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岑大利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一共有三讲,今天讲第一讲。

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他还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述的正确性。

今天,我们各个领域的改革正在继续,并且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我们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排除各种阻力,才能使改革顺利地进行。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回顾和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它的成败得失,将会有益于我们对今天改革的理解和把握,汲取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推进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改革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

什么叫改革呢?古人把改革称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或者叫做“变法乱常”。

古书上是这样来解释改革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

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改革往往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这些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来求得“大变”。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我们只有找到这三者结合的结合点,稳妥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体上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来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胜枚举的改革和变法,但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研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改革,它的发生条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运用得当是很有价值的,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

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中国历史上经历过许多重大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末年为了应对外部压力和国内矛盾而发起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提出了改革内政、强化军队、求和平、对抗外部威胁等目标。

它推动了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洋务运动的启示是,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国内矛盾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次,我们来看看清末民初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改革,提倡科学、民主、进步等思想。

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是,在推进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再来看看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后推行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政策的启示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革和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最后,还有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新政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针对农村地区的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启示是,农村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重大改革的成功,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和管理,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初中历史中改革的认识

初中历史中改革的认识

初中历史中对于改革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在现代,改革是为了应对社会问题,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因此,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改革的成功案例: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改革案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等。

这些改革都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改革,这些国家或地区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繁荣和发展。

例如,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通过实行一系列的措施,如废除贵族特权、推行郡县制、奖励耕战等,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 改革的挑战与困难: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首先,改革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可能会遭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其次,改革需要面对传统观念的束缚和阻力,需要破除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规定。

此外,改革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如果条件不具备,改革就难以取得成功。

4. 改革的启示:从历史上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改革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不能犹豫不决或妥协退让。

其次,改革需要制定合理的方案和策略,注重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此外,改革还需要注重民生问题,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最后,改革需要注重法治建设,建立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5. 总结:总的来说,历史上的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初中历史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改革的认识和了解,学习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应对挑战的方法,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改革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中外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外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外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5)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中外改革比较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不同点:结果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东方小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一个世界强国;中国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并且只维持了103天就被封建顽固势力扼杀了,中国没有因此而走上富强的道路。

2、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1)社会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漫长历史的国家,其制度改革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与演进。

这些历史经验为当今中国的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并从中总结出对当今中国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尊重传统与创新并重中国的历史上,制度改革往往伴随着对传统价值的尊重与创新精神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大规模的制度改革如秦朝的统一制度、汉朝的科举制度等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这提醒我们,在当今中国的制度改革中,应该继承传统的价值观念,但也要积极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顺应社会变革与民意需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改革必须与社会变革相适应,并关注人民的民主意愿和利益诉求。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制度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了社会的实际情况,没有顺应民意。

在当今中国,应该更加注重对社会变革的观察和研究,紧密结合人民的需求,推进制度改革。

三、稳定与渐进的改革策略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改革大多采取了稳定与渐进的策略。

无论是减租减息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试验,循序渐进地进行的。

这给我们启示,制度改革需要考虑到社会稳定的因素,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与经典著作中国的制度改革历来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和吸收优秀的制度设计。

宋代的科举制度就受到了唐代科举制度以及其他国家的启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改革。

这给我们提示,制度改革不应局限于国内的思维和经验,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最佳实践,以提高改革的成功率。

五、制度完善与问题解决并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解决问题和改进。

中国古代的制度改革往往伴随着对问题的识别和解决。

在现代中国,我们也应该重视制度的日常维护和改进,不断解决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积极响应社会变革的需求,推动制度的不断完善。

六、坚持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历史经验表明,制度改革需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相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改革史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改革史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改革史启示一、引言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录,充满了无数改革与创新,这些改革往往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改革史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理念以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改革史启示,以供同行参考。

二、改革史的启示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改革家都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才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明白,只有敢于挑战旧有的观念和制度,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那些勇于创新的人,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样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在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是由知识分子提出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鼓励学生们积极学习,增长知识,以便于在未来能够提出更多的改革方案。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们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注重教育改革历史告诉我们,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将历史上的教育改革经验应用到现代教育中。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1.互动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们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践式教学实践式教学是指通过模拟历史事件和场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

