . 提 问要 反 映 课 文 内 容 的 深 度 和 广 度 , 点 面 结 合, 有 整体 观 念 。 4 . 提 问要有 利于探求 规律 , 使学 生对事物 有根 据 的讲 出自己的见解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学 生弄清知识要点 , 把握知识框架及 内在的联 系。 要做 到 以上几点 , 教师要根据教材 的特点 、 内容和教学 目 的、 对象 、 学生心理等设 问, 只有这样 , 才能取得较好 的教 学 效 果 。 综上所述 ,高质量 的课堂提问有 时能牵一发而 动全身 , 能激 活课 堂 , 激发学生 的潜 能 , 能 调动学生 的想象 ,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 从 而提高学生 的 分析能力 , 理解能力 , 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的问题
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的问题[摘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一个新的科学知识体系的诞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的发展往往都需要有价值的疑问。
如果没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就没有伟大的牛顿定律;如果没有“水为什么会溢出”也就没有永放光芒的阿基米德定律……有价值问题的提出往往会引领一个新的主题,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产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回答或解释的地方,问题的提出者应当是学生。
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
教师把问题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在新课程理念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回归。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儿童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极大地好奇心,求知欲,他们会经常问问这,问问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热烈宽松和谐民主氛围,多鼓励,多赞赏,让那颗容纳大海的心与奔跑着小溪泉水的心相撞;让那双触摸风霜雨雪的手与那双捧起露珠花瓣的手共舞。
当学生难以回答出问题时,千万不能讥讽,挖苦,嘲笑,要让他们带着安全感坐下,投入到对问题的重新判断思索之中。
让那颗萌发着求知欲望的心永远保持在积极的探索之中,直到解决问题带着种成就感,幸福感完成心灵的积淀。
在教《凡卡》一课时,荣荣提出这样的问题,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写了自己学徒生活的苦,在这个自然段的结尾用了省略号,作者是什麽用意呢?“这多简单还问什么,不就是省略了凡卡所受的苦吗”一个同学略带讽刺地接过话茬,“是呀,挺简单的这有什麽”。
浅谈如何点亮语文课堂
教, 加强审美教育 ,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实施新课标 的切入点
和主旋律 。 如何把握这一点呢? 结合 多年的教学实践 , 笔者想谈
几 点 自己的 浅见 。
一
、
围绕 教 学 目标 。 精 心 设计 教 学 步 骤
任何学科 , 都存在对教学 内容的选择 和取舍 , 语文教学尤 其如此 。教学 目标是对 内容进行取舍 的依据 , 凡是能 突出 目标
பைடு நூலகம்
文, 内容可 分为三个 层次 , 第 一层 : 从文章开头到 “ 相与步于
中庭 ” , 叙写事情发生 的的时间 、 起 因、 经过等 ; 第 二层 : 从“ 庭下 如积水空明” 到“ 盖竹柏影也” , 描绘月夜美景 ; 第 三层 : 从“ 何处 无 月” 到结束 , 抒 写月夜感慨。根据文 章内容 , 笔者设计 了一个 教 学 目标 , 要求学 生完成以下任务 : ( 1 ) 阅读此文 , 找 出叙事抒 情 写景 的句子。( 2 )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人生态度 。( 3 ) 联系 生活实 际, 我们从 中领悟到了什么 。 分层次训练 , 由课 文的学习 自然引 申出做人 的道理 , 不 仅 教学环节紧 紧相扣 , 而且体现 了以人为本 的思想 , 教学过程 紧 凑 和谐 , 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 的整体美。 二、 让每 个学生积极参与学 习的全过程 , 提高合作 学 习的
博大襟怀 , 以及在全文 中反 映出的关 心国家兴亡 、 关心人 民疾
苦的思想感情 , 都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 认真学习。 这种浓郁的
思想感情 常常感染 着教 师 , 进而感染着 学生 , 对塑造学生 美好 的心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 此外 ,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的因素 中 , 教师 的气质 、 态度 、 情 感和教学基本功也是非常重要 的。作为语文教师 , 要适应语文 课程标准 的要 求 , 必须努力 丰富 自己的文化底蕴 , 提 高 自己 的 修养 , 使 每节课都成为学生学 习美 、 欣赏美的殿堂 。
巧设问题,点亮课堂--基于同课异构《雨霖铃》的教学反思
永给他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对细心的学生来说,没有标题
的曲子词成为千古名篇而备受推崇,自然会心生疑惑。寇老
师精准地抓住大部分学生的疑惑,以“如果给《雨霖铃》这首
词加一个题目可以是什么”为主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言语活
动将课堂不断推向深入。首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
辨析断句和节奏,引出“领字”的概念,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
教研
本版主持/李晋钰
定要求写出教学反思……这些才是一个语文老师该做的,同 时也是消灭“拼凑课堂”的根本之法。
巧设问题,点亮课堂
——基于同课异构《雨霖铃》的教学反思
赵小路
(酒泉市第一中学,甘肃酒泉 735000)
摘 要:要想让课堂亮点频出,学生学有所获,
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立足于文本和学情,问题的呈现
