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词在诗文中的效果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叠词是指古典诗词中由相同读音或者相同的字或音组合而成的有重复的词句。
它是古典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产生强烈的语音韵律效果,使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具有一定的美感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下面就来探讨叠词在古诗中的作用。
一、体现情感的强烈在古诗中,叠词多用于描绘人物痛苦、悲伤、愤怒等强烈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两句,“离离”、“一岁一”等叠词的运用,使荒原上草木枯萎的景象更能深深感染人心,表现出诗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二、营造氛围的效果叠词还可以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效果,使诗词的气氛更加浓郁鲜明。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百寻愁煞尽,千载客心惊”两句,通过“百寻”、“千载”等叠词的运用,表现出诗人在高处登楼时,周围万物瞬间缩小,令人生出心惊胆颤的感觉,体现出长城深奥的历史文化气息。
三、增强语言的美感在古诗中,叠词不仅可以表现情感,也可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语音效果。
唐代诗人杜甫的《蜀道难》中“崩山侧岭路微盘,千层叠翠障重叠”一句中的“叠翠障重叠”就是运用重叠的词语,增强诗句的语言节奏,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音韵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形象描述的效果叠词还可以产生出形象鲜明的效果,使诗歌更加具有视听效果。
例如《离骚》中“又觏于女乐,饮酒减五斗”一句,古人称五斗粮为“大斗”,“减五斗”中的“减减”两词的重叠生动地描绘出新婚之夜新郎饮酒失态的场景, 表达出诗人的愤慨和痛苦。
《长恨歌》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通过“生紫烟”、“遥看”等叠词,生动描述出了美好的山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总之,在古诗中,叠词无疑是演绎情感、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法之一,也是增强语言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能够使诗歌达到意境、听觉和视觉的多重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其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声音的韵律美。
下面将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一、美化意境叠词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在《诗经》中大量使用,起到美化意境的作用。
例如《关雎》中的“翩翩者归”,“匪石匪金”就是一种叠词的使用,通过“翩翩”、“匪石匪金”等多次重复,时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时而表现出冷静的评价,从而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二、强调语气叠词还可以用于强调语气,让句子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通过“不已”这个叠词的使用,加强了语气的强烈和情感的深刻,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明白诗人内心的感受。
三、增强韵律美叠词的使用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这种美感主要来自于同一个音节相互呼应、反复回荡的效果。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翩翩者”,“匪石匪金”,就是通过重复的“匪”的音节,形成了完美的韵律美。
四、表现节奏感叠词的使用也可以表现节奏感。
例如《国风·召南·采葛》中,“廓如舍牛,未尝佗牛”,通过重复的“牛”,让整个句子感觉有一种慢慢推进的感觉,使人不由得陷入一种沉思的状态之中。
总之,《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不仅可以美化意境,强调语气,增强韵律美,而且可以表现节奏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抒发情感、表现语言韵律美的技巧已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启示和滋养。
国学知识:古诗中叠字的妙用
国学知识:古诗中叠字的妙用
叠字,是指将同一个字重叠使用的语言运用手法。
中国古诗中有不少诗句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收到了音韵流畅、意境新奇的表达效果。
试看几例: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水芙蓉,美丽动人;蜻蜓有情,停立其上;多么新颖别致而充满生活气息的镜头。
“尖尖”叠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小荷刚刚钻出水面的那一瞬间的情态,给人以勃勃向上、清新美好的感受。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指茂盛的样子,透过“离离”,我们的眼前活现出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青草覆盖,绿波起伏,层层叠叠,生机盎然的景色。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彩蝶飞舞,百鸟高歌是春天的美景。
诗中的“时时”、“恰恰”生动地写出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娇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各得其乐的春景,借此抒发了诗人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4.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日日”是天天的意思,但在诗句中是和“晴”连用在一起,它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不仅说明天气晴朗宜人,大自然景色迷人,同时也折射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5.漠漠水田飞白莺,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有广阔无边的意思,读此叠词,使人仿佛看到在广阔无垠的水田上,有白莺深藏在枝叶里婉转地啼鸣。
这入画的夏日之风景图,正是诗人欢畅心情所在,他仿佛与白莺黄鹂同乐。
古诗中叠词的妙处
古诗中叠词的妙处这古诗词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让语言更具韵律之美,让情感更深沉,那就是——叠词。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或者短语的修辞手法,也称为“重言词”。
它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不仅赋予了诗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还在深化情感、描绘景象、强调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叠词可以增加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表达了她对爱人的苦思之情,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叠词可以表达一种强调或渲染的效果,使诗词更加深刻和有力。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使用了叠字,表达了两情相悦不在乎时日长短的深刻含义。
