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惯用语语义构成方式和文化价值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汉语惯用语是现代汉语语汇中比较重要和特殊的一类熟语,它具有形式简短、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语义丰富等特点。
惯用语在中国人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口语中不可或缺。
但目前对惯用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全面,本体研究的相对滞后导致惯用语教学无论在教学法还是习得规律的研究上都落后于其他词汇教学。
因此,惯用语的语义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标签:惯用语语义特点一、惯用语的来源汉语惯用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固定语汇,惯用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变为定型的词组,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惯用语涉及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所以它的来源广泛而又复杂,很难考察它的历史及出处。
一般说来,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品、行业语、方言、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外来语等。
1.社会生活是惯用语的第一来源,为惯用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社会生活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还包括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催生了大量惯用语。
如:“炒鱿鱼”“半瓶醋”“穿小鞋”“一锅粥”“钻牛角尖”“挖墙脚”“走后门”“落汤鸡”“伤脑筋”“磨破嘴皮子”“夜猫子”“狮子大开口”“泼冷水”“挂羊头卖狗肉”“掏腰包”“老油条”“大手笔”等。
2.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从这三类中产生的惯用语有一定的交叉和相似性。
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大多记录在文学作品中,它们既可以作为惯用语传播与流传的途径,也可看作是惯用语的来源。
如:“空城计”“借东风”“闭门羹”“耳旁风”“黄粱梦”“搭鹊桥”“笑面虎”“一窝蜂”“说曹操,曹操到”“眼中钉,肉中刺”等。
产生并记录于文学作品中的惯用语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价值。
3.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多种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专门的、特殊的行业语。
行业语会出现泛化现象,即被社会全体成员接受并广泛使用。
因此行业语也是惯用语的一个来源。
如:“唱双簧”“走过场”、“马拉松”“跑龙套”“拿手戏”“一锤子买卖”“打折扣”“口头禅”“闯红灯”“打游击”等。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作者:焦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第11期摘要:汉语惯用语是现代汉语语汇中比较重要和特殊的一类熟语,它具有形式简短、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语义丰富等特点。
惯用语在中国人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口语中不可或缺。
但目前对惯用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全面,本体研究的相对滞后导致惯用语教学无论在教学法还是习得规律的研究上都落后于其他词汇教学。
因此,惯用语的语义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惯用语语义特点一、惯用语的来源汉语惯用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固定语汇,惯用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变为定型的词组,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惯用语涉及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所以它的来源广泛而又复杂,很难考察它的历史及出处。
一般说来,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品、行业语、方言、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外来语等。
1.社会生活是惯用语的第一来源,为惯用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社会生活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还包括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催生了大量惯用语。
如:“炒鱿鱼”“半瓶醋”“穿小鞋”“一锅粥”“钻牛角尖”“挖墙脚”“走后门”“落汤鸡”“伤脑筋”“磨破嘴皮子”“夜猫子”“狮子大开口”“泼冷水”“挂羊头卖狗肉”“掏腰包”“老油条”“大手笔”等。
2.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从这三类中产生的惯用语有一定的交叉和相似性。
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大多记录在文学作品中,它们既可以作为惯用语传播与流传的途径,也可看作是惯用语的来源。
如:“空城计”“借东风”“闭门羹”“耳旁风”“黄粱梦”“搭鹊桥”“笑面虎”“一窝蜂”“说曹操,曹操到”“眼中钉,肉中刺”等。
产生并记录于文学作品中的惯用语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价值。
3.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多种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专门的、特殊的行业语。
行业语会出现泛化现象,即被社会全体成员接受并广泛使用。
现代汉语惯用语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 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
