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陆_古隆与古地理

合集下载

远古世界地图

远古世界地图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作者:佚名资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3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在中生代的时期,北美和欧亚大陆是同一块大陆,我们有时称之为劳伦西亚(laurentia)。当中央大西洋开始张裂,劳伦西亚大陆於是顺时针旋转,把北美洲往北方推送,欧亚大陆则向南移动。侏儸纪早期在东亚大量出现的煤炭已不复见,由於亚洲大陆潮湿的气候带移往副热带的乾燥区,因此取而代之的是晚侏儸纪时期沙漠及盐的沉积。劳伦西亚大陆这种顺时针的运动,导致了当初将它从冈瓦那大陆分离开来的v型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开始闭合。
在寒武纪时,具有硬壳的动物第一次大量地出现,许多大陆都被浅海所氾滥,超大陆刚瓦那(gondwana)则正在南极附近形成。
形成於前寒武纪末期(大约距今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在古生代的时候开始分裂,一个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超大陆冈瓦那(gondwana)则在泛非褶皱带上组合而成当时最大的大陆,范围从赤道延伸到南极。

劳亚古陆

劳亚古陆
1966年,梅纳德(rd)等汇集了当时所有的有关海洋深度的探测资料,再度进行了世界海洋深度的统计,得 到全球陆地在海平面以上的平均高程为0.875公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729公里。大陆和大洋之间存在为海水所 淹没的数拾公里宽的边缘地带,这个地带包括大陆架和大陆坡,两者共占地球表面积的10.9%。大陆地壳和大洋 地壳的差异非常明显,大陆地壳的化学成份主要是花岗岩质,而大洋盆地下的岩石主要是由玄武岩或辉长岩构成。 因此,整个地壳又可以分为大陆硅铝壳和大洋硅镁壳两大类型。
有关大陆的起源问题,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杜托特(it)于1937年在他的《我们漂移的大陆》一书中提出了 地球上曾存在两个原始大陆的模式。如果这个模式成立,那么这两个原始大陆分别被称为劳亚古陆(Lanrasia) 和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这实际上就象以前魏格纳等人所主张的那样,把全球大陆只拼合为一个古大陆。
劳亚古陆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结合体,这些陆块即使在还没有离散得很远。劳亚古陆有着很复杂的形成 和演化历史,它主要由几个古老的陆块合并而成,其中包括古北美陆块、古欧洲陆块、古西伯利亚陆块和古中国 陆块。在晚古生代(距今约3亿年前)这些古陆块逐步靠扰并碰撞,大致在石炭纪早中期至二叠纪(即2亿至2亿7 千万年前)才逐步闭合。古地质、古气候和古生物资料表明,劳亚古陆在石炭~二叠纪时期位于中、低纬度带。 在中生代以后(即最近的1-2亿年间)劳亚大陆又逐步破裂解体,从而导致北大西洋扩张形成。研究表明,全球 新的造山地带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破裂和漂移的构造结果。在这过程中,大陆岩块的不均 匀向西运动和离极运动的规律十分明显。总的看来,劳亚古陆曾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带,冈瓦纳古陆则曾一度 位于南半球的南极附近;这两个大陆之间由被称为古地中海(也称为特提斯地槽)的区域所分隔开。

地球的古地理学与古环境

地球的古地理学与古环境

地球的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地球的地理形态和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是研究地球上古代地理与环境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古代地理信息和古环境指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而预测未来的地理与环境变化。

本文将探讨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对地球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古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古地理学是研究古代地球地理形态和地貌演变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地理位置、地理地貌、地壳构造等方面的信息,并结合古气候、古生物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推测古代地球地表的样貌以及当时的气候环境。

古地理学主要依托古地貌学和古气候学两大分支学科。

古地貌学研究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过程,并通过解读不同地貌形态的特点来推测古地理环境。

古气候学则研究地球古代气候的变迁,通过分析沉积物的岩心样品、古植被化石等来还原古气候的特征,进而推测古地理环境。

二、古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古环境学是研究地球古代环境演变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岩石、古生物、古气候等地质记录,还原古代地球环境的变迁过程,了解古代环境变化的成因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环境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等方面。

岩石学通过分析岩石的组成、结构和矿物成分,推测古代地质环境的性质。

古生物学则根据古代生物化石的分布和种类,推测古地理环境及其水文条件。

古气候学通过分析沉积物、土壤、古植物等指标,还原古代气候环境的特征。

三、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的研究方法离开科学方法,就没有对地球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的准确研究。

