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拟研究.
净初级生产力概念
净初级生产力概念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简称NPP)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的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的效率。
这个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如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
2.能量转化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其储存在有机物质中。
这个过程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利用,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
3.有机物质生产有机物质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基础,它们可以被各种生物体利用来进行生命活动。
因此,有机物质的生产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流动,净初级生产力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5.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水分等对植物的生长和生产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有机物质的积累。
6.生态系统稳定性净初级生产力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净初级生产力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7.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对生态系统中的净初级生产力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都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8.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产生显著影响。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有机物质的积累。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1981-2015年神农架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7 50
环 境 科 学 研 究
第 32 卷
and atmosphere 2) modelꎬ we simulated the NPP of forests during 1981 ̄2015ꎬ and verified the model performance using the field survey
part and higher in the surrounding and east area. (2) The mean increasing rate of NPP was 2 58 g∕(m2a) (R2 = 0 65ꎬ P<0 001) during
1981 ̄2015ꎬ and the turning point was found around 1998 using Mann ̄Kendall method. The NPP showed an upward trend in both periodsꎬ
年被我国政府确立为国家自然保护区ꎬ2017 年被确
ꎬ是研究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
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目前关于神农架林区的研究
生产力) 为植被总光合作用减去自养呼吸的产量ꎬ反
映植被生产力状况
[1 ̄2]
系பைடு நூலகம்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
[3 ̄5]
.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
统最重要的碳库ꎬ在维持全球气候稳定及陆地生态系
统碳循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系统 NPP 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神农架林区ꎻ 森林生态系统ꎻ 净初级生产力( NPP) ꎻ CEVSA2 模型ꎻ 气候因子
中图分类号: X87 文章编号: 1001 ̄6929(2019)05 ̄0749 ̄09
文献标志码: A
生态学基础考试模拟题含答案
生态学基础考试模拟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主体是( )A、藤本植物B、地衣C、草本植物D、木本植物正确答案:D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煤B、石油C、生物质能D、天然气正确答案:C3.凤眼莲(俗名水葫芦)被引入我国后,因其繁殖迅速而泛滥成灾,并对水体中原有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该现象属于( )A、适应辐射B、迁移C、扩散D、生态入侵正确答案:D4.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称为( )。
A、生态系统B、生物种群C、生物群落D、集合种群正确答案:C5.决定陆地植物群落分布的两个最主要气候因子是( )A、温度和降水B、温度和光照C、风力和降水D、风力和温度正确答案:A6.与r对策生物相比,K对策生物一般出生率__________,寿命__________。
( )。
A、低,长B、高,长C、低,短D、高,短正确答案:A7.后一营养级对前一营养级的取食量与前一营养级的净生产量之比是( )。
A、消费效率B、生长效率C、林德曼效率D、同化效率正确答案:A8.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增强温室效应B、保护生物多样性C、净化环境D、涵养水源正确答案:A9.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的科学家是( )A、海克尔B、达尔文C、林德曼D、坦斯利正确答案:A10.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 )A、农田B、荒漠C、草原D、森林正确答案:B11.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 )A、岩石圈B、水圈C、大气圈D、生物圈正确答案:D12.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将植物划分为( )。
A、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B、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C、旱生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D、C3植物、C4植物、CAM植物正确答案:A13.下列中国科学家中,对生态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
A、李四光B、马世骏C、袁隆平D、钱学森正确答案:B14.在典型的旱生演替中,蕨类开始生长时处于( )A、木本群落阶段B、草本群落阶段C、苔藓群落阶段D、地衣群落阶段正确答案:B15.一般来说,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组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非生物成分D、分解者正确答案:B16.冬小麦等冬性作物需要经过~定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 )A、春化现象B、滞育现象C、光周期现象D、温周期现象正确答案:A17.常绿阔叶林的地带性分布区域是(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练习一、选择题1.单位时间内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或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全部有机物的量,叫做总初级生产量,除去自身呼吸消耗外,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净初级生产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净初级生产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流向分解者C.次级生产量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物质或获得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和遗体中的能量均属于净初级生产量2.如图表示某人工养殖塘内多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以及传递的过程即为能量流动B.草食性鱼类粪便中的能量全部为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可能呈倒置,分解者的能量来源最多D.青虾与螺蛳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者同化量的比值3.下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有关解释正确的是()A.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C.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1000人D.与食用玉米相比,食用牛肉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消耗资源更多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的食物及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f+dC.丁分解者利用的能量h可以来自甲、乙D.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b)×100%5.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该生态工程通过“加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②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③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④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⑤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A.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③④⑤6.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