叠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产生不同的语义和语气。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中“青青”一词既形容衣服颜色,又表达对友人的敬重。
接下来,详细介绍两句使用叠词手法的诗词,让大家感悟诗词中的叠词之美。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开头一句,也是这首词最著名的一句。
这句话用了七个叠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亡夫赵明诚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悲哀。
词人在国破家亡、丧夫之后,孤身一人南渡,生活艰难困苦,心中空虚寂寞。
她苦苦地寻找着失去的一切,却只见到冷清的景物和人情,没有任何温暖和安慰。
她的心情如同秋天的气候,乍暖还寒,难以平静。
她用酒来麻醉自己,却无法抵挡傍晚的寒风。
她看到大雁飞过,更加伤心,因为那是她和亡夫曾经相识的信使。
她看到满地的菊花凋零,也如同她自己一样憔悴不堪。
她孤独地守着窗户,等待着漫长的黑夜。
她听到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更加凄楚。
她觉得这样的光景和心境,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开篇的叠词先声夺人,展现了词人对音律的高超掌握和运用。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个叠字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声律交错的感觉。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叠词是指在一个汉字中重复同一个音节,如“心心相印”中的“心心”、“风风雨雨”中的“风风”、“雨雨”等等。
古诗中常使用叠词,这种表现形式有着一定的修辞效果。
首先,叠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反复的同音词可以强调句子中表达的情感,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离骚》中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叠词均是为了强调女子的美貌。
其次,叠词还可以起到增强语感的作用。
叠词的重复可以让读者在阅读古诗时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
例如《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
最后,叠词还可以起到形象生动的作用。
叠词的重复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如《虞美人》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叠词使人们感受到了春花飘零,水流不息的自然景观,更加形象生动。
总之,古诗中叠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能够强调情感,也能够增强语感,还能够使描写更为形象生动。
它是古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
- 1 -。
赋得暮雨送李胄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赋得暮雨送李胄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叠词表达效果如下:
1. 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在音韵和节奏上更加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2. 生动形象地描绘景象。
叠词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暮雨中船帆沉重、飞鸟迟缓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雨中世界的氛围。
3. 强调情感。
叠词的运用可以强调诗歌中的情感,使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更加浓重和深沉。
4. 丰富诗歌的艺术效果。
叠词的运用可以使诗歌在语言、音韵、节奏等方面更加丰富多彩,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叠词表达效果是通过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生动形象地描绘景象、强调情感以及丰富诗歌的艺术效果等方面来体现的,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古人巧用叠字让诗词情真意切音律美
古人巧用叠字让诗词情真意切音律美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而构成的词,古人叫“叠字”,现在称之为“叠词”。
叠字是汉语特有的固定形式,毫无疑问,叠字也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法,与其它各种语文表现手法相比,叠字具有许多优点,主要的是:普及性、简便性、明显性、民族性、口语性等。
叠字不只是迭音,也不光是迭义,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字”的复迭。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叠字由来已久。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计使用叠字多达700来次,涉及诸风、二雅、三颂,使用技巧灵活,说明那时叠字已很成熟。
历代文人都有用叠字的习惯,而且越来越普遍和频繁。
诗经——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叠字来自民间口语,与人民群众的口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口语的特点。
因此特别自然、流畅、亲切。
叠字最早见于歌谣,逐步为古代诗人所接受并广泛运用。
《诗经》305首,其中190首有叠字,就因为占大头的“国风”和“小雅”都出自民间,流传口头。
用叠字在摹声状物的同时,还可以调节节拍、增强音乐性,并能通过叠字表达特定的情感,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加强口语化,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中国古代诗词达人善用叠字的优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综观古代诗坛,一般地说,用叠字较多的作品,都比较朴实。
杜甫用叠字600多次,白居易用叠字1300多次。
柳永词200余首,其中约150首有叠字,占总数百分之七十。
众多的叠字,使他们的诗格外通俗、清新。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唐宋诗词中也有很多用叠字的经典诗篇。
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等等。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中国古诗词用叠字,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
诗歌叠词知识点总结
诗歌叠词知识点总结一、叠词的定义叠词是指在一个词语或词组中,由两个或更多的相同的词叠合而成,形成具有独特语音和语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花花世界、滔滔不绝、叮叮当当等。
