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胡塞尔前摄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构造概念
总 第 1 2期 第 4期 5
S ra . 5 . e ilNO 1 2 No4
胡塞尔现 象学的构 造概 念
⑨ 李岱巍
( 西北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 , 兰州 7 0 7 ) 30 0
【 摘
要 】“ 构造” 概念是胡塞尔现 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 它贯穿在胡塞 尔现象学哲 学创造的始终。无论是
础 , 因 为 它 追 求 的 是 “ 粹 的 和 绝 对 的 知 识 ” 这 只 有 从 是 纯 ,
这个 自我的 自身印象 , 并且将一切 主观 的统 一分解为一堆
或一束知觉。此外 , 贝克莱将 自然科 学解 释为科学 , 而且解 释为来 自单纯 的习惯的认识 方面。这种复合体如果就是一 切的话 , 那么 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休谟提出习惯性联想 。 他 认为 , 自然科学 是由确真 的原理而来 的有关 合理必然性的 科学和认识 。但是如何能够理解这种 由意识而来 的意义赋
问 题 , 个 问题 作 为 描 述 的 问题 就 已经 能对 一 切 对 于 世 界 这 的 构 造 具 有 决 定 性 的 基 本 种 类 的 对 象 提 出来 了 , 且 要 求 并 大 量 本 质 的 发 现 。 ” 是 说 要 确 切 指 明这 样 地 被 形 成 的一 就
识 。但是 , 于胡塞尔来说 , 管没什么 比拒绝休谟 的怀疑 对 尽 论, 保证 科学 的权 利更重要 的 了, 但是胡 塞尔认为 ,决 定 “
(9)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近年来,胡塞尔现象学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尽管已翻译了不少胡塞尔的著作,也有相当一批介绍和研究文章,但人们仍感到胡塞尔的思想难以把握.本文试图以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线索从总体上作一个引导性的勾画,略去了其思想发展阶段等细节问题[1].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性质
1.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康复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人们便力求探讨认识论上的真理、绝对真理,尽量排除“意见”(doxa).这种精神铸造了欧氏几何等一大批学术理论成果,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我们只要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古代同样的“勾股定理”比较一下,就可见出理性原理和实用(测量)规则的区别。正如罗斑所言:“东方的科学在它存在过的这许多世纪之中,甚而至于和希腊科学接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对细微末节的好奇心,以提高到纯粹的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是在这种解释,和在思辨之中,他们才间接地发现了行动的秘密”[2]。超越事实和自然物,自由地思考,认识自己并为自己作论证,这被古代希腊人视为最崇高的事业,最理想的精神生活。
然而,近代科学理性的兴起,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完善化,使西方理性精神朝可操作的事实世界片面发展了。知识的异化掉转头来和自然物、人造物一起反对人自身,理性、科学从理想的生活方式跌落为技术,甚至沦为杀人的手段(如两次世界大战所表明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则失去了纯正理性的指导,陷入了非理性和疯狂。西方的理性病了,而这也意味着西方的人性病了。
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
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
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他的《逻辑研究》中的“原初经验”。胡塞尔认为,我们的意识是通过感觉和知觉的经验来建立的,而这些经验不是简单的感性数据,而是富含意义和价值的直觉概念。这些直觉概念是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基础,它们不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而是直接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胡塞尔将这种直觉概念称为“本体的直观”。
胡塞尔认为,本体的直观是所有认识的起点和基础。通过本体的直观,我们可以认识到世界和自我,而这些认识是不需要经验或推理的。本体的直观是一种主观的直觉,它不是由客观的经验或事实所确定,而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所确定的。因此,它不受经验或科学方法的限制,它直接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
