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期末数学考试压轴题

合集下载

初一数学难题压轴题上册

初一数学难题压轴题上册

1、小明有100元,他买了一本书花了x元,买了一个笔记本花了(30-x)元,最后他还剩下20元。

根据这些信息,他一共花了多少元?
A. 50元
B. 70元
C. 80元(答案)
D. 90元
2、一个矩形的长是宽的3倍,如果矩形的面积是75平方米,那么它的宽是多少米?
A. 5米(答案)
B. 10米
C. 15米
D. 20米
3、小红和小华一起做作业,小红用了1小时,小华用了40分钟。

如果他们在同一时间开始,那么小红比小华多用了几分钟?
A. 10分钟
B. 20分钟(答案)
C. 30分钟
D. 40分钟
4、一个数的三分之一加5等于这个数的四分之一加10,这个数是多少?
A. 10
B. 15
C. 20(答案)
D. 25
5、一列火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如果它需要行驶300公里,那么它需要多少小时?
A. 4小时
B. 5小时(答案)
C. 6小时
D. 7小时
6、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A. 5厘米
B. 10厘米(答案)
C. 15厘米
D. 20厘米
7、小明有10个苹果,他分给小红和小华,每人得到的苹果数量相同。

每人得到多少个苹果?
A. 3个
B. 4个
C. 5个(答案)
D. 6个
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A. 30立方厘米
B. 40立方厘米
C. 50立方厘米
D. 60立方厘米(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50道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50道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50道一、有理数运算相关压轴题1. 已知|a| = 3,b = 8,ab>0,求a b的值。

解析:因为|a| = 3,所以a=±3。

又因为ab>0,b=-8<0,所以a=3。

则a b=-3-(-8)=-3 + 8=5。

2. 计算:1 2+3 4+5 6+·s+99 100解析:1-2=-1,3 4=-1,·s,99-100=-1。

从1到100共100个数,两两一组,共100÷2 = 50组。

所以原式=(-1)×50=-50。

二、整式加减相关压轴题1. 已知A = 3x^2-2x + 1,B=5x^2-3x + 2,求2A 3B。

解析:2A=2(3x^2-2x + 1)=6x^2-4x+23B = 3(5x^2-3x + 2)=15x^2-9x+6则2A-3B=(6x^2-4x + 2)-(15x^2-9x+6)=6x^2-4x + 2-15x^2+9x 6=(6x^2-15x^2)+(9x-4x)+(2 6)=-9x^2+5x-42. 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2,求(a +b)m^3+5m+2021cd的值。

解析:因为a、b互为相反数,所以a + b=0;因为c、d互为倒数,所以cd = 1;因为m的绝对值是2,所以m=±2。

当m = 2时,(a + b)m^3+5m+2021cd=0×2^3+5×2+2021×1=0 + 10+2021=2031当m=-2时,(a + b)m^3+5m+2021cd=0×(-2)^3+5×(-2)+2021×1=0-10 + 2021=2011三、一元一次方程相关压轴题1. 解方程:(1)/(2)<=ft[x-(1)/(2)(x 1)]=(2)/(3)(x-1)解析:先去小括号:(1)/(2)<=ft[x-(1)/(2)x+(1)/(2)]=(2)/(3)x-(2)/(3)(1)/(2)<=ft[(1)/(2)x+(1)/(2)]=(2)/(3)x-(2)/(3)再去中括号:(1)/(4)x+(1)/(4)=(2)/(3)x-(2)/(3)移项:(1)/(4)x-(2)/(3)x=-(2)/(3)-(1)/(4)通分:(3)/(12)x-(8)/(12)x=-(8)/(12)-(3)/(12)-(5)/(12)x=-(11)/(12)解得x=(11)/(5)2. 某班有学生45人,会下象棋的人数是会下围棋人数的3.5倍,两种棋都会及两种棋都不会的人数都是5人,求只会下围棋的人数。

初一数学期末压轴题汇编

初一数学期末压轴题汇编

初一期末压轴题汇编1.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对于数轴上的图形M,给出如下定义:P为图形M上任意一点,Q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小距离,记作d1(M,线段AB);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大距离,记作d2(M,线段AB).例如:点K表示的数为4,则d1(点K,线段AB)=1,d2(点K,线段AB)=3.已知点O为数轴原点,点C,D为数轴上的动点.(1)d1(点O,线段AB)=,d2(点O,线段AB)=;(2)若点C,D表示的数分别为m,m+2,d1(线段CD,线段AB)=2.求m的值;(3)点C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点D从表示数﹣2的点出发,第1秒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2秒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第3秒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4秒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按此规律运动,C,D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d2(线段CD,线段AB)小于或等于6,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t 可以等于0)2.对于数轴上的点A,B,C,D,点M,N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若MN=(AB+CD),则将e的值称为线段AB,CD的相对离散度.特别地,当点M,N重合时,规定e=0.设数轴上点O表示的数为0,点T表示的数为2.(1)若数轴上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则线段EF,OT的相对离散度是,线段FG,EH的相对离散度是;(2)设数轴上点O右侧的点S表示的数是s,若线段OS,OT的相对离散度为e=,求s的值;(3)数轴上点P,Q都在点O的右侧(其中点P,Q不重合),点R是线段PQ的中点,设线段OP,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线段OQ,OT的相对离散度为e2,当e1=e2时,直接写出点R所表示的数r的取值范围.3.定义:对于一个有理数x,我们把{x}称作x的相伴数;若x≥0,则{x}=x﹣1;若x<0,则{x}=﹣x+1.例:{1}=×1﹣1=﹣.(1)求{},{﹣1}的值;(2)当a>0,b<0时,有{a}={b},试求代数式(a+b)2﹣2a﹣2b的值.4.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B,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B的距离,则称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解答下列问题:(1)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2)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A与点B的“平衡点M”表示的数为1,则点B表示的数为;(3)点A表示的数为﹣5,点C,D表示的数分别是﹣3,﹣1,点O为数轴原点,点B为线段CD上一点.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若点M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②当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时,点C同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t>0)秒,求t的取值范围,使得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5.对于数轴上给定的两点M,N(M在N的左侧),若数轴上存在点P,使得MP+2NP=k,则称点P为点M,N 的“k和点”.例如,如图1,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0,2,点P表示的数为1,因为MP+2NP=3,所以点P 是点M,N的“3和点”.(1)如图2,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2.①若点C在线段AB上,且点C是点A,B的“5和点”,则点C表示的数为;②若点D是点A,B的“k和点”,且AD=2BD,则k的值为;(2)数轴上点E表示的数为a,点F在点E的右侧,EF=4,点T是点E,F的“6和点”,请求出点T表示的数t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6.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到另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n(n是大于1的整数)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另外两个点的“n倍和谐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2,4,此时点B是点A,C的“2倍和谐点”;(1)若点A表示数是﹣1,点C表示的数是5,点B1,B2,B3,依次表示﹣4,,7各数,其中是点A,C的“3倍和谐点”的是;(2)点A表示的数是﹣20,点C表示的数是40,点Q是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Q是点A,C的“4倍和谐点”,求此时点Q表示的数;②若点Q在点A的右侧,且点Q是点A,C的“n倍和谐点”,用含有n的式子直接写出此时点Q所表示的数.7.小兵喜欢研究数学问题,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后,他给出一个新定义:若x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ax+b=0(a≠0)的解,y0是关于y的方程的所有解的其中一个解,且x0,y0满足x0+y0=100,则称关于y的方程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友好方程”.例如:一元一次方程3x﹣2x﹣99=0的解是x0=99,方程y2+1=2的所有解是y=1或y=﹣1,当y0=1时,x0+y0=100,所以y2+1=2为一元一次方程3x﹣2x﹣99=0的“友好方程”.(1)已知关于y的方程:①2y﹣2=4,②|y|=2,以上哪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3x﹣2x﹣102=0的“友好方程”?请直接写出正确的序号是.(2)若关于y的方程|2y﹣2|+3=5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x﹣=a+1的“友好方程”,请求出a的值.(3)如关于y的方程2m|y﹣49|+=m+n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mx+45n=54m的“友好方程”,请直接写出的值.8.【概念学习】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例如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再例如(﹣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a≠0,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记作aⓝ,读作“a的圈n次方”.【初步探究】(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7③=;()⑤=;(2)关于除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都等于1;B.对于任何大于等于2的整数c,1©=1;C.8⑨=9⑧;D.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结果是正数;【深入思考】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除方→2④=2÷2÷2÷2=2×××=()2→乘方幂的形式(1)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5)⑥=;()⑨=;(2)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的圈n次方写成幂的形式为;(3)将()ⓜ•()ⓝ(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写成幂的形式为.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已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AB.(一)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如图1,AB=OB=|b|﹣|a|=b﹣a=|a﹣b|.(二)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①如图2,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AB=OB﹣OA=|b|﹣|a|=b﹣a=|a﹣b|.②如图3,点A,B都在原点的左边,AB=OB﹣OA=|b|﹣|a|=﹣b﹣(﹣a)=a﹣b=|a﹣b|.③如图4,点A,B在原点的两边,AB=OA+OB=|a|+|b|=a+(﹣b)=a﹣b=|a﹣b|.综上,数轴A,B两点的距离AB=|a﹣b|.利用上述结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1,点B表示的数是x,且点B与点A在原点的同侧,AB=3,则x=.(2)数轴上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1,点B表示的数绝对值是3,则AB=.(3)若点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4、2,设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x,当|P A|+|PB|=8时,直接写x的值.10.阅读材料:小兰在学习数轴时发现:若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1、3,则线段MN的长度可以这样计算:|﹣1﹣3|=4或|3﹣(﹣1)|=4,那么当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m、n时,线段MN的长度可以表示为|m﹣n|或|n ﹣m|.请你参考小兰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在数轴上,点A、B、C分别表示数a、b、c.给出如下定义:若|a﹣b|=2|a﹣c|,则称点B为点A、C的双倍绝对点.(1)如图1,a=﹣1.①若c=2,点D、E、F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3、5、7,在这三个点中,点是点A、C的双倍绝对点;②若|a﹣c|=2,则b=;(2)若a=3,|b﹣c|=5,B为点A、C的双倍绝对点,则c的最小值为;(3)线段PQ在数轴上,点P、Q分别表示数﹣4、﹣2,a=3,|a﹣c|=2,线段PQ与点A、C同时沿数轴正方向移动,点A、C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线段PQ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移动的时间为t(t>0),当线段PQ上存在点A、C的双倍绝对点时,求t的取值范围.11.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将点P沿数轴水平方向,以每秒m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n秒,得到点P′.称这样的操作为点P的“m速移”,点P′称为点P的“m速移”点.(1)当m=1,n=3时,①如果点A表示的数为﹣5,那么点A的“m速移”点A′表示的数为;②点B的“m速移”点B'表示的数为4,那么点B表示的数为;③数轴上的点M表示的数为1,如果CM=2C′M,那么点C表示的数为;(2)数轴上E,F两点间的距离为2,且点E在点F的左侧,点E,F通过“2速移”分别向右平移t1,t2秒,得到点E',F',如果E'F'=2EF,请直接用等式表示t1,t2的数量关系.12.点M,N是数轴上的两点(点M在点N的左侧),当数轴上的点P满足PM=2PN时,称点P为线段MN的“和谐点”.已知,点O,A,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0,a,b,回答下面的问题:(1)当a=﹣1,b=5时,求线段AB的“和谐点”所表示的数;(2)当b=a+6且a<0时,如果O,A,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个点组成的线段的“和谐点”,直接写出此时a的值.13.我们把称为二阶行列式,且=ad﹣bc.如:=1×(﹣4)﹣3×2=﹣10.(1)计算:=;=;(2)小明观察(1)中两个行列式的结构特点及结果,归纳总结,猜想:若行列式中的某一行(列)的所有数都乘以同一个数k,等于用数k乘以此行列式.即====k,你认为小明的猜想正确吗?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举出反例.(3)若k≠1,且=,求x的值.14.在数轴上,表示数0的点记作点O.点A,B是该数轴上不重合的两点,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定义如下:若射线AB上存在一点C,满足线段AB+AC=2AO,则称点C是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如图是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的示意图.当点C与点A重合时,规定AC=0.(1)当点A表示的数为1时,①点B表示的数为1.5,则其关于点A的联动点C表示的数为;②若点B与O重合,则其关于点A的联动点C表示的数为;③若点B关于点A存在联动点,则点B表示的数x的取值范围是.(2)当点A表示的数为a时,点B关于点A的联动点为C,点B表示的数为﹣1,点C表示的数为1,则a的取值范围是.15.如图1,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AC=2BC时,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点;如图2,如果BC=2AC时,则称点C是线段BA的内二倍分割点.例如:如图3,数轴上,点A、B、C、D分别表示数﹣1、2、1、0,则点C是线段AB的内二倍分割点;点D是线段BA内二倍分割点.(1)如图4,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7.MN的内二倍分割点表示的数是;NM的内二倍分割点表示的数是.(2)如图5,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30,点B所表示的数为20.点P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①线段BP的长为;(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求当t为何值时,P、A、B三个点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内二倍分割点.16.对于数轴上的点M,线段AB,给出如下定义:P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M,P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点M,线段AB的“近距”,记作d1(点M,线段AB);如果M,P两点间的距离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点M,线段AB的“远距”,记作d2(点M,线段AB).特别的,若点M与点P重合,则M,P两点间的距离为0.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3.例如,如图,若点C表示的数为5,则d1(点C,线段AB)=2,d2(点C,线段AB)=7.(1)若点D表示的数为﹣3,则d1(点D,线段AB)=,d2(点D,线段AB)=;(2)若点E表示的数为x,点F表示的数为x+1.d2(点F,线段AB)是d1(点E,线段AB)的3倍.求x的值.17.我们规定:若有理数a,b满足a+b=ab,则称a,b互为“等和积数”,其中a叫做b的“等和积数”,b也叫a 的“等和积数”.例如:因为+(﹣1)=﹣,×(﹣1)=﹣,所以+(﹣1)=×(﹣1),则与﹣1互为“等和积数”.请根据上述规定解答下列问题:(1)有理数2的“等和积数”是;(2)有理数1(填“有”或“没有”)“等和积数”;(3)若m的“等和积数”是,n的“等和积数”是,求3m+4n的值.18.给定一个十进制下的自然数x,对于x每个数位上的数,求出它除以2的余数,再把每一个余数按照原来的数位顺序排列,得到一个新的数,定义这个新数为原数x的“模二数”,记为M2(x).如M2(735)=111,M2(561)=101.对于“模二数”的加法规定如下:将两数末位对齐,从右往左依次将相应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规定:0与0相加得0;0与1相加得1;1与1相加得0,并向左边一位进1.如735、561的“模二数”111、101相加的运算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以上材料,解决下列问题:(1)M2(9653)的值为,M2(58)+M2(9653)的值为;(2)如果两个自然数的和的“模二数”与它们的“模二数”的和相等,则称这两个数“模二相加不变”.如M2(124)=100,M2(630)=010,因为M2(124)+M2(630)=110,M2(124+630)=110,所以M2(124+630)=M2(124)+M2(630),即124与630满足“模二相加不变”.①判断12,65,97这三个数中哪些与23“模二相加不变”,并说明理由;②与23“模二相加不变”的两位数有个.19.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钟表中蕴含着有趣的数学运算,不用负数也可以作减法,例如现在是10点钟,4小时以后是几点钟?虽然10+4=14,但在表盘上看到的是2点钟,如果用符号“⊕”表示钟表上的加法,则10⊕4=2.若问2点钟之前4小时几点钟,就得到钟表上的减法概念,用符号“㊀”表示钟表上的减法.(注:我用0点钟代替12点钟)由上述材料可知:(1)9⊕6=;2㊀4=.(2)在有理数运算中,相加得零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如果在钟表运算中沿用这个概念,则5的相反数是,举例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在钟表运算中是否仍然成立.(3)规定在钟表运算中也有0<1<2<3<4<5<6<7<8<9<10<11,对于钟表上的任意数字a,b,c,若a <b,判断a⊕c<b⊕c是否一定成立,若一定成立,说明理由;若不一定成立,写出一组反例,并结合反例加以说明.20.数学是一门充满思维乐趣的学科,现有3×3的数阵A,数阵每个位置所对应的数都是1,2或3.定义a*b为数阵中第a行第b列的数.例如,数阵A第3行第2列所对应的数是3,所以3*2=3.(1)对于数阵A,2*3的值为;若2*3=2*x,则x的值为;(2)若一个3×3的数阵对任意的a,b,c均满足以下条件:条件一:a*a=a;条件二:(a*b)*c=a*c;则称此数阵是“有趣的”.①请判断数阵A是否是“有趣的”.你的结论:(填“是”或“否”);②已知一个“有趣的”数阵满足1*2=2,试计算2*1的值;③是否存在“有趣的”数阵,对任意的a,b满足交换律a*b=b*a?若存在,请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数阵;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阅读下面材料:小聪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OB=α,请画一个∠AOC,使∠AOC与∠BOC互补.小聪是这样思考的:首先通过分析明确射线OC在∠AOB的外部,画出示意图,如图2所示:然后通过构造平角找到∠AOC的补角∠COD,如图3所示:进而分析要使∠AOC与∠BOC互补,则需∠BOC=∠COD.因此,小聪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向延长射线OA得到射线OD,利用量角器画出∠BOD的平分线OC,这样就得到了∠BOC与∠AOC互补.(1)小聪根据自己的画法写出了已知和求证,请你完成证明:已知:如图3,点O在直线AD上,射线OC平分∠BOD.求证:∠AOC与∠BOC互补.(2)参考小聪的画法,请在图4中画出一个∠AOH,使∠AOH与∠BOH互余.(保留画图痕迹)(3)已知∠EPQ和∠FPQ互余,射线PM平分∠EPQ,射线PN平分∠FPQ.若∠EPQ=β(0°<β<90°),直接写出锐角∠MPN的度数是.22.已知直线AB∥直线CD,直线EF分别交直线AB,CD于点E,F,∠EFD=60°,过点E的直线l从与直线AB重合开始,以2°/秒的速度绕点E逆时针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0<t<90°),直线l与直线CD交于点G.(1)如图1,当t=20时,请直接写出∠FEG的度数.(2)已知∠MFN=90°,射线FM与射线FD重合,射线FN在直线CD的上方,∠MFN以1°/秒的速度绕点F逆时针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0<t<90°),射线FN交直线AB于点P.①如图2,猜想∠APN与∠CG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在旋转过程中,直线EG交直线NF于点H,Q为直线EG上且位于点E上方的一点,射线EK为∠QEF的角平分线,若2∠EHF=∠AEK+48°,请直接写出此时t的值.23.如图:点O为直线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P,使∠AOP=6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角放在点O处.(1)如图1,一边OM为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那么钝角∠PON的度数为多少.(2)如图2,将图1中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使边OM在∠BOP的内部,且OM恰好平分∠BOP,此时∠BON的度数.(3)如图3,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α度,使得ON在∠AOP内部,且满足∠AOM=3∠NOP 时,求α的度数.24.如图1,在平面内,已知点O在直线AB上,射线OC、OE均在直线AB的上方,∠AOC=α(0°<α<30°),∠COE=2α,OD平分∠COE,∠DOF与∠AOC互余.(1)若∠AOE:∠BOE=1:5,则∠α=°;(2)当OF在∠BOC内部时,①若α=20°,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求∠EOF的度数;②判断射线OF是否平分∠BOD,并说明理由;(3)若∠EOF=4∠AOC,请直接写出α的值.25.对于同一平面内以O为端点的射线与∠MON,其中∠MON=60°,给出如下定义:OP1,OP2,…,OP n﹣1,OP n是∠MON内或与射线OM,ON重合的n条不同的射线(n≥3),这些射线与射线l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的大小分别为α1,α2,…αn﹣1,αn,若这n条射线满足α1+α2+…+αn﹣1=αn,则称这n条射线为∠MON关于射线l 的一个基准射线族,其中αn为该基准射线族的基准角度.(1)如图1,当射线OA与射线l恰为∠MON的两条三等分线时,判断射线OM,OA,ON是否为∠MON关于射线l的一个基准射线族?如果是,求出它的基准角度;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2)如图2,∠MON的边ON与射线l重合,固定射线l的位置不动,将∠MON以每秒5°的速度绕着点O逆时针转动一周.当转动时间为t秒时,OP1,OP2,…,OP n﹣1,OP n是∠MON关于射线l的一个基准射线族.①若t=8,求该基准射线族的基准角度αn的最大值;②若n的最大值等于6,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6.已知:点A在直线DE上,点B、C都在PQ上(点B在点C的左侧),连接AB,AC,AB平分∠CAD,且∠ABC=∠BAC.(1)如图1,求证:DE∥PQ;(2)如图2,点K为AB上一点,连接CK,若∠EAC=2∠ACK,求∠AKC的度数;(3)在(2)的条件下,点F在直线DE上,连接FK,且∠DAB=∠AFK+∠KCB,若∠FKA=∠AKC,求∠ACB的度数.(要求:在备用图中画出图形后,再计算)27.已知,点O在直线AB上,在直线AB外取一点C,画射线OC,OD平分∠BOC.射线OE在直线AB上方,且OE⊥OD于O.(1)如图1,如果点C在直线AB上方,且∠BOC=30°,①依题意补全图1;②求∠AOE的度数(0°<∠AOE<180°);(2)如果点C在直线AB外,且∠BOC=α,请直接写出∠AOE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且0°<∠AOE <180°)28.对于平面内给定射线OA,射线OB及∠MON,给出如下定义:若由射线OA、OB组成的∠AOB的平分线OT 落在∠MON的内部或边OM、ON上,则称射线OA与射线OB关于∠MON内含对称.例如,图1中射线OA与射线OB关于∠MON内含对称.已知:如图2,在平面内,∠AOM=10°,∠MON=20°.(1)若有两条射线OB1,OB2的位置如图3所示,且∠B1OM=30°,∠B2OM=15°,则在这两条射线中,与射线OA关于∠MON内含对称的射线是;(2)射线OC是平面上绕点O旋转的一条动射线,若射线OA与射线OC关于∠MON内含对称,设∠COM=x°,求x的取值范围;(3)如图4,∠AOE=∠EOH=2∠FOH=20°,现将射线OH绕点O以每秒1°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同时将射线OE和OF绕点O都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秒,且0<t<60.若∠FOE的内部及两边至少存在一条以O为顶点的射线与射线OH关于∠MON内含对称,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9.已知∠AOB=120°,射线OC在∠AOB的内部,射线OM是∠AOC靠近OA的三等分线,射线ON是∠BOC 靠近OB的三等分线.(1)若OC平分∠AOB,①依题意补全图1;②∠MON的度数为.(2)当射线OC绕点O在∠AOB的内部旋转时,∠MON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求∠MON的度数;若改变,说明理由.30.对于同一平面内的∠AOB及内部的射线OC,给出如下定义:若组成的3个角:∠AOB,∠AOC和∠BOC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两倍时,则称射线OC是∠AOB的“牛线”.(1)图1中,OC平分∠AOB,则射线OC∠AOB的一条“牛线”.(填“是”或“不是”)(2)当射线OC是∠AOB的“牛线”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AOB与∠BOC的关系.(3)已知:如图2,在平面内,∠AOB=60°,若射线OC绕点O从射线OB的位置开始,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射线OA绕点O以每秒1°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射线OC与射线OA碰撞后,射线OA 的速度发生变化,以每秒5°的速度继续旋转,此时的射线OC则以每秒1°的速度继续旋转,当射线OA与射线OB的反向延长线重合时,所有旋转皆停止,若旋转的时间记为t秒,当射线OC是∠AOB的“牛线”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的值.初一期末压轴题汇编参考答案1.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对于数轴上的图形M,给出如下定义:P为图形M上任意一点,Q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小值,那么称这个最小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小距离,记作d1(M,线段AB);如果线段PQ的长度有最大值,那么称这个最大值为图形M关于线段AB的极大距离,记作d2(M,线段AB).例如:点K表示的数为4,则d1(点K,线段AB)=1,d2(点K,线段AB)=3.已知点O为数轴原点,点C,D为数轴上的动点.(1)d1(点O,线段AB)=1,d2(点O,线段AB)=3;(2)若点C,D表示的数分别为m,m+2,d1(线段CD,线段AB)=2.求m的值;(3)点C从原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点D从表示数﹣2的点出发,第1秒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2秒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第3秒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第4秒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沿x轴负方向匀速运动,…,按此规律运动,C,D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若d2(线段CD,线段AB)小于或等于6,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t 可以等于0)解:(1)d1(点O,线段AB)=OA=1﹣0=1,d2(点O,线段AB)=OB=3﹣0=3,故答案为:1,3;(2)∵点C,D表示的数分别为m,m+2,∴点D在点C的右侧,CD=2,当CD在AB的左侧时,d1(线段CD,线段AB)=DA=1﹣(m+2)=2,解得:m=﹣3,当CD在AB的右侧时,d1(线段CD,线段AB)=BC=m﹣3=2,解得:m=5,综上所述,m的值为﹣3或5;(3)当t=0时,点C表示的数为0,点D表示的数为﹣2,则d2=5,当0<t≤1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2+2t,则d2=5﹣2t<6,当1<t≤2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2t﹣2,则d2=3﹣(﹣2﹣2t)≤6,解得:t≤,当2<t≤3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6t﹣16,则d2=19﹣6t≤6,解得:t≥,当3<t≤4时,点C表示的数为2t,点D表示的数为﹣8t+26,则d2=8t﹣23≤6或2t﹣1≤6,解得:t≤,当t=5时,点C表示的数为10,点D表示的数为4,则d2=AC=10﹣1=9>6,当4<t≤5时,点C表示的数为2t(8<2t≤10),点D表示的数为10t﹣46,(﹣6<10t﹣46≤4),∴0≤BD≤9,7≤AC≤9,∴d2>6,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2(线段CD,线段AB)小于或等于6时,0≤t≤或≤t≤.2.对于数轴上的点A,B,C,D,点M,N分别是线段AB,CD的中点,若MN=(AB+CD),则将e的值称为线段AB,CD的相对离散度.特别地,当点M,N重合时,规定e=0.设数轴上点O表示的数为0,点T表示的数为2.(1)若数轴上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则线段EF,OT的相对离散度是,线段FG,EH的相对离散度是0;(2)设数轴上点O右侧的点S表示的数是s,若线段OS,OT的相对离散度为e=,求s的值;(3)数轴上点P,Q都在点O的右侧(其中点P,Q不重合),点R是线段PQ的中点,设线段OP,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线段OQ,OT的相对离散度为e2,当e1=e2时,直接写出点R所表示的数r的取值范围.解:(1)∵点E,F表示的数分别是﹣3,﹣1,∴EF=2,EF的中点M对应的数为﹣2.∵数轴上点O表示的数为0,点T表示的数为2,∴OT=2,OT的中点N所对应的数为1.∴MN=3.∵MN=(EF+OT),∴3=(2+2).∴e=;∵数轴上点E,F,G,H表示的数分别是﹣3,﹣1,3,5,∴FG=4,FG的中点J对应的数为1,EH=8,EH的中点K对应的数为1,∴JK=0,∴e=0.故答案为:;0;(2)设线段OS,OT的中点为L,K,∵数轴上点O右侧的点S表示的数是s,点T表示的数为2,∴OS=s,OT=2.∴点L,K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1,∴LK=|1﹣|.∵线段OS,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s+2).∴s+2=|4﹣2s|.解得:s=或s=6.答:s的值为或6.(3)r≥2.理由:数轴上点P,Q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m,n,∵数轴上点P,Q都在点O的右侧(其中点P,Q不重合),∴m>0,n>0,且m≠n.∵点R是线段PQ的中点,∴点R所表示的数r=.设线段OP,OT的中点为M,N,则M对应的数为,N点对应的数为1,∵线段OP,OT的相对离散度为e1,∴|﹣1|=(m+2).∴e1=.同理可得:e2=.∵e1=e2,∴.①当m﹣2>0,n﹣2>0时,解得:m=n,∵点P,Q不重合,∴m≠n,舍去;②当m﹣2<0,n﹣2<0时,解得:m=n,同样,不合题意舍去;③当m﹣2>0,n﹣2<0时,解得:mn=4.④当m﹣2<0,n﹣2>0时,解得:mn=4.综上,mn=4.∵m2﹣2mn+n2=(m﹣n)2≥0,∴(m﹣n)2+4mn≥4mn.∴(m+n)2≥16.∴≥4.即≥4.∴≥2.即r≥2.3.定义:对于一个有理数x,我们把{x}称作x的相伴数;若x≥0,则{x}=x﹣1;若x<0,则{x}=﹣x+1.例:{1}=×1﹣1=﹣.(1)求{},{﹣1}的值;(2)当a>0,b<0时,有{a}={b},试求代数式(a+b)2﹣2a﹣2b的值.解:(1){}=﹣1=﹣,{﹣1}==;(2)a>0,b<0,{a}={b},即a﹣1=﹣+1,解得:a+b=4,故(a+b)2﹣2a﹣2b=(a+b)2﹣2(a+b)=42﹣8=8.4.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B,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B的距离,则称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解答下列问题:(1)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1,点M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点M表示的数为﹣1;(2)若点A表示的数为﹣3,点A与点B的“平衡点M”表示的数为1,则点B表示的数为5;(3)点A表示的数为﹣5,点C,D表示的数分别是﹣3,﹣1,点O为数轴原点,点B为线段CD上一点.①设点M表示的数为m,若点M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4≤m≤﹣3;②当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时,点C同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半轴方向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t>0)秒,求t的取值范围,使得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解:(1)点M表示的数==﹣1;故答案为:﹣1;(2)点B表示的数=1×2﹣(﹣3)=5;故答案为:5;(3)①点B表示的数范围﹣3≤B≤﹣1,m的取值范围﹣4≤m≤﹣3;故答案为:﹣4≤m≤﹣3;②点A表示的数为t﹣5;点C表示的数为3t﹣3,根据题意可知,点O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点B表示的数为5﹣t,∵点B在线段CD上,当点B与点C相遇时,t=2,当点B与点D相遇时,t=6,∴2≤t≤6,且t≠5,综上所述,当2≤t≤6且t≠5时,点O可以为点A与点B的“平衡点”.5.对于数轴上给定的两点M,N(M在N的左侧),若数轴上存在点P,使得MP+2NP=k,则称点P为点M,N 的“k和点”.例如,如图1,点M,N表示的数分别为0,2,点P表示的数为1,因为MP+2NP=3,所以点P 是点M,N的“3和点”.(1)如图2,已知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2.①若点C在线段AB上,且点C是点A,B的“5和点”,则点C表示的数为1;②若点D是点A,B的“k和点”,且AD=2BD,则k的值为或16;(2)数轴上点E表示的数为a,点F在点E的右侧,EF=4,点T是点E,F的“6和点”,请求出点T表示的数t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解:(1)AB=2﹣(﹣2)=4,①点C表示的数为2﹣{5﹣[2﹣(﹣2)]}=1.故答案为:1;②点D在AB之间,∵AD=2BD,∴BD=4×=,∴k=4+=;点D位于点B右侧,∵AD=2BD,∴BD=4×=4,∴AD=2×4=8,∴k=8+2×4=16.故k的值为或16;(2)①当点T位于点E左侧,即t<a时,显然不满足条件.②当点T在线段EF上,即a<t<a+4时,∵EF=4,∴ET+TF=4.又∵点T是点E,F的“6和点”,∴ET+2FT=6,∴ET=FT=2,即点T是线段EF的中点,∴t=a+2.③当点T位于点F右侧,即t>a+4时,∵EF=4,∴ET﹣FT=4,又∵点T是点E,F的“6和点”,∴ET+2FT=6,∴FT=,∴t=a+4+=a+.综上,t的值为a+2或a+.6.对于数轴上的A,B,C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到另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n(n是大于1的整数)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另外两个点的“n倍和谐点”.例如: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2,4,此时点B是点A,C的“2倍和谐点”;(1)若点A表示数是﹣1,点C表示的数是5,点B1,B2,B3,依次表示﹣4,,7各数,其中是点A,C的“3倍和谐点”的是B1,B2;(2)点A表示的数是﹣20,点C表示的数是40,点Q是数轴上一个动点.①若点Q是点A,C的“4倍和谐点”,求此时点Q表示的数;②若点Q在点A的右侧,且点Q是点A,C的“n倍和谐点”,用含有n的式子直接写出此时点Q所表示的数.解:(1)∵[5﹣(﹣4)]÷[﹣1﹣(﹣4)]=3,∴B1是点A,C的“3倍和谐点”,∵(5﹣)÷[﹣(﹣1)]=3,∴B2是点A,C的“3倍和谐点”,∵[7﹣(﹣1)]÷(7﹣5)]=4,。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一、压轴题>),1.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和b(b a-.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 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x cm,点Q向右移动3x 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P、Q两点分别从第⑴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多少时PQ=2cm?2.已知数轴上,点A和点B分别位于原点O两侧,AB=14,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1) 若b=-4,则a的值为__________.(2) 若OA=3OB,求a的值.(3) 点C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若O为AC的中点,OB=3BC,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的值.3.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 ,若用AB 表示A,B 两点的距离,AC 表示A ,C 两点的距离,且BC = 2 AB ,点A 、点C 对应的数分别是a 、c ,且| a - 20 | + | c +10 |= 0 .(1)若点P,Q 分别从A,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5个单位长度/ 秒,则运动了多少秒时,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2)若点P ,Q 仍然以(1)中的速度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2 秒后,动点R 从A点出发向左运动,点R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点R运动了x 秒时恰好满足MN +AQ = 25,请直接写出x的值.4.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1)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MON的度数.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和ON仍然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其中,按图2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OD、OB在同一直线上.按图3方式摆放时,∠AOC和∠BOD相等.(1)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MON的度数为°.图3中∠MON的度数为°.发现感悟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小明:由于图1中∠AOC和∠BOD的和为90°,所以我们容易得到∠MOC和∠NOD的和,这样就能求出∠MON的度数.小华:设∠BOD为x°,我们就能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出∠NOD和∠MOC度数,这样也能求出∠MON的度数.(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出图1中∠MON的度数.类比拓展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慧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他们认为也能求出∠MON的度数.(3)你同意“智慧小组”的看法吗?若同意,求出∠MON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5.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1)如图1,当OB、OC重合时,求∠AOE﹣∠BOF的值;(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14°时,t=秒.6.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1)如图1,∠AOC=度.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到M,OE平分∠BOM,OF平分∠COM,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的度数.7.已知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1)设a与b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点B,请直接写出a=,b=,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点B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B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①若PA﹣PB=6,求t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②若点P从点A出发,到达点B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3时,t为何值?8.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满足|a+24|+|b+10|+(c-1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求a、b、c的值;(2)若点P到A点距离是到B点距离的2倍,求点P的对应的数;(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9.如图1,线段AB的长为a.(1)尺规作图:延长线段AB到C,使BC=2AB;延长线段BA到D,使AD=AC.(先用尺规画图,再用签字笔把笔迹涂黑.)(2)在(1)的条件下,以线段AB所在的直线画数轴,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请在数轴上标出点C,D两点,并直接写出C,D两点表示的有理数,若点M 是BC的中点,点N是AD的中点,请求线段MN的长.(3)在(2)的条件下,现有甲、乙两个物体在数轴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甲从点D处开始,在点C,D之间进行往返运动;乙从点N开始,在N,M之间进行往返运动,甲、乙同时开始运动,当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甲、乙同时停止运动,若甲的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乙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请求出甲和乙在运动过程中,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10.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4-,点B表示的数为1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3求当t为何值时,1PQ AB2=?()4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11.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探究: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表示-3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结论: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和数n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直接应用:表示数a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表示数a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灵活应用:(1)如果∣a+1∣=3,那么a=____;(2)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4与2之间,则∣a-2∣+∣a+4∣=_____;(3)若∣a-2∣+∣a+4∣=10,则a =______;实际应用:已知数轴上有A、B、C 三点,分别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长度/秒.(1)两只电子蚂蚁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求甲、乙数轴上相遇时的点表示的数。

