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合集下载

01-01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物汇总

01-01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物汇总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
史观
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 国“闭关”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
整体史观
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
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例】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
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
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C.文化传播
B.资本输出
D.工业革命
3、整体史观
整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 各个地区、各种文明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 球统一体(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新航路开辟以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二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 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进入80年代以后,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 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全球化史观角度备考:命题注重考查同一时期世界各地、各种文明的 横向联系。包括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西方近代 文明对中国等落后地区的冲击与这些国家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和谐 世界的建设,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等。 例如运用全球史观分析18世纪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有必然的具 体的因素,但也由很多偶然因素导致的,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新航路开辟使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薯在全球的种植。 教材知识整合:必修1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与新中国 对外关系;必修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 势;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

多元史观理论,解读历史精彩

多元史观理论,解读历史精彩
历史学家吴于廑 [jǐn]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 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 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 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历史学家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 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这种研究体现的史观是 ( ) A.整体史观 B.文明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5.唯物史观
主要含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现代化模式:指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 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从现代化动因 和起步时间看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 市场经济模式 从经济体 计划经济模式 制特点看 混合经济模式 内源型现代化模式 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
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
苏联现代化 印度等国现代化
二、解读史识
史识是指在史观指导下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对历史 现象的辨识、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 认识等。
历史概念 史观 史识 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是对某特定历史阶段(时期)内诸多 社会现象的本质概况(规律)。 经济(经济转型、经济发展) 政治(社会主要矛盾、时代主题等) 思想文化(反映政治、经济领域深刻变化的思想观念)
主要理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D.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继承和发展: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F.原因和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 G.现象和本质。 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如何让高中学生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如何全面评价辛亥革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坚持多元史观的方法,从近代化、文明、全球、社会、革命等史观多方面来探究辛亥革命。

近代化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化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包括: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等。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的价值取向以及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也称为整体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比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史,等等。

革命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新的历史时期。

下面让我们从这些史观走进辛亥革命,探究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为工业化进程创造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政治体制民主化的重大突破。

多元史观的分析与运用2

多元史观的分析与运用2

多元史观的分析与运用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高中新课标下的史观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的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五种新史学观点。

多元史观对当前中国的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都有很大的影响。

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建立多元史观,站在多元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已经成为考生必备的能力。

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与文明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命制的主导史观,同时也不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观。

会判断具体问题情境中体现的史学观、会运用有关史学观分析问题。

1、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人物”例: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心……所以乙说……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④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所以丁说……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2、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例:(07年广东卷)【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021年整理〗《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讲义

〖2021年整理〗《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讲义

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同学们好,欢迎回到优教通历史微课堂,我是你的历史老师李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关于这一标题在我们的历史高考题中间其实可以解读为四个字,就是史观解题,那么史观解题的要领,主要是三句话,第一明确史观概念,第二熟悉关键词语,第三了解具体史实,那么首先,咱们来进行第一步,明确史观概念,咱们温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史观概念,文明史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近现代化史观:实际上是认为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全球史观,则认为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革命史观则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发展历史;社会史观呢,则是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

那么第二步,我们就要熟记这些史观的关键词语,文明史观,实际上,强调传承、交流、融合,主要内容体现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等;近代化史观:则主要从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市场化;科学化、理性化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全球史观呢,则强调分散到整体;世界市场:全球化、区域化等概念;革命史观:从生产力,生产关系,革命,阶级斗争、侵略、反抗等角度去观察历史;而社会史观:则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等方面去了解、熟悉我们的历史。

那么,下面我们讲第三步,就是了解具体史实,解读历史事件,我们需要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呢,就是界定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们的全球史观和革命史观,跟这两个关系非常的密切,第二明确其背景和参与者,就是它为什么发生,有哪些人参与进来了,第三,了解其发生的过程,以及它产生的后果,这样我们才好评价它,第二个方面就是评价历史人物,我们也要做到三步,第一步,也是要界定其生活的时间与空间,这根前面解读历史事件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的近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与这两个东西密切相关,了解它的立场和行为动机,就是为什么这样做,它所代表的利益阶层在哪里,第三,熟悉其参与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高考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高考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一、全球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多种史观另眼看高考: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九)

多种史观另眼看高考: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九)

