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介对信息的有效传递
媒体传播特点
媒体传播特点
媒体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广泛性:媒体传播能够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无论是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还是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都能够传播信息到全球范围。
2. 实时性:媒体传播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几乎可以在瞬间将新闻、事件传播到受众手中。特别是新媒体时代,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速。
3. 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对媒体内容进行评论、点赞、分享等操作,形成一种双向的沟通与交流。这使得传播的信息可以更加多元化、多声音。
4. 多样性: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传播形式不断创新,激发受众的多种感官体验。
5. 可塑性:媒体传播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能够根据传播目的和受众需求进行定制或调整。传统媒体可通过编辑、操刀等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而新媒体则可以根据受众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内容。
6. 普及性:随着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信息交流方式,大部分人都能够接触和使用各种媒体工具。
7. 影响力:媒体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对受众的态度、观念、价值观形成影响。媒体传播能够塑造公众对事件的看法、认知和态度,从而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媒体传播具有广泛性、实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可塑性、普及性和影响力等特点,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传播媒介)
· ( 1) 关于媒介功能的媒介延伸论 麦克卢汉认为 ,媒介的作用与传播信息无关 ,而只是延伸人体 及其功能 。换言之 ,媒介不是传播信息的渠道 ,而是延伸人体 的器官 。这也正是他那部奇书得名的原因 。在他眼里 ,凡具有 延伸人体的东西都是媒介 。比如 , 印刷文字是眼睛的延伸,广 播是耳朵的延伸, 电话是声音的延伸, 电脑是大脑的延伸,衣 服是皮肤的延伸 ,车轮是腿脚的延伸等。
· 3 、在议程设置的研究中 ,麦库姆斯和肖是先驱和权威 。议程 设置这个术语就是由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的 , 下面就谈谈他们 的研究。
这一研究首先假设: 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公众对同一事 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 。为证明这一点 ,他们利用1968年 美国总统大选的机会在北卡罗莱纳州搞了一次调查。
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认为“媒介即信息 ”,此语一 出 ,举世 哗然 ,有人说这是疯子的话, 因为谁都知道,媒介与信息是完 全不同的两码事 ,媒介只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正如汽车是运输 货物的工具一样;信息则是媒介传播的内容 ,正如货物是汽车 运输的内容一样 。怎么能说媒介就是信息呢?如果可以说媒介 就是信息的话 ,那么能不能说汽车就是货物呢?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 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麦克卢汉 2、“媒介即讯息” 3、“媒介:人的延伸” 4、“热媒介与冷媒介” 5、 意义与局限性
二、媒介的社会影响
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 为,它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还会改变人的个性或人 格。如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 症”: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 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 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 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 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 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 优先得到传播;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 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 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 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 (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 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 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 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①、《媒介即是讯息》 (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 摩、是逆风》(1967)等书。 ·
网络传播媒介分析
媒介性质的比较 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与表达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论从媒介与社 会的关系方面来论述媒介的性质。
传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重要的不是 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而是传播媒介本身。 媒介自身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媒介性质的比较 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与表达
