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政治(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第14章 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
第14章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1368~1644年)
14.1 复习笔记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1.明初的政治
(1)中书省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形成
①明承元制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总管一省军、政、司法。
②废除行省
1376年,废除行省,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司法、军政,合称“三司”。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
③废除丞相制度
a.1377年,设通政使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
b.1378年,朱元璋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
c.1380年,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专权谋反事件,废中书省及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建立内阁
a.明太祖仿宋制设立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明成祖挑选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设立内阁。
c.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英宗时,内阁票拟成为定制。
⑤票拟与批红
奏章先送到内阁,由阁臣提出处理意见,用墨笔书写在小票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称为票拟。皇帝看后,撕去小票,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称为批红。内阁票拟只有经皇帝批红之后才能生效,然后作为正式谕旨下发。
(2)监察制度的建立
①都察院
朱元璋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后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②六科给事中
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分六科,六科给事中负责稽察六部事务。
(3)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的创立
①五军都督府
a.明初,由大都督府掌管全国军队。为分散军权,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管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
明朝政治史之明代政治概述
明朝政治史之明代政治概述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349 字体大小: 【小】【中】【大】
明代政治概述
元朝末年,政治败坏,政权解体,民不聊生。在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大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脱颖而出,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了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朱元璋采用了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进一步增强力量,等待时机夺取全国政权。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把控制的地盘扩大到江浙、江西、河南各行省(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区)。在鄱阳湖会战大败陈友谅后,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但直到此时,朱元璋仍然奉农民起义军大宋政权韩林儿为主,使用龙凤年号。接着,他铲平张士诚,迫使方国珍投降,南征陈友定,势力向福建、广西等地区扩展。朱元璋见时机成熟,改用吴元年年号并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北伐中原,并于同年攻克山东诸郡。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这年闰七月,元顺帝放弃大都(今北京)出奔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随后徐达带兵进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从此元朝结束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国号明字,本意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说,红巾军领袖韩山童曾称明王,其子韩林儿又称小明王. 明即表示对小明王的继承,又寓奉天承运之意。
明朝建立之初面临的两大问题是进一步扫清残元势力和割据势力,以及整顿残破的经济以安定民生。明军四出,先后略定西北、四川、云南、东北,统一了除北元所控制的漠北以外的广大地区。与此同时,明朝着手清除元朝统治在中原以南地区的影响,改变相对落后的生产关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生产。
明代文学概论
明代文学
诗文: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提倡 复古;归有光等唐宋派反对,以“三袁”为代表 的公安派又给所后七子的复古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他们提出了反对贵古贱今,反对模拟古人,主张 文学要独抒性情、发前人所未发等,有其进步意 义。 四、明代文学各体概况: (一)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大发展 (二)明代在散文、诗词等旧体文学方面大为逊 色
明代文学
一、总貌:历史进程滞塞,造成了明代文学的复杂性 二、明代的政治 (一)实施封建专制统治 (二)严厉的控制思想文化 三、明代文学分期概况 1、前期 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划时代的作品。 诗文:刘基、宋廉、高启揭露黑暗现实,富有社会内容。如《卖柑者 言》、《秦士录》、《田家行》等。 诗歌:“王杨“为代表的“台阁体”,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 戏剧:朱有敦为代表的宫廷杂剧 文学的整理:章回小说和传奇戏得到了发展并趋于完善。 “前七子”的李梦阳和何景明等发起复古运动,提出“文必秦汉、诗 必盛唐”的口号
1
明代文学
2、后期
源自文库
