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

合集下载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一、有教无类仁者爱人。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话是说的关于“爱人”的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明确的答复,但所谓爱人,并非“兼爱”或“泛爱”,而是“爱之”和“尊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要首先做到“孝悌”,在孝悌之外,还要注意“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说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别人的道德修养。

由于“仁”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是爱人,是对人的尊重,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之一,便是“有教无类”,是把教育从贵族和奴隶主普及到平民中去,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只有把人的思想提高到“仁”的更高标准,才能真正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要真正达到“仁”的要求,在教师方面,那就是要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在学生方面,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方能“克己复礼为仁”。

“有教无类”,反映在教育对象上,也就是在招收弟子时要广开学路,广招生徒。

二、因材施教《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记载: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经孔子一番鼓励,他们就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你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侯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

”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哲后。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是《论语》中对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
1. 孔子: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智者和教育家。

他强调道德修养、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

2.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勤奋好学、谦虚有礼、品行端正。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称其为“贤哉回也”。

3.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勇敢直率、敢于质疑、勇于改过。

子路的性格比较鲁莽,但他对孔子非常忠诚,是孔子的得力助手。

4.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聪明机智、善于言辞、富有经商头脑。

子贡在政治和商业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论语》中部分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每个人物在不同篇章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论语》中人物形象的信息,可以阅读原著并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

我眼中的孔子——读《论语》有感

我眼中的孔子——读《论语》有感

我眼中的孔子——读《论语》有感近日读《论语》,聆听圣人的圣语后感悟颇多。

孔子真可享有“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的赞誉,也印证了子贡的“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孟子》)的远见卓识。

而我,一个凡俗女子,从中读出的却是一个走下圣坛的孔子。

●生活考究的孔子《论语·乡党》章里写到:君子不用红色和暗红色的布做镶边,不用红色紫色的布做居家的便服。

夏季,穿麻做的单衣一定要套在外面。

黑色罩衣套黑色的羊皮袍;白色罩衣配白色鹿皮袍;黄色罩衣配黄色狐貉皮袍。

家里穿的皮袍较长,右边的袖子较短。

睡觉时一定穿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皮来做坐垫……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饪不合适,不吃;不成熟的粮菜,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不恰当,不吃……尽管这一切皆为循“礼“之需要,但读了以上文字我们分明看到一个衣着考究的美食家的孔子形象。

●恭敬谦卑的孔子《乡党》章道: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十分小心谨慎,好像没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在门槛上。

经过国君座位时,脸色更加庄重,脚步也加快了,说话好像中气不足一样。

提直衣服的下摆走下朝堂,显得小心谨慎,屏住气好像没有呼吸一样。

出堂下,走下一级台阶,才舒缓面容,显出轻松的样子。

就是这样一位圣人,两千多年来,几乎定格了中国所有儒生的形象。

叹乎,悲乎?●好面子的孔子《子路》章云:冉有从朝堂上回来,孔子说:“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冉有回答道:“有些政务要讨论。

”孔子说:“只是一些私事吧?如果有国家大事,即使没让我参加,我也会知道的。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有些忍俊不禁,孔老夫子,固然,冉有是你的学生,你也没必要放不下面子,被冷落就是被冷落,面对现实有那么难吗?你的后学荀子在这方面就比你强多了,正如他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嘛。

●矫情的孔子《先进》章记载:颜渊死了,颜父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渊的棺木做个外椁。

孔子说:“不管有没有才能,都是自己的儿子啊,鲤(孔子的儿子)死的时候,有里棺而没有外椁。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对于我们8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喜欢读古文的,我也不例外。

可是在大学教授的讲解中,我才真正体会了古人的才华和思想,我也渐渐爱上了一些古代文著。

例如:《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讲授之语,形式为语录问答体。

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代表了儒家文艺思想。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书中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为人处事。

我最欣赏的是孔子”以仁为本“的思想。

作为当今的教师,特别是我这种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学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乐健康地长大,可也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们。

我班的学生大多都十一二岁,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比较叛逆,我不愿把一些东西的强加给她们。

