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提要:孔子没后,历史的车轮又行进了2500多年,在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过程中,对孔子的解读和争论一刻也没停止过。人们也多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解读和改造孔子,因而便有了千差万别的孔子形象。本真的孔子到底是怎么样的?须有从史料中寻找和发掘,而在众多史料中《论语》的记述就更为忠实可靠。《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文集,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得出一个学而不厌的孔子;一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孔子;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孔子;一个安贫乐道的孔子。
关键词:孔子;形象;政治家;学者;教育家:
要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论语》一书便是最本真的源头了,因为这部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正是论语中富有生活气息和诗话了的语言,刻画了孔子栩栩如生的形象。
一、学而不厌的学者
孔子知识非常渊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称为“圣人”,弟子们更是非常尊敬他: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子贡称他如日月“无得而逾焉”(《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但是孔子自己却说无非是“学而不厌”(《述而》)所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孔子十分反对别人称他为“圣人”,强调了知识是一点点学习和积累的。
《论语》一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一生都相当谦虚,对自己评价都较为低调,但对自己的“好学”,孔子是十足的自信,而且深以为自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
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我认为孔子思想的形成起码具备二个条件:1、时代的产物。一是周朝初期的文明奠定了孔子的思想基础;二是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子争鸣的格局为孔子施展表现的舞台。2、孔子自身素质。孔子不但具备一个思想家的广博、睿智和挚着,而且还具备好人的三种素质:好长辈、好老师、好公民。
一、好长辈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认为公冶长当过囚犯不是他的过错,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可见孔子为人不迂阔。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说道:“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他,也是经过严格考察之后才做出决定的。作为长辈的孔子可算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二、好老师
1、讲究学习方法和兴趣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政篇第二》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师生平等。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不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二千多年的孔子与学生对话,是那么毫无保留地表白自己的观点,而现代教师有几个人能比孔子做得更好呢。
论语》中的孔子及其弟子形象
。知曰有:君
。 。 。 。
, 盖
阙 如 也 。
事 果 断 , 信 守 诺 言 , 勇 于 进 取 ,
说数 他, 使“ 自千 己乘 “之 恶国 言可 不使 闻治 于其 耳赋 ”” 。,
为 人 , 评 价 很 高 , 认 为 可 备 大 臣
才政 艺事 ,见 敢称 于。 批性 评格 孔爽 子直 。率 孔真 子, 了有 解勇
。小孔子九岁,孔子得意门生。 ,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
542
(
由 简 称 “ 由 ” ) , 前
~ 前
480
路子
子
颜
矣子子。 则子其子先路 性 共子渊 为
。曰路“ 言於正路?曰 格 ,路、 人
’:愠在 不其?曰’: 耿 敝曰季 仗
”‘见陈 君曰绝 子:粮 固‘。 穷君从 ;子者 小亦病 人有, 斯穷莫 滥乎能 ?兴 ’。
训所’:子‘
。不子‘曰卫
夫 子 喟 然
人 , 童 子 六 七 人 , 浴 乎 沂 ,
暮 春 者 , 春 服
既 成 , 冠 者
五
登 东 山 而 小 鲁 , 登 泰 山 而 小 天 下
、 喜 欢 旅 游
不 图 为 乐 之 至 于 斯 也 。
子 和与 之人
歌 而 善 , 必 使 反 之 , 而 后
、 喜 欢 音 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
一、有教无类
仁者爱人。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话是说的关于“爱人”的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明确的答复,但所谓爱人,并非“兼爱”或“泛爱”,而是“爱之”和“尊之”。“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要首先做到“孝悌”,在孝悌之外,还要注意“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说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别人的道德修养。由于“仁”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是爱人,是对人的尊重,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之一,便是“有教无类”,是把教育从贵族和奴隶主普及到平民中去,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只有把人的思想提高到“仁”的更高标准,才能真正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要真正达到“仁”的要求,在教师方面,那就是要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在学生方面,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方能“克己复礼为仁”。“有教无类”,反映在教育对象上,也就是在招收弟子时要广开学路,广招生徒。
二、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记载: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经孔子一番鼓励,他们就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晒之。“求,你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侯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哲后。曾哲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这样,随意座谈之后,孔子也就顺其自然地掌握了子路等学生的志向了。
《论语》读后感:我的榜样——孔子5篇范文
《论语》读后感:我的榜样——孔子5篇范文
第一篇:《论语》读后感:我的榜样——孔子
《论语》读后感:我的榜样——孔子
这学期,老师组织我们阅读《论语》,我每每被孔子的情怀所感动,有了很多收获。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孔子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子之善教,在于以自身无比之精诚、无限光辉之德的人格来感召学生,引发其竭力求学明道而不肯休止。学生自觉开启自身生命真诚来契接孔子之教训,竭尽所能以奋进,使生命愈发精纯。孔门师生互以生命之真诚相感通,于此见之。