“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总是取决于人们相 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 的内容。”一定性质的媒介,反映出它所体现 的社会的几乎全部内容。
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 确表达,这就是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全 部内涵,也是麦克卢汉论述媒介性质的逻辑起 点。
媒介性质的比较 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与表达
媒介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一种新媒介 的出现,都为人类开创了一种感知世界和认识 世界的新方式,都改变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 式,甚至思维方式,创造一种新的行为模式和 社会形态。
媒介性质的比较 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与表达
媒介作为社会状态的表达者。一方面,一 种媒介的出现,决非空穴来风,是当时社 会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一 种媒介又可以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形 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形态,故而, 媒介是社会内质和外貌的最准确的表达者。
媒介性质的比较 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与表达
媒介功能的比较 “把关人”功能比较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 引入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明确建构了新 闻筛选的“把关”模式:
传播学中的媒介理论
传播学中的媒介理论
传播学是一门涉及人与信息交流的学科,而媒介理论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媒介理论研究的是各种媒介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媒介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理论探讨了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对于信息传播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对于我们科学了解新闻传播、广告营销、公共关系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帮助。
1. 媒介的概念及分类
媒介是指任何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传递信息的物品或技术,比如书籍、报纸、广告传单、电视、互联网等等。按照媒介传播的模式,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媒介、无线媒介和数字媒介。
有线媒介主要通过电缆、光缆、导线等有线方式进行传输,包括有线电视、有线电话、电报等。这类媒介传播速度较快,但信号受到限制,传播范围较为有限。
无线媒介则是指采用无线信号或无线波进行传输的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手机、微波通信等。这类媒介传播范围广泛,但传输速度相对有限。
数字媒介则是指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输的媒介,包括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这类媒介不仅传输速度快,而且可以实现双向交互,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媒介形式。
2. 媒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理论也逐渐成为稳步发展的学科。早期的媒介理论主要关注媒介本身的传播效果,主要有五大传播理论,分别是魔力炼金术、魔术钟表、动态紧张、意识形态飞溅和直接效应理论。这些理论着重研究了媒介自身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媒介理论也越来越细致,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多元化。例如认知学派媒介理论、符号互动主义媒介理论等,这些理论着重研究了观众对于媒介信息的接受和解释方式,以及媒介对于话语符号的解释和理解等问题。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新媒体研究的理论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整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
探索新媒体的本质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将从
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新媒体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媒介理论、传播
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
一、媒介理论
媒介理论是研究新媒体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作用。其中一个经典的媒介理论是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消息”的理论。他认为,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能力,它们不仅仅是
传递消息的工具,也会对所传递的消息产生影响。例如,广播和电视
这样的音视频媒介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来传达信息,更能够引起观众
的情感共鸣。而文字媒介则更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更具有说服力。
另一个重要的媒介理论是霍特林顿和彼得生提出的“媒介内涵”的理论。他们认为,每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其物质形态、社
会运作方式和文化语境等。比如,电视作为一种受限制的广播媒介,
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政治和商业力量的制约,因此会对信息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媒介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以及选择何种媒介来传播特定信息的影响。(字数:326)