小说:《西游记》,文人独创的世情小说《金瓶 梅》,英雄传奇《北宋志传》,历史小说《新列 国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短篇小说“三 言”“二拍” 戏曲创作: 徐渭《四声猿》,杂剧的最高成就。传奇以沈璟 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格律,注意与舞台演出的 联系;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注重内容和文采。 汤显祖《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优 秀作品。《宝剑记》、《鸣凤记》、《浣沙记》 等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政治斗争。
原题目:明代的政治制度及变革
原题目:明代的政治制度及变革
标题:明代的政治制度及变革
简介:
本文将探讨明代政治制度及其变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一、明代的政治制度
1. 皇权集中化:明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并颁布法律、制定政策。
2. 文官与武将:明朝政治制度中,文官和武将共同组成政府机构,分别负责文治和武力方面的事务。文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武将则通过军事训练和选拔而得到官职,双方共同管理国家。
3. 国家行政管理:明代设立了多个政府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等。各部门负责管理不同领域的政务,如人事任免、财政收支、礼仪等。
二、明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1. 科举制度改革:明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在
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逐渐形成庞大的官僚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富不均、题目内容陈旧等。因此,明代进行了一系列科举
改革,如延寿科举、八股文改革等,试图提高选拔官员的公平性和
能力。
2. 军事制度改革:明代的军事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初期,明
朝采用军户制,兵员由地方提供。后来,明代将兵员编入辖区内的
千户所、百户所等单位,建立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在明代晚期,明
朝进行了明代最大的军事改革——“营田制”,通过兵农合一,并组
建常备军,以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3. 土地制度改革:明代进行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如剥夺官产和宗族土地等,以减轻地方负担,增加农民财产,并提高农业生产力。
结论:
明代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注重文武结合,设立了多个政府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在发展过程中,明代进行了一系列科举、军事和土地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变化。这些变革对当时社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明代的政治制度创新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明朝的政治改革
明朝的政治改革
明朝自成立以来,历经了数百年的兴衰。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改革尝试,但是效果参差不齐。本文将主要介绍明朝
的政治改革。
一、三大改革
明朝的政治改革,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朱元璋时期、洪武
年间,嘉靖时期,明思宗、明光宗时期。这三个时期的政治改革
被称为“三大改革”。
朱元璋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王朝地位。他首先对袁四伯等藩镇实行限制,削弱他们的权力。他还组建了
锦衣卫,并加强了皇家卫队的训练。此外,他还加强了对官员的
考核制度,并建立了津沽仓,以便储备粮食和军械。
洪武年间,朱元璋对于政治改革更加深入。他废除了中书省和
门下省,另设六部和都察院,取消了南北两京,设立了京师。同
时他还制定了肃贪吏的政策。此外,他加强了农业、商业和海外
贸易,使得国内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嘉靖时期,朝政逐渐萎靡,民间矛盾日渐严重。嘉靖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局势。他颁布了“大明律例”,规定了法律和刑罚。他还设立了太监钦差大学士以监察官员,并降低了内库的权力。此外,他还改革了军队、官员制度,并加强了對皇族的控制。
二、明思宗、明光宗时期
明思宗和明光宗在位时期,明朝的政治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尝试着恢复朱元璋之前的制度,试图扭转明朝政治的多年衰落。他们颁布了“实录”的政策,要求官员要实事求是,并且以实绩来衡量功过。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军队的管理,并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调整。在财政方面,他们减轻了百姓的税负,并设立了一些经济政策以提高国家财政的收入。
三、政治改革的成果与失败
明朝在政治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首先,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大力推行,从而削弱了藩镇的势力。其次,朱元璋时期的改革使国家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有力地促进
明朝主要政治制度
明朝主要政治制度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君主制度
明朝奉行封建君主制,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皇帝集一国之大权于一身,自称“天子”、“天朝上国”,这个“天命”理论成为皇权统治的理据与正当性。
二、中央集权
明朝政府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官员仅是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地方上没有自己的行政和财政权力。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统一国家。
三、官员制度
明朝继承了唐宋制度,官员考选制度较完善。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主要有科举,贡举,会试,殿试这些考选程序。
四、执行制度
明政府建立了以科举为主的官僚体系,并辅之以严明的宦官监督、审巧制度、称臣制、中央设置尚书省、刑名严明等制度,加强行政管理。
五、改革派和保守派
明朝的政治中也存在不同的政治派系,保守派重文轻武,反对改革,而改革派则主张实学,提倡革新。这种不同的政治立场也影响了政策的制定。
