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3、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就是尊重个人的尊严、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它是日本民主主义教育 的首要问题,也是当代日本国民思想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1947年3月31日公布的《教育基本法》第1条指出:“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
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
在期间,日本加强了神国观念、皇国史观、武士道精神教育。
日本国是神造的
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及其在人间的代表
天皇是至高无上的,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
武士道就是死,离开死非武士道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三)现代日本国民教育 1、美军占领时期: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
受美军的控制,这段时期日本的学校仿效美国,建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 没有设立单独的修身或道德科。于是,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通过学校的全部课程和教育活 动来进行,核心便是铲除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民主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 观。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目标:从“和魂洋才”到“皇国良民”
“和魂洋才”之“和魂”是指“神国主义”思想,“洋才”则是指西方的科学 技术。
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政府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参 照西方近代学校的内容,设置了“修身科”,推行以西方伦理道德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这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称为“和魂洋才”、“土魂洋才”或者“土魂商才”。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战前
日本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要内容
战后
国家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 民主主义教育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讲稿)【书籍】1、苏崇德主编;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2、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唐昆雄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4、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唐克军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6、袁银传,《中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高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2005年8、陈立思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9、周琪教授等著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期刊】《比较教育研究》(核心、CSSCI)《外国教育研究》(核心、CSSCI)《全球教育展望》(核心、CSSCI)《外国中小学教育》(核心、CSSCI)《上海教育科研》(核心)一、日本国民思想教育的历史沿革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东亚国家,也是一个善于学习、改造利用别国文化为自己所用的民族。
从古到今,日本对他国文化的积极利用是分阶段的,其相应的国民思想教育也有不同的阶段性。
在古代,结合本国的国情,积极吸取中国的儒家和道教文化,把儒学、道教及神学融合,实行国家国民思想教育;从1872年后,积极汲取西方文化,并从上到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也不例外。
(一)古代日本国民思想教育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统治阶级进行国民思想教育主要以儒学和神学教育为主,而武士道精神教育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宫廷教育和武士教育这两条途径,比较系统、明确地展开的。
1、儒学与神学教育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中,深深打上了日本社会和统治阶级的烙印。
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记载,公元285年左右,儒学传入日本。
另据《隋书 倭国传》的记载,公元5世纪前半叶,日本的皇室和贵族已接受汉字和儒学的影响。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日本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目标
从事 职 业 生 活 , 应 当 重 视 培 养 其 作 为 国 家 和 社 会 的 一 员 所 必需 的 正 义 感 、
孙好 勤 , 通讯作 者, 男, 1 9 6 4年 5月,山西万荣 入, 研 究员 , 大学本 科 ,
农学 学士 / 经 济学 学 士 , 主要 研究方向 : 休 闲农业与区域 发展。
日本思 想 政 治 教育 的 目标 与 内容
恩勤 途 内蒙古 民族 大 学政 法与 历史 学 院
摘要 :当前, 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也要 与时俱进, 必须 坚持 开拓 创 新。 思 想政 治教 育的 创新 , 不 能 局 限在 手段 和 方 法上 的创 新 , 也 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_ 育 的目标与内容上与时俱进 ,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要。
参考文献
[ 1 】 贾连 奇 . 高层 次农业 科技 人才 队伍建 设若 干 问题 的思考 [ C 】 . 农业 农
村 人 才 工作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 2 0 1 ’ : 2 2 — 2 6
济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 2 0 0 4: 2 2 8 — 2 3 1
作者简介
温春生 , 男, 1 9 8 0年 1月 , 福 建三明人 , 助理 研 究 员 , 大学 本 科 , 法 学 学 士 主 要研究方 向: 农 业 经 济 与 政 策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
本 文旨 在 通 过 阐述 和 分 析 日 本 思 想政 治教 育 目标 、 内容 , 试 图提 供 对
学 教 育 骱 段 ,“ 通 过 培 养 日常生 活 必 备 的 各 种 能 力 , 使之 掌 握 社 会 生 活所 需
要 的基本的素质 、 能 力 。同时 , 培 养能 发 现 自身 个 性 的 素 质 ”; 中学教育阶 段 ,“ 培 养 自立 于 社 会 所 需要 的 素 质 、 能力, 同 时 根 据 学 生 多样 化 的 兴 趣 、 爱 好、 能力及适应 性等, 进 行 选 择 性 的 学 习”; 高 中 教 育 阶 段 ,“ 培 养 学 生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
(一)本土思想和理论1、神道教理论教义。
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
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
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
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
这一观念的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
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
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2、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发
儒学传入 日本。 由于儒学能满足统治阶级 培养其忠诚 公 民的需要 , 因而 , 代 日本 历 统 治 者 都 十 分 重 视对 儒 学 的倡 导和 利用 , 曾经一段时期, 日本大学 的教学 内容和教 科书都 以儒家经典为主。 2 武士精神教育 。 、 日本 思想政治教育 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武士教育 。 士教育 的 武 个 主 要 内容 是 传 授 武 艺 , 是 武 士 的职 这 业技能教育; 另一个主要 内容是灌输武士
数据通信设施基 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 整 体 的物质和 技术条件 还远远 不能满足 建 设 电子政务的需要 。
( ) 乏统 一规 划 , 没 有相 应 的 组 三 缺 也 织 机 构 电子 政 务 建 设 缺 乏 统 一 规 划 和 相 应 的组织机构 , 没有提 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 展 目标 , 没 有 制 定 相 应 的 发 展 规 划 。 同 也 时,条块分割” “ 的管理体制与 电子政务的
的职责,协调各方关系 , 从技术部 门、 科 研院所聘请 专家组 成政府信 息化建设专 家咨询委员会, 实行建设的规范化 。 另外 , 政府公务员特别 是管理者领导者 , 强化 要 网络意识 , 仅要把 电子 政府 当作“ 不 一种 新技术形 式 ” 来看待 , 更要把 它 当作一种 全新 的政府治理模式来实践, 这样才能使 先 进 的技 术 为 现 代 的 政府 服 务 ( 加快基础 设施建 设, 二) 吸收先进 国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
这种教育始于日本明治维新后,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国家建设者和领导者。
经过多年发展,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担当意识。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被引导去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被鼓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