从问题入手,将问题化解,是教学的本真,也是课堂的要 义。有时候,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系于一“问”。因此,在巧妙 设“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思品悟,让“问”点亮课堂,是经 验的积累,也是理念的更新,更是教学艺术的完美绽放!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 .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 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 余文森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17. 3. 寇永升 . 理念——教育的制高点[M]. 上海:上海书 店出版社,20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引导学生试读柳永《八声甘州》中“对——潇潇”“叹——年
来面所起的作用,并就“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中教材所给的标
点进行质疑,以此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接着,围绕“执手相看
为语文课堂美育亮一扇窗
为语文课堂美育亮一扇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注重了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架起一座通往美育的桥梁。
一、接触文本,感悟语言本义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美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从语言美中获得特殊的美感体验,并提高对文学语言的美感体验,并提高对文学的感染力,是语文教育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很多美文,的课文中的语言似一颗糖,越嚼越有味;似一首歌,越听越迷恋;似一幅画,越看越入迷。
如课文《秋游》,教学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伴着恬美音乐的课文录音,去捕捉秋天最美的色彩,让秋天的美陶醉于心。
当睁开双眼时,孩子们像一只只精灵的小鸟,因为他找到了“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稻子黄了、高粱了红了脸、棉花白了”。
正是课文那朗朗上口、美妙无比的语言调动了孩子们心中的色彩盒。
我便及时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说说秋天又是怎样的。
学生们有的说,棉花白了,满地的棉花像天上的朵朵白云;有的说,高粱乐红了脸,像一个个燃烧的火把;稻子金黄金黄的,像给大地妈妈铺上了一条金色的毯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像红灯笼似的;有的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有的说,秋天是五彩缤纷的……学生想说,更想读。
诵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更能产生美感。
品味诵读则在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感悟于心的过程中,使孩子们接受美的熏陶。
我让他们用跟课文录音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尽情释放内心的感触。
孩子们一个个用童真、纯美的嗓音读出了对秋天的秋天、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这还需要繁琐的讲解吗?就让美来说话吧!二、体悟人文,领会语言情感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是新时期语文教育探讨的重要课题。
苏教版小语课文中蕴藏无穷的语言美,同时也蕴含着无尽的情感美,从而体会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高尚的和什么是伟大的。
用艺术性的提问点亮鲜活的语文课堂.
学生 注意 力 的集 中与 分散 ,心 灵 门户 的开启 与关 闭 , 应 当衡 量 我们教 学 效果 的重 要标 志之 一 , 也 应 当是 决定 我 们教 学成 败 的关键 。 因为 , 抓住 了学 生 的注 意力 , 开 启 了他们 心灵
的门户 , 就能使用使他们产生学兴趣和动力 , 体验学习的成
提高兴趣。 因此 , 提问的设计不仅要 以知识点落实为依据 , 还
要 善 于在 解 决 问题 中提 出问 题 , 创设情境 , 以激 发 学 生 的好
的不单单是为了巩 固旧知识 ,更重要 的是为了获得新知 , 使
新 旧知识 建立 联 系 , 对 已有 的提 问就是 要善 于启 发 学生 在 已 有 知识 的基础 上 , 经过分析 、 综合 、 判断 、 推理 , 获得 、 强 化新 的 知识 、 新 的能力 。如 在教 学 中可 用归 类提 问 、 对 比提 问 、 归 纳 提 问等 形式 , 揭示 一 些规 律 性 的 知识 , 帮 助学 生 更 好 地理 解掌 握 。
“ 上 好 每一 堂课 ” ,是 每一 个 教师 的 目标 。 这 就要 求 教 师要 有 深厚 的文 化积 淀 、 不 断提 升 的 自身 素 养 , 课前 文 本 解 读 的准 备及 设 计 、 对学 生 及 自己的 “ 知 己 知彼 ” 、 兼 顾 全 体 学 生 以及课 后 的及 时反 思 等 , 当然 对 这些 , 很 多 人 都会 有 精 彩 的发 言 , 在此 就不 赘述 ; 本文 主要 谈课 堂 教学 的提 问艺 术 , 与 大 家共 勉 。
4 . 4 善 于 正确评 价 注意鼓 励性
奇心和求知欲 , 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 习活动 中。如我在学习
“ 正 多边 形 ” 这节 时 , 提 出一 个 生活 中的 实 际 问题 , 请 大 家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有价值的问题点亮语文课堂
作者:徐红梅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3期
语文课和其他课一样都离不开问题,对于语文课来说,一个个问题就仿佛一个个把手,师生借着这些“把手”一步步进入文本,逐渐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情感,哲理意味,写作特色……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出有价值的问题呢,笔者觉得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问题内容要新颖,活动方式要新颖
教师创设问题时应转变观念,要深知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
怎样迅速点燃这个“火把”呢?这就要求不仅问题内容要新,而且活动方式要新,这样才能起到“助燃”的作用。
案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叙写了鲁提辖、金老父女、郑屠等主要人物,抓住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去理解人物形象,既条理清晰,又便于学生领会。
