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胡塞尔前摄概念

合集下载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倪梁康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内时间意识或延续的感觉以及它们在各个客体中的贯穿时,我们已经处在反思的维度上。

这种反思把在原意识(或延续的感觉、对相互接续状况的意识到)中原先已经有所显露、但尚未被对象化的内在时间构造出来。

这里涉及到原意识和后反思关系的一个基本层面(15)。

因而胡塞尔说:‚这种反思是在一个时间意识的统一中进行的,如上所述,这个新被把握到的东西已经在此,它属于先前作为背景被把握到的东西,如此等等。

‛(Hua X,[485])但必须区分这里的两个‚把握‛(erfassen)概念。

胡塞尔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把握‛,即‚新把握‛,乃是对象化的内在反思的把握,而第二个‚把握‛,即‚先前的把握‛,则是非对象化的‚内时间意识‛的把握。

对内时间意识的对象化、课题化的把握、描述、分析,是时间意识现象学的主要任务。

胡塞尔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描述,以及在现在点上对滞留、原印象和前摄的描述,都是对一个原先不是课题、只是附带地被留意到、意识到的体验部分的课题化。

因此,原意识与后反思所含有的问题,在时间意识分析中也会出现。

如笔者曾经归纳过的那样,具体而言,它会面临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方面,人们对反思的优先权提出疑义,并且声言它植根于另一些更原初的结构之中,例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理解的偏好便属于这个方向;另一方面,例如萨特和其他哲学家认为,在反思的特征中可以确定出变异的因素——一种在原本的体验与后补的反思之间的变异。

更具体地说,这种变异或者表明为一种由于反思而必然形成的添加,或者表明为一种通过反思而造成的无可避免的损耗。

换言之,与各种原本意识(原意识)相比,我们借助于反思而追获的东西在一些人看来有了增多,在另一些人看来有了减少。

反思据此而是一种篡改了原本生活的再造。

‛(16)关于第一个问题,胡塞尔的回答是确定的。

就时间意识问题而论,他的回答是:内时间意识是原生的、第一性的,反思对内在时间的构造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目的论在胡塞尔早期现象学中的萌芽

目的论在胡塞尔早期现象学中的萌芽

第23卷第2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3No.2 2017年3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Mar. 2017目的论在胡塞尔早期现象学中的萌芽徐立文(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90)摘要:胡塞尔对现象学目的论的讨论更多的是在他的晚期,但其早期思想中实际上已经蕴含着目的论的萌芽。

通过对“充实”和“前摄”两个概念的分析说明,胡塞尔早期在意向性认识和内时间意识两个领域的讨论中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目的论的思想。

意向和充实的动态关系表明了意向性认识论的目的论趋向;内时间意识的前摄功能则不仅表明了意识构造的合法则性,而且通过向滞留的不断下坠,前摄将这种目的论贯穿于整个意识流之中。

胡塞尔早期的这些目的论表现不仅是现象学目的论的基础,而且对于我们理解胡塞尔前后思想的关联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胡塞尔;目的论;意向;充实;前摄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7)02−0021−08目的论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般而言,胡塞尔的目的论思想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胡塞尔曾在现象学体系性方面做过许多尝试,尽管并不成功,但是现象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可以说是要构建一个严格、科学的哲学体系,这个构建本身就是一个目的论的过程。

第二,在胡塞尔看来,主体认识和构造世界也有一个目的论倾向,这个倾向通过主体的意向性认识和内时间意识的构造功能而内含于超越论主体自身之中。

胡塞尔早期虽然没有表现出对目的论发展的完全自觉,但是通过对“意向—充实”(Intention-Erfüllung)的动态认识过程和内时间意识中“前摄”(Protention)的思想维度的考察,我们发现,胡塞尔目的论思想的第二层含义早已包含在这两个概念之中。

就此而言,上述胡塞尔目的论思想的第二层含义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现象学诸人物(杂谈)

现象学诸人物(杂谈)

现象学诸人物(2011-03-26 14:39:30)标签:杂谈综述现象学是二十世纪德法哲学(一般称为欧洲大陆哲学)的主流,其次是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

与其对应,上个世纪英美哲学的主流是分析哲学,其次是实用主义、科学哲学。

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可以分前三巨头,后三巨头。

前三巨头是,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

后三巨头是,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

萨特与梅洛-庞蒂是法国人,其他人都是德国人。

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德国犹太人。

舍勒是现象学第二号人物,与胡塞尔亦师亦友。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

现象学,最著名的人物是海德格尔,人们耳闻目睹的是其著作《存在与时间》。

萨特与梅洛-庞蒂主要受海德格尔的影响。

伽达默尔是海德格尔的学生。

现象学以晦涩难懂而著称。

分析哲学,最杰出的人物是维特根斯坦,奥地利犹太人。

维特根斯坦跟希特勒小时候是同校同学,他们有一张合影照片,他们还是同年同月生。

据有人考证,希特勒仇恨犹太人,跟维特根斯坦有关。

当时,维特根斯坦人长的帅,成绩又好,家庭富裕;希特勒模样一般,成绩不好,家庭贫困,唯一的特长是美术,希特勒擅长风景画。

回到事物本身。

是现象学的口号。

现象学是一种方法。

辩证法也是一种方法。

与我们日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有区别的。

直观到的现象,就是事物的本质。

本质不是独立于现象之外的东西,本质实际是最佳角度显现的现象(特别是对范畴事物来说,从而有本质直观)。

维特根斯坦的回应:所谓直观,不过是语言游戏中的熟悉。

分析哲学,定义无休止的追问,导致循环定义。

现象学截断此一困境,所有的概念都是循环论证的,知识怎么可能?比如出生时,必然有不证自明的东西,本质直观。

维特根斯坦的反驳:所谓的直观不过是一种熟悉,生活世界充满语言游戏。

古希腊:认识你自己。

现象学的意识自识问题,唯识论早在1500年前就进行过深刻讨论。

最后护法提出了意识四分说: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可以参考华严宗金狮子章,双镜喻,两个镜子相互对照,是同一意识内的现量,不存在时间的无限性,不是恶无限。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 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

