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之《离娄章句上》有感
孟子三则读后感
孟子三则读后感《孟子三则》是孟子的三篇代表作之一,其中包括《离娄上》、《告子下》和《尽心上》。
这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思想,包括仁义和人性等方面。
在阅读完《孟子三则》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被孟子对仁义的强调深深打动。
在《离娄上》中,孟子提出了“仁义”这一重要概念,认为人性本善,而仁义是人性的本质。
他强调了仁义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仁义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仁义的实践,人们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建立起一个和平美好的社会。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仁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次,孟子在《告子下》中提出了“天命”和“道义”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命,遵循道义,才能得到天的保佑和人的尊重。
孟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天命,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遵循道义,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在《尽心上》中,孟子提出了“尽心”和“尽性”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心尽性,做到心无私利,性无欲望,才能实现真正的修养和境界。
孟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尽心尽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尽心尽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也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通过阅读《孟子三则》,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我深深地被孟子的思想所打动,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将继续努力,遵循仁义、顺应天命、尽心尽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从孟子的思想中受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孟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其代表性著作《孟子》对中国思想史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离娄又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他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只因与孟子的友谊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在阅读《孟子》时,我不仅深受孟子的智慧和人格的感染,也更加了解何谓「离娄」,也体会到离娄这个人物对孟子及他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主要强调仁义之道,饱含了儒家文化的精华。
书中提到的四个境界:“君子之道,一言以蔽之,曰‘采乎中庸’”,“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及“天下有道,丘疏而被服”,都是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其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最令我感到震撼。
古人说得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只要失去了诚信就很难挽回,有很多人都是口是心非,为了利益不惜言不由衷,这样的人在孟子看来是愚蠢的,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通过论述人性本善来表达自己对仁义之道的认知,他认为人本来是好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个人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而逐渐失去了对仁爱和同情的感觉。
只有通过及时地矫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重新回到道德的高度,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离娄则是孟子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孟子》中多次提到了离娄,孟子也对他十分赞赏。
在孟子看来,离娄是一个懂得自强不息和坚持信仰的人。
尤其是在离娄父亲过世后,他没有因为生活变得困难而丧失信心,反而加倍努力,博得了桓公的器重。
孟子用这样的话来评价离娄,“君子亦有所保守焉,保一身。
离娄之方也。
”这一评价显示出离娄是一个有远见、有担当的人物,在生活和行事上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他秉承了孟子所倡导的道德观念,是真正的君子。
通过对《孟子》和离娄的了解,我也有了很多的启示。
首先,我了解到孟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这种人文关怀,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统一的社会关系,强化对人性的真正意义的认识。
其次,离娄懂得如何坚持信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
《孟子》之《离娄章句上》读后感_心得体会
《孟子》之《离娄章句上》读后感读《孟子》有感之九(542)《离娄章句上》有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意即:“观察一个人,再没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了······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又能往哪里隐藏呢?”也许,这就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最早记录吧?自此之后一千多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说过这样的名言。
只不过,两人阐释的角度不一样,前者是从识的角度说明的,后者是从作画的角度解读的。
由此可知,眼睛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那么,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呢?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
眼睛除了作为视觉器官以外,通过眼睛还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
眼睛之所以能传神,实际上是通过瞳孔的扩大和缩小,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程度以及目光凝视久暂来体现的。
人的思想情绪和瞳孔的变化关系密切。
令人厌恶的刺激能使人的瞳孔收缩;而令人欣快的刺激会使瞳孔扩大;恐慌或兴奋激动时,会使瞳孔扩大到平常的4倍,因此,瞳孔的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标志。
眼球的转动也可以显示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如两人交谈眼球比较稳定很少转动,说明他态度诚恳;如果目光游移闪烁、说明他暗藏打算。
眼皮的张合程度一般能反映出人的精神状态。
沮丧懊恼会使人耷拉眼皮,与人交谈半闭双眼是轻狂傲慢目中无人的表现。
眼睛所能运用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凝视。
凝视是作为与人交往的一种手段。
陌生人之间应尽量避免互相盯视。
对敌人怒目凝视体现的是威严;家长对犯错误的孩子凝视可使孩子不敢撒谎;朋友之间的凝视听表达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因此,会说话的眼睛就是心灵的窗户。
孟子三章反思简短
孟子三章反思简短孟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的著作《孟子》中,有三章特别引人注目,它们是《滕文公上》、《离娄下》和《尽心上》。
这三章内容丰富,包含了孟子的思想精髓,引人深思。
《滕文公上》是孟子三章中的第一章。