• 谢谢您的观看!
利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熟记关键词语
了解具体史实
利用多元史观 解读“历史事件”
例一:用多元史观解读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转变的转折点。
例二:用多元史观解读 “罗斯福新政”
革命史观——“新政”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是资本主义 制度自我完善的表现。
评价“历史人物”
孙中山 (1866—1925)
例二:用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查韦斯: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 绝的先锋 。
——革命史观 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加强了世界 的联系。
——全球史观 克罗斯比 (美)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 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社会史观与文明史观
例三:用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革命史观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而 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近代化史观认为: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 腐观念,对中国工业、国防、军队、教育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例四: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利用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看重大历史事件汇编

多元史观看重大历史事件汇编

(3)全球史观: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了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社会史观: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
剪辫、不缠足还是婚姻、习俗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典例6】 (2015· 天津联考)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O
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
7.多元史观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现代化史观: 既属于中国近代化 ( 现代化 ) 进程的组成部分 ( 生产、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2) 全球史观: 既体现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 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汇 的特点。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从现代化史观看新中国成立。图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
成果和新中国成立,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 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故 A 、 B 项 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 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民主政治新阶段,推动了中国
现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是辛亥革命,
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上,确立马克思主
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 要条件。
【典例8】
下图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
变。其共同点是(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解析
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迈出了中国政体由 专制到民主的重要一步,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元史观是一个综合性的历史观,它重视多个角度,多元思维,多元视角的历史研究方法。

它的出现是因为在不同的角度上,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同,观点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多元化的历史观来看待历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多元史观的理念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多元思维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元史观在历史分析中的应用之多角度分析多元史观的第一个理念是多角度分析。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事件,通过一个角度,我们不能充分了解历史事件本质。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历史事件,这样才能全方位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

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应该从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角度分析其背景和发展。

只有通过从多个视角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充分了解历史本质,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二、多元史观在历史分析中的应用之多元思维多元史观的第二个理念是多元思维。

历史是一个多面性的事件,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观点来解释。

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多个层面和多个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而历史思维能够让我们在综合分析历史事件时,从不同的思维模式中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学习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役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历史思维模式如战略思维、策略思维、人民思维等,来更好地了解战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判断。

这样能够完善我们的历史思维模式和方式,提高我们的历史研究能力。

三、多元史观在历史分析中的应用之多领域多元史观还可以带来多领域分析的观点。

历史只是一个领域,与其它领域有关联。

例如,《黛丽雅的幸福生活》这本小说就涉及到俄国文化、西方文化、曲艺文化、歌剧文化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多个领域,包括文化、哲学、艺术等角度逐渐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多元史观在历史分析中的应用之多元文化多元史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多元文化,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来研究历史事件。

003多元史观

003多元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的地方。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 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 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 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 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 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 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 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 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500~1850)》
答案:赞同第一种观点:西方的崛起是世界史中最光辉的一页,古希 腊的民主制度为近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蓝本;罗马法以其系 统性完整性而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欧洲 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伴随欧洲崛起和对外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 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被动地被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来。综上所述,西方(欧洲)的崛起是推动世界历 史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戊说:“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文明史观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避免单一视角,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多元的历史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多元史观的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多元史观的概念多元史观的概念源于西方历史学界,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地历史教学界的认可和应用。

它主张通过比较历史现象,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多元史观中,历史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被多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多元史观强调历史的相对性和包容性,认为历史不能被单一的标准和观念所规范,而应该以多种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和看待历史事件。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元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多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国内史为主,忽视了世界各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多元史观,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多元史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增强历史认知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批判能力。

多元史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和运用多元史观。

可以选择世界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者人物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法国大革命》时,可以穿插介绍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十月革命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种史料和文献来了解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多元史观 解读历史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
巩固训练
2、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中反映了19C后半叶以后近代化发展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 ①军事近代化 ②政治近代化 ③技术近代化 ④文化生活近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
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乙说……
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
通晓语体特点,理清语脉走向
能够理解词语在材料中的含义
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能够把握材料的结构层次
能够把握材料表现的观点和态度
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
历史材料分析的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中,不同文化、民族、地域、社会群体等多元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在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多元因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多元史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

历史事件往往有多种解读和解释,多元史观意味着学习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多视角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和理解,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多元史观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政治史为主,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历史研究。

而多元史观要求学生关注不同文化、民族、地域、社会群体等多元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通过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民族等历史,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拓宽自己的历史视野。

多元史观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文化差异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个文化、民族交流日益频繁,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多元史观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批判。

历史事件往往是复杂的,包含着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通过多元史观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事件背后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样的思考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尊重文化差异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

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多元史观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

多种史观评析历史

多种史观评析历史

(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文明的分类纵向:(1)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2)工业文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3)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