它不仅对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和世纪中期以让——保罗.萨特(1905-1980)、莫里斯.梅洛- 庞蒂(1908-1961)等人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其影响已远远越出德语和法语地区,演变成世界性的" 现象学哲学运动"。

这一运动的精神甚至越出哲学,渗透进文学、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经济学等极其广阔的领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它们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象学这个术语最早是由18世纪德国科学家和哲学家拉姆伯特(1728 -1777)在其《新工具》(1764)一书中提出的。

他主张建立一门叫做" 现象学" 的学科,并把它定义为关于幻觉的理论;认为现象是对实在的歪曲或掩盖,因此它只能把我们引入歧途。

与拉姆伯特同时代的哲学大师康德,通过区分现象与自在之物,赋予" 现象" 以极为广泛的意义。

不过,实际打开现象学研究之路的乃是德国哲学家哈特曼(1842-1906)和布伦坦诺(1838 -1917)。

哈特曼在《道德意识的现象学》(1878)一书中把现象学理解为对意识的一种纯描述性的研究。

布伦坦诺反对康德割裂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做法,主张把一切关于现象的判断都还原成对存在自身的判断;他还把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 意向性" 概念改造成心理学的记述概念,将其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这些思想构成了现象学重要的理论渊源。

现象学的真正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

自他于20世纪初使用" 现象学"这个术语以来,现象学就成了研究哲学的方法的一个名称。

现象学家们认为,现象学方法是研究哲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现象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哲学概括。

但其他学派的哲学家则把现象学理解为现代哲学的一个流派或一种运动。

胡塞尔论感知意识的视域结构

胡塞尔论感知意识的视域结构
作者简介:王鸿赫,黑龙江加格达奇人,哲学博士,(广州 510275)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18wkpy65)
胡塞尔用 “视域” 概念来描述意识行为的一个本质要素,其功能表现为:意识能够超出自身当 下所明确拥有的,去意指得更多 (übersichhinausmeinen,Mehrmeinung)①。感知意识的视域性表现 为:意识可以超出当下原本被给予之物,意指某种此刻并不在场的东西,将其当下化、意识到它。在 这种意指和当下化中,被意识到的内容植根于过去的意识经验。据此,胡塞尔说 “视域” 是一种 “归纳”:“ ‘视域’ 意味着……本质上属于每个经验的且与其不可分离的归纳———我强调———作为每 个经验自身之本质组成部分的原始归纳。”②
目前学界对感知意识之视域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视域、外视域,以及作为所有外视域之普全 整体的 “世界视域”,附带有所提及作为 “我能” 的权能性视域③。这些研究者所依据的文本主要是 已出版很久的胡塞尔著作,如 《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一卷)》 《笛卡尔沉思与巴黎演 讲》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 《经验与判断》 《第一哲学 (第二卷)》。本文则主要依据新 近出版的胡塞尔全集第 39卷 《生活世界》 和第 42卷 《现象学的临界问题》 的相关论述,结合洛玛
① SeeEdmundHusserl,CartesianischeMeditationenundPariserVortrge,Hrsg.undeingeleitetvonStephanStrasser,Nachdruckder2.verb. Auflage,Dordrecht:Kluwer,1991,p.84.
86
胡塞尔论感知意识的视域结构
(DieterLohmar) 面的论述。

哥德尔的抽象直觉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

哥德尔的抽象直觉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

哥德尔的抽象直觉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刘晓力摘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哥德尔(Kurt Gōdel,1906-1978),是以不完全性定理闻名于世的。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近年来公布的大量手稿告诉我们,哥德尔自1940年从维也纳移居美国后,几乎大部分精力用于哲学研究。

可以说,哥德尔不仅以精湛优雅的逻辑和数学工作为世人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以卓然深刻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哲学遗产。

0.哥德尔对胡塞尔情有所钟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哥德尔(Kurt Gōdel,1906-1978),是以不完全性定理闻名于世的。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近年来公布的大量手稿告诉我们,哥德尔自1940年从维也纳移居美国后,几乎大部分精力用于哲学研究。

可以说,哥德尔不仅以精湛优雅的逻辑和数学工作为世人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以卓然深刻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哲学遗产。

1959年起哥德尔开始系统研读胡塞尔现象学,几乎拥有胡塞尔所有的重要著作,手稿中有大量的批注和笔记,虽然他对胡塞尔的《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及后期的某些著作颇有微词,也未必满意从现象学中所获得的东西,但哥德尔对胡塞尔基本上持肯定态度,[1] 特别对《现象学观念》和《笛卡儿沉思》以及胡塞尔自唯心主义转向之后的著作流露出赞赏之意,甚至60-70年代,他还多次向其他逻辑学家推荐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中专论本质直观的"第六研究"。

何以哥德尔对胡塞尔现象学抱有如此大兴趣,并能与之产生某种共鸣?事实上,在1959年之前,哥德尔就在多种场合表达了许多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实在论和本质直观论颇为相似的观点,阅读胡塞尔著作后,他发现,胡塞尔所倡导的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理论构想,有可能为他自己关于数学基础研究中的大部分思想提供系统化阐释的理论框架,自己始终坚守的理性主义更是胡塞尔高扬的一面旗帜,因此他对胡塞尔哲学倾注了近10年的热情进行研究。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