如“跑龙套”本指在 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 卒的角色,但作为惯 用语,一般是用来比 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 负主要责任的杂事、 小事,当它用本义时, 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般使用其引申义 “私自脱离工作岗位 或思想不集中”,而 不用其本义“军人私 自脱离队伍逃跑”。
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
○ 耍把戏 耍花招 耍贫嘴 桃花运 ○ 踢皮球 铁饭碗 铁公鸡
万金油 窝里斗 乌纱帽
下马威 小算盘 笑面虎
1. 比喻什么都不精通,但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应付一气的人。 2. 家族或团体内部彼此钩心斗角。 3.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4. 原来指新官到任时故意向下属显示威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故用(
)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 101、 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 或集团。
• 102、《水浒》中吴用的绰号,泛指计谋多的人 。
• 103、 见马中锡《中山狼传》,比喻恩将仇报, 没有良心的人。
• 104、 秦始皇曾经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
后来称赶走客人为(
)。
• 105、 可依靠的人或事物,也指主见、主意。
顶梁柱 定心丸 东道主 对台戏 恶作剧 耳旁风 放空炮
一.比喻暗中害人。
二.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三.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惯用语
惯用语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
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的特点它一般有七个特点:(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惯用语与成语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1)一般惯用语多是从口语发展来的,口语化强,而成语来源较广,且多用作书面语;(2)惯用语的语义单纯易懂,而成语的语义丰富、深刻;(3)惯用语使用随便,可分可合,如“吃大锅饭”可以说“吃了几年的大锅饭”,中间可加字,而成语使用要求很严格,中间不能加字,不能拆开使用。
“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
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使用惯用语要注意的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
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
“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
习惯用语与中国文化
习惯用语与中国文化习惯用语是词语中与文化结合紧密的一类词汇。
习惯用语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教学,因此对汉语习惯用语文化特点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习惯用语;中国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折射镜。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而文化又是语言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一门语言,从而掌握这门语言。
汉语教学同时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所以更应该注重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可以说滞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习惯用语,是我们在汉语教学当中传授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因此,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惯用语独特的文化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惯用语的特点从习惯用语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来看,习惯用语是词语中与时代社会结合最紧密的一类词汇。
在日常语言中,习惯用语是非常活跃的词语,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原因在于,习惯用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直接来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时代在不断进步发展,变化和流行往往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最大的冲击,因此人们要刻画、要宣泄、甚至要讽刺。
新的社会现象,必然引发新词语的出现,习惯用语就是这类新鲜词语中的主要成员。
首先。
习惯用语的时代性表现在这类词语的流行之广上。
习惯用语对社会生活反映得越深刻越贴切,流行得就越广,如“女强人”“风投”“下岗”等。
我们说过,一般的习惯用语可以用平白的语言代替,但有些词语已经是情感和文化高度锤炼的结晶,已经很难替换,用其他词语不能恰如其分,不能准确表达人的真正思想,如“凑热闹”“敲边鼓”等等。
同时,习惯用语的时代性也决定了“代谢更新”快的特点。
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很多习惯用语的意思,我们已不能彻底理解了,如“土木八、打野呵”等。
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当时流行于世的习惯用语已不再适合人们交流的需要,逐渐退出语言舞台。
从习惯用语词汇本身来看,习惯用语洗练精确、通俗生动。
谈谈汉语中的惯用语
惯用语绝大部分来源于比喻。例如:“眼中钉”,眼中拔钉,岂不 乐哉!常用它来比喻心目中最憎恨的人。“传声筒”原指话筒,后比 喻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而毫无自己见解的人或文章。 3.2 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 光磊.汉语惯用语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中国惯用语.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1. [3] 杨海生,武玉洁.浅谈汉语惯用语的维译.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5.