胡塞尔的直觉概念对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胡塞尔的直觉概念进行了探讨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以“直觉主义”为主导的哲学和心理学流派。直觉主义认为,直觉是认识和思维的基础,它比经验和推理更为重要。这种思想对于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 1 -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研究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研究
时间问题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之下又包含着不少更加细微的问题。胡塞尔探讨的便是其中一个较为根本的问题,即时间的存在方式问题。
很多哲学家就这一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时间理论,另一种则是主观时间理论。
客观时间理论可以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主观时间理论可以以奥古斯丁为代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时间是作为一种量而存在的。
奥古斯丁的主观时间理论主要从意识体验入手来探讨时间问题。在他看来,时间便是心灵的延展。
这种从意识体验入手来探索时间问题的方式对胡塞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以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及其相关手稿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其目的在于分析胡塞尔时间理论的内容及理论预设。
在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分析中,他首先将时间的存在定位于意识之中。之后,胡塞尔时间理论的诸多观点都是基于对布伦塔诺时间理论的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布伦塔诺那里,感知不存在任何的延续性,而在胡塞尔对感知的定义中,感知则是存在着延续性的。不仅如此,胡塞尔还将这种感知划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原印象、滞留和前摄。
通过这个延续性感知所形成的内容也相应地具备了时间性的特征。这些特征随着意识本身的流动而逐渐变得模糊,意识内容的时间性特征也在逐渐变化。
最终,对这些意识内容以及伴随着内容的意识行为的再次还原,胡塞尔认为意识也具有相应的连续性特征。
胡塞尔论感知意识的视域结构
王鸿赫
【摘要】 视域性是意识行为的一个本质特征。目前学界对感知意识之视域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视域和 外视域。本文将依据新近出版的胡塞尔著作,结合新近有关 “弱想象” 的研究成果,力图呈现一幅关于感 知视域的更全面的图景。本文第一部分将展示感知意识视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滞留和前摄;第二部分分 析由感知的本质构成要素 “动感” 所构成的身体权能的视域,胡塞尔在此区分的动感的两种基本功能对于 接下来的阐述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分析视域意向性与身体权能性视域的共同作用,内视域和 外视域即是由这种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视域的可能性;第四部分引入由 “弱想象” 构成的情景式想象的视 域,最后将考察上述几种视域共同作用时的情形。 【关键词】 视域;感知;权能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2-0086-08
作者简介:王鸿赫,黑龙江加格达奇人,哲学博士,(广州 510275)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18wkpy65)
胡塞尔用 “视域” 概念来描述意识行为的一个本质要素,其功能表现为:意识能够超出自身当 下所明确拥有的,去意指得更多 (übersichhinausmeinen,Mehrmeinung)①。感知意识的视域性表现 为:意识可以超出当下原本被给予之物,意指某种此刻并不在场的东西,将其当下化、意识到它。在 这种意指和当下化中,被意识到的内容植根于过去的意识经验。据此,胡塞尔说 “视域” 是一种 “归纳”:“ ‘视域’ 意味着……本质上属于每个经验的且与其不可分离的归纳———我强调———作为每 个经验自身之本质组成部分的原始归纳。”②
胡塞尔看意识与时间
胡塞尔时间现象学
从意识的角度说明时间,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便已见端倪。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把时间归结为对运动的均匀计数的方式,其实这已经暗含了时间与主体和意识的关联,但由于亚里士多德过于强调客观运动与时间的不可分割性,他后来反而被公认为是牛顿绝对时空观的鼻祖。