四、结论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改革史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不仅是一部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长卷,更是一部充满启示的教科书。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之一:秦朝的改革。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对行政区划的统一。

秦始皇帝统一了中国的九个诸侯国,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行政区域划分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此举彻底打破了以前分裂的九州格局,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改革的启示是,一个国家要实现统一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统一的政治制度,统一的行政管理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其改革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推行的一项广泛的改革是改革科举制度。

他废除了凭出身地位定人才选拔的制度,改为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的推行,不仅打破了世袭制度的束缚,更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晋升机会,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一改革的启示是,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公正的选拔机制,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优胜劣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最后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

清朝面临着封建政治制度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出现了种种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复兴,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彻底变革军制、改革财政制度和推行教育改革等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近代化。

然而,由于激烈的保守势力和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场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一个国家要实现变革和现代化,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坚持科学执政,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20世纪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

从计划经济和农村土地改革到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国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路。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岑大利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的第二讲。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前面我们讲了第一种类型。

二、修正型改革下面我们讲第二种类型是修正型的改革。

所谓修正型的改革,它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

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它只不过是对封建制度进行一些修补、完善。

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发生在每一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次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

比如秦始皇的改革,西汉高祖、文帝、景帝的改革,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三国曹操、诸葛亮的改革,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隋文帝杨坚的改革,唐太宗李世民的改革,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宋太祖赵匡胤的改革,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清初顺治、康熙、雍正的改革等等。

这些改革,都发生在每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

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

大多数它是在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开国皇帝建立起新的王朝,他迫于农民造反的压力,为了避免像前朝一样覆亡的命运,所以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

也就是从不断改革旧的前一个王朝它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入手,改变它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内容,把它改为就是能够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这样一些新的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克服危机。

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盛世,有名的盛世,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等。

这些盛世的出现,它都和统治阶级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今年我们主要讲两次改革。

一次是西汉初年的高祖刘邦君臣的改革;一次是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君臣的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次改革,就是西汉初年刘邦君臣的改革。

在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他所面临的形势是这样的。

就是在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连年的战争,就是农民战争。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⑸地位: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

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

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专题总结(1)我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的含义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

(2)重要改革与变法奴隶社会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先后有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等。

(3)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主要类型①按性质划分主要有: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②按目的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争当霸主――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克服统治危机――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克服时代弊政、顺应统一趋势――周世宗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维护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按结果分主要有成功或失败两大类型。

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周世宗改革等效果显著;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虽成效不一,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

(4)我国古代改革的本质与规律任何变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本不适应,这就必须对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根本的改革,具有革命性。

改革的成功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而这类改革引发的斗争往往是新旧阶级间的斗争,异常残酷,常常伴随着流血冲突。

另一种是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需要在维护根本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对统治政策进行局部的调整,具有改良性质。

这种改革往往涉及到对封建国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利益进行再分配,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的反对,容易失败。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汇总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汇总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汇总一、梭伦改革1、时间:公元前594年2、背景:(1)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随着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3)梭伦当选为首席行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

3、性质: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4、内容:(1)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作抵押。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的数量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力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3)改革国家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5、特点:改革存在“中庸”的色彩,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6、意义:(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4)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7、局限性:(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力。

(3)允许贵族报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二、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2、背景:(1)战国时期,秦国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

(2)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4、指导思想:法家思想5、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4)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5)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及其启示

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及其启示

浅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启示1978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而且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就1.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600 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 年的24.66 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的GDP 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的人均GDP 也由1978 年不足100 美元上升到2007 年的2 200 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2]。

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 年奥运的成功举办,都显示了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2.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 2.5 亿下降到2 148 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 年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 年的1.6%。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取得的典型改革经验

取得的典型改革经验

中国历史上取得了一些典型的改革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今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改革经验:
1. 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通过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奖励耕战等措施,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这一变法不仅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武帝改革: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独尊儒术、实行察举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这些改革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3. 王莽改制:王莽在建立新朝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土地国有化、均田制、改革币制等。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不切实际,难以实施,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4.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等,这些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同时,这一改革也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和汉族的融合。