江西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碳储量估算
江西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碳储量估算生态过程模型模拟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是目前估算区域尺度森林NPP和碳储量的可靠、有效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及生理生态模型(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 BEPS),估测了森林LAI及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估算了江西省森林1988-2011年碳储量变化及江西省森林碳汇潜力;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分析了江西省森林植被NPP及其与林龄之间的关系;利用GWR模型、森林清查样地碳储量数据,模拟了江西省2006年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MODIS返照率数据及4-尺度几何光学模型反演江西省森林植被的LAI,经验证该方法反演的LAI值较为可靠。
LAI反演结果表明,江西省植被LAI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植被类型平均LM差异较大,常绿针叶林(5.73)>常绿阔叶林(4.58)>针阔混交林(4.01)>落叶阔叶林(3.19)>灌木林(1.94);2000-2012年,江西省森林LAI 值年际波动明显,2000-2007年LAI值整体上波动上升的趋势,2008年由于特大冰雪灾害,LAI值明显降低,2008年LAI相比2007年降低了26.7%,至2012年,LAI 值基本恢复到雪灾前2007年的水平。
说明江西省森林植被在遭受雪灾损害之后植被冠层能较快恢复。
2、生理生态模型(BEPS)模拟江西省森林2001-2010年NPP时空变化,结果为:江西省森林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522.71 gC·m-2·a-1,不同森林类型的NPP值差异较大,常绿阔叶林最大,达到903.32 gC·m-2·a-,其次为常绿针叶林(732.52gC.m-2·a-1),针阔混交林(566.94 gC·m-2·a-1),落叶阔叶林(561.89gC·m-2·a-1),灌木林(347gC·m-2·a-1);2001-2010年间,江西省森林植被年平均NPP总量为68.22TgC·a-1,2001-2010年年际NPP值呈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从季节分布来看,春季NPP值最高,约占全年NPP的34.81%,其次为夏季(26.1%),秋季(25.25%),冬季(13.85%);江西省各森林植被类型NPP对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及年太阳辐射的响应有较大差异,由于江西省地区中亚热带地区,该地区降水丰富,温度适宜,因此降水和温度不是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植被NPP主要受太阳辐射量的控制。
2022年学历教育-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剖析B卷(带答案)第40期
2022年学历教育-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剖析B卷(带答案)一.综合题(共15题)1.案例题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________组分两大部分。
【答案】非生物(或环境)2.单选题在离散种群的增长方程Nt+1=λNt中,参数λ代表()问题1选项A.自然增长率B.种群数量C.环境容纳量D.周限增长率【答案】D3.案例题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向地带性和_____地带性。
【答案】纬向4.案例题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属于_____的基本功能。
【答案】生态系统5.案例题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为_____。
【答案】常绿阔叶林6.案例题什么叫演替?按基质的性质,演替分为哪几个类型?【答案】(1)演替:在一个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取代的过程。
(2)类型:旱生演替、水生演替。
7.案例题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_____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答案】光合作用8.案例题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遗传特征、________和空间特征。
【答案】数量特征9.案例题生态系统中的_____作用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
【答案】分解10.单选题西双版纳和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问题1选项A.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B.热带雨林和针阔叶混交林C.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答案】B11.判断题森林生态系统成熟阶段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幼年阶段。
()问题1选项A.对B.错【答案】B12.判断题种间竞争减弱引起生态位扩展的现象称为生态释放。
()问题1选项A.对B.错【答案】A13.案例题以热力学定律为基础的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生态系统内________流动的规律。
【答案】能量14.判断题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大部分流向捕食食物链。
()问题1选项A.对B.错【答案】B15.判断题竞争是促使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原因。
()问题1选项A.对B.错【答案】A。
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方法引言: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全球的碳循环和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量化和监测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和流动,需要建立可靠的碳计量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的方法和技术。
一、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测量1.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通过在森林样地中采集实地数据来估计碳储量。
常用的直接测量法包括调查样地法、样线法和光遥感法。
(1)调查样地法:该方法通常通过在森林中设置样地,并记录样地内各种生物量(如树木、地上和地下植被、枯死物等)的大小和数量来估计碳储量。
通过对样地内植物的测量,可以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的碳储量。
(2)样线法:样线法是一种通过在样地内设置样线,并在样线上测量植物的胸径或胸径高等参数,以估计植物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方法。
(3)光遥感法:光遥感法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森林的光谱信息、高度和构造参数,并通过建立光谱-生物量关系模型来估计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大片区域的数据。
2.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是通过收集环境和气候数据,并使用数学模型计算碳储量。
常用的间接测量法包括生态模型法和空间插值法。
(1)生态模型法:生态模型法是通过建立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平衡模型,依据环境和气候因素来估计碳储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采集大量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数据,并进行模型构建和参数校正。
(2)空间插值法:空间插值法是根据已有的样地数据和环境变量的关系,通过插值方法来估计整个研究区域的碳储量。
这种方法可以在数据稀缺的情况下进行碳储量估计,但对于数据准确性和采样空间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森林生态系统碳流动的测量1.生态系统呼吸法:生态系统呼吸法是通过测量森林生态系统的呼吸通量来估计碳流动。
呼吸通量是指植物和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可以通过使用土壤呼吸测量仪和气体交换技术来测量呼吸通量。
2.净初级生产力法:净初级生产力法是通过测量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凋落物的生产,并扣除呼吸通量来估计碳流动。
森林生产力研究浅析
of the World [ J ].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Bio sphere, 1975 :237 -263.
[2] Whittaker R H,Marks P L. Methods of assessing terrestrial productivity[ J].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Biosphere, 1975:55 -118.
