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1章 感 冒【圣才出

合集下载

【中综大纲】中医内科学需要掌握的内容?

【中综大纲】中医内科学需要掌握的内容?

【中综大纲】中医内科学需要掌握的内容

本公众号由远志医研(中国中医考研)所创,本文内容供各位学习参考。

中医内科学

(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病、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郁证、癫狂、痫病、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和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和癌病。

3.下列病证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病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

(20)中风、厥证、痫病、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48章 痹 症【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48章 痹 症【圣才

第48章痹症

48.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内经》论痹症)、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摄

48.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肉、骨节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二、痹证的历史沿革

1.《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2.《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内经》分五痹。《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4.《素问·痹论》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骨痹内舍于肾;筋痹内舍于肝;脉痹内舍于心;肌痹内舍于脾;皮痹内舍于肺。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

(2)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

2.病机

风、寒、湿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肉、骨节,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3.病性

(1)寒证: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2)热证: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

3.病理转归

(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屈伸不利、肿大等症。

(2)病久气血伤耗,可出现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证候。

(3)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腰痛)【圣才出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腰痛)【圣才出品】

第52章腰痛

52.1 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摄

52.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

1.《内经》指出腰痛的病位在肾,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如《素问》“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了寒湿腰痛的证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3.《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创用青娥丸治腰痛。

5.《丹溪心法》认为腰痛的病因“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治疗上提倡“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6.《景岳全书》认为腰痛尤以肾虚为主。

7.《七松岩集》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8.李用粹《证治汇补》云:“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提出治疗应以分清标本先后缓急为原则。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外邪侵袭

以湿邪致病者为多,有风湿、寒湿与湿热之不同。

(2)闪挫跌仆

(3)年老久病

老年肾气虚衰,精血亏耗,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或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

2.病机

经脉痹阻,腰府失养。

(1)外感腰痛由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病因与发病
7.1 考纲要求
一、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二、发病 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b.提出病因的“三部”分类法,《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
清湿则伤下。”
③东汉张机:发病途径分类法,指出:“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病因的分类
①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
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②继发性病因:在疾病过程中,某些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
结果的,在另一阶段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病理产物可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结石。
③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3)中医对病因分类及沿革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考试大纲解析

随着2024年考研大纲的公布,对于有志于攻读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来说,了解并掌握《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这一科目的考试大纲显得尤为重要。本篇文章将对新大纲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考生把握复习方向,高效准备考试。

一、考试性质与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招收中医药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主要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深造所需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以及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结构

根据最新大纲,该科目考试涵盖以下主要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合参的方法和技巧,病证的辨识和判断。

3. 中药学:中药的基本知识,如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

4. 方剂学:方剂的组成原则,常用方剂的功效、适应症及配伍禁忌。

5. 中医内科学:内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原则。

6. 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学:各科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

三、考试形式与时间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题等。

四、大纲变化与解析

相较于前一年的大纲,2024年的《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在总体框架上保持稳定,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所更新,更加强调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察。考生应特别关注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020年全国统考专业课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精品资料

2020年全国统考专业课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精品资料

2020年全国统考专业课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0年考研初试首选资料。

2020年全国统考专业课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考研历年真题汇编

1-1、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综合]2005-2018年考研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考研首选资料,分析真题可以把握出题脉络,了解考题难度、风格等,为考研复习指明方向。

第二部分、考试大纲、高分复习笔记

2-1、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2、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高分复习笔记

2-3、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药学]高分复习笔记

2-4、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高分复习笔记

2-5、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针灸学]高分复习笔记

2-6、2019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诊断学]高分复习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习效率,基础强化阶段首选资料。

第三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3-1、2020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3-2、2020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药学]考研核心题库

3-3、2020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研核心研题库

3-4、2020年统考307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针灸学]考研核心题库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考研中医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参考答案】A

2.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参考答案】B

3. 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参考答案】A

4. 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参考答案】C

5. 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参考答案】C

6. 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参考答案】D

7. “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

B、卫气和

C、宗气足

D、营气盛

【参考答案】B

8. 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

【参考答案】A

9. 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

C、风性开泄

D、风性善行

【参考答案】B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参考答案】A

11. 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

B、气闭

C、气脱

D、气亡

【参考答案】C

1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1章 眩 晕【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1章 眩 晕【圣才

第31章眩晕

31.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

3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二、历史沿革

1.《内经》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2.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3.《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

则为之旋转。”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4.《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

5.《景岳全书·眩运》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6.《重订严氏济生方》首提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

7.《医学正传·眩运》指出眩晕的治疗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例1】(X型题)关于眩晕的病机,历代医家著名的观点有()。[2005年研]

