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陆_古隆与古地理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质学课件 第二篇地球早期史及前寒武地史

古生物地质学课件 第二篇地球早期史及前寒武地史

(1)距今46亿年至38亿年左右的天文演化阶段; (2)距今38亿年至5.43亿年的前寒武纪时期; (3)距今5.43亿年至现在的显生宙时期。 前寒武纪时期,通过陆核、原地台和地台不同阶段 形成古板块.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二、前寒武地质时代的划分
543
新太古代 中太古代 古太古代 始太古代
新太古代 2800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始太古代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第四篇 地史学各论
第一章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及前寒武纪地史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地球形成是在46亿年前。
地球上现知最古老的地质记录(格陵兰西
部、南极恩比地、南非林波波等地的变质岩原
岩年龄)形成于38亿年以前或稍早。
前寒武纪,时间46-5.43亿年,可划分太 古宙和元古宙。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南非巴伯顿绿岩带燧石(20亿年)中发现微古植物 与叠层石。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微古植物
菌、藻类、植物微孢子及残体的总称。 太古宙原始单细胞菌、藻类植物化石; 元古宙藻类繁盛。
二、叠层石
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与蓝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 体——叠层石。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核生物(35亿年)→真核生物(20亿年) 。菌、藻、叠层石及微古植物。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新太古界分布面积增大,在五台-太行地区; 岩石以片麻岩为主夹有角闪岩,大理岩等,普遍混 合岩化;原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类。 太古宙末期阜平运动,地层褶皱变质,伴随岩 浆侵入,扩大基底范围,构成原始大陆型地壳。

沉积地质与构造古地理

沉积地质与构造古地理
第三章 沉积地质与构造古地理分析
沉积地质与构造古地理分析
一、概述 二、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三、主要盆地类型及沉积作用 四、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分析
第三章
一、概

地球演化或地壳运动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质记录, 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岩层和构造,也就是建造和改 造(形成与形变)。 建造的类型和时代反映了其形成时地壳运动的特点 和特定的环境。 构造的类型包括断裂、褶皱、韧性剪切带等,在恢 复古构造环境,了解造山作用类型、造山作用过程及大 陆动力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研究中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反向思维或称反演, 即由结果反推作用过程,即由地层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去 分 析 形 成 背 景 和 作 用 过 程 。 “ 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 Lyell , 1830 ) , 采用的分析方法 是“将今论古”(或称现实主义原理)。
二、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1、沉积类型 2、沉积组合 3、几种重要的沉积组合
1、沉积类型
1 )定义:指由地壳构造活动程度所决定的地 层沉积总貌,这个总貌要在较长时期和较大范 围才能显现。 2 )分类:王鸿祯等( 1985 )在编制《中国古 地理图集》时,根据构造活动程度和基本地理 环境划分出六种沉积类型: 陆 相 : 稳定 / 过渡 / 活动
二、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1、沉积类型 2、沉积组合 3、几种重要的沉积组合

古陆、古隆与古地理

古陆、古隆与古地理
隆起 的无 沉积 区或 物 源 区 , 制约 了显 生 宙沉 积 盆 地
古地貌 单元 , 山地 、 如 高地 、 平原 等 ; 二是 岩相 展布 和
沉积环 境 , 括陆 地沉积 区 和海域 沉积 区两 大部分 。 包 实践 中 , 对地 质历史 中的无沉 积 区 , 古地 理研 在 究和表 示 的形 式 上 , 常以古 陆称 之 , 统 并赋 以相 应 的
造解 译 , 出古 陆 和古 隆起两类 陆 地 的构 造单元 。 分
在 区域性 上 , 今 仍 以研 究 新 元 古代 末 至 显 生 现
宙的古地 理为 目标 。在 古 地 理 图面 上 , 两 个 重 要 有 的单 元 : 一是古 陆 , 即陆源 区 , 严格 来说 , 还应 划分 出
古 陆的含 义 , 限定 在 由前 寒武 纪 或 前震 旦 纪 造 山运 动拼 合成 统一 陆块 的褶皱基 底 和造 山带 。造 山
0 1 第20卷 第 3期 30年 9月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sdmetr G o g 1 e ynG o g ej nay el yadT t a el y o 1 h o
o . 0 V 1 3 No 3

