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玛窦儒学观的特点
总结我国儒学思想特点
总结我国儒学思想特点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社会制度中。
儒学思想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学思想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儒学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可能变得堕落。
因此,儒学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和互相激励来修正人的行为,使其回归本性,实现自我完善。
其次,儒学思想注重修身养性。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达到合乎人性和社会规范的境地。
修身养性包括修养品德、塑造人格、培养自律能力等方面,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再次,儒学思想强调家庭伦理。
儒学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元,认为家庭关系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
它强调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尊重,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表达关爱的方式。
此外,儒学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权威。
儒家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有明晰的职责和义务,以及权威的行使。
儒学强调君臣、父子、朋友等人际关系的相互尊重与负责,秉持传统的权威机构和道德规范。
还有,儒学思想重视教育与治理。
儒学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行,造就君子。
同时,儒学强调君主的治理方式应以德为主,通过自身的品行和德行来感化民众,而非强制手段。
最后,儒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学主张人应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他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认为个人的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总之,儒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人类本性的善良、修身养性、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与权威、教育与治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思想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利玛窦否认儒家为宗教
利玛窦否认儒家为宗教利玛窦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得一个重要人物,自然也是学术界讨论得热点.在对利玛窦得研究中,必定涉及到他得儒学观,而在其儒学观中,有一个尚在讨论中得咨询题,即儒家是否是宗教.或者讲,通常所谓得儒教之“教”,是教育之“教”,依然宗教之“教”.在利玛窦儒学观得讨论中,近来有一种观点大概占了上风,即认为,利玛窦确信儒家是宗教.也确实是讲,在利玛窦看来,儒教之“教”是宗教之“教”.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妥.本文正是为此而作.在进入正文之前,我想有一点需要提请诸位注意,本文所讲得宗教这一概念,是西方人得概念,所以也是今日大多数中国学者认可得概念.为了更清晰地讲明咨询题,我想引用两处支持利玛窦儒家为宗教得论述.第一处在孙尚扬与钟鸣旦合作得《1840年前得中国基督教》一书中,本书第138页讲:“对此咨询题,利氏(引者按:即利玛窦)得回答有二:儒学是一种宗教;儒学不是正式得宗教.”另外,第139页还讲:“也确实是讲,他(引者按:指利玛窦)认为后儒尤其是宋明理学不是宗教.”第二处出自“中评网”“儒学咨询题争论”得综述,其中有如此得话,“利玛窦以其基督教背景和立场而认为春秋往常得儒学是宗教,两汉以后得儒学不是宗教,并褒扬前者贬抑后者.”上述引文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权威,但足以讲明这一类观点.从全然上讲,我认为这一类观点误解了利玛窦得儒学观.那么,利玛窦到底如何看待儒学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明.第一个方面,从教理得角度加以讲明,第二个方面,引用利玛窦本人得话来讲明.Www先讨论第一个方面,即教理方面.利玛窦来到中国得全然目得是传教,亦即推广基督教信仰.基督教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得缺憾确实是极端得排它性,它把基督教以外得一切宗教都视为异教,必须加以反对、消灭.利玛窦来到中国后,采纳了其上司范礼安制定得习惯性传教策略,力求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习惯.从这层意义上讲,他只能与中国文化相习惯,而不能与中国宗教相习惯.由此可见,身为天主教传教士得利玛窦不可能认儒家为宗教,假如是那样得话,他与之习惯得就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宗教.如此就会成为异端,是要遭到教庭惩处得.因为从身份上看,利玛窦属于天主教耶稣会,该修会纪律严明.利玛窦得这一身份,决定了他在中国得任何举措,都必须取得罗马教庭得认可.假如利玛窦把儒学视为一种宗教,他如何可能得到罗马教庭得许可,如何可能获准出版充满儒学思想得《天主实义》.至于上述引文中讲到利玛窦认宋明理学为非宗教,更加不能用天主教教理来解释清晰了.学界都一致认为,利玛窦对儒学得差不多立场是,同意先秦儒学,排斥宋明理学.采取这一策略得缘故,恰恰是他认为宋明理学是宗教,或者至少认为,宋明理学得宗教色彩太浓,因而必须加以排斥.利玛窦得这一差不多立场,是由天主教教理中得排它性决定得.即便如此,利玛窦去世以后,他以儒释耶得策略依然遭到攻击,并为后来得礼仪之争埋下了伏笔.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利玛窦本人得论述.利玛窦首先确信,儒家在中国得地位是独一无二得.他讲:“儒教是中国固有得,同时是国内最古老得一种.中国人以儒教治国,有着大师得文献,远比其他教派更为闻名.……孔子是他们得先师,据他们讲发觉了哲学这门学咨询得乃是孔子.”[1]我想讲明,我得引文都来自中文译本,手上没有原文能够查对.只是熟悉西文得人不难明白,儒教、儒学、儒家这几个词都能够用一个西文单词来表示,至少在英文中能够.因此,我认为,何高济译本译为“儒教”,是译者得观点,并非利玛窦得观点.儒学进展有两个高潮期,一是先秦,一是宋明.这就要求利玛窦把二者区分开来.利玛窦也确实如此做了,他认为,宋明儒家差不多不是古代儒家了,他们歪曲了先秦儒家得思想.“我们试图驳斥这种哲学(指儒家附会得制造论),不仅仅是依照道理,而且也依照他们自己古代哲学家得论证,而他们现在得全部哲学基本上有负于这些古代哲学家得.”[2]利玛窦承认,儒家有宗教观念,有至上神得信仰,但他不是一种宗教.他讲:“他们不相信偶像崇拜.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偶像.然而,他们却得确相信有一位神在维护着和治理着世上得一切事物.他们也承认不得鬼神,但这些鬼神得统治权要有限得多,所受到得尊敬也差得多.”[3]论到宗教,利玛窦所遵循得,是从西方宗教理论得角度来阐述得宗教.也确实是从那个角度看,利玛窦否认儒家为宗教.他指出,按照西方宗教理论,宗教必须具备得一些必要条件,而这些条件儒家都不具备,因此讲,儒家不是宗教.这些必备得条件,包括专门得崇拜场所,专职得神职人员,严密得教规教义等.利玛窦讲:尽管这些被称为儒家得人得确有一位最高得神祗,他们却不建筑崇奉他得圣殿.