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 (3)
新课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
新课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
新课预习:九年级上册语文23课《三顾茅庐》知识点
字词
拜谒yè:拜见。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疏shū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因羞愤而脸红。
如雷贯guàn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
经世奇才: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的人。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招揽有才德的人。
箪dān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sè: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品,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作品梗概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
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题概述
本文详细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茅庐中拜访诸葛亮,恳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贤君形象,表现了刘备爱惜人才、为统一大业不遗余力的精神,也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超凡智慧。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刘备想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阻拦,刘备用古人求贤的典故开导他们。
第二部分(2):写刘备虽然到了诸葛亮的茅庐,诸葛亮却高卧不起。
第三部分(3):写诸葛亮给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奉献隆中对策。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25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2.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 诗的理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 泊名利。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Biblioteka Baidu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细读感悟第3段
1.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 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 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曲折跌宕的艺术特色 3.重温经典,领略《三国演义》的文学魅力,感受中 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 兴趣。
一、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
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 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 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 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新人教版
以荆、益为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后取西川,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2、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2)……以成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完成以下问题。
思贤如渴
sè
怠慢: 冷淡;表示招待不周到。 拜谒: 拜访谒见。 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 指卑微下贱的人。 存恤: 爱惜,体恤。 纶巾: 古代用青丝做成的头巾。
思贤如渴: 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经世奇才: 箪食壶浆: 用箪盛饭,用过盛浆。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如雷贯耳:
2、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2)……以成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完成以下问题。
C、诸葛亮怎么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后人称之为“隆 中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一论曹操:拥兵万,挟天 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 争锋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 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 可图也
2、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2)……以成 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完成以下问题。
从侧面烘托诸葛亮 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 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 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 室有了可能性。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罗贯中《三顾茅庐》
来自百度文库 刘备 T
2.动作描写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 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 阶下。 玄德闻言,顿首拜谢。 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
刘备 T
3.侧面衬托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 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 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 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诸葛亮
T
1.外貌描写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 T
2.语言描写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 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 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三国演义》 T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 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以描写战争为主,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故事。全书再现了军 阀混战、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的现实,反映了封 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作者善于把历史上重大 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书中400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各具 个性,成了不朽的典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PPT优质课件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
叁
你认为诸葛亮是否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司马徽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诸 葛
亮
高瞻远瞩,气定神闲
以苍生为己任, 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义不容辞
三顾茅庐 天、地、人之道。 ——许慎《说文解字》
刘关张三兄弟
三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 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 诸葛均。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 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 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 ,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 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 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 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云长再三劝住。......玄德见孔明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 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 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 未审得入览否?”
演义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 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 陛下也。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精品课件
拜之人深思。(3分)
答案 (1)lù 古人对天和地的尊称 (2)B (3)(示例)土山约三誓/挂印封 金/千里走单骑(其他符合要求亦可)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猇亭之战) 解析 (1)“戮”和“戳”形近,不要误读为chuō;“皇天后土”是对天 和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切不可望文生义。 (2)“黎庶”指的是百姓、民众。(3)注意适当关注《三国演义》的阅 读。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要重点识 记,然后根据积累准确作答。
11.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葛亮——火烧新野 B.曹操——火烧乌巢 C.关羽——火烧赤壁 D.陆逊——火烧连营
答案 C A.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此项正确。B.曹操与袁绍在 官渡大战中,曹操火烧乌巢,此项正确。C.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纳部将黄盖 诈降曹操、火烧赤壁的建议,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此项错误。D.刘备为 报关羽被杀之仇,攻打东吴,陆逊火烧了刘备的连营,此项正确。
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小明虽然活泼好动,但是也热爱学习。 解说:此复句的关联词语使用恰当。 答案 B A.该项为病句,“塑造”和“事迹”不搭配,应为“塑造…… 形象”。B.“变得漂亮”是动补短语,“拮据的生活”是偏正短语,“行 为不正”是主谓短语,“张开两脚”是动宾短语。C.“十一、二岁”之 间不应有顿号。D.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应为“不但……而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
分析孙权现状,并告诉玄德“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 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 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乎? 分析荆州形勢,并告诉玄应对荆州“有意”。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 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 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分析益州形势,并告诉玄德取益州的可能性 和必要性。
语言描写:再次表现诸葛亮的人生志趣。 后人有诗叹曰: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第三部分(④):玄德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谋划天下,诸葛亮 答应出山。
语言描写:用谦称自我介绍,体现出玄德的知礼和真诚。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的谦虚谨慎。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 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语言描写:再次表现了诸葛亮的谦虚谨慎。
玄德日:“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 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 美玉而求顽石乎?" “美玉”在这里喻指司马德操、徐元直二人:“顽石”在 这里是诸葛亮自谦之词。 玄德日:“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 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 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三顾茅庐》PPT课件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罗贯中,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小说家、 戏曲家。一般认为名本,字贯中,号湖 海散人 。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演 义》《隋唐 两 朝 志传》 等 , 杂 剧 作 品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东汉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刘备为成就大业,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人才。司马徽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 下。”“伏龙”指的便是诸葛亮。此后徐庶又称诸葛 亮“乃绝代奇才”,于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亲自前往隆 中登门拜访诸葛亮。一顾、二顾都扑了空,刘备求贤 的决心更加坚定。课文记叙了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 经过。
倾颓 ( tuí) 存恤 ( xù) 殆尽 ( dài )
疏懒 ( lǎn ) 鄙贱 ( bǐ )
如雷贯耳(guàn)
愧赧(nǎn )
(guàn)冠军 冠
(yìng)应诺 应
(guān)衣冠
( yīng)应届
必记字词 词义理解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 , 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 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 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 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品读第三、四部分
1.明知刘备造访,诸葛亮却问童子:“有俗客来否?” 说说诸葛亮用意何在。
孔明有意以“俗客”称呼刘备,以此来考验刘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优质课件(共64张PPT)
诸 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
葛 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亮 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
谦逊
之 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
言 美玉而求顽石乎?