数学版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数学版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数学版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一、压轴题1.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 ,若用AB 表示A,B 两点的距离,AC 表示A ,C 两点的距离,且BC = 2 AB ,点A 、点C 对应的数分别是a 、c ,且| a - 20 | + | c +10 |= 0 .(1)若点P,Q 分别从A,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5个单位长度/ 秒,则运动了多少秒时,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2)若点P ,Q 仍然以(1)中的速度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2 秒后,动点R 从A点出发向左运动,点R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点R运动了x 秒时恰好满足MN +AQ = 25,请直接写出x的值.2.如图,在数轴上的A1,A2,A3,A4,……A20,这20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1,a2,a3,a4,……a20.若A1A2=A2A3=……=A19A20,且a3=20,|a1﹣a4|=12.(1)线段A3A4的长度=;a2=;(2)若|a1﹣x|=a2+a4,求x的值;(3)线段MN从O点出发向右运动,当线段MN与线段A1A20开始有重叠部分到完全没有重叠部分经历了9秒.若线段MN=5,求线段MN的运动速度.3.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 4.观察下列等式:111122=-⨯,1112323=-⨯,1113434=-⨯,则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111111131122334223344++=-+-+-=⨯⨯⨯. ()1观察发现()1n n 1=+______;()1111122334n n 1+++⋯+=⨯⨯⨯+______.()2拓展应用有一个圆,第一次用一条直径将圆周分成两个半圆(如图1),在每个分点标上质数m ,记2个数的和为1a ;第二次再将两个半圆周都分成14圆周(如图2),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2,记4个数的和为2a ;第三次将四个14圆周分成18圆周(如图3),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3,记8个数的和为3a ;第四次将八个18圆周分成116圆周,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个数的和的14,记16个数的和为4a ;⋯⋯如此进行了n 次.n a =①______(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②当n a 6188=时,求123n1111a a a a +++⋯⋯+的值.5.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 、b 、c ,且满足|a +24|+|b +10|+(c -10)2=0;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1)求a 、b 、c 的值;(2)若点P 到A 点距离是到B 点距离的2倍,求点P 的对应的数;(3)当点P 运动到B 点时,点Q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 点运动,Q 点到达C 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 ,在点Q 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6.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a-1)2+|ab+3|=0,c=-2a+b .(1)分别求a ,b ,c 的值;(2)若点A 和点B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i )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 ,使得3BC-k•AB 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 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ii )若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 ,B 同时运动,何时点C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7.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探究: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表示-3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结论: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 和数n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 ∣.直接应用:表示数a 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表示数a 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灵活应用:(1)如果∣a+1∣=3,那么a=____;(2)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4与2之间,则∣a-2∣+∣a+4∣=_____;(3)若∣a-2∣+∣a+4∣=10,则a =______;实际应用:已知数轴上有A、B、C 三点,分别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长度/秒.(1)两只电子蚂蚁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求甲、乙数轴上相遇时的点表示的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一、压轴题1.已知数轴上,点A和点B分别位于原点O两侧,AB=14,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1) 若b=-4,则a的值为__________.(2) 若OA=3OB,求a的值.(3) 点C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若O为AC的中点,OB=3BC,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的值.2.如图,在数轴上的A1,A2,A3,A4,……A20,这20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1,a2,a3,a4,……a20.若A1A2=A2A3=……=A19A20,且a3=20,|a1﹣a4|=12.(1)线段A3A4的长度=;a2=;(2)若|a1﹣x|=a2+a4,求x的值;(3)线段MN从O点出发向右运动,当线段MN与线段A1A20开始有重叠部分到完全没有重叠部分经历了9秒.若线段MN=5,求线段MN的运动速度.3.已知∠AOB=110°,∠COD=40°,OE平分∠AOC,OF平分∠BOD.(1)如图1,当OB、OC重合时,求∠AOE﹣∠BOF的值;(2)如图2,当∠COD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秒(0<t<10),在旋转过程中∠AOE﹣∠BOF的值是否会因t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14°时,t=秒.4.已知数轴上两点A、B,其中A表示的数为-2,B表示的数为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使得AC+BC=n,则称点C叫做点A、B的“n节点”.例如图1所示:若点C表示的数为0,有AC+BC=2+2=4,则称点C为点A、B的“4节点”.请根据上述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若点C为点A、B的“n节点”,且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求n的值;(2)若点D是数轴上点A、B的“5节点”,请你直接写出点D表示的数为______;(3)若点E在数轴上(不与A、B重合),满足BE=12AE,且此时点E为点A、B的“n节点”,求n的值.5.如图1,线段AB的长为a.(1)尺规作图:延长线段AB到C,使BC=2AB;延长线段BA到D,使AD=AC.(先用尺规画图,再用签字笔把笔迹涂黑.)(2)在(1)的条件下,以线段AB所在的直线画数轴,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请在数轴上标出点C,D两点,并直接写出C,D两点表示的有理数,若点M 是BC的中点,点N是AD的中点,请求线段MN的长.(3)在(2)的条件下,现有甲、乙两个物体在数轴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甲从点D处开始,在点C,D之间进行往返运动;乙从点N开始,在N,M之间进行往返运动,甲、乙同时开始运动,当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甲、乙同时停止运动,若甲的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乙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请求出甲和乙在运动过程中,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6.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4-,点B表示的数为1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表示的数为______;()3求当t为何值时,1PQ AB2=?()4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7.(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画出了直线EF,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的顶点与60角(COD∠)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OC都在直线EF上.固定三角板COD不动,将三角板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与射线OF第一次重合时停止.①当OB 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②是否存在2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8.已知,如图,A 、B 、C 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C 点在B 点左侧,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1)求出数轴上B 点对应的数及AC 的距离.(2)点P 从A 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则BP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②P 点自A 点向C 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 ,A ,B 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③当P 点运动到B 点时,另一点Q 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 点出发,也向C 点运动,点Q 到达C 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 点,那么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______;点P 表示的数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到家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Q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11.已知:A 、O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过O 点作射线OC ,使∠AOC :∠BOC =1: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M 在射线OB 上,另一边ON 在直线AB 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的位置,使得ON 落在射线OB 上,此时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 度;(2)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3的位置,使得ON 在∠AOC 的内部.试探究∠AOM 与∠NOC 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按5°每秒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OM 所在直线恰好平分∠BOC 时,时间t 的值为 (直接写结果). 12.已知:如图,点M 是线段AB 上一定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AM 上,D 在线段BM 上)()1若4AM 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此时AC =________,DM =________;(直接填空)()2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3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2MD AC =,则AM =________(填空)()4在()3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的值.13.问题一:如图1,已知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6 cm ,甲,乙两点分别从相距3cm 的A ,B 两点同时出发到C 点,若甲的速度为8 cm/s ,乙的速度为6 cm/s ,设乙运动时间为x (s ), 甲乙两点之间距离为y (cm ). (1)当甲追上乙时,x = . (2)请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 当甲追上乙前,y = ;当甲追上乙后,甲到达C 之前,y = ; 当甲到达C 之后,乙到达C 之前,y = .问题二:如图2,若将上述线段AC弯曲后视作钟表外围的一部分,线段AB正好对应钟表上的弧AB(1小时的间隔),易知∠AOB=30°.(1)分针OD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时针OE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 cm.(2)若从4:00起计时,求几分钟后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14.已知:如图,点A、B分别是∠MON的边OM、ON上两点,OC平分∠MON,在∠CON的内部取一点P(点A、P、B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PA、PB.(1)探索∠APB与∠MON、∠PAO、∠PBO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设∠OAP=x°,∠OBP=y°,若∠APB的平分线PQ交OC于点Q,求∠OQP的度数(用含有x、y的代数式表示).15.如图①,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当OM平分∠BOC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的延长线OP(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10;(2)212±;(3)288.5±±,【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画出数轴,由已知条件得出AB=14,OB=4,则OA=10,得出a的值为10.(2)分两种情况,点A在原点的右侧时,设OB=m,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进一步得出OA的长度,从而得出a的值.同理可求出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时,a的值.(3)画数轴,结合数轴分四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详解】(1)解:若b=-4,则a的值为 10(2)解:当A在原点O的右侧时(如图):设OB=m,列方程得:m+3m=14,解这个方程得,7m2 =,所以,OA=212,点A在原点O的右侧,a的值为212.当A在原点的左侧时(如图),a=-21 2综上,a的值为±212.(3)解: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如图), c=-28 5.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 c=-8.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图略,c=28 5.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图略,c=8.综上,点c的值为:±8,±28 5.【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画数轴,找出数轴上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分情况讨论时要考虑全面,此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行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1)4,16;(2)x=﹣28或x=52;(3)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解析】【分析】(1)由A1A2=A2A3=……=A19A20结合|a1﹣a4|=12可求出A3A4的值,再由a3=20可求出a2=16;(2)由(1)可得出a1=12,a2=16,a4=24,结合|a1﹣x|=a2+a4可得出关于x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由(1)可得出A1A20=19A3A4=76,设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v单位/秒,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类似火车过桥问题),即可得出关于v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A1A2=A2A3=……=A19A20,|a1﹣a4|=12,∴3A3A4=12,∴A3A4=4.又∵a3=20,∴a2=a3﹣4=16.故答案为:4;16.(2)由(1)可得:a1=12,a2=16,a4=24,∴a2+a4=40.又∵|a1﹣x|=a2+a4,∴|12﹣x|=40,∴12﹣x=40或12﹣x=﹣40,解得:x=﹣28或x=52.(3)根据题意可得:A1A20=19A3A4=76.设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v单位/秒,依题意,得:9v=76+5,解得:v=9.答: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以及规律性:图形的变化类,解题的关键是:(1)由相邻线段长度相等求出线段A3A4的长度及a2的值;(2)由(1)的结论,找出关于x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3)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3.(1)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 【解析】 【分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 和∠BOF 的度数,然后根据∠AOE ﹣∠BOF 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 =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 =∠AOB+3t°,∠BOD =∠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故3314202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解:(1)∵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11AOE AOC 11022︒∠=∠=⨯=55°,11AOF BOD 402022︒︒∠=∠=⨯=, ∴∠AOE ﹣∠BOF =55°﹣20°=35°; (2)∠AOE ﹣∠BOF 的值是定值 由题意∠BOC =3t°,则∠AOC =∠AOB+3t°=110°+3t°,∠BOD =∠COD+3t°=40°+3t°,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AOE AOC 1103t =22︒︒∴∠=∠=⨯+3552t ︒︒+ ∴()113BOF BOD 403t 20t 222︒︒︒︒∠=∠=+=+, ∴33AOE BOF 55t 20t 3522︒︒︒︒︒⎛⎫⎛⎫∠-∠=+-+= ⎪ ⎪⎝⎭⎝⎭, ∴∠AOE ﹣∠BOF 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 (3)根据题意得∠BOF =(3t+14)°, ∴3314202t t +=+, 解得4t =. 故答案为4.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 4.(1)n= 8;(2)-2.5或2.5;(3)n=4或n=12. 【解析】 【分析】(1)根据“n 节点”的概念解答;(2)设点D 表示的数为x ,根据“5节点”的定义列出方程分情况,并解答;(3)需要分类讨论:①当点E 在BA 延长线上时,②当点E 在线段AB 上时,③当点E 在AB延长线上时,根据BE=12AE,先求点E表示的数,再根据AC+BC=n,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A表示的数为-2,B表示的数为2,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AC=2,BC=6,∴n=AC+BC=2+6=8.(2)如图所示:∵点D是数轴上点A、B的“5节点”,∴AC+BC=5,∵AB=4,∴C在点A的左侧或在点A的右侧,设点D表示的数为x,则AC+BC=5,∴-2-x+2-x=5或x-2+x-(-2)=5,x=-2.5或2.5,∴点D表示的数为2.5或-2.5;故答案为-2.5或2.5;(3)分三种情况:①当点E在BA延长线上时,∵不能满足BE=12 AE,∴该情况不符合题意,舍去;②当点E在线段AB上时,可以满足BE=12AE,如下图,n=AE+BE=AB=4;③当点E在AB延长线上时,∵BE=12 AE,∴BE=AB=4,∴点E表示的数为6,∴n=AE+BE=8+4=12,综上所述:n=4或n=12.【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n节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难度一般.5.(1)详见解析;(2)35;(3)﹣5、15、1123、﹣767.【解析】【分析】(1)根据尺规作图的方法按要求做出即可;(2)根据中点的定义及线段长度的计算求出;(3)认真分析甲、乙物体运行的轨迹来判断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分情况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相遇的时间,然后计算出位置.【详解】解:(1)如图所示;(2)根据(1)所作图的条件,如果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则有点C对应的数为30,点D对应的数为﹣30,MN=|20﹣(﹣15)|=35(3)设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所用时间为t,则t=223522MN⨯==35(秒)那么甲在总的时间t内所运动的长度为s=5t=5×35=175可见,在乙运动的时间内,甲在C,D之间运动的情况为175÷60=2……55,也就是说甲在C,D之间运动一个来回还多出55长度单位.①设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的时间为t1,有5t1=2t1+15,t1=5(秒)而﹣30+5×5=﹣5,﹣15+2×5=﹣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5.②设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2,有5t2+2t2=25+30+5+10,t2=10(秒)此时甲的位置:﹣15×5+60+30=15,乙的位置15×2﹣15=1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5.③设甲乙第三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3,有5t3﹣2t3=20,t3=203(秒)此时甲的位置:30﹣(5×203﹣15)=1123,乙的位置:20﹣(2×203﹣5)=1123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12 3④从时间和甲运行的轨迹来看,他们可能第四次相遇.设第四次相遇时经过的时间为t4,有5t4﹣1123﹣30﹣15+2t4=1123,t4=91621(秒)此时甲的位置:5×91621﹣45﹣1123=﹣767,乙的位置:1123﹣2×91621=﹣767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767. 四次相遇所用时间为:5+10+203+91621=3137(秒),剩余运行时间为:35﹣3137=347(秒)当时间为35秒时,乙回到N 点停止,甲在剩余的时间运行距离为5×347=5257⨯=1767. 位置在﹣767+1767=10,无法再和乙相遇,故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为﹣5、15、1123、﹣767.【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作图及线段长度计算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两个点在数轴上做复杂运动时的运动轨迹和相遇的位置,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正确分析出可能相遇的情况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6.(1)20,6;(2)43t -+,162t -;(3)t 2=或6时;(4)不变,10,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由数轴上两点距离先求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中点公式可求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向右为正,所以-4+3t ;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向左为负,16-2t.(3)由题意,1PQ AB 2=表示出线段长度,可列方程求t 的值; (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MN 的值不变. 【详解】解:()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4162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41662-+= 故答案为20,6()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 表示的数为:43t -+,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点Q 表示的数为:162t -,故答案为43t -+,162t -()13PQ AB 2=()43t 162t 10∴-+--=t 2∴=或6答:t 2=或6时,1PQ AB 2=()4线段MN 的长度不会变化,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1PM PA 2∴=,1PN PB 2= ()1MN PM PN PA PB 2∴=-=- 1MN AB 10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本题的关键.7.(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 【解析】 【分析】(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1)∵135°=90°+45°,120°=90°+30°,75°=30°+45°, ∴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 故选④;(2)①因为COD 60∠=,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 因为OB 平分EOD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因为AOB 45∠=,所以αEOB AOB 604515∠∠=-=-=.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120α-=-. 解得α105=.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α120-=-.解得α125=.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8.(1)30,120(2)①30﹣3t②5或20③﹣15或﹣4834【解析】 【分析】(1)根据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AB =30求出B 点对应的数;根据AC =4AB 求出AC 的距离;(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 =3t ,根据BP =AB ﹣AP 求解;②分P 点是A 、B 两个点的中点;B 点是A 、P 两个点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③根据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2次.设Q 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 秒与P 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 从A 点出发,向C 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 ﹣BP =AB 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 到达C 点后返回到A 点的途中.根据CQ+BP =BC 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详解】(1)∵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 ∴B 点对应的数为60﹣30=30;∵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 ∴AC=4AB =4×30=120; (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 ∵AP=3t ,∴BP=AB ﹣AP =30﹣3t . 故答案为30﹣3t ;②当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时,AP=12AB=15,∴3t=15,解得t=5;当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时,AP=2AB=60,∴3t=60,解得t=20.故所求时间t的值为5或20;③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AQ﹣BP=AB,∴5x﹣3x=30,解得x=15,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60﹣5×15=﹣15;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CQ+BP=BC,∴5(x﹣24)+3x=90,解得x=1054,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0﹣3×1054=﹣4834.综上,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483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9.(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表示的数为10-5t;(2)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3) 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点A表示的数为10,B在A点左边,AB=30,∴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10-30=-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为10-5t;故答案为-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0.(1)-12,8-5t;(2)94或114;(3)10;(4)MN的长度不变,值为10.【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8﹣20;点P表示的数为8﹣5t;(2)运动时间为t秒,分点P、Q相遇前相距2,相遇后相距2两种情况列方程进行求解即可;(3)设点P运动x秒时追上Q,根据P、Q之间相距20,列方程求解即可;(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详解】(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0,∴点B表示的数是8﹣20=﹣1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是8﹣5t,故答案为﹣12,8﹣5t;(2)若点P、Q同时出发,设t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94;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t﹣2+5t=20,解得t=11 4,答:若点P、Q同时出发,94或114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如图,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AC﹣BC=AB,∴5x﹣3x=20,解得:x=10,∴点P运动10秒时追上点Q;(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0;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0,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0,∴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0.【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1.(1)90°;(2)30°;(3)12秒或48秒.【解析】【分析】(1)依据图形可知旋转角=∠NOB,从而可得到问题的答案;(2)先求得∠AOC的度数,然后依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到∠NOC=60°-∠AON,∠AOM=90°-∠AON,然后求得∠AOM与∠NOC的差即可;(3)可分为当OM为∠BOC的平分线和当OM的反向延长为∠BOC的平分线两种情况,然后再求得旋转的角度,最后,依据旋转的时间=旋转的角度÷旋转的速度求解即可. 【详解】(1)由旋转的定义可知:旋转角=∠NOB =90°. 故答案为:90°(2)∠AOM ﹣∠NOC =30°.理由:∵∠AOC :∠BOC =1:2,∠AOC +∠BOC =180°, ∴∠AOC =60°. ∴∠NOC =60°﹣∠AON . ∵∠NOM =90°, ∴∠AOM =90°﹣∠AON ,∴∠AOM ﹣∠NOC =(90°﹣∠AON )﹣(60°﹣∠AON )=30°. (3)如图1所示:当OM 为∠BOC 的平分线时,∵OM 为∠BOC 的平分线, ∴∠BOM =∠BOC =60°, ∴t =60°÷5°=12秒.如图2所示:当OM 的反向延长为∠BOC 的平分线时,∵ON 为为∠BOC 的平分线, ∴∠BON =60°.∴旋转的角度=60°+180°=240°. ∴t =240°÷5°=48秒. 故答案为:12秒或48秒.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主要应用了旋转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角的和差计算,求得三角板旋转的角度是解题的关键.12.(1)2AC cm =,4DM cm =;(2)6AC MD cm +=;(3)4AM =;(4)13MN AB =或1. 【解析】【详解】(1)根据题意知,CM=2cm,BD=4cm.∵AB=12cm,AM=4cm,∴BM=8cm,∴AC=AM﹣CM=2cm,DM=BM﹣BD=4cm.故答案为2,4;(2)当点C、D运动了2 s时,CM=2 cm,BD=4 cm.∵AB=12 cm,CM=2 cm,BD=4 cm,∴AC+MD=AM﹣CM+BM﹣BD=AB﹣CM﹣BD=12﹣2﹣4=6 cm;(3)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MC.∵MD=2AC,∴BD+MD=2(MC+AC),即MB=2AM.∵AM+BM=AB,∴AM+2AM=AB,∴AM=13AB=4.故答案为4;(4)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1.∵AN﹣BN=MN.又∵AN﹣AM=MN,∴BN=AM=4,∴MN=AB﹣AM﹣BN=12﹣4﹣4=4,∴MNAB=412=13;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N﹣BN=MN.又∵AN﹣BN=AB,∴MN=AB=12,∴MNAB=1212=1.综上所述:MNAB=13或1.【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3.问题一、(1)32;(2)3-2x;2x-3;13-6x;问题一、(1)35;120;24011.【解析】【分析】问题一根据等量关系,路程=速度 时间,路程差=路程1-路程2,即可列出方程求解。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一、压轴题1.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B 上,点F 、G 在边CD 上,连接EF 、EG .将∠BEG 对折,点B 落在直线EG 上的点B ′处,得折痕EM ;将∠AEF 对折,点A 落在直线EF 上的点A ′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MEN 的度数;(2)如图2,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且∠FEG =30°,求∠MEN 的度数; (3)若∠MEN =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 的大小.2.如图,从左到右依次在每个小方格中填入一个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方格中所填数之和都相等. 6abx-1-2 ...(1)可求得 x =______,第 2021 个格子中的数为______; (2)若前 k 个格子中所填数之和为 2019,求 k 的值;(3)如果m ,n 为前三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那么所有的|m -n | 的和可以通过计算|6-a |+|6-b|+|a -b|+|a -6| +|b -6|+|b -a| 得到.若m ,n 为前8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求所有的|m-n|的和.3.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a-1)2+|ab+3|=0,c=-2a+b .(1)分别求a ,b ,c 的值;(2)若点A 和点B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i )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 ,使得3BC-k•AB 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 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ii )若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 ,B 同时运动,何时点C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4.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5.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1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3求当t 为何值时,1PQ AB 2=? ()4若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6.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探究: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表示-3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结论: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 和数n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 ∣.直接应用:表示数a 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表示数a 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 灵活应用:(1)如果∣a+1∣=3,那么a=____;(2)若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位于-4与2之间,则∣a-2∣+∣a+4∣=_____; (3)若∣a-2∣+∣a+4∣=10,则a =______; 实际应用: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点,分别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长度/秒.(1)两只电子蚂蚁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求甲、乙数轴上相遇时的点表示的数。