孔子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一致的。

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注重的还是分数,对于孩子实际能力的培养过轻。

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尽量拉近他们之间的差距,多重视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毕竟”人品决定文凭“,一个人的人品才是最关键的。

《论语》读后感2翻开《论语》,古人思想的精华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脑海里埋藏,把我的心灵净化。

百善孝为先。

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伟大的一种。

的确,从古至今,从闻雷泣墓到哭竹生笋,再从卧冰求鲤到扼虎救父,这一个个孝义的故事无不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顺。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只要养活爹娘就可以了。

即使是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不对父母多一些恭敬和爱戴,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是啊,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对待自己的父母。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论语》读后感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论语》读后感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

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

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

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

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

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学者形象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学者形象

其次 , 孔子对于《 诗经》 常重视 , 非 其对 《 诗经 》 评价具 的
有重要 的学术 价值 。
他“ 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 。 《 ” 论语 ・ 述而》 “ 篇 子日 : 三人行 , 必有我 师焉 : 择其善者而从 之 , 其不 善者 而改之 。 以致于他 ” 的学生评价孔子 的这 一特 点 : 夫 子焉不 学?而亦何 常师之 “
古代文化 知识。据《 论语》 记载 , 些 “ 这 古代 文化 知识 ” 当 在 时就是诗 、 、 易。 书 礼、

孔子是一个好学而且勤奋的学者。
在《 论语》 中多处体现孔子爱好 学 习。《 论语 ・ 冶长》 公
篇“ 日: 子 十室之 邑, 有忠 信如丘者 焉 , 必 不如丘之 好学也 。 ” 孔子的意思是说 , 就是 十户人 家的地 方 , 一定 有像我这 样又 忠心 又信实 的人 , 只是赶不上我 喜欢学 问罢了。孔 子把学习
首先, 孔子对《 经》 了整理 工作 。《 诗 作 论语 ・子罕》 篇 云 :子 日: 自卫反鲁 , “ 吾 然后乐正 , 雅颂各得 其所 。 孔 子说我 ” 从卫 国回到鲁 国, 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 出来 , 雅归雅 , 使 颂归 颂, 各有适 当的安置 , 即调整 了诗经篇章 的次 序。 也
21 0 0年第 9期 (第 1 2卷第 9期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o m ̄ o io igAd nsrt n C l g fLa nn miitai ol e o e
N. 2 0 o 9,01
( 0.2 N . ) V 11. o9
从 《 语》 论 甲看 孔 子 的 学 者 影 象
于孑子学者形象研究甚少 , L 本文将详细探 讨《 论语》 中的孔子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相信别人并不喜欢被你轻视。

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处世观念,最基本,也最难做到。

高尚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可以看作是在做到了对于别人的尊重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德行的君子的自我要求。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之道
孔子提醒我们的事非常简单你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一定看到别人做得好做得不好这个时候你都要问自己做得好我跟他学做得不好我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论语里仁自省其实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战国时荀子则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
莨 譬 | | k 裴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高的,目 光深远 , 似有王者气概,此人
下车要跟他讲话,而这个人却快步避开
讼 ”的过程 中应当 “ 自 躬 厚而薄责于 了, 一句话也没说上。这人用歌告诫孔 子: 政治危险 , 不要再为从政而奔波 了。 子把这类人称为狷者。狷者的特 L 点是有所不为。他把世道看穿看淡 了,
知道 已经无可挽救 ,就走向了彻底绝
卫灵 公》 。 )
特” ,对政治家而言, 《 论语》或许是 治国 安民的一柄利器 , 所谓 “ 半部 《 论 语 》治天下”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 , ; 《 》更可作为为人处世的一剂良 沦语 方。 正确地为人,才能有效地处世。为人之 道, 大而化之 , 无外乎待己之道和待人 之道,在 《 论语》 中, 孔子和他的弟子 们用言行向我们阐释了应当如何认识这
当理由吗?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 们受暴政的煎熬 ,自 己闭门养神 , 这种 行为真的是 “ 修养高深”的体现吗? L 子当 然是不会同意的。孔子知道责任比 聪明更重要。 你看明A了就不管了, 我
看明A了, 还是要管。正所谓 “ 三军可
综 天 2031 6 合 地 0 0 10
是强调自己这一方面的因素,他对 自己
要求很严,特别重视提高 自 身的修养。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
提到孔子的待己 之道, 就不得不说 孔子对信仰的执著坚守。大家都知道孔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一、导论《论语》是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论语》中挖掘孔子的人物形象和他所推崇的思想观点,以探讨他对后世影响的原因。