5. 隋唐盛世改革:隋唐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如确立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度、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改革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使隋唐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以上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改革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今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的改革中,我们应该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教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推进。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历史上的改革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一)地主阶级的改革1.商鞅变法:“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

”(1)支持者: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①经济方面(富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度量衡。

②军事方面(强兵):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

③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旧贵族,受到阻力最大):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5)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鲜卑贵族统治,顺应民族大融合历史潮流。

(3)内容:494年他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由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最终失败。

在近代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三)新中国的改革1.我国农村经济改革。

历程:①战国商鞅变法以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②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1953~ 1956年三大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

→④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大搞“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这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推动。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使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地加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也使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有力地推进。

这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这使得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也使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这告
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许多问题。

我们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_docx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_docx

历史上改革的启示
改革往往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即时化解这些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实行、促动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回顾和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它的成败得失,将会有益于我们对今天改革的理解和把握,汲取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改革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

改革要循序渐进。

商鞅变法就是分步实行的。

第一次变法经过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这样的一个局面。

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第二次变法,它是第一次变法的进一步深化,两次变法的结果就使得原来落后的秦国,在短短二十年间由弱变强,为它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而因为急功近利失败的例子,则以清末光绪帝主持的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在变法期间,光绪帝靠发谕旨,有时候一天最多的发出了十几道谕旨,反映出他变法的急切心情,根据统计,在百日维新当中,他一共发了110道谕旨和诏令。

光绪帝靠多发谕旨,急风暴雨式地颁布谕旨来推动改革的做法,是没有受到什么实效的。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改革及其启示摘要: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众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变法成功者,国家富足,军队强大,成为当时的强国;变法失败者,国家都走向衰微,以致灭亡。

无论成败每次改革都有激烈的斗争,这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中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类型中国古代历史上革新与变法无数,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等。

二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

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耶律阿保机改革、清初皇太极改革等。

四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

五是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改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二、改革或变法成败的规律一场改革的成败,通常有四个决定性的因素。

(一)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最根本的因素。

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要改变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的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的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做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因而,改革与变法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则,改革虽能藉强力强制颁行,但最终行而不远。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顺应了当时那种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改革之一。

但是,历史上的王莽改制却是和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王莽改制以“王田私属,不许买卖”的策略对当时土地兼并剧烈、人民沦为奴婢、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弊开了一剂对症药方,而结局适得其反,即是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已雄辩地证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能促进封建经济走向初步繁荣、推动当时的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王田制”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必然为历史的进步所唾弃。

回眸中国古代改革及启示

回眸中国古代改革及启示

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相更替的运动过程。

本文从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古代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义及类型,并重点解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改革;启示;历史潮流;战略策略;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1周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之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然34年。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回眸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在某种程度上,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相更替的运动过程。

中国古书《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古代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中可以给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义及类型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的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各有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改革”一词意味着“鼎新革故”或者叫做“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

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1]中国古代历史上革新与变法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

二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岑大利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的第二讲。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前面我们讲了第一种类型。

二、修正型改革下面我们讲第二种类型是修正型的改革。

所谓修正型的改革,它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

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它只不过是对封建制度进行一些修补、完善。

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发生在每一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次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

比如秦始皇的改革,西汉高祖、文帝、景帝的改革,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三国曹操、诸葛亮的改革,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隋文帝杨坚的改革,唐太宗李世民的改革,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宋太祖赵匡胤的改革,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清初顺治、康熙、雍正的改革等等。

这些改革,都发生在每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

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

大多数它是在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开国皇帝建立起新的王朝,他迫于农民造反的压力,为了避免像前朝一样覆亡的命运,所以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

也就是从不断改革旧的前一个王朝它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入手,改变它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内容,把它改为就是能够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这样一些新的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克服危机。

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盛世,有名的盛世,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等。

这些盛世的出现,它都和统治阶级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今年我们主要讲两次改革。

一次是西汉初年的高祖刘邦君臣的改革;一次是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君臣的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次改革,就是西汉初年刘邦君臣的改革。

在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他所面临的形势是这样的。

就是在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连年的战争,就是农民战争。

在这以后刚刚建立起来的汉朝政权,它所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也就是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极度的凋敝,民众大量逃亡,人口减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据史书记载,说是“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