s e

t 2 . 0l 。
文 章 编 号 :0 935 (0 0 0 4 0 —0 10 ・8 0 2 1 )3 ) 11 0

泸州古隆起对贵州赤水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环境和相带展布的控制

泸州古隆起对贵州赤水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环境和相带展布的控制

泸州古隆起对贵州赤水地区早、中三叠世

沉积环境和相带展布的控制+

张廷山∗(1)陈晓慧1谢刚平(2)姜照勇(1)胡东风2兰光志(1

(1)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成都 610500

(2)中石化南方勘探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昆明 650200

摘要:在地质历史中,沉积相带的展布及发育与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特征的关系十分密切,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因受东吴运动影响而发育起来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的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三叠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宝元、龙爪等构造处于泸州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而宝元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部,龙爪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中部。此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控制了早三叠世沉积相带展布和地层厚度。在古地貌高的隆起区域,由于水体开阔、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沉积了有利于形成储集体的滩相沉积物(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等)。从泸州古隆起的顶部高部位,向古隆起的斜坡较低部位过渡,沉积物(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物向粒细、色深的静水环境特征相变。

关键词:泸州古隆起沉积环境相带展布早中三叠世贵州赤水

我国海相油气藏的分布大多与古隆起有关[1]。古隆起对油气藏的制约作用除了控制其运聚指向外,还通过控制沉积相来控制储层的分布。四川盆地泸州、开江及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对气藏及沉积储层的控制即为例子。

1、古隆起对沉积环境和相带展布的控制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不仅控制着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以及火山活动等,同时、对板块沉积盖层的沉积建造特征、沉积盆地演化和配置、古地理特征及区域海平面变化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影响沉积作用及演化规律发展的最主要因素[2]。在地质历史中,沉积相带的展布及发育与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特征的关系十分密切,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律在过去部分文献中有所提及[3-7]。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模版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模版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 比翼连枝当日愿。
参考文献献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 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特征 康玉柱.中国古生代成油特征 刘宝瑁.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及成矿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陆块构成 及演化:
• • • • • • • 形成所经历阶段: 中国古大陆经历了陆核形成、陆核增生、陆块形成3个阶段后 初步完成 形成。 经过以下四阶段初步完成 地质资源的赋存 ①南华纪-中奥陶世的裂陷-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②晚奥陶世-中志留世的俯冲消减挤压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③晚志留世-泥盆纪的碰撞造山挤压克拉通及前渊盆地演化阶段; ④石炭纪-二叠纪的拉张-挤压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各巨型古陆块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所构成。 早元古代末期和中元古代末期是它们增生拼合最重要的两个时 期,中国各陆块早期也经历了与此相同的演化。
制作:张政 班级:地质1wk.baidu.com01
中国古大陆形成演化表
时代
演化阶段
主要地质事件
主要岩石成分: 陆核边缘的很多地方已发现大量晚太古代火山沉积 岩系,包括各类火山岩、富铝陆源碎屑岩、钙镁质 碳酸盐岩和硅铁质岩。 陆核间则以蛇绿岩建造为主,花岗岩、混合岩和岩 石变质年龄集中在距今2500~3000Ma。
华北冀东:获得距今 3550~3850Ma(任纪舜 太古代~古元古代(距 1990),鞍山获得距今 古陆核形成(五台运动) 今3200~3850Ma) 3800Ma为一套深变质 花岗岩、混合岩及角 闪岩等 华北、华南、塔里木、 中元古代(距今1800~ 古地块形成(兴地-吕 准噶尔等陆核增生-扩 2000Ma) 梁运动) 展,形成各自独立的 陆块 新元古代(青白口 纪)(距今1000~ 1400Ma) 华北、华南、塔里木、 中国古大陆拼合(塔里 准噶尔、青藏等陆块 木运动) 拼合成为中国古大陆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古生代

1.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古地理

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

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

(1)Cambrian,寒武纪

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标准剖面: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详见图集。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