没有专门用来崇拜这位神得地点,因此也没有僧侣或祭司来主持祭祀.我们没有发觉大伙儿都必须遵守得任何特别礼仪,或必须遵循得戒律,或任何最高得权威来解释或颁布教规以及惩处破坏有关至高存在者得教规得人.也没有任何念或唱得公众或私人得祷词或颂歌用来崇拜这位最高得神祗.祭祀这位最高神和奉献牺牲是皇帝陛下得专职.[4]至于儒家得祭祀活动,利玛窦并不认为这是宗教仪式.他讲:“信奉儒教得人,上至皇帝下至最低阶层,最普遍进行凉爽得是我们所描述过得每年祭祀亡灵得仪式.据他们自己讲,他们认为这种仪式是向已故得祖先表示崇敬,正如在祖先生前要受崇敬一样.……他们如此做是盼望小孩们以及没有读过书得成年人,看到受过教育得名流关于死去得父母都如此崇敬,就能学会也尊敬和供养自己在世得父母.”[5]论到孔庙,利玛窦把它理解为中国文人得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向孔子表示崇敬与感谢得地点.在孔庙中得祭拜并不是宗教,因为“他们不向孔子祷告,也不请求他落福或盼望他关心.他们崇敬他得那种方式,正如前述得他们尊敬祖先一样.”[6]利玛窦除了自己论述以外,还引用儒家学者得解释来支持自己得观点.他指出,“儒教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宗教派不,只声称它是一个阶层或团体,是为正统政府和国家普遍利益建立起来得一个学派.”[7]从上面简单得讨论,我想差不多不难得出结论,利玛窦并不认为儒家是宗教,至少不是西方宗教理论所指认得那种宗教,而这种宗教理论,正是今天大多数中国学者理解宗教得指南.认识到这一个前提,关于利玛窦得研究,关于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得研究,关于更加深入地理解礼仪之争,关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得研究,甚至关于儒学得研究,基本上特别重要得.--------------------------------------------------------------------------------[1]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100-101页.[2]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102页.[3]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101页.[4]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102页.[5]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103页.[6]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104页.[7] 转引自林金水,“儒教不是宗教——试论利玛窦对儒教得看法”,载《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利玛窦中国札记》视域下的中国文化
《利玛窦中国札记》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利玛窦是明末来华耶稣会传教士中的一员。
虽然他来华的目的在于传播天主教,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并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为一位学者型传教士,利玛窦在其《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中国文化从物质、制度到价值、心理层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对于我们今日的文化建设与交流不无启发意义。
标签:利玛窦;中国;中国文化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以传教的形式,为中国和西方搭建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通过它中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进而在彼此的境内形成了一股异域文化热,成就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这一过程中利玛窦无疑是一位关键人物。
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曾经游历过许多地方,他以传教的亲身经历所撰写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以下简称《札记》),通过客观冷静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记述对明末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也反映出其独特的中国文化观。
一、物质文化利玛窦在《札记》中对中国的机械工艺、建筑医药等科技文明作了详细的描述。
他很注重在与西方的比较中,如实客观地评介中国的物质文化。
他认为中国的确超过西方的方面,从不吝啬赞誉之词。
第一次见到南京城时,他就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之匹敌或胜过它。
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至于整个建筑,且不说它的个别特征,或许世上还没有一个国王能有超过它的宫殿。
”[1]286—287除建筑外,他还夸赞中国人在天文和数学上“取得很大进步”,中国人的机械工艺很发达,医药水平和欧洲一样。
但与此同时,他对中国物质文化上没有或者不如西方的地方,也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来:“从房屋的风格和耐久性看,中国建筑在各方面都逊于欧洲。
”[1]20“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大米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利玛窦的上帝与儒家的天命
Matteo Ricci's God and Confucian Destiny 作者: 尚文华
作者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文化
页码: 63-7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上帝;天命;为善有意;为善无意
摘要:如何处理人与超越者的关系是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形态都要面临的问题,亦是不同文明形态间进行对话所绕不过去的话题.四百年前,中西之间的初次思想对话即是在这个层面展开,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深入反思.儒学未能接受利玛窦的说理逻辑,利玛窦亦未能在"天命意识"的刺激下反思其理性的上帝.今日重提这段思想对话会让我们看到,儒学若要在现代思想世界中确立自身,就不得不接受界定和逻辑这一分析的思路;理性神学若要让人的生存重新面对可能性就不得不与"天命体系"或"信仰"内在地相遇.重回历史上的初次相遇和对话,能够为今日中西深度的思想交流提供基本的坐标,以审视传统和传统中的彼此.。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400多年前,小帆船“圣路易”号载着一位蓝眼睛的西方人从大西洋彼岸驶来,穿过狂风惊涛,来到中国澳门。
这位西人名叫利玛窦。
不久他再度乘船溯西江而上,踏足广东肇庆,从此走进中国文化的大门,他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致力于向中国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并将中国文化推介出去。
继马可波罗之后,他是又一位对中国文化“痴迷”的意大利人。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利玛窦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