责任编辑 李叶亚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 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阅 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 “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 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 彩,被称为“惯用语”。 2 汉语惯用语的性质特点
惯用语是语言符号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符号,它是定型的语言表 达形式。由于历史的积淀,社会的习用,使得这些语言符号在形式 上,意义上,功能上和使用环境上具有区别于它类语言符号的特点: 它在形式上是定型的意义上是整体的,功能上可以把它当作一个 词,一个短语来使用。它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意义上的整体性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 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 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带有贬义惯用语的 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褒义的比较少,使用时要分清对象。 4.2 适当舍弃地方色彩太浓和品位太低的惯用语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必须遵循“符号共享”的基本原则,即保证 让人听得懂,看得懂,地方色彩太浓的惯用语会影响交流,比如“老 鼻子”北方方言,形容多极了,“够分儿”只在北京地区使用,意即够 派头。这些不为多数人所接受,最好少用或不用。
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惯用语词汇化现象及其等级划分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惯用语的定义、特点、分类进行概述,并介绍惯用语词汇化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及现有研究成果。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和归纳,本文将揭示惯用语词汇化的内在规律和等级分布,为汉语语言教学、词典编纂、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将探讨惯用语词汇化等级分析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现代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和分类口语化:惯用语通常来源于日常口语交流,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反映出大众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智慧。
固定性:惯用语的词语组合和结构形式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改或替换其中的词语。
寓意性:惯用语往往含有深层的含义或寓意,需要通过上下文或文化背景来理解其真正意义。
形象性:惯用语常常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夸张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生活惯用语:如“穿小鞋”“炒鱿鱼”,这些惯用语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
文化惯用语: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这些惯用语与历史文化、寓言故事等有关。
地域惯用语:如“北京的四合院”“东北的大饼子”,这些惯用语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和生活特点。
四字格:如“小题大做”“一箭双雕”,这类惯用语在汉语中最为常见,形式简洁,意义丰富。
多字格: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八字没一撇”,这类惯用语字数较多,但结构固定,意义完整。
通过对现代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和分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生动的语言形式,还能从中窥见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智慧结晶。
三、词汇化等级分析的理论框架词汇化等级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索词汇单位在语言系统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影响。
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的研究中,词汇化等级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惯用语词汇化的不同阶段和层次。
简述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
简述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现代汉语词汇方面一、现代汉语词汇背后的文化哲学1、从传统词汇演变到现代的现代汉语词汇,起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融合了古代文字与当代社会的灵性与时代的变化。
在西方文学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也受到不同思想流派影响,语言发展与演变。
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不断演变,互相吸收,应用贴近社会实际,结合精辟的文字,发展出蕴藉着文明的历史感撼力。
2、现代汉语的核心价值现代汉语以汉字为核心,以古诗词及名句为基础,继承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
表达的是思想的精深、文字的恢宏,以及文明的智慧瓷陶。
通过词汇丰硕的手段,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属性,承载了民族本位主义、同情心与乐观精神。