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

华北板块南缘

主动大陆边缘—商丹(商州-丹凤)缝合线以北,蛇绿岩套及丹凤群的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的弧后火山岩,由于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

北缘推测寒武纪在白云鄂博一带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状态,逐渐向活动型过渡,西南侧与柴达木古陆之间为古祁连洋,早寒武世时未接受沉积,中寒武世起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成裂陷海槽。北祁连海槽中发育较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

(2)Ordovician,奥陶纪

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晚期的超大陆与"冰屋"世界

形成于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 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于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 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 ",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于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 示北美洲当时位于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着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着澳洲大陆与 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北美洲往南向着 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 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 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于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 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 即将结束之 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 亚(Pa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 (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太古代的地球

太古代的地球

太古代的地球

太古代(Archaeozoic Era) 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开始于距今38亿年前,结束于距今25亿年前。这一时期,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只有一些孤岛--原始的陆地,称为陆核。海洋里分散着一些火山岛,陆地上只有秃山,一片荒凉。太古代时,地壳(原始陆壳)的组成成分可能与上地幔更为接近,或者由于地壳厚度较不,幔源物质容易向上运动,出现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因此,那时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漫天的景象。

太古代,我国的华北大部、东北部分地区和新疆西部的部分地区已经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其它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北方大陆区--劳亚古陆包括北美、东欧和西伯利亚,已形成许多原始的古陆。同样,南方大陆--冈瓦纳大陆包括非洲、印度、澳洲、南美和南极洲,也形成了许多的原始古陆。但是,这些大陆区的古陆都被广宽的海水所分隔,彼此并不相连。

太古代早期,海水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慢慢就成为最原始的生命体。大约在距今约34亿年前,原始海洋里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虽然在早期就开始有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但那时形成的岩石在漫长。

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是地球上生命和地理环境发生剧烈

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地球经历了大规模的洋盆开启和关闭、大陆的漂移、山脉的隆升和消亡等重要事件,这些变化对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气候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进行探讨。

古气候特征

二叠-三叠纪时期,东特提斯地区的气候环境呈现出了多样化

的走向,包括中等到亚热带性的干湿季气候、强烈的季风气候、高温高湿的热带气候和温带性气候等。这些气候环境的变化主要受到了全球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叠纪早期,东特提斯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干燥为主。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陆地的隆起,东特提斯地区逐渐变得湿润。在中晚二叠纪时期,东特提斯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剧烈。其中,早期四叠纪少子湖相和喀斯特岩溶相气候较为干燥,中期极早期统硅质岩相气候较为湿润。晚二叠纪时期,由于面积大幅扩大和大陆内部构造的调整,东特提斯地区逐渐向亚热带气候过渡。三叠纪早期,东特提斯地区仍然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干湿季气候的交界处。随着陆地的进一步隆起和海洋循环的调整,东特提斯地区逐渐向干旱化、热带化的气候过渡。

古地理意义

东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气候环境的变化,主要与其地理

位置和周围大陆的漂移有关。在这个时期,东特提斯是一个开放的大洋盆,它连接了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随着它周围大陆的漂移和隆起,东特提斯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东特提斯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和古生物演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二叠纪中晚期的气候变化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植物灭绝事件;三叠纪早期,东特提斯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助于恐龙的兴起和繁衍。此外,东特提斯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还对全球的海洋循环、气候变化和大陆漂移等重要地球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和依据。

关于华夏古陆

关于华夏古陆

 2006年12月,第12卷,第4期,413-417页高 校 地 质 学 报 Dece mber2006,Vol.12,No.4,p.413-417Geol 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关于华夏地块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的编者按语