它以滕文公的经历为例,阐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
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以仁义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个人私利为目的。
他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福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孟子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领导者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追求社会的公正和福祉。
《离娄下》是孟子三章中的第二章。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孟子关于修养和自律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品德的提升,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就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
孟子提出了“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的观点,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追求道德的提升,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尽心上》是孟子三章中的第三章。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学习和进步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他主张以“爱”为基础的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发展。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涉及了政治、修养和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仁义、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通过学习和理解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孟子》离娄章句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孟⼦》离娄章句上:天作孽,犹可违;⾃作孽,不可活孟⼦⽈:“不仁者可与⾔哉?安其危⽽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可与⾔,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歌⽈:‘沧浪之⽔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我⾜。
’孔⼦⽈:‘⼩⼦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矣,⾃取之也。
’夫⼈必⾃侮,然后⼈侮之;家必⾃毁,⽽后⼈毁之;国必⾃伐,⽽后⼈伐之。
太甲⽈:‘天作孽,犹可违;⾃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说:“对那些不仁爱者难道可以讨论问题吗?他们把危险的局⾯当成安全,把灾难的发⽣当成捞取利益的机会,把导致国破家亡的事当成乐趣;这些不仁爱的⼈要是可以⽤⾔语劝说,那还会有什么亡国败家的事发⽣呢?曾经有个⼉童歌唱说:‘清澈的沧浪⽔啊,能⽤来洗我的帽缨;浑浊的沧浪⽔啊,能⽤来洗我的双脚。
’孔⼦在⼀旁听了说:‘弟⼦们听着,清澈的⽔可以⽤来洗帽缨,浑浊的⽔可以⽤来洗双脚,这是⾃⼰决定的事。
’所以⼀个⼈⼀定是先侮辱⾃⼰,然后别⼈才侮辱他。
⼀个家庭必然是⾃⼰先毁坏,别⼈才来毁坏它。
⼀个国家必然是⾃⼰内部先互相征伐,别⼈才来讨伐它。
《太甲》上说:‘天降灾祸,还可以躲避;⾃⼰做坏事,就逃脱不了灭亡。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葘:(zai灾)甲⾻⽂字形,象⽕焚屋的形状。
⼩篆从川,表⽔,从⽕。
同灾。
《周礼·掌客》:“祸烖杀礼。
”《周礼·⼤祝》:“国有⼤故天烖。
”《国语·周语》:“天灾降戾。
”《荀⼦·⾂道》:“灾及其⾝。
”《说⽂》:“天⽕⽈烖,从⽕,哉声。
古⽂从才,籀⽂从⼮声。
”这⾥⽤为灾祸之意。
2.沧浪:⽔名。
有汉⽔、汉⽔之别流,汉⽔青苍⾊的⽔。
3.缨:《墨⼦·公孟》:“鲜冠组缨,绛⾐博袍。
”《庄⼦·让之下流、夏⽔诸说。
此处则是指青苍⾊的⽔系王》:“正冠⽽缨绝。
”《楚辞·渔⽗》:“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
”《说⽂》:“缨,冠系也。
”这⾥⽤指为系在脖⼦上的帽带。
华杉详解菑,是灾。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600字通用5篇
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600字通用5篇孟子离娄上读书心得600字(篇1)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____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____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
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
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
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
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
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读孟子《离娄》篇 . 谈人生五味, 聪明要有规矩
孟子在《离娄》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论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
”这段话提出了五个人,包括两个皇帝。
这些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假如一个人有离娄那样聪明,公输班那样灵巧,“如果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造一个东西,他画的方不一定是正方,圆也不一定是正圆,不标准;要绝对标准的话,必须依靠仪器,就是规矩这个东西。
联系到生活的实际,一个人特别聪明,只靠聪明而没有学问,没有了解传统的东西,没有学习世界上已经成就的知识,而想求新的发明,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不绝对,但是非常冒险的。
同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这个音乐家师旷,虽然聪明不根据音乐的法则六律,就不能辨别五音,必须按照六律五音的道理,才能够做出好的音乐。
上面的两句话仅陪衬,下面的话才是重点;“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古代所标榜的唐尧,虞舜两位圣人,如果他们的修养,作为不能达到仁政的标准,也是不能治理好天下的。
孟子告诉我们;聪明没有道德的培养,那个聪明就会成为危害人们的技巧。
纵观历史上乱世的每一个帝王都绝顶的聪明例如李后主,大家都喜欢他的诗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宋徽宗,大文学家大画家,绝顶的聪明,历史上的大奸臣,也都是绝顶的聪明。
但聪明没有经过道德的熏陶,学问的培养,没有用。
不按规矩做事,不遵守道德的规范,自己以为聪明就随心所欲,没有不栽跟头的。
《孟子》的这段话不但讲的是大的道理,但也顾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刚刚走上社会的的年轻人,大家个个自认聪明,没有人承认自己是笨蛋,但自认为的聪明就要小心。
宋朝有个大学问家苏东坡一生受到的打击很大,所以他有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他后悔自己太聪明;下面两句更妙了;“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希望笨儿子,一辈子平平安安做个大官,功名富贵都不少一个。
天下有样这便宜的事吗?他不是又在用自己的聪明了吗?这个聪明就不对了。
《离娄章句上》的解释
《离娄章句上》的解释
《离娄章句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文献,是儒家经典《礼记·离娄上》的一部分。
该篇章主要探讨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修
身养性,塑造良好的人格。
《离娄章句上》内容丰富,包括人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夫妻、君臣、朝廷等各种关系。