三、现代汉语词汇结构1、以汉字为核心汉语词汇结构以汉字为核心,语意把握后,可以把多义层次结合在一起,以表达更复杂的文字信息。
比如关键词“红色”,包括了表示颜色的层面,也可以引申出表示力量、勇气以及共产党文化等深层意义。
2、集合多种理念在历史文化、经典古书里,有儒家、道家、佛家诸多思想,而这些思想结合当代文字,共同构成现代汉语词汇框架,不仅有演变过去时代残余,也融合更高维度精神境界,形成一个新的汉语词汇结构。
四、现代汉语词汇实用性1、对现代生活与文化的反映现代汉语的概念学研究不仅能够放大细节,更多的是针对现代时期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进行审视,用语言加深人们对世俗认知。
汉语词汇表达复杂概念,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帮助把握现代生活中内涵丰富的生活细节,更好地运用。
2、有可表达性现代汉语词汇无论是音节的转换,或是词义的新解析,都表达出新世纪文化的朝气,深入浅出,可塑性大。
它有令人惊叹的表达力,能够创造各种思想直至情感的抒写,辅助你对自身所坚持的信念和思想的宣扬,有可言表达性。
《中国俗语惯用语》课件
俗语惯用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 内涵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俗语惯用语 进行解读
课件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
课件目的
介绍俗语惯用语的概念和特点 梳理俗语惯用语的历史演变和地域文化差异 分析俗语惯用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探讨俗语惯用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意义
适用人群
汉语学习者
语言学爱好者
文化研究者
教育教学工作者
俗语惯用语概 述
定义与特点
俗语惯用语的定义
俗语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俗语惯用语的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俗语惯用语在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类与功能
俗语惯用语的分 类:按照来源、 形式、语义等特 点进行分类,如 成语、谚语、歇 后语等。
俗语惯用语的功 能:表达思想感 情、传递信息、 教育启示等,具 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语言表现力。
俗语惯用语的 运用与辨析
语境与场合选择
语境:俗语惯用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如口语、书面语、正式场合等 场合选择:在不同场合中选择合适的俗语惯用语,如家庭、学校、职场等 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俗语惯用语,如地域、民族、历史等 语境与场合的搭配:掌握不同语境与场合的搭配技巧,使俗语惯用语更加得体、恰当
反映社会现象:俗语惯用语往往能够形象地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 态,通过学习和研究俗语惯用语,可以了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背景。
丰富文学创作:俗语惯用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 的素材和灵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内涵。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件总结回顾
本次课件的主要内容 俗语惯用语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俗语惯用语的来源和演变 俗语惯用语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浅谈汉语惯用语的翻译
浅谈汉语惯用语的翻译一、语言文化的背景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必然承载着其所在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因此,在翻译惯用语时,理解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也是很有必要的。
譬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有固定的解读,但是如果不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就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因此,当翻译汉语惯用语时,理解其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对于准确传达惯用语的意思非常重要。
二、直译与意译汉语惯用语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遇到翻译问题。
有些惯用语和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因此,译者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翻译惯用语时,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
直译是指直接把惯用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字面意思,而不考虑惯用语中的内涵和文化因素。
比如“生龙活虎”、“九牛一毛”等,这些惯用语在英语中无法直接传达,因为它们的意义在英语中并不通用。
因此,直译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而意译则是将汉语惯用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有意义的表达方式,忠实传达惯用语的内涵和含义。
比如,“一鸣惊人”翻译成英语可能是“make a splash”、“create a sensation”等。
这种翻译方法在传达惯用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方面更加准确。
三、汉语惯用语的风格汉语惯用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例如,“马上”、“鱼贯而入”都是汉语惯用语,而其英文翻译为“immediately”和“in single file”,这两种翻译方式不能完全表达汉语惯用语的风格。
此外,汉语惯用语的形式也有很多,包括成语、俚语、谚语等。
因此,翻译时需要了解惯用语的形式和特点,并在翻译中尽量保持它们的原始特点。
四、文化差异和转化由于汉语惯用语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译时会涉及到文化差异和转化。
