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四、防治原则 目前研究对免疫低下儿童接种VZV的减毒活疫苗,有防止或限制水痘感染的作用。 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VZIg)接种,可预防免疫抑制病人水痘的感染。于接触72h内注射VZIg可降低水痘的显性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试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泛苷洛韦及干扰素可缓解水痘和带状疱疹的局部症状
*
免疫力 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极少再患水痘。但体内所产生的病毒中和抗体,不能有效地清除神经节中的病毒,故不能阻止带状疱疹的发生
*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水痘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都较典型,故很少借助于微生物学检查进行诊断,必要时可用刮取病损皮肤基底部细胞涂片,H-E染色,检查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细胞,亦可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VZV抗原,有助于快速诊断
*
带状疱疹的特点: 带状疱疹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以躯干中线为界,好发部位为胸、腹和面部。如侵犯三叉神经眼侧枝,可波及角膜引起角膜溃疡甚至失明偶尔也有发生脑炎
*
在肿瘤晚期或免疫抑制病人,有时可见到播散性带状疱疹。由于感觉神经受刺激,发病1-4 w内局部痛觉非常敏感。本病多见于成年人,特别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散发,不引起流行
*
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3种: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急性的全身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在青春期初次感染较大剂量的EBV者可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颈淋巴腺炎、脾肿大、肝功能紊乱和以异形淋巴细胞为特征的单核细胞显著增多。由唾液排出病毒可持续6个月之久,预后一般良好
*
2 病毒增殖性感染相关的抗原包括: (1)EBV早期抗原(EA):是病毒增殖早期诱导的非结构蛋白,EA出现是病毒活跃增殖,感染细胞进入溶解性周期的标志 (2) EBV衣壳抗原(VCA):是病毒增殖后期合成的蛋白,存在于胞质和核内 (3) EBV膜抗原(MA):是病毒的中和性原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一种病”
般全身症 状和皮疹 均较轻 。
2 重 症 水 痘 : 般 多 发 生 在 白 血 . 一
亲神经性 , 神经疼 痛特点 。 有 临 床 中 患 带 状 疱 疹 的 人 ,绝 大 部 分
因 病 、 巴 瘤 等 恶 性 病 或 免 疫 功 能 受 损 病 儿 童 时都 患 过 水 痘 病 。 此 笔 者 认 识 到 , 淋 儿 , 出 现 高 烧 及 全 身 中 毒 症 状 。 出 疹 同 是 一 个 人 , 童 期 患 水 痘 , 人 期 或 中 会 儿 成
毒 , 个 伎 俩 ” 在 儿 童 期 感 染 此 病 毒 后 , 有 带 状 疱 疹 的 中 老 年 人 ,还 是 应 当 避 免 两 。
可 出 现 水 痘 病 ,少 数 人 也 可 呈 现 隐 性 感 与 孙 辈 婴 幼 儿 密 切 接 触 。 这 样 看 来 两 者
染 状 态 而 不 表 现 水 痘 症 状 。 此 后 ,病 毒 均 有 传 染 性 。
只 - ,间 j 早 后 1 体 温 高 达 4  ̄ 上 , 疹 融 合 形 老 年 时 再 患 带 状 疱 疹 , 是  ̄- 不 同 、 周 0 C以 皮 但 带 成 大 疱 形 疱 疹 或 出 血 性 皮 疹 , 离 心 分 晚 不 同 , 病 性 是 一 致 的 。 状 疱 疹 是 水 群 ,和从 来 没 有 发 过 水 痘 的人 及 没
、
从 病 原 体 看
有 接 种 过 水 痘 疫 苗 的 人 ,有 被 传 染 的 可
水 痘 和 带 状 疱 疹 均 是 由 水 痘 一带 状 能 。 带 状 疱 疹 患 者 的 水 疱 液 中 含 有 大 量 疱 疹 病 毒 引 起 的 疾 病 , 此 有 人 说 它 们 的 病 毒 ,对 水 痘 一带 状 疱 疹 病 毒 无 免 疫 因 是 “ 根 绳 上 的蚂 蚱 ”有 人说 是 “ 种 病 力 的儿 童 , 触 疱 液 后 可 能 会 发 生 水 痘 。 一 , 一 接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编写章节内容: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麻疹【教学内容和要求】1、了解麻疹的流行规律及特点。
2、熟悉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
3、掌握临床表现、出疹规律及特点。
4、掌握麻疹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5、掌握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我国自60年代始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后儿童的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
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开始增高,可能与流动人口增加及农村免疫接种率低、麻疹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在前驱期及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当易感者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到达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约感染后5~7天,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此时为临床前驱期,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及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也可在分泌物和体液中发现麻疹病毒,此时患儿的传染性最强。