二、叠词的形式1. 单字重叠:即在一个词语中,通过重复一个字的方式形成叠词。
例如:啾啾呤呤、虫虫雨声。
2. 词组重叠:在词组中通过重复的方式形成叠词。
例如:一去不回、天南地北、雨雪霏霏。
3. 字母重复:通过重复词语的字母形成叠词。
例如:哒哒啦啦、蹦蹦跳跳。
三、叠词的功能1. 丰富表现力:叠词能够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感,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2. 增强情感表达:叠词能够加强语言的情感力度,使诗歌更加生动、传神。
3. 表达特定的情境:叠词能够呈现出一种生动、真切、活泼的语言形象,表达特定的情境和氛围。
4. 强调某一特定词汇:通过叠词的使用,可以对某一特定词汇进行强调,增强表达的效果和力度。
四、叠词在诗歌中的运用叠词在诗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不同的叠词运用能够呈现出诗歌的不同风格和氛围。
叠词可以使诗歌更加抑扬顿挫,充满活力,使读者更容易被诗歌所吸引。
叠词的运用需要注意不要过多,过多的运用会使诗歌显得单调和呆板,影响到诗歌的艺术效果。
五、叠词的例句1. 晚风啸啸,轻舟掠掠。
2. 春雨绵绵,吾心荡荡。
3. 惊雷轰轰,夏雨润润。
4. 呀呀乐乐,童心悠悠。
5. 星星点点,夜色静静。
综上所述,叠词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叠词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有音韵美感和表现力,丰富诗歌的表达形式。
希望大家在诗歌创作中能够灵活运用叠词,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诗歌作品。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古诗中叠词是指在一个字的基础上,重复其音节或部分音节的词语。
古人常常利用叠词来表现情感、描绘景象、烘托氛围、增强语言的韵味等。
首先,叠词可以表现情感,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叠词加强了孤寂、清冷之感。
再如《离思》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用叠词强调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其次,叠词还可以描绘景象,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用叠词表现了异乡的孤独;《登高》中的“昆仑无一土,何处觅踪迹”,用叠词形象地表现了登高者的孤独。
另外,叠词还可以烘托氛围,如《赠汪伦》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用叠词营造了一个清新宁静的山水环境;《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叠词营造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氛围。
最后,叠词还能增强语言的韵味,如《长恨歌》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咏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用叠词使语言更加流畅。
总之,古诗中叠词的作用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表现手法,也增添了诗词的韵味,是古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语言元素。
- 1 -。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形式,通过运用韵律、节奏、音韵等技巧,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叠词是诗歌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一个词的前后重复相同的音节或音素。
叠词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起到了丰富节奏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首先,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诗歌作为一种音乐性较强的文学形式,韵律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叠词的运用能够在诗句中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音乐效果,让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叠词“明”和“霜”使诗句具有流畅的韵律感,又加强了诗句的朗朗上口的效果。
其次,叠词可以突出诗歌的意象描写。
诗歌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描写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叠词的运用可以凭借重复的音节或音素,在听觉上增强诗歌的形象感知。
例如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丁未七夕》中,“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叠词“高楼”、“夜”、“叹息”和“未应闲”通过重复的音节,让读者感受到了高楼屹立的壮观景象,寂静夜晚的寂寥感以及心灵的悲戚之情。
叠词也可以加强诗歌的感情表达。
在诗歌中,往往需要通过音韵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叠词的重复可以加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力度与张力。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举杯邀清月,对影成三人。
”叠词“举杯”和“对影”通过音节的重复,使表达更为强烈有力,让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叠词还可以起到诗歌中点睛之笔的作用。
在整个诗歌中,叠词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往往在关键位置突出出现,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在杨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叠词“滚滚”和“浪花”使诗歌中的长江水流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寓意了英雄的消逝。
总的来说,叠词在诗歌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增强诗歌的韵律感,突出诗歌的意象描写,加强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诗人们通过运用叠词,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让读者倾听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美感。
文言文叠词
文言文叠词
文言文中的叠词,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是通过重叠音节,增强读者对语言的感受,使听觉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
例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写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和谐动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在听觉上充分享受到了“山川之美”。