授课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学生通过读全文、思考、讨论,经过教师点拨明确:鲁提辖对金老父女是一问(为何苦),二赠(赠银两),三救(救出虎口);郑屠对金老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郑屠是一耍(消遣他),二揭(揭露罪行),三打(三拳打死);郑屠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伺候),二拼(拼命),三求(求饶)。
最后把上述情况联系起来,鲁提辖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是经典篇目,为了把握人物形象教师往往会设计“文章写了哪些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这样的“经典”问题,说它“经典”是因为几乎所有文学体裁的文章,教师差不多都会这么设问,对于学生来说,快把耳朵磨出茧子的问题哪还有什么兴趣可言,而以“他们是怎样互相对待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时归纳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把握人物的性格,虽然新老问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一样的,但这一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新颖,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的活动形式新颖,是指它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的新型模式。
在问题情境中师生互动,是一种双向交流,体现了教学活动领域的民主性,这种双向交流与传统的单项传递有本质区别,前者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后者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二、避免满堂问,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师所设问题多而杂,有满堂问的倾向。
怎样扭转这一局面呢?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恰到好处的问题也应随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设计。
而阶梯型问题情境,则是层层深入地设置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疑难。
这样的问题,启发性和逻辑性符合认识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案例:《散步》是一篇表现亲情的散文,语言的情感表达极有特点。
一位教师在教这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他问了这样一些问题:“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他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后,教者又问:“本文的句子,语义往往超出语言本身,能不能更具体地领会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学生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教者又问:“类似这样有丰富涵义的饱含感情的句子还能找出来吗?能不能举一例做个简要分析?”……
这样阶梯状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理解、欣赏、体味,学生学到的是语言,提高的是能力。
三、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最终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花儿万紫千红的原因,那么,对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你还想知道哪些“为什么”?同学们思考讨论,于是“太阳为什么是红的”、“人为什么要休息”、“星球为什么都是圆形”……等一系列问题随之涌现,教师说到:“你们的这些问题,有些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答案,更多的则期待我们同学去解决,愿你们……”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基本能做到在快结课时问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然后一起解决。
但是我想,一堂好课绝不应该是问题的终点,而应是一些问题的起点,这位教师为我们作了示范。
应该说,我们语文课上是不缺乏问题的,但是在问题情境创设上还有一些瑕疵,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1)教师在备课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仍以备教学内容为主,备“问题”、备教学方法的意识还不强,导致课堂的问题设置有时较随意,不是有备而问,所以就会问得杂乱,问得不到位,降低了问题情境的质量,课堂的有效性随之降低。
建议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尽快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备课的认识,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多下力气,争取用高质量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心灵之光。
(2)问题设计很好,但课堂上一旦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回答,教师就手足无措了,甲答不好赶紧换乙,乙再说不对教师就直接给答案了。
看出教师具有了设计好问题的能力,但课堂的调控,对学生的引导、启发、点拨的能力还不够强。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时,正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的好时机,经过合作还解决不好,教师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或相类似的内容进行类比启发,点拨等等。
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在问题情境创设上继续寻找新的突破口,力争用有价值的问题点亮每一堂语文课。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