二、人物形象2.1 孔子的师者形象在《论语》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位非常谦逊和勤学苦练的学者。

他始终将自己视为不够完善并不断寻求进步。

他重视道德修养和个人修炼,注重纪律和自律,并且充满智慧与耐心地传授知识给弟子们。

2.2 孔子的领导者形象孔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并在《论语》中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导师和领导者的形象。

他对于各种问题提出询问和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吸取教训,同时也能够给予正确的引导与策略。

2.3 孔子的慈父形象孔子在《论语》中也展现了他对弟子们无私关怀和呵护的形象。

他对待每个弟子都充满耐心与温柔,积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并提供指导。

这种慈父般的关怀让弟子们深受启发和感动。

三、思想观点3.1 仁爱观点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并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提倡互相尊重、体贴和关心他人,在与人交往中应遵循道德规范。

3.2 学习观点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相信通过持续地学习、实践和修炼可以达到个人修养的完善。

他教导弟子自我反省并不断进取,学以致用是他一贯的教育方式。

3.3 君臣关系观点孔子对君臣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品德,并致力于谋求国家和为民众福祉而努力。

同时,臣子也应忠诚尽责,并在道德底线上对君主有所监督。

3.4 教育观点孔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思维能力为核心。

他注重培养弟子们的实践能力、道德修养和社交技巧,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成为有价值的人。

四、总结通过《论语》中孔子的人物形象与思想观点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谦卑却又伟大的学者与领袖。

他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标准影响了后世,并成为儒家思想传承不灭的象征。

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4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七年级语文教案:《论语》4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本课题为《论语》第四篇,旨在引导七年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名人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他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主张“以诚为本,以德为先”,在学生中培养自信、尊重和礼貌等良好品质。

一、课堂活动设计(一)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首自己的前一天经历,梳理发现身边发生的一些优秀、体面、值得学习的事例,并让随机的几名学生分享。

2.展示一些孔子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要求学生思考这些格言的含义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二)讲授环节1.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及其重要贡献,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

2.阅读《论语》第四篇,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包括“言必称‘孔子’,行必趋‘孔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三)讨论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方面进行思考,并让不同组别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和总结。

2.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从而不断加深理解和应用。

(四)巩固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情境下应用孔子为人处世之道的主角。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如何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

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包括“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等核心理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包括自信、尊重、礼貌等。

3.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三、教案设计理念孔子不仅是一位儒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道德楷模。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为人处世之道。

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了道德和品质的培养。

孔子的思想和理念,在今天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孔子,体验其为人处世之道,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才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才观

从《论语》看孔⼦的⼈才观摘要:《论语》这部书记录了孔⼦这位伟⼤教育家的⼈才观。

在《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关于“君⼦”的⾔论,孔⼦所说的君⼦,包括两种⼈,⼀种指品德⾼尚的⼈才,⼀种指居上位的⼈1,这⾥所谈的“君⼦”是指前者。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孔⼦的⼈才观。

孔⼦对于“君⼦”的观点,既对“君⼦”之性做了内在规定,同时提出了关于如何成为“君⼦”的重要见解。

他的“君⼦”思想直⾄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命感召⼒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孔⼦,君⼦,⼈才在《论语·宪问》中,孔⼦提到“君⼦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仁,智,勇三者是君⼦所应具有的素质。

