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中国文化中的国宝之一。
中国画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但是真正能看懂中国画的人还不是很多。
我也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求心走进于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这门课。
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了了解,但也在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以前接触过小写意,它比较注重用墨,强调画者的个性发挥。
因此,写意画的绘画时,可以纵笔挥洒,墨彩飞洋,能够很直接的抒发画者的情感。
这次初次解除了工笔画,深深感受到工笔画是一种锻炼人细致和耐心的画法,每一笔线条的气息都要顺畅,都要柔美,有质感,有连贯性。
中国画的用线历经上千年的锤炼,,加之毛笔和墨这种特殊的工具,使线本身的表现力变化万千,无比丰富。
只有把具有抽象美意趣的线条与造型的形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线的表现力更加自由的变现出来,把主观的情,意象的形,表现的线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中国工笔画追求的境界。
两位老师在教学期间,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解,并做示范。
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实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国画给我的感受是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情,欲速则不达,要自己慢慢体会。
虽然,这段短暂的学习暂时划上了句号,回想起来感觉很短暂也很留恋。
同时,学习的道路还在继续,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虚心求学,好好学习中国画。
学习中国画的兴
趣会一直支持着我,因为我们还在路上。
我最初对国画的认识是,画家寥寥几笔就画出了生动的画面,盛开的牡丹,有神的山水,雀跃的竹林,圣洁的荷花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电视、书本、报纸、画展。
而这些也只是肤浅的感性认识,但它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反复寻找着生命的起源,苦苦寻觅着心中的向往。
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它的深远,它的博大,也许是我今生都无法彻底的探索,,即使是这样我也会全心全意地去寻找、去发现、去创作。
其实国画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国画传统美的概念是上留天下留地,繁儿透,空儿厚,水墨容情,色泽单纯,一般不超过三四种,这是一种淳朴而有充满无限灵气的自然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向往的是一种复杂的美,绚烂多彩的美,既有西方的色彩又有东方的纯朴。
经过几节课的学习,首先我学会了赏析中国画。
要赏析它的意境境界,只有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
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
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
好画一定要有境界,有一种延伸到画外很远的地方的韵味儿。
这就是老师常和我们讲的画外吧。
还有老师给我们讲从一幅画仿若能看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我受此启发,觉得看一幅画仿佛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行。
古人说:人品不高,落笔无法。
这个说法我也赞同。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气度,画就谈不上有什么意境气韵,如果说一个人注重自
己的气质修养,那么他的笔墨之间一定会少几分浮华,多几分真美.
西画写形,中国画写意。
清末任伯年勤奋善学,学过西画的塑形方法并巧妙地揉进了以写意为主的中国画水墨人物画中,使形成了中国近代人物画史上的一个闪亮点。
但是清初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按照中国皇帝要求作中国画,于是出现了一种有着类似中国画工笔勾勒的用线,又似油彩用色的特殊画种。
因为缺少笔墨韵味,这种画法只能聊表一格,最终不能为中国人接受,更无人去模仿、继承。
其关键是有形无神。
如果说齐白石的虾形神兼备,那么他的写意人物画就不具备,只能勉强说是“遗貌取人”。
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如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
在中国人物画坛站得住脚的画家无不是形神兼备的。
“形神兼备说”可谓老生常谈了,但真正下功夫去实践的很少。
要么偏“形”,要么偏“神”,偏形的僵死,偏神的空泛。
真能做到形神兼备也可算是“绝活”。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
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
目中的时空境界。
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
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
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
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
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
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
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
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
跋语,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