华南地处古亚洲、特提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其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几十年来,中外地质学者对华南地质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关于华南地质构造及其演化还存在许多长期争议的问题。例如,自从葛利普提出“华夏古陆”以来,有关的争论就一直未曾停歇;而随着“华夏地块”这一名称的广泛使用,相关的学术争议又趋于激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学者们长期致力于华南地质构造、花岗岩类及成矿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但不同学者对“华夏古陆”和“华夏地块”的认识仍存在着很大分歧。为了贯彻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高校地质学报》编辑部专门在南京大学组织了关于“华夏地块”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会上,十余位长期在华南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根据各自掌握的材料,畅谈了对“华夏古陆”和“华夏地块”的认识,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们认为,对科学问题的讨论或争论是正常的,在地球科学领域中这类讨论或争论可能更是难免的。鉴于“华夏古陆”和“华夏地块”问题是华南地质构造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我们决定把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几位学者的发言内容辟为一个专栏予以发表,以引起国内地质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由于本专栏发表的8篇文章全属组稿,所以编辑部充分尊重作者的观点及表达方式。相信读者在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后,一定会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获得对华南地质构造更全面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本刊组织这一专栏的目的所在。

古生代地质年代特点

古生代地质年代特点

古生代地质年代特点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05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4.3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0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3.5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2.9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 5亿年前)。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地质年代名称。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个代,距今约 5.7亿年至 2.5亿年前,占显生宙时期的2/3。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植物也进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类大发展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因有蕨类森林而成为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期。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加里东运动,在美洲称太康运动,在中国又称广西运动。此时古北美、古欧洲、古亚洲、冈瓦纳古陆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晚古生代地壳运动在欧洲称海西(华力西)运动,在北美称阿勒盖尼运动,在中国又称天山运动。经过古生代地壳运动,世界许多巨大的褶皱山系出现,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和北方的劳亚古陆联合在一起,形成泛古陆(联合古陆)。晚古生代在冈瓦纳古陆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大冰盖分布于古南纬60°以内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该冰川作用期即地质历史上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古生代的地层总称古生界。共分六个纪。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全球地壳构造的演化

全球地壳构造的演化

全球地壳构造的演化

在An∈晚期,地球上大约存在着五块彼此分开的古陆,即:北美古陆、欧洲古陆、冈瓦纳古陆(包括今日之南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

进入古生代以后,这五个古陆走的是逐渐靠拢和结合(碰撞)的路程。

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北美古陆首先与欧洲古陆相碰缝合;

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北美古陆通过乌拉尔地槽关闭与西伯利亚古陆相接合;西伯利亚古陆通过中亚地槽的关闭与中国古陆相结合。

同时,北美古陆、欧洲古陆通过瓦契塔、阿巴拉契亚和海西地槽关闭与冈瓦纳碰撞,完成5个大陆联合——联合古陆。古太平洋、古地中海。

大西洋形成:T3:首先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开裂,古地中海关闭;T3-J:北美与非洲开裂,北大西洋形成;J3—K:南美与非洲分裂,南大西洋形成;K,北美与格陵兰分裂;E:格陵兰与欧洲分裂。

在大西洋张裂过程中,推使两侧大陆向东西漂移,其前缘向着太平洋洋壳上仰冲,古太平洋逐渐封闭。

侏罗纪时期印度洋形成

第三纪澳大利亚脱离南极洲向北漂移

印度更早脱离冈瓦那大陆向北漂移,第三纪与欧亚大陆相碰

显生宙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中生代:分离古陆结合成为联合古陆阶段;

中、新生代:联合古陆解体阶段。

中国大陆的形成及演化

中国大陆的形成及演化

1 前南华纪演化特征
1 .1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表明 ,各巨型古陆块是由许多 大小不同的陆块所构成 。 早元古代末期和中元古代末 期是它们增生拼合最重要的两个时期 ,中国各陆块早 期也经历了与此大体相同的演化 ,但基底结构区域性 差异显著 。 我国最古老的花岗质表壳岩石见于华北和 塔里木地区 (任纪舜等 ,1990 ;王云山等 ,1990 ) 。 在华 北冀东地区获得距今 3 550 ~ 3 850 M a 、鞍山附近有距 今 3 804 M a 同位素地层年龄数据 (刘敦一 ,1991 ) ,在 甘肃北部红柳峡有距今 3 488 M a 、塔里木库鲁克塔格 有距今 3 263 M a 年龄数据 (胡霭琴等 ,1992 ) ,表明华 北和塔里木地区在早太古代就已出现规模不等的古陆 核 。 在这些陆核边缘的很多地方已发现大量晚太古代 火山 — 沉积岩系 ,包括各类火山岩 、富铝陆源碎屑岩 、 钙镁质碳酸盐岩和硅铁质岩 。 陆核间则以蛇绿岩建造 为主 ,花岗岩 、混合岩和岩石变质年龄集中在距今 2 500 ~ 3 000 M a 。 华北古陆块主体和塔里木几个较大 的陆块经过这一构造 — 热事件已经形成 。 早元古代末 期(距今 1 850 M a 左右)发生强烈的构造 — 热活动 ,华
华北 、华南 、塔里木 、准噶尔等陆核增生 — 扩展 ,形成各自独立的陆块
华北 、华南 、塔里木 、准噶尔 、青藏等陆块拼合成为中国古大陆