二、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新媒体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关注信息在社会中的传
播和影响过程。传播理论可以分为线性模型和交互模型两种。
线性模型是最早的传播理论之一,它认为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从发
送者到接收者,没有双向互动。这种模型常见于传统媒体时代,例如
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广告。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复杂,
传媒学中的重要理论媒介效应
传媒学中的重要理论媒介效应传媒学中的重要理论:媒介效应
传媒学作为一门研究媒介对个体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学科,探讨了许
多重要理论。其中,媒介效应理论是传媒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对于了
解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来源
媒介效应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拉波特于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的。他认为,媒介是一个中介物,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对受众的认知和
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媒介成为了连接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二、媒介效应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媒介效应可分为认知效应、态度效应和行为效应三个方面。
1. 认知效应
认知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的认知和知识水平产生的影响。通过媒介
的传播,受众能够获取到新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同时,媒
介还能够帮助受众对信息进行选择和筛选,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 态度效应
态度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媒介通过
对事件和问题的报道,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受众对事
件和问题的态度。媒介还能够通过舆论的导向,引导受众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
3. 行为效应
行为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的行为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媒介通过对特定行为的宣传和引导,能够影响受众的行为决策。例如,广告对受众购买决策的影响,或是新闻报道对公众行为的引导。
三、媒介效应的案例分析
1. 电视媒介效应
电视作为一种重要媒介,对受众产生广泛的影响。通过电视节目的播出,受众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态度。例如,电视剧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能够引起观众的认同和情感共鸣。
媒体传播特点
媒体传播特点
媒体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介渠道传播信息和观点的过程。媒体传播特点主要包括广泛性、快速性、持久性、互动性和可塑性等。
媒体传播具有广泛性。媒体可以覆盖广大的受众群体,无论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还是社交媒体等渠道,都能够将信息传递给大量的人群。这种广泛性使得媒体传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媒体传播具有快速性。现代媒体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新闻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无论是重大事件、突发新闻还是热点话题,媒体都能够通过实时报道的方式快速传播给受众,使他们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情况。
第三,媒体传播具有持久性。媒体发布的信息可以被保存和传播长时间。无论是报纸、电视、广播还是网络等媒体,它们都能够将信息储存下来,使得人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重新阅读或观看。这种持久性使得媒体传播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延展性。
第四,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传统的媒体传播是单向的,即信息传递者向受众传递信息。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传播变得越来越具有互动性。现在的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与媒体互动,甚至可以成为信息的生成者和传播者。这种互动性使得媒体传播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媒体传播具有可塑性。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比如,广告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和受众群体设计不同的广告内容和形式;新闻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的事件和信息进行报道和解读;社交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推荐相关内容。这种可塑性使得媒体传播更加灵活和适应不同的传播环境和需求。
媒体传播具有广泛性、快速性、持久性、互动性和可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媒体传播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麦克卢汉的研究是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的。事实上,真正首先开拓传播学中这一研究领域的,是他的老师罗德。英尼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之一。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这个观点与英尼斯关于传播和文化史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英尼斯的理论认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