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采用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貌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地层学是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地下岩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地球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

同时,通过分析岩石的岩性、颜色、厚度和组合来推测古代气候环境。

激光遥感技术在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的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陆、古隆与古地理

古陆、古隆与古地理

1 绪 言
古地 理研究 有 两个 目的 : 全球 而 言 在 古 纬度 从 上恢 复地质 历史 时期 中的 洋 、 格局 以及 大 洋 和大 陆 陆边缘 的性 质 ; 区 际级 和 区 域 性 的古 地 理研 究 来 从 看 , 现今 纬度上 恢 复 陆块 上 海 陆分 布 以及 海域 中 在 岩相特 征 。对 于后 者 , 相 古 地理 学 者 不 仅对 特 定 岩 地质历 史 中的海 陆分布 、 沉积 相展布 进行研 究 , 而且 还探讨 形成 盆地 的地 球 动力 机 制 、 地 与 造 山带 耦 盆 合关 系 , 在盆 山转换 过 程 中对 盆 内充 填 物 的控 制 因 素和沉积 相 带 的 配 置 , 即刘 宝 瑁 院士 倡 导 的 “ 山控 盆、 盆控 相 ” 的指导思 路 。
古 陆 、 隆 与 古 地 理 古
许 效松 , 门玉 澎 ,张海 全
( 成都地 质矿 产研 究所 , 四川 成 都 6 0 8 ) 1 0 1
摘要 : 地质历史 中有 两种性质不 同的陆源区 : 是格林 威尔期或 更早期 的构造事 件 , 一 导致陆块 拼合 、 固结 、 基底 克拉 通化 , 在边缘形成古老剥蚀区 , 称之为 古陆; 二是震旦 纪至显生宙期 问 , 由于洋陆转换 、 山转换构造事件 , 盆 原沉 积盆 地反转成隆起 , 形成新 的物源 区, 称之 为隆起 , 可分为克拉通边缘 隆起和 克拉 通 内隆起 。克拉 通内隆起具穿 时性 , 制
约下伏盆地沉积物进积和上覆晚古生代 海侵 上超边 界。穿 时的界 面在三 维空 间上 即是 沉积 和层控 矿床 的储集 空
间, 也是油气成藏 的关键 因素之一 。而克拉通边缘隆起则 具有 构造 障壁 的作 用。
关 键 词 : 陆 ; 隆 ; 地 理 古 古 古

古地理学报2012征稿投稿须知

古地理学报2012征稿投稿须知

《古地理学报》2012征稿投稿须知1.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季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如岩相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沉积学、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论文,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开发和环境等方面的论文。

2.学术论文的字数(图表在内)不作严格限制,以讲清楚文章内容为准,以大16开的6~10个版面约10 000~18 000字为宜。

3.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其顺序为: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最后学历、工作单位、职称、从事专业、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等)、与上述内容对应的英文内容、正文、中文参考文献、英文参考文献。

4.各类基金项目或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成果的文章应在首页页脚处注明该项目名称及批准号。

此类文章可优先发表。

5.来稿请投全国统一邮箱:gdlxbqk@6.图必须用计算机绘制(最好用CorelDraw绘制),来稿中的图幅大小即出版图幅大小,最大图幅不要超过170 mm×240 mm,排在正文之中,不是附在正文之后。