准格尔盆地

准格尔盆地

第二十一章准噶尔盆地

第一节地质概况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位于北纬43°20′~46°40′,东经82°30′~91°30′之间。西北为西准噶尔界山,东北为东准噶尔和阿尔泰山,南为天山山脉,东西长700公里,南北宽320公里,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准噶尔盆地的大地构造性质是一个以古生代地槽型褶皱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盆地。地震剖面没有揭示盆地内部有古陆块存在。其内部地质结构可划分为八个一级构造单元,即三隆——三个泉隆起、中央隆起带、沙奇隆起;四坳——乌伦古断裂、玛湖—漠区坳陷、昌吉坳陷、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一个冲断带——西北缘冲断带。(图21-1)

图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分区图

Ⅰ-乌伦古断裂;Ⅱ-三个泉隆起;Ⅲ-西北缘冲断带;Ⅳ-玛湖—漠区坳陷;Ⅴ-中央隆起Ⅵ-昌吉坳陷;Ⅶ-沙奇隆起;Ⅷ-乌鲁木齐山前坳陷

第二节沉积发育特征

准噶尔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完整,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湖盆经历多次的沉降与抬升,扩张与收缩,地层间常见假整合或局部不整合接触,具多旋回沉积发育特征(表21-1)。

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统表

第一沉积旋回——二叠纪沉积。早中三叠世以冲积扇粗碎屑堆积为特征,湖区范围较小,晚三叠世湖盆扩大,发育暗色沉积。末期,盆地北部抬升,遭受剥蚀。

第二沉积旋回——侏罗纪沉积。侏罗纪沉积阶段断裂活动,振荡运动频繁,尤其是西山窑期未,构造运动强烈,在盆地中央形成三个泉——盆1井弧形低降起带,将盆地分隔为南北两部分;也由于这一运动,在侏罗系沉积内部形成两个次级旋回,第一个次级旋回为下中侏罗统,其下部和上部由河流相及沼泽相组成,中部则为湖相层。第二个次级旋回为中上侏罗统,由于气候由潮湿逐渐转向干旱,故其沉积物以灰绿色、杂色和紫褐色为主。

华南大地构造的

华南大地构造的

2、江南地台大阶段
泥盆纪至中三叠世,中国南方居于地台发展阶段,在扬子 地台和华南陆缘弧后盆地褶皱带之上形成了统一的地台盖 层,称江南地台。江南地台大阶段包括钦州裂陷阶段和右 江裂陷阶段。 • 2.1 钦州裂陷阶段 稍大点的大陆盆地在它发育时期处扩张状态,属于扩张性 大地构造单元。盆地扩张力一旦小于侧向挤压力,由于扩 张盆地地壳减薄,建造层强度小,会在相对短暂地史时期 褶皱形成造山带。 • 2.2 右江裂陷阶段 右江裂陷阶段系指早中三叠世右江裂陷盆地发育过程。它 是江南地台大阶段局部介入滨特提斯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暂 短过程,堆积了一套巨厚复理石一类复理石建造,基性一 中酸性海 底火山岩建造。
• 元古代至志留纪,在古生物等方面,华南 一东南亚板块与印度板块、藏北一滇西微 板块以及中朝板块、塔里木板块关系密切, 构成同一体系,属于冈瓦纳古陆的组 成部 分。 • 该发展阶段在生物群、岩石建造—构造方 面,华南—东南亚板块与中朝板块区别较 大,关系疏远;与塔里木板块较为接近, 关系密切。
2、太平洋古陆阶段
来自百度文库
• 1.2丹州陆内裂陷阶段 晚元古代早期,雪峰期,由浙皖赣经雪峰山至桂 东北,发生了断续的陆内裂陷。在桂东北,丹洲 群记录了这一演化过程。其中俯冲杂岩代表了丹 洲陆间小洋盆北西侧雪峰期局部性一代海沟堆积。 海沟由北西向南东推移,三门街期推演至三门一 龙胜一带。 • 1.3华南陆缘裂陷阶段 志留纪末,发生了广西造山运动(“加里东运动 “),华南东部已知地史记录中最广泛、最强烈、 最深刻的一次造山运动,导致雪峰构造层一广西 构造层同步褶皱,形成华南大陆边缘弧后盆地褶皱 带,并使四堡 褶皱再度变形,亦称华南造山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2010年9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Sed i m enta ry G eo l ogy and T ethyan G eo logy