5存在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森林净生产力的研究历史较长,已经 有了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较卓越的研究成果。但我 国起步较晚,虽然在进入21世纪以后对各种森林生 态系统生产力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研究方法各异, 结果也各异,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无法进行系统的 比较。实测法得出的生产力虽然较为可信,但是因 其劳动量大,做法较为粗略,而且对于标准地的选 择、标准木的选择均需要代表当地林分的平均生长 水平,如选择不准确也会导致结果的偏差。而利用 模型法首先需要大量数据,许多模型甚至需要连续 各方面的数据,在数据获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 难,如获得的数据不全或者不够精确,将会直接影响 模型运行出来的结果。大尺度生产力的研究方法目 前尚不成熟,目前主要依靠遥感技术对其进行研究, 但效果不够良好,需要进一步研究得出较为成熟的 研究方法[I7-|8]O在多尺度上,采用先进的研究手 段,围绕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来研究森林生物量和 生产力,实现数据共享和网络化是森林生物量和生 产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现出较高的生产力[14]o目前相关树种的生物量研 究主要涵盖杉木、松类、桉类、栋类等其他阔叶树种 和竹子类。现在利用遥感技术对陆地植被的生物量 进行测量与评估已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特征
于全球陆地生 态 系 统 N P P的 估 算 仍 然 没 有 形 成 广 泛的 共 识 原因
[ 2 1 ]
。 由 于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本 身 的 复 杂 性,
[ 2 2 ~ 2 5 ]
人类活动 的 影 响
[ 2 6 , 2 7 ]
,以 及 野 外 测 定 非 常 困 难 等
摘 要 净初级生产力( N e t P r i m a r y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 N P P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 6 5 %,深入了解全球森林生态 系 N P P的 空 间 变 异 规 律,是 理 解 全 球 碳 收 支 格 局 的 基 P P数据为基础,对全球森林生态系 统 N P P的 空 间 分 布 格 局 及 其 区 域 特 础。本论文以收集获得的野外站点实测 N 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 N P P呈现出 随 着 纬 度 升 高 而 降 低 的 趋 势,北 半 球 森 林 生 态 系 的 N P P 随着纬度的升高显著降低,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的 N P P则 纬 向 规 律 不 显 著。全 球 各 个 大 洲 之 间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的 N P P整体上差异不显著,只有南美洲森林生态系统 的 N P P显 著 高 于 亚 洲、欧 洲 和 北 美 洲 的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全 球 P P呈现出从寒冷性气候区域向温暖 性 气 候 区 域 逐 渐 增 大 的 趋 势。经 典 的 Mi a m i 模型能够较合 森林生态系统的 N
6 ] 7 ] 能利用率模型,如 C A S A模型 [1 、V P M 模型 [1 等。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制造的有机物质成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的生产量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second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呼吸消耗〔R〕净初级生产量〔NP〕=总初级生产量〔GP〕-呼吸消耗〔R〕初级生产量常以每年每平方米生产的有机物干重〔g/m2.a〕或固定的能量值〔J/m2.a〕表不.生态系统内单位面积现存的有机物就是生物量〔biomass〕,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的累计量.其单位为〔g/m2〕或〔J/m2〕.对生态系统中的某一营养级来说,总生物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化为:dB/dt=NP-R-H-D〔H为被较高营养级动物所取食的生物量;D为死亡所损失的生物量〕.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受温度和雨量的影响最大,并因气候的不同而异〔见表,书214页〕.同时也随生态系统的发育而变化.对于动物种群来说,转化为次级生产量〔肉、奶、蛋、毛皮、骨骼、血液、蹄、角、内脏等〕的能量收支可用下式表示:C=A+FUC:从外界摄取的能量,A:被同化白能量,FU:以粪便、热量等形式损失的能量.A=P+RP:次级生产量,R:呼吸消耗.因此,P=C-FU-R〔一〕初级生产的根本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由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有一局部是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了〔呼吸过程和光合作用过程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剩下的局部才以可见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局部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etprimaryproduction〕,而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rossprimaryproduction〕.从总初级生产量〔GP〕中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R〕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GP=NP+RNP=GP-R净初级生产量是可提供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主要是各种动物和人〕利用的能量.生产量通常是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g/m2•a〕或每年每平方米所固定能量值〔J/m2•a〕表示,所以初级生产量也可称为初级生产力,它们的计算单位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强调率的概念时,应当使用生产力.植物组织平均每千克干重相当于1.8x104焦,动物组织平均每千克干重相当于2.0x104焦热量值.净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逐渐长大,数量逐渐增多,而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质〔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也就越积越多.逐渐累积下来的这些净生产量,一局部可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被分解了,另一局部那么以生活有机质的形式长期积存在生态系统之中.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内所积存的这些生活有机质就叫生物量〔biomass〕.可见,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的累积量,某一时刻的生物量就是在此时刻以前生态系统所累积下来的活有机质总量.生物量的单位通常是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干重〔g/m2〕或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热值〔J/m2〕来表示.应当指出的是,生产量和生物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而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对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来说,总生物量不仅因生物呼吸而消耗,也由于受更高营养级动物的取食和生物的死亡而减少,所以dB/dt=NP-R-H-D其中的dB/dt代表某一时期内生物量的变化,H代表被较高营养级动物所取食的生物量,D代表因死亡而损失的生物量.一般说来,在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通常GP>R,NP为正值,这就是说,净生产量中除去被动物取食和死亡的一局部,其余那么转化为生物量,因此生物量将随时间推移而渐渐增加,表现为生物量的增长.当生态系统的演替到达顶极状态时,生物量便不再增长,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此时GP=R〕.值得注意的是,当生态系统开展到成熟阶段时,虽然生物量最大,但对人的潜在收获量却最小〔即净生产量最小〕.可见,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对生产量有某种影响,当生物量很小时如树木稀疏的森林和鱼数不多的池塘,就不能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和能量进行生产,生产量当然不会高.