1552年10月,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省马切拉塔市的一个药剂师家庭,原名MA TTEO RICCI,23岁时被派往东方。
利玛窦与罗明坚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9月10日)经澳门抵肇庆,6年后离开。
这期间,利玛窦取号“西泰”,又号“西江”。
肇庆六年,利玛窦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他所创业绩,有不少堪称“中国第一”。
第一座欧式天主教堂利玛窦与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澳门教会负责人罗明坚来到肇庆后,剃头留须,身着中国僧袍,自称“西僧”。
他们向知府王泮行磕头礼,道:“我们这些欧洲人,早已仰慕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这次远渡重洋,是慕中华帝国之名,来这里度过余年的。
”随后提出想在这里择地造房而居,表示绝不生事。
翰林出身的王泮是明朝少有的开明官员,能诗擅写,见两位西僧态度友好谦和,对他们采取了宽容接受的态度。
得到当地官府的准许,利玛窦将在澳门募集到的约20万银元(一说是6000金币),于祟禧塔旁择地建造教堂。
1584年夏天,教堂的第一层建成了。
落成之日,王泮送来亲笔题匾“仙花寺”。
“仙花”是中国人对圣母的一种别称,“寺”是中国佛教徒聚集的场所。
法国裴化行所著的《利玛窦评传》中说:“名称是王泮取的……听到如此诗意的名字,老百姓立即认为就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利玛窦同意将天主堂起中国化的名字,无形中拉近了他与肇庆人的距离。
1585年11月24日,中国内陆第一座欧式天主教堂仙花寺全面竣工。
教堂分上下两层,外墙用青砖砌成。
总结我国儒家思想的特点
总结我国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本主义: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人的美德和道德行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强调个体要通过教育、修身养性,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2. 社会伦理:儒家关注社会伦理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是仁爱,即关心他人、悲天悯人的情操。
儒家主张的仁道代表着互助互爱、公平正义、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儒家道德规范被具体体现于五伦之中,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孝敬、忠诚等。
3. 教育至上: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括“教学相长”、“以德育人”等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儒家强调师生关系和学术传承,儒家学堂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尊孔崇儒: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孔子被尊奉为儒家思想的缔造者和圣人,崇尚孔子的学说成为社会的共识。
由于长期的影响,儒家思想深深烙印了中国文化,并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5. 和谐与平衡: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和平衡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保持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儒家强调天理人情的契合,追求内外的和谐。
儒家的治国理念也是以和为贵,注重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以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为核心,以教育至上和和谐为基础,强调尊重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中国社会、政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耶儒结合”——浅析利玛窦的《天主实义》
论“耶儒结合”——浅析利玛窦的《天主实义》耶儒结合是指天主教和儒学两大文化相结合的思想,是华夏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相互交融。
而利玛窦的《天主实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是耶儒结合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浅析利玛窦的《天主实义》及其在耶儒结合中的影响,并且将通过5个例子来表明其影响。
首先,利玛窦的《天主实义》是一部基督宗教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是耶儒结合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该书中,利玛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多次引用儒家经典,并在其中加入了天主教的学说,将两种文化的精华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耶儒结合思想。
这种思想的形成对中国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探讨了许多人类普遍的基本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人性等。
他的思想不仅深刻,而且积极地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使得该书所传达的思想更加立体而丰富。
例如,在书中他写道:“只要我们本着自己的良心,遵循真正的信仰,寻求好的行为,我们就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这里他既引用了儒家的良知观念,又强调了基督教的信仰观念,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这一基本问题。
第三,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也探讨了环境问题。
他认为,保护环境是人类应负的道德责任,而这种责任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更应该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政策上。
例如,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应该倡导和推动环保意识,从个人到社会,从行动到思想,从生活方式到社会政治制度,共同构建和谐环境和社会。
”这种环保意识既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现,也是基督教“爱”与“奉献”的体现。
第四,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强调了“仁”的概念,并与“爱”的概念融合。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们,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
例如,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宽恕与爱,而这些都是基督教和中华文化共同的理念。
”这种理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概念,也体现了基督教中“爱”的概念,使得两种文化得以结合理念,形成独特的耶儒结合思想。
利玛窦传教——精选推荐