”“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饯,马一匹则百金。

”就是形容当时经济的凋敝,连皇帝都不能找到拉车的马、四匹马;而将相因为马贵,就只能乘坐牛车;老百姓家里都没有藏的粮食。

物价很高,一石米要万钱,一匹马要百金。

这是史书上写的,形容当时社会衰败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总结秦王朝的经验教训,尽快的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和巩固新建立的汉朝政权,就摆在了汉高祖刘邦君臣的面前。

汉高祖刘邦为了找到巩固新政权的方法,他就经常和大臣们一起讨论如何来防止秦朝灭亡的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手下有一个大臣叫陆贾,陆贾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新语》。

在这本书里他就谈到,就是有这样一段话,他说“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意思是说,秦国他的统治者并不是不想治理好国家,而它所灭亡是因为他的举措太多、刑罚太重。

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他提出来的相反的治理国家的办法就是“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就是劝刘邦实行“无为而治”的方法。

“无为而治”这个思想本来是道家的老子他们提出来的,是用在自然界的,顺其自然这样一个思想,用在治理国家方面,它有它一些积极的意义,就是陆贾在这里提到的,治理百姓也应该用“无为而治”的方法。

曹参他也曾经提出这样的建议,他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也就是说,这个统治者治理百姓你要清静,可贵的是清静,由百姓可以自己来治理自己。

这样他本身治理自己就可以很安定了。

所以这里就是这些臣子都纷纷向刘邦提出“无为而治”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就决定采取与民休息的这样一个政策,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如何来做到与民休息呢?他有这样几项改革的措施。

第一项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我们先来说重农政策。

刘邦的重农政策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就是他复员军队。

对于复员的士兵都给予土地和住房,使他们当中少数就成为地主,多数都成为自耕农;第二点,就是号召那些因为战乱逃亡到山里或者外乡的人要返回家乡,返回以后可以给你恢复你的爵位和田宅;第三个内容,就是减轻田赋,汉初采取的是十五税一的税率;第四点,就是下令释放因为生活困难而自卖为奴婢的人,使这些人解放出来,然后从事农业生产。

就是以上这四项重视农业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就增加了农村的劳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就稳定了社会秩序,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就是农业人口增加了,而且赋税又比较轻,农民生产积极性就提高了。

所以这个重农的政策,对恢复汉初的农业生产起了很好的作用。

抑商的政策也有四点。

就是因为刘邦认为,经商会影响农业生产。

就人们都去经商赚钱去了,就怕农业没有人愿意去进行农业生产了。

抑商的政策有这样几点。

第一点,就是商贾和他的子孙不得为官吏,不得做官;第二,就是商人不得拥有私有土地,就是你不能买土地;第三,就是商人不能穿锦绣等名贵的丝、葛、毛织品,不得乘车、骑马、携带兵器,这个就是即使你有钱,你也不能够穿美丽的衣服、好看的衣服,不得炫耀,不得坐好车,不得拥有兵器,所以这些都是限制商人的;第四点还有,如果你交税的话(当时有丁税,就是人头税),你要是经商的话,就加倍征收算赋,算赋就是人口税、人头税。

如果你是居民话或者农民的话,每人是交1算,1算就是120权。

如果你是商人,你就要交2倍,就是交2算。

这就是抑商的政策。

重农抑商,这是汉初的第一条的改革措施。

第二条,就是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汉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的是秦朝的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立三公九卿,是最高的政权机构。

地方的行政机构就是设立了郡、县两级制,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乡。

汉初还分封了诸侯王,这样就形成了郡国交错的局面。

这是重建国家机器的第一个的内容。

第二个内容,就是重新的整顿军队。

在中央设立了南军和北军,负责京师守卫和维持京师的社会秩序。

在地方,根据地方的特点设立了常备军,称为郡国之兵,负责守卫地方、维持地方的秩序和战争的需要。

按照秦朝的制度,成年男子一生当中必须服两年的兵役,汉朝也是这样。

这是重建国家机器的第二个措施。

第三,就是制定法律。

命令萧何依据《秦律》制定《汉律》。

秦朝是酷法,严刑酷法,所以激起民变。

萧何是减去了秦律当中的一些酷法,比如说夷三族和连坐法。

另外,在秦朝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兴律》、《户律》、《厩律》这样三章,合为九章,所以《汉律》一共是九章。