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
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
由于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等。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
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
目前发病者在未接种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及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者:水痘入侵萧星寒南枝来源:《科学Fans》2021年第08期青婉还在梦中,忽然被同伴唤醒。
“醒醒,准备出发了。
”这名叫红蓉的同伴兴奋地说,“去下一个宿主那里。
”这个消息像一道能量巨大的闪电,在水痘病毒大营里迅速传播开来。
水痘病毒们都兴奋地窃窃私语起来,浪涛一般的声音,从营地这边,一直传到营地那边。
“静一静!静一静!”青婉所在的这一支小队的队长白贝对大家讲话,那是一个身材特别魁梧的大家伙,一般水痘病毒的直径只有180nm,而他起码有210nm。
“去宿主鼻黏膜的小队已经出发3天了,按照行程,他们今天应该到达指定位置,并展开一系列的攻击,促使宿主不停地打喷嚏。
”白贝说,“接下来,就该我们这些留守咽喉部的水痘大军上阵了。
我们将借着喷嚏的力量,离开这位宿主,去下一个宿主那里,开辟第二,不,全新的战场!”水痘病毒们嚷嚷:“我们去!我们去!我们去!”红蓉也跟着喊:“我们去!我们去!”青婉向来有些瞧不起白贝队长。
她觉得自己的身材更为纤细,身姿更为妩媚,行事作风也更为果决狠辣,自己才应该当队长,而白贝之所以能当队长,不过是因为他资格老而已。
所以,大家都在欢呼的时候,青婉保持了她女巫一般矜持的沉默。
科学知识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简称VZV,正式名称叫人疱疹病毒3型(HHV-3),这是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它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Varicella),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少数人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潜伏病毒再激活致感染复发,引起带状疱疹(Zoster),因此这种病毒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是一种中等大小、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现已发现的疱疹病毒有100多种,分为oc、p、y三个亚科,能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感染仅局限于人类及部分高级灵长类动物。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结构与组成
直径为150~200nm 病毒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衣壳
子粒组成 包膜表面有许多病毒糖蛋白构成的包膜突起 病毒核心含线性双链DNA分子 疱疹病毒的基因组较大,至少编码100种以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2. 致病性
人群中EB病毒感染广泛存在,病毒可长期潜伏体内 1.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病人 2.传播途径:唾液感染,输血传播,未见垂直感染 3.所致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 鼻咽癌 淋巴增生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五)疱疹病毒的感染类型
疱疹病毒在人群中感染广泛,其主要感染类型有: 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病毒感染增殖,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引起机体病理变化和出现临床症状,包括原发感染和复发性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感染细胞内能检测到病毒的基因组但检测不到病毒的颗粒,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5)潜伏感染和复发
HSV:潜伏感染和复发感染: 潜伏感染:原发感染后,部分病毒可沿神经髓鞘到达神经节,以潜伏状态与机体 处于相对平衡,不引起临床症状,此为HSV潜伏感染; 复发感染:在各种非特异性刺激下,潜伏的病毒激活增殖,病毒沿神经纤维索下 行至感觉神经末梢,至附近表皮细胞内继续增殖,引起复发性局部疱疹,此为 HSV复发感染; 特点: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见在唇鼻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 出现成群的小疱疹; 潜伏感染部位:HSV-1为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 HSV-2为骶神经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微生物学检验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微生物学检验关键词:细胞库菌株培养中心 atcc 北纳细胞网(一)检验程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检验程序同图29-1。
(二)标本的采集VZV感染者几乎均出现皮肤水痘或疱疹。
水疱内液体含有高浓度的无细胞病毒,且采集方法简单易行,故水疱液体是确诊VZV感染的最主要标本。
PCR检测可以拭子采集水疱液,置病毒运输培养基或生理盐水。