解读胡塞尔的真理观提要:胡塞尔的真理观是建立在现象学观点和方法基础之上的绝对的真理观,注重对于人们内部观念根据的考察,是反对心理主义超越的真理观,对于在逻辑上纯粹观念上的要求甚是强烈,但胡塞尔的真理观是从人本主义基础出发的,在他试图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中在真理观上存在一些问题,直观式把握真理本质在现象学本质还原到现象学先验还原过程中存在缺陷,对于自身建立的真理体系确切性即真理自身的检验只能通过直观方式把握,以至于这种真理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没有多大的反响。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真理观绝对真理先验还原一胡塞尔在其著作中对真理的论述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真理的客观性上论述。

如胡塞尔在《现象学概论》中论述纯粹逻辑学观念和科学的统一性时提到,"一个事物受到这样那样的规定,着恰恰便是自在的真理,它构成自在存在的必然相关物......作为一种对象,它不是单纯的被意指(被判断),而是被认识;或者:对象如此存在着这就是已成为现实的真理,是明证的判断体验中个别化了的真理。

如果我们反思这种个别化的过程并进行观念直观的抽象,那么,被把握的对象便不是那个对象之物,而是真理本身。

"①在这里他对真理的客观理解是,科学是被统一了的真理。

这种统一的真理接着又被胡塞尔分为个体真理和总体真理。

个体真理出于根据是在某些被设定境况下具有的必然性,总体真理则注重总体的规律。

真理之间的靠演绎的形式联结。

2.从早期胡塞尔的真理符合反映论论述上,"一个在观念上一致的、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有效的真理体系,是与任何一个对象都相符合的,另一方面,一个可能的认识体验的思想体系也与任何一个对象都相符合,根据这些体验,任何一个对象,以及属于这个事物的真理,对于认识者来说就被给予了。

"②其真理的客观性在早期胡塞尔逻辑研究时期反映论的性质更多一点,在观念领域内的合规律性被胡塞尔加以强调。

3. 从真理的绝对性上论述,"一个东西如果真的是真理便绝对'自在的'为真理;真理总是同一的一个,无论它是被非人、被天使还是被上帝判断所把握。

胡塞尔看意识与时间

胡塞尔看意识与时间

胡塞尔时间现象学从意识的角度说明时间,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便已见端倪。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把时间归结为对运动的均匀计数的方式,其实这已经暗含了时间与主体和意识的关联,但由于亚里士多德过于强调客观运动与时间的不可分割性,他后来反而被公认为是牛顿绝对时空观的鼻祖。

奥古斯丁进入时间问题的角度非常巧妙。

他发现,我们不仅用时间来测量运动,也用时间来测量静止,因此,不能从运动的方面说明时间,相反,运动倒要从时间那里才能得到阐明。

正是在这里,奥古斯丁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就是从心灵的视角出发把时间规定为人的思维的三种功能:期望、注意和记忆。

这是奥古斯丁对时间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罗素甚至认为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比康德的主观时间论更为完善和明确。

现象学宗师胡塞尔对时间的研究直接秉承奥古斯丁的主观路线,但他也认为,奥古斯丁关于时间的分析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混乱和晦涩难解之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胡塞尔以他的“工作哲学”即现象学为方法对意识与时间的关系作了哲学史上最为详尽的描述。

这一描述的结晶就是1928年发表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上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在这本书中,胡塞尔一方面重新审察了奥古斯丁的“期望”、“注意”和“记忆”,与此同时他还广泛探讨了原印象、感知、意向、滞留、前摄、想象、再现、再造、呈现和虚构等意识现象与时间的“起源”和构造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时间意识学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意识与时间的理解,而且还以其创造性的思想革新了人们传统的时间观。

胡塞尔的创造性主要得益于他的“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方法。

从被给予之物出发,这是现象学最为重要的品格。

例如,如果有人说“天是蓝的”,那他便是一个独断论者;一个现象学家应该说“我看见天是蓝的”。

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实质上却是理论出发点上的根本不同。

现象学排除一切独断和设定,只认可在意识中所呈现的东西,并进而描述呈现之物在意识中的呈现方式,以及意识在呈现之物得以呈现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现象学的一次越界_与晚期胡塞尔一起思考死亡