比如,“国色天香”、“一字千金”等惯用语,是由于中国古代权贵阶层的喜好和崇拜而形成的,在西方文化中可能难以理解,需要翻译成适当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翻译时,必须针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出适宜的调整,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具有可接受性。
浅谈汉语惯用语
自学考试对外汉语专业(第二学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汉语惯用语作者:所在单位:指导教师:大学20 年月日目录摘要 (3)前言 (4)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和理解 (5)(一)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5)(二)汉语惯用语的理解 (5)二、汉语惯用语的形式分类 (6)(一)按内容划分 (6)(二)按形式划分 (7)三、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及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7)(一)汉语惯用语的特点 (8)(二)汉语惯用语对第二语言的启示 (9)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作为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的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
惯用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棱镜,它可以折射出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对惯用语文化内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交际中,汉语惯用语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容量大,可谓用语经济而收效大。
不但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而且可使语言含蓄幽默,意在言外。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对惯用语性质范围结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惯用语,通过对惯用语的语义特征、形式分类及其综合特点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还可拓宽我们了解社会和文化的视角。
所以,了解惯用语的特点及意义,可以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更好地去应用。
【关键词】惯用语特征形式意义前言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
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
惯用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一个特殊的词汇组成部分, 它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惯用语的意义并不等于构成该惯用语的各成分意义的相加, 而是整个短语具有比喻、引申等意义。
惯 用 语
惯用语现代汉语中具有固定格式的词组种类很多,惯用语就是其中的一种。
惯用语在结构上是词组,但不同于一般词组,它是定型的,所表达的意义是整体的。
在使用时,它已从字面上的意义转化为一种更为深刻的抽象含义,变成了一种虚指的比喻。
如:炒冷饭、背黑锅、敲边鼓、泡蘑菇、砍大山、跑龙套、摇钱树、马后炮、戴高帽、万金油、定心丸、铁饭碗、乱弹琴、替罪羊等。
又如:吃大锅饭、坐冷板凳、喝西北风、打退堂鼓、钻牛角尖、捅马蜂窝、一个鼻孔出气、穿连档裤、陈谷子烂芝麻、不管三七二十一等。
惯用语的形式,多为三字格。
它的语法结构可分为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和并列结构四种类型。
偏正结构的,如:半瓶醋、笑面虎、活字典、纸老虎、绣花枕头等;动宾结构的,如:碰钉子、灌米汤、踢皮球、背包袱、吹牛皮等;主谓结构的,如:鬼画符、驴打滚、天晓得、狗咬狗、桃李满天下等;并列结构的,如:挂羊头卖狗肉、雷声大雨点小、高不成低不就、丁是丁卯是卯、东家长西家短等。
不管哪一种结构的惯用语,在它进入句子的时候,有时可以被句子的其他成分隔开,词序也可发生变化。
例如:戴高帽1.八竿子打不着。
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拔出萝卜带出泥。
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
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
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3.饱汉不知饿汉饥。
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一个法国人曾挺疑惑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老把忙挂在嘴边,简直是不懂得享受生活,我没搭理他,因为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国情是虚位待人,我们的国情是多人待一位。
浅析汉语惯用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 关键词 】 汉语惯用语;语法;语义;语 用特征 【 中图分类号 】 H1 3
随着 国 际汉 语 热的持 续升 温 ,汉语 的国 际影 响力 也越来 越大 。
【 文献标识码 】 A
( 二) 语 义的 变异 性
惯 用语 是汉 语词 汇 的重 要组成 部 分 ,由于惯 用 语具 有通 俗易 懂 、生 汉语 惯用 语 的另一 个特 征就 是语 义的变 异性 。大 多数 汉语 惯用 动 形象 、幽默含 蓄 等语言 特 点 ,使 其 成为传 播 中 国传统 文化 的 重要 语 的 字面 意义 都是 语源 意 义 ,通 过字 面意 义我 们 可 以了解惯 用 语 的 手 段 ,是提 升汉 语 交 际能力 的重 要途 径 ,在 对 外汉 语教 学 中的 作用 起 源 ,但 是一 旦成 为 了惯用 语 ,字面 意义 将不 再 起作 用 ,而我 们真