VZV DNA很稳定,PCR法检测可采集血清、血浆、全血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elear,PBMC)保存于-20℃。
然而,VZV极不稳定,-20℃冰冻后病毒活性极大地降低。
故病毒培养时,应尽早接种,否则标本应加冷冻保护剂保存于-80℃。
(三)标本直接检查1.显微镜检查最原始且最简单易行的是Tzanck试验,方法是取水疱基底部含有细胞的标本涂片,用瑞特-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
镜检可见多核巨细胞、多个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由于HSV、VZV感染均可以观察到此形态的病变细胞,故此方法不能用于VZV的特异性诊断。
2.抗原检测VZV抗原检测是住院病人VZV,感染的首选实验诊断方法。
采用无菌皮肤刮勺用力刮取疱疹基底部含细胞的标本,涂片,用低温丙酮固定,室温干燥,加荧光标记的VZ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37℃潮湿的培养箱中染色培养半小时,洗去未结合抗体,加盖玻片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也可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VZV抗原。
3.核酸检测PCR技术彻底改变了VZV,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和散播性感染的诊断,是诊断VZV感染的重要方法。
由于皮肤损伤部位标本易采集,且疱疹液VZV浓度高,PCR检测阳性率高,成为VZV诊断及基因分型的理想标本。
VZV相关面瘫等患者皮肤表面无明显疱疹,可采集痂结或皮肤刮取物进行PCR检测。
血清、血浆、全血、PBMC、CSF标本均可用于PCR检测。
此外,PCR技术可快速鉴别VZV与其他病毒,特别是HSV-1和HSV-2引起的疱疹。
带状疱疹ppt课件
眼部:无环鸟苷眼药水。
6、皮质激素:一般不用,但眼部带状疱疹、 老年患者为减轻神经根损伤, 可短疗程小剂量口服强的松。
4、皮损:
红斑 丘疱疹群
水疱群
பைடு நூலகம்
壁薄、紧张不易破 疱液清、大小形态一致 群集、带状排列、单侧分布
干涸脱屑
遗留色素 浅疤痕
5、自觉症状:神经痛。 6、病程:2~4周。
特殊类型:
1、顿挫型:只有神经痛,无皮疹发生。 2、眼部带状疱疹:三叉神经支受累、上
眼睑、额部、头顶出现水疱群,炎症重 可累及角膜、眼球。 3、耳带状疱疹:膝神经节受累,可影响 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导致面瘫、 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四、诊断
1、群集性水疱 2、单侧性分布 3、带状排列 4、神经痛
五、治疗
1、抗病毒:①无环鸟苷0.2 q4h .五次/日, 口服或静滴0.25 q8h. ② 病毒唑。
2、止痛:止痛剂:颅痛定、卡马西平。 3、免疫抑制剂:干扰素、聚肌胞、斯奇康 4、营养神经: vitB1、 vitB12、肌苷。
无糜烂:炉甘石洗剂。
一 病因
水痘—带状庖疹病毒感染
二 发病机制
水痘—带状庖疹病毒
无免疫力者
水痘 感觉N末梢 脊髓后根
隐性感染
神经元
细胞免疫力
神经痛、水疱
受累神经节发炎、坏死
三 临床表现
1、好发季节:春秋季。 2、前驱症状:全身不
适、乏力纳差、皮肤 灼热感、神经痛。 3、好发部位:神经分 布区:三叉、颈部、 肋间、腰骶部。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考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常见病毒的感染【内容讲解】第一节概述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一)形态结构1.大小和形状:大小:测量单位用纳米表示,一般在20-300nm之间。
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形、砖形、蝌蚪形等。
2.结构(二)病毒的增殖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异常增殖: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缺陷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三)噬菌体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受体,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溶菌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四)非寻常病毒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
朊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
朊粒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引起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克雅病(CJD)和Kuru病被认为与朊粒感染有关。
二、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科、属、种3级或科、亚科、属、种4级。
DNA病毒、RNA病毒、DNA和RNA逆转录病毒三大类。
按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等。
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可分为肝炎病毒、出血性热病毒、疱疹病毒等。
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人类传染病病毒
目录
01 生物学性状
03 免疫性
02 致病性 04 微生物学检查
05 防治原则
07 传播途径
目录
06 病症特征 08 认识误区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是指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 体内,少数病人在成人后病毒再发而引起带状疱疹,故被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病症特征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在儿童初次感染时能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而潜伏体内的病毒受 到某些刺激后(如:劳累,炎热,寒冷,X射线照射等)复发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故称为水痘 一带状疱疹病毒。