初一数学考试压轴题

初一数学考试压轴题

1、在一个班级中,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如果班级总人数是45人,那么男生有多少人?A. 15人B. 20人C. 30人(答案)D. 35人2、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公里,他每天步行上学,往返一次。

一周五天上学,他总共步行多少公里?A. 10公里B. 20公里C. 30公里(答案)D. 40公里3、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10米,宽是4米。

现在要在花坛周围铺一条1米宽的小路,这个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A. 24平方米B. 32平方米C. 40平方米(答案)D. 48平方米4、小红和小华一起去买书,小红带了40元,小华带了50元。

他们买了一本书,共花了60元,那么他们一共节省了多少元?A. 20元B. 30元C. 40元(答案)D. 50元5、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64平方米,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米?A. 16米B. 24米C. 32米(答案)D. 40米6、小明有20本书,他送了5本书给小华,剩下的书他又分成了两份,每份有多少本书?A. 5本B. 7本C. 10本(答案)D. 15本7、一桶水重50公斤,如果倒入一个空桶中,两桶水的重量是100公斤。

如果只倒出一半的水,那么两桶水的重量是多少公斤?A. 75公斤B. 80公斤C. 90公斤D. 95公斤(答案)8、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

小明给小红2个苹果后,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少个苹果?A. 小明有3个,小红有5个(答案)B. 小明有2个,小红有6个C. 小明有4个,小红有4个D. 小明有1个,小红有7个。