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二者必居其一她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
第八章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学习指导:本章主要是理解并掌握各类媒介的特点及我国各类媒介的发展现状;此外麦克卢汉及英尼斯的媒介理论也是一个重点,特点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冷媒介”等。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也借用了英尼斯的媒介理论。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麦克卢汉借用英尼斯关于媒介偏倚性的观点中的某些万分,又
媒介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相关理论
媒介是使人或事物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在人们信息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也称为传播媒介或简称为传媒。大众传播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媒介传播等同于大众传播。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围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从“魔弹论”进入到以“传播流”、“说服性传播”和“使用与满足”为主要构成的第二个领域。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传播流”里影响重大的“意见领袖”学说。
60年代末开始,“传播流”研究尤其是它的“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批评。进入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批评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知沟”、“编码与释码”研究等等。这些理论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强调传媒影响的有理性;第三,他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世密切结合在一起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读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一文有感
l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章是《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当世界进入2O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传播学研究应关注什么
在西方传播学界一贯推崇的内容和效果研究声中,麦克卢汉独辟蹊径,选择了媒介本身,甚至是媒介的技术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表达了对以往研究路径的批判,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西方视为传播学的先驱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以其著名的5W传播模式,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大众传播三功能说,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研究的最新方法也不光是考虑“内容”,而且“还考虑媒介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并认为“过去人们对媒介的心理和社会后果意识不到”,因此,在《媒介即讯息》一文中,麦克卢汉开篇宗义:“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务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务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感到有些吃惊。”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认为媒介不过是信息传送的介质,至多能与传播的其他几个要素相提并论。麦克卢汉的目光却没有停留在传播学的内部,并未仅仅将媒介视为传播学的五个要素之一,他的视野转向了媒介的属性特征——媒介,作为工具,一种能够大规模复制并传送讯息的装置,因此也就转向了考察生产工具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贡献。
信息传递理论
信息传递理论
信息传递理论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它是从社会传播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学科。它用于研究信息如何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并且最终传递到社会中去。它涉及到发送者传达信息的意图和传递过程,以及接收者接受并感知传达的信息并做出反应的过程。
传播过程有五个主要环节:发送者、媒介、传播环境、接收者,还有传播内容。发送者把信息传播到媒介,再经过媒介传输到接收者,接收者收到信息后,会有反应,而媒介的作用就是传输发送者的意图和信息,而这种传输也受到环境和内容的影响。
信息传递理论认为,发送者应该确保在把信息传给接收者之前,先对信息进行完善,以便让接收者更容易接受、理解并产生反应。传播贯彻了这一原则,认为发送者不仅要确保信息传达正确,而且还要确保接收者能理解这些信息。发送者应采取适当的策略,使信息能够有效地传达,而这些策略既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
发送者需要确定一些关键因素,包括发送者的背景信息和接收者的背景信息,以及传播的环境,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达效果。发送者需要了解接收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生活经验等,以便特别有效地传达信息,根据接收者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媒介、形式和方式,使信息能够有效地传达。
此外,信息也受到传播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噪音和干扰可以阻碍信息的有效传达。发送者可以避免噪音源的影响,减少或消除干扰。此外,传播内容也是影响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发送者可以利用很多
不同类型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便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信息传递理论是传播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仅关注于传播过程中的发送者、媒介、环境和接收者,而且需要考虑传播内容和发送者传递意图等因素,从而保证传播过程的有效性。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它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媒体。