这种教育使得学生们具备了为社会贡献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且有助于塑造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者还引导学生们了解社会动态和时事热点,鼓励他们通过参加模拟法庭、辩论赛、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其思维和判断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多是通过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等形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课程内容的过度理论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导致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
尽管以实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评估体系,这些活动往往无法被有效地纳入学生的综合成绩中。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容易被政治利益所影响,存在着被用于灌输某种特定政治思想的风险。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也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得他们成为主动学习者和创造者。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识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日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体系,它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日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教育理念,其现实启示对于其他国家的高校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明治维新,当时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
在日本的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构建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以及对社会问题持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日本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社会责任感强、思维敏锐的毕业生,他们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在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自如地适应并做出理性的判断,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实中,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公民。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的社会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来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非常注重多元化和创新性。
高校教育不仅仅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和多元化,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三)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开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点,因此,高度关 注和深入研究学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借鉴日本中小学 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特别活动课,进行阶段性分 层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而且 有利于我们培养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人 。
的教育,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完完全全起到了为日本侵略扩张服务的政治目的。它教育国民 要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国民们忠于主君、忠于日 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甚至极端的发展到 “武士道就是死,离开死非武士道”的地步。
(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 上“民主化”的道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 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 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 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 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 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 中的自由。《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 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联系,显示社会和学生的实 际,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日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本国的实 际相结合,针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施以教育,有效地预防了 社会问题的扩大化。
➢ (二)少图形式,重求实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 弊端是形式主义严重,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实 效性有待加强。我们看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面上不动 声色,不图形式,但重实效。这样做不但没有削弱思想政治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反而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给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参照。
第六章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简介.pptx
这时儒学研究的特点是:极力调和儒、佛、神教三教,甚至以附 会的方式寻找相互类似之处,既然不二,那么就意味着宋儒思想同 禅宗思想具有共同性,由于当时佛教是国家宗教,这就决定了儒学 只能处于禅宗的附庸地位,可见神僧兼习和传播儒学的目的不在于 推广儒学,而是将宋学视为“助道”借以弘扬禅宗,例如把儒家宣 扬的“无常”同佛家“五戒”比附“认为其名异而其义同”处于这 种附庸地位的儒学只能给日本上层统治阶级在实施各项举代以后日本儒学在国家神道和明治维
谢谢观看 新以来的实用西学冲击下,呈现出萎缩之势,已
不对日本近现思想发生重大影响了。
rc
从总体上看,中国儒学对日本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大的启发了日本民族的理性思辨能力,强化了日本的国 家政治制度和天皇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学说,增强了社会等级 意识,促进了古代日本社会中的祖先崇拜意识和群体之间亲 情关系的凝聚力,增强了社会意识形态中伦理道德秩序和责 任感,但是,日本儒学家是根据自己现实所需求来筛选和汲 取中国儒学思想中适合的思想的变形了的日本儒学必然不同 于中国儒学。
第六章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简介
第一节 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儒家思想教育 (一)背景 (二)儒学传入日本后大致经历 1.早期的儒学阶段(飞鸟、奈良、平安时代) 2.儒学成为禅宗的附庸阶段(镰仓、室町时代) 3.儒学的全盛阶段(江户时代) 4.近代儒学衰落阶段
1.早期的儒学阶段(飞鸟、奈良、平安时代) 早期的儒学在日本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仅限于皇室贵族文
在中国儒学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日本儒学一直抵制中国儒学中的 某些思想观点:
①抵制中国儒学的禁欲主义倾向,反感对人的自然性欲的压抑。 ②把中国儒家的现实精神转化为日本独特的享乐主义,中国儒 家思想是现实的人生哲学。
日本思政历史沿革
2、大正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12— 1926) 公民教育思想:以培养国家主义的理想公民 为目的,强凋受教育者对国家的绝对服从, 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气息。主张一 切个人要求、个人道德都应从属于国家的利 益及权力,以培养国民的国家观及忠君爱国 的道德品质日本统治者从国家主义观点出发, 认为公民教育在思想上能起到加强国防的积 极作用,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民主主 义、自由主义。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 历史沿革
一、日本古பைடு நூலகம்的思想政治教育
1.儒家思想教育的影响 (1)圣德太子: “仁” →“忠”,日本 式的民族主义儒教 “忠诚”: 完全献身于 主人的忠诚 (2)大化革新后的奈良时代:学校教育制 度纳入法律,朝廷设有大学,专为朝廷培养 官吏,以儒学为主,经学占重要地位 (3)江户时代以后: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 统治人民的重要手段
三、现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1、美军占领时期的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 背景:1945年8月,日本向美军宣布投向,美军占 领日本的最终目的, 一是保证使日本不再威胁美国 及世界的安全与和平,:二是建立一个“和平而又负 责”的政府。为实现美国政府的最终目的.美军在占 领时期实施了军事化和民主化政策,教育改革亦在这 一政策指导下进行。 改革的主要内容: 清算军国主义思想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以及根据这 种思想建立起来的战时教育体制。 提出了新日本建设的教育方针,通过一系列新的教育 法令,开始确立民主化的教育体制,主要体现在主权 在民、维护世界和平及尊重基本人权三方面。