图中字号不要小于6号,文字、线条和花纹必须清晰可辨。

中文图名和英文图名排在图之下。

7.照片(包括彩色照片)图版均按图统一编号,排在正文之中,不是附在正文之后。

照片必须是原始照片,图像必须清晰,文字说明放在照片或图版的中英文图名之下。

典型现象应在照片上有说明。

8.表的大小亦不要超过170 mm×240 mm,排在正文之中,不是附在正文之后。

表中字号不要小于6号。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积物,可能是在沉积之后更晚的时代被侵蚀掉的。 我们还要根据以下的标志来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①被研究较老地层的上覆尖灭和较新的上覆地层的超覆; ②下伏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或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关系;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1、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③根据沉积相变来判断古陆的存在,由侵蚀区至沉积区的相变是有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2、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侵蚀区的边缘常堆积粗碎屑沉积物,越接近侵蚀区颗粒越粗;
因此,分选及磨圆均较差的粗碎屑堆积可作为侵蚀区地形切割强
烈的标志。细粒碎屑沉积物及古风化壳的存在,以及碳酸盐岩的滨 线沉积,可反映剥蚀区较平坦的地形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3、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物源区是提供陆源碎屑的物质来源的地区,沉积物质主要来自古
陆。可以根据沉积物的特征来判别物源区的母岩的性质。
1)砾石的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的变化是确定母岩的性质及物源 方向的基本手段。砾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接近于物源区。砾石 成分可直接反映物源区的母岩成分,统计各种砾石成分及比例,即 可得知母岩之成分特征。
岸滩;暴露或浅水沉积构造的发育,如干涉波痕、泥裂、雨痕、
足迹及垂直生物潜穴等。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盆地古地理分析
三、古流向分析 古流向分析不仅在沉积环境的判别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重塑古地理上有很大的价值,它有助于确定沉积 物供给方向、确定古斜坡的倾斜方向、推测海岸线走向, 以及确定沉积盆地边缘的走向和位置。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资料

地史学部分一、填空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

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太古代的地球

太古代的地球

太古代的地球
太古代(Archaeozoic Era) 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开始于距今38亿年前,结束于距今25亿年前。

这一时期,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只有一些孤岛--原始的陆地,称为陆核。

海洋里分散着一些火山岛,陆地上只有秃山,一片荒凉。

太古代时,地壳(原始陆壳)的组成成分可能与上地幔更为接近,或者由于地壳厚度较不,幔源物质容易向上运动,出现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因此,那时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漫天的景象。

太古代,我国的华北大部、东北部分地区和新疆西部的部分地区已经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其它地区还是一片汪洋。

北方大陆区--劳亚古陆包括北美、东欧和西伯利亚,已形成许多原始的古陆。

同样,南方大陆--冈瓦纳大陆包括非洲、印度、澳洲、南美和南极洲,也形成了许多的原始古陆。

但是,这些大陆区的古陆都被广宽的海水所分隔,彼此并不相连。

太古代早期,海水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慢慢就成为最原始的生命体。

大约在距今约34亿年前,原始海洋里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

虽然在早期就开始有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但那时形成的岩石在漫长。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 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第4题,湿热的森林环境是煤 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答案:3.B 4.C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1)海陆格局: ①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②元古代末期,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2)大气:二氧化碳逐渐被藻类吸收,游离氧增多。 (3)矿产:形成丰富的铁矿等矿产。 (4)生物的进化:藻类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 7亿年)。 (1)海陆格局:①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②经过泥盆—二叠纪的海西运动,北方各个古陆合在一起,形成劳亚古 陆;南方有冈瓦纳古陆。
(1)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若有,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 连起来。 (2)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层的可能原因。 答案:(1)是。
(2)可能一: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时期,B地为山地,地势高,未发生沉积。 可能二: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之后,B地地壳抬升,化石4所在地层被侵 蚀掉。
(2)矿产:在中国古近纪和新近纪的地层中含有煤、油页岩、石油、石膏 和岩盐等矿产。 (3)生物的进化: ①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所以新生代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②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因此也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③人类的出现和进化,是第四纪最重要的特征。 (4)气候:第四纪时期北半球出现大冰期,气温普遍下降,气候寒冷。
地球环境的演化 (1)海陆的演变。 ①太古代,地球形成原始地壳,原始海洋出现,形成了一些小规模的陆 地;构造运动剧烈。 ②元古代,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③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多大型褶皱运动,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 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有冈瓦纳古陆。 ④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冈瓦纳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燕山运动形 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 ⑤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喜马拉雅运动后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 面的概念,掌握其规律。 2.了解地质年代表。 3.熟悉地球的演化历史,掌握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