以上主要概括了明朝主要的政治制度,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明朝时期,中国实现了从元朝的外族政权到汉族明朝的政治转型。在此过程中,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一、政治制度
明朝的政治制度可以概括为“皇权专制、等级分明、文治主导”。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立内阁,太监不得干政,从而加强皇帝的控制力。明朝后期,明神宗实行“东厂”和“内
阁大学士”制度,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在等级制度方面,明朝沿
袭了秦汉的九品中正制,藩镇制度也得到较好的制约与规范。在
文治方面,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考试制度,以功业取人,富于文
治之人居于政治主导地位。
明朝的政治制度,在对稳定王朝政局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也
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制度僵化,
个人执政,从而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另外,朝廷官员的选拔
往往凭借功业,忽视了能力和智慧,导致了一些不合适的人才上位。同时,科举制度虽提高了社会精英的地位,但同时也有一定
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变革。
二、社会变革
明朝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农业方面,由于朱
元璋引进的蒙古军队,推广了棉花、玉米等经济作物,促进了农
业的多样化和发展。在手工业方面,明朝制瓷、漆器、丝绸等工
艺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知名的手工业产业。同时,米谷贸
易和海外贸易的兴起,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在政治方面,明朝后期,随着封建专制体制的日益僵化,一些
新思想逐渐在知识分子中流行起来。例如,王阳明提出的“心学”、“直觉”思想,以及李贽的“守常派”和“怀瑾派”等学派。这些新思想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从明清两个时期的天子权力、官员选拔、地方政府和农民起义等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相对较为宽松,天子权力相对较弱。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棣将权力集中在中央,同时还建立了许多由地方负责的政府机构,如都察院、东厂等。从明成祖开始,皇帝开始采取"内阁制",将政务交由内阁及六部等机构处理,使得天
子权力相对减弱。此外,明代还有丞相、军机大臣等重要官职,这些职位对于制定政策和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明代皇帝仍然保留着绝对的权力,如任免官员、颁布法令等都需要经过天子的批准。
相比之下,清代政治制度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清朝建立之初,顺治皇帝开始实行了"直接行宫"的制度,即皇帝亲自处理朝政,对内政和外交采取了更为集中的管理方式。胤禛皇帝时期,清朝继续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摄政"的制度,即由母后或皇
后代理皇帝处理朝政。康熙皇帝时期,清朝逐渐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几乎所有重要的决策都由皇帝亲自决定。康熙皇帝还增加了设置省会,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在官员选拔方面,明清两个时期都实行了科举制度。明代科举制度相对较为宽松,考试科目较多,科举制度相对公平。明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成
为官员。但是,明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贵族地主占据优势,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等。
相对来说,清代科举制度更加僵化,考试科目减少,考官多来自于士人阶层,考试过程中存在更多的丑闻和腐败现象。此外,清代科举制度还存在着排斥民间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现象,导致社会上的禁止经济活动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官制和考试制度等方面。
明代的皇帝制度基本延续了以往的封建制度,皇帝是统治者的最高地位。明代采用了世袭制,即皇位世袭给皇帝的儿子。在明朝的历史上,大部分皇帝都是明太祖朱棣的后裔。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力,拥有决策和执政的最高权威。
在官制方面,明代实行了三司制。三司包括军事司、太仆司和明府。军事司是负责军事事务的机构,掌管军队的组织、训练和调动。太仆司是负责国家财政的机构,掌管税务、钱币等经济事务。而明府则是监察地方政务的机构,负责考核地方官员的表现。
此外,明代还执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大,使得人才得到了更广泛的培养和选拔。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级别: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有机会成为官员,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提升。这种制度为明代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明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明代的政治制度延续了封建制度并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包括皇帝制度、官制和考试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政治体制与中央集权
明代的政治体制与中央集权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被认为是一个政治中央集权的时代。它的政治体制是由皇
帝为中心的封建君主制度,但与此同时,明代也存在一些相对较为独特的制度和运作方式。本文将对明代的政治体制与中央集权进行探讨。
明代的政治体制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君主制度基础上。皇帝作为天下万物的主宰,在国家政权中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明朝的政治机构主要由六部和九卿组成。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和工部,负责处理各项行政事务。九卿则分别是太常、礼院、考功、光禄、户部、度支、都水、兵部和刑部,负责监督官吏的行为。
与其他朝代相比,明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控制力度更大,深化了中央集权的程度。皇帝通过任命巡抚和知府等官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通过封建制度约束土地贵族和地方势力。此外,明朝还设立了都察院和东厂等特殊机构,以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持中央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然而,明代并非完全集权的政治体制。相对于其他王朝,明朝实行了一定程度