小结: 吸收、消化别国文化,与本国的历史传统、 现实国情相结合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3.昭和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26—1945)
法西斯思想统治:从国家主义教育走向军国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指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加紧问外发动侵略战争, 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在教育上 大力灌输“天皇至上”、“信誊天皇”等军国主义思想。为 培养“忠臣良民尽忠报国”的国民,将全部教育,从培养目 标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全部纳入战争轨道,为侵略战 争服务。 体现: (1)学校教育:军国主义的思想融入学科教学,把青少年培 养成听任军国主义者摆布的“忠良国民”。 (2)社会教育:少年训练所等机构 “帝国在乡军人会” “在乡军人敕语” (3)家庭教育:忠孝伦理思想,儒家的思想和“武国”、 “神国”思想相结合,发展成为军事儒教国家
高中日语思政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日语中关于思政理念的关键词汇及其含义。
- 掌握日本社会中的思政教育特点及其与中国思政教育的异同。
2. 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在日语环境下进行思政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 培养学生通过日语学习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主题:日本思政教育概述2. 具体内容:- 日语中与思政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 日本的思政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 日本与中国的思政教育比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日语思政相关词汇和表达,介绍日本思政教育体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日本思政教育与中国思政教育的异同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以日本思政教育为主题,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 教师讲解日语中与思政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民主主义”、“自由”、“平等”等。
- 介绍日本思政教育体系,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3. 案例分析:- 分析日本与中国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异同,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
- 通过具体案例,如日本学校的公民教育、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
4.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就日本思政教育与中国思政教育的异同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 教师总结讨论要点,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5. 巩固练习:-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日语撰写一篇关于日本思政教育的短文。
- 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2. 实物教具:如日本国旗、中国国旗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两国思政教育差异。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
3、教育目标明确: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学生的道德意 识和公民素质,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集体意识的公民。这 种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学校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4、教育理念独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责任 感,这种教育理念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在日本,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自己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3、环境教育:日本学校注重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氛围 营造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4、家庭教育:日本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注重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责任感,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氛围的营造,帮助 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5、社会教育:日本社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媒体宣传、 社区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提 高其公民素质。
此外,日本动画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独特,故事情节常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 哲学思考,使得观众在欣赏动画的同时,也能够对人生和世界进行深入的思考。
对于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情况则较为复杂。尽管日本政府和社会各 界一直致力于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同时,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加大,许多青少年在面对未来时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需 要进一步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新一 代日本人。
2、多样化教育方法: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课程教育、 活动教育、环境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 求进行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现实启示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作为东亚国家的一员,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同时也蕴含着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对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现实启示进行分析。
一、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 推崇自由和平等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倡导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观点,提倡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在日本高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不受传统观念和权威约束。
这种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培养了很多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日本高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交流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而且,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义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使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能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1. 教育资源不均衡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于日本高校数量众多,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名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则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和教学条件欠佳的困境。
这种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不均等,制约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2. 学术腐败问题严重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学术界存在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一些教授和学者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干扰学术正常秩序,损害学生和社会的利益。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集团主义把武士的“忠 诚意识”升华为公民强 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
Thank you!