由此可知,孔⼦所要培养的⼈才,是仁,智,勇统⼀于⼀体的⼈才。

孔⼦这⼀思想在别的章节中也有所体现,⽐如, “不知命,⽆以为君⼦也;不知礼,⽆以⽴也;不知⾔,⽆以知⼈也。

(《尧⽈》)”意思是,不知道天命,就不能做君⼦;不懂得礼节,就不能⽴⾝处世;不会、分辨别⼈的⾔论,就不能了解⼈。

其中,知命,知⾔,可谓“智”;知礼,可谓“仁”。

⽽仁,智,勇三者,也是相互融合的。

(⼀)仁“仁”是孔⼦学说的核⼼范畴,“如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如果扔掉了仁,⼜怎么能称做君⼦呢?君⼦即使是⼀顿饭⼯夫的时间也不会违反仁,匆促之时也总是不忘掉仁,在⽣活困顿、东奔西⾛之时也⼀定在实⾏仁。

1这句话体现了仁的重要性。

仁可以从两⽅⾯实现:仁者爱⼈,克⼰复礼。

1、仁者爱⼈。

⼀部《论语》关于仁者爱⼈的内容⼗分丰富,对于君⼦的仁,我们⼤致可以从爱亲⼈、爱友⼈、爱众⼈、爱⼤⼈等四个⽅⾯受到启迪和教育。

2例如:《论语·学⽽》中说:“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孝”即孝敬⽗母,“弟”同“悌”,指尊敬兄长。

在孔⼦看来,孝悌是仁的根本。

孝敬⽗母,尊敬兄长,即爱亲⼈。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8篇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500字篇1《论语》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部文学著作。

《论语》是儒家的精学。

在书中,他用最简洁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一些深奥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用短短的9个字便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

它的主要意思是:在三个人行走的过程中,就肯定会有一个能当我老师的人。

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人。

其中,有擅长的跳舞的舞蹈天才,有喜欢绘画的画画大师,有爱好运动的体育健将,还有能言善辩的口语天才。

在我们的周围肯定有许多能但我们老师的人。

我们要虚心向身边的人学习。

学习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缺点,以长补短,才能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虚心要他人请教,而且对待他人要仁慈,要宽容。

《论语》中有句话说得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的大致意思是:子贡问曰“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需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正如《论语》中所说,这句话使我们一生都可以受用遵循的,对待身边的人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样,别人才能更好的和你交流。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能强加到别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你不能代表他们任何人接受或拒绝你不想要的东西。

他们有说“不”的权利,不能剥夺他人权利。

如果人人都能这样要求自己,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论语》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确实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有必要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500字篇2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战火纷飞,当时的文人学者们纷纷思考救民于水火,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派建立,后又出现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学派,于是乎,出现先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时代。

著名的《论语》就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圣贤之书”,是为人处世的标杆,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间的言语行事。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的为人

孔子的为人
孔子的为人
7.38 述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 安详。
“温而厉”,这是说孔子的内心温和,而仪容举止庄重 严肃。所谓“即之也温,望之俨然”是也。孔子在外表上显 得温和,很容易让人接近,但是他那稍稍显露的肃穆与严厉 ,又能让人从心底生出一股敬意,不敢过于随便。 “威而不猛”反映的是孔子的内在修养,他在外表上保 持着足够的威仪,但不会让人感到那咄咄蝠人的气势。作为 普通人,能做到''不怒而令人敬畏”的人就已经不错了。毕 竟大多数的人都是以'噁而令人生畏”,靠着自己的声色俱厉 ,为自己迎来些许时'威严”。像孔子这般不怒自威,正是他 的自信和修养的体现,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并不多。而动 辄发怒,以权势压人,既让人害怕又让人厌恶。 “恭而安”这是对孔子内心状态的描述。一般情况下, 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温,与“厉”兼而有之,威严之中必然 会带有刚猛之劲,谦恭之时也会掺杂些许的拘束。但孔子不 然,他不但恭而有礼,还不会产生拘束感,一切都显得那么 安详自适。也只有他这种内夕卜均修、德才兼备之人,才能 显现出这样的气象。
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仔细品味孔子的话,我 们就会发现,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 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 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 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 这种情感,就像阳光雨露,温暖和滋润着世间万 物,而不求一点回报,这就是“仁”。所以我们 说,孔子之志乃是“仁者之志”,孔子志向之高 远,修养之深湛,是子路颜回远远不及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 :'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 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 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

