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往事(一).doc
南开大学往事(一)
作者:魏宏运
来源:《历史学家茶座》2011年第03期
编者按:本文为南开大学教授魏宏运在1966年以后一段岁月里遭遇的一些事情的纪实,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1966年6月15日结束参加的河北省盐山“四清”工作,我乘火车返校。自去岁11月始,已8个月。因领队之副校长娄平与副手冯伟已于3月份先期返校。我接受了南开盐山“四清”的全盘及结尾工作,除历史系师生外尚须教学、经济及校外诸单位人员之诸项事宜。途中,我还在张罗照顾师生的安全,考虑回校后如何向校领导报告、如何文艺汇报演出。火车到达天津站,各系派人前来迎接,大家欢呼胜利归来,独我无人理睬,只好自己扛着沉重的行李爬上汽车,一时处于懵懂之中。
回到家中,刚放下行李,立即有人打电话来。我拿起话筒,传来的是六个字:“魏宏运,你混蛋。”
6月16日清晨去历史系,情况大变。历史系所在主楼的二楼,从东到西,走廊及教室,贴满了大字报,连点缝隙都没剩,而且无一张不是为了“迎接”魏宏运。最耀眼的是贴在二楼大厅最显著位置上的一张通栏大字报,写着“打倒历史系最大走资派魏宏运”。据说是当时的历史系团总支书记写的,他以此自豪。我接到的第一道命令,是系党总支副书记让我交出所有的党内文件。
我花了几个小时时间,看了一圈大字报,95%的内容都是水分和无中生有:关系教学科研的占有很大比重,多是歪曲事实或断章取义;我在课堂上引用毛泽东著作的地方被掐头去尾;或恶意解读我的论文,说写武汉国民政府是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看完以后,我心情反而坦然,并不紧张,因为所指的事,我都有根据,都可以说清楚,还是“心里没病,不怕冷年糕”的“天真”想法。回家的路上经过大礼堂,进去转了一圈,见有一张“何娄黑帮”图,运动领导人校党委书记臧伯平已为南开文革定了调,“何”指何锡麟、“娄”指娄平,二人均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宏运名列其中。
百年名校 风采依旧
3时局
看见责任编辑丨何玉梅CURRENT EVENTS
百年名校 风采依旧
文丨■ 晓 荷
初冬时节,阳光正好,走进正值百年校庆的南开大学,这所诞生于“五四”运动中的大学,是新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缩影。生动的校史图片、丰硕的学术著作、众多的杰出校友……近距离地感受一把百年名校的不凡风采。
南开大学由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9年。南开大学首届招收的96名学生中,就包括周恩来总理,老校长张伯苓曾多次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犹记得1935年,张伯苓校长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斗志。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开学子。
南开人心存大公,报国为志,努力将先进教育经验“土货化”,建设“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日寇步步紧逼,南开人成立东北研究会,开展东三省实地调查;创办《大公报·经济周刊》,撰文揭露日本转嫁经济危机的做法;推动应用化学研究所与民族企业密切合作,打破了日本对中国酸碱工业的垄断……
对这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爱国抗日的基地,侵略者恨之入骨。1937年7月29日凌晨,日军野蛮炮轰南开大学,妄图“去其史、灭其魂”。一时间,美丽幽静的校园变成一片废墟,南开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炸为焦土的大学。当年,张伯苓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你对这个学院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上述9个单位,皆与历史系有着渊源关系,脱胎于历史系。现任院长为江沛教授。
2010年,按教育部规定,历史学一级学科分成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本院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教育部认定。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历史学科均名列全国第二。
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学院、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学院合并而成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4年12月撤销历史学系建制,成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下设中国历史系、世界历史系、考古文物系、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边政研究所。
百余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本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全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考古学(文物鉴定)三本科生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1995年,本院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工程的单位。1998年,本院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本院世界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相关内容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相关内容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院简介
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之初,便设有历史学门,世纪20年代初期,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历史学家梁启超来南开大学讲学,《历史研究法》就是在其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1952年教育部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原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郑天挺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相继调至南开,分别担任历史系主任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不久,原北大历史系教师杨翼骧、武汉大学吴廷璆等先生也加盟南开历史系,从而奠定了南开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学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二.专业学科
历史学院下有历史学、世界历史、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九个硕士授权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三.师资力量
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人员齐全、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队伍。全院现有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共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1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39人(其中9人兼职),具有博士学位者67人。在这支教学