初一下数学期末压轴题

初一下数学期末压轴题

期末复习解答压轴题专项训练1.(2022春·安徽滁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已知点B,D分别在AK和CF上,且CF∥AK.(1)如图1,若∠CDE=25°,∠DEB=80°,则∠ABE的度数为________;(2)如图2,BG平分∠ABE,GB的延长线与∠EDF的平分线交于H点,若∠DEB比∠DHB大60°,求∠DEB的度数;(3)保持(2)中所求的∠DEB的度数不变,如图3,BM平分∠EBK,DN平分∠CDE,作BP∥DN,则∠PBM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请求值;若改变,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过点E作ES∥CF,根据CF∥AK,则ES∥CF∥AK,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即可.(2)延长DE,交AB于点M,则∠DEB=∠EMB+∠EBM,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3)过点E作EQ∥DN,则EQ∥DN∥BP,利用前面的结论和方法,进行等量代换并推理计算即可.【解题过程】(1)解:如图1,过点E作ES∥CF,∵CF∥AK,∴ES∥CF∥AK,∴∠CDE=∠DES,∠SEB=∠ABE,∴∠CDE+∠ABE =∠DES+∠SEB=∠DEB,∵∠CDE=25°,∠DEB=80°,∴∠ABE =∠DEB-∠CDE=80°-25°=55°.故答案为:55°.(2)解:如图2,延长DE,交AB于点M,则∠DEB=∠EMB+∠EBM,∵CF∥AK,BG平分∠ABE,∴∠EMB=180°-∠MDF,∠EBM=2∠ABG=2∠HBN,∠MDH=∠HDF=∠HNK=1∠MDF,2∵∠HBN+∠DHB=∠HNK,∠MDF−∠DHB),∴∠DEB=(180°-∠MDF) +2∠HBN=180°-∠MDF+2×(12∴∠DEB=180°-∠MDF+∠MDF-2∠DHB=180°-2∠DHB,∵∠DEB−∠DHB=60°,∴∠DEB=180°-2(∠DEB-60°),∴3∠DEB=300°,解得∠DEB=100°.(3)解:过点E作EQ∥DN,则EQ∥DN∥BP,根据(1)得,∠DEB=∠CDE+∠ABE,∵BM平分∠EBK,DN平分∠CDE,∴∠DEB=2∠NDE+180°-2∠EBM,∵∠DEB=100°,∴∠EBM-∠NDE=40°,∵EQ∥DN,∴∠DEQ=∠NDE,∴∠EBM =40°+∠DEQ,∵EQ∥DN,DN∥BP,∴EQ∥BP,∴∠EBM+∠PBM +∠BEQ =180°,∴40°+∠DEQ+∠PBM +∠BEQ =180°,∴40°+∠DEB+∠PBM =180°,∴∠PBM =180°-100°-40°=40°,∴∠PBM 的度数不变,值为40°.2.(2022春·广西南宁·七年级统考期末)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如图1,AB∥CD,∠PAB=25°,∠PCD=37°,求∠APC的度数,小明的思路是:过点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来求∠APC问题解决:(1)按小明的思路,易求得∠APC 的度数为°;问题迁移:如图2,AB∥CD,点P 在射线OM 上运动,记∠PAB=α,∠PCD=β.(2)当点P 在B,D 两点之间运动时,问∠APC 与α,β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拓展延伸:(3)在(2)的条件下,如果点P 在B,D 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 与点O,B,D 三点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当点P 在线段OB 上时,∠APC 与α,β 之间的数量关系,点P 在射线DM 上时,∠APC 与α,β 之间的数量关系.【思路点拨】(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PE=∠PAB=25°,∠CPE=∠PCD=37°,即可得到∠APC;(2)过P作PE∥AD交AC于E,推出AB∥PE∥D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PE=α,∠CPE=β,即可得出答案;(3)分两种情况:P在BD延长线上;P在DB延长线上,分别画出图形,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APE,∠β=∠CPE,即可得出答案;【解题过程】解:(1)如图1,过P作PE∥AB,∵AB∥CD,∴PE∥AB∥CD,∴∠APE=∠PAB=25°,∠CPE=∠PCD=37°,∴∠APC=25°+37°=62°;故答案为:62;(2)∠APC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PC=α+β;理由:如图,过点P作PE//AB交AC于点E,∵AB//CD,∴AB//PE//CD,∴α=∠APE,β=∠CPE,∴∠APC=∠APE+∠CPE=a+β;(3)如图3,所示,当P在射线DM上时,过P作PE∥AB,交AC于E,∵AB∥CD,∴AB∥PE∥CD,∴∠1=∠PAB=α,∵∠1=∠APC+∠PCD,∴∠APC=∠1−∠PCD,∴∠APC=α−β,∴当P在射线DM上时,∠APC=α−β;如图4所示,当P在线段OB上时,同理可得:∠APC=β−α,∴当P在线段OB上时,∠APC=β−α.故答案为:∠APC=β−α;∠APC=α−β.3.(2022春·江苏扬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汛期即将来临,防汛指挥部在某水域一危险地带两岸各安置了一探照灯,便于夜间查看河水及两岸河堤的情况.如图,灯A射出的光束自AM顺时针旋转至AN便立即回转,灯B射出的光束自BP顺时针旋转至BQ便立即回转,两灯不停交叉照射巡视.若灯A射出的光束转动的速度是a°/秒,灯B射出的光束转动的速度是b°/秒,且a、b满足|a−3b|+(a+b−4)2=0.假定这一带水域两岸河堤是平行的,即PQ∥MN,且∠BAN=45°.(1)求a、b的值;(2)如图2,两灯同时转动,在灯A射出的光束到达AN之前,若两灯射出的光束交于点C,过C作CD⊥AC交PQ于点D,若∠BCD=20°,求∠BAC的度数;(3)若灯B射线先转动30秒,灯A射出的光束才开始转动,在灯B射出的光束到达BQ之前,A灯转动几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思路点拨】(1)根据|a−3b|+(a+b−4)2=0,可得a−3b=0,且a+b−4=0,进而得出a、b的值;(2)设灯A射线转动时间为t秒,根据∠BCD=90°﹣∠BCA=90°−(180°−2t)=2t−90°=20°可得t的值,根据∠BAC=45°−(180°−3t)=3t−135°可得∠BAC;(3)设A灯转动t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在灯A射线转到AN之前,②在灯A 射线转到AN之后,分别求得t的值即可.【解题过程】(1)∵|a−3b|+(a+b−4)2=0.又∵|a﹣3b|≥0,(a+b−4)2≥0.∴a=3,b=1;(2)设A灯转动时间为t秒,如图,作CE//PQ,而PQ//MN,∴PQ//CE//MN,∴∠ACE=∠CAN=180°−3t°,∠BCE=∠CBD=t°,∴∠BCA=∠CBD+∠CAN=t+180°−3t=180°−2t,∵∠ACD=90°,∴∠BCD=90°﹣∠BCA=90°−(180°−2t)=2t−90°=20°,∴t=55°,∵∠CAN=180°−3t,∴∠BAC=45°−(180°−3t)=3t−135°=165°−135°=30°;(3)设A灯转动t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依题意得0<t<150①当0<t<60时,3t=(30+t)×1,解得t=15;②当60<t<120时,3t−3×60+(30+t)×1=180,解得t=82.5;③当120<t<150时,3t−360=t+30,解得t=195>150(不合题意)综上所述,当t=15秒或82.5秒时,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4.(2022春·湖南永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直线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交于点G、H,∠EHD=α(0°<α<90°).小安将一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PMN按如图①放置,使点N、M分别在直线AB、CD上,且在点G、H的右侧,∠P=90°,∠PMN=60°.(1)填空:∠PNB+∠PMD∠P(填“>”“<”或“=”);(2)若∠MNG的平分线NO交直线CD于点O,如图②.①当ON∥EF,PM∥EF时,求α的度数;②当PM∥EF时,求∠MON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思路点拨】(1)过P点作PQ∥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PNB=∠NPQ,∠PMD=∠QPM,进而可求解;(2)①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ONM=∠PMN=60°,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NO=∠ONM=60°,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②可分两种情况:点N在G的右侧时,点N在G的左侧时,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可求解.【解题过程】(1)解:过P点作PQ∥AB,∴∠PNB=∠NPQ,∵AB∥CD,∴PQ∥CD,∴∠PMD=∠QPM,∴∠PNB+∠PMD=∠NPQ+∠QPM=∠MPN,故答案为:=(2)①∵ON∥EF,PM∥EF,∴PO∥PM,∴∠ONM=∠NMP,∵∠PMN=60°,∴∠ONM=∠PMN=60°,∵NO平分∠MNO,∴∠ANO=∠ONM=60°,∵AB∥CD,∴∠NOM=∠ANO=60°,∴α=∠NOM=60°;②点N在G的右侧时,如图②,∵PM∥EF,∠EHD=α,∴∠PMD=α,∴∠NMD=60°+α,∵AB∥CD,∴∠ANM=∠NMD=60°+α,∵NO平分∠ANM,∴∠ANO=12∠ANM=30°+12α,∵AB∥CD,∴∠MON=∠ANO=30°+12α;点N在G的左侧时,如图,∵PM∥EF,∠EHD=α,∴∠PMD=α,∴∠NMD=60°+α,∵AB∥CD,∴∠BNM+∠NMO=180°,∠BNO=∠MON,∵NO平分∠MNG,∴∠BNO=12[180°−(60°+α)]=60°−12α,∴∠MON=60°−12α,综上所述,∠MON的度数为30°+12α或60°−12α.5.(2022秋·重庆沙坪坝·七年级统考期末)已知:如图,直线a∥b,AC⊥BC于点C,连接AB且分别交直线a、b于点E、F.(1)如图①,若∠DEF和∠EFG的角平分线EM、FM交于点M,请求∠M的度数;(2)如图②,若∠EDC的角平分线DM分别和直线b及∠FGC的角平分线GQ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点N和点M,试说明:∠1+∠2=135°;(3)如图③,点M为直线a上一点,连结MF,∠MFE的角平分线FN交直线a于点N,过点N作NQ⊥NF交∠HFM 的角平分线FQ于点Q,若∠DEA记为β,请直接用含β的代数式来表示∠MNQ+∠HFQ.【思路点拨】(1)由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DEF+∠GFE=180°,∠DEM=12∠DEF;∠GFM=12∠GFE,即∠DEM+∠GFM=12(∠DEF+∠GFE)=90°,过点M作直线l∥a交AB于点H,可得∠HME=∠DEM,∠HMF=∠GFM,进而可得∠EMF=∠HME+∠HMF=∠DEM+∠GFM=90°.(2)过点C作直线l∥a,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FGC+∠4=180°,∠EDC+∠5=180°,由题意得∠4+∠5=90°,可得∠FGC+∠FGC=27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6+∠7=12(∠FGC+∠FGC)=135°,由a∥b得∠6=∠3=∠2,由对顶角相等可得∠7=∠1,可得∠1+∠2=135°;(3)由题意可知∠MEF=∠DEA=β,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HFE=180°−β,∠EFN=∠MFN=12∠MFE=x,∠HFQ=∠MFQ=12∠HFM=y,,进而可得x+y=180°−β2,由a∥b,NQ⊥NF∠HFN+∠MNF=180°,∠QNF=90°,即∠MNQ+∠QNF+∠MFN+∠MFQ+∠HFQ=180°,可得∠MNQ= 90°−x−2y,进而可求∠MNQ+∠HFQ.【解题过程】(1)∵a∥b,∴∠DEF+∠GFE=180°.∵EM、FM分别平分∠DEF和∠GFE,∴∠DEM=12∠DEF;∠GFM=12∠GFE,∴∠DEM+∠GFM=12(∠DEF+∠GFE)=90°,过点M作直线l∥a交AB于点H,∵a∥b,∴l∥b,∴∠HME=∠DEM,∠HMF=∠GFM,∴∠EMF=∠HME+∠HMF=∠DEM+∠GFM=90°.(2)过点C作直线l∥a,∵a∥b,∴l∥b,∴∠FGC+∠4=180°,∠EDC+∠5=180°.又∵∠4+∠5=90°∴∠FGC+∠FGC=270°又∵GQ、DM分别平分∠FGC和∠EDC,∴∠6+∠7=12(∠FGC+∠FGC)=135°∵a∥b,∴∠6=∠3=∠2又∵∠7=∠1∴∠1+∠2=135°.(3)∠MNQ +∠HFQ =β2.理由如下:由题意可知∠MEF =∠DEA =β, ∵a ∥b ,∴∠MEF +∠HBE =180°,即∠HFE =180°−β, ∵FN 平分∠MFE ,FQ 平分∠HFM ,∴∠EFN =∠MFN =12∠MFE =x ,∠HFQ =∠MFQ =12∠HFM =y ,∴∠HFE =180°−β=2(∠EFN +∠MFQ )=2(x +y ),即x +y =180°−β2,∵a ∥b ,NQ ⊥NF∴∠HFN +∠MNF =180°,∠QNF =90°,则∠MNQ +∠QNF +∠MFN +∠MFQ +∠HFQ =180°, ∴∠MNQ =90°−x −y −y =90°−x −2y ,∴∠MNQ +∠HFQ =90°−x −2y +y =90°−x −y =90°−180°−β2=β2.6.(2022秋·四川宜宾·七年级统考期末)几何模型在解题中有着重要作用,例如美味的“猪蹄模型”.(1)导入:如图①,已知AB∥CD∥EF ,如果∠A =26°,∠C =34°,那么 ∠AEC = °;(1)发现:如图②,已知AB∥CD,请判断∠AEC与∠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运用:(i)如图③,已知AB∥CD,∠AEC=88°,点M、N分别在AB、CD上,MN∥AE,如果∠C=28°,那么∠MND=°;(ii)如图④,已知AB∥CD,点M、N分别在AB、CD上,ME、NE分别平分∠AMF和∠CNF.如果∠E=116°,那么∠F=°;(iii)如图⑤,已知AB∥CD,点M、N分别在AB、CD上,MF、NG分别平分∠BME和∠CNE,且EG∥MF.如果∠MEN=α,那么∠EGN=.(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思路点拨】(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AEF,∠C=∠FEC,进而根据∠AEC=∠AEF+∠CEF,即可求解;(2)过点E作EF∥AB,根据(1)的方法即可求解;(3)(i)由(2)可得∠AEC=∠A+∠C=88°,∠C=28°,得出∠A=60°,根据∠MND=180°−∠BMN,即可求解;(ii)由“猪蹄模型”,可得∠E=∠AME+∠CNE=116°,∠F=∠BMF+∠DNF,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ME=12∠AMF,∠CNE=12∠CNF,继而根据∠F=∠BMF+∠DNF=128°,即可求解;(iii)如图所示,延长GE交AB于点H,设∠ENG=β,∠HME−θ,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MHE=∠BMF=180−θ2=90°−θ2,α=θ+2β,根据∠EGN=∠GNC+∠AHE=∠GNC+∠AMF,即可得出结论.【解题过程】(1)解:如图1,∵AB∥CD∥EF∴∠A=∠AEF,∠C=∠FEC∵∠A=26°,∠C=34°,∴∠AEC=∠AEF+∠CEF=∠A+∠B=26°+34°=60°∴∠AEC=60°故答案为:60.(2)∠AEC=∠A+∠C,如图所示,过点E作EF∥AB,∵EF∥AB,∴∠A=∠AEF,∵EF∥AB,AB∥CD,∴EF∥CD,∴∠FEC=∠C,∴∠AEC=∠AEF+∠FEC=∠A+∠C;(3)解:(i)由(2)可得∠AEC=∠A+∠C=88°,∠C=28°,∴∠A=60°,∵MN∥AE,∴∠BMN=∠A=60°,∵AB∥CD,∴∠MND=180°−∠BMN=180°−60°=120°,故答案为:120.(ii)解:如图所示,∵AB∥CD由“猪蹄模型”,可得∠E=∠AME+∠CNE=116°,∠F=∠BMF+∠DNF;∵ME、NE分别平分∠AMF和∠CNF∴∠AME=12∠AMF,∠CNE=12∠CNF∴∠AMF+∠CNF=116°×2=232°∴∠MBF+∠DNF=360°−232°=128°,∴∠F=∠BMF+∠DNF=128°,故答案为:128.(iii )解:如图所示,延长GE 交AB 于点H ,设∠ENG =β,∠HME −θ∵MF 、NG 分别平分∠BME 和∠CNE ,∴∠BMF =12∠BME =12(180°−θ)=90°−θ2,∠CNE =2∠ENG =2β,∵HG∥MF∴∠MHE =∠BMF =180−θ2=90°−θ2,∵AB∥CD∴∠MEN =∠AME +∠CNE ,∴α=θ+2β∴∠EGN =∠GNC +∠AHE =∠GNC +∠AMF =β+θ+90°−θ2=β+90°+θ2=90°+α2.7.(2022秋·海南海口·七年级校考期末)点E 在射线DA 上,点F 、G 为射线BC 上两个动点,满足∠DBF =∠DEF ,∠BDG =∠BGD ,DG 平分∠BDE .(1)如图1,当点G在点F右侧时,①试说明:BD∥EF;②试说明∠DGE=∠BDG−∠FEG;(2)如图2,当点G在点F左侧时,(1)中的结论②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正确结论;(不用说理)(3)如图3,在(2)的条件下,P为BD延长线上一点,DM平分∠BDG,交BC于点M,DN平分∠PDM,交EF于点N,连接NG,若DG⊥NG,∠B−∠DNG=∠EDN,求∠B的度数.【思路点拨】(1)①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BDG=∠ADG,从而可得∠ADG=∠DGB,则AB∥BC,可得∠DEF =∠EFG,即可得到∠DBF=∠EFG,从而证明BD∥EF;②过点G作GH∥DB交DA于点H,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2)过点G作GK∥DB交AD于K,则KG∥EF,可得∠BDG=∠DGK,∠GEF=∠KGE,即可得到∠DGE =∠BDG+∠FEG;(3)设∠BDM=∠MDG=α,则∠BDG=∠EDG=∠DGB=2α∠PDE=180∘−4α,∠PDM=180°−α,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PDN=∠MDN=12∠PDM=90∘−α2,然后分别求出∠EDN=72α−90∘,∠DNG=32α,∠B−∠DNG=∠EDN进行求解即可.【解题过程】(1)证明:①∵DG平分∠BDE,∴∠BDG=∠ADG,又∵∠BDG=∠BGD,∴∠ADG=∠DGB,∴AD∥BC,∴∠DEF=∠EFG,∵∠DBF=∠DEF,∴∠DBF=∠EFG,∴BD∥EF;②过点G作GH∥DB交DA于点H,由①得BD∥EF,∴GH∥DB∥EF,∴∠BDG=∠DGH,∠FEG=∠EGH,∴∠DGE=∠DGH-∠EGH,∴∠DGE=∠BDG-∠FEG;(2)解:过点G作GK∥DB交AD于K,同理可证BD∥EF,∴KG∥EF,∴∠BDG=∠DGK,∠GEF=∠KGE,∴∠DGE=∠DGK+∠KGE,∴∠DGE=∠BDG+∠FEG;(3)解:设∠BDM=∠MDG=α,则∠BDG=∠EDG=∠DGB=2α,∠PDE=180∘−∠BDE=180∘−4α,∠PDM=180°−α,∵DN平分∠PDM,∴∠PDN=∠MDN=12∠PDM=90∘−α2,∴∠EDN=∠PDN−∠PDE=90∘−α2−(180∘−4α)=72α−90∘,∠GDN=∠MDN−∠MOG=90∘−α2−α=90∘−32α,∵DG⊥NG,∴∠DGN=90∘,∴∠DNG=90∘−∠GDN=90∘−(90∘−32α)=32α,∵DE∥BF,∴∠B=∠PDE=180∘−4α,∵∠B−∠DNG=∠EDN,∴180∘−4α−32α=72α−90∘,∴α=30∘,∴∠B=180∘−4α=60∘.8.(2022春·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末)直线AB∥CE,BE—EC是一条折线段,BP平分∠ABE.(1)如图1,若BP∥CE,求证:∠BEC+∠DCE=180°;(2)CQ平分∠DCE,直线BP,CQ交于点F.①如图2,写出∠BEC和∠BF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②当点E在直线AB,CD之间时,若∠BEC=40°,直接写出∠BFC的大小.【思路点拨】(1)延长DC交BE于K,交BP于T,由AB∥CD,BP平分∠ABE,可得∠BTK=∠TBK,又BP∥CE,故∠KCE=∠KEC,即可得∠BEC+∠DCE=180°;(2)①延长AB交FQ于M,延长DC交BE于N,设∠ABP=∠EBP=α,∠DCQ=∠ECQ=β,可得∠F=180°-∠FBM-∠FMB=180°-(α+β),∠E=180°-∠NCE-∠CNE=180°-(180°-2β)-(180°-2α)=2(α+β)-180°,故∠E+2∠F=180°;②由∠E+2∠F=180°,即可得∠F=70°.【解题过程】(1)解:证明:延长DC交BE于K,交BP于T,如图:∵AB∥CD,∴∠ABT=∠BTK,∵BP平分∠ABE,∴∠ABT=∠TBK,∴∠BTK=∠TBK,∵BP∥CE,∴∠BTK=∠KCE,∠TBK=∠KEC,∴∠KCE=∠KEC,∵∠KCE+∠DCE=180°,∴∠KEC+∠DCE=180°,即∠BEC+∠DCE=180°;(2)①∠E+2∠F=180°,证明如下:延长AB交FQ于M,延长DC交BE于N,如图:∵射线BP、CQ分别平分∠ABE,∠DCE,∴∠ABP=∠EBP,∠DCQ=∠ECQ,设∠ABP=∠EBP=α,∠DCQ=∠ECQ=β,∴∠FBM=∠ABP=α,∠MBE=180°-2α,∠NCE=180°-2β,∠FCN=∠DCQ=β,∵AB∥DC,∴∠CNE=∠MBE=180°-2α,∴∠F=180°-∠FBM-∠FMB=180°-(α+β),∠E=180°-∠NCE-∠CNE=180°-(180°-2β)-(180°-2α)=2(α+β)-180°,∴∠E+180°=2(180°-∠F),∴∠E+2∠F=180°;②由①知∠E+2∠F=180°,∵∠BEC=40°,∴∠F=70°.9.(2022春·山东德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1,AD∥BC,∠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G,∠BCD=90°.(1)试说明:∠BAG=∠BGA;(2)如图2,点F在AG的反向延长线上,连接CF交AD于点E,若∠BAG−∠F=45°,求证:CF平分∠BCD;(3)如图3,线段AG上有点P,满足∠ABP=3∠PBG,过点C作CH∥AG.若在直线AG上取一点M,使∠PBM=的值.∠DCH,求∠ABM∠GBM【思路点拨】(1)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GAD=∠BGA,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BAG=∠GAD,然后根据等量代换即可得证;(2)过点F作FM∥BC于M,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GA=∠MFG,∠BCF=∠MFC,从而可得∠BAG−∠GFC=∠MFC,则∠BCF=∠MFC=45°,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证;(3)设∠ABC=4x(x>0),则∠ABP=3x,∠PBG=x,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D=180°−4x,从而可得∠BGA=90°−2x,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CH=∠BGA=90°−2x,从而可得∠PBM=∠DCH= 2x,然后分①点M在BP的下方和②点M在BP的上方两种情况,根据角的和差可得∠ABM和∠GBM的值,由此即可得.【解题过程】(1)证明:∵AD∥BC,∴∠GAD=∠BGA,∵AG平分∠BAD,∴∠BAG=∠GAD,∴∠BAG=∠BGA.(2)证明:如图,过点F作FM∥BC于M,∴∠BGA=∠MFG,∠BCF=∠MFC,由(1)已证:∠BAG=∠BGA,∴∠BAG=∠MFG=∠MFC+∠GFC,即∠BAG−∠GFC=∠MFC,又∵∠BAG−∠GFC=45°,∴∠MFC=45°,∴∠BCF=45°,又∵∠BCD=90°,∴CF平分∠BCD.(3)解:设∠ABC=4x(x>0),∵∠ABP=3∠PBG,∴∠ABP=3x,∠PBG=x,∵AD∥BC,∴∠BAD=180°−∠ABC=180°−4x,由(1)已得:∠BGA=∠BAG=12∠BAD=90°−2x,∵AG∥CH,∴∠BCH=∠BGA=90°−2x,∵∠BCD=90°,∴∠PBM=∠DCH=90°−(90°−2x)=2x,由题意,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如图,当点M在BP的下方时,∴∠ABM=∠ABP+∠PBM=3x+2x=5x,∠GBM=∠PBM−∠PBG=2x−x=x,∴∠ABM∠GBM =5xx=5;②如图,当点M在BP的上方时,∴∠ABM=∠ABP−∠PBM=3x−2x=x,∠GBM=∠PBM+∠PBG=2x+x=3x,∴∠ABM∠GBM =x3x=13;综上,∠ABM∠GBM 的值是5或13.10.(2022春·河南安阳·七年级统考期末)猜想说理:(1)如图,AB∥CD∥EF,分别就图1、图2、图3写出∠A,∠C,∠AFC的关系,并任选其中一个图形说明理由:拓展应用:(2)如图4,若AB∥CD,则∠A+∠C+∠AFC=度;(3)在图5中,若A1B∥A n D,请你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1+∠2+∠3+∠4+⋯+∠n的度数.【思路点拨】(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直接得到结论;(2)过点F作AB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出∠A+∠C+∠AFC的度数;(3)过点E作AB的平行线,过点F作AB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出∠A+∠AEF+∠EFC+∠C度数;通过前面的计算,找出规律.利用规律得到有n个折点的结论;【解题过程】解:(1)如图1:∠A+∠C=∠AFC,如图2:∠A−∠C=∠AFC,如图3:∠C−∠A=∠AFC,如图1说明理由如下:∵AB∥CD∥EF,∴∠A=∠AFE,∠C=∠EFC,∴∠A+∠C=∠AFE+∠EFC,即∠A+∠C=∠AFC;(2)如下图:过F作FH∥AB,∴∠A+∠AFH=180°,又∵AB∥CD,∴CD∥FH,∴∠C+∠CFH=180°,∴∠A+∠AFH+∠C+∠CFH=360°,即∠A+∠C+∠AFC=360°;故答案为:360;(3)如下图:AB∥CD,过E作EG∥AB,过F作FH∥AB,∵AB∥CD,∴AB∥EG∥FH∥CD,∴∠A+∠AEG=180°,∠GEF+∠EFH=180°,∠HFC+∠C=180°,∴∠A+∠AEG+∠GEF+∠EFH+∠HFC+∠C=180°×3,即∠A+∠AEF+∠EFC+∠C=540°;综上所述:由当平行线AB与CD间没有点的时候,∠A+∠C=180°,当A、C之间加一个折点F时,∠A+∠AFC+∠C=2×180°;当A、C之间加二个折点E、F时,则∠A+∠AEF+∠EFC+∠C=3×180°;以此类推,如图5,A1B∥A n D,当A1、A5之间加三个折点A2、A3、A4时,则∠A1+∠A2+∠A3+∠A4+∠A5=4×180°;…当A1、A n之间加n个折点A2、A3、…A n−1时,则∠A1+∠A2+∠A3+…∠A n=(n-1)×180°,即∠1+∠2+∠3+∠4+⋯+∠n的度数是(n-1)×180°.11.(2022春·黑龙江·七年级统考期末)点E在射线DA上,点F、G为射线BC上两个动点,满足∠DBF=∠DEF,∠BDG=∠BGD,DG平分∠BDE.(1)如图1,当点G在F右侧时,求证:BD//EF;(2)如图2,当点G在F左侧时,求证:∠DGE=∠BDG+∠FEG;(3)如图3,在(2)的条件下,P为BD延长线上一点,DM平分∠BDG,交BC于点M,DN平分∠PDM,交EF于点N,连接NG,若DG⊥NG,∠DBF−∠DNG=∠EDN,则∠DBF的度数是多少.【思路点拨】(1)通过证明∠DBF=∠EFG,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出结论;(2)过点E作GH∥BD,交AD于点H,利用(1)的结论和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3)设∠BDM=∠MDG=α,则∠BDG=∠EDG=∠DGB=2α,∠PDE=180°-4α,∠PDM=180°-α;利用已知条件用含α的式子表示∠PDN,∠EDN,∠GDN,∠DNG,再利用∠DBF-∠DNG=∠EDN,得到关于α的方程,解方程求得α的值,则∠B=180°-4α,结论可求.【解题过程】(1)证明:∵DG平分∠BDE,∴∠BDG=∠ADG,又∵∠BDG=∠BGD,∴∠ADG=∠DGB,∴AD//BC,∴∠DEF=∠EFG,∵∠DBF=∠DEF,∴∠DBF=∠EFG,∴BD//EF;(2)证明:过点G作GH//BD,交AD于点H,如图,由(1)可知:BD//EF,∴GH//EF,∴∠BDG=∠DGH,∠GEF=∠HGE,∵∠DGE=∠DGH+∠HGE,∴∠DGE=∠BDG+∠FEG;(3)解:设∠BDM=∠MDG=α,则∠BDG=∠EDG=∠DGB=2α,∠PDE=180°−4α,∴∠PDM=180°−α,∵DN平分∠PDM,∴∠PDN=∠MDN=90°−12α,∴∠EDN=∠PDN−∠PDE=90°−12α−(180°−4α)=72α−90°,∴∠GDN =∠MDN −∠MDG =90°−12α−α=90°−32α, ∵DG ⊥ON ,∴∠DNG =90°,∴∠DNG =90°−(90°−32α)=32α,∵DE//BF ,∴∠DBF =∠PDE =180°−4α,∵∠DBF −∠DNG =∠EDN ,∴180°−4α−32α=72α−90°,解得:α=30°,∴∠DBF =180°−4α=60°.12.(2022春·河北衡水·七年级校考期末)【发现】如图1,CE 平分∠ACD ,AE 平分∠BAC .(1)当∠EAC =∠ACE =45°时,AB 与CD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当∠EAC =50°,∠ACE =40°时,AB 与CD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当∠EAC +∠ACE =90°,请判断AB 与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探究】如图2,AB ∥CD ,M 是AE 上一点,∠AEC =90°保持不变,移动顶点E ,使CE 平分∠MCD ,∠BAE 与∠MCD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拓展】如图3,AB ∥CD ,P 为线段AC 上一定点,Q 为直线CD 上一动点,且点Q 不与点C 重合.