VZV属疱疹病毒属,其生物学性状与单纯疱疹病毒(HSV)相似,但只有一个血清型。培养VZV常用人成纤维 细胞以及猴的多种细胞,3—14d左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如多核巨细胞(CPE)的形成及受感染细胞核内产生 嗜酸性包涵体。
培养VZV常用人成纤维细胞以及猴的多种细胞,3天至2周左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如细胞核内包涵体以及 多核巨细胞的形成。病毒在细胞与细胞间扩散,再感染邻近细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致病性
水痘
带状疱疹
病毒经呼吸道粘膜或结膜(conjunctiva)进入机体,经2次病毒血症,病毒大量复制,扩散至全身,特别是 皮肤、粘膜组织。约经2周左右的潜伏期,因上皮细胞肿胀、气球样变、组织液的积累,全身皮肤出现丘疹、水疱, 有的因感染发展成脓疱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比面部和四肢多。
认识误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本病主要侵犯皮肤和神经,出现皮肤丘疱疹,成簇 单侧发生,常伴明显刺痛。民间常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本病在解放以前没有特效的办法,治疗非常困难, 疗效也不佳,遗留后遗症的机会也非常多。所以民间流传着很多看来不合时宜的方法或认识误区。下面就这些误 区逐一介绍
水痘带状疱疹——理论知识讲解
(herpes zoster)
病因与发病机制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感染引起。 VZV呈砖形,核酸为双链DNA。 只有一种血清型,现已命名为人疱疹病毒3型( HHV-3)。 VZV对体外环境的抵抗力弱,在干燥的痂内很快 失去活性。
人是VZV唯一的宿主。 具有亲皮肤性和亲神经性。 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疱液和血 液中。
鉴别诊断:前ຫໍສະໝຸດ 期:肋间神经炎、胸膜炎、胆囊炎、胆 石症、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偏 头痛等。
皮损:单纯疱疹、脓疱疮等。
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
治疗以抗病毒、止痛、减轻炎症、防止继发 感染和并发症为原则。
1.内用药治疗: (1)抗病毒: 口服阿昔洛韦(5-10天)、伐昔 洛韦(7天)、泛昔洛韦(7天)等。 (2)止痛: 去痛片、消炎痛、卡马西平、可待 因、度冷丁等。 (3)营养神经的药物:维生素B1、B12。 (4)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
皮损:先出现红斑,继之集簇性丘疱疹、水疱 ,疱壁紧张,疱液清,疱群间皮肤正常。 沿某一神经呈条带状分布,不超过身体正中线 。 好发于肋间、颈、三叉、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3~4周。 恢复后,约30~50%中老年患者可遗留顽固的 神经痛。
特殊部位
眼部带状疱疹: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可累及角 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耳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面神经的运 动、感觉神经纤维,产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 疹时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症,又称RamsayHunt综合症。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损消退4周后神经痛持续 存在。 其他:顿挫型(无皮损)、不全型(仅有红斑、 丘疹)、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泛发型(同 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和播散型。播散型为病毒 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脑等 器官。
带状疱疹产生的原理是啥
带状疱疹产生的原理是啥带状疱疹,也称为带状疱疹病毒性感染(Herpes zoster),是由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简称VZV)引起的一种疾病。
V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家族,是水痘(chickenpox)的病原体,也是带状疱疹的致病原。
带状疱疹病毒进入人体后,会首先感染皮肤和粘膜细胞,然后通过神经传导系统进入感觉神经节,在那里潜伏并建立慢性感染。
当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受到其他诱因影响时,病毒会重新激活,并沿着感染过的神经传播,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病。
具体来说,带状疱疹的产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首次感染:当人体初次接触到带状疱疹病毒时,可能会出现水痘(chickenpox)的症状。
这是由于病毒在机体内进行复制和繁殖,引发全身性感染。
水痘通常在儿童期发生,但也可能在成年人中发生,特别是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
2. 隐匿感染:在水痘病程结束后,病毒未完全清除,而是潜伏在感染过的感觉神经节中,形成隐匿感染状态。
在此期间,病毒的基因组与宿主细胞合并,被形成病毒颗粒包裹的核蛋白复合物所表达。
3. 病毒激活:在免疫功能低下、年龄增长或其他疾病的影响下,带状疱疹病毒可以重新活跃。