二是指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和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等特征。
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速度的控制:传播的可控性、受众自我控制。
媒介所刺激的感官,即所提供的渠道是听觉、视觉或其他。
讯息的代码:文字、符号、抽象、具体。
保存信息的力量。
克服弃取的力量:放弃接受,面对面比电视要难。
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互联网最强大。
增殖的力量:距离、时间、文化水平要求。
反馈的机会:速度、数量、双向、调整措施。
认识媒介的四个角度
传播手段、时效性、持久性(多次、重复)、受众参与的程度
媒介认识的两个基本观念
各有所长所短,新媒介不会取代传统媒介,而是在竞争中达成平衡和融合。
人们在使用时,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报纸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广播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电视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互联网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媒介整合的看法
信息时代和传播手段的进步,使得媒介整合与信息传播逐渐成为人类传播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媒介形态整合和媒介资本整合。
媒介形态整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整合,传统媒体彼此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媒介形态的变化、互融与创新。
媒介资本整合
通过资产重组,使优势资源互补共存,使跨媒介、跨地区的媒介产业集团在中国成为现实。
传播学概论第五章——传播媒介
媒介理论述评
• • • • • 1. 伊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2.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3.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4. 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5. 媒介恐慌论或媒体恐怖论
1. 伊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偏倚时间的媒介:指质地较重、耐久性较强的媒介,例如:粘 土、石头、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得到较长时间的 保存 。该种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 等级性和神圣性,但不利于对边陲地区的控制。
传播学概论
第五章
传播媒介
媒介的定义: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 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报刊最大的优势在于擅长传达深度信息。 • 第一,报纸以文字传播为主; • 第二,报纸是空间性媒介,是非线性媒介; • 第三,报纸要求读者有更高的主动性。 劣势:时效性较弱、感染力较弱
(1)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2)媒介的冷性与热性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明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 能够理解,因此参与程度低 (如讲座、照片、电影、书籍等)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 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研讨会、漫画、电话等)
(3) 媒Hale Waihona Puke Baidu就是讯息
麦克卢汉是个预言家,严格说不能算是社会科学家。他没有 严谨的理论,只有思想的火花。他喜欢玩弄文字游戏,令人 难以捉摸他的意思。他又鄙夷研究证据,认为这是印刷媒介 的偏见。所以如果向认真地用实证方式检查他的论据,常是 徒劳无功的。 ——李金铨
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
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交流和实施的学科,传媒效应是传播过程中媒介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传播理论则是用来描述和解释传媒效应的框架和理论体系。本文将探讨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媒体效应的定义与分类
媒体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根据影响的方向不同,媒体效应可分为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正向效应是指媒体通过传播真实、积极的信息,对受众产生积极的影响;负向效应是指媒体传播虚假、负面的信息,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
二、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
1. 均衡理论
均衡理论认为人们在信息选择中追求认知和感性的平衡。当人们遭遇到信息不平衡时,会通过传媒来寻找平衡,从而形成认知改变。
2. 管理情感理论
管理情感理论强调媒体通过情感的管理来对受众产生影响。媒体可以通过制造情感冲突、塑造角色形象等手段,调动受众的情感,从而引起认知的改变。
3.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在观看媒体内容时会寻找与自己身份认同、价值观一致的角色,从而对媒体内容持有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媒体效应对社会的影响
1. 形塑公共意识
媒体通过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对受众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 建构社会现实
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来塑造社会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让观众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形成共识。