现象学的一次越界_与晚期胡塞尔一起思考死亡
瑡 。可是, 瑏 主体性中构造出来的” 出生之前的存在
料、 知觉对象在其中依次穿过作为整体的前摄 、 原 印象和滞留, 流向越来越远的河流深处并因此而 构成自身的未来、 现在和过去。试想, 如果能让这 条意识的河流停止下来, 那么, 尽管作为整体的前 摄、 原印象和滞留不会瓦解, 但据此所构造的具体 对象的未来和过去, 甚至包括现在, 便都不会出现 了。此时如果还有过去, 或者说, 如果有人还谈论 过去, 那就不是悖谬, 而是真正的荒谬了。 既然确定的界限我们无法一举达及, 我们是 我们能否探 否可以逐步地逼近界限呢? 或者说, 查出我们自己体验死亡的最远的界限呢 ? 胡塞尔 给我们设想了四条可能的道路: 他人的死亡; 同睡 眠的比较; 从现在的身体出发, 回溯地进展到自己 ; 的儿童时代 或者向前推进到自己的疾病或衰老 时期。我们来看看这四条道路分别能把我们引向 多远的地方。 关于对他人的死亡的借助, 胡塞尔指出, 这条 道路对我的经验来说就是取消了这样的可能性 , 即把他人经验为另一个在世上存在着的自我 , 经 验为在 我 的 世 界 中 与 我 共 在 的 超 越 论 的 主 体 ⑤ 实际上, 性。 这意味着此路不通。这不仅是出于 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日常看法, 即当他人的身体 我对他的经验已经变得不可能; 还可以从 消失后, 发生现象学上得到印证, 就是说, 我对他人的认识 是通过对他人的身体及其活动进行共现 、 统觉、 联 想和移情而获得的 ⑥ , 当他人的身体停止存在时, 我便丧失了对他人及其死亡进行认识的一切可能 性。在这点上, 日常态度和现象学态度并无二致 。 能不能把死亡看做是一次睡眠、 一次我们常 “ ” 说的 长眠 从而达到对死亡的认识呢? 在 1929 年 10 月写就的 C8 手稿中, 胡塞尔在这个方向上 ⑦ 试探性地向前迈出了几步。 显然, 睡眠与死亡的 自我在 最大差 别 是 前 者 由 觉 醒 所 跟 随。 可 是, “长眠” 中难道就不能“觉醒 ” 过来吗? 哪怕只有 一次。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里的 “觉醒” 意味着什么。 自我失去身体, 但在“无意 识” 中还有回忆被沉淀下来, 当它再次苏醒时, 新 的当下与过去以同一性的方式衔接起来 。这样的 48

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对前摄的描述与分析

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对前摄的描述与分析
东西 。 在 10 — 1 1 ” 9 9 9 1年 的文稿 中 , 塞尔 指 出 : 我们 把对 起始 点 的 意识 称 为原 感觉 意 识 … …原感 觉 胡 “
的意识 在 流淌 , 这就 表 明 : 如果 河流 的一 个原 感觉存 在 , 么 鉴于 整 个序 列 , 方 面一 个 持续 的序 列 ‘ ) 男, 17 一 , 安徽滁 州人 , 哲学博 士, 广西大 学哲 学系副教授 ( 南宁 5 00 ) 304 。

En i n i LgkudEkn tihoi ol ugn10 / 7( usraaB n X V,U el Hr ) o- ilt gi d o i n ren s er .Vr sn e 9 60 H s l n adX I eu n e nt e e ei .M l s .D r e g
学 描述 与 分 析 , 塞 尔 不 仅 向我 们 展 示 了完 整 的 内 时 间 意 识 结 构 , 且 在 对 时 间 意 识 之 本 质 的 沉 思 中 也 阐发 胡 而
了其发 生现 象学 思想。 关键词 : 前摄 ; 原体现 ; 留; 实 滞 充
中 图分 类号 : 5 6 5 B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0— 6 9 2 1 )3— 19— 8 10 9 3 (0 10 0 0 0
后 这个 变异 是原 意识本 身 的滞 留 , 且是 在原 意识 中本原 地被 意识 到 的素材 的滞 留 , 并 因为 这两 者是 不 可 分 割 的一体 : 如果 没有 原 意识 , 留也 就无 法 想 象 ” 滞 @。但 是 , 贝 尔瑙 手 稿 中 , 塞 尔 把早 期 时 间 意识 在 胡 结 构 中的原 印象 或原 感 觉 置 换 成 原 体 现 。就 这 种 原 体 现 的意 向性 , 塞 尔 指 出 : 原 体 现是 关 于两 种 胡 “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 (1)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 (1)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兼论心智与语言的关系【内容提要】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中的“滞留”(Retention)概念,在他十多年的时间现象学研究中有一个形成并在含义上变化发展的过程。

它最后得到确定,并被用来标识内时间意识中的一个特殊意向,从而自身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回忆”。

除此之外,胡塞尔在研究文稿中的相关思考以及对此概念使用的历程,也可以用来指证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滞留/回忆/时间意识/思维/语言一、引子开篇伊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撰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主要在于大致地说明和解释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中的“滞留”(Retention)概念,包括它的含义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

这些工作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内进行的。

但这篇文章的还有一个附带的意图:通过对胡塞尔在研究文稿中与此有关的思考以及对此概念使用的历程的思考来指明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或者也可以说,指明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里需要对后一个意图多说几句:胡塞尔差不多是一个用笔来思维的人。

他用加伯斯贝格速记法将自己几乎是毕生的思考记录在四万多页的文稿上。

从这里的讨论所采纳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以各种形式公开发表的文稿,如讲座稿和著述文稿。

我们可以将它们简称为讲座稿,因为胡塞尔发表的所有著述都建立在他讲座稿的基础上。

另一类是没有计划发表、纯粹是思考记录的研究文稿,包括写给自己的札记等。

我们将这类文稿称作研究文稿。

讲座稿可以说是为他人或以表达思考为目的的文稿。

研究文稿则属于为自己或以记录思考为目的的文稿。

这两类文稿在语言方面的区别,差不多可以用表述语言和独自语言来标识。

笔者并不想把胡塞尔当作一个实验兔,但要想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他在这里的确是一个难以替代的最佳观察对象。

而之所以能够以胡塞尔的研究文稿为一个分析案例,乃是因为他的这类文稿有一个特殊的表述风格。

与讲座稿不同,胡塞尔自己的研究文稿常常是某种程度的自言自语。

胡塞尔直观问题概论

胡塞尔直观问题概论

胡塞尔直观问题概论引言自20世纪初以来,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胡塞尔直观问题尤为引人。

直观问题不仅在胡塞尔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对胡塞尔直观问题进行概述,探讨其主要内容、解决方式及其现代应用。