二是叠音词还能表现亲切、爱怜的情感,古诗文中常常运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深切的情意。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嘈嘈”“切切”的叠词,写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从听觉的角度描述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赞美之情。
三是使用叠音词,传神地描写出人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
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极富音乐美,还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从以上分析可知,古诗文中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叠词作用及表达效果
叠词作用及表达效果
叠词,又叫重叠词,是一种专门用于诗词写作和修辞表达的语言,语
言文字特殊、节奏鲜明,能够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情端,以强调语义。
一、定义
叠词,又称“重叠词”,是指两个以上相同的词连续出现,也可以称之
为“类拼词句”,是“夸张修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作用
1.感情色彩浓厚:叠词从句中连续出现多次,强化了感情热情,增强节奏,增加表现的张力,从而给读者和听众留下深刻的感受。
2.易让人接受:叠词连接了前后的句子,使语言更加地紧密,朗朗上口,令人意犹未尽,使句子的意思更通顺,更容易接受。
3.表达升华:如果采用叠词来表达,会使用词更加准确,让表达更加深刻,更加自然,可以更好地展现语义深度,尤其是抒情色彩强烈时,
叠词起到了更加突显的作用。
三、形式
1.描述叠词:描述叠词是最常见的叠词方式,即用一遍或多遍的描述词组成叠词,如“但见陇头新秉烟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2.名称叠词:名称叠词就是指用两个以上的名称来组成叠词,名称直接出现,如“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动词叠词:动词叠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是叠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放火焚营,掩弓傍身”。
4.形容词叠词:形容词叠词描述的是人物的思想,很常见,如“朱颜改,青衫湿,金发新”。
四、表达效果
叠词极富于情感色彩,它聚集在一起的词语,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内容。
它有一种特殊的音律感,表达出强烈的震撼力,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魅
力力量,增加文章的意境。
因此,在文章中采用叠词,可以表达出较
强的节奏感,营造出一种深刻的诗意的光景,更能将作者的尽情情感
表达出来。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韵律与节奏,诗歌表达出丰富的感情与意境,而叠词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叠词通过重复某一音节或音节组合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使其更具韵律感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形象描绘以及节奏感三个方面来探讨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首先,叠词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
通过重复某一音节或音节组合,诗人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具感染力,更好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
这里的“秋光”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增强了秋天的冷清与萧瑟感,从而表达了诗人孤寂而伤感的心情。
而在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道:“北固楼,太阴殿,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里的“风物”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使诗句更富有豪情,表达了辛弃疾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其次,叠词在诗歌中可以帮助诗人形象描绘。
通过重复某一音节或音节组合,诗人可以将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调笑令·秋风辞》中写道:“送君何处,洛阳云外别有洛阳原。
”这里的“洛阳”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使景物的名称更加鲜明突出,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李商隐对洛阳的深情厚意。
再比如,近现代诗人鲁迅在《奉献》中写道:“父老乡亲,以渴者前鞠躬。
”这里的“鞠躬”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使人们瞬间想象到众多的人在向他们致敬,形象更加生动。
最后,叠词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诗歌的节奏感是诗歌独有的艺术特征,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和音乐上的韵律感。
叠词通过其重复的音节或音节组合,使整个诗句的节奏更加鲜明有力。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里的叠词“难越”和“他乡”不仅增加了诗句的重音,也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而现代诗人贺知章的《再别康桥》中有“别云间、别云间,谁共我高低。
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例谈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叠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
诗人为什么会钟情于它呢?这与它在诗作中的表达效果有关。
一、描绘景物,绘声绘色写景状物类诗歌中,诗人常常借助多种表达技巧,把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或动人的情景展示给我们。
叠词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杜甫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后两句就运用了“时时”和“恰恰”两个叠词。
“时时”,表明蝴蝶因恋花而在花丛中翩翩飞舞的情景,在动态描写中暗示了花之多与花之艳;“恰恰”是“和谐、融洽”之意,修饰动词“啼”,形容娇莺的鸣叫声婉转悠扬,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享受。
至此,一幅百花争艳、蝶舞莺歌的“春景图”跃然纸上。
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叠词的巧妙运用。
乔吉的《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运用叠词,描绘出一幅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美人游春的画面。
叠词的使用,使作品中的意象数量剧增,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意境,还绘声绘色,使作品形象可感。
莺加莺,燕加燕,自然就成了无数只莺和燕;花加花,柳加柳,自然就成了无数株花和柳;人加人,事加事,自然就成了无数的人和事。