中国西部三大海相克拉通含油气盆地沉积_构造转换与生储岩

中国西部三大海相克拉通含油气盆地沉积_构造转换与生储岩
易荣龙主编 $ 中国油气盆地类型 $!%%%$
$"CD
地 质 通 报
!"#$#!%&’ $ ()$$"*%+ #, &-%+’
!""# 年
图$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类型、 生储组合、 构造演化与盆地性质转换的关系
(盆地类型和演化以海相克拉通盆地为主, 简介陆内盆地, 文字亦同)
.A , 试图总结具陆壳基底的克拉通 盆 地 演 化 对 烃 性和特殊性 @!,
源岩沉积的控制性, 对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古 隆 起 与 古 岩 溶 的制约关系提出浅识, 为调整海相盆地油气勘 探 部 署 和 扩 大 勘探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相继在塔中 "! 、 塔中 ’ 构造也取得高产石油, 由此海相盆地油 气勘探才取得重大的突破。相应在石油地质、 有机地球化学、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技 术 和 古 喀 斯 特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的 研 究 @%B’A 方 面 均有成功的经验。
$?B
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是形成于造山带与邻近克拉通之间的狭长地
$?!
建筑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和弧盆体系之上的盆地 建筑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和弧盆体系之上的盆地为第
带, 是大陆岩石圈受上叠地壳逆冲加载引起挠曲变形, 在大 挠曲 陆边缘形成的坳陷盆地。受俯冲效果的控制有 ! 种类型: 变形加载在被动大陆边缘上, 为周缘前陆盆地; 洋壳俯冲形 成岛弧带和弧后前陆盆地, 即图 $ 中的复合前陆盆地。对这类 盆地研究较深和经典的实例均以中新生代的前 陆 盆 地 为 主 , 由海盆向陆盆过渡, 如龙门山前陆盆地、 大巴山前陆盆地和 天山前陆盆地等, 都是重要的油气盆地。 对油气盆地储集成藏而言, 前陆隆起 带 是 个 极 为 重 要 的 构造单元。前陆隆起随着逆冲加载的挠曲作用和构造均衡作 用而不断坳陷, 并向克拉通迁移, 早期为水下环境 , 可接受沉 积或为沉积过路; 晚期为陆上环境, 形成湖泊。 海相克拉通盆地转为前陆盆地的时限主要与古特提斯 洋的演化相关, 四川盆地西部转折发生在中晚三叠世, 塔里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模版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模版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 比翼连枝当日愿。
参考文献献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 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特征 康玉柱.中国古生代成油特征 刘宝瑁.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及成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巨型古陆块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所构成。 早元古代末期和中元古代末期是它们增生拼合最重要的两个时 期,中国各陆块早期也经历了与此相同的演化。
制作:张政 班级:地质1201
中国古大陆形成演化表
时代
演化阶段
主要地质事件
主要岩石成分: 陆核边缘的很多地方已发现大量晚太古代火山沉积 岩系,包括各类火山岩、富铝陆源碎屑岩、钙镁质 碳酸盐岩和硅铁质岩。 陆核间则以蛇绿岩建造为主,花岗岩、混合岩和岩 石变质年龄集中在距今2500~3000Ma。
华北冀东:获得距今 3550~3850Ma(任纪舜 太古代~古元古代(距 1990),鞍山获得距今 古陆核形成(五台运动) 今3200~3850Ma) 3800Ma为一套深变质 花岗岩、混合岩及角 闪岩等 华北、华南、塔里木、 中元古代(距今1800~ 古地块形成(兴地-吕 准噶尔等陆核增生-扩 2000Ma) 梁运动) 展,形成各自独立的 陆块 新元古代(青白口 纪)(距今1000~ 1400Ma) 华北、华南、塔里木、 中国古大陆拼合(塔里 准噶尔、青藏等陆块 木运动) 拼合成为中国古大陆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陆块构成 及演化:
• • • • • • • 形成所经历阶段: 中国古大陆经历了陆核形成、陆核增生、陆块形成3个阶段后 初步完成 形成。 经过以下四阶段初步完成 地质资源的赋存 ①南华纪-中奥陶世的裂陷-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②晚奥陶世-中志留世的俯冲消减挤压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③晚志留世-泥盆纪的碰撞造山挤压克拉通及前渊盆地演化阶段; ④石炭纪-二叠纪的拉张-挤压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介绍古地理位置的书

介绍古地理位置的书

介绍古地理位置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地理位置的书籍的介绍:
1. 《古代地理学》(作者:H. H. Scullard)- 这本书是一本关
于古代地理学的经典著作。

它探讨了古代世界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以及古代文明与这些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书中还涵盖了古代地理学家的观点和贡献,对于理解古代世界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帮助。

2. 《古代世界历史地理图谱》(作者:Richard J. A. Talbert)- 这本书是一部全面的古代历史地理图谱。

它涵盖了古代世界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主要城市。

书中还包括详细的地理标记和地图,帮助读者了解古代世界各个地方的地理特征。

3. 《古老地中海世界的人文地理学》(作者:Trevor Bryce)- 这本书探讨了古地中海世界的人文地理学。

它涵盖了古代地中海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和资源,以及古代文明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书中还包括关于遗址和重要古代城市的描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地理特征。