直接写出∠CPQ +∠CQP 与∠BAC 的数量关系.【思路点拨】(1)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BAC=2∠EAC,∠ACD=2∠ACE,则∠BAC+∠ACD=180°,可得结论AB∥CD;(2)过点E作EF∥AB,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答案;(3)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答案.【解题过程】(1)解:当∠EAC=∠ACE=45°时,AB∥CD,理由如下:∵CE平分∠ACD,AE平分∠BAC,∴∠BAC=2∠EAC,∠ACD=2∠ACE,∵∠EAC=∠ACE=45°,∴∠BAC=∠ACD=90°,∴∠BAC+∠ACD=180°,∴AB∥CD,故答案为:AB∥CD;当∠EAC=50°,∠ACE=40°时,AB∥CD,理由如下:∵CE平分∠ACD,AE平分∠BAC,∴∠BAC=2∠EAC,∠ACD=2∠ACE,∵∠EAC=50°,∠ACE=40°∴∠BAC=100°,∠ACD=80°,∴∠BAC+∠ACD=180°,∴AB∥CD,故答案为:AB∥CD;当∠EAC+∠ACE=90°,AB∥CD,理由如下:∵CE平分∠ACD,AE平分∠BAC,∴∠BAC=2∠EAC,∠ACD=2∠ACE,∵∠EAC+∠ACE=90°,∴∠BAC+∠ACD=180°,∴AB∥CD;∠MCD=90°,理由如下:(2)解:∠BAE+12过点E作EF∥AB,如图所示,∵AB∥CD,∴EF∥AB∥CD,∴∠BAE=∠AEF,∠FEC=∠DCE,∵∠AEC=90°,∴∠AEF+∠FEC=∠BAE+∠ECD=90°,∵CE平分∠MCD,∴∠ECD=1∠MCD,2∠MCD=90°;∴∠BAE+12(3)解:分两种情况分类讨论,第一种情况如图,当点Q在射线CD上运动时,∠BAC=∠PQC+∠QPC,理由:过点P作PE∥AB,∵AB∥CD,∴EP∥AB∥CD,∴∠BAC=∠EPC,∠PQC=∠EPQ,∵∠EPC=∠EPQ+∠QPC∴∠BAC=∠PQC+∠QPC;第二种情况如图,当点Q在射线CD的反向延长线上运动时(点C除外)∠PQC+∠QPC+∠BAC=180°,理由:∵AB∥CD,∴∠BAC=∠PCQ,∵∠PQC+∠QPC +∠PCQ=180°,∴∠PQC+∠QPC+∠BAC=180°,综上,∠BAC=∠PQC+∠QPC或∠PQC+∠QPC+∠BAC=180°.13.(2022春·广东深圳·七年级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校考期末)(1)如图1,点E在BC上,∠A=∠D,∠ACB =∠CED.请说明AB∥CD的理由.(2)如图2,AB∥CD,BG平分∠ABE,与∠EDF的平分线交于H点,若∠DEB比∠DHB大60°.求∠DEB 的度数.(3)保持(2)中所求的∠DEB的度数不变,如图3,AB∥CD,BM平分∠EBK,DN平分∠CDE,作BP∥DN,则∠PBM的度数是否改变?若不变,请直接写出∠PBM的度数;若改变,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由∠ACB=∠CED,得AC∥DF,可得∠A=∠DFB,又∠A=∠D,进而可得结论;(2)如图2,作EM∥CD,HN∥CD,根据AB∥CD,可得AB∥EM∥HN∥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角之间的关系,再根据∠DEB比∠DHB大60°,列出等式即可求∠DEB的度数;(3)如图3,过点E作ES∥CD,设直线DF和直线BP相交于点G,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定义可求∠PBM的度数.【解题过程】(1)∵∠ACB=∠CED,∴AC∥DF,∵∠A =∠D , ∴∠DFB =∠D , ∴AB ∥CD ;(2)如图2,作EM ∥CD ,HN ∥CD ,∵AB ∥CD ,∴AB ∥EM ∥HN ∥CD ,∴∠1+∠EDF =180°,∠MEB =∠ABE , ∵BG 平分∠ABE , ∴∠ABG =12∠ABE ,∵AB ∥HN , ∴∠2=∠ABG , ∵CF ∥HN , ∴∠2+∠β=∠3, ∴12∠ABE +∠β=∠3, ∵DH 平分∠EDF , ∴∠3=12∠EDF , ∴12∠ABE +∠β=12∠EDF ,∴∠β=12(∠EDF -∠ABE ),∴∠EDF -∠ABE =2∠β, 设∠DEB =∠α,∵∠α=∠1+∠MEB =180°-∠EDF +∠ABE =180°-(∠EDF -∠ABE )=180°-2∠β, ∵∠DEB 比∠DHB 大60°,∴∠α=180°-2(∠α-60°) 解得∠α=100°∴∠DEB 的度数为100°;(3)∠PBM 的度数不变,理由如下:如图3,过点E 作ES ∥CD ,设直线DF 和直线BP 相交于点G ,∵BM 平分∠EBK ,DN 平分∠CDE , ∴∠EBM =∠MBK =12∠EBK , ∠CDN =∠EDN =12∠CDE ,∵ES ∥CD ,AB ∥CD , ∴ES ∥AB ∥CD ,∴∠DES =∠CDE ,∠BES =∠ABE =180°-∠EBK ,∠G =∠PBK , 由(2)可知:∠DEB =100°, ∴∠CDE +180°-∠EBK =100°, ∴∠EBK -∠CDE =80°, ∵BP ∥DN , ∴∠CDN =∠G ,∴∠PBK =∠G =∠CDN =12∠CDE ,∴∠PBM =∠MBK -∠PBK =12∠EBK -12∠CDE =12(∠EBK -∠CDE )=12×80°=40°.14.(2022春·浙江宁波·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如图①,AB ,BC 被直线AC 所截,点D 是线段AC 上的点,过点D 作DE ∥AB ,连接AE ,∠B =∠E =60°.(1)请说明AE∥BC;(2)将线段AE沿着直线..AC平移得到线段PQ,连接DQ.①.如图②,当DE⊥DQ时,则∠Q的度数=_____________;②.在整个运动中,当∠Q=2∠EDQ时,∠Q=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AE+∠E=180°,利用等量代换得到∠BAE+∠B=180°,即可证出AE∥BC;(2)①过点D作DM∥PQ,则DM∥A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②两种情况,运用类比的方法,当点P在线段AD上时,过点D作DF∥AE交AB于点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当点P在线段DA的延长线上时,过点D作DF′∥AE交AB于点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解题过程】(1)证明:∵DE∥AB,∴∠BAE+∠E=180°,又∵∠B=∠E,∴∠BAE+∠B=180°,∴AE∥BC.(2)解:①解:过点D作DM∥PQ,如图所示:∵AE∥PQ,∴DM∥AE,∴∠E=∠EDM,∠Q=∠MDQ,∵DE⊥DQ,∴∠EDQ=90°,∴∠E+∠Q=∠EDM+∠MDQ=90°,而∠E=60°,∴∠Q=90°−60°=30°.故答案为:30°.②当点P在线段AD上时,过点D作DF∥AE交AB于点F,如图所示:∵PQ∥AE,∴DF∥PQ,∴∠QDF=180°−∠Q,∵∠Q=2∠EDQ,∴∠EDQ=1∠Q,2∵∠E=60°,∴∠EDF=180°−60°=120°,∠Q=180°−∠Q,∴∠QDF=120°+12∴∠Q=40°;当点P在线段DA的延长线上时,过点D作DF′∥AE交AB于点F′,如图所示:∵PQ∥AE,∴DF′∥PQ,∴∠QDF′=180°−∠Q,∵∠Q=2∠EDQ,∠Q,∴∠EDQ=12∵∠E=60°,∴∠EDF′=180°−60°=120°,∴180°−∠Q+1∠Q=120°,2∴∠Q=120°;综上所述:∠Q的度数为40°或120°.故答案为:40°或120°.15.(2022春·重庆·七年级西南大学附中校考期末)对于各位数字均不为零的三位自然数m=abc,若m满足各位数字之和能被十位数字整除,则称m为“对偶数”.例如m=327,∵3+2+7=12,12÷2=6,∴327是“对偶数”;又如n=136,∵1+3+6=10,10不能被3整除,∴136不是“对偶数”.将m的百位数字放在其个位数字后得m1=bca,再将m1的百位数字放在其个位数字后得m2=cab.记F(m)=m+m1+m2.111(1)判断248,933是否是“对偶数”,并说明理由;(2)已知“对偶数”n=100a+10b+4(其中1≤a+b≤9),若18F(n)+2(a−4)能被7整除,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n.【思路点拨】(1)根据“对偶数”的定义直接判断即可;(2)先表示出F(n),进而得出F(n)=a+b+4,即可得出18F(n)+2(a−4)=7(2a+2b+9)+6a+4b+ 1,进而得出(6a+4b+1)是7的倍数,可推导6a+4b+1=21或35或49,最后分类讨论即可求出答案.【解题过程】(1)解:248不是“对偶数”,933是“对偶数”,理由如下:∵对于248,2+4+8=14,14不能被4整除,∴248不是“对偶数”,∵对于933,9+3+3=15,15能被3整除,∴933是“对偶数”;(2)∵n=100a+10b+4,∴n1=b4a=100b+40+a,n2=4ab=400+10a+b,∴F(n)=n+n1+n2111=100a+10b+4+100b+40+a+400+10a+b111=a+b+4,∴18F(n)+2(a−4)=18(a+b+4)+2(a−4)=20a+18b+64=7(2a+2b+9)+6a+4b+1,∵18F(n)+2(a−4)能被7整除,∴(6a+4b+1)是7的倍数,∵1≤a+b≤9,且a、b为整数,∴1≤a≤8,1≤b≤8,∴11≤6a+4b+1≤53,∴6a+4b+1=14或21或28或35或42或49,∵6a+4b=2(3a+2b),即为偶数,∴6a+4b+1是奇数,∴6a+4b+1=21或35或49,①当6a+4b+1=21时,b=5−32a,∵a、b为整数,∴a=2,b=2,∴n=224,∵2+2+4=8,8能被2整除,∴224是“对偶数”,符合题意;②当6a+4b+1=35时,b=17−3a2,∵a、b为整数,∴a=1,b=7或a=3,b=4或a=5,b=1,当a=1,b=7时,n=174,1+7+4=12,12不能被7整除,故174不是“对偶数”,不符合题意;当a=3,b=4时,n=344,3+4+4=11,11不能被4整除,故344不是“对偶数”,不符合题意;当a=5,b=1时,n=514,5+1+4=10,10能被1整除,故514是“对偶数”,符合题意;③当6a+4b+1=49时,b=12−3a,2∵a、b为整数,∴a=4,b=6或a=6,b=3,当a=4,b=6时,n=464,4+6+4=14,14不能被6整除,故464不是“对偶数”,不符合题意;当a=6,b=3时,n=634,6+3+4=13,13能被3整除,故634不是“对偶数”,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所以满足条件的n为224或514.16.(2022春·湖北黄石·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以直角△AOC的直角顶点O为原点,以OC,OA所在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0,a),C(b,0)满足√a−b+2+|b−8|=0.(1)点A的坐标为________;点C的坐标为________.(2)已知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Q同时出发,P点从C点出发沿x轴负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移动,Q点从O点出发沿y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移动,点P到达O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AC的中点D的坐标是(4,3),设运动时间为t秒.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得△ODP与△ODQ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DOC=∠DCO,点G是第二象限中一点,并且y轴平分∠GOD.点E是线段OA上一动点,连接接CE交OD于点H,当点E在线段OA上运动的过程中,探究∠GOA,∠OHC,∠A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可以直接使用).【思路点拨】(1)根据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解;(2)根据运动速度得到OQ=t,OP=8-2t,根据△ODP与△ODQ的面积相等列方程求解即可;(3)由∠AOC=90°,y轴平分∠GOD证得OG∥AC,过点H作HF∥OG交x轴于F,得到∠FHC=∠ACE,∠FHO=∠GOD,从而∠GOD+∠ACE=∠FHO+∠FHC,即可证得2∠GOA+∠ACE=∠OHC.【解题过程】解:(1)∵√a−b+2+|b−8|=0,∴a-b+2=0,b-8=0,∴a=6,b=8,∴A(0,6),C(8,0);故答案为:(0,6),(8,0);(2)由(1)知,A(0,6),C(8,0),∴OA=6,OB=8,由运动知,OQ=t,PC=2t,∴OP=8-2t,∵D(4,3),∴S△ODQ=12OQ×|x D|=12t×4=2t,S△ODP=12OP×|y D|=12(8−2t)×3=12−3t,∵△ODP与△ODQ的面积相等,∴2t=12-3t,∴t=2.4,∴存在t=2.4时,使得△ODP与△ODQ的面积相等;(3)2∠GOA+∠ACE=∠OHC,理由如下:∵x轴⊥y轴,∴∠AOC=∠DOC+∠AOD=90°,∴∠OAC+∠ACO=90°.又∵∠DOC=∠DCO,∴∠OAC=∠AOD.∵x轴平分∠GOD,∴∠GOA=∠AOD.∴∠GOA=∠OAC.∴OG∥AC,如图,过点H作HF∥OG交x轴于F,∴HF∥AC,∴∠FHC=∠ACE.∵OG∥FH,∴∠GOD=∠FHO,∴∠GOD+∠ACE=∠FHO+∠FHC,即∠GOD+∠ACE=∠OHC,∴2∠GOA+∠ACE=∠OHC.17.(2022春·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末)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1,b),a,b满足|a+b−1|+√2a−b+10=0,连接AB交y轴于C.(1)直接写出a=______,b=______;(2)如图1,点P是y轴上一点,且三角形ABP的面积为12,求点P的坐标;(3)如图2,直线BD交x轴于D(4,0),将直线BD平移经过点A,交y轴于E,点Q(x,y)在直线AE上,且三角形ABQ的面积不超过三角形ABD面积的13,求点Q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思路点拨】(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构建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a,b;(2)过点B作BM⊥x轴于M,设OC=m,由三角形面积关系得出12OA⋅OC+12(OC+BM)⋅OM=12AM⋅BM,求出m=3,过点B作BN⊥y轴于N,由三角形面积关系得出12×3×CP+12CP=12,求出CP即可;(3)连接DQ,过点Q作QR⊥x轴,分点Q在第二象限,点Q在第三象限时,两种情况,分别列出方程,解之即可.【解题过程】(1)解:∵√a+b−1+|2a−b+10|=0,又∵√a +b −1⩾0,|2a −b +10|⩾0,∴ {a +b −1=02a −b +10=0 ,解得:{a =−3b =4 ,故答案为:-3,4.(2)过点B 作BM ⊥x 轴于M ,设OC =m ,∵三角形AOC 的面积+四边形OCBM 的面积=三角形ABM 的面积,∴ 12OA ⋅OC +12(OC +BM)⋅OM =12AM ⋅BM ,即12×3m +12(m +4)×1=12×4×4,解得:m =3,点C 的坐标为(0,3),过点B 作BN ⊥y 轴于N ,∵三角形ABP 的面积=三角形ACP 的面积+三角形BCP 的面积,∴ 12OA ⋅CP +12BN ⋅CP =12,即12×3×CP +12CP =12,∴CP =6,∴点P 的坐标为(0,−3)或(0,9).(3)点B 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到点A ,∵点D 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的对应点正好在y 轴上,∴点D 平移后的对应点恰好是点E(0,−4),连接DQ ,过点Q 作QR ⊥x 轴,如图所示:∵AE ∥BD ,∴三角形ADQ 的面积=三角形ABQ 的面积,当三角形ABQ 的面积=13三角形ABD 的面积时,QR =13y B =43,当点Q 在第三象限时,∴ 12(x +3)×43+12(43+4)(−x)=12×4×3,解得:x =−2,当点Q 在第二象限时,∴ 12×3×4+12(3−x)×43=12(−x)×163,解得:x =−4,∴当三角形ABQ 的面积不超过三角形ABD 面积的13时,点Q 的横坐标x 的取值范围是−4⩽x ⩽−2,且x ≠−3.18.(2022秋·黑龙江绥化·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0)、(3,0),现同时将点A 、B 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一个单位长度,得到A 、B 的对应点C 、D ,连接AC 、BD 、CD .(1)写出点C 、D 的坐标并求出四边形ABDC 的面积;(2)在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得△DFC的面积是△DFB面积的2倍?若存在,请求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②,点P是直线BD上一个动点,连接PC、PO,当点P在直线BD上运动时,请直接写出∠OPC与∠PCD、∠POB的数量关系.【思路点拨】(1)根据点的平移规律可得C,D的坐标,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即可求出四边形ABDC的面积;(2)根据△DFC的面积是△DFB面积的2倍,得BF=12CD=2,即可求出点F的坐标;(3)当点P在线段DB延长线上运动时,当点P在线段BD的延长线上时,当点P在线段BD上运动时,作PQ∥AB,分别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间的传递性求解即可.【解题过程】(1)∵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3,0),将点A,B分别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分别得到点A,B的对应点C,D,∴点C(0,2),点D(4,2),AB=4,AB∥CD,AB=CD,∴OC=2,四边形ABDC是平行四边形,∴S四边形ABDC=4×2=8;(2)存在,理由:设F坐标为(m,0),∵△DFC的面积是△DFB面积的2倍,∴12×CD×OC=2×12BF×OC,即4=2|m−3|,解得m=5或1,∴P点的坐标为(5,0)或(1,0);(3)①当点P在线段BD上时,如图,作PE∥CD,由平移可知:CD∥AB,∴CD∥PE∥AB,∴∠DCP=∠EPC,∠BOP=∠EPO,∴∠DCP+∠BOP=∠EPC+∠EPO=∠CPO;即∠OPC=∠PCD+∠POB;②当点P在线段BD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作PE∥CD,由平移可知:CD∥AB,∴CD∥PE∥AB,∴∠DCP=∠EPC,∠BOP=∠EPO,∴∠BOP−∠DCP=∠EPO−∠EPC=∠CPO;即∠OPC=∠POB−∠PCD;③当点P在线段D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作PE∥CD,由平移可知:CD∥AB,∴CD∥PE∥AB,∴∠DCP=∠EPC,∠BOP=∠EPO,∴∠DCP−∠BOP=∠EPC−∠EPO=∠CPO;即∠OPC=∠PCD−∠POB;综上,∠OPC=∠PCD+∠POB或∠OPC=∠POB−∠PCD或∠OPC=∠PCD−∠POB.19.(2022春·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①,将线段AB平移至线段CD,点A在x轴的负半轴,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连接AC、BD.(1)若A(−3,0)、B(−2,−2),C(0,2),直接写出点D的坐标;(2)如图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一定点M(2,0),两个动点E(a,2a+1)、F(b,−2b+3).请你探索是否存在以两个动点E、F为端点的线段EF平行于线段OM且等于线段OM,若存在,求点E、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③,在直线EF上有两点A、C,分别引两条射线AB、CD.∠BAF=110°,∠DCF=60°,射线AB、CD分别绕A点,C点以1度/秒和3度/秒的速度同时顺时针转动,设时间为t,在射线CD转动一周的时间内,是否存在某时刻,使得CD与AB平行?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时间t.【思路点拨】(1)根据平移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可知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2) 根据EF∥OM,EF=OM,O(0,0),M(2,0),得出2a+1=−2b+3,|a−b|=2,解答即可.(3) 分①AB与CD在EF的两侧,分别表示出∠ACD与∠BAC,然后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②CD旋转到与AB都在EF的右侧,分别表示出∠DCF与∠BAC,然后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③CD旋转到与AB都在EF的左侧,分别表示出∠DCF与∠BAC,然后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题过程】(1)解:设D(x,y),∵将线段AB平移至线段CD,A(−3,0)、B(−2,−2),C(0,2),∴x−0=−2−(−3),y−2=−2−0,∴x=1,y=0,∴D(1,0);。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题及答案解答一、选择题1.如图,下列各组角中是同位角的是()A .∠1和∠2B .∠3和∠4C .∠2和∠4D .∠1和∠42.下列图案可以由部分图案平移得到的是()A .B .C .D .3.点()3,5A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在的象限是()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4.下列四个命题:①两条直线相交,若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是真命题的个数是()A .1B .2C .3D .45.将一张边沿互相平行的纸条如图折叠后,若边//AD BC ,则翻折角1∠与2∠一定满足的关系是()A .122∠=∠B .1290∠+∠=︒C .1230∠-∠=︒D .213230∠-∠=︒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0的立方根是0B .0.25的算术平方根是-0.5C .-1000的立方根是10D .49的算术平方根是23±7.如图,已知////AB CD EF ,FC 平分AFE ∠,26C ∠=︒,则A ∠的度数是()A .35︒B .45︒C .50︒D .52︒8.如图,一个机器人从点O 出发,向正西方向走2m 到达点1A ;再向正北方向走4m 到达点2A ,再向正东方向走6m 到达点3A ,再向正南方向走8m 到达点4A ,再向正西方向走10m 到达点5A ,…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点20A 时,点20A 的坐标为()A .(20,20)-B .(20,20)C .(22,20)--D .(22,22)-二、填空题9.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实数是__________.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的坐标为(﹣2,5),点Q 与点A 关于y 轴对称,点P 与点Q 关于x 轴对称,则点P 的坐标是___.11.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A =α,∠C =β,BF ,DP 为四边形ABCD 的∠ABC 、∠ADC 相邻外角的角平分线.当α、β满足条件____________时,BF ∥DP .12.已知//AB CD ,ABE α∠=,FCD β∠=,CFE γ∠=,且BE EF ⊥,请直接写出α、β、γ的数量关系________.13.如图,将△ABC 沿直线AC 翻折得到△ADC ,连接BD 交AC 于点E ,AF 为△ACD 的中线,若BE =2,AE =3,△AFC 的面积为2,则CE=_____.14.对于三个数a ,b ,c ,用M{a ,b ,c}表示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用min{a ,b ,c}表示这三个数中最小的数.例如:M{-1,2,3}=123433-++=,min{-1,2,3}=-1,如果M{3,2x +1,4x -1}=min{2,-x +3,5x},那么x =_______.15.已知AB ∥x 轴,A (-2,4),AB =5,则B 点横纵坐标之和为______.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0,0A ,点()22,1A ,点()34,2A ,点()46,3A ,,按照这样的规律下去,点2021A 的坐标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17.计算下列各题:;18.已知:215a ab +=,210b ab +=,1a b -=,求下列各式的值:(1)a b +的值;(2)22a b +的值.19.如图.已知∠1=∠2,∠C =∠D ,求证:∠A =∠F .(1)请把下面证明过程中序号对应的空白内容补充完整.证明:∴∠1=∠2(已知)又∵∠1=∠DMN ()∵∠2=∠DMN (等量代换)∴DB ∥EC ()∴∠DBC +∠C =180°().∵∠C =∠D (已知),∴∠DBC+()=180°(等量代换)∴DF∥AC()∴∠A=∠F()(2)在(1)的基础上,小明进一步探究得到∠DBC=∠DEC,请帮他写出推理过程.20.将△ABO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到三角形A′B′O′(1)请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O′.(2)写出点A′、O′的坐标.21.阅读理解.23.∴11<21的整数部分为1,12.解决问题:已知a3的整数部分,b﹣3的小数部分.(1)求a,b的值;(2)求(﹣a)3+(b+4)2)2=17.二十二、解答题22.已知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1)计算图①中正方形ABCD的面积与边长.(2)利用图②中的正方形网格,作出面积为8的正方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当的数.二十三、解答题23.已知,AB ∥DE ,点C 在AB 上方,连接BC 、CD .(1)如图1,求证:∠BCD +∠CDE =∠ABC ;(2)如图2,过点C 作CF ⊥BC 交ED 的延长线于点F ,探究∠ABC 和∠F 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3,在(2)的条件下,∠CFD 的平分线交CD 于点G ,连接GB 并延长至点H ,若BH 平分∠ABC ,求∠BGD ﹣∠CGF 的值.24.如图1,//AB CD ,E 是AB 、CD 之间的一点.(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2,若BAE ∠、CDE ∠的两条平分线交于点F .直接写出AFD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3)将图2中的射线DC 沿DE 翻折交AF 于点G 得图3,若AGD ∠的余角等于2E ∠的补角,求BAE ∠的大小.25.如图①,AD 平分BAC ∠,AE ⊥BC ,∠B=450,∠C=730.(1)求DAE ∠的度数;(2)如图②,若把“AE ⊥BC ”变成“点F 在DA 的延长线上,FE BC ⊥”,其它条件不变,求DFE ∠的度数;(3)如图③,若把“AE ⊥BC ”变成“AE 平分BEC ∠”,其它条件不变,DAE ∠的大小是否变化,并请说明理由.26.如图①所示,在三角形纸片ABC 中,70C ∠=︒,65B ∠=︒,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A 落在ABC 内的点A '处.(1)若140∠=︒,2∠=________.(2)如图①,若各个角度不确定,试猜想1∠,2∠,A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②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外部时(如图②),(1)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A ∠,1∠,2∠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请说明.(3)应用:如图③: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折叠之后,且三个顶点不重合,那么图中的123456∠+∠+∠+∠+∠+∠和是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D【分析】根据同位角的定义分析即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同位角.【详解】A.∠1和∠2是邻补角,不符合题意;B.∠3和∠4是同旁内角,不符合题意;C.∠2和∠4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D.