的官僚制度,使得政权的运作更加复杂和繁琐。明代的政府官员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官员的职位和权力是严格按照等级和职责划分的,不同职位有不同的权限和责任。这种分权的机制使得政府官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行使权力,同时也减少了皇帝的直接干预。
明代的政治体制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权力平衡机制,即内阁和六部之间的互动。明朝的内阁由首辅和礼部尚书组成,是皇帝的重要顾问机构。内阁负责起草和决策国家大政方针,并通过与六部合作来推动政策的实施。这种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合作关系,既保证了中央政权的集中和统一,又减轻了皇帝的工作压力。
明代的政治思想与统治理念
明代的政治思想与统治理念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
朝代。在明代期间,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明代的政治思想与统治理念,既有借鉴和继承之前朝代的思想理念,又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从思
想渊源、主要思想家和思想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明代的政治思想与统
治理念。
一、思想渊源
明代政治思想与统治理念的形成,深受历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在思
想渊源方面,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对明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是明代政治思想的主导力量之一,儒家的仁政思想在明
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代政治家们追求的是以仁政来治国,倡导以
德治国。同时,道家思想也对明代的政治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对明代政治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主要思想家
明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于明代政治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刘基是明代政治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明君化傅”,强调君主应该以明君的德行来影响和教化百姓,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刘基还提出了“起信诏教”和“庙号动静”的思想,以此来规范朝廷政治和君臣关系。另外,王夫之也是明代政治思想家
中的重要人物,他倡导“小民大道”的思想,提出“劝谏”的概念,主张臣子应该勇于直谏,以实现君臣之间的良好关系。
三、思想特点
明代的政治思想与统治理念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明代政治思想
强调以仁政来治国,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品德的培养。君主应以身作则,为百姓做榜样,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其次,明代政治思想强调
明代中央管理制度
明代中央管理制度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中央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中央管理制度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的,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制度安排。明
代的中央管理制度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明代的中
央管理制度。
一、政治制度
明代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官员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明朝的官员制度分为皇帝和文武百官两种,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文官是管理朝政、
文教的官员,武官是管理军队、防卫的官员。皇帝是制定政策、颁发诏令的最高统治者,
文官和武官则是执行政策、管理朝政、军队的具体执行者。
明朝的官员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员的一种特殊制度,是由
皇帝制定的。科举制度的实施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使社会的人才能够得到
很好的发挥和利用。科举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得政治制度更加合理和
公正。
明朝的政治制度还有一个特点是官员的分权制度,明朝的官员分为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
中央官员是由皇帝任命的官员,管理朝政、文教等大事,地方官员是由地方官员任命的官员,管理地方的事务。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的分权制度,使政治更加合理和公正,能够得
到很好的执行。
二、军事制度
明代的军事制度是封建王朝的军事制度,以皇帝为最高统帅,有文官和武官两种。明朝的
武官主要分为勇士、将军和侍卫三种,勇士是战场上的猛士,将军是指挥作战的将领,侍
卫是保护皇帝和宫廷的武官,具体执行政策。
明朝的军事制度还有一个特点是边防和内防制度的分离,明朝的军事分为边防和内防两种,边防是管理边疆的军队,内防是管理内地的军队。这种分离制度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
明代的政治与经济
明代的政治与经济
1. 政治的背景与特点
1.1 政权的建立与明太祖
明代政权的建立源自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成为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以强力的集权统治为基础,确立了政治体制,奠定了明代政治的基础。
1.2 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
明代采用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朝廷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和
内阁,而地方政权则由地方官员掌握。中央官僚体系成为明代政治的
重要特征,严格的选拔制度和监察机制使得官僚体系相对高效。
1.3 考试制度与社会流动
明代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考试规则,使得社会流动成