浅析利玛窦的文化交流方式摘要: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新时代,它持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经验。
其中利玛窦是明末传教的耶稣会中最著名的人物,他在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将西方文化传到中国即在“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利玛窦传教的研究文章很多,本文就从利玛窦的文化交流方式着手,简要分析一下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
关键词:利玛窦;易服;儒学;士大夫利玛窦1552年10月16日生于意大利的中部教皇邦安柯那(Ancone)省的马塞拉塔(Macerata)城。
1561年入本城的耶稣会学校学习。
十六岁时奉父命到罗马学习法律。
1571年,在罗马加入耶稣会。
1577年,利玛窦参加了耶稣会派往印度传教的教团。
1578年3月24日,他从里斯本乘船驶向东方,同年9月13日抵达葡萄牙在东方殖民活动的重要据点——印度的果阿(Goa)。
1582年4月,他被派往中国传教,8月抵达澳门,学习华语。
从此,利玛窦开始了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先后遍及澳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终年58岁。
他只活了58岁,而其中的后28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并且死在中国,埋在中国。
利玛窦是作为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到中国传教的,他一到中国就立即学习汉语,汉语的精通程度已经达到了能阅读中国典籍的水平。
他在中国居留时间之久,对中国文化了解、认识之深,是他以前的西方人无法比及的。
如果要推西方的汉学家,利玛窦当是首位。
一位传教士,最终成为一个汉学家,这与利玛窦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掌握、认识是分不开的。
在传教过程中,他看到了中西文化的重大差别;面对这一现实,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必然要解决基督教传教团与传教所在国之间的文化冲突。
利玛窦的作用及价值,不在于他是一位西方传教士,而在于他是一位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把哥白尼、欧几里德介绍给中国,也把孔子介绍给西方,从而驾起一座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一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无论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
产生于西方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家思想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然而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陆取得支配地位,救亡的现实需要固然是关键,也与作为接受主体的中国知识分子及普通民众自身的文化底蕴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互动的过程。
总结分析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异中之同,历史地看待儒家思想,无疑有利于适度把握中国儒家思想的积极成分,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一、理论品格:“实践”与“实用理性”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对于理论活动,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①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逐步实现理想。
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马克思并不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而是致力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自己的具体行动实践自己的理论。
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共同纲领,组成第一国际,具体指导各国的工人斗争,支持巴黎公社等等。
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性、价值和力量不仅在于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而且在于它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儒家思想也具有强烈的实用(践)理性特征②。
儒家的实用理性就是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待事物,它不在理论上探求难以解决的哲学课题,认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妥善处理它,一切都放在实用的理性天平上加以衡量。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后世各代不时有功利学派的声音。
实用理性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徐光启 翻译思想:翻译—会通—超胜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 之前,先须翻译。” --《历书总目表》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 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特点: 1. 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2. 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 角度着眼。 3.“超胜”必先“翻译”
翻译的分类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符际翻译
遗憾: 1.《几何原本》只译了前六卷。
2.二人致力于翻译实践,对翻译的本质思考和翻 译的特性思考相对较少。
利玛窦 翻译思想:合儒—补儒—超儒 《天主实义》
例:对“上帝”、“几何”的翻译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 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特点: 1. 以传教为目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 3. 求实,译书多为天文、历算、水利等自然 科学方面的著作。
《几何原本》合译方法 利玛窦口头翻译 —— 徐光启草录 —— 徐光启推敲修改 —— 利玛窦对照原著讲述 —— 徐光启再次修改 “反复辗转 ,求合书本之意 ,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 , 凡三易稿”
争议
在《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译采 取的是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的方式,那么从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个角度来说,徐光启 所做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不是翻译?
