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的《安静》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安静读后感3篇
周国平散文集安静读后感3篇周国平散文集安静读后感1好久不读书,或者说好久没有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书。
终于,我把周国平的《安静》读完了,并且还想再读一遍。
读过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但我更喜欢《安静》。
序言中,周国平表示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
他说:“我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
”一个意识到必需找回自己的作家,当然值得期待和尊敬。
周国平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教授,又是一位作家。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安静》里既有读书笔记、游记,又有讲演稿、随感录等,看似杂芜却是一片纯静。
作者通过《安静》给我们讲述人生的真谛,讲爱与关怀,讲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种种思考。
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没有一个安字和静字,却给读者构筑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周国平说:“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
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
”现实的确太热闹,我们早已习惯了在现实中奔忙,从不曾拥有这样一份安静和从容。
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利益驱动,对物质的欲望高于一切。
连学术界这样本应成为净土的地方也变成了名利场。
要远离人群中的欢乐和疯狂,远离灯红酒绿的确不易。
可见,安静多么珍贵,守得住安静又是多么的不易。
周国平是一位崇尚简单生活而又牢牢守望内心田园的人。
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身居闹市而不为所扰,内心平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
有内在精神世界的饱满,才是丰富笃实的人生。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
智慧和从容又让周国平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和突破。
这本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散文集,是那么质实,让我在安静中品味人生……周国平散文集安静读后感2《安静》的诞生,于我几乎是一个惊喜。
它是周国平继《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
读周国平散文集安静有感3篇
读周国平散文集安静有感3篇读周国平集安静有感1说实话,我只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才去读它的——“安静”,安则静也,我想如此的理解倒也不错吧。
心灵的净土早已被繁华侵扰,现实就是这般,浮华成了城市的主调,寂寥的几棵行道树,也不过是可怜的装扮,孤独的坚守的净土早已染上污浊,尘土飞扬的不仅是浑浊的空气,恐怕还有那浑浑噩噩的适于其间的脆弱生灵。
“人本芦苇,不过是有思想的灵魂的芦苇而已”,脆弱的精灵。
周国平曾在安静中说过“我当然不是一个脱俗到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我需要找回我自己。
”不能不说,周国平确实是智者,先有意识再从意识中提升自己。
智也,斯也。
若是看作者对书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这也足够吸引人了吧。
至少,我有对安静的追求决不亚于其他,人生的一大境界,向往却很难达到。
尘世浮华焦躁,潮落烟消云散,得静于其间的莫要属远居深山的得道高僧了吧。
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僧靠环境之静以达到梦之静,又如何能真的静下来。
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杂志问过外行的点评,称其为纯粹的艺术,在安静的第一辑中有这么一序——精神拾荒三步曲,正是周国平对安静的理解。
我倒是宁愿相信,安静的定义可以更好,更深刻。
也许我等华芥是无法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态,毕竟人事已逝,当然我所说的只是当时写书时的那个人事已逝。
这是一部全文字约280000字的小说,说不上感动却深有体味。
书中内容暂且不谈,其字里行间默默而又自然显露的关于哲理的思考,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
从第一辑的对自己负责,第二辑的灵魂的孱弱到最后一辑的灵魂似乎还活着。
每一个震撼心灵的片段,足以将人带入梦中的花园,或许有紫藤在随风吟唱,或许有桃源的祥和,或许有书香阵阵乘风的快感。
谁又管得着,反正宁静,只要心的安静即可,轻松的心态,无人惊扰便是静了。
全书的主题当然也有好几个小主题来充斥内容,譬如“自己”的理念,对待在“自己”的负责态度,其小标题“丰富的安静”与“安静的位置”实在诱人就像寒香的禁果,吸引力足以让人的精神世界垂涎,而对于灵魂,对信仰,那个“平凡生命的绝唱”足以让人相信“上帝眼中无残疾”,而“临终的尊严”使得每个有灵魂的人都不得不认可“神圣的交流”。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安静》是周国平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对生活、自然、人生、心灵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读后让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在书中,周国平先生以平实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以一颗平和的心去感受世界,去观察自然,去体味生活。
在他的笔下,一片树叶、一朵花、一滴雨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
只有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在书中,周国平先生还对人生、心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他提倡“安静”生活,即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只有在内心安静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归宿。
读完《安静》,我深深地被周国平先生的思想所感染。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很难保持内心的宁静。
但是,正是这种宁静的心态,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花一些时间去感受自然,去体味生活,去保持内心的宁静。
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
总之,《安静》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周国平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愿我们都能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安静是一种力量——《安静》读后感。
《安静》是周国平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对生活、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文字表达,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安静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安静的力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包围,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噪音,还是内心的纷扰。
而周国平先生在《安静》中告诉我们,安静并不是消极的沉默,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深沉。
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正如书中所说,“安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的力量。
”。
在这本书中,周国平以他独特的散文风格,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他在书中写道,“山水之间,有一种宁静,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是一种灵魂的宁静。
”这种宁静让人感到安心和舒适,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通过周国平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也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除了对大自然的描绘,周国平还在书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他说,“人生需要一种安静,一种内心的平静。
”这种内心的平静不是消极的沉默,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宁静。
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
正如书中所说,“安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和自己的智慧。
”。
通过阅读《安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安静的力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安静,需要停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思考人生的意义。
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够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