3. 引导公众行为
媒体对社会事件的渲染和评论引导着公众的行为,对公众舆论起到重要作用。媒体的报道可以引发公众的情绪激活和行动呼应。
结论
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传播理论指导着我们对媒体效应的理解和分析,而媒体效应则为传播理论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和实证基础。媒体效应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传播学媒体效应与传播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不良媒体效应,实现媒体的正确引导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论信息传播
1.绪论
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人类的传播, 就是运用一套符号来传递观念、认知,经过累积而形成自己、他人和全社会的知识库,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行为的过程。从客观来看,信息传播存在两种方式即人际之间的传播和媒体对人的传播。但是媒体对人的传播又可以根据每一个新媒介的出现被细分,社会的信息传播经历了许多媒介形式,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媒介的兴起都意味着一套新的符号的诞生,它伴随着一个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这个方式的改变事实上在前文的社会学理论中已经提到,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这样新的社会关系必将带来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
在最初“口口相传”的人际间的传播属于口碑相传,处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传播者和受传者皆为少数的人群,信息传播处于“一对一”的状态,传播被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中,传播的速度也受到了制约。信息传播的渠道是面对面的言语或者肢体等媒介,而在这一阶段,人际间“口口相传”的内容趋向于自由化得表达,其传播的效果是深刻而有效的,但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说,语言媒介的时间倾向也说明了其受众的广泛性上明显不足。
20世纪前期广播电视顺应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而产生,是人类的信息传播产生了新的飞跃,由以印刷传播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印刷传播和广播电视传播相互促进、并驾齐驱的时代。
②这个时期传受关系没有大的变革,依旧保持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它的传播范围相对广泛了许多,传播速度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成为了人类全感官的延伸媒介。它可以从视听上去接受信息,这也补偿了印刷媒体不能达到的信息的生动性和传播的迅速性。广播电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对当代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与影响。自从广播电视媒体诞生以来,它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影响广大受众生活和观念,丰富了人们业余生活的同时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互联网的普及让社会信息传播进入了一次新的革命,许多学者认为互联网是人类继“用火”之后的第二件对人类社会造成革命性转变的重大科技事件。并评价说这场20世纪末的互联网信息革命超越了18世纪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意义。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先驱,进入web2.0以后,它的传受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的传播方式诞生了。这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者与受传者分离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双向”传播。传播的内容从媒体灌输的“一对多”的广播转变为针对某个群体或个人的“多对多”的窄播,这也是新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最具标志性的特征。它补偿了广播电视无法实现的个人化传播,使得传播的门槛降低到平民化水平,大众不仅享有绝对的主控权,可以决定接收任何信息,而且还可以随时反馈其态度或决定,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为信息输入网络中,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传送给其他信息接受者。“这种逐渐形成的新媒体,对社会、对既存媒体将带来巨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有效传播的过程,是由传者、媒介和受众三位一体共同完成 的,三者缺一不可。正如童兵教授所说:“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 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果问题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这个问题贯穿于 传播活动的全过程。设定效果的实现,需要传播者、受众的良性互动, 需要相当质量的信息,需要畅通无阻的传播通道。所有这些一切共同协 调运作的结果,就是满意的有效传播的获得。”有效传播是传者、媒 介、受众协调互动的产物。而传者和媒介又是传播链上传递信息的一 方,受众是接受的一方。传递信息的一方对信息进行着筛选、归纳、把 关,受传者接受信息,反馈接受信息后的效果给传播者,这是一条完整 的传播链。
在当前新闻节目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时而顾及了质, 忽视了量;时而顾及了量,又忽视了质;有时甚至两种偏向并存于一次 节目之中。信息的质量主要指事实的新闻价值。它有许多具体的标志,
如重要性、失效性、特进行的总和。问题在于究竟从哪个角度理解这些 标志,是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还是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是单纯体现来自 上面的精神,还是着眼于反映客观实际?从理论上讲,二者是一致的, 但在实践中却常有这样那样的矛盾。这里的关键在于是否把立足点真正 转移到面向广大群众上来,是否善于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去发现、去挖掘 新闻题材,是否按群众喜听乐闻的方式方法处理题材。比如会议新闻令 人厌烦,除了数量太多外,还因为重“会”轻“议”、重与会者名单轻 会议内容等,结果连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会议也给受众与己无关的 感觉。