∠1和∠4是同位角,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同位角的定义,理解同位角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C【分析】根据平移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详解】解:、是旋转变换,不是平移,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轴对称变换,不是平移,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是平移,选项正确,符合题意;、图形的大解析:C【分析】根据平移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详解】解:A 、是旋转变换,不是平移,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B 、轴对称变换,不是平移,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 、是平移,选项正确,符合题意;D 、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不是平移,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平移变换,解题的关键是判断图形是否由平移得到,要把握两个“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一个“变”,位置改变.3.B【分析】根据坐标的特点即可求解.【详解】点()3,5A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在的象限是第二象限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坐标所在象限,解题的关键是熟知直角坐标系的特点.4.C【分析】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和垂直的定义判断①;根据内错角相等的判定方法判定②;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对③进行判断;根据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判断④即可【详解】解:两条直线相交,若对顶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以①正确;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所以②错误;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③正确;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所以④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熟练掌握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B【分析】根据平行可得出∠DAB +∠CBA =180°,再根据折叠和平角定义可求出1290∠+∠=︒.【详解】解:由翻折可知,∠DAE =21∠,∠CBF =22∠,∵//AD BC ,∴∠DAB +∠CBA =180°,∴∠DAE +∠CBF =180°,即2122180∠+∠=°,∴129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计算.6.A【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以及立方根的概念逐一进行凑数即可得.【详解】A .0的立方根是0,正确,符合题意;B .0.25的算术平方根是0.5,故B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 .-1000的立方根是-10,故C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D .49的算术平方根是23,故D 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熟练掌握相关概念以及求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7.D【分析】由题意易得26EFC C ∠=∠=︒,则有52EFA ∠=︒,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详解】解:∵//CD EF ,26C ∠=︒,∴26EFC C ∠=∠=︒,∵FC 平分AFE ∠,∴26EFC CFA ∠=∠=︒,∴52EFA ∠=︒,∵//AB CD ,∴52A EFA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8.A【分析】先求出A1,A2,A3,…A8,发现规律,根据规律求出A20的坐标即可.【详解】解:∵一个机器人从点出发,向正西方向走到达点,点A1在x 轴的负半轴上,∴A1(-2,0)从点A2解析:A【分析】先求出A 1,A 2,A 3,…A 8,发现规律,根据规律求出A 20的坐标即可.【详解】解:∵一个机器人从点O 出发,向正西方向走2m 到达点1A ,点A 1在x 轴的负半轴上,∴A 1(-2,0)从点A 2开始,由点1A 再向正北方向走4m 到达点2A ,A 2(-2,4),由点2A 再向正东方向走6m 到达点3A ,A 3(6-2,4)即(4,4),由点3A 再向正南方向走8m 到达点4A ,A 4(4,4-8)即(4,-4),由点A 4再向正西方向走10m 到达点5A ,A 5(4-10,-4)即(-6,-4),由点A 5再向正北方向走12m 到达点A 6,A 6(-6,12-4)即(-6,8),由点A 6再向再向正东方向走14m 到达点A 7,A 7(14-6,8)即(8,8),由点A 7再向正南方向走16m 到达点8A ,A 8(8,8-16)即(8,-8),观察图象可知,下标为偶数时在二四象限,下标为奇数时(除1外)在一三象限,下标被4整除在第四象限.且横坐标与下标相同,因为2054=⨯,所以20A 在第四象限,坐标为(20,20)-.故选择A .【点睛】本题考查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规律问题,掌握求点的坐标方法与过程,利用下标与坐标的关系找出规律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9.0或1【详解】根据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1和0的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即可得出答案.解:1和0的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故答案为1和0“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知解析:0或1【详解】根据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1和0的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即可得出答案.解:1和0的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故答案为1和0“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知识,注意掌握1和0的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10.(2,﹣5).【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点P,先关于y轴对称,再求关于x轴对称的点即可【详解】∵点A的坐标为(﹣2,5),点Q与点A关于y轴对称,∴点Q的坐标为(2,5),∵点P与点Q关于x轴解析:(2,﹣5).【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点P,先关于y轴对称,再求关于x轴对称的点即可【详解】∵点A的坐标为(﹣2,5),点Q与点A关于y轴对称,∴点Q的坐标为(2,5),∵点P与点Q关于x轴对称,∴点P的坐标是(2,﹣5).故答案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轴对称,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11.α=β【详解】试题解析:当BF ∥DP 时,即:整理得:故答案为解析:α=β【详解】试题解析:360.ABC ADC A C ∠+∠+∠+∠= 360.ABC ADC CBM CDN ∠+∠+∠+∠= .CBM CDN A C αβ∴∠+∠=∠+∠=+当BF ∥DP 时,()1,2C PDC FBC CDN CBM ∠=∠+∠=∠+∠即:()1,2βαβ=+整理得:.αβ=故答案为.αβ=12.(上式变式都正确)【分析】过点E 作,过点F 作,可得出(根据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各个角之间的关系,利用等量代换、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解析:90γαβ+=︒+(上式变式都正确)【分析】过点E 作//EM AB ,过点F 作//FN AB ,可得出//////AB EM FN CD (根据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各个角之间的关系,利用等量代换、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过点E 作//EM AB ,过点F 作//FN AB ,∵//AB CD ,∴//////AB EM FN CD ,∵//AB EM ,∴ABE BEM ∠=∠,∵//EM FN ,∴MEF EFN ∠=∠,∵//NF CD ,∴NFC FCD ∠=∠,∴ABE EFN NFC BEM MEF FCD ∠+∠+∠=∠+∠+∠,∴ABE EFC BEF FCD ∠+∠=∠+∠,∵ABE α∠=,FCD β∠=,CFE γ∠=,且BE EF ⊥,∴90αγβ+=︒+,故答案为:90αγβ+=︒+.【点睛】题目主要考察平行线的性质及等式的性质,作出相应的辅助线、找出相应的角的关系是解题关键.13.【分析】根据已知条件以及翻折的性质,先求得S 四边形ABCD ,根据S 四边形ABCD ,即可求得,进而求得【详解】∵AF 为△ACD 的中线,△AFC 的面积为2,∴S △ACD =2S △AFC =4,∵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以及翻折的性质,先求得S 四边形ABCD ,根据S 四边形ABCD =12AC BD ⨯⨯,即可求得AC ,进而求得CE【详解】∵AF 为△ACD 的中线,△AFC 的面积为2,∴S △ACD =2S △AFC =4,∵△ABC沿直线AC翻折得到△ADC,∴S△ABC=S△ADC,BD⊥AC,BE=ED,∴S四边形ABCD=8,∴18 2AC BD⨯⨯=,∵BE=2,AE=3,∴BD=4,∴AC=4,∴CE=AC﹣AE=4﹣3=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线的性质,翻折的性质,利用四边形ABCD的等面积法求解是解题的关键.14.或【详解】【分析】根据题中的运算规则得到M{3,2x+1,4x-1}=1+2x,然后再根据min{2,-x+3,5x}的规则分情况讨论即可得.【详解】M{3,2x+1,4x-1}==2x+1解析:12或13【详解】【分析】根据题中的运算规则得到M{3,2x+1,4x-1}=1+2x,然后再根据min{2,-x+3,5x}的规则分情况讨论即可得.【详解】M{3,2x+1,4x-1}=321413x x+++-=2x+1,∵M{3,2x+1,4x-1}=min{2,-x+3,5x},∴有如下三种情况:①2x+1=2,x=12,此时min{2,-x+3,5x}=min{2,52,52}=2,成立;②2x+1=-x+3,x=23,此时min{2,-x+3,5x}=min{2,73,103}=2,不成立;③2x+1=5x,x=13,此时min{2,-x+3,5x}=min{2,83,53}=53,成立,∴x=12或13,故答案为12或13.【点睛】本题考查了阅读理解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依题意分情况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15.-3或7【分析】由AB ∥x 轴可知B 点的纵坐标和A 点的纵坐标相同,再根据线段AB 的长度为5,B 点在A 点的坐标或右边,分别求出B 点的坐标,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B ∥x 轴,∴B 点的纵坐标解析:-3或7【分析】由AB ∥x 轴可知B 点的纵坐标和A 点的纵坐标相同,再根据线段AB 的长度为5,B 点在A 点的坐标或右边,分别求出B 点的坐标,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B ∥x 轴,∴B 点的纵坐标和A 点的纵坐标相同,都是4,又∵A (-2,4),AB =5,∴当B 点在A 点左侧的时候,B (-7,4),此时B 点的横纵坐标之和是-7+4=-3,当B 点在A 点右侧的时候,B (3,4),此时B 点的横纵坐标之和是3+4=7;故答案为:-3或7.【点睛】本题考查了与坐标轴平行的线上点的坐标特征以及分情况讨论的思想,要注意根据B 点位置的不确定得出两种情况分别求解.16.【分析】观察点,点,点,点点的横坐标为,纵坐标为,据此即可求得的坐标;【详解】,,,,,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系中点的规律,找到规律是解题的关键.解析:(4040,2020)【分析】观察点()10,0A ,点()22,1A ,点()34,2A ,点()46,3A ,,点的横坐标为22n -,纵坐标为1n -,据此即可求得2021A 的坐标;【详解】()10,0A ,()22,1A ,()34,2A ,()46,3A ,,(22,1)n A n n --,∴2021(4040,2020)A 故答案为:(4040,2020)【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系中点的规律,找到规律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7.(1)5;(2)-2;(3)2【解析】【分析】根据实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再求值.【详解】解:(1)==5;(2)-×=-×4=-2;(3)-++=-6+5+3=2.【点睛】此题主要解析:(1)5;(2)-2;(3)2【解析】【分析】根据实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再求值.【详解】解=-12×4=-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实数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实数的性质.18.(1)±5;(2)13【分析】(1)将已知两式相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得到,可得结果;(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1)∵①,②,①+②得:,即,∴;(2)解析:(1)±5;(2)13【分析】(1)将已知两式相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得到()225a b +=,可得结果;(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22a b +=()()2212a b a b ⎡⎤++-⎣⎦,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1)∵215a ab +=①,210b ab +=②,①+②得:22225a b ab ++=,即()225a b +=,∴5a b +=±;(2)∵1a b -=,∴22a b +=()()2212a b a b ⎡⎤++-⎣⎦=()221512⎡⎤±+⎣⎦=1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式应用,熟练应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式进行计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9.(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由对顶角相等及等量代换得到∠2=∠DMN ,由此判定DB ∥EC ,由平行线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得出∠DBC+∠D=180°即可判定DF ∥AC ,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由对顶角相等及等量代换得到∠2=∠DMN ,由此判定DB ∥EC ,由平行线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得出∠DBC +∠D =180°即可判定DF ∥AC ,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解;(2)由平行线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即可得解.【详解】解:(1)证明:∵∠1=∠2(已知),又∵∠1=∠DMN (对顶角相等),∴∠2=∠DMN (等量代换),∴DB ∥E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BC +∠C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C =∠D (已知),∵∠DBC +(∠D )=180°(等量代换),∴DF ∥A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 =∠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DB ∥EC ,∴∠DBC +∠C =180°,∠DEC +∠D =180°,∵∠C =∠D ,∴∠DBC =∠DEC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0.(1)见解析;(2)A′,O′【分析】(1)分别作出A ,B ,O 的对应点A′,B′,O′即可.(2)根据点的位置写出坐标即可.【详解】解:(1)如图,△A′B′O′即为所求作.(2)A′(解析:(1)见解析;(2)A ′()2,1,O ′()41-,【分析】(1)分别作出A ,B ,O 的对应点A ′,B ′,O ′即可.(2)根据点的位置写出坐标即可.【详解】解:(1)如图,△A ′B ′O ′即为所求作.(2)A ′(2,1),O ′(4,−1).【点睛】本题考查作图−平移变换,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1.(1)a =1,b =﹣4;(2)±4.【分析】(1)根据被开饭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可得a,b的值,(2)根据开平方运算,可得平方根.【详解】解:(1)∴,∴4<5,∴1<﹣3<2,∴解析:(1)a=1,b4;(2)±4.【分析】(1)根据被开饭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可得a,b的值,(2)根据开平方运算,可得平方根.【详解】解:(1<∴4<<5,∴1﹣3<2,∴a=1,b﹣4;(2)(﹣a)3+(b+4)2=(﹣1)3+﹣4+4)2=﹣1+17=16,∴(﹣a)3+(b+4)2的平方根是:±4.【点睛】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利用被开方数越大算术平方根越大得出4<5是解题关键.二十二、解答题22.(1)正方形的面积为10,正方形的边长为;(2)见解析【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可求出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即可求出边长;(2)根据(1)的方法画解析:(1)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0,正方形ABCD;(2)见解析【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可求出正方形ABCD的面积,然后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即可求出边长;(2)根据(1)的方法画出图形,然后建立数轴,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即可表示出结论.【详解】解:(1)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4×4-4×12×3×1=10则正方形ABCD ;(2)如下图所示,正方形的面积为4×4-4×12×2×2=8,所以该正方形即为所求,如图建立数轴,以数轴的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数轴于两点∴弧与数轴的左边交点为【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求网格中图形的面积和实数与数轴,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和利用数轴表示无理数是解题关键.二十三、解答题23.(1)证明见解析;(2);(3).【分析】(1)过点作,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再根据平行公理推论可得,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由此即可得证;(2)过点作,同(1)的方法,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析:(1)证明见解析;(2)90ABC F ∠-∠=︒;(3)45︒.【分析】(1)过点C 作CF AB ∥,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80ABC BCF ∠+∠=︒,再根据平行公理推论可得CF DE ,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80CDE BCF BCD ∠+∠+∠=︒,由此即可得证;(2)过点C 作CG AB ∥,同(1)的方法,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180ABC BCG ∠+∠=︒,180F BCG BCF ∠+∠+∠=︒,从而可得ABC F BCF ∠-∠=∠,再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90BCF ∠=︒,由此即可得出结论;(3)过点G 作GM AB ,延长FG 至点N ,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H MGH ∠=∠,MGN DFG ∠=∠,从而可得MGH MGN ABH DFG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结合(2)的结论可得45MGH MGN ∠=-∠︒,然后根据角的和差、对顶角相等可得BGD CG MGH MGN F ∠-∠=∠-∠,由此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证明:(1)如图,过点C 作CF AB ∥,180ABC BCF ∴∠+∠=︒,AB DE ,CF DE ∴P ,180CDE DCF ∴∠+∠=︒,即180CDE BCF BCD ∠+∠+∠=︒,CDE BCF BCD ABC BCF ∴∠+∠+∠=∠+∠,BCD CDE ABC ∴∠+∠=∠;(2)如图,过点C 作CG AB ∥,180ABC BCG ∴∠+∠=︒,AB DE ,CG DE ∴ ,180F FCG ∴∠+∠=︒,即180F BCG BCF ∠+∠+∠=︒,F BCG BCF ABC BCG ∴∠+∠+∠=∠+∠,ABC F BCF ∴∠-∠=∠,CF BC ⊥ ,90BCF ∴∠=︒,90ABC F ∴∠-∠=︒;(3)如图,过点G 作GM AB ,延长FG 至点N ,ABH MGH ∴∠=∠,AB DE ,GM DE ∴ ,MGN DFG ∴∠=∠,BH 平分ABC ∠,FN 平分CFD ∠,11,22ABH AB D C CF DFG ∴∠=∠∠∠=,由(2)可知,90ABC CFD ∠-∠=︒,411225MGH MGN ABH DFG CF B D A C ∠-∠=∠-∠∠-==∴︒,又BGD MGH MGD CGF DGN MGN MGD ∠=∠+∠⎧⎨∠=∠=∠+∠⎩,45MGH BGD GF MGN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相等、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点,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24.(1),见解析;(2);(3)60°【分析】(1)作EF//AB ,如图1,则EF//CD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1=∠BAE ,∠2=∠CDE ,从而得到∠BAE +∠CDE =∠AED ;(2)如图2,解析:(1)BAE CDE AED ∠+∠=∠,见解析;(2)12AFD AED ∠=∠;(3)60°【分析】(1)作EF //AB ,如图1,则EF //CD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1=∠BAE ,∠2=∠CDE ,从而得到∠BAE +∠CDE =∠AED ;(2)如图2,由(1)的结论得∠AFD =∠BAF +∠CDF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AF =12∠BAE ,∠CDF =12∠CDE ,则∠AFD =12(∠BAE +∠CDE ),加上(1)的结论得到∠AFD =12∠AED ;(3)由(1)的结论得∠AGD =∠BAF +∠CDG ,利用折叠性质得∠CDG =4∠CDF ,再利用等量代换得到∠AGD =2∠AED -32∠BAE ,加上90°-∠AGD =180°-2∠AED ,从而可计算出∠BAE 的度数.【详解】解:(1)BAE CDE AED∠+∠=∠理由如下:作//EF AB ,如图1,//AB CD Q ,//EF CD ∴.1BAE ∴∠=∠,2CDE ∠=∠,BAE CDE AED ∴∠+∠=∠;(2)如图2,由(1)的结论得AFD BAF CDF ∠=∠+∠,BAE ∠ 、CDE ∠的两条平分线交于点F ,12BAF BAE ∴∠=∠,12CDF CDE ∠=∠,1()2AFD BAE CDE ∴∠=∠+∠,BAE CDE AED ∠+∠=∠ ,12AFD AED ∴∠=∠;(3)由(1)的结论得AGD BAF CDG ∠=∠+∠,而射线DC 沿DE 翻折交AF 于点G ,4CDG CDF ∴∠=∠,11422()22AGD BAF CDF BAE CDE BAE AED BAE ∴∠=∠+∠=∠+∠=∠+∠-∠=322AED BAE ∠-∠,901802AGD AED ︒-∠=︒-∠ ,390218022AED BAE AED ∴︒-∠+∠=︒-∠,60BAE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5.(1)∠DAE =14°;(2)∠DFE =14°;(3)∠DAE 的大小不变,∠DAE =14°,证明详见解析.【分析】(1)求出∠ADE 的度数,利用∠DAE=90°-∠ADE 即可求出∠DAE解析:(1)∠DAE =14°;(2)∠DFE =14°;(3)∠DAE 的大小不变,∠DAE =14°,证明详见解析.【分析】(1)求出∠ADE 的度数,利用∠DAE=90°-∠ADE 即可求出∠DAE 的度数.(2)求出∠ADE 的度数,利用∠DFE=90°-∠ADE 即可求出∠DAE 的度数.(3)利用AE 平分∠BEC ,AD 平分∠BAC ,求出∠DFE=15°即是最好的证明.【详解】(1)∵∠B=45°,∠C=73°,∴∠BAC=62°,∵AD 平分∠BAC ,∴∠BAD=∠CAD=31°,∴∠ADE=∠B+∠BAD=45°+31°=76°,∵AE ⊥BC ,∴∠AEB=90°,∴∠DAE=90°-∠ADE=14°.(2)同(1),可得,∠ADE=76°,∵FE ⊥BC ,∴∠FEB=90°,∴∠DFE=90°-∠ADE=14°.(3)DAE ∠的大小不变.DAE ∠=14°理由:∵AD 平分∠BAC ,AE 平分∠BEC∴∠BAC=2∠BAD ,∠BEC=2∠AEB∵∠BAC+∠B+∠BEC+∠C =360°∴2∠BAD+2∠AEB=360°-∠B-∠C=242°∴∠BAD+∠AEB=121°∵∠ADE=∠B+∠BAD∴∠ADE=45°+∠BAD∴∠DAE=180°-∠AEB-∠ADE=180°-∠AEB-45°-∠BAD=135°-(∠AEB+∠BAD )=135°-121°=14°【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6.(1)50°;(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3)360°.【分析】(1)根据题意,已知,,可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折叠变换的性质求解;(2)①先根据折叠得:∠ADE=∠A′DE ,∠AED=∠A′解析:(1)50°;(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3)360°.【分析】(1)根据题意,已知70C ∠=︒,65B ∠=︒,可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折叠变换的性质求解;(2)①先根据折叠得:∠ADE=∠A′DE ,∠AED=∠A′ED ,由两个平角∠AEB 和∠ADC 得:∠1+∠2等于360°与四个折叠角的差,化简得结果;②利用两次外角定理得出结论;(3)由折叠可知∠1+∠2+∠3+∠4+∠5+∠6等于六边形的内角和减去(∠B'GF+∠B'FG )以及(∠C'DE+∠C'ED )和(∠A'HL+∠A'LH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解:(1)∵70C ∠=︒,65B ∠=︒,∴∠A′=∠A=180°-(65°+70°)=45°,∴∠A′ED+∠A′DE =180°-∠A′=135°,∴∠2=360°-(∠C+∠B+∠1+∠A′ED+∠A′DE )=360°-310°=50°;(2)①122A ∠+∠=∠,理由如下由折叠得:∠ADE=∠A′DE ,∠AED=∠A′ED ,∵∠AEB+∠ADC=360°,∴∠1+∠2=360°-∠ADE-∠A′DE-∠AED-∠A′ED=360°-2∠ADE-2∠AED ,∴∠1+∠2=2(180°-∠ADE-∠AED )=2∠A ;②221A ∠=∠+∠,理由如下:∵2∠是ADF 的一个外角∴2A AFD ∠=∠+∠.∵AFD ∠是A EF '△的一个外角∴1AFD A '∠=∠+∠又∵A A '∠=∠∴221A ∠=∠+∠(3)如图由题意知,∠1+∠2+∠3+∠4+∠5+∠6=720°-(∠B'GF+∠B'FG )-(∠C'DE+∠C'ED )-(∠A'HL+∠A'LH )=720°-(180°-∠B')-(180°-C')-(180°-A')=180°+(∠B'+∠C'+∠A')又∵∠B=∠B',∠C=∠C',∠A=∠A',∠A+∠B+∠C=180°,∴∠1+∠2+∠3+∠4+∠5+∠6=360°.【点睛】题主要考查了折叠变换、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注意折叠前后图形全等;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度.。