正如书中所说,“安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的力量。
”。
总之,读完《安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安静的力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安静,需要停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思考人生的意义。
只有在安静中,我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够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安静》读后感。
《安静》是周国平先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书中记载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生活、人生、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长篇小说,也不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作者的文字所感染,感受到了一种静谧、深邃的生活态度,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安静》中,周国平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观察和思考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而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活智慧。
他在书中提到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生命、自然、人生、家庭、友情、爱情等等。
他以平和的语气、深刻的思考,将这些话题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自己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书中,周国平先生对生活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享受。
他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认为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而周国平先生却告诉我们,只有内心宁静,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另外,我在读完《安静》之后,对自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周国平先生对大自然的描写和赞美令我感到震撼。
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大自然,要尊重大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这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热爱自然。
在书中,周国平先生还对人生、友情、爱情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成就和享受。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爱,认为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他还谈到了爱情,认为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最重要的支撑。
这些话题的思考和探讨,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
总的来说,读完《安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国平安静读后感
周国平安静读后感周国平安静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国平安静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周国平安静读后感1这本书虽名为安静,但书中的很多语录却可以给当世人一声棒喝。
我把它看成一种警醒,一种对于自我的警醒。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我内心的想法相似,甚至可以说,这本书表达了我的内心思想。
于是,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在看这本书时仔细地做了摘抄,摘录了很多意蕴深刻的句子,比如"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仇恨?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
一句话,因为狭隘。
一切恨都溯源于人的局限。
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我一边摘录一边思考,我们当下的社会很多时候真的如那句话所说的那样,生活在局限之中,虽然我们的世界存在着大爱,但这是不够的。
对于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我们恐怕需要一个字——"悟".或许我们都缺少那么一份悟性,所以我们总是会被表面的事物束缚,忘记去寻找背后的本质。
其实寻找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就像周国平写到的,仇恨的本质是人的局限,而爱的本质是超越。
不仅如此,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对"悟"又有了新的理解:"悟"由竖心旁和吾字构成,古汉语中的吾就是"我"的意思。
所以"悟"即心中有我,这和周国平在书中写到的"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
"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常说的"心"不单单指身体的器官——心脏,还指我们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之所以会想到"悟"这个字,是因为写出这些文字需要有思想深度和一定的人生境界,换言之,没有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深度的人无法悟出这一点,更无法用笔写出意味深长的文字。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8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8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一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
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
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
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
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
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
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二"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
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周国平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
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
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安静》是周国平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散文作品,其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散文集以《安静》为题,这两个字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内涵。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信息所包围,很难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
而《安静》这两个字,正是在提醒我们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即使在喧嚣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在散文集中,作者对自然的描写尤为细腻动人。
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人不禁为之心驰神往。
在《山海经》一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除了对自然的赞美,作者在散文集中还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生死》一文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必然,使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岁月》一文中,作者对时间的流逝进行了感慨,让人们意识到时间的宝贵,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另外,在散文集中,作者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在《城市》一文中,作者对城市的繁华和喧嚣进行了描写,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疲惫和迷茫。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矛盾和思考,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反思。
总的来说,《安静》这部散文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向读者传递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让人们在阅读中获得了感悟和启发。