文中强调了将孝敬父母放在至高无上的
位置,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服从父母的教诲。
对兄弟姐妹之间的
关系,文章提及了应该相互仁爱和互相尊重。
在朋友之间的关系上,《离娄章句上》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提倡人际关系中的真诚和亲密。
另外,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文中探讨
的重点之一。
文章提倡丈夫应该忠诚、体贴妻子,妻子则应该温柔贤良,共同创造和谐的家庭。
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离娄章句上》强调了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臣子做出表率。
臣子则应该忠诚以报答君主的关怀和恩德。
文章还
强调了朝廷的规范和仪式,重视政治礼仪以及各个官职的责任和义务。
总而言之,《离娄章句上》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倡以
仁义和礼仪为准则的道德观念。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
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
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
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
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
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
经过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
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
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
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
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
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
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
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
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6篇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6篇【篇一】《孟子与离娄》讲述了《孟子》一书的整个精神,尤其在《离娄》这一章中,大部分讲的是“君道”,就是一个领导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臣道”,负有行政责任的高官厚禄者做人处事的道理,乃至“师道”,学术文化的修养以及如何担负社会人类所赋予的责任。
《孟子》今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孟子与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
从《离娄》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分。
南怀瑾先生从孟子的哲学精神以及维持传统文化精神两方面入手进行解读,认为《离娄》继承了孔子著《春秋》的精神,具体而微、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
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典范。
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他,在他面前听从教诲。
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之下,为王者只得承认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表面上乖乖地听从而无从反驳,最多也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尴尬情形。
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一统中国,在统一的疆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
然而这种伟大的思想,却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在当时不合实际,终于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一生兢兢业业的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王者行仁道。
他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高高在上的“君”、“夫子”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拉回到普通“人”的范畴,而且是低于众“民”之下的。
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他常引用有若的话来阐明圣人“圣人之于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认为孔子集“清”、“任”、“和”、“时”为一体。
南先生指出,《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说明了为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格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格;为人子女者事亲尽孝之道——守身,即坚持一种人格、行为的标准。
孟子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和人生哲理深受世人推崇。
通过学习《孟子》一书,我深刻领悟到了孟子思想中的智慧,以下是我对孟子感悟的心得体会。
一、仁爱之心孟子认为,仁爱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仁爱之心,既是关爱他人,也是关爱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关心他人的疾苦,尊重他人的意愿,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仁爱之心也是关爱自己的表现,只有关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仁爱之心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同时,我们要学会关爱自己,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为他人付出。
二、义利之辨孟子提出了“义利之辨”的观点,认为义重于利。
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与坚守道德原则之间,应该选择后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通过学习《孟子》中的义利之辨,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坚守道德原则,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
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告诉我们,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
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疾苦,为民众谋福祉。
《孟子》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
《孟子》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读书心得范文一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
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
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我了不少便利。
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
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
我是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