奥古斯丁进入时间问题的角度非常巧妙。他发现,我们不仅用时间来测量运动,也用时间来测量静止,因此,不能从运动的方面说明时间,相反,运动倒要从时间那里才能得到阐明。正是在这里,奥古斯丁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就是从心灵的视角出发把时间规定为人的思维的三种功能:期望、注意和记忆。这是奥古斯丁对时间理论的开创性贡献。罗素甚至认为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比康德的主观时间论更为完善和明确。
现象学宗师胡塞尔对时间的研究直接秉承奥古斯丁的主观路线,但他也认为,奥古斯丁关于时间的分析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混乱和晦涩难解之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胡塞尔以他的“工作哲学”即现象学为方法对意识与时间的关系作了哲学史上最为详尽的描述。这一描述的结晶就是1928年发表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上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在这本书中,胡塞尔一方面重新审察了奥古斯丁的“期望”、“注意”和“记忆”,与此同时他还广泛探讨了原印象、感知、意向、滞留、前摄、想象、再现、再造、呈现和虚构等意识现象与时间的“起源”和构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时间意识学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意识与时间的理解,而且还以其创造性的思想革新了人们传统的时间观。
胡塞尔的创造性主要得益于他的“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方法。
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对前摄的描述与分析
作者简介 : 肖德 生( 90 ) 男, 17 一 , 安徽滁 州人 , 哲学博 士, 广西大 学哲 学系副教授 ( 南宁 5 00 ) 304 。
①
En i n i LgkudEkn tihoi ol ugn10 / 7( usraaB n X V,U el Hr ) o- ilt gi d o i n ren s er .Vr sn e 9 60 H s l n adX I eu n e nt e e ei .M l s .D r e g
③
[ ] 德 埃德蒙德 ・ 胡塞 尔: 生活世界现 象学》 第 18页。 《 , 4
后 这个 变异 是原 意识本 身 的滞 留 , 且是 在原 意识 中本原 地被 意识 到 的素材 的滞 留 , 并 因为 这两 者是 不 可 分 割 的一体 : 如果 没有 原 意识 , 留也 就无 法 想 象 ” 滞 @。但 是 , 贝 尔瑙 手 稿 中 , 塞 尔 把早 期 时 间 意识 在 胡 结 构 中的原 印象 或原 感 觉 置 换 成 原 体 现 。就 这 种 原 体 现 的意 向性 , 塞 尔 指 出 : 原 体 现是 关 于两 种 胡 “
( O I L S I N E E I I N) S CA CE C DTO
胡 塞 尔 在 贝尔 瑙 手 稿 中对 前 摄 的描述 与分 析 木
肖 德 生
摘 要 : 内时间意识 现象学》 《 的绝大多数文字被用来描述滞 留在时间结 构中所起 的作 用 , 以及滞 留与原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
本观点
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者以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为主要代表,后者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为主要代表。现象学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比较早的学派,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风行一时的存在主义就是从胡塞尔现象学那里得到其理论基础的。目前我们理论界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大多集中于其现象学方法和意向性理论,很少有专文从总体上联系胡塞尔的人本主义来加以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尝试,以推进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深入研究。
一、‚欧洲危机‛的克服
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有人的意义的科学,而现象学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于人有意义的哲学,因为唯有当人具有绝对真理时,人才有意义。哲学家应该是‚人类的公仆‛,他所肩负的人类历史责任就是寻找一种超时空的绝对真理,为各门科学提供依据,为重建人性准备基础。因此,哲学应当是在自己的范围中独立地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不应依靠其他科学。然而近现代以来,欧洲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却造成了欧洲人性的危机,欧洲科学的危机和欧洲哲学的危机带来了欧洲的危机。由于欧洲危机,西方文明越来越不关心人,把人当物看,脱离‚人的生活‛这一理性唯一正确的方向,从而导致对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的遗忘。