胡塞尔直观问题的概述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直观问题具有核心地位。

胡塞尔认为,直观是认识主体直接获得对象的方式,无需经过概念、判断等思维过程。

这种直接把握对象的方式,使直观成为现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胡塞尔直观问题的主要内容包括:直观的内涵、特点以及与概念思维的关系等。

胡塞尔直观问题的解决胡塞尔通过现象学方法来解决直观问题。

首先,他强调对直观的纯粹描述,即排除一切先入之见,仅从直观经验出发,对经验进行描述和分析。

其次,胡塞尔认为直观经验具有意向性,即直观经验总是关于某物的经验,这个某物是意向的客体。

通过意向性分析,可以揭示出直观经验的本质结构。

最后,胡塞尔认为直观与概念思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直观能够提供概念思维所需的素材,而概念思维则能够对直观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

胡塞尔直观问题的现代应用胡塞尔直观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应用。

在哲学领域,胡塞尔的直观思想为分析哲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提供了理论支持。

例如,分析哲学中的直觉主义流派,就强调直观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

在心理学领域,胡塞尔直观思想对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直观在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胡塞尔直观问题在神经科学领域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有研究表明,神经元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是实现直观认知的基础。

结论胡塞尔直观问题在现象学和现代哲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深入探讨直观的内涵、特点以及与概念思维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为解决直观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胡塞尔直观问题在现代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胡塞尔思想梳理

胡塞尔思想梳理

胡塞尔思想梳理三个时期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学说,建⽴了从个⼈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 '描述现象学'。

他提出了⼀套描述现象学⽅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

这⼀⽅法⼜被称作本质还原法。

胡塞尔倡导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学科内运⽤现象描述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胡塞尔试图借助描述现象学的悬置 (epoch□ )原则将⼀切有关客观与主观事物实在性的问题都存⽽不论,并把⼀切存在判断'加上括号'排除于考虑之外。

他以为这⼀哲学⽴场既可避免当时⾃然科学中的经验论的'⾃然主义',⼜可避免当时德国'精神科学'中的历史相对主义,从⽽在哲学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确定性的认识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尤其是意向性活动或意向关系。

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noesis),⼜包括意向对象 (noema)。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实体,意向作⽤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

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化作⽤。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主义。

⽬标是使现象学还原深化为'纯粹意识' 或 '纯⾃我',以便使知识的 '客观性'或确定性建⽴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

经过这⼀还原,⼀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我、意向作⽤和意向对象。

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

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

前摄“前摄”了什么?——论胡塞尔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迪特·洛玛(德国,科隆大学)在由M. 海德格尔于1928年所编辑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以下简称《讲座》)版本中,只有几处提到前摄1。

如果我们把这一点与对滞留的分析(这种分析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明显占优)比较一下,我们便会发现,前摄看起来像是这样一种现象:对它的提及仅仅是为了对称(和公平)。

胡塞尔写道:“每一个源初的构造过程都由前摄赋予灵魂(beseelt),前摄对将要来临之物进行空乏地构造、聚合并使之充实。

”2还有一个论点:“在每一个源初地构造起内在内容的原阶段(Urphase)上,我们对于同一内容都有先行阶段的滞留和即将来临阶段的前摄。

只要内容在持续,这些前摄就会得到充实。

”3滞留和前摄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相似现象提出来。

滞留有时被看作“初级回忆”(primäre Erinnerung),前摄被类似地当作“初级期待”(primäre Erwartung)(《胡塞尔全集》第十卷,第39页)。

前摄的特征被规定为一种对即将来临的原素内容的预期(《胡塞尔全集》第十卷,第35和39页)4。

除了轻描淡写地对待前摄之外,还有一个事实:《讲座》中几乎所有讨论前摄的段落都来源于胡塞尔1917年9月在贝尔瑙时期的修订。

但是,我们在《讲座》中所发现的东西并不仅仅是胡塞尔在1917年对前摄进行新的和更深入的反思的结果。

这些研究手稿写于重新修订《讲座》的同时,现在已作为《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1917/1918)》出版。

在这些手稿中,分析变得越来越精细。

下面我将试图进入到这种分析的细节之中并把我认为是有用的和切题的东西汇集到一起。

胡塞尔研究手稿的试验性特征常常带来看上去自相矛盾的疑难概念。

因此,我并不把贝尔瑙手稿看作一种关于前摄的最终的确定性理论,但这些手稿做了一些工作并且对进一步的阐发作了承诺。

首先我将简单总结一下胡塞尔时间构造分析的一般性特征。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现象学(精)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现象学(精)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现象学自从胡塞尔第一次将现象学引上道路并且海德格尔第一次对现象学进行彻底改造以来,时间便处在他们的思考中心。

与对原初经验的现象学寻求相符,这两位思想家在时间理解上具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区分:在所有哲学之前为我们所日常熟悉了的那种时间与一个原初地经验到的时间相对峙,海德格尔在他后期的报告“时间与存在”(1962年)中将后者称之为“本真的时间”。

在“转向”后的思想中,他在这里和其他地方用“本真”(eigentlic h)一词来标识这样一种“实事”(Sache),即某种构成现象学的一个根本的争执区域的东西,它在那些对它而言原初是“本己的”东西中表明自身。

[①]据此,“本真时间”应当被理解为如其在对它来说是本己的东西中所显现出来的那种时间。

在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中,“本真”这个形容词已经具有了这个基本含义,但它原发地所涉及的“实事”在当时就是人的此在;被标识为“本真”的是那种此在在其中“决断地”接受它的“必死性”(Sterblichkeit)的生存方式。