以一个池塘为例,如果池塘里有适量的鱼,其底栖鱼饵动物的年生产量几乎可达其生物量的17倍之多;如果池塘里没有鱼,底栖鱼饵动物的生产量就会大大下降,但其生物量那么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可见,在有鱼存在时,底栖鱼饵动物的生物量虽然因鱼的捕食而被压低,但生产量却增加了.了解和掌握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决定森林的砍伐期和砍伐量,经济动物的狩猎时机和捕获量,鱼类的捕捞时间和鱼获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1.陆地生态系统光、二氧化碳、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根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一般情况下植物有充分的可利用的光辐射,但并不是说不会成为限制因素,例如冠层下的叶子接受光辐射可能缺乏,白天中有时光辐射低于最适光合强度,对C4植物可能达不到光辐射的饱和强度.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各地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最密切的关系.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有线性关系.温度与初级生产量的关系比拟复杂:温度上升,总光合速率升高,但超过最适温度那么又转为下降;而呼吸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呈指数上升,其结果是净生产量与温度呈驼背状曲线.潜蒸发蒸腾(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PET)指数是反映在特定辐射、温度、湿度和风速条件下蒸发到大气中水量的一个指标,而PET-PPT(mm/a)(PPT为年降水量)值那么可反映缺水程度,因而能表示温度和降水等条件的联合作用.遥感是测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一种新技术,可同时测定很大的陆地区域,在近代生态学研究中得到推广应用.根据遥感测得近红外和可见光光谱数据而计算出来的NDVI指数(标准化植被差异指数)提供了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有效辐射的一个定量指标,与文献报道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地面净初级生产量是符合的.营养物质是植物生产力的根本资源,最重要的是N、P、Ko对各种生态系统施加氮肥都能增加初级生产量.2.水域生态系统光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子.莱塞尔(Ryther,1956)提出预测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公式:p=_xCx37k其中:P为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R为相对光合速率;k为光强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C为水中的叶绿素含量.这个公式说明,海洋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取决于太阳的日总辐射量、水中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实践证实这个公式的应用范围是比拟广的.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和食草动物的捕食.〔三〕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在热带一个无云的白天,或温带仲夏的一天,太阳辐射的最大输入量可达“*n?.d].扣除55%属于紫外和红外辐射的能量,再减去一局部被反射的能量,真正能为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就只占辐射能的40.5%,再除去非活性吸收〔缺乏以引起光合作用机理中电子的传递〕和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能形成糖的约为29父1.叮“巾'式〕,相当于120g d〕的有机物质,这是最大光合效率的估计值,约占总辐射能的9%.但实际测定的最大光合效率的值只有54目/〔也,,接近理论值的1/2,大多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的实测值都远远较此为低.由此可见,净初级生产力不是受光合作用固有的转化光能的水平所限制,而是受其他生态因素所限制.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对各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效率所作的大量研究说明,在自然条件下,总初级生产效率很难超过3%,虽然人类精心治理的农业生态系统中曾经有过6%-8%的记录;一般说来,在富饶肥沃的地区总初级生产效率可以到达1%-2%;而在贫瘠荒凉的地区大约只有0.1%.就全球平均来说,大概是0.2%—0.5%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初级生产的根本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由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有一局部是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了〔呼吸过程和光合作用过程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剩下的局部才以可见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局部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etprimaryproduction〕,而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rossprimaryproduction〕.从总初级生产量〔GP〕中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R〕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GP=NP+RNP=GP-R净初级生产量是可提供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主要是各种动物和人〕利用的能量.生产量通常是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g/m2•a〕或每年每平方米所固定能量值〔J/m2•a〕表示,所以初级生产量也可称为初级生产力,它们的计算单位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强调率的概念时,应当使用生产力.植物组织平均每千克干重相当于1.8x104焦,动物组织平均每千克干重相当于2.0x104焦热量值.净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逐渐长大,数量逐渐增多,而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质〔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也就越积越多.逐渐累积下来的这些净生产量,一局部可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被分解了,另一局部那么以生活有机质的形式长期积存在生态系统之中.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内所积存的这些生活有机质就叫生物量〔biomass〕.可见,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的累积量,某一时刻的生物量就是在此时刻以前生态系统所累积下来的活有机质总量.生物量的单位通常是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干重〔g/m2〕或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热值〔J/m2〕来表示.应当指出的是,生产量和生物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而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对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来说,总生物量不仅因生物呼吸而消耗,也由于受更高营养级动物的取食和生物的死亡而减少,所以dB/dt=NP-R-H-D其中的dB/dt代表某一时期内生物量的变化,H代表被较高营养级动物所取食的生物量,D代表因死亡而损失的生物量.一般说来,在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通常GP>R,NP为正值,这就是说,净生产量中除去被动物取食和死亡的一局部,其余那么转化为生物量,因此生物量将随时间推移而渐渐增加,表现为生物量的增长.当生态系统的演替到达顶极状态时,生物量便不再增长,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此时GP=R〕.值得注意的是,当生态系统开展到成熟阶段时,虽然生物量最大,但对人的潜在收获量却最小〔即净生产量最小〕.可见,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对生产量有某种影响,当生物量很小时如树木稀疏的森林和鱼数不多的池塘,就不能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和能量进行生产,生产量当然不会高.以一个池塘为例,如果池塘里有适量的鱼,其底栖鱼饵动物的年生产量几乎可达其生物量的17倍之多;如果池塘里没有鱼,底栖鱼饵动物的生产量就会大大下降,但其生物量那么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可见,在有鱼存在时,底栖鱼饵动物的生物量虽然因鱼的捕食而被压低,但生产量却增加了.了解和掌握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决定森林的砍伐期和砍伐量,经济动物的狩猎时机和捕获量,鱼类的捕捞时间和鱼获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光、二氧化碳、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根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效率的主要因素.。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制造的有机物质成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
