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大气的运动规律——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2.20)
大气运动知识点最全梳理
大气运动知识点最全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 A′>P A,P D>P D′;在空气柱L2中,P B>P B′,P C′>P 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 D′=P C′、P A′=P B′。
综上分析可知,P B>P A>P D>P 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高中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大气运动规律——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专题二:大气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1: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一、 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并掌握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2.掌握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3.学会描述气温的特征4..掌握等温线图的判断 二、导学指导与检测 学习任务及检测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_________。
2.三个过程3.两种作用4.原理应用(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 → → 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a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b .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的热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两种作用 大气的 大气的 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 ,降低地面 。
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 作用。
大气的 作用弱 气候较为干旱 晴天 ,阴雨天 。
大气的 弱 太阳能丰富太阳能丰富c.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d.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即时训练】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回答第1题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A.①强B.②弱C.③弱D.④强知识点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气温_____寒流流经地区沙漠和绿洲:夏季沙漠气温____绿洲,冬季沙漠气温____绿洲裸地和林地:夏季裸地气温____林地,冬季裸地气温____林地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即时训练】(2015·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大气的受热状况 1.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大气的削 弱作用
主干精讲
大气的保温作 用
高考真题回顾 大气受热状况
1.(2015·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
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D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下降约6 ℃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空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
海陆间
间水
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
变
平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 内陆地区
化分
地区气温高
布 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
沿海地区 海水温度较低
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 3.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的分布规律
B.大气降水增多 D.气温变率增大
D 该地基塘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导致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城市 热岛效应增强,因此大气湿度减小,A选项错误; 大气降水减少,B选项错误; 对近地面风速影响较小,选项C错误; 气温变率增大,选项D正确。
高考真题回顾 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2013·全国卷Ⅱ·T6)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题。
主干精讲
时空表现
分布规律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
时 日变化 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般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于
间
高纬度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变
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
化 年变化 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推迟一个月。
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高中地理复习-高中地理复习-03大气运动规律
03大气运动规律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知道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形成。
2.能够绘制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4.明确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知道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会在等压面图上判断某地风向。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4.结合案例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类型和特点的影响5.运用简易示意图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风向在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等。
从风向的决定因素来看,它是三个力的合力方向。
第一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
第二步,作风向。
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压线斜交,并成一锐角。
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
在作图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并成一锐角;南半球反之。
第三步,作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成90度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向的右侧与之垂直,南半球相反。
第四步,作摩擦力。
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与风向相反。
【注意】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据半球确定)偏转大约30°—45°即为实际风向(即近地面风向)。
2020年二轮复习大气运动规律核心考点
核心考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气温的分布规律时空表现分布规律时间变化日变化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般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度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年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
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推迟一个月。
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空间变化垂直分布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水平分布全球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海陆间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内陆地区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沿海地区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低4.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分析(1)太阳辐射状况:主要分析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低纬度气温高,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大气自身条件: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
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
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3)下垫面: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气温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4)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和排放温室气体、废热等影响气温。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大气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一些例子:
1. 温度变化:太阳辐射能量加热地球表面,导致大气温度的变化。
白天,太阳直射地表,地表受热后散发热量,使地表温度升高,周围的空气也受热,形成热底层。
晚上,太阳不再照射地表,地表不再受到热辐射,逐渐散发掉热量,温度下降,形成冷底层。
这种温度变化引起了大气中的对流运动和风的形成。
2. 气压变化:气压是指大气某一层单位面积上气体的重量。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不同地区的气温不同,会导致该地区的气压升高或下降。
例如,白天,太阳光垂直照射赤道附近的地区,地表温度高,空气被加热膨胀,形成低气压区。
而高纬度地区,则因太阳光斜射辐射,温度较低,气压相对较高。
这种气压差引起了气流的运动,形成风。
3. 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不同季节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例如,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太阳直射区域向北部倾斜,导致太阳辐射更集中,气温升高,形成夏季;而冬季则相反。
这种季节变化影响了大气温度和压力的分布,进而影响了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4. 错觉现象:大气折射和散射现象会影响光线的传播路径,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些错觉现象。
例如,夕阳的颜色变红是因为光线在大气散射时,较短的波长(蓝色和绿色)更容易被散射,而较长的波长(红色和橙色)则相对较少被散射,因此夕阳的颜色偏向红色。
总之,大气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感受到了风、温度和季节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视觉上的错觉。
考点解密03 大气的运动规律 讲义
考点解密03 大气的运动规律考点热度★★★★☆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气温的分布规律4.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同高度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4(2017•新课标全国卷I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2)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答案】1.B 2.C 3.D【解析】1.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为②。
故选B。
2.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B.东南方
【真题探究】 大气环流 (2022·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 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 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分布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温度高低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2)下垫面状况
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和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 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候的影响十 分显著。下垫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 于地面的比热容及反射率。一般可以跟 水汽进行联系。水汽含量较大,比热容 较大。吸热慢,放热慢。一般来说,土 壤的反射率:深色<浅色,潮湿<干燥, 粗糙<平滑;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 95%。
整层空气下沉,厚度减 少,顶部增温大于底部
多在高气压区
【真题探究】 逆温现象
(2021·广东·高考真题)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
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C )
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B气更
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真题探究】 热力环流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 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0题。
10.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D)A.东北方
题1.。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A )
2021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3 大气的运动规律
2.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 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 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 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C.能见度降低
D.太阳辐射增强
1234
解析 答案
2.浓雾发生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 其主要原理是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减弱了地面辐射
解析 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地膜可减少红 外线能量丧失,将能量保留在地膜以下,减弱了地面辐射。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气温的分布规律
时空表现
专题三 大气的运动规律
核心突破·考向预测 综合考向·多维探究
一 核心突破·考向预测
核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主干精讲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 质上就是一个热量 的传输过程,该传 输过程可以划分成 三大主要环节,如 右图所示: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最优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图文材料,获解题信息 信息:图示中四条气温日变化曲线中, ①② 较高,③④较低。四条曲线 中, ①③ 日变化较大,②④日变化较小。
大气运动规律-高考二轮复习课标版地理
【名校课堂】获奖PPT-专题三大气运 动规律 课件-高 考二轮 复习课 标版地 理(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专题三大气运 动规律 课件-高 考二轮 复习课 标版地 理(最 新版本 )推荐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纬度 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洋流 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 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名校课堂】获奖PPT-专题三大气运 动规律 课件-高 考二轮 复习课 标版地 理(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专题三大气运 动规律 课件-高 考二轮 复习课 标版地 理(最 新版本 )推荐
(2)依据海陆等温线弯曲判断季节
①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如1月份。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如7月份。 以上判断方法即“1陆南,7陆北”。海洋上判断方法与之相反,其影响因素是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的晚一个月。一般气温年较差高 纬度地区的大于低纬度地区的,陆地的大于海洋的
空 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间 水 全球 变平 化 分 海陆间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的气温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的气温高;南半球相反
【名校课堂】获奖PPT-专题三大气运 动规律 课件-高 考二轮 复习课 标版地 理(最 新版本 )推荐
【名校课堂】获奖PPT-专题三大气运 动规律 课件-高 考二轮 复习课 标版地 理(最 新版本 )推荐
(3)依据海洋上等温线弯曲判断洋流 ①海洋上等温线向高值区凸出→是低温区,该处有寒流流经。 ②海洋上等温线向低值区凸出→是高温区,该处有暖流流经。 海洋上出现等温线弯曲,一般是受洋流的影响,且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洋流的 流向。 (4)依据陆地上等温线弯曲判断地形 ①陆地上等温线向高值区凸出→该处气温偏低,地形可能为山地或高原。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低值区凸出→该处气温偏高,地形可能为谷地(或受冷空气 影响较小的背风地带,如冬季四川盆地气温偏高)。
(完整版)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核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典例探究】例1(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例2(2016·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考点透析】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图所示: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
(4)烟雾防冻。
(5)温室大棚。
(6)果园铺沙石。
3.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全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4.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天气和气候状况等角度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锦囊妙计,战胜自我】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小,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终年高温。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4)平原与高原:高原地区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运动规律引言大气运动是指在地球大气层中由不同温度、气压和湿度等气象要素所引起的空气运动。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天气现象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气运动的规律及其影响。