孔子不怕困难,始终坚持学习,孔子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都热心教导,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位现代教师的学习,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指点,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反省,鼓励学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还要经常向孔子,能坐下来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诱导学生立志。也就是说,我希望我们的老师除了教授我们一般的知识和技能外,尤其要重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孔子不但有大度的气概,而且做事从来都一丝不苟,对自身要求也非常严格,现代许多人已抛弃了这种观念。我是一名高一学生,目前虽然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缺点,我做事缺乏耐心,我做事没有执着的追求,我做事没有坚毅的品质,我与人相处并不是很大度,我对自己还缺乏严格的约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的发展。读了《论语》,了解了孔子,我幡然醒悟,我的学习生涯还很长,我要好好珍惜这珍贵的学习时光,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丰富知识,还有培养优秀的品德,我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描写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以下是《论语》中对一些人物形象的描写:
1. 孔子: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智者和教育家。他强调道德修养、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
2. 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勤奋好学、谦虚有礼、品行端正。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非常高,称其为“贤哉回也”。
3.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勇敢直率、敢于质疑、勇于改过。子路的性格比较鲁莽,但他对孔子非常忠诚,是孔子的得力助手。
4. 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形象是聪明机智、善于言辞、富有经商头脑。子贡在政治和商业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对《论语》中部分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每个人物在不同篇章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论语》中人物形象的信息,可以阅读原著并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
读《论语》试述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卒于公元前479 年.他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论语》中,能体现出很多孔子所推崇的教育思想及理念,学习了解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为仁由己" 。孔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孔子"反求诸己"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学生只有具备自我教育和反思的能力,才能自立,自强,自信,辨别是非,才能自觉抵制环境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第一,"为仁由己"要求学生应具备自主意识,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孔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随波逐流,他一向反对"乡人"的角色,强调人要有独立意识.子贡曾经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回答说:"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第二,要求学生自立,自强.孔子提倡"不怨天,不尤人"的品格.在孔子之前,人们相信宿命论,普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来决定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孔子的思想唤起了人文精神的崛起,强调命运就掌握在人自己的手里,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的.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括.孔子虽然认为"性相近",但他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
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即"习相远".由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人的智力,能力,情感通常是不一样的,对优秀的学生可以传授深奥的学问,对普通的学生就只能传授一般的学问了.因此.教育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跟孔子学做人----论语给我们的启示(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
•
对于自己的言论忽然红遍网络,褚 树青对媒体说:“在不少人看来,乞丐 和拾荒者是肮脏丑陋的,也是低智商的。 但我认为,知识不分高低贵贱,学者可 以到图书馆求知,乞丐和拾荒者同样有 这样的权利。其实他们的素质一点都不 差,有着很强烈的文化需求,只是生活 所迫没有时间坐下静静阅读罢了。他们 每次看书前都会主动洗手,甚至读的书 报层次比普通读者还要高。”
•
按照英航的规定,飞机在空中遭遇 事故时,机组人员有义务牺牲一切来确 保乘客的安全,除非乘客不要他们那样 做。因此,丢不丢下机长,只有问问乘 客了。在乘务长的授权下,另一名空姐 走到客舱内,她稳定了自己的情绪,然 后说,我们遭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生死 不明的机长被吊在寒冷的机舱外,丢不 丢下他事关我们的生死,请大家考虑后 表决,赞同丢掉机长的人请举手,举手 的人超过半数,我们就将丢下机长。
•
褚树青理想中的图书馆,是公平、开放、 现代、多元、无门槛和舒适的。为此,他在 《服务公约》发布会上讲到:“我的终极目标, 就是把杭州图书馆打造成为每一位读者的天 堂。”
为实现这一目标,褚树青上任后,在全国 同行中率先推出免证阅览制度,任何人进馆借 阅书籍都不需证件和费用。2003年,他又联合 当时杭州地区1市5区的9个公共图书馆,推行 了借阅“一证通”。为让外来务工者也能享受 到这一服务,褚树青经过努力,从2008年起, 凡在杭州工作者都享受到了这一待遇。
读《论语》300字感悟(精选8篇)
读《论语》300字感悟(精选8篇)
读《论语》300字感悟篇1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意义的事。
读《论语》300字感悟篇2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在讨论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已经论证了是他错了,可他却还要与我争执,我当时心里就有些瞧不起他,甚至不想跟他玩了。可我突然想到了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想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不过是这一个看法与我不同而已,他还有那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呢,我又怎么能轻视他呢?