利玛窦儒学观的困境与张力
The Dilemma and Tension of Matteo Ricci’s View
of Confucianism
作者: 张西平[1]
作者机构: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出版物刊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119-12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利玛窦儒学观;儒家非宗教;合儒易佛
摘要:从记载文本来看,利玛窦从自身对宗教的体会出发,曾经把儒家列为中国的三种宗教之一。
随着利玛窦本人对儒家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同时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传教,利玛窦做出了儒家非宗教的判断,这种判断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当时并没有在中国国内引起较大的关注,但是从一个较长范围来说,仍然具有学术史的意义。
利玛窦敏锐地认识到儒学发展的阶段性,肯定"先儒",批判"后儒",但是没有看到中国儒学发展的连续系,也没有看到中国儒学发展断裂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利玛窦儒学观的内在张力。
总结我国儒学思想的特点
总结我国儒学思想的特点中国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儒学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提倡以人为本,以仁爱为核心,追求和谐和平等,对中国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儒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首先,儒学提倡以人为本。
儒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灵长,与天地相通。
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表明儒学强调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学术、精神等各个方面。
其次,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提倡和谐共处,强调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原则和伦理准则。
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儒家尊重个体差异和相互尊重的主张。
同时,儒家追求“仁爱”而不仅仅是权力或利益的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
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中国社会和家庭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儒学强调人的修养。
儒学认为,在实践中进行个人修养,注重个人品质的提高和个体道德的培养,可以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以学习为核心,儒学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心灵的修炼,追求全面的人格修养。
儒家强调个人的敬畏之心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并且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第四,儒学重视社会秩序和治理。
儒家认为社会秩序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们倡导民主政治,主张公平和公正的法律制度。
儒学强调领导者的品格和德行,提倡君主贤德,以德治国。
在家族和社区关系中,儒学注重各个角色的责任与义务,鼓励各个阶层和个体共同努力,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最后,儒学强调道德规范。
儒学将道德视为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石。
他们强调尊敬长辈、孝亲报恩,以及对他人的友善和关爱。
儒家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儒学道德的核心要素,要求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这些规范。
总而言之,中国儒学思想以人为本、强调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至今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道德修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被誉为“中国传教之父”,他在中国生活了27年,期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推广西方科学知识,创制汉字罗马字拼音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
利玛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利玛窦在中国期间,通过教学、著书、创造手段,推广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光学等学科,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知识面。
他的著作《天主实录》是中外交流史上价值极高的史料之一。
二、创造汉字罗马字拼音法
利玛窦较早地提出了以罗马字母表示汉语音节的想法,并经过多年实践成功地创造了汉字罗马字拼音法,大大促进了中西交流,并对中国语言文字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推广基督教信仰
利玛窦是一位传教士,他积极传播基督教的信仰和道德教育,倡导禁止流浪乞讨、
大肆饮酒等陋习,得到许多中国人的认同和支持,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玛窦的历史地位:
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是最早进入中国并且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之一。
他所做的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科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贡献深刻影响了中西两国人文交流的方向和进程,为中西文化的交融及相互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
儒家思想的优点
儒家思想的优点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的,其内涵博大精深,现如今儒家思想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
“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