4. 《古代地理的发展》(作者:Benjamin Isaac)- 这本书回顾
了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它介绍了古代地理学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包括希腊学派和罗马学派的地理学家。

书中还讨论了古代地理学与历史、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理解古代地理研究的重要性。

这些书籍都提供了对古地理位置的深入了解,读者可以通过阅
读它们,了解古代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地貌和重要城市,以及古代文明在这些地方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全球地壳构造的演化

全球地壳构造的演化

全球地壳构造的演化
在An∈晚期,地球上大约存在着五块彼此分开的古陆,即:北美古陆、欧洲古陆、冈瓦纳古陆(包括今日之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

进入古生代以后,这五个古陆走的是逐渐靠拢和结合(碰撞)的路程。

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北美古陆首先与欧洲古陆相碰缝合;
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北美古陆通过乌拉尔地槽关闭与西伯利亚古陆相接合;西伯利亚古陆通过中亚地槽的关闭与中国古陆相结合。

同时,北美古陆、欧洲古陆通过瓦契塔、阿巴拉契亚和海西地槽关闭与冈瓦纳碰撞,完成5个大陆联合——联合古陆。

古太平洋、古地中海。

大西洋形成:T3:首先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开裂,古地中海关闭;T3-J:北美与非洲开裂,北大西洋形成;J3—K:南美与非洲分裂,南大西洋形成;K,北美与格陵兰分裂;E:格陵兰与欧洲分裂。

在大西洋张裂过程中,推使两侧大陆向东西漂移,其前缘向着太平洋洋壳上仰冲,古太平洋逐渐封闭。

侏罗纪时期印度洋形成
第三纪澳大利亚脱离南极洲向北漂移
印度更早脱离冈瓦那大陆向北漂移,第三纪与欧亚大陆相碰
显生宙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中生代:分离古陆结合成为联合古陆阶段;
中、新生代:联合古陆解体阶段。

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微地块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一处主要由古老结晶岩石构成的区域,该区域的早古生代岩相记录着这个区域的古地理历史。

欧龙布鲁克微地块的岩石系主要由变质岩和沉积岩两大类组成。

其中变质岩主要为页岩、石英石、千枚岩、斜长角闪岩,反映了当时的富有火山活动的构造背景。

而沉积岩主要为砂岩、灰岩和泥岩,表明当时该区域处于海洋沉积环境。

在过去的地质时期中,欧龙布鲁克微地块属于大陆边缘地带,被广阔的海洋所包围。

在早古生代时期,该地区处于跨越奥陶纪末-志留纪早期的构造变质事件中,该事件造成了区域内岩
石的形态和成分的改变。

变质作用形成了角闪石和长石等矿物,砂岩则成为了页岩,绿色、黑色泥岩转变成了页岩和千枚岩。

由于古地质力变迁,欧龙布鲁克微地块后期从大陆边缘沉积环境逐渐变成了陆上沉积环境。

总之,欧龙布鲁克微地块的早古生代岩相,表明了该地区的古地理历史和构造背景,这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古地理和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地理探索〖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解体〗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地理探索〖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解体〗

联合古陆的形成和解体
元古宙时,形成于太古宙的微大陆开始相互碰撞,使得多个微大陆聚集在一起,连成面积较大的陆地,同时碰撞形成了山脉。

约12亿年前的元古宙中期,所有的大陆汇聚于赤道,形成罗迪尼亚超级大陆,此时75%的地球大陆地壳形成。

75亿年前,罗迪尼亚超级大陆开始解体。

罗迪尼亚超级大陆解体后分解成四五块主要的陆地,并各自漂移分开。

其中最大的一块陆地漂移进入南极地区,形成厚冰盖,大多数挤到赤道附近。

在寒武纪时,大陆运动将现在的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印度大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大陆聚合为冈瓦纳大陆,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南极;志留纪期间,北半球所有的大陆聚合为劳伦西亚大陆,包括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亚大陆。

劳伦西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被特提斯洋分隔。

冈瓦纳大陆和劳伦西亚大陆从晚泥盆纪开始碰撞,持续到石炭纪,最终拼合成泛大陆,也叫联合古陆。

联合古陆几乎从南极延伸到北极。

之后,大量较小的陆块持续向联合古陆运动,碰撞并拼贴。

到三叠纪初期,联合古陆面积达到最大。

此时,地球表面其他地方只有一个大洋,称为泛大洋。

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分离出的大陆朝着它们现在的位置漂移。

联合古陆的裂解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大洋,即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