《论语》读书心得感想《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学生记录和整理而成。

这部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中的智慧和教诲所感动,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并且强调要维护社交关系的和谐。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义务和责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以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网络越来越复杂,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紧张甚至破裂。

然而,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通过真诚的对待他人,和善的互动和相互尊重,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其次,《论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才能够做到合乎道德和品德的人;然后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才能够治理国家和平天下。

这一理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个人如果不能够自律自省,无法管理好自己,就无法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益的人。

同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和谐,就难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所以,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入体会到自身的修身养性是多么的重要,以及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第三,《论语》中的“孔子之道”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提倡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几乎贯穿了整个书籍。

他主张正直、诚实、宽容、公正、谦虚、勤奋等品德。

通过阅读《论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些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直和诚实是价值观的基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建立起真实和信任的关系。

宽容和公正则是维持社会和谐和正义的重要条件。

谦虚和勤奋则是个人进步的关键。

通过对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儒家理念的智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论语》中还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观点。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文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文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文思想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孔子对于人文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重要的章节和记录,探讨孔子的人文思想。

一、尊重礼仪与道德孔子非常强调礼仪与道德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他多次强调了坚守传统礼教和正确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例如,“君子不器”、“不愿佞”,表达了他对于高尚品质和诚实正直态度的追求。

通过遵守规范道德准则,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二、敬爱慈祥心态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学生和同事都表现出敬爱慈祥的态度。

他给予智者以鼓励、背离者以忠告、困扰者以安慰,并且永远保持着耐心和善意。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他认为只有相互尊重、理解和关爱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谦逊与好学精神孔子一生都保持着好学精神,并鼓励他的学生们也要如此。

在《论语》中,他提到了自己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且总是愿意接受新知识的态度。

他认为没有最高明的智慧,而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四、重视仁爱与公正仁爱和公正是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

他主张道德行为需要建立在对他人利益和幸福的尊重基础上。

结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体现了孔子深厚的人文思想。

通过尊重礼仪与道德、敬爱慈祥心态、谦逊与好学精神以及重视仁爱与公正,孔子提出了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根本要求。

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

论语十二章心得体会《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的第十二章包含了一些关于孔子治学与德行的内容,反映了孔子对于教育和为人处事的看法。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孔子的智慧和品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一章节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第十二章中,孔子提到了“三朝”这一概念。

他说,“三朝,可奚”(《论语·述而》),意思是三朝为一天,三天过去后,还能保持敬畏之心的人就是上等人。

这里,孔子所说的“敬畏”是指对于上天和伦理道德的敬畏。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道德行为和修养的重视。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应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应被外界的变化所动摇。

这种敬畏之心,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品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非常重要。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观念,即学习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锻炼中,才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和知识发展,我们不能止步不前,学习必须成为一种习惯和态度。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第三,在第十二章中,孔子提到了广学、择善和齐家治国的关系。

他说:“广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不畔矣夫”(《论语·学而》)。

这句话告诉我们,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以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够做到不偏离正道。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学习而不懂得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就容易迷失方向。

只有通过礼仪文化的熏陶和约束,人才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品德与行为。

这种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第四,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精选文档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精选文档

从《论语》⼈物点评看孔⼦的“仁”-精选⽂档从《论语》⼈物点评看孔⼦的“仁”孔⼦的学说,从“礼”开始,进⽽⾄“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核⼼。

孔⼦卓越于⼀般的儒⽣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

《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对各⾊⼈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肯某⼈为“仁”,唯赞颜回“其⼼三⽉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

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

孔⼦对诸多⼈物四两拨千⽄的评点不仅⾔微知著,颇具⼈物品藻的意趣,⽽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当把“仁”作为⼀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处。

孟武伯问孔⼦,⼦路、冉求和⾚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分别列举了三⼈的政治能⼒,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回“不知其仁也”。

季康⼦问⼦路、⼦贡、冉求三⼦从政,孔⼦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路果敢有勇能任事,⼦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只是肯定了三⼦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