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开始从感染过的感觉神经节中释放出来,并通过感觉神经纤维沿着神经传送。
4. 神经传播:带状疱疹病毒主要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播,通常是沿着脊髓的传送。
病毒沿着特定的神经根分布,常见的是胸部和腰部的神经根。
这种沿神经分布的传播是带状疱疹的特征之一,通常在身体的一侧出现疱疹,并沿着这条神经线形成带状分布。
5. 发生病理损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病理损害主要表现为神经炎和皮肤病变。
感染的神经根周围的皮肤会出现疼痛和刺痛的感觉,接着在这一区域出现红疹、水疱和糜烂的病变,伴随明显的疼痛和痒感。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的产生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内感染、隐匿与激活,并通过感觉神经传导系统进行神经传播而引发的。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怎样减毒传代的?背景介绍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少数病人在成人后病毒再发而引起带状疱疹,故被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1972年日本BIKEN研究所的高桥理明博士通过分离、传代获得到OKA水痘毒株(第28代),主要用于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白血病的水痘高危儿童。
因为OKA水痘毒株来至于名叫OKA的水痘患儿胞浆液中,因此命名为OKA水痘毒株。
Oka株水痘病毒传代史临床水痘患者的痘疱液(OKA株)接种人胚肺细胞(HEL)(1代)。
培养得到人胚肺细胞(HEL)(1代)接种于人胚肺细胞(HEL)传10代。
培养得到人胚肺细胞(HEL)(10代)接种于豚鼠胚细胞传12代。
培养得到豚鼠胚细胞(12代)接种于WI-38人二倍体细胞传3代。
培养得到WI-38人二倍体细胞(3代)接种于MRC-5人二倍体细胞传2代(28代)。
备注:MRC-5即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物,为进一步培养减毒的培养基。
国内使用的OKA株介绍获得BIKEN研究所OKA水痘毒株的生产商全球范围内共四家,国外三家,国内一家即: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
OKA株(28代)经MRC-5人二倍体细胞再次传代,国产水痘疫苗于2000年问世。
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危害及预防水痘的危害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引起的儿童期常见急性传染病。
该病以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为特征。
VZV 感染后可在人体三叉神经节、胸和腰背神经节中建立潜伏感染。
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 则病毒可被激活, 从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神经到达皮肤, 引起带状疱疹。
水痘在儿童中常表现为自限性, 症状较轻。
然而水痘的危害性在于其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有继发性皮肤感染、肺炎、脑炎、心肌炎、肝炎和Reye 综合征等。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愈合后残留的病毒潜伏于脊神经后根及颅神经的神经节中,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下降时,病毒重新复活发生带状疱疹。
在所有神经系统的疾病中,带状疱疹发病率最高。
1. 带状疱疹的病因学带状疱疹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复活所致。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
首次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并导致出现水痘。
在病毒血症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进入表皮细胞,引起典型的水痘疹。
病毒接着进入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并通过轴突逆向输送到临近脊髓的脊神经背根感觉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永久性的潜伏在神经元中。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大约1%-7%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内,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中基因组复制数少于10个。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潜伏状态中是不传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发生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受累的感觉神经元中复活,形成完整的病毒体,接着这些病毒体会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穿透表皮,引起特有的疼痛性的皮肤带状疱疹,表现为簇集的丘疹水疱,密集地分布于受累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区。
2.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复发发生于约20%的血清学阳性的个体。
一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一生只复发一次。
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在同一皮节发生两次带状疱疹,极少数病例可复发数次。