1。

漫话“古亚洲洋”(3)

漫话“古亚洲洋”(3)

漫话“古亚洲洋”(3)胡经国㈤、古亚洲洋主要演化阶段有关学者认为,中亚构造演化的古亚洲洋地区的时间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8个阶段:1、太古宙(Ar)古陆核形成期(3600~2500Ma)。

2、古元古代(Pt)围绕古陆核地壳不断增生形成原始古陆;原始古陆裂解、拼合形成统一结晶基底。

(“哥伦比亚超大陆”形成于1990~1500Ma;Rogers等,2002)。

3、中-新元古代早期(Pt2-3)“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汇聚,“罗丁尼亚”超大陆形成(1800~850Ma)。

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1050Ma花岗岩侵入为代表的伊塞东运动、新疆的阿尔金山运动、未变质的青白口系陆表海沉积不整合于下伏变质岩系之上,大致相当于北美的格林威尔运动。

是“罗丁尼亚”超大陆聚合形成的标志。

4、新元古代中-晚期(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罗丁尼亚”超大陆裂解,由裂谷发展为古亚洲洋(850~542 Ma)。

广泛发育于中亚地区的冰碛岩、似冰碛岩及碱性火山岩、双峰式火山岩等,是古陆裂解的标志。

对于古亚洲洋的认识,历来有不同见解。

佐年善等(1990)所定义的古亚洲洋,是指曾经发育在西伯利亚、中国华北、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古陆之间的古洋。

多布列佐夫等认为,古太平洋和古亚洲洋同属于三叉裂谷系的两支,都是在新元古代超大陆裂解过程中新生的。

任纪舜等(2002)将冈瓦纳大陆与北美、俄罗斯、西伯利亚等陆块间的古大洋称为劳亚大洋,其东段,即东冈瓦纳与西伯利亚之间的古洋称为古亚洲洋;并且认为古亚洲洋是结构十分复杂的大洋盆,包括一系列的洋盆和微陆块,主要洋盆有古大西洋、阿巴拉契亚-中欧洋、乌拉尔-南天山洋、萨彦-额尔古纳洋、天山兴安洋、昆祁秦洋以及西藏-马来-华南三叉裂谷等。

在中欧亚八国联合编图时完成的、中欧亚岩相古地理、构造、复原及地质生态图集说明书(2002)中,认为由于罗丁尼亚古陆的解体,西伯利亚和劳亚大陆的解体和分离,形成了古亚洲洋。

总之,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古亚洲洋的形成与罗丁尼亚古陆的解体有关。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一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一晋宁期1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I)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关于这场运动的发生演化,在华南研究较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2010年9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Sed i m enta ry G eo l ogy and T ethyan G eo logyV o.l 30N o .3Sept .2010文章编号:1009 3850(2010)03 0001 10古陆、古隆与古地理许效松,门玉澎,张海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81)收稿日期:2010 06 21;改回日期:2010 08 10摘要:地质历史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陆源区:一是格林威尔期或更早期的构造事件,导致陆块拼合、固结、基底克拉通化,在边缘形成古老剥蚀区,称之为古陆;二是震旦纪至显生宙期间,由于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事件,原沉积盆地反转成隆起,形成新的物源区,称之为隆起,可分为克拉通边缘隆起和克拉通内隆起。

克拉通内隆起具穿时性,制约下伏盆地沉积物进积和上覆晚古生代海侵上超边界。

穿时的界面在三维空间上即是沉积和层控矿床的储集空间,也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克拉通边缘隆起则具有构造障壁的作用。

关 键 词:古陆;古隆;古地理中图分类号:P 512.2文献标识码:A1 绪言古地理研究有两个目的:从全球而言在古纬度上恢复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洋、陆格局以及大洋和大陆边缘的性质;从区际级和区域性的古地理研究来看,在现今纬度上恢复陆块上海陆分布以及海域中岩相特征。

对于后者,岩相古地理学者不仅对特定地质历史中的海陆分布、沉积相展布进行研究,而且还探讨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机制、盆地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在盆山转换过程中对盆内充填物的控制因素和沉积相带的配置,即刘宝珺院士倡导的 山控盆、盆控相 的指导思路。