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的生产量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second production)。
总初级生产量(GP)= 净初级生产量(NP)+ 呼吸消耗(R)净初级生产量(NP)= 总初级生产量(GP)- 呼吸消耗(R)初级生产量常以每年每平方米生产的有机物干重(g/ m2.a)或固定的能量值(J/ m2.a)表示。
生态系统内单位面积现存的有机物就是生物量(biomass),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的累计量。
其单位为(g/m2)或(J/ m2)。
对生态系统中的某一营养级来说,总生物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化为:dB/dt = NP-R-H-D(H为被较高营养级动物所取食的生物量;D为死亡所损失的生物量)。
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受温度和雨量的影响最大,并因气候的不同而异(见表,书214页)。
同时也随生态系统的发育而变化。
对于动物种群来说,转化为次级生产量(肉、奶、蛋、毛皮、骨骼、血液、蹄、角、内脏等)的能量收支可用下式表示:C = A+FUC:从外界摄取的能量,A:被同化的能量,FU:以粪便、热量等形式损失的能量。
A =P+RP:次级生产量,R:呼吸消耗。
因此,P = C-FU-R(一)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
因为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是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了(呼吸过程和光合作用过程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剩下的部分才以可见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而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1911-2013年非洲潜在自然植被分类及净初级生产力研究
1911-2013年非洲潜在自然植被分类及净初级生产力探究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911-2013年非洲潜在自然植被分类及净初级生产力探究1911-2013年非洲潜在自然植被分类及净初级生产力探究引言: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植被资源。
基于遥感和FORCCHN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NPP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基于遥感和FORCCHN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NPP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赵俊芳;曹云;马建勇;姜月清【摘要】气候变化背景下定量评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生态服务功能,对于更好地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演变规律以及正确评价森林在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数据和基于个体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模拟了1981—2017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其固碳释氧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1981—2017年期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NPP量和NPP总量年际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NPP总量在2.02~2.53 Pg·a-1之间波动,平均为2.36 Pg·a-1,最大值出现在2004年,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2)NPP年代际增长十分明显,其中,21世纪0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之间的增加幅度最大.(3)NPP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南高北低,且近36年各地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NPP增加量差异显著,其中,西南林区单位面积NPP量增幅最为明显,最大增幅超过666.7 g·m-2·a-1;东南林区单位面积NPP量增幅也很明显,最大增幅超过444.4 g·m-2·a-1.(4)近36年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价值和释放氧气价值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固碳释氧总价值140883.3×109 yuan,且释放氧气价值为固碳价值的2.82倍.【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27)009【总页数】8页(P1585-1592)【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FORCCHN模型;NPP;生态服务功能;固碳释氧【作者】赵俊芳;曹云;马建勇;姜月清【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X196碳循环、水循环及食物与纤维已成为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 3大热点(周广胜等,2002)。
净初级生产力(NPP)论文:净初级生产力(NPP) NPP-EMSC模型 光合有效辐射(PAR) 遥感 青海
净初级生产力(NPP)论文: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青海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研究【中文摘要】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全球碳收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是研究区域甚至全球尺度初级生产力、估算碳通量的空间分布信息以及预测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是碳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植被对大气CO2的固定,并进一步影响碳循环的其他环节。
本文以光能利用率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型(NPP.EMSC),旨在从资源平衡的观点分析青海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格局。
利用插值得到的每8天气象数据遥感数据(MODIS和HJ-1B)、高精度DEM等数据,模拟得到了青海地区2008、2009年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模拟结果表明:2009年青海地区植被总NPP为58.23 Tg C,平均值为92 g C·m-2·a-(?),NPP 的总体分布趋势为自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其中青海地区东部及东南部森林生态系统NPP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一般在300~700 gC·m-2·a-1之间;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区主要分布高原草甸和灌丛,NPP 一般在100~300 g C·m-2·a-1中部...【英文摘要】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is one of the key content of global change research, while terrestri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is the core problem of global changeresearch.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process of carbon cycle. NPPdirectly indicates the amount of CO2 fixed by terrestrial vegetation, thus influences other processes in carbon cycle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Based on Light Use Eff...