虽然儒家思想成形于两千多年前,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及必须舍弃和批判的观念,但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众多思想理论都保持了儒家思想共有的特点——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超脱人事的思辨兴趣,如名家,非理性的信仰,如墨家,由于不符合儒家的仁学模式,都最终被排除在中国文化主流之外。
孔子这套儒家思想文化体系无孔不入的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习惯习俗、信仰、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中国人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与基本方针,也构成了中国人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儒家的思想文化都成为中国人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经历了历史阶级、时代的种种变迁依旧保持形式结构的稳定,不依赖时代、政治、经济等因素,相对独立的按照自身规律客观存在。
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其中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做到社会和谐。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利玛窦规矩的内容和影响
利玛窦等所采用的天主教儒学化传教方式,被康熙皇帝命名为“利玛窦规矩”,其主要内容如下:1、为了减少传教阻力,在传教过程中通过交结和皈依上层官员、文人学士,奉行上层路线,达到在华传教的最终目的。
利玛窦多次讲道:“假如有一批知识分子或进士、举人、秀才以及官吏等进教,自然可以铲除一般人可能对我们的误会。
如果士大夫相信我们,而其他的人也就更容易皈依了。
……一位知识分子的皈依较一般教友更有价值,影响力也大,我设法使知识分子皈依成为教友,对象不是大批民众。
” 为了更方便与中国的官员和士大[2]412夫的交往,赢得其信任,从1594年起,利玛窦不仅开始蓄发留须,还由身着僧装改为身穿儒服。
他非但接受了中国式礼节、生活方式,而且放弃了部分西式生活方式。
在传教过程中,[2]316利玛窦结交了不少名士与权贵。
在南京居住期间,利玛窦通过瞿太素的帮助,南京礼部侍郎叶向高、杨庭钰及思想家李贽、徐光启等受利玛窦等人的影响成为护教论者,有的甚至接受洗礼成为教徒。
2.在传教过程中利用西方的科技知识引起中国人对于天主教的注意。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过程中很快发现,中国人对“实学”比对天主教更有兴趣。
为了引起更多中国人对天主教的注意,他首先向中国人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
他随身所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地球仪、世界地图等物品以及他所讲的数学、天文学等知识深深吸引了中国官员和文人。
传教士们所翻译的西学书籍,如《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坤舆万国全图》等深受中国人喜爱,甚至就连利玛窦本人也被中国官员和文人当作“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加以追捧。
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就是在阅读利玛窦编译的书籍之后开始倾慕西方科学,而后又成为天主教信徒的。
3.为了规避天主教与儒家文化的冲突,传教士们极力将儒学与天主教撮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行了“补儒”、“合儒”、“超儒”的想法。
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首先必须面对当时中国的主流儒学文化,对它的态度和看法如何成为能否在华真正进行传教的关键。
利玛窦与儒学的会通和冲突
第8卷第2期2006年6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V o l.8№2J u n.2006利玛窦与儒学的会通和冲突*疏仁华(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利玛窦为了传教,一方面极力地在“天主”、“上帝”与“天”,“人性论”与“仁义道德”诸方面将基督教与儒学进行揉合和会通;另一方面又无法去摸平相互间的冲突。
尽管会通和冲突并存,但利氏成功地开创了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对话的先河。
它昭示着我们对待异质文化的最好办法和最有利的态度是“君子和而不同”。
关键词:利玛窦;儒学;会通;冲突;对话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99(2006)02-0043-03O n t h eB l e n d i n g a n dC o n f l i c t s b e t w e e n M a t t e oR i c c i 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HU R e n-h u a(C o l l e g e o f S o c i e t y,A n h u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W u h u,A n h u i244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F o r h i sm i s s i o n i nC h i n a,M a t t e oR i c c i a i m e d t ob l e n dC h r i s t i a n i t y w i t h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s o m e r e s p e c t s s u c ha s “G o da n dH e a v e n”a n d“H u m a n i t y,V i r t u e a n d M o r a l i t y”.H o w e v e r,h eh a dn o g o o dw a y t os e t t l e a l l t h e c o n f l i c t s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a n dt h e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A l t h o u g hb l e n d i n g a n dc o n f l i c t sr e m a i n e db e t w e e nt h e t w oc u l t u r e s,M a t t e oR i c c i c o u l d f i n a l l y s u c c e e d i nm a k i n g ad i a l o g u eb e t w e e n t h e m,w h i c hd e m o n s t r a t e s t ou s t h a t t h eb e s t a n dm o s t u s e f u lw a y t od e a l w i t h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t w o c u l t u r e s i s t h a t“h a r m o n i o u s c o-e x i s t e n c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c u l t u r e s”.K e y w o r d s:M a t t e oR i c c i;C o n f u c i a n i s m;b l e n d i n g;c o n f l i c t s;d i a l o g u e利玛窦1552年生于意大利的马塞拉塔城(M a c e r a t a),青少年时期入天主教耶稣会研究神学和西洋文理知识,1582年到中国澳门从事传教活动。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利玛窦,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