在区域性上,现今仍以研究新元古代末至显生宙的古地理为目标。

在古地理图面上,有两个重要的单元:一是古陆,即陆源区,严格来说,还应划分出古地貌单元,如山地、高地、平原等;二是岩相展布和沉积环境,包括陆地沉积区和海域沉积区两大部分。

实践中,对地质历史中的无沉积区,在古地理研究和表示的形式上,统常以古陆称之,并赋以相应的符号。

无论这个古陆是前寒武系基底岩石组成的古老造山带,还是古生代后洋陆碰撞过程中的岛弧、前陆隆起等转为构造上的高隆的地貌,或是中新生代的山脉,如均以古陆称之,则忽略了导致形成 无沉积区 的构造含义及对新盆地性质和对充填物的制约关系。

因此,古地理研究可理解为对某一特定地质历史内地壳表层的山、盆关系的研究,应不仅分析盆地中的充填物的岩性相,而且还要分析无沉积区的形成机制以及地质效应,即山、盆两个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为此,笔者强调在古地理分析上,不仅要研究海域和陆地上的沉积相;还应转变对沉积区和无沉积区的认识,研究某一地质时期内存在的山、盆耦合,对山盆转换做动态分析。

为此,对无沉积区要做构造解译,分出古陆和古隆起两类陆地的构造单元。

古陆的含义,限定在由前寒武纪或前震旦纪造山运动拼合成统一陆块的褶皱基底和造山带。

造山隆起的无沉积区或物源区,制约了显生宙沉积盆地的性质、沉积体类型和展布规律。

古隆起,指显生宙后由构造运动导致盆山转换,由原盆地中的沉积体反转隆升造山、造陆,转为新的剥蚀区和物源区,古隆起控制上覆盆地的超覆和岩相展布。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3)由此,区分两种不同动力机制形成无沉积区和物源区的构造解释,对分析盆山转换的动力机制和对盆地的控制因素,不仅提高了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内涵,也为盆地分析提供重要的信息。

2 古陆与陆块基底克拉通化耦合2.1 古陆与前寒武系基底的关系中国古大陆有3个具克拉通性质的稳定盆地:一是华北陆块、其二为扬子陆块、三是塔里木陆块。

这3个陆块基底克拉通化的时间不同(表1),制约了中国古大陆显生宙的古地理格架与沉积环境。

华北陆块为前寒武系基底,经历25亿年和18亿年两次地质构造热事件[1~2],由多个地块在吕梁运动时期拼贴、固结为统一的克拉通大盆地,边缘造山带构成古陆,岩性为太古代和叠加的古中元古代火山岩和变质岩(图1)。

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具前震旦系基底,分别在四堡运动和晋宁运动拼合为稳定的陆块和克拉通(表1),相当于Grenv ille 造山地质事件,基底褶皱造山带的古陆为早中元古代变质岩。

3个陆块上的前寒武系和前震旦系的变质地层和造山时混入的火山岩和岩浆岩,共同组成基底地质体,均为高耸的正地形,是提供碎屑物的物源区。

表1 中国三大陆块地壳构造运动与地质年代Table 1T ecton i c m ove m ents and geological ages of theN or th Ch i na ,Tari m and Yangtze landmasses i n China注:括弧为国际地层委名称;加里东期的下限一为震旦纪(王鸿祯,1985);另一为寒武纪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2.2 华北陆块基底隆起的古陆与沉积相华北陆块是中国三大陆块中固结最早的块体,具有太古代 早元古代基底,目前发现多处有3.8亿年的太古代基底[2~4],分布在河北、胶辽、内蒙古和陕西等地(图1)。

鉴于基底演化的差异性,可分为六个构造单元:西部地块、中间裂谷带、东部地块、胶辽地块、阴山地块和豫皖地块。

各地块在早中元古代拼合,边缘的造山带和基底褶皱带转为陆块上的古陆。

限于编幅,只简述前两个地块古陆特征以及对沉积相的制约关系。

1.西部地块与鄂尔多斯古陆西部地块,以鄂尔多斯太古代稳定的老陆核为基底[5],环北部边缘分布的孔兹岩系,可能为新太古代 早元古代造山带[2]。

壳内无低速层,岩石圈结构呈正梯度,最大厚度200km [6~9],为具大陆根的块体稳定程度高,无地震活动,陆核具典型大陆岩石圈的结构特征,中新元古代均为古陆物源区。