热传递与大气运动热传递是大气运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地表受到阳光辐射时,会吸收光线并转化为热能,使地表温度升高。
而大气层的底部则受到地表的加热而升温。
升温的空气变得密度较小,相对较轻,会向上运动形成热对流。
昼夜温差与风白天,地表温度升高,大气层的底部升温,使空气密度减小,造成大气突向上运动。
而在夜间,地表温度下降,大气底层冷却,空气密度增大,造成大气突向下运动。
因此,白天风一般会从地面吹向上方,而夜晚则相反,而这种现象又称为地面风。
地转偏向力与风地球的自转会引起地表和大气层中物体的偏转,这种偏转被称为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是大气运动中的重要因素,并且对风向和风速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低纬度地区,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基本呈东北风或东风。
在高纬度地区,风则呈东南风或南风。
而在赤道地区,则会形成东西向的风。
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尤为显著。
山脉会阻挡风的流向并产生地形对流现象。
当湿空气被山脉阻挡时,空气上升并迅速冷却,从而造成雨水的形成。
这种现象称为山脉降水。
而在山脉的背风面,由于空气下降并增温,会形成干燥的地区。
季风与大气运动季风是指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夏季和冬季的地表温度差异引起的气流现象。
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差,导致季风的形成。
在夏季,海洋表面温度低于大陆,大陆上升温速度快于海洋,形成低压系统。
而在冬季,海洋表面温度高于大陆,形成高压系统。
这种温差的变化会引发大气的运动,形成季风。
气旋与反气旋大气运动中经常出现气旋和反气旋现象。
气旋是由于低气压区辐合而产生并旋转的空气运动。
而反气旋则是由于高气压区辐散而产生并旋转的空气运动。
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与颶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有关。
结论大气运动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大气的运动规律
最冷月 气温< 最热月 最热月 0℃ 气温 气温< 最热月 10℃左 5℃ 右 气温> 15℃ 冬冷 夏热 冬寒夏 凉 终年 严寒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第三步:定降水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 特点 年 雨 型 夏 雨 型 冬 雨 型 少 雨 型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季节分配较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 >2 000 mm;温带海洋 性气候>700 mm(冬雨较多) 热带草原气候750 mm~1 000 mm; 热带季风气候>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1 000 mm; 温带季风气候500 mm~600 mm 地中海气候300 mm~1 000 mm
为热带季风。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见下表:
东亚季风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季风 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 热带季风 冬季 夏季
风向
源地
西北风
亚洲高压 海陆热
东南风
太平洋 海陆热 力差异 炎热、 湿润
东北风
亚洲内陆
西南风
印度洋
成因
力差异
寒冷、干燥
气压带、风 海陆热力 带位置的季 差异 节移动
性质
温暖、 干燥
B.N地
C.P地
D.Q地
( )
(3)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 现的地理现象是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解析 第(1)题,采用画图法判断风向。首先过N点 画箭头指向低压方向的等压线垂线,表示水平气压 梯度力;然后沿箭头方向画向右偏转的风向箭头 (此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可以判定方向为东北风 (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 东西)。第(2)题,出现阴雨天气的原因包括位于 气旋中心、位于冷锋锋后、位于暖锋锋前或者位于 低压槽内等。M、N地位于高压脊上,气流辐散下沉, 天气晴朗;P地位于低压槽内,且大致与槽线重合, 多阴雨天气。第(3)题,M地位于新疆境内,月平 均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据此确定正确选项。A项 排除,因为此时巴西高原正值雨季;B项排除,因为 尼罗河的丰水期是6~10月;C项排除,因为小麦的 收获期是夏初;D项正确,我国东北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 (1)A(2)C(3)D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
天气 状况
半球
风向偏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右方的地区,位于北半球; 风向偏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左方的地区,位于南半球
风向 与风 力
疏密:等压线密集处,风力大;稀疏处,风力小。 数值: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再根据地转偏向力确定风向 低压、低压槽控制---多阴雨天气;高压、高压脊控制 ---多晴朗天气;冷暖锋雨区位置。由低纬海面吹向高 纬陆地的风----温暖湿润;由高纬内陆吹向低纬地区 的风----寒冷干燥
低压区向下凹。②近地面等压面的弯曲方向与高空等压面 弯曲方向相反,呈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
判读等压面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温压关系: 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 高空气压的高低状况与近地面相反。
②风压关系:
同一水平面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③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考点三
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判读对象 等压面 形状 判读依据 高压中心处的等压面总是向上空凸起,低压中心 处的等压面总是下凹弯向地面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心低,四周高——低压中心 气压类型 (气旋);数值中心高、四周低——高压中心(反气 (天气系统) 旋);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高 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
②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下降,水汽易凝
结形成降水------如受南北半球的西风带、东亚的东南季风、 南亚的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多降水;
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
结,受其影响,天气较干燥-----如受极地东风、信风控制的地 区降水较少。(如果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带来充沛的降水-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地球上的大气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薄层,它对地球上的生命和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地球上的两个重要现象,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球的气候系统。
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进入大气层,并在大气层内发生一系列的物理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主要能量来源,它主要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
当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时,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升温,一部分被大气层反射、散射和吸收,使大气层中的空气升温。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升温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
大气运动是指地球大气中的空气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
垂直运动主要包括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它们是由不同温度和湿度的空气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
当地面受热后,空气会升温,密度变小,从而形成上升运动;而当空气冷却后,密度增大,形成下沉运动。
这种垂直运动会导致大气中的气温和湿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到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水平运动主要包括风和气压差的形成。
地球表面由于温度、湿度和地形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区域。
气压差是大气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当气压差存在时,空气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风。
风的方向和强度受到地球自转、地形、地表摩擦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密切相关的。
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是大气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当地面受到阳光的辐射加热时,空气会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团由于密度小而上升,形成对流运动。