V o.l 30N o .3

Sept .2010

文章编号:1009 3850(2010)03 0001 10

古陆、古隆与古地理

许效松,门玉澎,张海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81)

收稿日期:2010 06 21;改回日期:2010 08 10

摘要:地质历史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陆源区:一是格林威尔期或更早期的构造事件,导致陆块拼合、固结、基底克拉通化,在边缘形成古老剥蚀区,称之为古陆;二是震旦纪至显生宙期间,由于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事件,原沉积盆地反转成隆起,形成新的物源区,称之为隆起,可分为克拉通边缘隆起和克拉通内隆起。克拉通内隆起具穿时性,制约下伏盆地沉积物进积和上覆晚古生代海侵上超边界。穿时的界面在三维空间上即是沉积和层控矿床的储集空间,也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克拉通边缘隆起则具有构造障壁的作用。关 键 词:古陆;古隆;古地理中图分类号:P 512.2

文献标识码:A

1 绪言

古地理研究有两个目的:从全球而言在古纬度上恢复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洋、陆格局以及大洋和大陆边缘的性质;从区际级和区域性的古地理研究来看,在现今纬度上恢复陆块上海陆分布以及海域中岩相特征。对于后者,岩相古地理学者不仅对特定地质历史中的海陆分布、沉积相展布进行研究,而且还探讨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机制、盆地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在盆山转换过程中对盆内充填物的控制因素和沉积相带的配置,即刘宝珺院士倡导的 山控盆、盆控相 的指导思路。

在区域性上,现今仍以研究新元古代末至显生宙的古地理为目标。在古地理图面上,有两个重要的单元:一是古陆,即陆源区,严格来说,还应划分出古地貌单元,如山地、高地、平原等;二是岩相展布和沉积环境,包括陆地沉积区和海域沉积区两大部分。

实践中,对地质历史中的无沉积区,在古地理研究和表示的形式上,统常以古陆称之,并赋以相应的符号。无论这个古陆是前寒武系基底岩石组成的古老造山带,还是古生代后洋陆碰撞过程中的岛弧、前

陆隆起等转为构造上的高隆的地貌,或是中新生代的山脉,如均以古陆称之,则忽略了导致形成 无沉

积区 的构造含义及对新盆地性质和对充填物的制约关系。因此,古地理研究可理解为对某一特定地质历史内地壳表层的山、盆关系的研究,应不仅分析盆地中的充填物的岩性相,而且还要分析无沉积区的形成机制以及地质效应,即山、盆两个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为此,笔者强调在古地理分析上,不仅要研究海域和陆地上的沉积相;还应转变对沉积区和无沉积区的认识,研究某一地质时期内存在的山、盆耦合,对山盆转换做动态分析。为此,对无沉积区要做构造解译,分出古陆和古隆起两类陆地的构造单元。

古陆的含义,限定在由前寒武纪或前震旦纪造山运动拼合成统一陆块的褶皱基底和造山带。造山隆起的无沉积区或物源区,制约了显生宙沉积盆地的性质、沉积体类型和展布规律。

古隆起,指显生宙后由构造运动导致盆山转换,由原盆地中的沉积体反转隆升造山、造陆,转为新的剥蚀区和物源区,古隆起控制上覆盆地的超覆和岩相展布。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3)