对于传者和媒介来说,满足受众的需要和培养受众,这两项任务平 行不悖,一样重要。受众的需要就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难以设 想,离开受众需要,新闻事业怎样能有所发展。同样不能设想,传者和 媒介,无视受众的需要会不受到负面影响。受众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 就要求认真的、冷静的分析。受众的需要中,有非常合理的因素,但难 免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有档次高的部分,也会有档次不高的部分;有切 合实际的成分,也会有不切实际的成分。但我们要看到,大多受众的需 要从总体上说是比较合理、切合实际的、档次也是较高的。同样,有效 传播的目的在于受众对信息的最大化的消化和理解,同时对信息自身所 具有的有效反馈。有效传播与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关系,其实也正是传者 传递信息与受众接受消化信息都达到利用最大化的一个关系。
那么,在概念界定上来讲,何谓有效传播? 在方毅华的《有效传播论》中这样界定有效传播的定义:有效传播 即通过新闻节目传播给受众的是有效的信息。有效的信息含义有两种, 一是新闻或新闻节目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本身具有信息价值;二是新闻报 道所提供的信息能够为受众确切理解。也就是说,新闻节目传播的信息 不仅要让观众入眼、入耳,还要入脑、入心,并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 动。在新闻节目如何做到有效传播的问题上,目前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 的误区:其一是贪多滥取,单纯追求单位时间信息量的增加,盲目追求 新闻条数;其二是“削足适履”,常常使有价值的信息沦为无效信息。 方毅华认为,以现代新闻观念取舍和处理新闻,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提 高信息质量,使信息量和信息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着眼于提升信息丰 度,可能是通往有效传播,进而使新闻节目得到优化的一条途径。 我支持方毅华的论证,把信息量和信息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 在说明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要善于优化组合,增强媒介的传播能力。不管 是新闻节目,还是具有传播能力的各行单位,对信息的传递的各种要素 优化组合,是在概念上对有效传播信息论证的极好例证。 另外,我们理解有效传播不能从单向来理解,有效传播是双向的而 不是单向的传播,它不仅仅是满足新闻媒体单方面发布信息的需要,而 应更加注重信息的社会效应和受众的信息反馈。说到这里,就把对信息 有效传播的论证上升到了对国家软实力的建设,那么从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角度来说,如果一国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传播不出去,或传播出去很 少有人理会,没有产生一定的国际反响,其文化影响力及对国际舆论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媒介对信息的把关作用,可以说是决定信息是否 能够有效传播的重要一步。媒介对信息的把关作用得到效率的提高和质 量的提高,也是媒介在完成对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媒介自身发展的建设, 提高媒介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三、当前媒介传播信息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状况来看,针对新闻类的信息传递来 说,当前媒介传播信息的现状有两个方面:一是单条信息的信息量羸弱 不足,信息的非信息符号量冗余度高达100%;二是无论是新闻信息还是 新闻节目,都存在着信息数量和信息质量的矛盾。具体来说。
论媒介对信息的有效传递
摘 要: 信息的有效传递是未来媒介发展的最佳途径。面对当前信息时 代的高速发展ຫໍສະໝຸດ Baidu各类信息泛滥于各种媒体上,信息的质量有待于提高, 信息的有效传播也有待于论证。
媒介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对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怎样传递信息,传 递的信息起到什么样作用,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调查。因此,作为把关人 的媒介对信息质量的提高,对信息的精细筛选,对信息传递效果的有效 调查,是对当前以及未来媒介的发展以及媒介在大众面前强大的公信力 的保证。
焦作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论媒介对信息的有效传播
学 号: 090701222
姓 名: 周党委
年 级: 09级新闻2班
院 别: 人文学院
专 业: 新闻采编与制作
指导教师:
宋应霞
完成日期: 2012年 5 月 4 日
目录
摘 要: 关键词: 一、对信息有效传递的理解 二、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把关作用 三、当前媒介传播信息的现状 四、有效传播与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关系。 五、有效传播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媒介对受众的需求忽略可见是当前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的痼疾,这 肯能与当前我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关,也可能与媒介自身发展过程中所 形成的自我习惯有关。但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当前这样的媒体传递信息 的现状,只要媒介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传递,就必 须注重新闻信息的质与量的结合。
四、有效传播与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关系。
因此,媒介对于信息的有效传递是当前、以后媒介发展的重要研究 课题。
关键词:媒介 信息 有效传递
一、对信息有效传递的理解
对信息有效传递的理解,如果单纯的理解为只是理解有效传播的概 念的话,那么就对对信息有效传递的理解只有概念意义上的理解,而缺 乏实际事实的支持。理解何谓对信息的有效传递,应该结合新闻界对有 效传播的概念界定和当前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多方位、交互性 的参照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信息的有效传递,把握其精华所 在。