尽管海德格尔自三十年代以后放弃了对“本真”形容词的这种生存论分析的使用。

但即使在“转向”之后它也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在他的思想中继续起作用。

我在后面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无论是在《存在与时间》中、还是在以后的“时间与存在”中,“非本真的时间”都在于:时间对我们显现为各个当下、各个现在的次序(Folge)。

这些“现在”可以在某些发生事情的时段(Phasen)上——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在“各个运动”上——被计数(anzählen),通过这种方式,对时间的自然科学理解也成为可能。

自亚里士多德的时间定义以来,流行的——至少在西方文化中——便是这种把时间视为现在次序的观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这种时间观称作“庸俗的时间理解”。

由于现在次序构成一个固定的形式,我们在其中遭遇到所有在时间中个体可定位的客体,因此这种时间在胡塞尔那里叫做“客观时间”。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

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基本理论在对事物感知的现象学分析中,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还原,把所谓空间直观看作感知的综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观,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胡塞尔空间现象学构造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视觉领域作为意向活动的诸意向相关项的实显性和潜在性之复合体,是以共现的方式在动感系统这一“环境( 背景) ”中显现的。

而就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而言,每个意向相关项的显现即是一个图像,诸意向相关项的显现流即是诸图像显现流形体的视觉领域。

事物显现被还原到作为意向相关项的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相应地事物显现中的对象之间的间距和位置等空间形式也被还原到视觉领域的图像显现中,因此作为空间形式的定位、场所、疏离、间距等因素首先获得现象学上的区分。

在事物讲座以及其后,尤其在施泰因整理的 1916 年胡塞尔对空间系统构造的文稿中,胡塞尔给出了现象学空间构造的系统勾勒,其中的关键就是从单眼、双眼以及头部动感系统构造的视觉空间缺乏深度维度,导引出身体的行走动感是构造三维视觉空间的深度维度的关键。

而这也成为理解胡塞尔空间现象学的关键环节①.一、单眼动感系统、双眼动感系统与视觉空间胡塞尔分析视觉空间构造是从视觉领域的最底层阶开始的。

首先不考虑身体其他部分的动感系统,或者说将其他动感系统设定为零,即保持不动。

在这般情况下分析视觉领域的显现与眼睛动感系统的关联,以至于随后即使考虑到其他动感系统的运动,改变的也只是我们从原先单纯眼睛的动感处境过渡到一个动感流形。

但是无论在单纯眼睛运动系统还是包含其他运动的动感流形,作为眼动领域的相关项就是对象的面( Seit) 的显现,胡塞尔称之为“被构造对象之同一的、纯粹眼睛运动的面”,这是进一步构造的基础层阶。

眼睛运动的动感系统作为还可分为单眼的动感系统和双眼的动感系统两个部分。

双眼可以分别闭上,形成两个单眼领域,即左边的领域和右边的领域。

胡塞尔认为:对于视觉领域而言,“动感系统是一个二维流形,我们可以在平面的观念下表象它:零点( 眼睛的静止位置) 、右-左和上-下方向,被质性化为优先的坐标系统。

胡塞尔三个核心观念批判

胡塞尔三个核心观念批判

胡塞尔三个核心观念批判胡塞尔三个核心观念批判综观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有三个核心观念,即悬搁的观念,直观的观念,意向性的观念。

这三个核心观念在上世纪被誉为是认识论哲学的重大突破,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来看待胡赛尔现象学还原的三个核心观念呢?初看时很容易被这三个核心观念所吸引,有着很强的术语逻辑构思。

但是静下心来深思,特别是以人类意识结构的实在考察追问,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及其三个核心观念是有重大缺陷的,并没有带来认识论哲学的重大突破,相反有着自身的可疑和矛盾背谬,需要我们进行再认识批判。

一,关于悬搁。

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认为,认识论永远不能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其理由是生活和自然科学从不关心认识的可能性,认识是否和自在事物一致。

认为一切经验知识都是可疑性的,存在自身的矛盾和背谬。

因此,认识论的创立和新大陆的开辟必须采取断然地悬搁一切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把它们加括号、中止判断、存而不论。

胡塞尔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在于,自康德创立近代认识论先验哲学以来,西方的认识论哲学长期是以先验绝对为主导的。

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则承续了康德的先验哲学,不仅认为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更认为认识对象的构造也是先验的,而这恰恰是康德先验哲学的重大缺陷。

由此赢得了先验哲学家们的青睐,被誉为认识论哲学的世纪性突破。

那么,认识论哲学的创立和发展能否悬搁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把它们存而不论,贴上无效的标志呢?或者说哲学思考能否离开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特别是时代知识的巨大发展和新的汇集呢?这里就关切到哲学思维的基础原理。

哲学思维不是凭空在人类的心底涌现的。

哲学思维有它的基础原理:它首先源于经验知识的汇集,从经验知识不断涌现和汇集中,获得哲学智慧抽象的更高发展和新的维度。

没有丰富的经验知识来源,没有经验知识的更高时代汇集,哲学和哲学智慧的更高抽象必将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走向枯竭。

胡赛尔的现象学还原悬搁自然科学和经验知识在认识论哲学创立中的基础联系,其结果是他的论述完全陷于了诸多繁琐晦涩的术语编织构思,在术语编织构思中绕来绕去而没有实在考察的踪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德生广西大学哲学系一、对滞留和再回忆之本质的不同界定在Hua X中,胡塞尔是通过排斥所有超越感官直觉的立义和设定,把声音当作纯粹的原素素材而引入对滞留概念的界定。