以“神道皇国”为信仰的道德教育
• 三教合流的民族文化(神儒佛) • 神祗信仰,突出地位 • 天皇信仰,天皇是权力的代表,民族统一和最高 利益的代表,具有超乎一般国家君主的特殊权威 • 效忠天皇 效忠企业
• 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没有彻泛起
伊势神宫
金阁寺
民 众 到 神 社 祈 求 新 年 好 运
以“武士道”为精神的道德教育
• 培养家臣对主君的忠节为核心 吸收 儒家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理论化系统 化 日本军人的信条 • 集中表现为一种皇国主义的“忠君爱国” 思想,强烈的封建性欺骗性以及巨大的渲 染力和号召力
以“集团主义”为目标的道德教育
• 培养天皇制需要的工具,极端国家主义, 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德育 的特点
日本德育的特点
• (一)日本传统德育的特点 • 1.以“忠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
• 2. 以“神道皇国”为信仰的道德教育 • 3.以“武士道”为精神的道德教育
• 4.以“集团主义”为目标的道德教育
以“忠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
• 日本著名学者森岛通夫: • 忽视“仁”和强调“忠”,应当被认为日本儒学 所独有的特征。 • 日本本土化的儒家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结合,日本 传统的神道教(日本的神国观念与改造后的中国 道家思想) • 早在江户时代,对君主的义务观已远远优先于对 血缘者的义务观。从藩上升到国家,强调对领主 及天皇的顺从和忠诚
• 通过集团的力量来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集团主义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二)当代日本德育的特点
1. 德育目标: (1)大众性的德育目标;
(2)宽泛性的目标理解;
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我们同东方这位邻国的关系是很不寻常的,难道我们不该多了解一下它吗?就通过考察和了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认识到当今日本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途径,这样既培育出东西合璧的人才,也极大的促进了日本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不有借鉴之处。
关键词:日本中国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本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
却由于钓鱼岛的主权争端,日本政府的无端挑衅,中日两国从官方到民间,对纪念活动都打不起精神来。
钓鱼岛引发的问题持续升级。
可以说,中日两国之间,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有血海深仇。
我们要思考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友人?仇人?敌人?还是友人而非仇人?仇人而兼敌人?但是不管中日之间是何种关系,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习它,借鉴它,而后强之。
今天,我们秉承着这样的精神来认识和学习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自古以来,日本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日本谚语中有“三岁之魂,百岁之才”,这和我们的“三岁看八十”是一样的道理,可想而知家庭的早期教育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日本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和能力,家庭教育中,孩子做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
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
因此,他们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而且注重把学校的道德教育贯彻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去,父母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影响。
教会孩子辩是非,明善恶。
近年来日本强化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赖关系。
日本家庭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母亲身上。
多数女子在结婚后放弃工作,专门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培养,即是是孩子已经进入少年期、进入学校,母亲还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着与老师保持密切来往,以便共同培养孩子的目的。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比较教育视野下的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教育视野下的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本文以国别为基础,以比较教育学为方法,分析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实践和效果等,研究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以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比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绩效评估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学对比分析的标准之一,对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程、内容、方法、环境、主客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是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手段。
研究、比较,总结不同类型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本土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神道教教义;二是武士道精神。
这两个方面对日本千百年来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日本优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义轻生死思想的直接来源。
同时,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员,长久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另外,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日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独创性,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但又以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
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交汇、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本国实际出发,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构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及其具体内容日本民族是运用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在东西文化融合中继承又创造性的民族。
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并非照相式翻版。
日本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同样立足于国情,主张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
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趋向国际社会时势,迎合政府的政治经济目的。
21世纪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世纪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21世纪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引言:21世纪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变革愈发加速,教育在塑造新时代的公民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和公民意识,以便他们能够适应全球化社会的挑战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一、历史回顾与主题意识培养: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历史回顾与主题意识培养。