这种对流运动会导致温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从而形成气压差异和风。
另外,大气运动也会影响到大气受热过程,风的吹动会改变地表的温度分布,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地球上的重要现象,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气候系统。
通过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能量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影响到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温度分布。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三 大气运动规律
总纲目录 栏目索引
总纲目录
高考导航
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考点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考点三 天气系统 考点四 气候类型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网络构建栏目索引核心解读
本专题复习应围绕大气高运动考对导气航候和天气的影响,着重分析气温
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大气运动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分 布及其移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和特点,并以此分析主要天气系 统变化及其影响。
(2)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考点一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考点一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考点一 栏目索引
名师点拨 等温线的判断
(1)依据等温线走向判断其主要影响因素
高考导航
①等温线走向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纬度差异导致的太阳辐射差异。
②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位置导致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
③等温线与山脉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受地形影响。
(2)依据海陆等温线弯曲判断季节
考点一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①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如1月份。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出→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如7月份。 以上判断方法即“1陆南,7陆北”。海洋上判断方法与之相反,其影响因素是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度低值多出现在 (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考点二 栏目索引
答案 C D A 本题组以水汽凝结和积云的形成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大气 受热状况、大气运动及水汽凝结等知识;重点考查了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
高考导航
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论证、探究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原理的实际应用体现了 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具体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 究、务实求真的学习观。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空气对流运动中上升运动使 水汽上升冷凝而成积云,下沉运动因升温水汽不能形成积云;“上升气流与下 沉气流相间分布”,则积云多呈间隔状分布;而上升、下沉运动会使气流在高 空形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则积云多呈现团块状,而不是条带状,故C项正 确、D项错误;因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积云不会形成连续层片状和
大气规律运动知识点总结
大气规律运动知识点总结大气是地球上最外层的气体包围层,其运动规律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大气规律运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保护自身安全和生活财产。
本文将从大气规律运动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主要运动形式和气候形成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基本概念1. 大气的结构地球的大气由多个不同层次的气体组成,按照温度高低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中间热层和热层。
各层大气的特性和作用各不相同,共同维持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2. 大气运动的原理大气运动是大气内气团在地球旋转和地面障碍阻力的作用下进行的规律性运动。
其主要原理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不同纬度上的气团因为地转偏向力而形成了经向和纬向风。
3. 大气模式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发生的宏观性的气候规律和气候现象。
其中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这些气候带和气候现象形成了大气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
二、影响因素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基础。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使得大气团在地球表面产生了纬向风和经向风,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
2. 阿拉斯加气压系统阿拉斯加气压系统是北半球较为典型的气压系统,其核心为阿拉斯加低压,围绕着它形成了赤道高压、西风边界、高空急流等气候特征。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大气环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山脉、高地和平原等地形地貌会对大气运动形成阻挡、转向和加速等作用,影响了气候形成和天气变化。
4. 水平辐合和辐散水平辐合和辐散是大气环流运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水平辐合是指大气中气流向一点汇聚的过程,而水平辐散则是指大气中气流从一点散开的过程。
这些过程会产生气压变化和气流运动。
5. 经向风与纬向风经向风和纬向风是大气环流中的两种主要风向。
经向风是指垂直于纬度线方向的风,纬向风是指垂直于经度线方向的风。
它们的形成和运动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主要运动形式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气流的运动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考点透析
气温影响因素
影响
到达
纬度
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 多,气温越高
地面 地势高低 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对流 的太
晴天,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阴天,
层大 阳辐 天气状况 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图中循环气流的形成过程,并简单 说明内室增温的原因。
由图可知:暖棚内因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 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 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 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 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 气流,使内室增温。
解析
考查角度3 结合区域图、等值线图等考查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1.(2018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Ⅰ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
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Ⅱ为“陕西 省沿109° 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知识拓展:逆温现象
逆温概念及示意图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 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类型 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地形逆温 锋面逆温 洋流逆温
知识拓展:逆温现象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 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 气层降温较慢
学地理,买好房
聪明的老鼠
草原犬鼠的天然“空调系统”-- “穿堂风”
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是隆起的土堆,隆起的土堆使乙洞口处 气流抬升,形成上升气流,气压较低。甲洞口没有气流抬升,气压较高。风吹进 了洞穴,形成了 “穿堂风”。
典例探究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 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 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在冬季 晴朗的白天,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 使内室增温。(如图所示)。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折暖棚内气温比室外高的原因。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图中循环气流的形 成过程,并简单说明内室增温的原因。