初一数学期末复习数轴绝对值动点压轴题难题(附答案详解)

初一数学期末复习数轴绝对值动点压轴题难题(附答案详解)

初一数学数轴绝对值动点压轴题(附答案详解)一、解答题(共20小题)1. 如图,数轴的原点为O,点A,B,C是数轴上的三点,点B对应的数为1,AB=6,BC=2,动点P,Q同时从A,C出发,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求点A,C分别对应的数;(2)求点P,Q分别对应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3)试问当t为何值时,OP=OQ?2. 已知点P,Q是数轴上的两个动点,且P,Q两点的速度比是1:3.(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动点P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Q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4秒时,两点相距16个单位长度.求两个动点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P,Q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4秒时的位置.(2)如果P,Q两点从(1)中4秒时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那么再经过几秒,点P,Q到原点的距离相等?3. 阅读下面材料:如图,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a−b∣.根据阅读材料与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3与−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数轴上有理数x与有理数7所对应两点之间的距离用绝对值符号可以表示为.(3)代数式∣x+8∣可以表示数轴上有理数x与有理数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若∣x+8∣=5,则x=.(4)求代数式∣x+1008∣+∣x+504∣+∣x−1007∣的最小值.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6,a),B(b,0)且(a−6)2+√b−2=0.(1)求点A,B的坐标;(2)如图1,P点为y轴正半轴上一点,连接BP,若S△PAB=15,请求出P点的坐标;(3)如图2,已知AB=√52,若C点是x轴上一个动点,是否存在点C,使BC=AB,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 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5,B点对应的数为55,现有一动点P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从B点出发,同时另一动点Q恰好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1)若P向左运动,同时Q向右运动,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2)若P向左运动,同时Q向左运动,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3)若P向左运动,同时Q向右运动,当P与Q之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长度时,求此时Q点所对应的数.6. 数轴上从左到右有A,B,C三个点,点C对应的数是10,AB=BC=20.(1)点A对应的数是,点B对应的数是;(2)若数轴上有一点D,且BD=4,则点D表示的数是什么?(3)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当点P和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时,求t的值.7. 如图,已知点O是原点,点A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在原点的右侧,且OB=4OA.3(1)点B对应的数是,在数轴上标出点B.(2)已知点P、点Q是数轴上的两个动点,点P从点A出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①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P,Q两点表示的数:P是;Q是;②若点P和点Q经过t秒后在数轴上的点D处相遇,求出t的值和点D所表示的数;③求经过几秒,点P与点Q分别到原点的距离相等?8. 如图,半径为1个单位的圆片上有一点A与数轴的原点重合,AB是圆片的直径.(1)把圆片沿数轴向左滚动1周,点A到达数轴上点C的位置,点C表示的数是数(填“无理”或“有理”),这个数是;(2)把圆片沿数轴滚动2周,点A到达数轴上点D的位置,点D表示的数是;(3)圆片在数轴上向右滚动的周数记为正数,圆片在数轴上向左滚动的周数记为负数,依次运动情况记录如下:+2,−1,−5,+4,+3,−2.当圆片结束运动时,A点运动的路程共有多少?此时点A所表示的数是多少?9. 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表示−3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和数n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如果表示数a 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3,那么a=.(2)若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位于−4与2之间,则∣a+4∣+∣a−2∣的值为;(3)利用数轴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点x,使得∣x+2∣+∣x−5∣=7,这些点表示的数的和是.(4)当a=时,∣a+3∣+∣a−1∣+∣a−4∣的值最小,最小值是.10. 如图,数轴上的点O和A分别表示0和10,点P是线段OA上一动点,沿O→A→O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往返运动1次,B是线段OA的中点,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0≤t≤10).(1)线段BA的长度为;(2)当t=3时,点P所表示的数是;(3)求动点P所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在运动过程中,当PB=2时,求运动时间t.11. A,B,C为数轴上的三点,动点A,B同时从原点出发,动点A每秒运动x个单位,动点B每秒运动y个单位,且动点A运动到的位置对应的数记为a,动点B运动到的位置对应的数记为b,定点 C 对应的数为8.(1)若2秒后,a,b满足∣a+8∣+(b−2)2=0,则x=,y=,并请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的位置.(2)若动点A,B在(1)运动后的位置上保持原来的速度,且同时向正方向运动z秒后使得∣a∣=∣b∣,使得z=.(3)若动点A,B在(1)运动后的位置上都以每秒2个单位向正方向运动继续运动t秒,点A 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AB,且AC+BC=1.5AB,则t=.12. 探索研究:(1)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用“<”或“>”或“=”连接).①∣+1∣+∣4∣∣+1+4∣;②∣−6∣+∣−3∣∣−6−3∣;③∣10∣+∣−3∣∣10−3∣;④∣8∣+∣−5∣∣8−5∣;⑤∣0∣+∣+2∣∣0+2∣;⑥∣0∣+∣−8∣∣0−8∣.(2)通过以上比较,请你分析、归纳出当a,b为有理数时,∣a∣+∣b∣∣a+b∣(用“<”或“>”或“=”或“≥”或“≤”连接).(3)根据(2)中得出的结论,当∣x∣+2017=∣x−2017∣时,则x的取值范围是;若x>0,且∣x∣+∣y∣=10,∣x+y∣=2,则y=.13.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I阅读: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2)−(−5)=3;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1−(−3)=4.一般地,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右边点对应的数减去左边点对应的数.II问题:如图,O为数轴原点,A,B,C是数轴上的三点,A,C两点对应的数互为相反数,且A点对应的数为−6,B点对应的数是最大负整数.(1)点B对应的数是,并请在数轴上标出点B位置;PC,求线段AP中点对应的数;(2)已知点P在线段BC上,且PB=25⋅x2−bx+2的值(a,b,c是点(3)若数轴上一动点Q表示的数为x,当QB=2时,求a+c100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4.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4,C为线段AB的中点,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点C表示的数是;(2)当t=秒时,点P到达点A处;(3)点P表示的数是(用含字母t的代数式表示);(4)当t=秒时,线段PC的长为2个单位长度;(5)若动点Q同时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那么,当t=秒时,PQ的长为1个单位长度.15. 阅读理解.小红和小明在研究绝对值的问题时,碰到了下面的问题:“当式子∣x+1∣+∣x−2∣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是,最小值是”.小红说:“如果去掉绝对值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小明说:“利用数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把数轴分为三段:x<−1,−1≤x≤2和x>2,经研究发现,当−1≤x≤2时,值最小为3.请你根据他们的解题解决下面的问题:(1)当式子∣x−2∣+∣x−4∣+∣x−6∣+∣x−8∣取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是,最小值是.(2)已知y=∣2x+8∣−4∣x+2∣,求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及y的最大值.写出解答过程.16. 阅读思考:小聪在复习过程中,发现可以用“两数的差”来表示“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探索过程如下:如图甲所示,三条线段的长度可表示为AB=4−2=2,CB=4−(−2)=6,DC=(−2)−(−4)=2,于是他归纳出这样的结论:当b>a时,AB=b−a(较大数−较小数).(1)思考:你认为小聪的结论正确吗? .(2)尝试应用:①如图乙所示,计算:EF=,FA=.②把一条数轴在数m处对折,使表示−14和2014两数的点恰好互相重合,则m=.(3)问题解决:①如图丙所示,点A表示数x,点B表示−2,点C表示数2x+8,且BC=4AB,问:点A和点C分别表示什么数?②在上述①的条件下,在如图丙所示的数轴上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D,使DA+DC=3DB?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D所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7. 如图,数轴上有A、B、C、D四个点,分别对应的数为a、b、c、d,且满足a,b是方程∣x+9∣=1的两解(a<b),(c−16)2与∣d−20∣互为相反数.(1)求a、b、c、d的值;(2)若A、B两点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C、D两点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并设运动时间为t秒,问t为多少时,A、B两点都运动在线段CD上(不与C、D两个端点重合)?(3)在(2)的条件下,A、B、C、D四个点继续运动,当点B运动到点D的右侧时,问是否存在时间t,使B与C的距离是A与D的距离的4倍,若存在,求时间t;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8. 已知在数轴上有A,B两点,点A表示的数为8,点B在A点的左边,且AB=12.若有一动点P从数轴上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写出数轴上点B,P所表示的数(可以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若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与Q相距2个单位长度?(3)若M为AQ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过程中,探索线段MN与线段PQ的数量关系.19. 在数轴上依次有 A ,B ,C 三点,其中点 A ,C 表示的数分别为 −2,5,且 BC =6AB .(1)在数轴上表示出 A ,B ,C 三点;(2)若甲、乙、丙三个动点分别从 A ,B ,C 三点同时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是 14,12,2(单位长度/秒),当丙追上甲时,甲乙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3)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 P ,使 P 到 A ,B ,C 的距离和等于 10?若存在求点 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 已知数轴上三点 M ,O ,N 对应的数分别为 −3,0,1,点 P 为数轴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 .(1)如果点 P 到点 M 、点 N 的距离相等,那么 x 的值是 . (2)当 x = 时,使点 P 到点 M ,点 N 的距离之和是 5;(3)如果点 P 以每秒钟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O 向左运动时,点 M 和点 N 分别以每秒钟 1个单位长度和每秒钟 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左运动,且三点同时出发,那么 秒钟时点 P 到点 M ,点 N 的距离相等.答案第一部分1. (1)∵点B对应的数为1,AB=6,BC=2,∴点A对应的数是1−6=−5,点C对应的数是1+2=3.(2)∵动点P,Q分别同时从A,C出发,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对应的数是−5+2t,点Q对应的数是3+t.(3)①当点P与点Q在原点两侧时,若OP=OQ,则5−2t=3+t,解得:t=23;②当点P与点Q在原点同侧时,若OP=OQ,则−5+2t=3+t,解得:t=8;当t为23或8时,OP=OQ.2. (1)设P的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Q的速度为3x单位长度/秒.依题意,得4(x+3x)=16,∴x=1.∴P的速度为1单位长度/秒,Q的速度为3单位长度/秒.4秒时,P的位置在−4,Q的位置在12.(2)设再经过y秒时,点P,Q到原点的距离相等,①当点P,Q位于原点两侧时,12−3y=4+y,解得,y=2.②当点P,Q位于原点同侧时,3y−12=4+y,解得,y=8.所以再经过2秒或8秒时点P,Q到原点的距离相等.3. (1)5【解析】∣3−(−2)∣=5.(2)∣x−7∣(3)−8;−3或−13(4)如图,∣x+1008∣+∣x+504∣+∣x−1007∣的最小值即∣1007−(−1008)∣=2015.4. (1)∵(a−6)2+√b−2=0,又∵(a−6)2≥0,√b−2≥0,∴a=6,b=2,∴A(6,6),B(2,0).(2)设P(0,m)(m>0),∵S△PAB=S△POA+S△ABO−S△POB,∴15=12×m×6+12×2×6−12×2×m,9).∴P(0,92(3)C(2+2√13,0)或(2−2√13,0).【解析】∵AB=√52=2√13,B(2,0),∴BC=AB=2√13,∴C(2+2√13,0)或(2−2√13,0).5. (1)设相遇时间为x秒,4x+6x=55−(−5),解得:x=6,因此C点对应的数为−5+4×6=19.(2)设追及时间为y秒,6y−4y=55−(−5),解得:y=30,点D对应的数为−5−4×30=−125.(3)①相遇前PQ=20时,设相遇时间为a秒,4a+6a=55−(−5)−20,解得:a=4,因此Q点对应的数为−5+4×4=11,②相遇后PQ=20时,设相遇时间为b秒,4b+6b=55−(−5)+20,解得:b=8,因此C点对应的数为−5+4×8=27,故Q点对应的数为11或27.6. (1)−30;−10【解析】∵AB=BC=20,点C对应的数是10,点A在点B左侧,点B在点C左侧,∴点B对应的数为10−20=−10,点A对应的数为−10−20=−30.(2)由于点B对应的数为−10,BD=4,∴点D表示的数为−14或−6.(3)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对应的数是4t−30,点Q对应的数是t−10,依题意,得:∣t−10−(4t−30)∣=8,∴20−3t=8或3t−20=8,解得:t=4或t=28.3.∴t的值为4或2837. (1)8数轴表示如图所示:【解析】∵点A表示的数为−6,∴OA=6,OA,∵OB=43∵点B在原点的右侧,∴点B对应的数是8.(2)①−6+t;8−3t②∵点P和点Q经过t秒后在数轴上的点D处相遇,∴−6+t=8−3t,∴t=7,2=−2.5.∴点D所表示的数=−6+72③∵P是−6+t;Q是8−3t,∴OP=∣−6+t∣,OQ=∣8−3t∣,∵点P与点Q分别到原点的距离相等,∴∣−6+t∣=∣8−3t∣,∴−6+t=8−3t或−6+t=3t−8,或t=1,∴t=72秒或1秒,点P与点Q分别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经过72【解析】①∵P的路程为t,Q的路程为3t,∴P是−6+t;Q是8−3t.8. (1)无理;−2π【解析】把圆片沿数轴向左滚动1周,点A到达数轴上点C的位置,点C表示的数是无理数,这个数是−2π.(2)±4π【解析】把圆片沿数轴滚动2周,点A到达数轴上点D的位置,点D表示的数是±4π.(3)2+1+5+4+3+2=17,故A点运动的路程共有34π,+2−1−5+4+3−2=1,故此时点A所表示的数是2π.9. (1)3;5;−4或2【解析】∣1−4∣=3,∣−3−2∣=5,∣a−(−1)∣=3,所以,a+1=3或a+1=−3,解得a=−4或a=2.(2)6【解析】因为表示数a的点位于−4与2之间,所以a+4>0,a−2<0,所以∣a+4∣+∣a−2∣=(a+4)+[−(a−2)]=a+4−a+2=6.(3)12【解析】使得∣x+2∣+∣x−5∣=7的整数点有−2,−1,0,1,2,3,4,5,−2−1+0+1+2+ 3+4+5=12.故这些点表示的数的和是12.(4)1;7【解析】a=1有最小值,最小值=∣1+3∣+∣1−1∣+∣1−4∣=4+0+3=7.10. (1)5【解析】∵B是线段OA的中点,∴BA=12OA=5.(2)6【解析】当t=3时,点P所表示的数是2×3=6.(3)当0≤t≤5时,动点P所表示的数是2t;当5≤t≤10时,动点P所表示的数是20−2t.(4)①当0≤t≤5时,动点P所表示的数是2t,∵PB=2,∴∣2t−5∣=2,∴2t−5=2或2t−5=−2,解得t=3.5或t=1.5;②当5≤t≤10时,动点P所表示的数是20−2t,∵PB=2,∴∣20−2t−5∣=2,∴20−2t−5=2或20−2t−5=−2,解得t=6.5或t=8.5.综上所述,所求t的值为1.5或3.5或6.5或8.5.11. (1)4;1(2)103或56(3)2.75或9.2512. (1)=;=;>;>;=;=(2)≥(3)x≤0;−6或−413. (1)−1点B位置如图:【解析】点B对应的数是−1.(2)设点P对应的数为p,∵点P在线段BC上,∴PB=p−(−1)=p+1,PC=6−p,∵PB=25PC,∴p+1=25(6−p),∴p=1.设AP中点对应的数为t,则t−(−6)=1−t,∴t=−2.5,∴AP中点对应的数为−2.5.(3)由题意:a+c=0,b=−1,当点Q在点B左侧时,−1−x=2,x=−3,∴a+c100−x2−bx+2=0=0−(−1)×(−3)+2=−1,当点Q在点B左侧时,x−(−1)=2,x=1,∴a+c100−x2−bx+2=0−(−1)×1+2=3.14. (1)1【解析】(6−4)÷2 =2÷2= 1.故点C表示的数是1.(2)5【解析】[6−(−4)]÷2 =10÷2=5(秒).答:当t=5秒时,点P到达点A处.(3)2t−4【解析】点P表示的数是2t−4.(4)1.5秒或3.5【解析】P在点C左边,[1−2−(−4)]÷2=3÷2= 1.5(秒).P在点C右边,[1+2−(−4)]÷2=7÷2= 3.5(秒).答:当t=1.5秒或3.5秒时,线段PC的长为2个单位长度.(5)3秒或113【解析】点P,Q相遇前,依题意有(2+1)t=6−(−4)−1,解得t=3;点P,Q相遇后,依题意有(2+1)t=6−(−4)+1,解得t=113.答:当t=3秒或113秒时,PQ的长为1个单位长度.15. (1)4≤x≤6;8.(2)当x≥−2时,y=∣2x+8∣−4∣x+2∣=−2x,当−4≤x≤−2时,y=∣2x+8∣−4∣x+2∣=6x+16,当x≤−4时,y=∣2x+8∣−4∣x+2∣=2x,所以x=−2时,y有最大值y=4.16. (1)正确【解析】∵当b>a时,b−a的值为线段AB的实际长度.(2)2;3;1000(3)①∵BC=2x+8−(−2)=2x+10,AB=−2−x,又∵BC=4AB,∴2x+10=4(−2−x),解得x=−3,∴点A表示数−3,点C表示数2.②存在.设点D所表示的数为y,则(a)当y<−3时,DA=−3−y,DC=2−y,DB=−2−y,若DA+DC=3DB,则−3−y+2−y=3(−2−y),解得y=−5,满足条件;(b)当−3≤y<−2时,DA=y−(−3)=y+3,DC=2−y,DB=−2−y,若DA+DC=3DB,则y+3+2−y=3(−2−y),解得y=−113<−3,不符合题意;(c)当−2≤y<2时,DA=y−(−3)=y+3,DC=2−y,DB=y−(−2)=y+2,若DA+DC=3DB,则y+3+2−y=3(y+2),解得y=−13,满足条件;(d)当y≥2时,DA=y−(−3)=y+3,DC=y−2,DB=y−(−2)=y+2,若DA+DC=3DB,则y+3+y−2=3(y+2),解得y=−5,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存在点D表示的数为−5或−13时满足条件.17. (1)∵a,b是方程∣x+9∣=1的两根(a<b),∴a=−10,b=−8 .∵(c−16)2与∣d−20∣互为相反数,(c−16)2≥0,∣d−20∣≥0,∴c−16=0,d−20=0.∴c=16,d=20 .(2)可知:AC=26,BD=28,AB=2,CD=4.∵A、B两点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C、D两点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点A、C相遇时间t=26÷(6+2)=134,点B、D的相遇时间t=28÷(6+2)=72.∵点A、C相遇之后到B、D相遇之前,A、B两点都运动在线段CD上,∴当134<t<72时,A、B两点都运动在线段CD上.(3) 存在时间,使得 BC =4AD .理由:(1) 当 t =72 时,点 B 与点 D 相遇,此时 AD =AB =2,BC =CD =4; 当 A 、 D 相遇时 t =30÷8=154; 当 72<t <154 时,点 A 在线段 CD 上,此时 BC =4+8(t −72)=8t −24,AD =2−8(t −72)=30−8t . 若 BC =4AD ,则 8t −24=4(30−8t ),解得 t =3.6;(2) 当 t =154 时,点 A 与点 D 相遇,此时 BC =CD +AB =6,AD =0; 当 t >154 时,点 A 在 CD 的延长线上,此时 BC =8t −24,AD =8t −30 .若 BC =4AD ,则 8t −24=4(8t −30),解得 t =4.综上所述,t =3.6 或 t =4 时,BC =4AD .18. (1) ∵ 点 A 表示的数为 8,B 在 A 点左边,AB =12,∴ 点 B 表示的数是 8−12=−4.∵ 动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 (t >0)秒, ∴ 点 P 表示的数是 8−3t .(2) 设点 P 运动 x 秒时,与 Q 相距 2 个单位长度.则 AP =3x ,BQ =2x .∵AP +BQ =AB −2,∴3x +2x =10.解得:x =2.∵AP +BQ =AB +2,∴3x +2x =14.解得:x =145.∴ 点 P 运动 2 秒或 145 秒时与点 Q 相距 2 个单位长度.(3) 如图:当 P 在 Q 的左侧时,MN =MQ +NP −PQ =12AP +12BP −PQ =12(AP +BP )−PQ =12AB −PQ =6−PQ . 即 MN +PQ =6.如图当 P 在 Q 的右侧时,MN =MQ +NP −PQ =12AP +12BP −PQ =12(AP +BP )−PQ =12AB −PQ =6−PQ . 综上,MN +PQ =6.19. (1)(2) 7÷(2−14)=4(秒),4×(12−14)−1=0.答:丙追上甲时,甲乙相距 0 个单位长度.(3) 设 P 点表示的数为 x ,由题意可得 ∣x +2∣+∣x +1∣+∣x −5∣=10.当 x <−2 时,−x −2−x −1−x +5=10.解得 x =−83. 当 −2<x <−1 时,x +2−x −1−x +5=10.解得 x =−4,不属于上述范围(舍).当 −1<x <5 时,x +2+x +1−x +5=10.解得 x =2.当 x >5 时,x +2+x +1+x −5=10.解得 x =4,不属于上述范围(舍).结合数轴,解得 x =−83,2,∴P 点表示的数为 −83 或 2.20. (1) −1(2) −3.5 或 1.5(3) 43 或 2 【解析】提示:①当点 M 和点 N 在点 P 同侧时,因为 PM =PN ,所以点 M 和点 N 重合. ②当点 M 和点 N 在点 P 两侧时,有两种情况.情况 1:如果点 M 在点 N 左侧;情况 2:如果点 M 在点 N 右侧.。