在时间意识现象学看来,如果作为感觉容的声音在意识中开始响起,那么,声音延续的第一个时间点以现在的方式被意识到,它就是现在意识,是关于现在开始的声音的现在体验。

然而,声音的现在意识并不限于它开始的现在,如果某个时段是现时的现在(开始时段除外),那么,一个时段的连续就被意识为刚才。

至于声音尚缺着的片断,它要么仍然未被意识到,要么是被意识为尚缺着的、马上出现的。

胡塞尔指出,“在这整个意识的流动‘期间’。

同一个声音被意识为延续着,被意识为现在延续着。

‘此前’(如果它例如不是一个被期待的声音的话)它未被意识到。

‘此后’它在‘滞留’中‘还有’一段时间被意识为曾在的声音,它可以被抓住,并且可以在固定的目光中站住或停留。

”[1](P80~81)这就是说,在声音延续的最后,现在已经转变成不再-现在后,整个延续被意识为已流逝的;在已流逝的声音延续的意识中,这个声音延续还在一段时间中被意识为曾在的声音延续,这种不再现时的被感觉之物的仍然-意识拥有,是一种合意识的持留,是一种在将要下沉到过去的模糊之前的一种扣留,在现时的自身制作的声音延续结束之后,对先行声音的滞留意识还会清醒地保持一段时间,并且带有弱化了的直观充盈。

胡塞尔正是把这种持留的扣留称之为滞留。

正如胡塞尔所说:“滞留意识将已流逝的声音本身‘持留(festhalten)’在意识中,并且持续地制作出与这个统一的时间客体相关的、与旋律相关的统一。

”[1](P97)倪梁康先生曾指出,滞留是“作为刚沉入到过去之中的东西的尚意识到(Noch-Bewuβthaben),是一种与刚从现前领域过渡到过去之中的被意识之物的本原的、去除当下化的和滞留性的一项关系。

”[2](P413)因此,滞留的刚才曾在的意识也属于每个现时现在的意识,只是滞留的“容”不是原初意义上容。

在胡塞尔早期的时间意识分析中,他有时用“原生回忆(primire Erinnerung)”或“新鲜回忆(frischer Erinnerung)”这两个术语来描述时间意识结构,它们实际上就意味着滞留。

例如,胡塞尔指出:“如果旋律已经奏完,接踵而至的是宁静,那么与最后一个时段相衔接的便不是感知的新时段,而是一个单纯的新鲜回忆的时段;”[1](P87)“从根本上说,通过我们迄今为止的感知的分析,这种行为的构造已得到了一同分析。

因为,在每一感知时段,与现在立义相衔接的这种立义的连续性,它除了是一个原生回忆之外,还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呢?”[3](P411)这无疑表明,新鲜回忆、原生回忆是已被感知的东西的意识,一旦这种意识已经过去,它就以连续的方式与感知相衔接。

通过回忆一段我们刚刚在音乐会上听过的旋律,胡塞尔在Hua X中引入对再回忆、“次生回忆(sekundire Erinnerung)”或第二性回忆的界说。

胡塞尔指出:“我们将原生回忆或滞留称之为一个彗星尾,它与各自感知相衔接。

与之完全不同的是次生回忆,是再回忆,在原生回忆完结之后,有可能出现那个运动、那首旋律的一个新的回忆。

”[3](P35)由此引文,我们不难解读出,这种新回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回忆或次生回忆,它完全有别于由现在的过渡而形成的过去滞留的意识拥有。

就胡塞尔对再回忆概念的考察来看,倪梁康先生曾将之概述为:“‘回忆’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对象意识,而且是关于这样一种过去对象的意识,以至于我可以说,关于曾经被感知过的、并且是被我感知过的、在我的过去的此地此时曾经被给予过的对象的意识。

……‘第二性回忆’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忆’,胡塞尔又把它称之为‘重新回忆’或‘再造’。

”[2](P137)值得注意的是,在胡塞尔对滞留与再回忆的本质界定中,他曾明确拒绝对滞留和再回忆作“图像论(Bildertheorie)”的解释。

这种理论认为:“事物本身是‘在外面’,或者至少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如此;而在意识中的是一个作为事物之代表的图像,这样它便充分地澄清了(在每一个行为中都包含的)表象事实。

”[4](P436)因而,按照图像论的观点,我们对事物的把握是依据一种图像表象或图像感知,只有借助于部的认识图像作为中介,才能解释那些把握客体的体验。

正如一个被感知的图像指明在其中被塑造的、非切身当下的对象,同样,各个部的认识图像也类似地指明外部的对象自身,指明外部的当下之物、过去之物和将来之物。

与此相反,胡塞尔认为,意识现象学对直观行为(例如,感知、滞留与再回忆等)的分析是在“朝向实事本身”这一原则下进行的,因此,把握客体的那些体验必须从它们自身得到阐释。

图像论不是从体验本身被获得的,它是一种从外部表达实事、体验的理论,按其本己本质来说,它是一种不纯粹的理论。

例如,如果像空间事物那样的超越客体是在意识之外,那么,在把握客体的意识的在性与对象的超越性之间就出现了一条深渊,这条深渊必须借助于各个部的认识图像,以及通过对它们塑造的指明才得以弥合。

按照胡塞尔对意向性的分析,外部的空间对象在意向中是被不同行为直接意指和把握的,对象本身只是体验的意向对象,但是与体验的实项容相对,作为意向对象,它们是超越的。

基于反对图像论的观点,胡塞尔认为,这毋宁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即在滞留的本质中包含着这样的事实:一个在现在中现存的图像被假想为一个其他的类似于它的实事,这个实事自身已经不存在。