已经不 言而 喻 而要 真 正进行 卓有 成 效 的惯 用 语教 学 ,又不 得 不掌 正使 用 的是惯 用语 的 引 申意 义 ,也就 是汉 语惯 用语 的 实 际意义 ,这 握 惯用 语 的语法 、语义 和语 用的 基本 特征 ,本 文就 此 问题进 行 一番 就是惯用语语义的变异性。如人们熟悉的惯用语 “ 烧高香”指的不 思考。 是它 的 向神佛 虔诚 烧香 字 面意义 ,而是用 来 比喻 真诚地 向人致 谢 ; 汉语惯 用语的语法特征 又如 “ 白日做梦”原意指的是白天睡觉做梦,但是作为惯用语它的 ( 一) 惯 用语 的 固定 性 含 义 指 的就是 根本 不 可能 实现 的梦想 ; “ 千打 雷 不下 雨” 作为 惯用 惯用 语属 于 固定 词 组 ,拥有 完整统 一 的意义 和结 构 。惯 用 语的 语 使 用 时不再 单纯 的 指天 气现象 ,而是 引 申为 嘴 上说 的很 好 、很积 结 构有 两种 ,即单 体和双 体 结构 。 “ 开场 白”等为 单体 结构 ,在单 极 ,但是 却没 有任 何 的实 际行 动 ;而 “ 关羽过 五 关斩 六将 , 最 终摆 体结 构 中有 一 种特 殊 的形式— — 超 单句结 构 ,指 的是结 构上 是 单体 脱曹操投奔刘备” 中的 “ 过五关斩六将 使用的就是这个词语的语 结 构 ,语义 上像 复 合句 子 的惯用 语 ,如 “ 杀鸡 给猴 看 … 树 倒 猢狲 源意 义 , 也就 是字 面意 义 , 所以, 在 这里 这个 词不 能被 看作 是惯 用语 。 散”等。双体结构的惯用语一般都是对偶并列式,比如 “ 万事俱备, 三 .汉语惯用语的语用特征 只欠东 风 ” “ 行 得端 ,坐得 正 ”等 。 ( 一 )浓烈 的感情 色彩 在汉语 惯 用语 中最 常见 的语法 结构 是动 宾结 构 ,其次是 主谓 结 惯 用语 来源于 民间 ,与其他词 语 相 比惯 用语 更加 形象 生动 ,感 构 、偏 正结 构 、补 充结 构 、联合 结构 、 “ 的 ”字结 构等 也 占有 一定 情 色 彩浓 厚 。主要 包 括 :褒义 、 中性 和 贬义 色彩 。据 资料 统计 ,含 的比例 。 惯 用语 “ 骨 头硬 ” “ 耳朵软 ”等为 主谓 结构 { “ 半 边天 ” “ 铁 贬义 色彩 的惯 用语 约 占全 部惯 用语 的七 成 ,带 有 中性 色彩 的惯 用语 饭碗”等为偏正结构。 惯用语是长久以来人们口耳相传固定下来的, 不多 ,带 有褒 义 色彩 的惯 用语 则更 加少 。 “ 打开 话 匣子 ” “ 八 九 不 结 构和 成分 相对 稳 定 ,如 “ 戴绿 帽 ”就 不 能说 成是 “ 戴 黄 帽” 或者 离十”是 中性惯用语,而 “ 传家宝… 拿手戏”等则属于褒义惯用 “ 戴黑 帽” 等等 ,这 是不 能轻 易改 动的 。 语 的范 畴 。 “ 狗 眼看 人低 … 大懒使 小懒 … 认 钱不 认人 ” “ 掉在 ( 二) 惯用 语 的灵 活性 钱 眼儿里 ”等 都是 表示 贬 义的惯 用语 ,使 用一 种 诙谐 的方 式对 一 些 惯用语具有灵活性,但是这种灵活性不会对惯用语 的整体稳定 负面现象和恶习做了一些描述 。 性 造成 影 响 。惯 用语 灵 活性 主要 表现 为构 成惯 用语 的成 分 的顺 序可 ( 二) 鲜 明 的 口语 色彩 以改变 。这 种改 变 有三 种形 式 :第 一 ,动词 重叠 。如 去水 泥 厂啃 惯 用语 多数 是来源 于 民间 ,是人 们 口耳相 传下 来 的,所表 达 的 硬 骨头 ” 中的 “ 啃硬 骨 头” 。第 二 ,语序 改变 。如 “ 暗箭放 了一支 东 西也是 人们 日常生 活 中经常 见到 、 十分熟 悉 的。所 以,惯用 语 不 又一支 ” 中的 “ 放 暗箭 ” 。第三 ,成 分插 入 。如 “ 结婚 前她 开 了两 仅精 炼 准确 、含蓄 幽 默 、生动 形象 ,而 且通 俗易 懂 ,具有 鲜 明的 口 年 的夜 车” 中的 “ 开 夜车 ” 。 语 色彩 。 例如 , 《 红 楼 梦》 第 6 7回 中说道 : “ 赵 姨 娘进 门的 时候 = 汉语惯 用语的语 义特征 兴致 高高 ,哪里 会知道 最 后竟然 会 ‘ 抹 了一 鼻子 灰 ’,快怏 离去 。” ( 一 ) 语 义的双 重 性 这里 的 “ 抹 了一 鼻子 灰” 就是 一个 典型 的惯 用语 ,生 动贴 切 ,生 活 汉语 惯 用 语 最 显著 的一 个 特 征就 是 语 义 的双 重性 。说 的是 汉 气息 浓厚 。 语 惯用 语 既有 字面 的含 义 ,又有 由字 面含 义 引 申而来 的真 正意 义 。 总 之 ,通过对 惯用 语 语法 、语义 和语 用 的基本 特征 的梳理 ,可 划 分汉 语惯 用语 与 其他 词汇 的重 要依 据就 是汉 语惯 用语 语义 的双 重 以促 使学 习者 更深入 地 掌握汉 语词 汇学 习方 法 , 增 强汉语 学 习兴趣 , 性 。如 人们 熟 悉 的、经 常使 用 的 “ 耳 旁风 ” 的字面 含义 指 的是 从耳 并最 终促 进对 外汉 语教 学 的发展 。 朵 旁边 刮过 的风 , 但 是它 的真正 含义 指的 是听 了却不 放在 心上 的话; 参考文献 “ 走后 门” ,它 的字面 含义 指 的是从 后 门走 ,而它 的 实 际意义 则指 的是通 过不 正 当的 手段 来达 到某 种 目的 , “ 拍 马屁 ” 的字 面含 义指 [ 1 ]梁 小龙 . 论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的 惯 用语 学 习 卟 现 代 语 文 , 的是拍 马 的屁股 ,而这 个惯 用语 的真 正含 义 指的 是不 顾客 观实 际 , 2 0 0 0 ( 1  ̄ ) . 【 2 ] 陈 彩 兰. 试 论 汉 语 瞬用语 的语 义 特征 卟 青春 岁 月, 献 媚奉 承 、讨好 别 人的 行为 。这 些词 汇都 有双 重 的含义 ,因此 都属 2 0 1 4 ( 1 8 ) . 于 汉语 惯用 语 的范 畴 ,而像 色彩 斑斓 、 随遇而 安 、振振 有词 等 只有 (编辑 :龙 贤 东 ) 个含 义的 词语 ,不 属于汉 语 惯用语 。
谈谈汉语中的惯用语
走后门、高帽子、对台戏、哑巴亏、鬼把戏、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 磨洋工、耍花招、打棍子、吹牛皮、抓辫子、开绿灯、扣帽子、拖后腿、 凑热闹、和稀泥、唱双簧”等等。其他音节也有不少:二个音节的:如 “拷贝、冒尖、亮相、较真、吃香、丢脸、哭穷”等等;四个音节的:如“火 烧眉毛、喝西北风、断线风筝、打马虎眼、吃哑巴亏、开顶风船、打退 堂鼓、唱对台戏、吃大锅饭”等等;五个音节的:如“脚踏两只船、快刀 斩乱麻、换汤不换药、二一添作五、赶鸭子上架”等等;六个音节的, 如“干打雷不下雨、驴唇不对马嘴、睁只眼闭只眼”等等,七个音节 的,如“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并列、偏正、主谓、 动宾都是存在的,这是跟成语类似的地方,不必赘述。有一些特殊 的,需要略加注意,如“马大哈”,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 缩略语,属于并列结构,比喻办事粗心大意、随随便便的人。 2.3 绝大多数惯用语都含有该词组的修辞转义
为了更好地解释汉语惯用语下面给大家提供了常见的常用的 惯用语: 5.1 两个音节的惯用语