同时,散文集的题目《安静》也提醒着人们要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希望通过这样的阅读,人们可以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自然,也更加热爱自己。
《安静》读后感
《安静》读后感“安静”, 我毫不掩饰对这个词的喜欢。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安宁的景色像香茗回味万千;丁香般的姑娘柳眉含笑, 一把油纸伞彷徨于悠长而寂寥的雨巷, 恬淡的姑娘似百合清幽婉丽;橹声悠扬, 风铃悦耳, 青石优雅, 静谧的地方如桃源引人神往。
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在阅读练习中是熟见的, 哲理隽永的语言总是发人深省。
《安静》作于他五十而知天命的时候。
周先生把自己放在热闹之外的世界, 他说, 那里有着我的位置, 一个安静的位置。
他想要这样的活法, 在这样一个安静的位置上, 去看世界的热闹。
我总是爱辩驳的, 所以我便停下来笑了。
热闹之外真的有世界吗?或是说, 真的有热闹之外的世界吗?我认为一切的安静都会随着时光的变迁渐而消逝。
周庄, 中国第一水乡。
驳岸、拱桥、水巷、狭小的青石板街径, 淳朴的气息弥散, 城市里的人们在这里能享受一份安静的清凉。
当然, 这是原来的周庄。
十来年的发展让这座历史悠远的古镇潜移默化间变了最初的模样, 旅游人数的飞速膨胀让周庄笼罩在商业化的氛围之下, 不可自拔。
步入周庄, 充盈于耳的不是小桥下潺潺的水声, 而是群群商贩叫卖的鸹噪, 粗鲁地抽打着你宁静的心绪。
人们俨然有着这样的无奈“漫步在小镇, 感觉饭店比景点多, 商店比住家多, 特产比渡船多, 很难让人静心地游览自然景观, 更谈不上细细品味, 拍的照片俨然一张张集体照。
”风气虽依然淳厚, 却渐渐迷失了水乡的意境, 得天独厚的人文主题。
人们乘着欣赏“小桥流水人家”的心来, 却败兴而归。
这不免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安静像沙漏, 流过了就不复存在吗?周先生笔下安静的位置真的能找寻到吗?这样的位置就不会被铺天盖地的喧嚣所覆盖吗?这又值得探讨了。
我记起一个老妇人, 那时她正在灶台前生火做汤。
火钳接过右旁捆好的稻草, 伸入灶膛里, 熟练地上下翻腾着。
火旺之时, 佝偻着站起, 微踮脚尖, 不容易地够到了头上篮里的橘皮。
俯下身去, 撕碎了洒在锅中。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1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
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
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
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
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
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
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
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
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
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
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
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周国平散文的读后感2"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
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周国平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安静读后感。
《安静》是周国平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多年来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察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这部作品中,周国平以他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了人生、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读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完《安静》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周国平在《安静》中对自然的描写让我深受震撼。
他以一种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引导读者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在读到他对自然的描写时,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奇妙和魅力。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自然是如此的美好和宏伟,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让这份美好永远存在。
其次,周国平在《安静》中对人生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以一种深沉的笔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但正是这些挫折和坎坷,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通过对人生的思考,他呼吁人们要珍惜当下,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在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深受启发,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功名利禄。
最后,周国平在《安静》中对社会的反思也让我深受触动。
他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他指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呼吁人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努力改变社会的不公。
在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深深地意识到,社会的不公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改变社会的不公而努力。
总的来说,周国平的《安静》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让我意识到了生活的真谛,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关注社会,更加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去改变社会的不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感谢周国平的《安静》,让我受益匪浅。
读《安静》有感
读《安静》有感读《安静》有感读《安静》有感1“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
”——周国平《安静》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
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
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
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积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
”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
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
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
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
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读《安静》有感2这本书虽名为安静,但书中的很多语录却可以给当世人一声棒喝。
我把它看成一种警醒,一种对于自我的警醒。
2024年周国平安静读后感
2024年周国平安静读后感《2023年周国平安静》是一部以未来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2030年代社会形态的构想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变化。
在这个小说中,作者用平淡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未知和变数的未来世界。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23年,讲述了一个叫周国平安静的小镇的故事。
这个小镇被封闭了起来,世人不知其真相。
在这个小镇中,人们过着朴素而自足的生活,没有繁杂的城市喧嚣,没有物质的诱惑,生活简单而安宁。
然而,这个小镇的真实面貌却隐藏着一个惊人而让人心惊的秘密。
通过周国平安静这个小镇的描写,作者引发了我对未来社会的思考。
在小说中,人们过着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生活,他们追求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平和。
这让我不禁想起现实世界中的繁忙和浮躁。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追逐着物质的豪华和虚浮的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和。
小说中的周国平安静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应该向内心深处去追寻,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外在的光鲜和虚妄。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周国平安静小镇的封闭和人们的淡泊生活,表达了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讽刺。