因此,滞留就其意向本质而言是完全不同于图像意识的东西,滞留是过去之物的自身被给予性。

正如在感知中,我觉察到现在存在之物,在被延展的感知中我觉察到从现在到现在的延续的客体,同样在滞留中我觉察到过去之物,过去之物作为刚才-曾在之物被给予。

胡塞尔明确断言:“过去直观本身不可能是图像化,它是一个本原的意识。

”[1](P91)例如,如果声音的延续已经结束,那么,在滞留中它似乎是作为一个“无生气之物”被意识到,但只要声音延续始终还有一个其延续的现在时段是现时现在时段,那么,它就显示为一个活的自身制作之物和构建之物。

声音延续的总是新的现在是它的制作点,从制作点到这里,它连续地构造自身。

作为自身不再继续制作的声音延续,它仅仅还滞留地被意识到,以至于它在持续沉入过去的模糊中不断地变异自身。

当然,这种变异涉及方式,就像已流逝的声音合意识地向我显现的那样,在这里,声音自身连同它的独立的延续仍然是同一个,但它以滞留性意识被给予我的方式却始终是另一个。

在再回忆中,胡塞尔同样指出:“我们所涉及的并不是一种通过一个相似的客体而进行的再造,就像在被意识到的图像性(图画、半身塑像,诸如此类)情况中那样”;[1](P113)“回忆或滞留不是图像意识,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1](P93)更确切地说,再回忆也是一种直接直观的行为,在这个行为中,在较远或较近的过去中被感知的对象被当下化,并且是作为被感知的曾在之物自身被给予,在再回忆中虽然切身性的缺席容易引起部表象图像的设想,但在这种情况下,被忽略的是指向意义暗示了回忆的当下化,“回忆是在过去意义上的当下化,当下回忆是一个与感知完全相类似的现象,它与相应的感知一样具有对象的显现,只是这显现带有变异了的特征。

由于这种特征,对象不再作为当下的伫立于此,而是作为当下曾在的。

”[1](P115)二、滞留作为不独立的行为与再回忆作为独立的行为在胡塞尔时间意识现象学看来,只要声音在延续,我们就能谈论声音的感知,只要声音延续被感知,就有一个延续时段延伸到各个现时现在中。

然而,胡塞尔在时间意识中区分了双重意义的感知,一方面,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感知,在这个感知中仅有各个现时声音的延续时段被感知到,这个时段在现时现在中被给予。

在时间视域结构中,胡塞尔把这个现时现在的意识称作是与滞留直接相关的“原印象(Urimpression)”。

胡塞尔指出:原印象是“延续客体之‘生产’开始的‘起源点’”;[1](P85)现时的声音现在的原印象意识处于持续的变化中,“切身的声音现在(即以意识的方式、在意识‘之中’)不断地变化为一个过去,一再地有新的声音-现在(Ton-Jetzt)来接替那个过渡到变异之中的声音”;[1](P85)“原印象是这个生产的绝对开端,是所有其他的东西从中持续生产出来的原源泉。

但它自身并不是被生产出来的,它不是作为某种产物、而是通过自发的发生才形成的,它是原制作。

”[1](P90~91)尤为重要的是,胡塞尔认为,在滞留与原印象的次序中,这是一个明见的规律:滞留只有以连续先行的感觉或者原印象为出发点才是可能的,每个原印象地被意识到的现在时段,只有作为滞留连续性的界限才是可想象的,并且,最接近于现时现在的声音延续的时段,与那些较远的、在后面的延续时段相比,它们较清楚地被意识到,已流逝的声音的延续时段在过去中下沉得越远,曾在之物的滞留意识就变得越贫乏。

因此,滞留与原印象具有这样一种关系,即滞留变异从起源中制作自身,这些变异和滞留的变化作为意识成就是各自合意识的生成物,所有滞留变异之物是通过本己的意识自发性被生成之物,这种意识自发性借助于滞留的变化使原制作物得到生长和展开。

另一方面,胡塞尔又把感知描述为与当下化相对的当下拥有,“只要一个时间客体还在持续新的原印象中生产着自身,它便是被感知的(或以印象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而后我们把过去本身也称之为被感知的。

”[1](P98)换言之,这样一个当下拥有是由原印象、滞留和前摄这三个环节组成的,被感知的时间客体,不仅仅是在现在之物的严格意义上作为被感知的当下之物,而且也包括各个时间的不同,包括作为刚才-曾在的滞留地被意识到的过去和作为马上的前摄地被意识到的将来。

在被感知的时间客体的被给予性中,这些时间的区分按照原印象、滞留和前摄的构造时间的各个行为瞬间构造自身。

因此,我们不仅能感知到原印象的现在转变为滞留的不再-现在的过去,而且在滞留意识中,我们就直接地处于切身被给予的刚才-曾在、刚才-过去状态,原印象的意识是关于切身的声音现在的意识,属于同一的现在-意识的滞留意识是刚才-曾在声音的滞留,滞留自身是在各自的现在中,滞留属于意识的现时现在。

正是由于每个声音延续的时段现在现时地被感知,所以,关于声音延续,我们能够在总体上说,它们被感知,尽管已流逝的声音延续的片段在严格的意义上不再被感知。

一言以蔽之,滞留是作为“时间晕”中的不独立的要素。

就胡塞尔之宽泛意义上的感知观点来看,R·耐特曾指出:“就与一个对象的当下的当下把握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对象的过去的这一当下把握而言,胡塞尔最初使用的名称是‘原生回忆’,稍后,胡塞尔使用的是由他新造的术语‘滞留’,但是,从容方面看……他既不把这种滞留视为一个(像想象一样的)当下化行为,又不把它视为一个事后综合的畴行为,毋宁说,而是把它视为感知本身的一个样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