‚‘人的生活’在这里不是就生理物理的意义上而言,而是指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一种在历史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活动。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提出任务和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人通过这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周围世界,而且还改造了人本身。由于人对他们在理论和活动中所遇到的各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 (1)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
——兼论心智与语言的关系
【内容提要】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中的“滞留”(Retention)概念,在他十多年的时间现象学研究中有一个形成并在含义上变化发展的过程。它最后得到确定,并被用来标识内时间意识中的一个特殊意向,从而自身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回忆”。除此之外,胡塞尔在研究文稿中的相关思考以及对此概念使用的历程,也可以用来指证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滞留/回忆/时间意识/思维/语言
一、引子
开篇伊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撰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主要在于大致地说明和解释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中的“滞留”(Retention)概念,包括它的含义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这些工作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内进行的。但这篇文章的还有一个附带的意图:通过对胡塞尔在研究文稿中与此有关的思考以及对此概念使用的历程的思考来指明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或者也可以说,指明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里需要对后一个意图多说几句:胡塞尔差不多是一个用笔来思维的人。他用加伯斯贝格速记法将自己几乎是毕生的思考记录在四万多页的文稿上。从这里的讨论所采纳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以各种形式公开发表的文稿,如讲座稿和著述文稿。我们可以将它们简称为讲座稿,因为胡塞尔发表的所有著述都建立在他讲座稿的基础上。另一类是没有计划发表、纯粹是思考记录的研究文稿,包括写给自己的札记等。我们将这类文稿称作研究文稿。讲座稿可以说是为他人或以表达思考
为目的的文稿。研究文稿则属于为自己或以记录思考为目的的文稿。这两类文稿在语言方面的区别,差不多可以用表述语言和独自语言来标识。
关于胡塞尔前摄概念
肖德生广西大学哲学系
一、对滞留和再回忆之
本质的不同界定
在Hua X中,胡塞尔是通过排斥所有超越感官直觉的立义和设定,把声音当作纯粹的原素素材而引入对滞留概念的界定。在时间意识现象学看来,如果作为感觉内容的声音在意识中开始响起,那么,声音延续的第一个时间点以现在的方式被意识到,它就是现在意识,是关于现在开始的声音的现在体验。然而,声音的现在意识并不限于它开始的现在,如果某个时段是现时的现在(开始时段除外),那么,一个时段的连续就被意识为刚才。至于声音尚缺着的片断,它要么仍然未被意识到,要么是被意识为尚缺着的、马上出现的。胡塞尔指出,“在这整个意识的流动…期间‟。同一个声音被意识为延续着,被意识为现在延续着。…此前‟(如果它例如不是一个被期待的声音的话)它未被意识到。…此后‟它在…滞留‟中…还有‟一段时间被意识为曾在的声音,它可以被抓住,并且可以在固定的目光中站住或停留。”[1](P80~81)这就是说,在声音延续的最后,现在已经转变成不再-现在后,整个延续被意识为已流逝的;在已流逝的声音延续的意识中,这个声音延续还在一段时间中被意识为曾在的声音延续,这种不再现时的被感觉之物的仍然-意识拥有,是一种合意识的持留,是一种在将要下沉到过去的模糊之前的一种扣留,在现时的自身制作的声音延续结束之后,对先行声音的滞留意识还会清醒地保持一段时间,并且带有弱化了的直观充盈。
胡塞尔正是把这种持留的扣留称之为滞留。正如胡塞尔所说:“滞留意识将已流逝的声音本身…持留(festhalten)‟在意识中,并且持续地制作出与这个统一的时间客体相关的、与旋律相关的统一。”[1](P97)倪梁康先生曾指出,滞留是“作为刚沉入到过去之中的东西的尚意识到(Noch-Bewuβthaben),是一种与刚从现前领域过渡到过去之中的被意识之物的本原的、去除当下化的和滞留性的一项关系。”[2](P413)因此,滞留的刚才曾在的意识也属于每个现时现在的意识,只是滞留的“内容”不是原初意义上内容。在胡塞尔早期的时间意识分析中,他有时用“原生回忆(primire Erinnerung)”或“新鲜回忆(frischer Erinnerung)”这两个术语来描述内时间意识结构,它们实际上就意味着滞留。例如,胡塞尔指出:“如果旋律已经奏完,接踵而至的是宁静,那么与最后一个时段相衔接的便不是感知的新时段,而是一个单纯的新鲜回忆的时段;”[1](P87)“从根本上说,通过我们迄今为止的感知的分析,这种行为的构造已得到了一同分析。