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之所以成为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逐步减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CMI)反应的成分减少(功能降低)所致。
此外,任何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如白血病、骨髓移植、HIV感染、癌症等,都会大大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3.带状疱疹的传播带状疱疹皮损处含高浓度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经空气传播,导致易感者发生水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三、人疱疹病毒8型
人疱疹病毒8型(HHV-8),1993年从艾滋病患者伴发的卡
波济肉瘤(Kaposi sarcoma,KS)组织中发现。该病毒为双 链DNA(165kb),主要存在于艾滋病卡波济肉瘤组织和艾 滋病患者淋巴瘤组织。 HHV-8与卡波济肉瘤的发生、血管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及一些增生性皮肤疾病的发病有关。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9
二、临床意义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 水痘是VZV的一种原发性感染,也是儿童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传染 性强,2~6岁为好发年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儿童时期患过水痘,病毒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的感觉 神经节等部位,当机体受到某些刺激,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低下等, 均可诱发带状疱疹。
20
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HV-6的原发感染多见于6m至2岁的婴儿,感染后多无症状,少数
可引起幼儿丘疹或婴儿玫瑰疹。常急性发病。 病原体检查可采集早期原发感染病儿的唾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标本, 接种经PHA激活的人脐血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作HHV-6病毒分离。也可 用原位杂交和PCR技术检测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DNA。间接免疫荧光 法常用于测定病毒IgM和IgG类抗体,以确定是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
7
2.病毒分离培养
确诊HSV感染的“金”标准。
标本接种人胚肾、人羊膜或兔肾等易感细胞。HSV引起的CPE常在
2~3d后出现。 HSV-1和 HSV-2的单克隆抗体、HSV型特异性核酸探针等可用于鉴 定和分型。
3.特异性抗体检测
对临床诊断意义不大。
8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一、病毒特性
类似于HSV,其基因组为125kb的双链DNA; 具有30多种结构与非结构蛋白,部分与HSV有交叉; VZV能够在人胚组织细胞中缓慢增殖,出现CPE较HSV局限, 可形成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18
二、人疱疹病毒7型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疱疹病毒
◎从婴儿急性、慢性疲劳综合征和肾移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均
分离出HHV-7。绝大多数人都曾隐性感染过HHV-7,2岁以上的婴儿 HHV-7抗体阳性率达92% 。HHV-7主要潜伏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唾 液腺中,唾液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 ◎该病毒的分离培养条件与HHV-6相似,特异性PCR、DNA分析等试验 可用于病毒鉴定。因CD4分子是HHV-7的受体,抗CD4单克隆抗体可 抑制HHV-7在CD4+T细胞中增殖。由于HHV-7与HIV的受体皆为CD4分 子,两者之间的互相拮抗作用,将为HIV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临床标本主要有疱疹病损部位的涂片、皮肤刮取物、水疱
液、活检组织和血清。 可通过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或 PCR 方法,检测 患者组织或体液中VZV或其成分。
11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一、病毒特性
CMV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形态。
本病毒对宿主或培养细胞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人巨细胞病毒 (HCMV)只能感染人,在人纤维细胞中增殖。
第25章 疱疹病毒
主 要 内 容
概 述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第四节 EB病毒 第五节 其它疱疹病毒
THE2END
概 述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是一组中等大小、有包膜的 DNA病毒,现有114个成员,根据其生物学特点可分为三个亚 科:
α亚科:主要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属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 β亚科:主要包括巨细胞病毒(CMV),玫瑰疹病毒属的 γ亚科:主要包括淋巴滤泡病毒属的EB病毒(EBV)和细
细胞中增殖缓慢,初次培养30~40d出现CPE,细胞肿大变园,核 变大,核内出现绕有一轮“空晕”的大型包涵体,形似“猫头鹰
眼”。
12
二、临床意义