由此,区分两种不同动力机制形成无沉积区和物源区的构造解释,对分析盆山转换的动力机制和对盆地的控制因素,不仅提高了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内涵,也为盆地分析提供重要的信息。

2 古陆与陆块基底克拉通化耦合

2.1 古陆与前寒武系基底的关系

中国古大陆有3个具克拉通性质的稳定盆地:一是华北陆块、其二为扬子陆块、三是塔里木陆块。这3个陆块基底克拉通化的时间不同(表1),制约了中国古大陆显生宙的古地理格架与沉积环境。

华北陆块为前寒武系基底,经历25亿年和18亿年两次地质构造热事件

[1~2]

,由多个地块在吕梁

运动时期拼贴、固结为统一的克拉通大盆地,边缘造山带构成古陆,岩性为太古代和叠加的古中元古代火山岩和变质岩(图1)。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具前震旦系基底,分别在四堡运动和晋宁运动拼合为稳定的陆块和克拉通(表1),相当于Grenv ille 造山地质事件,基底褶皱造山带的古陆为早中元古代变质岩。3个陆块上的前寒武系和前震旦系的变质地层和造山时混入的火山岩和岩浆岩,共同组成基底地质体,均为高耸的正地形,是提供碎屑物的物源区。

表1 中国三大陆块地壳构造运动与地质年代Table 1

T ecton i c m ove m ents and geological ages of the

N or th Ch i na ,Tari m and Yangtze landmasses i n Ch

ina

注:括弧为国际地层委名称;

加里东期的下限一为震旦纪(王鸿祯,1985);另一为寒武纪地球科学大辞典(2006)

2.2 华北陆块基底隆起的古陆与沉积相

华北陆块是中国三大陆块中固结最早的块体,具有太古代 早元古代基底,目前发现多处有3.8亿年的太古代基底[2~4]

,分布在河北、胶辽、内蒙古和

陕西等地(图1)。鉴于基底演化的差异性,可分为

六个构造单元:西部地块、中间裂谷带、东部地块、胶辽地块、阴山地块和豫皖地块。各地块在早中元古代拼合,边缘的造山带和基底褶皱带转为陆块上的古陆。限于编幅,只简述前两个地块古陆特征以及对沉积相的制约关系。

1.西部地块与鄂尔多斯古陆

西部地块,以鄂尔多斯太古代稳定的老陆核为基底[5]

,环北部边缘分布的孔兹岩系,可能为新太古代 早元古代造山带

[2]

。壳内无低速层,岩石圈结

构呈正梯度,最大厚度200km [6~9]

,为具大陆根的块

体稳定程度高,无地震活动,陆核具典型大陆岩石圈的结构特征,中新元古代均为古陆物源区。

图1 华北陆块群构造格局[1~2]

1.断层;

2.裂陷边界;

3.秦岭地块;

4.鄂尔多斯表壳岩;

5.结晶基底出

露区

F i g .1 T ecton i c fra m ework of t he conti nental b l ocks w it h i n the N orth Chi na land mass (afte r ZhaiM i ngguo et a.l ,2000;W ang H uichu et a.l ,2005)

1=fault ;2=r ift boundary ;3=Q i nli ng b l o ck ;4=ep i der m i c rocks in the O rdo s Bas i n ;5=crysta lli ne basement

2.中间造山带与华北古陆

山西吕梁山以东至太行山,包括五台山和中条山,为早元古代时的裂谷(图1),称中央裂谷带,充填物为滹沱群,底部有砾岩与五台群不整合。

滹沱群主要为火山岩夹多套厚大的碳酸盐,并

发育有大规模的叠层藻,具有藻碳酸盐台地的特征。吕梁运动使中间造山带与西部地块和东部地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但中间造山带仍有裂陷特征,向北东方向,至晋北和冀北沉积了长城纪 蓟县纪和青白口纪的稳定盖层[9]

。在与晋宁期构造运动相当时限内,整个华北克拉通上均无震旦纪(埃迪卡拉纪)的沉积,转为一个统一的大型隆升的大古陆。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