行 隆重对策
雄才大略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孔明固辞不受。
淡泊名利
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 关心民生疾苦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 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 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两人的荐语,更引 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 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 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yè guān
拜谒 纶巾
chǎng nǎn
鹤氅 愧赧
miǎn
xù dān bǐ
一 读一读字音
拜谒( yè ) 纶(guān)巾 鹤氅( chǎng ) 胄(zhòu) 疏(shū)懒 愧赧(nǎn)吴会(kuài ) 殆(dài ) 存恤( xù ) 箪(dān)食壶浆
二 写一写字形
jīng( 经 )世奇才 思贤如kě( 渴 )
如雷guàn( 贯 )耳
三 记一记词义
1. 犹然:仍然。 2.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全练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guàn()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nǎn()。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如雷guàn()耳晋谒.()愧nǎn()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疏”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疏懒”的“疏”意思应为()
A.分散 B.事物间距离大 C.疏忽,粗疏
(4)画线句子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描写,并使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B.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C. 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D.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欲伸大义于天下。
译文: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B. 挟天子以令诸侯
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C.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D. 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这是懈怠的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4.《三顾茅庐》节选自________,该书描写了________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__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 司马徽告曰:“伏龙、凤雏,二人得其 一可安天下。”
——《三国演义》
诸葛亮
23 三顾茅庐
作者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据 考订,一般认为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生于杭州。大致生活在从元文宗到明太祖这一时期。今存 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即《三国演义》) 及《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2.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塑造人物。
课文在艺术创作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 于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以烘托陪衬的手法来刻画人 物,表现主题。张飞在“三顾”过程中的粗率、急躁, 一方面反衬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另一方面也衬托出 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 其作用是:突出表现(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 或事物的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规范
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人 (事)物……的特点或形象。
刘备
概括刘备这个主要人物的 形象特点,并举例说明作者主 要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考点 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 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 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
[答题规范]
概括:一个总括句(点明人物身份) +分述性格特征。
分析:××是一个……(性格、思想 品质)的人,从文中“……”(原句)可 以看出。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课件
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 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得到诸葛亮的辅助了吗?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课文讲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草堂拜访诸葛亮, 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的故事。 1.快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2.开头写关羽和张飞的反对意见有什么作用?
二人的反对语言反衬出刘备的有远见、有诚意及求贤若渴的急 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躬耕田:乐山与隆中山之间的诸葛亮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当年 诸葛亮躬耕陇亩于此地。
同学们,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跌 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 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
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当你认识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 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 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中所蕴含的落 寞与安然。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三顾茅庐》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三顾茅庐》课堂笔记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故事。这一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最终加入其帐下的经历。在本节课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这个故事背后的人物、文化和情感意义。
一、历史背景和人物介绍
1. 三国时期的背景和概念: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加上光武中兴的东汉,称之为两汉三国。这个时期太平
盛世后出现的混乱局面,由于各方势力的对立并且仇恨加深,造成了更加深刻的冲突和战争。
2.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政治家,是“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诸葛亮被誉为“千古伟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流。
3. 刘备:三国时期天下第一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曾经在蜀汉称帝,被誉为“刘备玄德”。
二、情节展开及文化意义探讨
1. 三顾茅庐的确切含义:三次去访问一个人,表达求才之意。
2. 诸葛亮的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体现了中国人的眼光和思想传统,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作为一位极具才气、不同寻常思维方式的人,似乎并没
有特别争名逐利的手段,却在关键时候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正是体现了隐士文化的优美精神。
3. 寓意和情感意义:本故事寓意深远,表达了诸多思想和情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是诸葛亮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贡献通过文学传承到今天。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三顾茅庐》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为主题,细致而丰富地对其历史背景、人物、文化背景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本节课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引导了学生深入探究这个故事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情感意义。同时,可以启发他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和精神,从文化中感悟人生,为今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教学体会
《三顾茅庐》阅读训练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三顾茅庐》阅读练习及答案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3.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超凡脱俗。
2.通过“品——悟——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并学会欣赏张飞、关羽等配角的优秀品质,多角度地了解人物性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掌握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难点:掌握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一段有名的佳话,电视剧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
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讲述这一故事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
之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
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依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文中相关人物介绍。
(1)刘备
蜀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2)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3.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殆.(dài) 拜谒.(yè) 纶.巾(guān)
胄.(zhòu) 鹤氅.(chǎng) 箪.食壶浆(dān)
愧赧.(nǎn) 存恤.(xù) 顿开茅塞.(sè)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存恤:爱惜,体恤。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思贤如渴:想得到有才德的人,好像口渴急需喝水那样。比喻迫切希望求得贤才。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梳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步骤二: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以下问题。
(1)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描写刘备?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明确:兴复汉室,建功立业。
(3)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的诚心诚意,感受到对诸葛亮的尊重呢?
明确: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立候多时。
(4)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求贤若渴,因此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地邀请其出山辅佐自己。
2.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以下问题。
(1)选文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性格特点: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
(2)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并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3)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
明确: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抗曹,图取中原。
(4)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只有完全信任,才能出山辅佐。
(5)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
3.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有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关羽、张飞和诸葛均。通过语言描写衬托出刘备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的这份感动千年的真诚!那么诸葛亮出山以后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想进一步了解刘备和诸葛亮,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小说《三国演义》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五、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