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
利玛窦当时颇受中国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 利玛窦是一位虔诚的耶稣会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在华传教期间,利玛窦先后编写和翻译各种著作十九种,如《天主实义》、《几何原本》、《交友论》等,给中国带来崭新的西方文明,由此而出现的“西学东渐”促进了明朝末年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揭开新的一页。
利玛窦在译介西方科学著作、阐释天主教教义的同时,还充当了将中国古老文化传往欧洲的使者。
他所开创的“儒学西渐”对欧洲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日后西方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利玛窦等传教士的东来,是在欧洲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以及西葡等早期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张的背景下发生的,派遣他们的欧洲国家和罗马教廷把他们当作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工具。
利玛窦作为“耶稣的勇兵”所进行的“精神战争”与近代欧洲殖民者继“坚船利炮”之后所进行的“文化侵略”是截然不同的。
利玛窦的传教活动起到了沟通中西文化的作用,为近代开始的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将利玛窦与13世纪来华的马可波罗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文化交流的开拓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利玛窦是一个重要的开拓者。
一、传播天主教的宗教著作——《天主实义》是利玛窦撰写时间最长、最为重要的宣扬天主教教义的著作。
《天主实义》是一部典型的宣教著作,尤其是针对一般民众的宣扬教义的著作,它对儒家思想和中国习俗采取适应和认可的态度,儒家学说和基督教教义相结合是该书的特色之一。
而且,该书由利玛窦亲自执笔撰写,文采四溢,博学通达,并且“作者插入了许多愉快轻松的笔法以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结果使人读起来趣味盎然。
因此,该书在明清时期久印不衰,广为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10月第17卷专辑(二)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 Oct.2001V ol.17Sup.(2)论利玛窦儒学观的特点王德庆,黄 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利玛窦在中国长期传教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儒学观。
这种儒学观具有宽容性,这可从他对偶像崇拜、祭祖尊孔等仪式的态度中窥见一斑。
同时,他对灵魂不灭和天堂地狱的诠释使其儒学观也极具功利色彩。
关键词:耶稣会;利玛窦;儒学观;宽容;功利利玛窦是明末清初入华耶稣会士中的杰出传教士。
他在长达28年的在华传教中,因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儒学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儒学观。
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因而其儒学观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特殊性。
笔者在以下的行文中将谈及利玛窦儒学观的宽容性和功利性两个特点。
一、偶像#祭祖#尊孔)))兼论利玛窦儒学观的宽容性众所周知,基督教是不允许祭奠祖先的,因为它违反了/十诫0中的一条规定,即真神不允许身边有任何假神、准神享受祈祷。
而在家里或庙宇里供奉异教的泥神木偶更是基督教难以容忍的。
基督教也有祭祀性的礼仪形式,以号召团体和个人有所奉献,但它要求奉献的不是身外之物,即不是物质性的祭品,如牲畜、食品、水果、酒水等,而是献出人本身,献出对神的赞美、感激、信仰、热爱,即是精神性的祭品。
而儒教统治下的中国的情形如何呢?利玛窦写道:/儒教目前最普遍信奉的学说,据我看似乎是来自大约五个世纪以前开始流传的那种崇拜偶像的教派。
0[1](P101)/全中国各地偶像的数目赫然之多,简直无法置信。
这种偶像不仅在庙里供奉,一座庙里可能就有几千尊偶像,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0[1](P113)中国人由高级大臣和最高官吏主持/向山川和宇宙四方的神灵献祭0。
而且/上至皇帝下至最低阶层,最普遍奉行的是每年祭祀亡灵的仪式0,要在死者墓前上供品。
/每个新月和满月到来时,大臣们以及学士一级的人们都到孔庙聚会,向他们的先师致敬,这种情况中的礼节包括焚香烧烛和鞠躬跪拜。
每年孔子诞辰以及习惯规定的其它日期,都向孔子供献精美的肴馔。
0[1](P103-104)显而易见,儒教是有偶像崇拜、祭祖和尊孔的现象、习俗的。
这种情况和基督教的训诫简直就处于根本对立的地位,按说二者应该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然而利玛窦并不这么认识。
对于偶像崇拜,利玛窦竟然异乎寻常地说:/他们不相信偶像崇拜。
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偶像,,他们也承认别的鬼神,但这些鬼神的统治权要有限得多,所受到的尊敬也差得多。
0[1](P101)对于祭祀别的神,他也表现出一种容忍,因为儒家并没有为神专门建圣殿,也没有僧侣或祭司,没有特殊的礼仪或必须遵守的戒律,而且搞祭祀的多为皇帝或官员的专职。
祭祖也只是/向已故的祖先表示崇敬0,上供是/表示自己的深情的最好的办法0。
他甚至认为祭祖有利于教育孩子们/学会也尊敬和供养自己在世的父母0。
/这种在死者墓前上供的作法似乎不能指责为渎神,而且也许并不带有迷信的色彩,因为他们在任何方面都不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也并不向祖先乞求什么或希望得到什么。
0[1](P103)同样,/他们不向孔子祷告,也不请求他降福或希望他帮助。
他们崇敬他的方式,正如前述的他们尊敬祖先一样0。
[1](P104)181X 收稿日期:2001-09-11作者简介:王德庆(1977-),男,山东夏津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黄强(1976-),男,湖南麻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99级硕士研究生。
经利玛窦的解说,原先对立的局面缓和了许多。
笔者认为,在偶像崇拜和祭祖尊孔问题上最能体现利玛窦儒学观的一个特点:宽容性。
那么,如何解释这种宽容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理解。
(一)对中国人(尤其是儒者)宗教态度的认识为其宽容性提供了前提。