为可能。这一制度使得人才得以进入官僚体系,从而为政治与经济的
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2. 经济的发展与特点
2.1 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升
明代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2.2 商业与海外贸易的兴盛
明代商业相对繁荣,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兴起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明朝政府积极推动海外贸易,大力发展海洋航运业,并实行了一
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2.3 工艺制造业的发展
明代的工艺制造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瓷器、丝织品等工艺品的生产与出口。这一发展为经济带来了显著的贡献,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3.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明代政治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政治的稳定与有效的管理决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政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持。
明代政府通过实行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来华贸易。这不仅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财富,也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和工艺制造业的发展。政府还鼓励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阶段特征
主干知识梳理
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中国明朝政治体制演变与制度创新
中国明朝政治体制演变与制度创新
中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诞生和演变对于中国历史的
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明朝的政治体制演变和制度创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本文将从政治制度、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明朝政治体制的演变和制度创新。
一、政治制度
明朝政治制度主要由皇帝、内阁、朝议和六部组成。在明初,朝议的地位非常高,它对于政策的制订以及政府的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中期,内阁开始逐渐崛起,成为政府的中枢,并逐渐取代了朝议的地位。
在明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他享有无上的权力。但是到了明中期,皇帝的权
力逐渐被削弱,官僚和达官贵族的权力逐渐增强。这与明朝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有关。明代之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以举荐制(即社会名流推举)、考试制为主。而明朝则采用了科举制度,使得官员的选举更加公平公正,但同时给了官僚和达官贵族更大的话语权。
二、行政制度
明朝的行政制度主要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由内阁和六部组成,
它们负责国家重要事务的处理。地方政府则由巡抚、按察使、知府等官员组成,负责地方政务的处理。
明初,行政制度比较简单,地方官员大都直接由中央政府任命。但到了明中期,地方官员的选拔逐渐由地方沿袭的选举制度取代,这使得地方政权更加稳固,也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明代,行政制度中的户口管理制度也经历了发展。明初,户口管理主要是以
世居为单位,但到了明中期,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户籍管理逐渐从世居管理向家庭管理转变,这有助于家庭经济的独立发展。
三、军事制度
明朝的军事制度主要由禁卫和边防军组成。禁卫军是由皇帝命令招募的,起到
明代的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
明代的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辉煌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央集权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代的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更加完善,以令人叹服的中央集权为基础,呈现出独特的政治局面。
首先,明代的政治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实行君主专制。皇帝被视为国家的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他不仅是政治决策的最终裁决者,也是法律的制定者。皇帝掌握着军权,经济资源,以及实行宗室世袭制度等。这种制度确保了明代政治的稳定和中央集权的实现。
其次,明代通过设立官员体系,使政治制度更加有序。朝廷设置了三职九卿,以及各级官员,如中书舍人,御史台等。这些官员不仅负责朝廷内政,外交,还监督地方政府。他们既是皇帝的顾问,也是国家的实际执行者。官员们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确保了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和相对公平性。明代政府还设立全国各地的巡抚制度来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这种完善的官员体系和地方行政控制机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此外,明代政府还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以制约权力的滥用。御史台是明代政府中的重要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御史们有权弹劾不负责任的官员,揭发贪污腐败问题。这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官员们的职权扩张和腐败行为,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稳定。
然而,明代的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虽然有完善的官员体系,但官员们常常存在权力滥用的问题。有些官员虽然受到监察,但他们往往与底层官员勾结,贪污受贿,导致了一些地方官员的腐败现象。这使得中央集权在一些地方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权力下放不到位。