⼦张问孔⼦,令尹⼦⽂、陈⽂⼦“仁矣乎?”,孔⼦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

令尹⼦⽂三免三任,交接⼯作负责到位,忠⽽⽆私。

陈⽂⼦违乱求治、不污其⾝,洁⾝⾃好,但孔⼦皆不许其为“仁”。

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

“情”即情感,在郭店⽵简中第⼀次作为儒家思想的概念被运⽤,这⾥的“情”是与理智相对应。

钱穆认为儒家思想更重⼼之情感的部分胜于理智的部分。

孟⼦说恻隐之⼼仁之端,可见“仁”是发微于⼈对同类乃⾄宇宙万物的同情怜爱的意向,通常被解释为“爱⼈”。

同样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爱⼈”,孔⼦讲的“仁爱”与墨⼦的“兼爱”或释迦的“慈悲”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庙供奉着孔子。

孔子离开我们已经有2486年,但孔子的思想至今还影响我们的生活,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全世界。

但是真实的孔子是怎么样的呢?恐怕了解的人不多。

其实孔子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头顶有个坑,额头凸出,人高马大,没有现代文人的气质。

孔子的话很朴实,朴实得现代人觉得有点“傻”,但又很深邃,深邃得现代人还琢磨不透。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不容纳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主张在生前是不被重视的,他用14年带着他的几位弟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位诸侯王起用他,只有沮丧回到鲁国(无功而还),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孔子的地位才逐渐提高起来。

所以鲁迅先生认为孔子“是权势者捧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敲门砖”。

关键是孔子被权势者捧了二千多年,而且久捧不衰。

尽管孔子之后很多学者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修正、诠释,但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孔子。

孔子被久捧不衰的原因我认为有二:一是孔子的思想是和平时代统治阶级的治国境界(仁治),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二、孔子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好公民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所以有“人如果能按《论语》说的做一句,便是圣人”的说法。

(当然这种说法太夸张)孔子的思想怎样形成的?我认为孔子思想的形成起码具备二个条件:1、时代的产物。

一是周朝初期的文明奠定了孔子的思想基础;二是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子争鸣的格局为孔子施展表现的舞台。

2、孔子自身素质。

孔子不但具备一个思想家的广博、睿智和执着,而且还具备有三种好人的素质:好长辈、好老师、好公民。

所以说孔子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者。

以下我从《论语》里的记载来谈谈他具备的这三种好人的素质。

一、好长辈《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女儿嫁给他。

)公冶长曾蒙冤蹲过监狱,孔子没有嫌弃他,而是替他开脱,并将女儿嫁给他;《孔子家语?弟子解》说公冶长"为人能忍耻",说明公冶长心胸宽广,不因被误投监狱而耿耿于怀不能自拔。

足见孔子对公冶长的为人是了解的并认可其才品,对女儿的幸福是负责任的。

我认为孔夫子为人不迂腐。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谈论南容,说他“国家政治清明时,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遭受刑罚。

”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我认为作为圣人的孔子也免不了世俗,孔子虽看中南容为官,但更看中南容的人品。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说道:“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把《诗经》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几句诗读了又读,孔子才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所以孔子把侄女嫁给南容,是经过一番慎重考察南容的为人处世的。

作为长辈的孔子可算尽职到家了(确实是好长辈)。

《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可见孔子是很看中年轻人,他的弟子曾子和他的孙子子思都发扬光大他的思想。

二、好老师孔子是一个教育家,而且是大教育家,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要成为一位大教育家,首先一定要是位好老师。

1、讲究学习方法《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说:“学到了东西,并时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为政篇第二》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说:“温习旧的东西,而能有新的体会,便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说:“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孔子这些学习道理大家都很熟悉也很浅显,但我们却经常做不到。

由于现代人的浮躁心理,不但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轻松的事,更不会把温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2、重视学习兴趣《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以学习为乐趣。

现在有的孩子读书、弹琴、画画等是被家长包办或强迫的,哪里有乐趣可言。

3、主张师生平等《论语?公冶长篇第五》:“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不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陪侍着孔子。