【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NPP) NPP-EMSC模型光合有效辐射(PAR) 遥感青海【英文关键词】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NPP-EMSC model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 remote sensingQinghai【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青海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研究摘要3-4Abstract4-5 1 绪论8-25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1.2 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概念9-10 1.3 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方法10-16 1.3.1 生物量调查法11 1.3.2 微气象学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法11-12 1.3.3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型12-16 1.4 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6-17 1.5 遥感在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中的作用17-18 1.6 光能利用率模型参数的遥感提取18-22 1.6.1 光合有效辐射(PAR)18-19 1.6.2 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19-20 1.6.3 光能利用率(ε)20-22 1.7 NPP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2 1.8 本文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22-25 1.8.1 研究目标22-23 1.8.2 论文结构23-25 2 研究区概况及模型所用数据25-36 2.1 研究区概况25-27 2.2 气候区划27 2.3 遥感数据27-30 2.3.1 环境小卫星数据27-30 2.3.2 MODIS数据30 2.4 高程数据30-32 2.5 气象数据32-36 2.5.1 气象数据的预处理33 2.5.2 气象数据的插值33-36 3 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模型的构建36-42 3.1 光能利用率模型概述36-37 3.2 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关键参数37-39 3.2.1 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参数(PAR)38 3.2.2 FPAR参数38 3.2.3 最大光能利用率(ε_(max))参数38-39 3.2.4 胁迫因子K39 3.3 NPP-EMSC模型的构建39-42 3.3.1 模型结构39-40 3.3.2 模型参数计算方法40-42 4 结果与分析42-59 4.1 模型模拟结果验证分析42-46 4.1.1 MOD17A3和GLPEM-CEVSA模型42-44 4.1.2 不同尺度NPP模拟分析44-46 4.2 青海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46-49 4.2.1 青海净初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46-47 4.2.2 青海净初级生产力与地形的关系47-49 4.3 青海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49-51 4.4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51-56 4.4.1 空气温度敏感性分析52 4.4.2 植被可进行光合作用最低温度敏感性分析52-53 4.4.3 植被可进行光合作用最高温度敏感性分析53-54 4.4.4 植被进行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敏感性分析54 4.4.5 空气湿度敏感性分析54-55 4.4.6 光合有效辐射比例(FPAR)敏感性分析55-56 4.5 青海净初级生产力与气温、降水的关系56-59 5 总结与展望59-61 5.1 主要研究结论59 5.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59-61参考文献61-68附录68-6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9-70致谢70-71。
NPP数据的总结
NPP数据的总结概述:本文旨在对NPP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供关于NPP(净初级生产力)的详细信息。
NPP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中所固定的总能量。
通过对NPP数据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1. NPP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NPP数据的来源包括遥感技术、野外观测和模型模拟等多种方法。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影像和遥感仪器获取植被的光谱信息,进而计算NPP。
野外观测则通过在不同地点设置样地,定期测量植物的生物量和生长速率等指标来估算NPP。
模型模拟则基于生态系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通过数学模型计算NPP。
2. NPP数据的计算和单位:NPP的计算通常基于光合作用的速率和植物的生物量。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GPP(总初级生产力)减去R(呼吸作用)得到NPP。
NPP的单位通常为克每平方米每年(g/m²/yr)或克每平方米每天(g/m²/day)。
3. NPP数据的影响因素:NPP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因素(如温度、降水和光照)、土壤因素(如养分含量和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
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地理位置对NPP有着不同的影响。
4. NPP数据的应用:NPP数据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态学领域,NPP数据可用于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预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在农业领域,NPP数据可用于评估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规划。
在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NPP数据可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5. NPP数据的案例分析:以某国家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通过遥感技术获取了该国森林的NPP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该国森林的平均NPP为500 g/m²/yr,最高值达到1000 g/m²/yr。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该国森林的NPP受到温度和降水的影响较大,而土壤养分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储量研究
中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储量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储量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碳储量特征。
文章首先概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中亚热带东部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碳储量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文章介绍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包括明确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碳储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分析影响生产力和碳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实地调查、遥感监测、模型模拟等多种手段的结合,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章还简要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研究内容涵盖了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结构安排则按照背景介绍、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与结论的顺序进行,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研究的全貌和主要发现。