在利玛窦眼中,中国人的宗教态度是这样的:首先,有知识的中国人对于宗教十分认真。
他在5札记6中写了瞿太素记下日常谈话中有关宗教部分的话题,找出时间专门研究,其一丝不苟和有条不紊的方式是十分惊人的。
这种/认真0很容易被利玛窦理解为:知识阶层会认真思考皈依何种宗教或信奉何种理论,具有较强的理性态度。
或者说,中国人在宗教信仰问题上是审慎的。
其次,宗教信仰的自由导致中国人在对其他宗教信仰的虔诚程度上大打折扣。
/中国人对于宗教的事从不采用武力或强制,对外人尤其如此。
在这方面他们容许有完全的自由,或者可以说这种宗教自由来源于他们当中的宗教派别极其混乱。
0[1](P284-285)/他们相信他们能同时尊奉所有三种教派(指儒、佛、道三教,笔者注),结果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任何一种,因为他们并不真心遵循其中的任何一种。
他们大多数公开承认他们没有宗教信仰,因此在佯装相信宗教借以欺骗自己时,他们就大都陷入了整个无神论的深渊。
0[1](P114)显然,在这里利玛窦又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值得怀疑的,往往是什么都信或什么都不信,甚至于不自觉地堕入无神论之中而依然自欺欺人。
基于以上认识,利玛窦得出/中国人不相信偶像崇拜,他们没有偶像0的结论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利玛窦思想体系的混乱和不稳定,也不是什么前后矛盾、似是而非。
相反,这正体现了利玛窦儒学观的宽容性:即使极其对立的两种事物也会因一方的退让而变得缓和,而且从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也能得出不同寻常的结论来。
(二)祭祀祖先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与基督教义有相连接之处,从而使利玛窦儒学观的宽容性成为可能。
祭祀祖先并不是古代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其他国家和中国的近世都有这种礼仪风俗。
/远古宗教的某些因素,如崇拜祖先、祭祀、占卜、巫医等,显然一直保留到今天,不但中国有,基督教也有,特别是在所谓民间或民众宗教的形式、结构或层次上。
0[2](P38)祖先崇拜甚至可以看作所有宗教的渊源,因而导致人们强调宗教维护旧秩序、保守的一面,如老年人的权威、社会的控制、守旧的态度。
它所体现的孝敬父母的意识也深深植根于以儒教为内核的中国文化之中,这在儒家前人圣贤的古籍经典中到处可见。
前面说过,基督教反对一般意义上的祭祀,但它却从来没有禁止过对死者作祈祷。
况且,基督教的复活信仰和儒教的孝敬祖先观念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基督教的团体和教会组织,而且也不与儒教的家庭和家族精神相违背。
利玛窦看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他在为中国人的祭祖作了辩解之后,说:/然而,对于已经接受基督教的教导的人,如果以救贫济苦和追求灵魂的得救来代替这种习俗,那就似乎更要好得多。
0[1](P103)言下之意,中国人在孝敬祖先观念的基础上是可以经过调教而向基督教信仰靠拢的。
也正是因为祭祖中的孝敬祖先观念与基督教复活得救信仰有相似之处,所以利玛窦才对中国人的祭祖示以宽容、忍让。
当然对于祭孔,利玛窦更是宽容,因为他一直把孔子视为/中国哲学家之王0,他相信祭祀孔子同样是出于尊敬和纪念的真情。
对于中国人而言,利玛窦及其耶稣会士允许中国教徒祭祖尊孔是一件头等大事,因为中国教徒在信仰天主的同时不必违背内心地去抛弃自己的祖先和圣人。
在这些问题上的宽容,体现了利玛窦在寻找两种异质文化融合之路上的不懈努力,也有利于扫除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大大推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顺利传播。
利玛窦对偶像崇拜的宽容性甚至使中国的儒生产生了一种错觉。
工部主事刘斗墟(即刘冠南Leuteuhiu)说:/外国人利玛窦神父也是儒家,就很值得钦佩,因为他理解孔夫子。
0[1](P364)当然,利玛窦的宽容性是有限度的,而这突出表现在偶像崇拜上。
当他为导引中国人向上帝接近而宣经布道时,他可以暂时容忍偶像崇拜中的部分精神内容,一旦中国人皈依了基督,领洗成为基督徒时,他们便被要求与偶像决裂。
5札记6在记载各地传教活动时,就讲了许多新教徒将各种偶像和宣扬偶像崇拜的书籍集中焚毁的事迹。
而利玛窦显然对这些东西十分津津乐道。
这正和他在一次辩论中的观点相映成趣,他说: /偶像崇拜就像一个半好半烂的苹果一样,人们可以接受其中好的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
0这个/苹果之喻0说明,利玛窦对偶像崇拜的/底线0是:不要违背基督教义,甚至在礼仪上也不要相去甚远;否则,便会像烂了的苹果一样被丢掉。
二、关于灵魂不灭和天堂地狱)))兼论利玛窦儒学观的功利性灵魂不灭和天堂地狱观念,是包括天主教在内的宗教所具有的一般性构成因素,它们为人类展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此岸和彼岸。
受儒学教化的中国人则不大接受天主教这一观点。
利玛窦看到:/古代人似乎不182大怀疑灵魂不朽,因为人死之后的很长时期,他们还常常谈到死去的人,说他上了天。
但是他们根本不谈论恶人在地狱受罚的事,较晚近的儒家则教导说,人的肉体一死,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或者只再存在一个很短的时间。
因此他们不提天堂或地狱。
,,只有正直的人的灵魂才继续存在。
他们说一个人的灵魂由于德行而加强并能巩固而持久;但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的灵魂刚一离开身体,就像一股轻烟那样消散了。
0/他们的信条包括有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学说,但他们似乎只把报应局限于现世,而且只适用于干坏事的人,并按他们的功过及于其子孙。
0[1](P101)可见,中国人是不大相信灵魂不朽和天堂地狱的。
即使相信有,那也是有条件的:一是要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0的原则,即有德行的善人的灵魂可以长久存在,可以升入天堂,反之则否。
二是报应主要体现在现世的人(肉身)上,换言之,做了坏事本人和后代子孙都要受惩罚。
总之,他们是重视现世的,只要在人伦道德上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践履纲常名教,争取做到/内圣外王0即可,不必去追求来世虚假的幸福。
笔者以为,利玛窦的看法是比较接近事实的,但是他在解释灵魂不朽和天堂地狱的时候体现出一种功利性,即只求眼前利益、成绩而不顾将来的争端、结果。
一方面,他将中国的/魂0和西方的/灵魂0两词故意混淆,从而使他对灵魂不朽的解释建立在不牢固的基础之上。
中国的/魂0是一种无意识的东西,它和人的肉体相结合,当人死亡后,它也将随着肉体的毁灭而消逝。
甚至于不光人类有/魂0,鸟、兽、草、木、金、石亦有/魂0。
人与它们相比,除了更有灵性之外,并无实质性差别。
如朱熹就说过/草木有灵0之类的话,/且如一草一木,向阳便生,向阴便枯,它有好恶在衷0。
(5宋元学案6卷2)即中国的魂是短暂易逝的,且并不比其他生物高明多少。
而基督教的/灵魂0则是相对于肉身而言永恒不灭的精神,它有理性,为人类所特有。
把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刻意地捏合在一起,显然是为了宣传天主教义,而不顾及在理论上仍有懈可击的危险性,这也正说明了利玛窦儒学观的功利性特点。
也正是在这种功利性驱动下,他才不惜使用偷换概念的/移花接木0之术。
另一方面,对于儒学和基督教谁升天堂、谁入地狱的看法的分歧熟视无睹,也体现了利玛窦儒学观的功利性。
一方面,儒学因重视现世,而根本不在乎来世之谁升天堂、谁入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