因为,在每一感知时段,与现在立义相衔接的这种立义的连续性,它除了是一个原生回忆之外,还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呢?”[3](P411)这无疑表明,新鲜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是20世纪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创立的一种哲学学派,旨在探讨意识中心的现象学问题。胡塞尔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直接经验的中介,而且直接经验中存在着“现象”这一观念。这些现象包括感知、记忆、想象等,而这些现象在形成意识的基础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胡塞尔的哲学中,他引入了“内视”和“外视”的概念,来区分我们对于事物的直接体验和我们对于这些事物的理解。内视是指我们通过直接经验感知到的事物的现象,而外视是指我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和理解。胡塞尔认为,对于一个事物的真正理解应该从内视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外视角度分析。
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外部事物,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状态。意向性使得意识活动成为与世界接触的关键渠道,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胡塞尔认为,对于意向性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
在实践中,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经常涉及对“经验本质”的探讨。胡塞尔强调要超越既有的概念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这种方法要求人们不仅要着眼于外在的现实,还需要探究意识中的表象和模式,从而揭示事物背后的更为深刻的本质。
总的来说,胡塞尔现象学是一种探讨人类意识活动本质的哲学体系。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和逻辑推理,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机制和特点。胡塞尔提出的意向性概念和对经验本质的探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深入探究意识活动的本质。
胡塞尔 观念
胡塞尔观念
费歇尔·胡塞尔的观念是指他将复杂的抽象概念转换为更容易理解的思维形式,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事物。他将哲学和现实见解
混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的观念,它不仅是有助于他人获得深
入理解和发展思想的工具,而且也是一种通过思考,理解和感悟
自然而然事物的方法。
胡塞尔的思想甚至可以被看出是被各种学科所拥有的;它可能是
一个穿透在社会,艺术,文学,哲学,科学和其他学科间的桥梁。他的观念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抽象工具,它会深刻影响你对世界的
理解和相应行动。它提供了一种可以窥看内在世界的方式,帮助
人们拥抱变化,适应复杂环境,更好地领会各种主题的相关内容。
最流行的示例莫过于胡塞尔的如何让自己更清晰的理解自然规律
像量子力学或相对论,这对于理解人类运作的根本理念来说,是
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观点是,他的模拟观念有助
于更好地洞察身上的许多性格特质,这些性格特质贯穿着整个人性。费歇尔·胡塞尔的抽象工具可以让你更好地洞察、理解和感受复杂的世界。
胡塞尔现象学的两种自然态度
胡塞尔现象学的两种自然态度之悬搁
一、胡塞尔现象学中“悬搁”概念的一般意义
“悬搁” (Epoche) 概念是胡塞尔(E.Husserl) 现象学的突破性概念之一,并同“意向性” (Intention) 、“还原” (Reduktion) 、“构造” (Konstitution) 等概念同处于胡塞尔现象学概念网络的核心位置。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标志性方法,“悬搁”最初是与“无前提性” (Voraussetzungslosigkeit) 这个要求有关的。从《逻辑研究》开始,胡塞尔就将现象学指明为一种“科学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提出和发展一种“科学论”。实证科学不能对其自身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反思,而现象学的任务是对实证科学所预设的所有最基本主张和假设进行揭示和考察,这就要求这种“科学论”必须坚持“认识论研究的无前提性原则”,也就是说,“与纯粹认识论有别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对超越的‘心理'实体和‘物理'实体的证明”,同时,现象学要从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存在和自然的问题” 中脱离出来。在这个时期他认为现象学是一种描述心理学,而以“无前提性”形式出现的“悬搁”是一种主要发挥的、是一种限制性的作用,它所关心的主要不是对“外部世界”的解释问题。