文章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通过深入研究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碳储量,可以为区域生态安全、碳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选取中国中亚热带东部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北纬25°~30°之间,东经110°~120°之间,主要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这一区域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温约16~22℃,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植被覆盖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
中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林分结构复杂,林相整齐,树种组成多样,主要包括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等科的树种。
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研究与模拟
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研究与模拟森林是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很强的水热循环能力,对维持全球气候平衡和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研究和模拟对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预测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热通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表现水热通量指的是水和热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输过程。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水热通量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蒸散作用、蒸腾作用、降雨和蓄水、地下水流、热传导和辐射等。
其中,蒸散作用、蒸腾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水热通量表现形式之一。
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蒸散作用是指地表水和植物水分的逐渐蒸发,而蒸腾作用则是指植物水分从植物蒸腾时形成的气态水分。
森林生态系统中蒸散作用与蒸腾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类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其中,气候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最为重要的因素。
三、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模拟的方法与技术为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热通量进行准确的模拟,需要运用适当的模型和技术。
模型的选择和技术的应用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模型包括Priestley-Taylor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植被覆盖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等。
同时,遥感技术、地面观测技术等也广泛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观测和分析。
四、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研究的意义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重要性以及预测各种环境变化都至关重要。
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研究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研究方向和应用价值,如森林疾病、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等领域的研究。
总体而言,森林生态系统的水热通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需要全面综合各个因素的作用。
NPP估算--CASE模型
第三章长江上游初级生产力评估植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和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状况的综合反映。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及其对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植被作为陆地生物圈的主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等温视,尤其是在全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调节全球碳平衡、减缓大气中CO2室气体浓度上升趋势以及维护全球气候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积的有机物数量,表现为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中扣除植物本身呼吸消耗的部分,这一部分用于植被的生长和生殖,也称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 作为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反映了植被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而且是判定生态系统中碳源/碳汇和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在全球变化及碳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NPP的研究倍受重视,国际生物学计划(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me,IBP,1965~1974)期间,曾进行了大量的植物NPP的测定,并以测定资料为基础联系气候环境因子建立模型对植被NPP的区域分布进行评估如Miami模型、Thornthwaite纪念模型、Chikugo 模型等。
建立于1987年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Biosphere Programme,IGBP)、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和最近出台的京都协定(Kyoto Protocol)均把植被的NPP研究确定为核心内容之一(IGBP,1998)。
长江上游地区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类型丰富,是我国生态屏障关键区,也是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
同时,它还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集中区和我国重要的森林分布区、草地分布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拟研究0引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干预和破坏环境、改变全球气候的历史。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矿物燃料的广泛利用,以及陆地植被破坏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特别是CO2浓度的急剧增加等带来了全球变暖等严重问题[1],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相比,森林植被具有最广泛的分布面积、最高的生产力和最大的生物量累积,其在全球碳平衡中的巨大的贡献也日益被人们重视。
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地圈、生物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缓冲器”和“阀”的功能,在陆地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渐渐成为森林碳循环研究中的主流方向之一,并已在区域或全球尺度上对森林生态系统当前及未来的碳存储模式做出了一些预测。
其森林碳循环模型按空间尺度可分为斑块尺度的森林碳循环模型和区域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型[2]。
本文在对此两大类的模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英国爱丁堡大学Williams等[2]提出的斑块尺度SPA(Soil-Plant-Atmosphere)森林碳循环模型,以栅格数据为主,其他数据资料为辅等多源数据将该模型从空间尺度上进行了扩展,并利用机群图像并行技术来解决扩展后模型计算量大、计算时间过长的缺点,基于上述条件建立了新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RSPA模型(RegionSoil-Plant-Atmosphere),通过该模型对2004年三明市的森林生态系统多种森林植被的生产力做出了评估、预测与模型结果验证。