B. 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 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 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结合图示可知石质地面增加了地面的不平整度和摩擦力,减小了风速,A错 误;石质地面增加了下渗,B错;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 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 C正确;增加石质地面是主要是为了增强“穿堂风”,不是为了降低夜晚时庭 院的温度,D错误。故选C。
典例探究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详解】太阳辐射强弱并不与气温高低成正相关,而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 大小、海拔高低、昼夜长短和天气状况。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 弱,白天的太阳辐射强,晴天多也使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 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气自 身受
射
少,气温低
热过
日照时间
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程
下垫
面状
况
反射率 比热容
如冰雪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注 意区别积雪对地表的保温作用) 如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也快,气温昼
夜差别大
考点透析
(续表)
气温影响因素
对流 层大
大气
天气状况
气自 的保
身受
热过 程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正确看待逆温
逆温的利 (1)在某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成为一种气候资源而得到利用。 例如,我国新疆的伊犁谷地,逆温现象从10月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 之久。1月份,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层提高了伊 犁谷地冬季的气温,坡地上的多年生果树可不必埋土保护,从而避免或 减轻了低温冻害;在这里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可减少保温材料投入,提 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为当地牲畜提供了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2)由于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因此逆温可以抑制由大 风、沙尘、强对流而引起的沙尘暴的发生。 (3)逆温出现在高空,对在相应空间中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 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晴空万里提高了能见度,使飞 行更加安全。
思维导图: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归纳1:影响太阳辐射主要的因素
探究归纳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探究:为什么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
答疑解惑:图解疑惑
最强在12:00
最强约在14:00 大 气 (此时气温最高) 逆辐射
地
太阳 太 阳 辐 射
大气上界
最强约在13:00 (此时地温最高)
民居中地理知识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 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 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 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为我国西南山 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 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
A. 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2.该地寒冷期( C)。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答案
考向分析
解析▶ 第1题,膜内温度高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温度,且膜内 平均温度日变化要小于膜外自然状态下的平均气温日变化,故 ①②为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有积雪时的气温日变化要小于无 积雪时的气温日变化,则②为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 线。第2题,图示①②为膜内温度日变化,其中①变化很小,而 ②有较大变化,①②又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年的膜内温度日变 化,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答案提示: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 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 常年气温较低。
典例探究
(2)分折暖棚内气温比室外高的原因.
答案: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致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 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 暖棚内。
,24 ℃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地形
解析▶ 第(1)题,根据图Ⅲ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从坡向、季节两方面描述其差异即可。 第(2)题,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如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面状况、地势起伏、洋流 等。本小题主要从地形角度入手分析。关中为河谷地形,海拔低,夏季气温升高,河谷内 热量聚集、难以扩散;且在夏季风(东南风)的背风坡,气流沿山势下沉,导致焚风效应,所 以形成高温中心。晋陕以南北走向的黄河为界,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高,所以24 ℃ 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图中循环气流的形成过程,并简单 说明内室增温的原因。
答案提示: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 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 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 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 使内室增温。
2020届高三复习系列07 专题3:大气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02: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包河区丁波名师工作室——丁波 2020.2.20
夯实基础
2.结论: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2)波长: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 )
A. 不消耗能源
B. 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 风力恒定
D. 风向恒定
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 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导致空在建筑物中流通 通道中快速流动通过而形成的,因此其风向和风力不稳定,排除C、D; 空调风不是自然风,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不适,而穿堂风是 自然风,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故选B。
温作 用
大气 状况
大气密度 大气成分
影响 晴天,云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 ,气温较低;阴天,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气 温较高
中高纬度大陆 冬季黎明前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中纬度沿海地 区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 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 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 (夜间)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 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寒流来临时,冷空气潜入暖空气下,带来干燥 且多雾气候
2. 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
A. 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 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 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 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A、C排除; 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 穿堂风的形成,B排除;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 预留风的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异导致空气 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 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D正确。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