在人类CMV感染非常普遍,并且人是HCMV的唯一宿主。 初次感染多在2岁以下,大多呈隐性或潜伏感染,但在一定 条件下侵袭多个器官和系统可产生严重疾病。
型(HSV-1,2), 及水痘病毒属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人疱疹病毒6型(HHV-6)和7型(HHV-7)。
长病毒属的人疱疹病毒8型(HHV-8)。
3
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1.形态特点: 病毒体呈球形,核衣壳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线性双
链DNA,存在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核衣壳周围有一层厚薄 不等的非对称性披膜。最外层是包膜,有糖蛋白刺突。
体或EA-IgA抗体,滴度≥1:5~1:10或滴度持续上升者,对鼻咽癌有辅 助诊断意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 VCA IgM抗体阳性 率较高。
17
第五节 其它疱疹病毒
一、人疱疹病毒6型
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 virus-6,HHV-6)在人群中的感染十分普 遍,60~90%的儿童及成人血清中可查到HHV-6抗体,健康带毒者是主 要的传染源,经唾液传播。
16
三、微生物学检验
1.病毒分离 2.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测 检测病毒特异性蛋白质抗原(如病毒核
蛋白EBNA等)多采用免疫荧光法。
利用核酸杂交和 PCR或RT-PCR,可在病变组织内检测病毒核酸和病 毒基因转录产物。但核酸杂交法的敏感性低于PCR法。
3.血清学诊断 用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法,检测病毒VCA-IgA抗
HSV有HSV-1和HSV-2二个血清型 ; HSV的抵抗力较弱,易被脂溶剂灭活
5
二、临床意义
HSV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人类是其惟一的宿主。HSV包括 HSV-1和HSV-2两种不同类型。
1.原发感染 HSV-1 原发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或儿童,常为隐性感
染。 HSV-2原发感染为生殖器疱疹,大多发生在青少年以后 。
染膜蛋白(LMP),这类抗原的存在表明有EBV基因组。
②病毒增殖性感染相关的抗原,包括EBV早期抗原(EA)和晚期抗原
EBV衣壳抗原(VCA)和EBV(MA)。
15
二、临床意义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Burkitt淋巴瘤 多见于5~12岁儿童, 3. 鼻咽癌 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
2.培养特点:人疱疹病毒(EB病毒除外)均能在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
产生明显的CPE,核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病毒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 扩散。感染细胞同邻近未感染的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3.感染特点 :病毒表现为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后者病毒不增殖,
其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稳定地持续于细胞核内,刺激因素作用后可 转为增殖性感染。有部分病毒还具有整合感染作用,与细胞转化和肿 瘤的发生相关。
胞、活检组织、组织切片、支气管肺泡洗液等临床标本中的
CMV抗原。 3.抗体检测: 特异性IgG抗体需测双份血清以作临床诊断,同
时了解人群感染状况;IgM抗体只需检测单份血清,用于活动
性CMV感染的诊断。 4.病毒核酸:检测核酸杂交 、PCR
14
第四节
EB病毒
一、病毒特性
EB病毒系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病毒属 EBV抗原分为2类: ①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的抗原,包括EBV核抗原(EBNA)和潜伏感
4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一、病毒特性
球形,由核心、衣壳、被膜及包膜组成,衣壳
呈20面立体对称
含双股DNA,包括两个互相连接的长片段(L)
和短片段(S),L和S的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
包膜表面含糖蛋白,参与病毒对细胞吸附/穿 入、控制病毒从细胞核膜出芽释放及诱导细胞
融合。并有诱生中和抗体和细胞毒作用。
2.潜伏感染和复发 3. 先天性感染 HSV-2通过胎盘感染,易发生流产、胎儿畸形、智力 低下等先天性疾病。 4. HSV-2感染与肿瘤发生
6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 病毒体、抗原及其他标志物的直接检查
1)间接IFA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病毒抗原 2)电镜负染 3)Wright-Giemsa染色镜检,观察核内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
在孕妇,CMV原发或复发感染均可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或围产 期感染,导致胎儿畸形、智力低下或发育弛缓等
1.先天性感染
2.产期感染
3.儿童及成人感染 4.细胞转化以及与肿瘤的关系
13
三、微生物学检验
1.病毒分离:是诊断CMV感染的有效方法。 2.抗原检测: 主要应用特异性抗体作免疫荧光,直接检测白细
复发感染时,活化的病毒经感觉神经纤维轴索下行至皮肤,在其支配 皮区繁殖而引起带状疱疹。一般在躯干,呈单侧性,疱疹水疱集中在 单一感觉神经支配区,串联成带状,疱液含大量病毒颗粒。
10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皮疹特点即可对水痘和带状疱疹作出 诊断,但症状不典型或者特殊病例则需辅以实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