A.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B.无虚不作眩

C.无痰不作眩

D.风火相搏

【答案】ABCD

【解析】A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内经》的观点。B项,无虚不作眩为张景岳的观点。C项,无痰不作眩为朱丹溪的观点。D项,风火相搏为刘完素的观点。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哮证)【圣才出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哮证)【圣才出品】

第3章哮证

3.1 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医学正传》论哮与喘)、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3.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二、历史沿革

1.张仲景《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

2.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3.明·虞抟《医学正传》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以痰为主,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

(2)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

2.病机

“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3.病理转归

(1)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

(2)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而痰浊又复壅盛,(3)严重者心阳受累而发生“喘脱”危候。

四、病证鉴别

1.哮证与喘证

表3-1

2.哮病与支饮

表3-2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总属邪实正虚,已发作的以邪实为主,未发作的以正虚为主。

(2)邪实当分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的不同。

(3)正虚应审其阴阳之偏虚,区别脏腑之所属,了解肺、脾、肾的主次。

2.治疗原则

(1)基本原则:根据“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说,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考试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等部分。

具体考试科目和分值分配如下:

1.

中医基础理论:约30%(36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中医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

2.

3.

中医临床基础:约15%(18分),包括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诊断治疗原则等内容。

4.

5.

中药学:约15%(18分),包括中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6.

7.

方剂学:约15%(18分),包括方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8.

9.

中医诊断学:约10%(12分),包括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望、闻、问、切四诊和病案书写等内容。

10.

11.

中医内科学:约25%(30分),包括中医内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常用中药方剂等内容。

12.

13.

针灸学:约5%(6分),包括针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用穴位和针灸治疗方法等内容。

14.

15.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5%(6分),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研究⽣⼊学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中医)考

试⼤纲

⼀、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中医)考试是为⾼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研究⽣⽽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考试科⽬。其⽬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掌握中医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平和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评价的标准是⾼等学校中医药学学科优秀本科⽣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平,以利于各⾼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研究⽣的招⽣质量。

⼆、考查⽬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临床医学⼈⽂精神等⼋部分,主要考查考⽣是否准确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具有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以及是否具备医德医⻛和职业素养。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式

答题⽅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考⽣在答题卡上作答。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医基础理论30分;中医临床基础35分;中药学35分;⽅剂学30分;中医诊断学25分;中医内科学90分;针灸学30分;临床医学⼈⽂精神2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每⼩题1.5分,共120分。A型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形式。其中单项选择题120道,每题1.5分;多项选择题30道,每题1.5分。

B型题:每⼩题1.5分,共60分。B型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0章 头 痛【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0章 头 痛【圣才

30.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30.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二、历史沿革

1.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2.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治疗头痛的不同方药,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并主张分经用药,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

4.朱丹溪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5.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云:“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2.病机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1)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它邪,如寒、湿、热等。

(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3.病理性质

(1)外感头痛属表属实。

(2)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属虚,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

【例1】(X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内伤头痛发病原因的有()。[2014年研]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26章胁痛【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26章胁痛【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26章胁痛【圣才

第26章胁痛

26.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26.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历史沿革

1.胁痛最早见于《内经》。其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2.《济生方》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

3.《景岳全书》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4.《证治汇补》篇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5.《诸病源候论·腹痛诸候?胸胁痛候》指出胁痛的发病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2.病机

肝络失和,其病机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

3.病性

有虚实之分,以实证多见,虚实夹杂证亦不少见。

(1)因肝郁气滞,瘀血停滞、湿热蕴结所致多属实证,为“不通则痛”;三者以气滞为先。

(2)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4.病位

主要在于肝胆,且与脾、胃、肾有关。

【例1】(X型题)胁痛的主要病机有()。[2005年研]

A.肝气郁结

B.瘀血阻络

C.湿热蕴结

D.肾阳虚弱

【答案】ABC

【解析】胁肋为肝脉的循行部位,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滞,痹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均可导致胁痛的发生。D项,肾阳虚弱则表现为小腹冷痛。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18章 呕 吐【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18章 呕 吐【圣才

第18章呕吐

18.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病证转化、预防调摄

18.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别: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吐常多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二、历史沿革

1.《内经》已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吐。

2.《金匮要略》认识到呕吐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不可止呕的治疗禁忌。《金匮要略》“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4.明·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

5.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泄肝安胃”为呕吐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外邪犯胃

风、寒、暑、湿、秽浊之邪,尤以寒邪居多。

(2)饮食不节

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皆可伤胃滞脾,而致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

中阳不振,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成饮成痰,饮邪上逆,发生呕吐。亦有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引起呕吐。

2.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病位

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

4.病性

有虚实之分。

(1)因外邪、饮食、痰饮、肝气等伤胃,胃之和降所致者属实。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27章 黄 疸 【圣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27章 黄 疸 【圣