越读《论语》我就越发感受到孔子的伟大。《论语》里的每一句、每一条都在教导我们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们修身养性,教我们为人处世,教我们做人要具有“君子”人格。品德高尚、待人诚信、谦虚好学,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虽然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们的《论语》都还没有读完,但这样一部伟大的论著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读完的。它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给我们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谓学海无涯,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会把《论语》一直读下去,还要继续读更多的好书,就让我沉浸在中华经典中肆意徜徉吧!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
关于《论语》(六则)中孔子关于人格、道德性和意识的解读关于《论语》,其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或再传弟子根据笔记和记忆整理出来的一本语录体散文集。
(一).人格道德性
人格与身份
何谓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孔子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人格与财富
一般认为儒家是不屑于谈论个人利益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也。但是,儒者也是人,也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生存。
挣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虽然很少谈到个人利益。但是他也并不仇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是说人人都期望富贵,但是用不正义的方式得到富贵,不会长久;人人都厌恶贫贱,但是
如果想用不正义的方式摆脱贫贱,贫贱不会离开。
贫富观:贫而乐,富而好礼。贫穷和富贵是孪生兄弟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也都经历过贫穷和富贵的人生阶段。最重要的是面对这两者的心态。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就是说贫穷的时候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要怨天尤人;富裕的时候要知礼,不要傲慢狂妄。
从《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之道
语
问题。
一 .
待己之道
把“ 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 , 作为实现 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他说 : “ 君子博
学而E l 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1 . 重视修养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 总
( 子・ 》。 徜 劝学 )
3 . 坚守信仰
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 大吃一惊 , 因为此曲正好名叫 《 文王操 ,而他事 》 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这种发展 自 我、 完善自我的强烈欲
望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 自 也 然 值得后人敬仰。孔子用他的经历告诉我 们提高自我修养需要 “ 如切如磋,如琢 如磨” (诗经・ 《 卫风・ 淇奥》 ,意思是 )
孔子提醒我们的事非常简单你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一定看到别人做得好做得不好这个时候你都要问自己做得好我跟他学做得不好我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样论语里仁自省其实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战国时荀子则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
莨 譬 | | k 裴
“
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 凤凰啊 ! 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 衰败啊?以 前做错的就算了, 从今往后
你得改了。 算了吧 , 算了吧! 今天从政 很危险啊! 他也不看孔子,就这么唱 ' ,
着过去了。这里的凤其实就是指孔子。 孔子一听, 知道是在讽刺 自 己,就赶紧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发言稿
《论语》是一部收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在孔子和弟子们相处之中,孔子所表现的形象是及其生动和多变的,在我看来,主要为一下几个方面。
1.博学多才。孔子是十分好学的,韩愈在《师说》里写道:“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证明了孔子拜师很多,为了学习知识,他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向很多人学习,得到了很好的城果。《论语》中大约有九则孔子自述,其中显示对学问的孜孜以求成就了孔子的博古通今,并通过学习孔子修养身心,端正人生态度,思考、认识生命的意义。《为政》中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幼年立志于学,一生不间断地学习,刻苦地学习,韦编三绝至今传为美谈;《述而》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孔子不但刻苦学习,并且以此为乐。这里说出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为了理想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都忘了年岁已暮。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一个享受学习的孔子形象跃然纸上。孔子不但勤学,而且好问。《乡党》中有他“入太庙, 每事问”的求学态度。孔子学的刻苦不是说他学的痛苦, 恰恰相反, 孔子是提倡乐学的。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孔子立志于学,并端正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乐在其中,享受在学习之中,达到学习的理想境界。这是值得我们中文系学生向孔子学习的地方。这样渊博的知识为孔子传播自己的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社会名流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也得以向统治者推荐自己的治国方案。
读孔子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孔子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孔子的心得体会篇1
有幸拜读了陈家昌教授撰写的《论语》导读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那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在生活如何去寻找快乐。