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

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对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评价:①从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⑤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1)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多元史观的概念介绍多元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中,认为历史是多元的、多样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历史观。

多元史观主张历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因素和视角,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多元史观认为历史是多样性的纷繁复杂,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单一的视角去解释和理解历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的概念介绍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元史观的理念,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简单地以一种固有的观念去解读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观点和理论,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多元史观的概念介绍,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深度。

多元史观的概念介绍,将为学生打开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促使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1.2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史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多元史观通过强调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单一视角的局限,培养其辨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多元史观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理解,使他们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过程,还能够探讨不同历史观点之间的对立与共识。

多元史观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历史思维水平。

通过接触不同的历史观点,学生可以学会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的优劣之处,形成独立的历史理解和看法。

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判断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历史观,提高其历史思维水平,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2. 正文2.1 多元史观的理论基础多元史观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传统的历史观念往往是线性和单一的,将历史看作是一个简单的进程,强调一种特定的历史解释和表达方式。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史观题是高考常考体型之一,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史观被纳入考题之中。

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的评价的常考内容。

这几年常考的史观有:史观含义例证辩证唯物史观(最常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历史是英雄创造的(错误);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正确)革命史观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的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史实)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采猎文明到农业再到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政治、精神文明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进步近(现)代史观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具体表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洋务运动(器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文化)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全球史观以全球视野看问题,人类历史是一个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联系为一个整(整体史观)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全球通史》就是代表)体;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拓展;全球化、地球村等社会史观关注人们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土地)体现了社会史观多元史观应用示例:1.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1)全球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前后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用多元史观对洋务运动进行分析

用多元史观对洋务运动进行分析
社会史范式角度
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唯物史范式角度
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
用多元史观对洋务运动进行分析
用多元史观对洋务运动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分析
革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范式角度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现代化范式角度
迈出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整体史范式角度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
文明史范式角度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生态史角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造成资源大量开采,自然环境严重污染
【例四】运用多元史观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现代化角度
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社会史角度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
生态史角度
兴建田纳西水利工程,改变了生态环境
文明史角度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瓦解自然经济,使中国从农业文明逐步融入世界工业文明。
社会史角度
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如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
唯物史角度
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
【例二】运用多元史观对鸦片战争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鸦片战争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现代化角度
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整体史角度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文明史角度
促使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社会史角度
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大众传媒与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唯物史角度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
还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自己如此类推啦)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见下表:
【例一】运用多元史观对洋务进行分析
史学观点
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分析
革命史角度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史观题是高考常考体型之一,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史观被纳入考题之中。

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事件,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的评价的常考内容。

这几年常考的史观有:多元史观应用示例:1.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1)全球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前后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3)现代化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经、思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起点。

(4)革命史观: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些地区的人民的反抗具有正义性。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是世界各地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

2. 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文明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近(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问题。

(5)生态史观: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 用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3)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从唯物史观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的田地,这就是私田。

私田的收获产品由土地所有者占有。

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统治者可以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本身而得到比奴隶制下同样多的、甚至更多的劳动产品。

劳动者在交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之后,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一种新的、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失去制约各诸侯国的手段和能力,于是礼崩乐坏,纷争不已。

当旧的生产方式瓦解之后,旧的(奴隶制)上层建筑也无法维持下去,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改革、变法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

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从文明史观看,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集中释放了自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所积累的思想文化潜力,周礼文化不战而胜,为后世所效仿。

后世之学问道理出自百家,后世之治世之论出自百家。

尽管二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始终没有消亡,正是由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才能在许多领域都创造出自己的文明成果。

(3)从社会史观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正是由于哲学被共同的社会现实所需要,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

儒家思想表现为对混乱的社会秩序的改造,企图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而道家思想则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指出文明是一切异化的真正根源,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

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

5.从多元史观看鸦片战争(1)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3)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4)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6.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7. 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西用”主张(1)近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2)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革命史观: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8.不同史观下的辛亥革命(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②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③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④)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演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⑤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⑥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9.不同史观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认识(1)整体史观:“大跃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完成各种各样的高指标。

而这些高指标的提出,与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的“十五年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口号有着密切的联系。

____年,在回应“苏联要15年赶超美国”说法时,谈到要让中国在15年内赶超英国。

毛泽东的期望是通过群众运动等方式,使中国指标性工农业产品在产量上赶超英美发达国家。

(2)唯物史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但是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下,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生态史观:“大跃进”运动中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

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4)社会史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期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10.认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用革命史观(1)革命史观: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全球史观: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近代化史观: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专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