第27章黄疸

27.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

27.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黄疸是指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导致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引发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二、历史沿革

1.《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

2.张仲景《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伤寒论》强调了湿热与寒湿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创制茵陈蒿汤治疗黄疸。

3.《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

4.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治疗阴黄。

5.《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6.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不良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外感湿邪、热邪、寒邪、疫毒等,关键是湿邪为患,《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2)内伤饮食、劳倦

①过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

②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

(3)病后续发

2.病机

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

3.病位

主要在脾胃肝胆。

4.病性

有湿热和寒湿两端

(1)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阳黄又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

(2)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充斥三焦,内陷心肝,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称为急黄。

考研中医综合九版中内重点小结归纳精编版

考研中医综合九版中内重点小结归纳精编版

考研中医综合九版中内重点小结归纳精

编版

9版

九版《中医内科学》重点小姐

肺系病证

一、感冒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病机: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病机: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心烦口渴,或口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

便或溏,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

附:体虚感冒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表虚自汗―――――玉屏风散

病机:气虚卫弱,风寒袭表,气虚无力达邪

短,苔白脉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病机: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病机:

力。

二、咳嗽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医学心语》论病理。《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病机:风寒袭肺,宣肺止咳

证见:咳,肢体头痛,咽痒,痰稀薄白,常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病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浮滑。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证见:连声作呛咳,咽痒干痛,鼻唇干燥,舌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感冒

1.1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病因病理、病症鉴别、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

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二、历史沿革

1.《内经》已有对感冒的论述。

2.汉·张仲景《伤寒论》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

3.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其介绍用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

4.《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5.明清时期,感冒与伤风互称。

6.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首创“时行病”之说。

7.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例1】(A型题)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病名的医籍是()。[2012年研]

A.《诸病源候论》

B.《仁斋直指方》

C.《类证治裁》

D.《医学源流论》

【答案】C

【解析】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首先提出了感冒病名,《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提出了“时行病”,而清朝林佩琴《粪证治裁·伤风》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外感六淫,以风为主。主要有风寒、风热、暑湿证候,一般以风寒、风热证为多见,暑湿证次之。

(2)时行疫毒伤人。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

2.病机

(1)基本病机是邪犯肺卫,卫表不和。风性轻扬,多犯上焦,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卫表不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痛。

(2)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轻重有关。

四、病症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

表1-1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1)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2)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易变生它证。

五、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辩外感内伤

①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卫表证;

②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症。

(2)辩证候虚实

①表实证者,应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不同;

②属表虚证者,应区别气虚、阴虚之不同。

2.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解表达邪。

(1)风寒治以辛温发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2)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以免重伤肺气。

3.分证论治

表1-2

【例2】(A型题)治疗感冒暑湿伤表证,应首选()。[2009年研] A.荆防败毒散

B.银翘散

C.新加香薷饮

D.参苏饮

【答案】C

【解析】暑湿感冒证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闷脘痞,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病因病机:夏季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代表方:新加香薷饮。该方长于清暑化湿,适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身热心烦等症。A项,荆防败毒散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用于风寒感冒;B项,银翘散辛凉解表,清肺透邪,用于风热感冒;D项,参苏饮益气解表,用于气虚感冒。

【例3】(A型题)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困重,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白而腻,脉濡。其证候是()。[2006年研]

A.风寒证

B.风热证

C.暑湿证

D.暑热证

E.寒湿证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其主症是身热,微恶风,汗少,鼻流浊涕;兼次症是肢体困重,头昏重胀痛,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脉象是舌苔薄白而腻,脉濡。从主症中可诊断为外感表证之感冒并有热象,通过兼次症、舌脉象可知感受湿邪较重,可诊断为感冒暑湿证。

【例4】(X型题)治疗体虚感冒,其治法是()。[2011年研]

A.润燥解表

B.滋阴解表

C.益气解表

D.助阳解表

【答案】BCD

【解析】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感冒证型有虚实之分,体虚感冒证型有:(1)气虚感冒,证机概要:表虚卫弱,风寒承袭,气虚无力达邪。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药:参苏饮。(2)阴虚感冒,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3)阳虚感冒,治法:助阳解表。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4)血虚感冒,治法:养血解表。方药:葱白七味饮。

【例5】(X型题)治疗感冒风寒束表证,宜选()。[2008年研]

A.荆防败毒散

B.葱豉桔梗汤

C.荆防达表汤

D.小青龙汤

【答案】AC

【解析】BD两项,葱豉桔梗汤为治疗风热感冒的代表方,小青龙汤为治疗外寒里饮证的代表方。荆防达表汤疏散风寒,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袭表,肺卫失和等证;荆防败毒散全方辛温解表,亦用于风寒袭表,肺卫失和等证。

【例6】(X型题)治疗气虚感冒可用()。[2007年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