苦中作乐
我以为古来善苦中作乐者莫过于孔子。试观孔子一生,虽心怀天下而不得用世,虽才华绝代而无人能识,先后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在适楚途中始得一觉悟,乃自卫返鲁,删诗正乐作春秋以终世,其经历可以说是辛酸悲苦极了,然而孔子始终没有过怨言。他抱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信念;安于“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和弟子燕居闲谈悠然论道以为乐。这种“嶷巍荡荡,随之自然”的雍容气度,“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广阔胸襟,真足以为万世师表。
既然吃苦在所难免,我们就应该乐着吃,而不是苦中吃。换一种态度对待苦难,生活会少一分苦难,多一分容易;少一分忧愁,多一分快乐;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数十年,若经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么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应该学会苦中作乐。有的人感叹教师的工作又苦又累,钱又少,但是若能帮这项工作看成一种享受,学生的进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们的工作会开展的更好。
苦中作乐,是做人的积极态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乐的姐妹。
课本_论语选 孔子的为人
孔子的为人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6。”─为政第二.四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时,便立志发愤向学。有,音ㄧㄡˋ,同“又”。
○2三十而立:三十岁时就能明道守礼,懂得立身处世之道。
○3不惑:能通达事理而没有疑惑。
○4天命:指上天所赋予的使命。
○5耳顺:耳闻其言就能知道说话者的心意。
○6从心所欲不踰矩:随心意行事,而不会踰越法度。从,随。踰,音ㄩˊ,超越。矩,木工用以画方形或直角用的曲尺,此处引申当“法度”讲。
章旨孔子自述一生为学修业的历程。
研析此章乃孔子晚年自言为学进德的历程与境界。他认为自己并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靠着不断求知来提升自我。十五岁就“志于学”,所学包括求取知识和学习做人的道理,尤其偏重于后者。三十岁时就能卓然自立,言行都能合乎礼法。“不惑”是指遇到问题时能够明确地分析、果决地判断,不致于陷入迷惑。“知天命”是指明白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努力去实践,至于是否能达成,就无须去计较成败得失了。“耳顺”指听到别人的言论,就能知道他的旨意,不论毁誉褒贬,都能处之泰然,展现宽容的气度。“从心所欲,不踰矩”是指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从容自在,又不会踰越礼法,达到圆融自得的最高境界。
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三岁,这段话是他在离开人世前对自己生平的回顾,展现出不断学习与力求上进的态度,可说是“终身学习”的最佳典范。
名言◎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来造就自己。(德国‧歌德)◎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精选文档
从《论语》⼈物点评看孔⼦的“仁”-精选⽂档
从《论语》⼈物点评看孔⼦的“仁”
孔⼦的学说,从“礼”开始,进⽽⾄
“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核⼼。孔⼦卓越于⼀般的儒⽣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对各⾊⼈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肯某⼈为“仁”,唯赞颜回“其⼼三⽉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孔⼦对诸多⼈物四两拨千⽄的评点不仅⾔微知著,颇具⼈物品藻的意趣,⽽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
当把“仁”作为⼀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处。孟武伯问孔⼦,⼦路、冉求和⾚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分别列举了三⼈的政治能⼒,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回“不知其仁也”。季康⼦问⼦路、⼦贡、冉求三⼦从政,孔⼦则
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路果敢有勇能任事,⼦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只是肯定了三⼦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张问孔⼦,令尹⼦⽂、陈⽂⼦“仁矣乎?”,孔⼦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令尹⼦⽂三免三任,
交接⼯作负责到位,忠⽽⽆私。陈⽂⼦违乱求治、不污其⾝,洁⾝⾃好,但孔⼦皆不许其为“仁”。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
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一)
【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教育理想崇高,被孟子誉为“圣之时者”。孔子的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依旧不减,他的思想与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孔子;学者;维护者;圣人;导师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他是一个平凡谦恭的人,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话。曾经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经有人把他贬入地狱。但是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统制力的思想家,人们不得不通过他而思维,不管是否认同、是否继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论语》的记载对孔子做一次浅近的解读。
一、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
《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缘于他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学习”指的是学习周礼。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孔子在对待学问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张治学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浮夸偏颇、懒惰懈怠的劣习。孔子不仅自己乐学善思,更对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也去勤奋好学。二、等级制度的维护者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大夫逐利,士与庶人或富而骄,或贫而谄。这样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看孔子的为人