其次,明代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挑战。明朝初建时,面临着许多政治和经济困难,例如辽东的冲突,农民起义等。这些问题迫使明政府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
响
这是明代内阁制发展的一个转折。杨廷和作为实际上的 第一个首辅,在此事件上,与世宗抗争僵持,其后包含 着皇帝与首辅争夺权力的实质。杨廷和虽不久离去,但 此后内阁以首辅为重,首辅成为外廷权力的核心。 世宗不得不从朝臣中扶植与内阁对抗的势力,形成新的 外廷核心,这就开启了朝臣分党结朋、相互攻讦的风气。 君臣关系紧张。
监,还可以监督和控制地方和军队。
(三)司礼监权力的转换与分析
1、批朱 2、传圣谕 3、影响人事任免
三、六部
明代六部地位较前代显著提高,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首先,提升六部品秩。逐渐形成“官必以尚书为尊” 的局
面。 其次,六部机构设置大为完善。 第三,六部职权大为扩展。明代六部官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
疏,皇帝发布政令后,直接交由六部执行。在政务运行中, 除重大事项外,日常事务可自行处理。
四、明代的决策机制及其矛盾
(一)明代的决策机制及特点
1、廷议:即廷臣会议,又称集议、会议,国家遇有军政大 事,在皇帝做出裁决之前,先由大臣会议,提出意见供皇 帝决策是参考的制度。
2、廷推:明代大臣之任用,主要有廷推、特简两种方法。 3、封驳:指封还皇帝不恰当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反规章
制度或措置失误的奏章。
《皇明祖训》首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改革中央行政体制
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制 度,提高六部地位, 分任朝政,直接由皇 帝指挥,以期“权不 专于一司,事不留壅 蔽。”洪武十五年, 罢四辅官,设文渊阁、 武英殿、文华殿诸大 学士,秩正五品,以 备顾问。
(二)内阁制度的确立
1、洪武时设殿阁学士 2、永乐时内阁制度已见雏形 3、阁臣权力的急剧上升与内阁制度的初步形成 4、首辅出现与内阁制度确立 5、嘉靖、万历时期,内阁制度进展较快并最终确定
明代政治制度(一)
——内阁、宦官、六部及中央决策机制
参考书
《剑桥中国明代史》 杨国桢 陈支平《明史》 顾诚《南明史》 樊树志《晚明史》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杜婉言 方志远《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 张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关文发 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 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 张显清 林金树《明代政治史》 张德信《明朝典章制度》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 李洵《下学集》 南炳文《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
十二监: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宫、尚膳、
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每监有提督太监或掌印 太监负责,均正四品。
四司:惜薪、钟鼓、宝钞、混堂。
八局: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
面、司苑等八局。司、局均各有掌印太监一人负责,正五 品。
(二)司礼监
司礼监设于洪武十七年,掌宫廷礼仪,监令正七品。洪武 二十八年,重订内官诸监职秩,设太监一名,正四品,职 权也有所扩大和提升。永乐以后,随着对宦官委任日多, 司礼监的职权、编制,比诸监有了显著变化。宣德时,司 礼监已成为宦官系列中的总领,排于二十四衙门之首,人 员编制最多,职责范围最广,职权也最大。司礼监设提督 太监、掌印太监各1人,秉笔、随章太监四五人乃至八九 人,其下还有人数不等的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六 科廊、经厂掌司及典薄。司礼监的职权也发生了重大的、 质的变化,从侍奉宫廷生活转为参与政治。
路子。 4、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5、内阁中矛盾激烈,尤其是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突出。
二、宦官制度及司礼监
至洪武末年颁《祖训》时,宦官系列已正式定为 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此后, 除增设东厂、西厂和外派人员越来越多外,机构 直到明末都未有重大变化。二十四衙门超越一切 政府部门和法令之外,由司礼监总领,直接听命 于皇帝,所以“归其事于内”亦不是始于永乐。
参考题
1、内阁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2、明代监察制度的构成及特点 3、明代皇权的强化及评价 4、明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和变化 5、科举制度在明代的变化及评价 6、宦官在明代的地位及影响 7、明代政治体制的特点 8、明末党社运动
一、内阁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废除丞相制度及四辅官制度的失败
洪武二十八年(1395)诏谕:“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 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二)矛 盾
1、内阁与皇帝 2、内阁与司礼监 3、内阁与六部
吏部:掌管文官用人权,地位最高。 兵部:负责武职选授。文臣直接控制军队,兵部官员以文
臣身份外出提督来自百度文库务的情况十分普遍。 户部:“吏部体至尊,户部权最重。”户部掌国家财计,
享有独立完整的财权。 礼部:礼部地位的重要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中国古代
君主崇尚“以礼治国”。 刑部:明代六部之中,刑部权力受干扰最大,权力较小。 工部:地位最低,尚书、侍郎有以工匠出身者。
(三)内阁的机构和阁臣的简用
机构:制敕房
诰敕房
崇
简用:廷 推
祯
特简
枚卜
(四)内阁的职权
1、票拟批答 2、草拟诏旨 3、献替可否 4、会议与会审 5、同知经筵事及其他
经筵
(五)内阁制度的特点
1、形成时间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 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3、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
司礼监下有文书房,是负责接收、登记、发送通 政司每日封进奏本,并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 本,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撘票,一应圣谕、旨意、 御札的机要部门,所以司礼监能掌握国家军政大 事一切机密的动态。司礼监还掌握对各衙门宦官 升迁降贬、外派、撤回、惩办的权力,是宦官各 衙门的上司。司礼监通过派遣镇守太监、监军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