因此,我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直到几天后,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就可以读懂了。
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的顺序。
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孟子》的读书心得范文二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
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
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
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
《孟子》心得体会6篇
《孟子》心得体会6篇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积累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经历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吸收经验,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孟子》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心得体会篇1《孟子》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上屡见不鲜,他那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妇孺皆知。
那时读起就被他的浅显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极富雄辩的口才。
于是,找来全著来看,顷刻间,一个伟大先贤矗立在我眼前。
司马迁曾给孟子很高的评价,称其道既通,并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以流传后世。
东汉的赵歧注解《孟子》时说:孟子一书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仁义道德、人命祸福,承传并弘扬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称孟子为亚圣。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战国,看到天下这么乱,百姓们受苦受难,时代问题太严重,就决定要尽力传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学生完成了充满光彩的《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他的语言风格干净有力、滔滔不绝、极富雄辩。
他所讲的内容多为严肃的内容,不过他生动的行文,让人读起忍俊不禁。
想起个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庄暴哪里知道齐宣王喜欢音乐,他见到齐宣王后就问:我听庄暴说大王爱好音乐,有没有呢?齐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讲大道理,便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又有一次孟子对他讲了一通仁义的话,齐宣王不耐烦的说:大哉盐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孟子只是用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清晰的勾勒出了齐宣王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离娄读书心得(精选5篇)
孟子离娄读书心得(精选5篇)孟子离娄读书心得精选篇1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
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
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
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
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
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
““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孟子三章读后感800字初中
孟子三章读后感800字初中《孟子三章读后感》《孟子三章》是《孟子》一书中的三个重要章节,包括《离娄下》、《离娄上》和《滕文公下》。
阅读完这三章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孟子的人格魅力以及孟子的教育理念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孟子的核心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这是孟子的基本观点之一。
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后天的恶习和环境的影响才会使人变得堕落。
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它告诉我,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我们遵循良知和道德的准则,就能发挥自己的善良本性,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其次,孟子的人格魅力让我深为钦佩。
孟子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出他高尚的人格。
在《离娄下》中,孟子为了守节而辞官,他宁愿放弃权力和富贵,选择守住自己的原则。
这种坚守道义的品质让我非常敬佩。
另外,在《滕文公下》中,孟子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滕文公治理国家,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领导才能。
这使我对孟子的人格和智慧更加仰慕。
最后,孟子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子提出了“养心”和“教育”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教育是改善人的品德和提高人的能力的关键。
在《离娄上》中,孟子告诉我们,要做到“养心”,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而教育的目的则是要培养人的智慧和能力,使人能够成为有用的人。
这些教育理念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
通过阅读《孟子三章》,我不仅了解了孟子的思想,还深刻感受到了孟子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的卓越性。
他的思想和品德都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和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汲取智慧,用他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孟子》卷7离娄章句上诗解5至道迩易诚感天人
《孟子》卷7离娄章句上诗解5至道迩易诚感天人《孟子》卷7离娄章句上诗解5至道迩易诚感天人题文诗:孟子有曰:至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也,而求诸难.人人亲亲,能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又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百姓不可,得而治也.获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信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也者,人之道也.至真诚而,不动人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人者.至道至情,真情精诚,情通有无,诚通天人.诚心亲亲,仁民爱物.孟子有曰:伯夷辟纣.居北海滨.闻周文王.作兴而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滨,闻周文王,作兴而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也者,天下大老,二老归之,于是天下,之父归之.天下父归,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政者,七年之内,至精至诚,必能为政,于天下矣.【原文】孟子曰:“道在迩1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2,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孟子说:“〔怕就怕〕真理在近处却往远处求,事情本容易却往难处做。