吃醋:产生嫉妒情绪(多指男女关系)。 拷贝:复制。 拍板:指确定,决定做某事. 上马:开始某项较大的工程. 跳槽:调换工作 5.2 三个音节的惯用语 唱白脸:(白脸—— —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 对事情采取尖酸刻薄的态度。 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社会的习用,使得这些语言符号在形式上、意义上、功能上和使 用环境上具有区别于它类语言符号的特点:它在形式上是定型的, 意义上是整体的,功能上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词、一个短语来使用。 惯用语所表示的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它不是词义简单的 相加组合,一般不能直接从字面上加以解释。在使用时,它已从字 面上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含义。例如,“敲门砖”,本指拿 砖敲门,门一敲开,就把砖丢弃了。比喻借以求得名利或某种目的 的初步手段。又如,“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 喻解雇、解职。再如,“半瓶醋”,旧时讥笑文人穷酸,用醋代替穷酸 的酸。现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技能只略知一二的人。所以使用时,我 们不能从字面上对号入座望文生义,而必须从整体意义上来理解 它,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为巩固这一观点,再举几个常见常用的,不 再解说本义,直接解说它整体的凝固义:例如“穿小鞋”并非指穿了 小号的鞋子,而是指暗中玩弄手段,给别人以刁难、打击“;枕头风”不 是吹过枕头边的风,而是比喻妻妾或情人的话,对丈夫或情夫容易发 生效力。“炮筒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狗腿子”是指坏人 的帮凶“,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或助势,并非真的是去敲边鼓。 2.2 惯用语的结构形式
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
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摘要:现代汉语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极广,它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民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惯用语形象简洁,在形式上以三音节为主。
因此文章主要论述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特点及结构类型,以此深化自己对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相关认识,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关键词:惯用语特点结构类型语义分析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特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它同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一样都属于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
作为熟语的一部分,惯用语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
無论是结构长度还是使用的频率、灵活度,惯用语都是和词最接近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惯用语在汉语词汇中的位置现代汉语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收效大。
它不但能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形象,而且能使表达含蓄丰富、语义幽默。
它结构简短精炼,运用灵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惯用语不但在日常口语中被频繁使用,而且在小说、戏剧、曲艺里,甚至在官方政论、新闻报道中也都被普遍地应用着。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一些惯用语日益地固定化。
于是人们就把这些惯用语当做现成的语言材料加以运用,不必临时组织语言就能脱口而出。
它多以比喻的方式获得修辞上的意义转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有表现力。
惯用语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在稳定性和凝固性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精炼简短的形式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汉语惯用语广泛存在并运用于中国文化语言中。
在其他普通语言中,为了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都要借助惯用语来表达,这种现象同样广泛存在于其他常用语言中。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
惯用语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可以从多角度折射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惯用语族
浅论现代汉语中的惯用语族惯用语族是现代汉语惯用语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
惯用语以某个共同的构成成员为中心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既彼此区别又彼此相关的惯用语族群。
本文拟对这一独特现象进行初步探讨,分析惯用语族的分类、特点及形成原因。
标签:惯用语惯用语族中心词一、引言惯用语是汉语熟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汉语熟语研究中,对成语、歇后语和谚语的研究比较多,对惯用语的研究则相对不够。
学术界各家对惯用语性质和范围的界定不一,难以达成共识。
惯用语不同于其他熟语类型,它数量更多,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具有鲜明的口语性和时代性。
在熟语的组成成员中,惯用语无论在结构长度上还是在使用的频率、灵活度上,都和词最接近,这使得它有很强的生命力。
因此,从多角度对惯用语进行深入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认知结构中有许多概念知识是以最佳范例或原型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惯用语的理解和使用由概念知识驱动。
Lakoff(1987)和Nunberg (1994)等人认为,惯用语比喻意义的产生源于人脑中普遍存在的概念结构或概念隐喻,由语境启动的概念隐喻是构成惯用语的基础。
他们从语义的角度提出了惯用语族(families),其各构成成分与其它词相结合形成既彼此区别又彼此相关的短语。
以“火”为例,火可以构成以下概念结构或概念隐喻:Anger is fire.Love is fire.Imagination is fire.Conflict is fire.Energy is fuel for the fire.Enthusiasm is fire.由此,我们可以对以下例句中的惯用语做出解释。