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简介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南开大学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南开大学占地455.18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2.5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5.88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4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8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3个,天津市工程中心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
介绍南开历史的文章
介绍南开历史的文章
一、日军为何如此“青睐”南开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南开的东北研究会开始着手编纂长达20万字的《东北地理教本》一书。此书对东北地区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最为重要的是从历史与自然两个方面揭示了东北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不可磨灭的事实,使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赤裸裸的展现在国内外民众面前。而此书更被当做南开大学与中学的必修教材,使学生了解东北的过往与现实。
南开如此关注东北问题自然引发了日本方面的不满,而就在1934年的华北运动会上,南开啦啦队突然在看台上发出勿忘国耻的怒喊,引发日本大使馆向国民政府抗议。而驻扎在天津八里台地区的日军也时常对南开进行骚扰,南开的爱国行为使得日本方面对中国的这所私立大学恨之入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南开大学也即将在日军的炮火下迎来灭顶之灾。
二、七二九大轰炸:南开满目疮痍
早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南开便多次受到日军骚扰。因距日军驻天津军营较近,南开的师生一直受到日军的骚扰,南开的图书馆与实验室多次受到日本军人“光临”,南开的师生们也时常伴随着校园内的枪炮声上课,这是日本对南开如此关注东北问题的报复,也是一种忌惮。而校长张伯苓对局势的恶化早有准备,1935年他便在南京讲到过:“天津如被侵袭,早受日人嫉恨的南开学校,其遭遇破坏自属必然。”但张伯苓同时认为南开的爱国并不能因早日本嫉恨而停止,只要中国还在,那么南开即使被破坏日后也也终究会得以重建。
1937年7月29日,日军发动了对南开大学的进攻,除陆军外,日本空军也将南开视作轰炸的主要目标,一时间南开陷入火海之中,图书馆、实验室在炮轰中倒塌,而在炮火停歇期,日军还前往南开校园进行抢掠。7月30日和8月1日南开连续遭到轰炸,藏书众多的木齐图书馆,作为办公楼的秀山堂等众多南开标志性建筑物只剩下断壁残垣,而日本方面也发出了“确信他们所称作为中国抗日运动中心的南开大学,完全被毁了”。
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位于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交界处,是一所以文理、经济、管理、法律、艺术、工科以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织成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它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前身为1904年创立的日本天津市立大学,1925年年改名为第一批国立大学之一的天津国立大学,1951年国家改组改名为南开大学,1966年被中央政府指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南开大学历史悠久,校风建设工作不遗余力,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形成了涵盖4个学科组,literature、是history和law、natural Sciences和Engineering、经济学和管理学、文学、艺术及教育等10个学科门类的多学科体系。其中,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及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均设有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三十多年来,南开大学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大学,实施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一体化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发展格局。
南开大学建校以来,已累计培养学生5万多人,其中研究生1.3万多人,发表科技论文近7000余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200余项,获国际知名学者评选的科学与技术发明创新成就奖200余项,其中有100多项国家级奖项;拥有数据库631万余条,书刊220多万册,实验室建筑总面积5.5万多平方米,实验室设备购置费2亿元。
南开大学秉承“新南开精神”,以崇尚理性、文化、民主、学术自由的思想追求为主旨,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实践能力强的拥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深造型复合型人才。
描写南开大学古今的文章
描写南开大学古今的文章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南开精神;作育英才,传承文明,泱泱学府北辰。
自1919年五四大潮中建校至今,南开大学已经走过了100年不平凡的历程。它承载着中国大学的初心与梦想,记录着中国大学的苦难与荣光,见证了中国大学的奋斗与辉煌。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砥砺奋进,南开大学在中国大地上深深扎下了爱国之根、教育之根、学问之根、文化之根,矗立起“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巍峨丰碑。有智勇真纯之精神,有刚毅坚卓之风骨,有英彦蔚起之栋梁,有璀璨辉煌之硕果,生机勃勃,桃李繁盛,初心不改,我自芳华。
百年来,南开焕发出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脚踏祖国大地,勇立时代潮头,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奋斗历程,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蓬勃进取、永远年轻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代南开人在时代大潮中贡献青春力量,书写灿烂篇章!
杨xx表示:“南开大学是由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建立的,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相偕行。筚路蓝缕,淬砺奋发,铸就了刚毅坚卓、‘越难越开’的气度风骨。新百年,南开人要以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卓越作为,书写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南开‘答卷’。”
星转斗移,沧海横流,百年南开的发展无有止境;放眼未来,任重道远,新百年南开的奋斗更无穷期。南开园内无数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组成了一个闪耀的星群,永挂苍穹,熠熠生辉,回
应了百年前老校长“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的殷殷期许。百年南开,风华正茂!