通过这些法律来保证封建国家的有效统治。

这是重建国家机器的三项措施。

在刘邦之后,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又继续推行刘邦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内容大概有这样几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个是贵粟政策,就是人民可以用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来赎罪。

这样国家的粮食就可以增加了,增加以后就可以减轻租赋;商人要买爵位,他也要向农民买粮,粮价也就会提高。

所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国家有了粮食,富人有了爵位,农民有了钱。

这样就可以鼓励农民多种粮。

所以这项政策实行以后,国家的存粮就大大的增加。

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得到了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提高了很多。

这是第一项内容。

第二,就是轻徭薄赋。

在文帝景帝时期,田租就是田赋就由十五税一,由汉高祖刘邦时候实行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

就是减轻了田赋的负担,而且还减轻了人口税和徭役。

第三条措施,就是便商政策。

就是便利商人来运输和经商。

这个具体来说,就是取消在关口津梁这些地方检查来往行人的制度和禁止在山林川泽樵采、捕捞的禁令。

意思就是说,商人可以自由贩运,可以在山里进行开采开矿、砍伐木材,这个措施就促使商业和手工业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所以可以说文帝景帝时期,商业开始繁荣起来。

第四条措施,就是约法省禁。

这是针对秦朝酷法,在刘邦让箫何减轻刑罚的基础上,又废除了一些严刑的苛法。

比如诽谤妖言法和妻孥连坐法,还有断残肢体的肉刑等等。

还有减轻了一些笞刑,笞刑就是古代的鞭刑,或者用竹板打人的这样的刑罚。

这都是比较严酷的刑罚,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由于这些政策的实行,当时很多官吏在断案的时候也从轻断案。

所以出现了虽然刑罚减轻了,而犯罪的人反而少了这样一个局面。

以上所讲就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儿子文帝、孙子景帝所采取的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使得文景之治得以实现。

所以汉书平准书里边就讲到,当时文景之治出现的一种繁荣景象,是说“汉兴七十余年问,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都很满,而国家的府库里面货财也很多,京师的钱很多很多。

“贯朽而不可校”,就是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就是国家仓库里粮食很满,都露出来了腐败了,形容国家在粮食方面是很充裕的。

这个就是对当时文景之治经济繁荣景象的一种描述。

我们在这儿需要说明的是,就是这种类型的改革,也就是每个王朝初年的改革,是循环往复的。

它是每一个朝代的初年都会出现的,一种经过改革以后比较兴旺的局面。

这种循环往复不是毫无意义的,它恰恰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是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改革,就是汉初刘邦君臣的改革。

下面我们讲一下唐朝初年唐太宗君臣的改革。

这一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政治改革。

唐太宗他叫李世民,他姓名叫李世民。

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李渊给起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

他的庙号是太宗,谥号是文皇帝。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隋朝末年丧乱时期,到唐朝初年大治,就国家大治这样一个转变的时期。

这样一个时代,由乱到治这样一个时代,就造就了唐太宗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在唐朝初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有几点是很突出的。

第一,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

这里面有这样几方面,有这样几个内容。

第一,他创立了新的宰相制度和运作机制。

隋朝的时候就创建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指的中书、门下、尚书这三省,它的最高长官就是宰相。

唐太宗继位的时候,由于制定的政策的主要是中书、门下这两个省,长官有限,决策的时候只有四、五个人。

为了扩大决策的人员,以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所以贞观元年唐太宗就命令御史大夫杜淹参与议政。

后来又命令秘书监魏征也参与议政。

又下令就是凡是仆射加上这样一个名称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这样的头衔的就都是宰相,可以在政事堂议事。

这样一些品位比较低的官员,加上这个头衔以后,也就有机会参与议政,就扩大了宰相的班子。

而且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变动的这样一个集体决策的一个智库,就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

同时也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避免了不少过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