但是在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转向中,悬搁开始逐渐发挥出其主动性作用,悬搁方法主要面对的是自然态度这个作为普适哲学的现象学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一般而言,自然态度是指一种对存在着一种独立于心灵、经验和理论的实在的信念(信仰) 。在这个意义上,悬搁首先意味着从自然态度向现象学态度的过渡和转变。这种转变是以一种反思的方式,完全地
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
前摄“前摄”了什么?
——论胡塞尔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
迪特·洛玛
(德国,科隆大学)
在由M. 海德格尔于1928年所编辑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以下简称《讲座》)版本中,只有几处提到前摄1。如果我们把这一点与对滞留的分析(这种分析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明显占优)比较一下,我们便会发现,前摄看起来像是这样一种现象:对它的提及仅仅是为了对称(和公平)。胡塞尔写道:“每一个源初的构造过程都由前摄赋予灵魂(beseelt),前摄对将要来临之物进行空乏地构造、聚合并使之充实。”2还有一个论点:“在每一个源初地构造起内在内容的原阶段(Urphase)上,我们对于同一内容都有先行阶段的滞留和即将来临阶段的前摄。只要内容在持续,这些前摄就会得到充实。”3滞留和前摄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相似现象提出来。滞留有时被看作“初级回忆”(primäre Erinnerung),前摄被类似地当作“初级期待”(primäre Erwartung)(《胡塞尔全集》第十卷,第39页)。前摄的特征被规定为一种对即将来临的原素内容的预期(《胡塞尔全集》第十卷,第35和39页)4。
除了轻描淡写地对待前摄之外,还有一个事实:《讲座》中几乎所有讨论前摄的段落都来源于胡塞尔1917年9月在贝尔瑙时期的修订。
但是,我们在《讲座》中所发现的东西并不仅仅是胡塞尔在1917年对前摄进行新的和更深入的反思的结果。这些研究手稿写于重新修订《讲座》的同时,现在已作为《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1917/1918)》出版。在这些手稿中,分析变得越来越精细。下面我将试图进入到这种分析的细节之中并把我认为是有用的和切题的东西汇集到一起。胡塞尔研究手稿的试验性特征常常带来看上去自相矛盾的疑难概念。因此,我并不把贝尔瑙手稿看作一种关于前摄的最终的确定性理论,但这些手稿做了一些工作并且对进一步的阐发作了承诺。
从德意志古典哲学到胡塞尔的“先验”概念
从德意志古典哲学到胡塞尔的“先验”概念
作者:朱昀翀
来源:《理论观察》2021年第08期
关键词:先验;直观;先天综合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8 — 0080 — 04
先天综合知识是何以可能的?在经验主义怀疑论对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加以颠覆之后,这一问题就长期主导了认识论领域的争论焦点。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直接影响着人类认知的真理性的根据。本文围绕“先验”概念,在将第一部分概述怀疑论对知识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构成的挑战,以及康德对这一挑战的回应;本文第二部分将延续康德的路径,阐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方案;而本文第三部分将通过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重新回应这一问题,揭示此前德国观念论始终未能脱离理性主义的独断而直面怀疑论的挑战,并指出为认知奠基所需要的是理解而非捍卫客观性,理性正在直观之中,故而因果性本来就存在于联想的先天的被动综合之中。
1.1英国经验主义的怀疑论挑战
在洛克第一次为近代经验主义做系统奠基的时刻,两条基本原则就被清晰地表述出来:一是一切知识皆源于经验,亦即不存在超验的知识;二是一切经验在其原初和本质意义上都是个别、具体的,亦即认知没有原初意义上的普遍性。然而洛克本人并未在其全部学说中坚持和贯彻上述原则,他所完成的仅仅是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但其作为批判对象的“普遍同意”和“理性发现”并非如此显著地存在于所有的的理性主义认识学说之中——更重要的是,洛克并未在存在论领域贯彻其自身的原则,也不曾在认识论中形成对普遍性和因果性的批判,从而并未彻底动摇理性主义的存在论和认知论根基。相反,他承认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作为无法认知的对象而存在于经验之外,“我们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没有观念,意味着我们不知道它们,但是洛克又肯定它们的存在,这意味着我们知道它们存在。”洛克还认为,虽然经验最初是个别的,但是人的抽象能力能够从中提炼出普遍的知识。在此意义上,贝克莱也未能坚持第一条原则,而是将经验建基于作为实体的心灵,从而为超验的存在留下了空间。
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
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