百年树人天津卫——南开大学
脉被称为“南开现象”。
知名校友
南开的公能教育 英彦辈出
周恩来
开国总理 1919级南开大学
陈省身
世界微分几何之父 1926级南开大学
吴大猷
中国物理学之父 1925级南开大学
曹禺
中国现代话剧之父 1928级南开大学
郭永怀
两弹一星功勋 1929级南开大学
刘东生
中国黄土之父 1925级南开大学
知名校友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 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同志的 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 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校训
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治校传统的升华,体现了南开
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正如喻传鉴先生所说:“‘公,能’二字,为全
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学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 鲁颂· 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 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 张伯苓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日新月异”,语本《礼记· 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
南开大学校史馆观后感
南开大学校史馆观后感
观看完南开中学校史馆后,我深刻的感受到:
这次的校史馆参观使我们了解校史,校史遗物遗弃的珍藏与保留、宣
传等一系列工作,给我们以了解历史,传承历史,弘扬长安大学精神、繁
荣长安大学校园文化的绝好机会,增添了我们为理工作出应有贡献的动力。
我们应当以史为鉴,秉承长大精神的精髓,弘扬“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精神,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己任,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南开人,你一定要知道的6个南开标志
南开人,你一定要知道的6个南开标志
南开人,你一定要知道的6个南开标志
2014-04-19 往事出品南开往事
(1)南开校名
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当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狭小,当时校名初称“私立中学堂”,不久先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
在南开大学的校门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南开大学”,金光闪闪、苍劲有力、飘逸挥洒。每一个南开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这几个大字已经成为南开的重要标识。它记录着一位伟人与一所著名学府的交往。那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南开园里百废待兴。自昆明复员后,学校一片瓦砾,还没有正式的校门牌,学生会的同学们便开会商议请人题写学校门牌。会上,有人提议“让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为南开题写校名”,这立即得到大家一致的赞成。于是,南开大学学生会的同学们给毛泽东写了一封
热情洋溢的信,期盼他为南开大学题写校名。想不到很快毛主席就回信了,同学们禁不住欣喜若狂!毛主席特地题写了好几幅“南开大学”,有横幅也有竖幅,他在信中嘱托同学们挑选一幅最满意的使用。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仔细挑选,最终确定了现在使用的这幅题名。领袖的关怀让南开师生备受鼓舞,“我们的校名是毛主席题写的!”每当看到这几个大字,南开人就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知中国,服务中国”:张伯苓的南开大学办学之路
“知中国,服务中国”:张伯苓的南开大学办学之路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大学校长,从事教育事业长达50年之久。他
在建立中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南开大学和小学,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在创办南开大学的过程中,经过缜密的思考、艰苦的探索,把南开大学发展基石牢固地建立在中国社会深厚的土壤中,“知中国,服务中国”成为南开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本文探讨了这一办学特色的形成、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对当下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张伯苓; 知中国,服务中国; 南开大学; 高等教育强国
进入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强音。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积极鼓动、言说、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做强、做大,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便是高等教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陈平原先生曾指出:“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缺少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1]2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蔡克勇教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如是说:“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我认为,这样的国家称得上高等教育强国”[2]。
时代的重任与企盼,需要我们再次反观历史,从中汲取营养与智慧。陈平原在《中国大学十讲》中认为,“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南开之路’非同寻常。如果说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有什么‘奇迹’的话,那么,很可能不是国立大学北大、清华的‘得天独厚’,也不是教会大学燕大、辅仁的‘养尊处优’,而是私立学校南开的迅速崛起。”[3]237陈平原先生对南开之路的高度评价,使我们对上个世纪南开之父张伯苓所开创的南开之路有了强烈的探求兴趣,南开之路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何以形成?它的现实魅力又在哪里?当我们带着这一系列疑问走进南开办学历史实绩中,“知中国,服务中国”7个大字的丰富意蕴令我们玩味无穷。1928年南开大学募款委员会南开大学发展计划书中所言:“南开之演化,实吾国革新运动历史之缩影。南开发展之程序,在均反映吾国革新运动之变迁。”[4]26
南开大学经历艰辛走过百年感想
南开大学经历艰辛走过百年感想
肇端于民族危亡,诞生于“五四“风雷。从1919到2019,历经百年风雨的南开大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私立大学,奋斗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学府,其独树一帜的“公能“校训、其沉潜务实的南开气质、其“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传统、其“爱中华复兴中华”的宏伟志向、其矢志卓越的青春精魂,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百年南开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百年来,她爱国情怀不变、育才初心不改、青春精魂不灭。值百年新纪,她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迹上破浪前行。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一句校训静静地伴随着一座坐落在渤海之滨、白河之畔的学府,历经星移斗转,走过了百年的时光。