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说:“职位低下,又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是不可能治理好的。
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不能让上级信任了。
要使朋友信任,也是有方法的:侍奉父母不能让他们高兴,也就不能让朋友信任了。
让父母高兴,也是有方法的:若自我反省孝心不诚,也就不能让父母高兴了。
要让孝心出之于诚,也是有方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让孝心出之于诚了。
所以'诚’是天定的道理,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6篇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6篇第一篇《孟子与离娄》阅读孟子的《孟子与离娄》,深深触动我的内心。
这本书记录了孟子通过时间的考验,即使在极端困难的状态中仍然坚定地保持自己的原则,展示出他作为一个忠臣的表现。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书中,我认识到孟子有多高大上,他以独特的方式,凭借自己的意志力,赢得了众人的羡慕。
比如当孟子遇到离娄的时候,他拒绝将离娄送回王宫,并且坚守住自己的信念,把离娄带回家里去。
这充分说明孟子精神上的高度,他是一个可以承受剧烈考验的人,他对自己的情义始终如一。
孟子深深地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都要把自己的信念、原则和价值观贯彻到生活中,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怕后果,坚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第二篇《勇气》孟子的表现向我展示了一种勇气的精神。
他的行为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能够抗争挫折,乐观坚持的人。
孟子没有被压迫的环境做了退缩,相反,他用勇敢与坚持赢得了尊严与精神。
他让我非常感动,他的故事激励了我,让我觉得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站起来,因为有一种勇气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我从孟子的故事中学到了勇气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做一个能够坚持到底的人,要承受责任,尊重价值观,拥有自尊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声望的人,把职责和尊重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第三篇《智慧》孟子智慧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尽管离娄一行人处在极端困境,孟子却不断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利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少地伤害他人。
这更是为他高贵的精神令人赞叹。
比如当他被迫将离娄送回宫中时,他在路上把他分散到几个地方,让他受到更小的伤害。
孟子的智慧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可以说他的智慧是一种智慧的艺术,只有经历生活的困境,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极大的作用,看到远远大于本身的影响力,这正是孟子的智慧。
经实践,我明白了智慧的重要性,不仅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在困境里也要有睿智,从而实现更大的效果。
第四篇《仁爱》孟子拒绝将离娄送回王宫,即使是试探他公仆忠诚的良士,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充分表达他对仁爱的坚持。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6篇
读《孟子与离娄》有感6篇【篇一】《孟子与离娄》讲述了《孟子》一书的整个精神,尤其在《离娄》这一章中,大部分讲的是“君道”,就是一个领导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臣道”,负有行政责任的高官厚禄者做人处事的道理,乃至“师道”,学术文化的修养以及如何担负社会人类所赋予的责任。
《孟子》今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孟子与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
从《离娄》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分。
南怀瑾先生从孟子的哲学精神以及维持传统文化精神两方面入手进行解读,认为《离娄》继承了孔子著《春秋》的精神,具体而微、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
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典范。
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他,在他面前听从教诲。
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之下,为王者只得承认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表面上乖乖地听从而无从反驳,最多也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尴尬情形。
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一统中国,在统一的疆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
然而这种伟大的思想,却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在当时不合实际,终于没有办法实现。
孟子一生兢兢业业的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王者行仁道。
他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高高在上的“君”、“夫子”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拉回到普通“人”的范畴,而且是低于众“民”之下的。
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他常引用有若的话来阐明圣人“圣人之于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认为孔子集“清”、“任”、“和”、“时”为一体。
南先生指出,《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说明了为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格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格;为人子女者事亲尽孝之道——守身,即坚持一种人格、行为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孟子》之《离娄章句上》有感
《离娄章句上》第18章有言:“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意即:“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的回答是:“势不行也。
”即:“由于情势不通。
”
孟子在亮明自己的观点之后,接着给出了原因。
他说:教育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无效,就会愤怒,愤怒就会伤害父子之间的情谊。
同时,子女就会说:“您拿正理正道教育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为什么不出于正道呢?”
社会就是这样复杂,正的东西需要一点点引导,从而构建一个人的精神大厦。
可是,众多因素又要求有所变通,因此,有时候很难都用正道来衡量从事。
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出现分歧,随之矛盾就会产生,情感就会出现裂痕。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易子而教。
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父子间因求好而相互责备,从而使“爱之深,责之切”的“责”降到最低限度。
亲人之间,始终保持温婉规劝,真的很难很难。
不过,也有教育自己孩子成功的典型。
但是,相较而言,还是前者的成功几率要大。
所以,人们普遍赞成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