教育者通过教授日本历史和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同时,通过讨论历史事件和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敏感度,激发其对时事问题的关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
这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二、价值观培养与民主教育:价值观培养与民主教育是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核心内容。
通过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传授,学校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给予他们相应的道德指导。
民主教育是重要的一部分,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和社区活动,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感。
学生通过投票、辩论和社交活动等方式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21世纪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在全球化社会中,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尊重并学习他人的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国际实习和交流项目,以帮助学生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认知。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时事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国际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
总结:综上所述,21世纪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回顾与主题意识培养、价值观培养与民主教育以及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三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对儒学在日本早期传播和本土化起 了巨大的作用,儒学中倡导“仁、义、礼、 智、信”,太子把它们替换为了“忠、义、 勇、信、俭”,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 被替换成了“忠”,这种“忠” 在日本已经 不再是对自己良心的忠诚,而是意味着一种 旨在完全献身于自己主人的忠诚,这种献身 可以达到为自己主人牺牲生命的程度。中国 的儒学被圣德太子改造为日本式的民族主义 的儒教。
圣德太子与《十七条宪法》 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教育。
提 倡 忠 诚
• • • • • •
提 倡 和 为 贵
•
倡 导 治 国 以 礼 为 本
提 倡 仁 治
强 调 信 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制 方 提 定 针 倡 惠 了 民 任 思 人 想 唯 贤 的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推广,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影响最大的当 属“忠诚”观念的凸现及其意义改造后的 强化。
在中国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出现了朱子哲学,日本人也对这种思想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把儒学的新发展 传人国内。起初只是依附于当地的宗教思想 在禅僧中间进行传播,那时还没有广泛向社 会渗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得以广泛传播, 并开始取得独立地位,进而迎来了全盛时期。
按照朱子哲学的说法,当两个人在一起时,若两者 之间没有尊卑高低之分,那就必然相互打斗而无秩 序可言。只有君臣、父子、夫妇都遵从一种上下尊 卑之别,下服从上,才能天下太平。这时的儒学逐 渐向伦理方面转化,从而越来越趋向于适合大众。 随着封建思想的巩固,上尊下卑秩序渐渐遍及到人 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统治者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是 朱子哲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有效性, 因而加以重视,进行大力宣传。以便充分利用儒学 的“天道观”、“天理观”来为其统治思想奠定理 论依据。
儒学在日本的缓慢普及: 儒学早在大和时代便已传人日本,在早期传 播中儒学是做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术,是一 种脱离大众的贵族知识。由于缺乏创造与特 色,当时并没有转化为日本社会与民众的需 要,更没有融于日本文化当中。 直到大化革新时期,儒学才在日本以教育传 播的形式逐渐深入到学校及各地。
江户时代,人们有了非宗教的现实主义思想, 仅仅对他们进行宗教控制已经不够时,统治 阶级才开始对儒学积极加以提倡和利用,将 儒学迅速推广,占据封建教育中的统治地位, 同时也和幕府政治结合起来。
一 、 儒 家 思 想 教 育
二 、 武 士 精 神 教 育
三 、 古 代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成 效
一、儒家思想教育
儒学在日本的传入: 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记载,公元三 世纪左右,儒学传入日本。由于儒学能满足统 治阶级培养其忠诚公民的需要,因而,历代日本 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儒学的倡导和利用,曾经 一段时期,日本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教科书都以 儒家经典为主。
三、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 古代的日本通过汲取中国的儒家思想,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忠诚意识”,在思想政 治教育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 第一、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第二、培养了日本国民以“忠诚”为核心 的国家民族意识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之 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消化别国文化为自 己所用的民族。在古代,它着重向中国学 习,接受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 文化。日本古代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 宫廷教育和武士教育这两条途径展开的。
日 本 古 代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武士精神究竟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 “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 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 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日本“武士道” 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二、武士精神教育
在古代,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宫廷教育外 最主要的就是武士教育了。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 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 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
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 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 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 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 教充分提供了。
武士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职能教育。 另一方面内容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便是武 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 勇,更要求武士忠于君主,重恩义轻死生, 甘愿为君主和本家族的利益捐躯。 武士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儒学纳入武士道教育 体系中,培养武士对上能忠于幕府和大名, 对下有统治平民的自觉性和知识,以维护封 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