南开的初心使命在于育才救国。走过百年,一代代南开人始终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爱国主义是南开的魂,南开是一群不服输的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追求的就是卓越和振兴。‘允公允能’,‘公’就是一种大公,有家国情怀,而‘能’是围绕‘公’展开的,是指为公之能力。
百年校庆更让我们从历史穿越感中反思南开的初心。“中国不亡吾辈在”“中华复兴吾辈在”。
在新时代继承南开人的初心使命,作为青年学子要坚定学术理想,力争学术报国;也要立足当今中国实际,“知中国,服务中国”。
南开大学在哪个城市
南开大学在哪个城市
南开大学位于中国天津市南开区,是一所历史悠久、声
誉卓著的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由中国近代
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产物之一。
南开大学的校园分布在天津市南开区的五大校区,包括
旧校区、八里台校区、荣庆堂校区、津南校区和泰达校区。其中,旧校区是南开大学最早的校园,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八里台校区是南开大学的主校区,也是南开大学的标志性校园,这里有南开大学的行政办公、图书馆、各个学院和研究机构。荣庆堂校区则是南开大学的艺术和人文学科的重要聚集地,这里有南开大学的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人文学院。津南校区和泰达校区则是南开大学的科技创新基地,这里有南开大学的理学院、化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
南开大学是一所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中国教育部
直属的全日制本科高校。南开大学提供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多个学位层次的教育。拥有理学、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类等领域的学科设置,并具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学术研究机构。
南开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弘扬南开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南开大学还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
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践机会。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有一批在各个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优势的学者。他们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南开大学简介(图文并茂)
南开学校创始人和首任校长张伯苓
南开大学早期建筑木斋图书馆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开学纪念照(最后排左一即为周恩来)
南开大学第一、第二宿舍
日军随军画家向井润吉当年所绘日军炸毁后的南开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国 立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纪 念 碑
位于南开大学的西南联大纪念碑
南开大学主楼(中心教学楼)南广场全景
学术界 南开大学校友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物理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六任院长、 物理学家吴大猷,数学家、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化学家杨石先,中国空气动力学家郭永 怀,数学家姜立夫、江泽涵,物理学家饶毓泰,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植物生理学 家殷宏章,环境地质学家刘东生,光学家母国光,核物理学家何国柱等。 南开大学校友中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有历史学家、中国明史专家黄仁宇,经济学 家、南开大学首任经济系主任何廉,经济学家方显廷、王赣愚、李锐、李卓敏,政治学家 张纯明,历史学家陈序经、蒋廷黻、范文澜、郑天挺、雷海宗,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 父李济,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汤用彤,人权理论家、政治活动家罗隆基,国学家叶嘉莹。 文艺体育界 南开大学校友中著名的文艺工作者有剧作家曹禺,画家范曾,作家龙一,女中音歌唱 家关牧村。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尹畅,南开大学体育界的校友有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 于再清,国际象棋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王玥、章钟等。 商界
私立大学的代表——南开大学
2、实用为上的原则: 创办之初, 创办之初,南开人时刻表现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 的关注, 的关注,从“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 的思想出发,设立文、 的思想出发,设立文、理、商三科,把重点放 商三科, 在培养企业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上。 在培养企业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上。他们提出 明确的办学目标是:一造成量大、 明确的办学目标是:一造成量大、眼光远之青 年;二、造成真正之领袖人才;三、造成勇敢、 年;二、造成真正之领袖人才;三、造成勇敢、 果断、有远见、有魄力之国民。 果断、有远见、有魄力之国民。以实现他们所 倡导的公能校训。 倡导的公能校训。
社团活动中,其中的新剧团所排演的话剧, 更是名噪一时,轰动京、津。当时胡适就评价 说,南开的新剧团是中国最好的新剧团。 4、“允公允能”校训 允公允能” 张伯苓将他的办学经验总结为“ 张伯苓将他的办学经验总结为“公”、“能” 二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国爱群的公德,与 服务社会的能力,他说“ 服务社会的能力,他说“惟公能化私、化散, 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的精神;惟能故能去愚, 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的能力。
私立大学的代表——南开大学 私立大学的代表——南开大学
一、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的出现 1、最早的私立大学——中国公学 最早的私立大学——中国公学 1905年,因日本政府颁布侮辱中国留学 1905年,因日本政府颁布侮辱中国留学 生的《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 生的《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激起中 国留日学生的极大愤慨,爆发了声势浩 大的反日风潮。结果大批留日学生罢课 回国,以示抗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
克忠、张洪元(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
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代理校长。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相继加入南开教席。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焕发青春活力。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94年,成立于1983年的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