封闭的小镇和朴素的生活方式,给人一种反乌托邦的感觉。
在这个小镇中,人们缺乏对外界的了解,缺乏与外界互动的机会,这让我感到一种恐慌和不安。
小说中的人物也展现了一种对进步和改变的抗拒和害怕。
这让我思考:在未来的社会中,科技的快速发展是否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扰和难题?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平衡和谐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进步和发展?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尽管科技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改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在小说中,人们失去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关系变得疏离和冷漠。
这让我深思: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我们是否还能保持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温暖?我们是否还能保持着深度和真实的人际关系?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更加希望未来社会能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发展模式。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安静》是作者周国平的一部作品,通过讲述他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表达了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快节奏生活的反思。
这本书以平实、真挚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
而周国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农村生活的安静与清净,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身心的放松。
他描绘了农村的田野、河流、村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农村,感受到了那种田园的宁静与美好。
而在现代都市中,人们过着繁忙的生活,纷纷加入了工作的洪流,没有机会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纯净。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农村居民朴素的生活,他们每天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着天然的美食和纯净的空气。
相比之下,都市的喧嚣和压力让人倍感紧张和疲惫,在这样的生活中,很难找到内心的宁静。
通过对比,我深刻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我意识到在追求物质和享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了生活中最真实的美好。
我们追求的是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这些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相比之下,真正的快乐可能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之中,比如家人的陪伴、朋友的真诚、大自然的美景等等。
读完《安静》,我决定要在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我会减少一些琐碎的事情,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放松和休息,让大自然的美景充斥我的眼眸,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给予的宁静和力量。
我也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和朋友相处,享受他们的陪伴和温暖。
《安静》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追求内心的宁静并不需要远离喧嚣的都市,只要我们能够停下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就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净土。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就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安宁。
周国平的《安静》读后感【可编辑版】
周国平的《安静》读后感周国平的《安静》读后感智者的沉默——《安静》《安静》的诞生,于我几乎是一个惊喜。
它是周国平继《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
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安静似乎来得更为纯碎和彻底。
我喜欢《安静》,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
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宝库。
”他对安静的理解不正切合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吗?——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同为当代智者的文化大师余秋雨也在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这个不正也是国平先生说道来的安静吗?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
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
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
他甚至纯碎可以以父亲的身份对自己逝去的女儿哭歉:“在这个时代,平庸的哲学家太多了,而杰出的父亲太少了。
”“你短促而美丽的生命是我最真实的宿命。
而我在人世苟活只是一个幻影。
我抱着你小小的尸体,拒绝接受任何哲学的安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智者,顿时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多么的真实和贴切啊!智者是人,不是神,哲学也并不是无所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的《安静》读后感
智者的沉默——《安静》
《安静》的诞生,于我几乎是一个惊喜。
它是周国平继《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
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安静似乎来得更为纯碎和彻底。
我喜欢《安静》,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
周国平在
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
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宝库。
”他对安静的理解不正
切合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吗?——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同为当代智者的文化大师余秋雨也在其代表
作《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
半。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这
个不正也是国平先生说道来的安静吗?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
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也正是
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
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
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
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文
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
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
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
凭着他思考者的
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
心与心的对晤。
他甚至纯碎可以以父亲的身份对自己逝去的女儿
哭歉:“在这个时代,平庸的哲学家太多了,而杰出的父亲太少了。
”“你短促而美丽的生命是我最真实的宿命。
而我在人世苟
活只是一个幻影。
我抱着你小小的尸体,拒绝接受任何哲学的安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智者,顿时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多么
的真实和贴切啊!智者是人,不是神,哲学也并不是无所不能。
搞哲学研究的周国平能写出如此丰富深刻的散文,集哲学与
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
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
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
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
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
从童年到青年,从意气风发渐渐步入人生的暮年,一路走来,生
命如同一曲终将谢幕的长歌,在击节处倾听周国平六十载人生回首,一个向死而生的人站在上帝面前的心灵独白:岁月改变了曾
经的脸,性情在岁月中宁静致远。
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