针对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的文章
胡塞尔提出了一种“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强调个体对物体的主观观察与体验。换句话说,它被认为是个体受到世界上所有感官刺激的哲学描述。这个体系在美学思想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审美观念方面。在胡塞尔看来,审美体验是关于作品和观察者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可以被感知和理解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哲学思想,探讨审美的观念,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
首先,从胡塞尔的角度来看,审美体验与其他体验有着相同的基本特征。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的意识不仅仅是在感知它,而在我们的意识内,我们真正经历的是作品产生在我们内在的情感、想像力以及我们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建立在与作品的相互作用上,同时也建立在作品所代表的观念和社会价值上。例如,当我们欣赏悬挂在墙上的画作时,我们不仅仅是欣赏它的颜色和线条,还能够感受到它所传达的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
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直觉式的经验,胡塞尔认为,直觉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用来理解并与世界交流的途径。在所有感知方式中,审美这种直觉体验尤为复杂和单独。因为它涉及到艺术作品的感知,而艺术作品往往是我们无法用其他方式来描述的。例如,当我们欣赏每一幅画作,我们感知到的是它的形状,颜色,以及线条,而我们感知到这些因素的
方式,完全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元素的感知质量和方式。
第三,审美体验是个人化和情境化的。这种个人化和情境化,专指审美体验是一种独特的和仅仅为观察者所有的经验。每个人都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一个艺术作品。同样的,每个人都会在相似的情境下有不同的经验。例如,当我们看同一个音乐会的时候,我们的背景、经历和兴趣爱好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对这个文化体验的感知质量和方式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德生广西大学哲学系
一、对滞留和再回忆之
本质的不同界定
在Hua X中,胡塞尔是通过排斥所有超越感官直觉的立义和设定,把声音当作纯粹的原素素材而引入对滞留概念的界定。在时间意识现象学看来,如果作为感觉容的声音在意识中开始响起,那么,声音延续的第一个时间点以现在的方式被意识到,它就是现在意识,是关于现在开始的声音的现在体验。然而,声音的现在意识并不限于它开始的现在,如果某个时段是现时的现在(开始时段除外),那么,一个时段的连续就被意识为刚才。至于声音尚缺着的片断,它要么仍然未被意识到,要么是被意识为尚缺着的、马上出现的。胡塞尔指出,“在这整个意识的流动‘期间’。同一个声音被意识为延续着,被意识为现在延续着。‘此前’(如果它例如不是一个被期待的声音的话)它未被意识到。‘此后’它在‘滞留’中‘还有’一段时间被意识为曾在的声音,它可以被抓住,并且可以在固定的目光中站住或停留。”
[1](P80~81)这就是说,在声音延续的最后,现在已经转变成不再-现在后,整个延续被意识为已流逝的;在已流逝的声音延续的意识中,这个声音延续还在一段时间中被意识为曾在的声音延续,这种不再现时的被感觉之物的仍然-意识拥有,是一种合意识的持留,是一种在将要下沉到过去的模糊之前的一种扣留,在现时的自身制作的声音延续结束之后,对先行声音的滞留意识还会清醒地保持一段时间,并且带有弱化了的直观充盈。
胡塞尔正是把这种持留的扣留称之为滞留。正如胡塞尔所说:“滞留意识将已流逝的声音本身‘持留(festhalten)’在意识中,并且持续地制作出与这个统一的时间客体相关的、与旋律相关的统一。”[1](P97)倪梁康先生曾指出,滞留是“作为刚沉入到过去之中的东西的尚意识到(Noch-Bewuβthaben),是一种与刚从现前领域过渡到过去之中的被意识之物的本原的、去除当下化的和滞留性的一项关系。”[2](P413)因此,滞留的刚才曾在的意识也属于每个现时现在的意识,只是滞留的“容”不是原初意义上容。在胡塞尔早期的时间意识分析中,他有时用“原生回忆(primire Erinnerung)”或“新鲜回忆(frischer Erinnerung)”这两个术语来描述时间意识结构,它们实际上就意味着滞留。例如,胡塞尔指出:“如果旋律已经奏完,接踵而至的是宁静,那么与最后一个时段相衔接的便不是感知的新时段,而是一个单纯的新鲜回忆的时段;”[1](P87)“从根本上说,通过我们迄今为止的感知的分析,这种行为的构造已得到了一同分析。因为,在每一感知时段,与现在立义相衔接的这种立义的连续性,它除了是一个原生回忆之外,还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呢?”[3](P411)这无疑表明,
新鲜回忆、原生回忆是已被感知的东西的意识,一旦这种意识已经过去,它就以连续的方式与感知相衔接。