1 SPA模型简介SPA模型是植被冠层尺度生理生态学的过程模型[3-6],它是以光合作用-气孔导度-蒸腾作用耦合模型为基础,涉及生理、生化和物理等机理,结合了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和水文学等多种自然科学方法来模拟森林的呼吸、光合、水量平衡、碳的分配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型中,植被的冠层被分为若干层次,并且规定植被之间的能量传输必须通过冠层,其冠层层次是具有垂直结构的,不同垂直高度上的植被生理生态学特性都不相同。
它是通过逐层计算各通量,最后累加为冠层水平通量。
该模型根据植被的生理、物理过程分为两个大的子模块。
物理子模块主要包括冠层辐射传输、叶片边界层传导、地表能量平衡、土壤水热传输、根系水吸收等子模块;生理模块包括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气孔导度、植被水力等子模块。
SPA模型通过对各子模块模拟循环耦合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模拟与预测,该循环的关键过程如碳循环、水循环和氮循环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包括冠层截流、蒸发、植被蒸腾、光合作用、生长和维持呼吸作用、碳在地上与地下器官中的分配、凋落、分解及氮硝化过程。
还可以分析斑块研究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rossPrimary Productivity,GPP)、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Evapotranspiration,ET)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从而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这类植被冠层尺度生理生态学过程模型已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核心之一。
2研究区域介绍福建省三明市位于25°29′N~27°07′N,116°22′E~118°39′E。
该市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南方集体林区综合改革试验区,享有福建“绿色宝库”的美誉,林木品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6.8%,活立木蓄积量1.15亿m3(为全福建省的1/3),毛竹储量3.8亿株,植物种类多达1 300多种,其中有秃杉、南方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9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经济林、灌木林等。
3森林碳循环模型研究实验方法3.1试验主要数据本文中对所有的空间图像数据的坐标系统和空间分辨率大小进行统一,主要是利用MODIS产品的250 m×250 m分辨率,数据的坐标系统参数如表1所示。
3.2 SPA模型驱动参数变量空间化SPA模型是一个只能计算斑块尺度的单一森林植被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无法用于大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而在本研究中却需要该模型空间化以面状展开,因此必须将SPA模型各种参数空间化,将原来SPA模型的输入数据从点数据到面数据进行转换,这就需要空间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此工作是本文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数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模拟结果的精度。
本研究利用的空间数据有土地利用数据、植被类型数据、经纬度数据、风速数据、降水数据、温度数据、动力效应模型(Dynamic Effect Model,DEM)数据(图1~图4和表2~表5,表3中的面积百分数是指各土壤类型占整个三明市地区土地的面积百分比)等,以此作为空间化数据的接口,其中DEM数据为NASA的航天飞机雷达拓扑测绘(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SRTM)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数据、森林植被数据由福州大学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
本文利用空间插值方法对风速数据、降水数据、温度数据插值出每天24 h的各种所需数据,将这些数据作为SPA模型的空间输入数据源之一。
位时间内所固定的有机物质总量,是由GPP中扣除自养呼吸量Ra后的剩余部分[6]NPP=GPP·Ra(1)当计算完GPP后,需要建立植被自养呼吸模型来求得森林生态系统自养呼吸部分,以求得NPP。
通常规定森林植被的Ra为维持性呼吸Rm和生长性呼吸Rg之和,即Ra=Rm+Rg(2)对于Rg,实际计算时主要采取先主后分的方法:先考虑总的生长呼吸占总光合量的比例,然后再考虑森林植被各组份的生长呼吸在总生长呼吸量中所占的比例。
即Rg=γ·GPP(3)Rg,j=Rg·ra,j(4)其中,γ为植被总生长呼吸占总光合量的比例,ra,j为植物各组份的生长呼吸比例。
对于Rm,则采取先分后总的方法,利用植被不同组份的维持性呼吸系数,分别计算不同组份的维持呼吸量:Rm=Rm,leaf+Rm,branch+Rm,stem+Rm,root(5)各个部分的计算公式为Rm,i=Mirm,iQ10(T-Tb)/10(6)其中,i为不同的植物器官,i=l,2,3,分别为叶、茎、根各个部分;维持性呼吸和温度密切相关:Mi为各种森林植被的叶、枝、和根的生物量,Q10为呼吸作用的温度敏感系数,T为白天平均气温,Tb为基温。
3.4修改后的模型的并行化改造将SPA模型从一个斑块模型变成一个区域模型后,由于图像数据的种类繁多,并且需要计算的参数量增加。
随之而带来的是模型计算量增大和计算时间加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模型算法进行了基于机群的并行化改造。
本文选用N节点的机群系统,每一个节点配置完全相同的个人计算机或者工作站,节点间通过交换机相连,点对点的通讯速度一致(图5)。
网络硬件负责在机群各节点间通过互联网络收发各种数据,通信软件在机群各节点之间提供了一个快捷、可靠的通信手段。
本文中的SPA模型并行化主要采用对遥感信息数据并行为主,功能并行为辅的并行模型方法,在空间上将遥感图像信息数据进行均匀分块,每个节点得到一块输入参数遥感图像的数据,这里选择节点0作为主节点,负责图像处理任务的分发、接收以及结果的提交,并且通过它来控制整个机群系统协调完成提交的功能任务,每个从节点上只负责完成主节点分配的计算任务而没有控制功能,将这些节点看作主节点计算资源的一部分。
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实现对SPA模型计算加速的目的。
通过上述工作,把SPA模型扩展为RSPA模型。
4 RPCSPA模型结果分析与验证RPCSPA模型的输出结果为2004年三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NPP模拟(图6)。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三明市处于亚热带气候区,植被类型多数常绿植被,年内NPP变化没有北方地区季相变化那么明显,即使在温度较低的12和1月,还是有可观的NPP储存。
但是在全年每个月的变化中可以看出,NPP还是存在季节变化,在1、2月森林植被生长比较缓慢,其月均NPP一般为39.8 gC/(m2·mon)和41.2 gC/(m2·mon),3,4月随着温度的升高,森林植被的光合作用有所增强,森林植被的NPP在50~100 gC/(m2·mon)之间,在5-9月,森林植被继续生长旺盛,一般都可达月均值75 gC/(m2·mon)以上,但是6-9月的NPP最大值与5月NPP最大值相比反而有所降低,究其原因,一是盛夏季节植被的光合作用有“午休”和“休眠”现象,高温致使植被的气孔导度减小,光合作用减弱,但是这个季节的植被自养呼吸较强,最终导致NPP值的减小;二是由于6-8月福建进入雨季,光照条件较差也会导致植被光合作用的减弱。
因此这3个月的NPP最大值相对来说有所减小。
在10-12月由于温度降低,太阳辐射减少,其NPP的值也相应地减少,其均值一般在50 gC/(m2·mon)以下。
RPCSPA模型计算的三明市森林生态系统2004年GPP均值为1 255.78 gC/(m·2a),NPP均值为814.17 gC/(m·2a)。
就不同的植被类型而言,其中马尾松的GPP均值为1 063.61 gC/(m2·a),NPP均值768.71 gC/(m·2a);杉木林GPP均值1 089.95 gC/(m·2a),NPP均值778.60 gC/(m2·a);竹林GPP均值1 633.04 gC/(m2·a),NPP均值1 158.46 gC/(m2·a);阔叶林GPP均值1 775.41 gC/(m·2a),NPP均值1 248.8 gC/(m2·a)。
全年不同植被类型单位面积NPP均值和GPP均值依次为:阔叶林>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
其中马尾松的面积最大,但是相对其他植被而言,其固碳能力最弱,而竹林面积较小,但是固碳能力最强。
本文主要从比较不同森林碳循环模型对福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做总体验证。
利用福州大学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加拿大陈镜明BEPS模型[7]计算得三明市森林生态系统2004年NPP数据(验证数据见图7)。
BEPS模型计算三明市森林生态系统年NPP均值为862.75 gC/(m2·a),从RSPA模型和BEPS模型的对比可以发现,BEPS模型计算的NPP 值要比RSPA模型的计算值偏大(表6),这是由于模型机理和输入参数不同所导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