这样,自然就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体味到这令人陶醉的美好春景。
二、渲染气氛,烘云托月“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特定的情境中,叠词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的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其中,“萧萧”写深秋季节落叶飘零之声,“滚滚”写长江水汹涌浩荡之势。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人自然产生时光易逝的感慨;滚滚长江,亘古如斯,意味着宇宙的永恒。
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正值人生之秋的杜甫怎能不有所感触呢?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还能实现吗?落木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皆有烘云托月之效,很自然地便诱发出下面的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徐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
三者用“情”贯穿一起。
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
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
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叠字的诗词
叠字的诗词
【最新版】
目录
1.叠字的定义和作用
2.叠字在诗词中的应用
3.叠字诗词的示例
4.叠字诗词的审美价值
正文
叠字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将两个相同的字或词叠加在一起,以增强表达效果。
在古代文学中,叠字经常被用于诗歌和词的创作,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诗词中,叠字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来描绘景物,表达情感,表现人物性格等。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运用叠字描绘了草原上草木的生长枯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叠字诗词的示例有很多,除了前文提到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些作品中的叠字,不仅使诗句更加优美,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叠字诗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方面,它使得诗句更加和谐,押韵更加流畅。
另一方面,叠字可以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使得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此外,叠字诗词在音韵和形式上的美感,也使得它们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之,叠字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使
得诗词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叠词在诗文中的效果
(一)什么是叠词
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主要形式有:AA、AAB、ABB、AABB、AABC、ABAC、ABCC等,如纷纷,飘飘然,绿油油,安安稳稳,格格不入,无时无刻,大名鼎鼎。
(二)叠词的表达作用
1.增强诗文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起强调作用。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些叠词模拟声音,非常逼真;有些叠词展现动作,含义丰富;有些叠词渲染气氛,令人如临其境。
古典诗歌运用叠词摹声,不仅因为它能增强形象性,还因为它充满音韵美。
有些叠词用来描摹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滚滚”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寒率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
★学过的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徐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
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
三者用“情”贯穿一起。
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全诗运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手之秀美,织布繁忙,形声兼备,继而生情,水清浅,人含情。
由景
及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是内容更细腻委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
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
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用叠词摹色的例子也不少。
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三是音乐性。
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这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古典诗词中叠字使用频率很高。
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有二百篇,正如刘勰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这些叠字在诗中有三百五十多句,运用叠字达二十六处之多,构成了这首叙事诗的一大艺术特色。
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对叠字的特殊功能不容忽视。
练习
一、分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的表达效果
答案: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温暖的无边春意。
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
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二、余光中的《乡愁》中用了“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叠词,对其表达作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巧妙运用叠词,情感一层比一层强烈。
\
B.运用叠词,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感情。
C.多次运用叠词,用了反复回环的修辞手法,生动感人。
D.运用叠词,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显示出典雅的风韵,透露出思乡的情感。
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答案:C 反复是相同的词语,该题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