虽然说传播链条上缺少任何一块,就不能完成信息的传递,更不用 说对信息的有效传递。但是我个人认为,在信息的传播链上,最为重要 的还是传播者和媒介。传播者和媒介是对海量信息要传递什么信息的执 行者,他不传递的就构不成有效传递的先行条件,即信息。在传播者与 媒介的比对中,我个人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媒介。因为在信息有效传播的 过程中,媒介对信息的把关作用是确保信息到达受众的面前是否具有有 效传播的要素。
另外,有效传播能力是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层面 上来讲,媒介对信息的有效传递,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保 证,从而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有效传播能力是媒 介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媒介的有效传播能力,也是媒介获得长足发展的 战略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讲,也是中国的媒体走出中国,在世界上产 生广泛而又值得信赖媒体的需要。
引导力就十分有限,其文化软实力也就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可以说,在 国家层面上来讲,媒介对信息的有效传递,着力提高新闻媒体的有效传 播能力,就成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对信息有效传递的理解,从低处来说是媒介加强自身建设, 媒介高效率传播信息,受众高效率获取所需信息;从高处来讲,是一国 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一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一国在国际上的信 誉,因为信息的有效传播,正确传播,无疑是建立一个有公信力大国形 象的最佳途径。
输新闻信息的功能而忽视由媒介向传者提供受众反馈信息的功能,就有 片面性 。实际上,新闻传播的过程是传者与受众双向交流的过程。研 究者指出:大众传播绝非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参与双方的互动行为。新 闻媒介将新闻传递给受众,这样说来,传者不能代替媒介。媒介与受众 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他就能全方位地获取受众接受新闻以后的反应和 建议,并传递给传者。过去,人们注重的是有传者到受众的单向灌输式 的传播,不注重由受众到传者的反馈式传播,只是我说你听,因此,并 未形成双向交流的格局。长久这样,受众将会对媒介和传者失去兴趣。
过去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信息量少,主要是由于面面俱到、“穿靴 戴帽”的长新闻太多,绝对冗余失去控制。近些年来,随着扩大信息量 呼声的提高,有出现了另一种偏向,即由于片面追求新闻条数而忽视提 供必要的冗余,从而使某些信息变成无效信息。结果伴随着一次节目新 闻条数的增加,往往是每条新闻信息含量的衰减,以及新消息有效性的 消弱。目前影响新闻节目有效传播信息有两种比较突出的表现,即贪多 滥取和“削足适履”。贪多滥取的新闻,只是提供一些“泡沫”和“垃 圾”,当然毫无价值信息可言;“削足适履”也往往使有价值的信息沦 为无效信息。
受众总是希望自己获得的信息时及时的,对自己有用的。 新闻信息的传播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新闻,传播新闻和接受 新闻。从这三个阶段来看,形成新闻和传播新闻是传播的阶段,接受新 闻就不存在传播的阶段,而是接受和消化新闻。当前的信息传递的氛围 中,传播者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往往表现于传播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受众就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当前的传播模式也是单向传播,而非能够让 受众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反馈,从而完成对信息有效传递的过 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是有效传播和受众对信息需求关系当中最 大的隘口,解决好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就能理清哪些是有效传播 与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关系。 新闻媒介是新闻信息的载体,固然不错。但如果只注重媒介单向传
假设传播者把信息交给媒介,媒介不加以任何的筛选和改造,直接 通过这一关口,到达受众面前,受众的反映定是面对眼前庞大的信息量 和找不到任何头绪的信息单元,不能说信息没有传递,或者没有进行单 行的有效传递。因为,就从传播者到受众这一条传播链上来说,信息从 传播者到达受传者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有效传播的过程。可是,我们 所要论证的有效传播,是着眼于受众这一块的,包括受众对接受信息的 有效理解,信息到达受众面前是受众的有效需求,甚至受众在获得信息 后,愿意就所获信息进行适当的个人意见反馈。这样的结果才是信息有 效传播所需要的结果。
或听不懂的音响,以及同新闻内容毫无相干的图像等等;这种冗余越 少,就越能够凸显有信息价值的事实,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就越大。必要 冗余,即那些虽然不包含信息却是理解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说 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那么,那么纯粹表达信息的新闻报道,即受 众“闻所未闻”的全新信息,往往是多数受众难以完全理解的。因此, 新闻在提供信息的同时,有必要为受众提供理解信息所必需的材料,包 括:(一)对某些概念或人们不熟悉的词语的解释;(二)提供理解信 息所必需的知识;(三)提供有关背景材料,包括此前报道的某些事 实。这些内容虽然本身不提供信息,却是理解信息所不可缺少的,因此 被称为“必要冗余”。而超过这个限度的冗余,则是绝对的冗余,不仅 无助于理解信息,甚至还可能干扰信息传播。因此,有学者指出:“冗 余度的数量是传播遇到的伟大战略决定之一:多长时间必须重复一次, 应详尽解释道什么程度?”一条新闻没有必要的冗余度,就不能提供有 效信息;如果冗余度过大,则是对节目时间和受众精力的浪费。一次新 闻节目如果新闻的条数少,信息量低,就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但 又不是条数越好,信息量越大越好。
受限对信息的非信息符号量的冗余度做一下简单的论证。 比如,在一条500字的消息中,如果包含200个非信息符号,那么, 它的冗余度就是40%。所以,在任何一条新闻中,冗余量与信息量互为 消长。冗余度大了,信息量就小了;信息量大了,冗余度也就小了。那 么,是不是信息量越大就越好呢?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冗余按它对于传播和理解信息的正负面影响,可分为“必要冗 余”和“绝对冗余”。绝对冗余是对传播和理解信息毫无帮助,甚至起 反作用的符号,如拖泥带水的叙述、叠床架屋地堆砌形容词、含义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