图1 华北陆块群构造格局[1~2]1.断层;2.裂陷边界;3.秦岭地块;4.鄂尔多斯表壳岩;5.结晶基底出露区F i g .1 T ecton i c fra m ework of t he conti nental b l ocks w it h i n the N orth Chi na land mass (afte r ZhaiM i ngguo et a.l ,2000;W ang H uichu et a.l ,2005)1=fault ;2=r ift boundary ;3=Q i nli ng b l o ck ;4=ep i der m i c rocks in the O rdo s Bas i n ;5=crysta lli ne basement2.中间造山带与华北古陆山西吕梁山以东至太行山,包括五台山和中条山,为早元古代时的裂谷(图1),称中央裂谷带,充填物为滹沱群,底部有砾岩与五台群不整合。

滹沱群主要为火山岩夹多套厚大的碳酸盐,并发育有大规模的叠层藻,具有藻碳酸盐台地的特征。

吕梁运动使中间造山带与西部地块和东部地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但中间造山带仍有裂陷特征,向北东方向,至晋北和冀北沉积了长城纪 蓟县纪和青白口纪的稳定盖层[9]。

在与晋宁期构造运动相当时限内,整个华北克拉通上均无震旦纪(埃迪卡拉纪)的沉积,转为一个统一的大型隆升的大古陆。

22010年(3)古陆、古隆与古地理鄂尔多斯古陆为长期隆起区,而且在显生宙时也为华北陆块的最高部位,大部分地区缺失早寒武世的沉积。

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早期的海侵可佐证华北在古地貌上为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特征,辛集组1-2段黑色页岩和含磷层,只分布在鄂尔多斯古陆的西南缘(平凉 陇县)一带[10],南缘的海侵仅在驻马店和辛集一带[11],沧浪铺期晚期的海侵,即辛集组的3 4段膏盐层和豹皮灰岩向北略有超覆(图2)。

由此可见,中间造山带和西部地块在吕梁运动拼合后仍有差异。

早寒武世沧浪铺期的海侵边界受各拼合基底的限制,而馒头期的海侵仅淹没了中间造山带及以东的华北古陆(图2、图3)。

但鄂尔多斯古陆仍为陆地,中寒武世的毛庄期的海侵达只到庆阳以北的庆深1井,见中寒武统毛庄组与上元古界平行不整合,晚寒武世海侵止于乌审旗和东胜[10]。

说明鄂尔多斯古陆在华北克拉通内稳定性最强,接受沉积最晚,是形成鄂尔多斯整装大油气的关键因素之一。

图2 华北陆块早寒武世早期(辛集组)岩相古地理1.沧浪铺期占陆;2.龙王庙期古陆;3.辛集组一段含磷砂岩;4.辛集组二~四段碳酸盐岩F ig.2 Sed i m enta ry fac i es and pa laeogeography of the N orthCh i na landmass dur i ng the ear l y E arly Ca m brian(depositi on o fthe X i n ji F or m ation)1=Cang langpuan o l d land;2=L ongwangm i aoan o l d land;3=phosphorus bear i ng sandst one i n t he1st m e m ber o f the X i n jiFo r ma ti on;4=carbonate rocks i n the2nd to4t h m embers of t heX i n ji F or mation图3 华北陆块早寒武世馒头期(馒头组)岩相古地理1.古陆;2.馒头组沉积区;3.辛集组一段海侵;4.辛集组二~四段海侵;5.馒头组海侵F i g.3 Sedi m entary facies and palaeog eography o f t he N o rt hCh i na land m ass duri ng the Early C a mb rian(depositi on of theM antou F or m ati on)1=o l d land;2=depo siti ona l a rea of the M antou F or m ati on;3=transgression i n the1st m ember o f the X i nji F or m ation;4=transgression i n t he2nd to4t h m e mbers o f the X i nji Fo r m ati on;5=transgress i on i n the M antou Fo r m ati on2.3 塔里木陆块1.塔里木陆块范围及基底特征塔里木陆块为一具前震旦纪基底的陆板块,是以现塔里木盆地为主体、在区域上介于西伯利亚和印度板块间的亚洲大陆的增生体[12~13]。

陆块的北界置于南天山北缘,即沿着哈尔克山北坡、巴伦台、库米什和卡瓦布拉克,与伊犁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为界[14~15];西南界为康西瓦缝合线;东南则为阿尔金断裂[16~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