(1)Killing sparked off riots in the major cities(引发).(2)He was burning the candle at both ends(滥费精力或财力).(3)The bank robber snuffed out Sam’s life(吹灭,消灭).(4)The speaker fanned the flames of the crowd’s enthusiasm(激发).(5)The police tried to pull the young girl out of the fire(解救出来).“火”具有各种不同特征:开始、结束、燃料来源、火势、危险等。
运用惯用语的表达技巧
运用惯用语的表达技巧引言:惯用语是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它们经常在日常交流、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使用。
这些习语通常由固定的单词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意思和使用背景。
本文将探讨运用惯用语的表达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惯用语。
一、选择恰当的惯用语运用恰当的惯用语是表达技巧的关键。
在选择惯用语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惯用语的含义和用法:惯用语的意义往往与其字面上的意思不同。
因此,在使用之前,我们应该仔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例如,"一石二鸟"是一个常用的惯用语,意思是一举两得。
2.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惯用语:不同的语境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惯用语。
在选择惯用语时,我们应该考虑语境因素,确保所选的惯用语能够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思。
例如,在描述愚蠢行为时,我们可以使用惯用语"蠢如猪"。
3.避免使用陈词滥调的惯用语:一些惯用语由于过于陈旧和普遍使用,可能导致表达缺乏新意。
因此,在表达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陈词滥调的惯用语,而是选择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表达方式。
二、灵活运用惯用语惯用语的运用并不限于固定的句子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灵活运用惯用语:1.变更词序:在使用惯用语时,我们可以灵活调整其词序,以适应语句的需要。
例如,"一举两得"这个惯用语,我们可以改写为"两得一举",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
2.结合其他表达方式:除了使用惯用语的形式,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表达方式,以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例如,当我们想夸奖某人某事时,可以结合惯用语"赞不绝口"和其他形容词或副词,如"赞不绝口地夸奖"。
3.造句练习:为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惯用语,我们可以进行造句练习。
通过参考相关文章、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的语句,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惯用语,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
三、注意惯用语的语境适用性惯用语的使用需要考虑语境的适用性。
汉语惯用语的文化决定性及其翻译策略
汉语惯用语的文化决定性及其翻译策略汉语惯用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语言形式,常看到一些惯用语经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人物、事件和事情等,或者作为表达语义的工具。
尽管有些惯用语意义有时与字面含义相冲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们却不断地被使用。
汉语惯用语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其中隐含着许多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
这些元素和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充满着深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
因此,它们传达出来的信息和意义与某种文化和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由此可见,惯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性。
因此,掌握汉语惯用语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汉语惯用语的文化决定性决定着它们的翻译策略。
由于惯用语在句法结构和意义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常常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
在翻译惯用语时,必须首先了解它的本来意思以及潜在的文化内涵,然后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
在翻译汉语惯用语过程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策略是保留其文化内涵。
文化决定性强的惯用语在目标语言中保留其原有的文化内涵。
例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惯用语非常有代表性,传递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成英语时,语言学家通常会将其直接翻译为“A thousand-li-long dike is destroyed by an ant hole”,以保留其文化内涵。
采用这个翻译策略,不仅可以避免失真,更能够让目标语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文惯用语的文化魅力。
另一个常见的翻译策略是直译,即将汉语惯用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
这种翻译策略在一些情况下也很有用,尤其是当读者对源语言文化和惯用语了解较少时。
例如,“七上八下”这个惯用语可以直接翻译成“nervous”,目标语读者只需要了解“nervous”这个词,就可以获取所需信息。
此外,有时还需要采用一些更加灵活的翻译策略,例如加注或替换。
加注技巧可以在目标语句子中添加一些说明性语句,以确保惯用语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