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庙供奉着孔子。孔子离开我们已经有2486年,但孔子的思想至今还影响我们的生活,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全世界。但是真实的孔子是怎么样的呢?恐怕了解的人不多。其实孔子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头顶有个坑,额头凸出,人高马大,没有现代文人的气质。孔子的话很朴实,朴实得现代人觉得有点“傻”,但又很深邃,深邃得现代人还琢磨不透。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不容纳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主张在生前是不被重视的,他用14年带着他的几位弟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位诸侯王起用他,只有沮丧回到鲁国(无功而还),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孔子的地位才逐渐提高起来。所以鲁迅先生认为孔子“是权势者捧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敲门砖”。关键是孔子被权势者捧了二千多年,而且久捧不衰。尽管孔子之后很多学者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修正、诠释,但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孔子。孔子被久捧不衰的原因我认为有二:一是孔子的思想是和平时代统治阶级的治国境界(仁治),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二、孔子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好公民的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有“人如
果能按《论语》说的做一句,便是圣人”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太夸张)孔子的思想怎样形成的?我认为孔子思想的形成起码具备二个条件:1、时代的产物。一是周朝初期的文明奠定了孔子的思想基础;二是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子争鸣的格局为孔子施展表现的舞台。2、孔子自身素质。孔子不但具备一个思想家的广博、睿智和执着,而且还具备有三种好人的素质:好长辈、好老师、好公民。所以说孔子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者。以下我从《论语》里的记载来谈谈他具备的这三种好人的素质。
一、好长辈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谈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女儿嫁给他。)公冶长曾蒙冤蹲过监狱,孔子没有嫌弃他,而是替他开脱,并将女儿嫁给他;《孔子家语?弟子解》说公冶长"为人能忍耻",说明公冶长心胸宽广,不因被误投监狱而耿耿于怀不能自拔。足见孔子对公冶长的为人是了解的并认可其才品,对女儿的幸福是负责任的。我认为孔夫子为人不迂腐。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
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谈论南容,说他“国家政治清明时,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遭受刑罚。”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我认为作为圣人的孔子也免不了世俗,孔子虽看中南容为官,但更看中南容的人品。《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说道:“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把《诗经》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几句诗读了又读,孔子才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他。所以孔子把侄女嫁给南容,是经过一番慎重考察南容的为人处世的。作为长辈的孔子可算尽职到家了(确实是好长辈)。
《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可见孔子是很看中年轻人,他的弟子曾子和他的孙子子思都发扬光大他的思想。
二、好老师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而且是大教育家,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要成为一位大教育家,首先一定要是位好老师。
1、讲究学习方法
《论语?学而篇第一》,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说:“学到了东西,并时时复习,不也是很愉
快的吗?”《为政篇第二》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说:“温习旧的东西,而能有新的体会,便可以
做老师了。”)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说:“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疑惑。”)孔子这些学习道理大家都很熟悉也很浅显,但我们却经常做不到。由于现代人的浮躁心理,不但不会把学习当成一件轻松的事,更不会把温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2、重视学习兴趣
《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以学习为乐趣。现在有的孩子读书、弹琴、画画等是被家长包办或强迫的,哪里有乐趣可言。
3、主张师生平等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不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季路陪侍着孔子。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皮裘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
么不满。”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说:“安慰老人,信任朋友,关怀青年。”师徒的交谈,那么坦诚,毫不保留,探讨问题时平等相待。平时我们谈到传统教学,就认为是师道尊严。二千多年的孔子与学生对话,是那么平和而谦逊,毫无掩饰地表白自己的观点,而现代教师有几个人能比孔子做得更好呢。
4、追求教育平等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说:“人人我都进行教育,没有任何区别”)孔子的学生有种田的(曾子),有樵夫的(子路),有经商的(子贡),有坐过监狱的(公冶长)。但孔子“有教无类”是有条件,孔子说:“只要主动送给我一点拜师薄礼(干肉),我从没有不教诲的。”孔子是一个心胸坦荡的人,他既阐明自己的教育观,又不回避应有的报酬。后人经常把孔子看成一位虚伪的人,是一种误解。
陈亢问于伯鱼(孔鲤,孔子的儿子):“您在老师那里得到不同于一般人的教授吗?”伯鱼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我退回来就学《诗》。另一天,他又独自站着,我又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了《礼》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