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皮裘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说:“安慰老人,信任朋友,关怀青年。

”师徒的交谈,那么坦诚,毫不保留,探讨问题时平等相待。

平时我们谈到传统教学,就认为是师道尊严。

二千多年的孔子与学生对话,是那么平和而谦逊,毫无掩饰地表白自己的观点,而现代教师有几个人能比孔子做得更好呢。

4、追求教育平等《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我都进行教育,没有任何区别”)孔子的学生有种田的(曾子),有樵夫的(子路),有经商的(子贡),有坐过监狱的(公冶长)。

但孔子“有教无类”是有条件,孔子说:“只要主动送给我一点拜师薄礼(干肉),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孔子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他既阐明自己的教育观,又不回避应有的报酬。

后人经常把孔子看成一位虚伪的人,是一种误解。

陈亢问于伯鱼(孔鲤,孔子的儿子):“您在老师那里得到不同于一般人的教授吗?”伯鱼说:“没有。

”他曾经独自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

他说:“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

”我退回来就学《诗》。

另一天,他又独自站着,我又快步走过庭中。

他说“学了《礼》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便在社会上无法站稳脚跟。

”我回来便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知道三件事。

听到学《诗》,听到学《礼》,还听到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孔子主张教育平等,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搞特殊,还会为谁搞特殊呢。

不是真君子,无法达到这样高的思想境界。

三、好公民1、立本观。

《论语?学而篇第一》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会由此而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孔子强调对父母孝顺是仁爱的根本,也是为人的根本。

我觉得现代道德教育应该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提倡。

2、为人观。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但孔子的仁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用在施政,是讲仁治,用在为人是讲爱人。

“恕”,就是要有宽容之心。

《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现代人总喜欢表现自己,这也没有错,竞争时代,不适时表现一下,有时机遇就会错过。

关键是后面这一句“患不知人”,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不想了解别人,就会自负、或者自悲、或者被人牵着鼻子走,或者把好人当坏人、把坏人当好人。

了解别人,你才会善待别人,你才会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才会懂得爱你所爱、恨你所恨,你才会懂得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你才会懂得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强加给别人)。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尊。

)3、财富观。

有的人也许认为孔子是君子恐怕不爱财。

其实孔子也喜欢财富,《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虽然是拿着鞭子做市场的门卫,我也去干。

”)但孔子反对获取不义的财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在其中。

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象浮云。

”孔子的财富观是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4、为政观。

孔子主张为官者要施行仁政,《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子张问孔子怎样实行仁政。

孔子说:“能不能在普天下实行五种品德的,便是仁德了。

”子张说:“请教哪五种品德?”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量问题”)。

孔子的为政观是非常鲜明的(仁),违背自己政治主张的官,官再大,他也坚决不做。

孔子14 年周游列国无功而还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吧。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评价孔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使人遵循。

”)。

司马迁认为“我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在内心却十分向往。

……”司马迁又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天下的君王乃至贤人实在太多了,活着都很荣耀显赫,一旦死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孔子只是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却流传了十几代,学者们仍然推崇他为宗师。

”)司马迁仰慕孔子,因为司马迁也是学者、正人君子。

历代统治阶级推崇孔子,我认为孔子思想代表最高的治国理念―仁治;平民仰慕孔子,我认为孔子的言行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最高的道德规范,也是现代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不相信;有人说按《论语》的一句话去做就可成为圣人,我更不相信。

孔子离开我们二千多年,我们大家都知道文庙里供奉孔子的神像,孔子是大圣人。

(小孩子读书要拜孔子,当官人装斯文也要拜谒孔子。

)孔子的话,通俗易懂(相对诸子散文);许多话我们也很容易做到,只是我们现代人不喜欢学,不喜欢去做。

孔子,其实善良的人很容易接近他,丑恶的人对他敬而远之。

参考书目:1、孔子著.论语[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92、吴树平主编.四书五经(文白对照)[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113、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114、鲁迅著.鲁迅文集(杂文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吴绵绵,福建省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文史教研室副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