通过回忆一段我们刚刚在音乐会上听过的旋律,胡塞尔在Hua X中引入对再回忆、“次生回忆(sekundire Erinnerung)”或第二性回忆的界说。胡塞尔指出:“我们将原生回忆或滞留称之为一个彗星尾,它与各自感知相衔接。与之完全不同的是次生回忆,是再回忆,在原生回忆完结之后,有可能出现那个运动、那首旋律的一个新的回忆。”[3](P35)由此引文,我们不难解读出,这种新回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再回忆或次生回忆,它完全有别于由现在的过渡而形成的过去滞留的意识拥有。就胡塞尔对再回忆概念的考察来看,倪梁康先生曾将之概述为:“‘回忆’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对象意识,而且是关于这样一种过去对象的意识,以至于我可以说,关于曾经被感知过的、并且是被我感知过的、在我的过去的此地此时曾经被给予过的对象的意识。……‘第二性回忆’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忆’,胡塞尔又把它称之为‘重新回忆’或‘再造’。”[2](P137)
值得注意的是,在胡塞尔对滞留与再回忆的本质界定中,他曾明确拒绝对滞留和再回忆作“图像论(Bildertheorie)”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事物本身是‘在外面’,或者至少在一定的情况下是如此;而在意识中的是一个作为事物之代表的图像,这样它便充分地澄清了(在每一个行为中都包含的)表象事实。”[4](P436)因而,按照图像论的观点,我们对事物的把握是依据一种图像表象或图像感知,只有借助于部的认识图像作为中介,才能解释那些把握客体的体验。正如一个被感知的图像指明在其中被塑造的、非切身当下的对象,同样,各个部的认识图像也类似地指明外部的对象自身,指明外部的当下之物、过去之物和将来之物。与此相反,胡塞尔认为,意识现象学对直观行为(例如,感知、滞留与再回忆等)的分析是在“朝向实事本身”这一原则下进行的,因此,把握客体的那些体验必须从它们自身得到阐释。图像论不是从体验本身被获得的,它是一种从外部表达实事、体验的理论,按其本己本质来说,它是一种不纯粹的理论。例如,如果像空间事物那样的超越客体是在意识之外,那么,在把握客体的意识的在性与对象的超越性之间就出现了一条深渊,这条深渊必须借助于各个部的认识图像,以及通过对它们塑造的指明才得以弥合。按照胡塞尔对意向性的分析,外部的空间对象在意向中是被不同行为直接意指和把握的,对象本身只是体验的意向对象,但是与体验的实项容相对,作为意向对象,它们是超越的。
基于反对图像论的观点,胡塞尔认为,这毋宁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即在滞留的本质中包含着这样的事实:一个在现在中现存的图像被假想为一个其他的类似于它的实事,这个实事自身已经不存在。因此,滞留就其意向本质而言是完全不同于图像意识的东西,滞留是过去之物的自身被给予性。正如在感知中,我觉察到现在存在之物,在被延展的感知中我觉
察到从现在到现在的延续的客体,同样在滞留中我觉察到过去之物,过去之物作为刚才-曾在之物被给予。胡塞尔明确断言:“过去直观本身不可能是图像化,它是一个本原的意识。”
[1](P91)例如,如果声音的延续已经结束,那么,在滞留中它似乎是作为一个“无生气之物”被意识到,但只要声音延续始终还有一个其延续的现在时段是现时现在时段,那么,它就显示为一个活的自身制作之物和构建之物。声音延续的总是新的现在是它的制作点,从制作点到这里,它连续地构造自身。作为自身不再继续制作的声音延续,它仅仅还滞留地被意识到,以至于它在持续沉入过去的模糊中不断地变异自身。当然,这种变异涉及方式,就像已流逝的声音合意识地向我显现的那样,在这里,声音自身连同它的独立的延续仍然是同一个,但它以滞留性意识被给予我的方式却始终是另一个。
在再回忆中,胡塞尔同样指出:“我们所涉及的并不是一种通过一个相似的客体而进行的再造,就像在被意识到的图像性(图画、半身塑像,诸如此类)情况中那样”;[1](P113)“回忆或滞留不是图像意识,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1](P93)更确切地说,再回忆也是一种直接直观的行为,在这个行为中,在较远或较近的过去中被感知的对象被当下化,并且是作为被感知的曾在之物自身被给予,在再回忆中虽然切身性的缺席容易引起部表象图像的设想,但在这种情况下,被忽略的是指向意义暗示了回忆的当下化,“回忆是在过去意义上的当下化,当下回忆是一个与感知完全相类似的现象,它与相应的感知一样具有对象的显现,只是这显现带有变异了的特征。由于这种特征,对象不再作为当下的伫立于此,而是作为当下曾在的。”[1](P115)
二、滞留作为不独立的行为与再回忆作为独立的行为
在胡塞尔时间意识现象学看来,只要声音在延续,我们就能谈论声音的感知,只要声音延续被感知,就有一个延续时段延伸到各个现时现在中。然而,胡塞尔在时间意识中区分了双重意义的感知,一方面,存在着严格意义上的感知,在这个感知中仅有各个现时声音的延续时段被感知到,这个时段在现时现在中被给予。在时间视域结构中,胡塞尔把这个现时现在的意识称作是与滞留直接相关的“原印象(Urimpression)”。胡塞尔指出:原印象是“延续客体之‘生产’开始的‘起源点’”;[1](P85)现时的声音现在的原印象意识处于持续的变化中,“切身的声音现在(即以意识的方式、在意识‘之中’)不断地变化为一个过去,一再地有新的声音-现在(Ton-Jetzt)来接替那个过渡到变异之中的声音”;[1](P85)“原印象是这个生产的绝对开端,是所有其他的东西从中持续生产出来的原源泉。但它自身并不是被生产出来的,它不是作为某种产物、而是通过自发的发生才形成的,它是原制作。”[1](P90~91)尤为重要的是,胡塞尔认为,在滞留与原印象的次序中,这是一个明见的规律:滞留只有以连续先行的感觉或者原印象为出发点才是可能的,每个原印象地被意识到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