(完整版)初一下学期期末压轴题数学试题

(完整版)初一下学期期末压轴题数学试题

一、解答题1.问题情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有不重合的两点A (x 1,y 1)和点B (x 2,y 2),小明在学习中发现,若x 1=x 2,则AB ∥y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y 1﹣y 2|;若y 1=y 2,则AB ∥x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x 1﹣x 2|;(应用):(1)若点A (﹣1,1)、B (2,1),则AB ∥x 轴,AB 的长度为 .(2)若点C (1,0),且CD ∥y 轴,且CD =2,则点D 的坐标为 .(拓展):我们规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不重合的两点M (x 1,y 1),N (x 2,y 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 (M ,N )=|x 1﹣x 2|+|y 1﹣y 2|;例如:图1中,点M (﹣1,1)与点N (1,﹣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 (M ,N )=|﹣1﹣1|+|1﹣(﹣2)|=2+3=5.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1,已知E (2,0),若F (﹣1,﹣2),则d (E ,F ) ;(2)如图2,已知E (2,0),H (1,t ),若d (E ,H )=3,则t = .(3)如图3,已知P (3,3),点Q 在x 轴上,且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3,则d (P ,Q )= .2.如图,已知直线//AB 射线CD ,110CEB ∠=︒.P 是射线EB 上一动点,过点P 作//PQ EC 交射线CD 于点Q ,连接CP .作PCF PCQ ∠=∠,交直线AB 于点F ,CG 平分ECF ∠.(1)若点P ,F ,G 都在点E 的右侧.①求PCG ∠的度数;②若30EGC ECG ∠-∠=︒,求CPQ ∠的度数.(不能使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直接解题)(2)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偕形,使:3:2EGC EFC ∠∠=?若存在,直接写出CPQ ∠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已知,如图1,射线PE 分别与直线AB ,CD 相交于E 、F 两点,∠PFD 的平分线与直线AB 相交于点M ,射线PM 交CD 于点N ,设∠PFM =α°,∠EMF =β°,且(40﹣2α)2+|β﹣20|=0(1)α= ,β= ;直线AB 与CD 的位置关系是 ;(2)如图2,若点G 、H 分别在射线MA 和线段MF 上,且∠MGH =∠PNF ,试找出∠FMN 与∠GHF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将图中的射线PM 绕着端点P 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分别与AB 、CD 相交于点M 1和点N 1时,作∠PM 1B 的角平分线M 1Q 与射线FM 相交于点Q ,问在旋转的过程中1FPN Q∠∠的值是否改变?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4.如图,直线//PQ MN ,点C 是PQ 、MN 之间(不在直线PQ ,MN 上)的一个动点.(1)如图1,若1∠与2∠都是锐角,请写出C ∠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把直角三角形ABC 如图2摆放,直角顶点C 在两条平行线之间,CB 与PQ 交于点D ,CA 与MN 交于点E ,BA 与PQ 交于点F ,点G 在线段CE 上,连接DG ,有BDF GDF ∠=∠,求AEN CDG∠∠的值; (3)如图3,若点D 是MN 下方一点,BC 平分PBD ∠, AM 平分CAD ∠,已知25PBC ∠=︒,求ACB ADB ∠+∠的度数.5.如图1,已知直线m ∥n ,AB 是一个平面镜,光线从直线m 上的点O 射出,在平面镜AB 上经点P 反射后,到达直线n 上的点Q .我们称OP 为入射光线,PQ 为反射光线,镜面反射有如下性质: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即∠OPA=∠QPB .(1)如图1,若∠OPQ =82°,求∠OPA 的度数;(2)如图2,若∠AOP =43°,∠BQP =49°,求∠OPA 的度数;(3)如图3,再放置3块平面镜,其中两块平面镜在直线m 和n 上,另一块在两直线之间,四块平面镜构成四边形ABCD ,光线从点O 以适当的角度射出后,其传播路径为 O→P→Q→R→O→P→…试判断∠OPQ 和∠ORQ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6.已知,//AE BD ,A D ∠=∠.(1)如图1,求证://AB CD ;(2)如图2,作BAE ∠的平分线交CD 于点F ,点G 为AB 上一点,连接FG ,若CFG ∠的平分线交线段AG 于点H ,连接AC ,若ACE BAC BGM ∠=∠+∠,过点H 作HM FH ⊥交FG 的延长线于点M ,且3518E AFH ∠-∠=︒,求EAF GMH ∠+∠的度数.7.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2③,读作“2的圈3次方”,(-3)÷(-3)÷(-3)÷(-3)记作(-3)④,读作“-3的圈4次方”,一般地,把n aa a a a ÷÷÷⋯÷个 (a≠0)记作a ⓝ,读作“a 的圈 n 次方”. (初步探究)(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③=___,(12)⑤=___;(2)关于除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A .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都等于1;B .对于任何正整数n ,1ⓝ=1;C .3④=4③;D .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结果是正数.(深入思考)我们知道,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1)试一试:仿照上面的算式,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幂的形式.(-3)④=___; 5⑥=___;(-12)⑩=___.(2)想一想: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 的圈n 次方写成幂的形式等于___;(3)算一算:212÷(−13)④×(−2)⑤−(−13)⑥÷33 8.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访问途中,看到飞机邻座的乘客阅读的杂志上有一道智力题:一个数32768,它是一个正数的立方,希望求它的立方根,华罗庚不假思索给出了答案,邻座乘客非常惊奇,很想得知其中的奥秘,你知道华罗庚是怎样准确计算出的吗?请按照下面的问题试一试:(1)由33101000,1001000000==,因为1000327681000000<<______位数;(2)由32768的个位上的数是8________,划去32768后面的三位数768得到32,因为333=27,4=64_____________(3)已知13824和110592-分别是两个数的立方,仿照上面的计算过程,请计算:________=9.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是无理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写出来,而121.请解答下列问题:_______,小数部分是_________;(2)的小数部分为a b ,求a b +(3)已知:100x y +=+,其中x 是整数,且01y <<,求24x y -的平方根. 10.阅读材料:求2320192020122222++++++的值. 解:设2320192020122222S =++++++①,将等式①的两边同乘以2, 得234202020212222222S =++++++②, 用②-①得,2021221S S -=- 即202121S =-.即2320192020202112222221++++++=-.请仿照此法计算: (1)请直接填写231222+++的值为______;(2)求231015555+++++值;(3)请直接写出20212345201920201011010101010101011-+-+-+-+-的值. 11.对非负实数x “四舍五入”到各位的值记为x <>.即:当n 为非负整数时,如果12n x -≤<1n 2+,则x n <>=;反之,当n 为非负整数时,如果x n <>=,则1122n x n -<+≤.例如: 00.480<>=<>=,0.64 1.491, 3.5 4.124<>=<>=<>=<>=. (1)计算: 1.87<>= ;π= ;(2)①求满足12x <->=的实数x 的取值范围,②求满足43x x <>=的所有非负实数x 的值; (3)若关于x 的方程21122a x x -<>+-=-有正整数解,求非负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2.对于有理数a 、b ,定义了一种新运算“※”为:()()223a b a b a b a b a b ⎧-≥⎪=⎨-<⎪⎩※ 如:532537=⨯-=※,2131313=-⨯=-※. (1)计算:①()21-=※______;②()()43--=※______;(2)若313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且方程的解为2x =,求m 的值; (3)若3241A x x x =-+-+,3262B x x x =-+-+,且3A B =-※,求322x x +的值. 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0A a ,(),0B b ,()0,4C ,a ,b 满足()2240a b ++-=.平移线段AB 得到线段CD ,使点A 与点C 对应,点B 与点D 对应,连接AC ,BD .(1)求a ,b 的值,并直接写出点D 的坐标;(2)点P 在射线AB (不与点A ,B 重合)上,连接PC ,PD .①若三角形PCD 的面积是三角形PBD 的面积的2倍,求点P 的坐标;②设PCA α∠=,PDB β∠=,DPC θ∠=.求α,β,θ满足的关系式.14.已知AB ∥CD ,线段EF 分别与AB ,CD 相交于点E ,F .(1)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解答:如图1,当点P 在线段EF 上时,已知∠A =35°,∠C =62°,求∠APC 的度数;解:过点P 作直线PH ∥AB ,所以∠A=∠APH,依据是;因为AB∥CD,PH∥AB,所以PH∥CD,依据是;所以∠C=(),所以∠APC=()+()=∠A+∠C=97°.(2)当点P,Q在线段EF上移动时(不包括E,F两点):①如图2,∠APQ+∠PQC=∠A+∠C+180°成立吗?请说明理由;②如图3,∠APM=2∠MPQ,∠CQM=2∠MQP,∠M+∠MPQ+∠PQM=180°,请直接写出∠M,∠A与∠C的数量关系.15.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点B为x轴正半轴上一点,C(0,a),D(b,a),其中a,b满足关系式:|a+3|+(b-a+1)2=0.(1)a=___,b=___,△BCD的面积为______;(2)如图2,若AC⊥BC,点P线段OC上一点,连接BP,延长BP交AC于点Q,当∠CPQ=∠CQP时,求证:BP平分∠ABC;(3)如图3,若AC⊥BC,点E是点A与点B之间一动点,连接CE,CB始终平分∠ECF,当点E在点A与点B之间运动时,BECBCO∠∠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16.某超市投入31500元购进A、B两种饮料共800箱,饮料的成本与销售价如下表:(单位:元/箱)类别成本价销售价A4264B3652(1)该超市购进A、B两种饮料各多少箱?(2)全部售完800箱饮料共盈利多少元?(3)若超市计划盈利16200元,且A类饮料售价不变,则B类饮料销售价至少应定为每箱多少元?17.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点D与点O重合)和边长为4的正方形EFGH的边CO和GH都在x轴上,且点H坐标为(7,0).正方形ABCD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x轴向右运动,记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FGH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假设运动时间为t秒,且t<4.(1)点F的坐标为;(2)如图2,正方形ABCD向右运动的同时,动点P在线段FE上,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从F到E运动.连接AP,AE.①求t为何值时,AP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②求t为何值时,S=S△APE.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给定的两点P,Q,若存在点M,使得△MPQ的面积等于1,即S△MPQ=1,则称点M为线段PQ的“单位面积点”,解答下列问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的坐标为(1,0).(1)在点A(1,2),B(﹣1,1),C(﹣1,﹣2),D(2,﹣4)中,线段OP的“单位面积点”是;(2)已知点E(0,3),F(0,4),将线段OP沿y轴向上平移t(t>0)个单位长度,使得线段EF上存在线段OP的“单位面积点”,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3)已知点Q(1,﹣2),H(0,﹣1),点M,N是线段PQ的两个“单位面积点”,点M在HQ的延长线上,若S△HMN≥2S△PQN,求出点N纵坐标的取值范围.19.学校将20××年入学的学生按入学年份、年级、班级、班内序号的顺序给每一位学生编号,如2015年入学的8年级3班的46号学生的编号为15080346.张山同学模仿二维码的方式给学生编号设计了一套身份识别系统,在5×5的正方形风格中,黑色正方形表示数字1,白色正方形表示数字0.我们把从上往下数第i行、从左往右数第j列表示的数记为a ij,(其中,i、j=1,2,3,4,5),规定A i=16a i1+8a i2+4a i3+2a i4+a i5.(1)若A1表示入学年份,A2表示所在年级,A3表示所在班级,A4表示编号的十位数字,A5表示编号的个位数字.①图1是张山同学的身份识别图案,请直接写出张山同学的编号;②请在图2中画出2018年入学的9年级5班的39号同学的身份识别图案;(2)张山同学又设计了一套信息加密系统,其中A1表示入学年份加8,A2表示所在年级的数减6再加上所在班级的数,A3表示所在年级的数乘2后减3再减所在班级的数,将编号(班内序号)的末两位单列出来,作为一个两位数,个位与十位数字对换后再加2,所得结果的十位数字用A4表示、个位数字用A5表示.例如:2018年9年级5班的39号同学,其加密后的身份识别图案中,A1=18+8=26,A2=9-6+5=8,A3=9×2-3-5=10,93+2=95,所以A4=9,A5=5,所以其加密后的身份识别(26081095)图案如图3所示.图4是李思同学加密后的身份识别图案,请求出李思同学的编号.20.某校规划在一块长AD为18 m、宽AB为13 m的长方形场地ABCD上,设计分别与AD,AB平行的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其余部分铺上草皮,如图所示,若设计三条通道,一条横向,两条纵向,且它们的宽度相等,其余六块草坪相同,其中一块草坪两边之比AM∶AN=8∶9,问通道的宽是多少?21.学校计划为“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购买奖品.已知购买3个A奖品和2个B奖品共需120元;购买5个A奖品和4个B奖品共需210元.(1)求A,B两种奖品的单价;(2)学校准备购买A,B两种奖品共30个,且A奖品的数量不少于B奖品数量的13.请设计出最省钱的购买方案,并说明理由.22.用如图1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铁片(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作侧面和底面、做成如图2的竖式和横式的两种无盖的长方体容器,(1)现有长方形铁片2014张,正方形铁片1176张,如果将两种铁片刚好全部用完,那么可加工成竖式和横式长方体容器各有几个?(2)现有长方形铁片a 张,正方形铁片b 张,如果加工这两种容器若干个,恰好将两种铁片刚好全部用完.则a b +的值可能是( )A .2019B .2020C .2021D .2022(3)给长方体容器加盖可以加工成铁盒.先工厂仓库有35张铁皮可以裁剪成长方形和正方形铁片,用来加工铁盒,已知1张铁皮可裁剪出3张长方形铁片或4张正方形铁片,也可以裁剪出1张长方形铁片和2张正方形铁片.请问怎样充分利用这35张铁皮,最多可以加工成多少个铁盒?2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a ,0),B (0,b ),其中a ,b 满足323390a b a b --+--=.将点B 向右平移2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 .点D ,E 分别为线段BC ,OA 上一动点,点D 从点C 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点B 运动,同时点E 从点O 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点A 运动,在D ,E 运动的过程中,DE 交四边形BOAC 的对角线OC 于点F .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0<t <10),四边形BOED 的面积记为S 四边形BOED (以下面积的表示方式相同).(1)求点A 和点C 的坐标;(2)若S 四边形BOED ≥32S 四边形ACDE ,求t 的取值范围; (3)求证:在D ,E 运动的过程中,S △OEF >S △DCF 总成立.24.阅读感悟:有些关于方程组的问题,要求的结果不是每一个未知数的值,而是关于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值,如以下问题:已知实数x 、y 满足35x y -=①,237x y +=②,求4x y -和75x y +的值.本题常规思路是将①②两式联立组成方程组,解得x 、y 的值再代入欲求值的代数式得到答案,常规思路运算量比较大.其实,仔细观察两个方程未知数的系数之间的关系,本题还可以通过适当变形整体求得代数式的值,如由①-②可得42x y -=-,由①+②×2可得7519x y +=.这样的解题思想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思想”.解决问题:(1)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2728x y x y +=⎧⎨+=⎩,则x y -=_______,x y +=_______; (2)某班级组织活动购买小奖品,买20支水笔、3块橡皮、2本记事本共需35元,买39支水笔、5块橡皮、3本记事本工序62元,则购买6支水笔、6块橡皮、6本记事本共需多少元?(3)对于实数x 、y ,定义新运算:*x y ax by c =++,其中a 、b 、c 是常数,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已知3*515=,4*728=,那么1*1=_______.25.某工厂准备用图甲所示的A 型正方形板材和B 型长方形板材,制作成图乙所示的竖式和横式两种无盖箱子.(1)若现有A 型板材150张,B 型板材300张,可制作竖式和横式两种无盖箱子各多少个?(2)若该工厂准备用不超过24000元资金去购买A 、B 两种型号板材,制作竖式、横式箱子共100个,已知A 型板材每张20元,B 型板材每张60元,问最多可以制作竖式箱子多少个?(3)若该工厂新购得65张规格为3m 3m ⨯的C 型正方形板材,将其全部切割成A 型或B 型板材(不计损耗),用切割的板材制作两种类型的箱子,要求竖式箱子不少于10个,且材料恰好用完,则最多可以制作竖式箱子多少个?26.对x 、y 定义了一种新运算T ,规定(),2ax by T x y x y +=+(其中a ,b 均为非零常数),这里等式右边是通常的四则运算,例如:()010,1201a b T ⨯+⨯=⨯+, 已知()1,12T -=-,()4,21T =.(1)求a ,b 的值;(2)求()2,2T -.(3)若关于m 的不等式组()()2,544,32T m m T m m p ⎧-≤⎪⎨->⎪⎩恰好有4个整数解,求p 的取值范围. 27.我们把关于x 的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合成一种特殊组合,且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正好也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时,我们把这种组合叫做“有缘组合”;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时,我们把这种组合叫做“无缘组合”. (1)请判断下列组合是“有缘组合”还是“无缘组合”,并说明理由;①240523x x -=⎧⎨-⎩<;②5323233124x x x x --⎧=-⎪⎪⎨+-⎪-⎪⎩<. (2)若关于x 的组合515032x x a a +=⎧⎪⎨-⎪⎩>是“有缘组合”,求a 的取值范围; (3)若关于x 的组合5323212a x x a x a x a -⎧-=-⎪⎪⎨-⎪+≤+⎪⎩是“无缘组合”;求a 的取值范围. 2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A a ,(),6Bb ,(),3Cc ,且a ,b ,c 满足231321b c a a c b +=+⎧⎨+=+⎩.(1)请用含a 的式子分别表示B ,C 两点的坐标;(2)当实数a 变化时,判断ABC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求其变化范围;(3)如图,已知线段AB 与y 轴相交于点E ,直线AC 与直线OB 交于点P ,若2PA PC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9.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的任意两点M (x 1,y 1),N (x 2,y 2),给出如下定义: 将|x 1﹣x 2|称为点M ,N 之间的“横长”,|y 1﹣y 2|称为点M ,N 之间的纵长”,点M 与点N 的“横长”与“纵长”之和称为“折线距离”,记作d (M ,N )=|x 1﹣x 2|+|y 1﹣y 2|“.例如:若点M (﹣1,1),点N (2,﹣2),则点M 与点N 的“折线距离”为:d (M ,N )=|﹣1﹣2|+|1﹣(﹣2)|=3+3=6.根据以上定义,解决下列问题:已知点P (3,2).(1)若点A (a ,2),且d (P ,A )=5,求a 的值;(2)已知点B (b ,b ),且d (P ,B )<3,直接写出b 的取值范围;(3)若第一象限内的点T 与点P 的“横长”与“纵长”相等,且d (P ,T )>5,简要分析点T 的横坐标t 的取值范围.30.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OC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以OC 、OA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 (0,a ),C (b ,0)满足2a b -+|b ﹣2|=0,D 为线段AC 的中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任意两点P (x 1,y 1)、Q (x 2,y 2)为端点的线段中点坐标为(122x x +,122y y +).(1)则A 点的坐标为 ;点C 的坐标为 ,D 点的坐标为 .(2)已知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 、Q 同时出发,P 点从C 点出发沿x 轴负方向以1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匀速移动,Q 点从O 点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y 轴正方向移动,点Q 到达A 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S △ODP =S △ODQ ,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F 是线段AC 上一点,满足∠FOC =∠FCO ,点G 是第二象限中一点,连OG ,使得∠AOG =∠AOF .点E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连CE 交OF 于点H ,当点E 在线段OA 上运动的过程中,请确定∠OHC ,∠ACE 和∠OE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解答题1.【应用】:(1)3;(2)(1,2)或(1,﹣2);【拓展】:(1)=5;(2)2或﹣2;(3)4或8.【分析】(应用)(1)根据若y1=y2,则AB∥x轴,且线段AB的长度为|x1−x2|,代入数据即可得出结论;(2)由CD∥y轴,可设点D的坐标为(1,m),根据CD=2,可得|0﹣m|=2,故可求出m,即可求解;(拓展)(1)根据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代入数据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结合d(E,H)=3,即可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由点Q在x轴上,可设点Q的坐标为(x,0),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三角形OPQ的面积为3即可求出x的值,再利用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应用):(1)AB的长度为|﹣1﹣2|=3.故答案为:3.(2)由CD∥y轴,可设点D的坐标为(1,m),∵CD=2,∴|0﹣m|=2,解得:m=±2,∴点D的坐标为(1,2)或(1,﹣2).故答案为:(1,2)或(1,﹣2).(拓展):(1)d(E,F)=|2﹣(﹣1)|+|0﹣(﹣2)|=5.故答案为:=5.(2)∵E(2,0),H(1,t),d(E,H)=3,∴|2﹣1|+|0﹣t|=3,解得:t=±2.故答案为:2或﹣2.(3)由点Q在x轴上,可设点Q的坐标为(x,0),∵三角形OPQ的面积为3,∴1|x|×3=3,解得:x=±2.2当点Q的坐标为(2,0)时,d(P,Q)=|3﹣2|+|3﹣0|=4;当点Q的坐标为(﹣2,0)时,d(P,Q)=|3﹣(﹣2)|+|3﹣0|=8.故答案为:4或8.【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新定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三角形面积等知识,读懂题意并熟练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及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2.(1)①35°;(2)55°;(2)存在,52.5︒或7.5︒【分析】(1)①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PCG的度数;②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ECG=∠GCF=20°,再根据PQ∥CE,即可得出∠CPQ=∠ECP=60°;(2)设∠EGC=3x,∠EFC=2x,则∠GCF=3x-2x=x,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点G、F在点E的右侧时,②当点G、F在点E的左侧时,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①∵AB∥CD,∴∠CEB+∠ECQ=180°,∵∠CEB=110°,∴∠ECQ=70°,∵∠PCF=∠PCQ,CG平分∠ECF,∴∠PCG=∠PCF+∠FCG=12∠QCF+12∠FCE=12∠ECQ=35°;②∵AB∥CD,∴∠QCG=∠EGC,∵∠QCG+∠ECG=∠ECQ=70°,∴∠EGC+∠ECG=70°,又∵∠EGC-∠ECG=30°,∴∠EGC=50°,∠ECG=20°,∴∠ECG=∠GCF=20°,∠PCF=∠PCQ=12(70°−40°)=15°,∵PQ∥CE,∴∠CPQ=∠ECP=∠ECQ-∠PCQ=70°-15°=55°.(2)52.5°或7.5°,设∠EGC=3x°,∠EFC=2x°,①当点G、F在点E的右侧时,∵AB∥CD,∴∠QCG=∠EGC=3x°,∠QCF=∠EFC=2x°,则∠GCF=∠QCG-∠QCF=3x°-2x°=x°,∴∠PCF=∠PCQ=12∠FCQ=12∠EFC=x°,则∠ECG=∠GCF=∠PCF=∠PCD=x°,∵∠ECD=70°,∴4x=70°,解得x=17.5°,∴∠CPQ=3x=52.5°;②当点G、F在点E的左侧时,反向延长CD到H,∵∠EGC=3x°,∠EFC=2x°,∴∠GCH=∠EGC=3x°,∠FCH=∠EFC=2x°,∴∠ECG=∠GCF=∠GCH-∠FCH=x°,∵∠CGF=180°-3x°,∠GCQ=70°+x°,∴180-3x =70+x ,解得x =27.5,∴∠FCQ =∠ECF +∠ECQ =27.5°×2+70°=125°,∴∠PCQ =12∠FCQ =62.5°,∴∠CPQ =∠ECP =62.5°-55°=7.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掌握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3.(1)20,20,//AB CD ;(2)180FMN GHF ∠+∠=︒;(3)1FPN Q ∠∠的值不变,12FPN Q =∠∠ 【分析】(1)根据2(402)|20|0αβ-+-=,即可计算α和β的值,再根据内错角相等可证//AB CD ; (2)先根据内错角相等证//GH PN ,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和等量代换得出180FMN GHF ∠+∠=︒;(3)作1PEM ∠的平分线交1M Q 的延长线于R ,先根据同位角相等证//ER FQ ,得1FQM R =∠∠,设PER REB x ==∠∠,11PM R RM B y ==∠∠,得出12EPM R ∠=∠,即可得12FPN Q=∠∠. 【详解】解:(1)2(402)|20|0αβ-+-=,4020α∴-=,200β-=,20αβ∴==,20PFM MFN ∴∠=∠=︒,20EMF ∠=︒,EMF MFN ∴∠=∠,//AB CD ∴;故答案为:20、20,//AB CD ;(2)180FMN GHF ∠+∠=︒;理由:由(1)得//AB CD ,MNF PME ∴∠=∠,MGH MNF ∠=∠,PME MGH ∴∠=∠,//GH PN ∴,GHM FMN ∴∠=∠,180GHF GHM ∠+∠=︒,180FMN GHF ∴∠+∠=︒;(3)1FPN Q ∠∠的值不变,12FPN Q=∠∠;理由:如图3中,作1PEM ∠的平分线交1M Q 的延长线于R ,//AB CD ,1PEM PFN ∴∠=∠,112PER PEM ∠=∠,12PFQ PFN =∠∠, PER PFQ ∴∠=∠,//ER FQ ∴,1FQM R ∴∠=∠,设PER REB x ==∠∠,11PM R RM B y ==∠∠,则有:122y x R y x EPM =+∠⎧⎨=+∠⎩, 可得12EPM R ∠=∠,112EPM FQM ∴∠=∠,∴112EPM FQM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内错角相等证平行,平行线同旁内角互补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4.(1)见解析;(2)12;(3)75°【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即可求解.(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解答即可.(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内角和解答即可.【详解】解:(1)∠C =∠1+∠2,证明:过C 作l ∥MN ,如下图所示,∵l∥MN,∴∠4=∠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l∥MN,PQ∥MN,∴l∥PQ,∴∠3=∠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4=∠1+∠2,∴∠C=∠1+∠2;(2)∵∠BDF=∠GDF,∵∠BDF=∠PDC,∴∠GDF=∠PDC,∵∠PDC+∠CDG+∠GDF=180°,∴∠CDG+2∠PDC=180°,∴∠PDC=90°-12∠CDG ,由(1)可得,∠PDC+∠CEM=∠C=90°,∴∠AEN=∠CEM,∴190(90)90122CDGAEN CEM PDCCDG CDG CDG CDG︒-︒-∠∠∠︒-∠====∠∠∠∠,(3)设BD交MN于J.∵BC平分∠PBD,AM平分∠CAD,∠PBC=25°,∴∠PBD=2∠PBC=50°,∠CAM=∠MAD,∵PQ∥MN,∴∠BJA=∠PBD=50°,∴∠ADB=∠AJB-∠JAD=50°-∠JAD=50°-∠CAM,由(1)可得,∠ACB=∠PBC+∠CAM,∴∠ACB+∠ADB=∠PBC+∠CAM+50°-∠CAM=25°+50°=7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平行找出角度之间的关系.5.(1)49°,(2)44°,(3)∠OPQ =∠ORQ【分析】(1)根据∠OPA =∠QP B .可求出∠OPA 的度数;(2)由∠AOP =43°,∠BQP =49°可求出∠OPQ 的度数,转化为(1)来解决问题; (3)由(2)推理可知:∠OPQ =∠AOP +∠BQP ,∠ORQ =∠DOR +∠RQC ,从而∠OPQ =∠ORQ .【详解】解:(1)∵∠OPA =∠QPB ,∠OPQ =82°,∴∠OPA =(180°-∠OPQ )×12=(180°-82°)×12=49°,(2)作PC ∥m ,∵m ∥n ,∴m ∥PC ∥n ,∴∠AOP =∠OPC =43°,∠BQP =∠QPC =49°,∴∠OPQ =∠OPC +∠QPC =43°+49°=92°,∴∠OPA =(180°-∠OPQ )×12=(180°-92°)×1244°,(3)∠OPQ =∠ORQ .理由如下:由(2)可知:∠OPQ =∠AOP +∠BQP ,∠ORQ =∠DOR +∠RQC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AOP =∠DOR ,∠BQP =∠RQC ,∴∠OPQ =∠ORQ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定,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前为后用的设置目的.6.(1)见解析;(2)72︒【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180A B ∠+∠=︒,再根据等量代换可得180B D ∠+∠=︒,最后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即可得证;(2)过点E 作//EP CD ,延长DC 至Q ,过点M 作//MN AB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可得出ECQ BGM DFG ∠=∠=∠,再根据平角的含义得出ECF CFG ∠=∠,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推出,BHF CFH CFA FAB ∠=∠∠=∠;设,FAB CFH αβ∠=∠=,根据角的和差可得出2AEC AFH ∠=∠,结合已知条件35180AEC AFH ∠-∠=︒可求得18AFH ∠=︒,最后根据垂线的含义及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证明://AE BD180A B ∴∠+∠=︒A D ∠=∠180B D ∴∠+∠=︒//AB CD ∴;(2)过点E 作//EP CD ,延长DC 至Q ,过点M 作//MN AB//AB CDQCA CAB ∴∠=∠,BGM DFG ∠=∠,CFH BHF ∠=∠,CFA FAG ∠=ACE BAC BGM ∠=∠+∠ECQ QCA BAC BGM ∴∠+∠=∠+∠ECQ BGM DFG ∴∠=∠=∠180,180ECQ ECD DFG CFG ∠+=︒∠+=︒ECF CFG ∴∠=∠//AB CD//AB EP ∴,PEA EAB PEC ECF ∴∠=∠∠=∠AEC PEC PEA ∠=∠-∠AEC ECF EAB ∴∠=∠-∠ECF AEC EAB ∴∠=∠+∠AF 平分BAE ∠12EAF FAB EAB ∴∠=∠=∠FH 平分CFG ∠12CFH HFG CFG ∴∠=∠=∠ //CD AB,BHF CFH CFA FAB ∴∠=∠∠=∠设,FAB CFH αβ∠=∠=AFH CFH CFA CFH FAB ∠=∠-∠=∠-∠AFH βα∴∠=-,BHF CFH β∠=∠=222ECF AFH AEC EAB AFH AEC β∴∠+∠=∠+∠+∠=∠+22ECF AFH E BHF ∴∠+∠=∠+∠2AEC AFH ∴∠=∠35180AEC AFH ∠-∠=︒18AFH ∴∠=︒FH HM ⊥90FHM ∴∠=︒90GHM β∴∠=︒-180CFM NMF ∠+∠=︒90HMB HMN β∴∠=∠=︒-EAF FAB ∠=∠18EAF CFA CFH AFH β∴∠=∠=∠-∠=-︒189072EAF GMH ββ∴∠+∠=-︒+︒-=︒72EAF GMH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能灵活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7.初步探究:(1)12,8;(2)C ;深入思考:(1)213,415,82;(2)21n a -;(3)-5. 【分析】初步探究:(1)根据除方运算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除方运算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得出答案;深入思考:(1)根据除方运算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1)即可总结出(2)中的规律;(3)先按照除方的定义将每个数的圈n 次方算出来,再根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初步探究:(1)2③=2÷2÷2=12 (12)⑤=11111822222÷÷÷÷= (2)A :任何非零数的圈2次方就是两个相同数相除,所以都等于1,故选项A 错误; B :因为多少个1相除都是1,所以对于任何正整数n ,1ⓝ都等于1,故选项B 错误;C :3④=3÷3÷3÷3=19,4③=4÷4÷4=14,3④≠4③,故选项C 正确; D :负数的圈奇数次方,相当于奇数个负数相除,则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圈偶数次方,相当于偶数个负数相除,则结果是正数,故选项D 错误;故答案选择:C.深入思考:(1)(-3)④=(-3)÷(-3)÷(-3) ÷(-3)=213 5⑥=5÷5÷5÷5÷5÷5=415 (-12)⑩=8111111111122222222222⎛⎫⎛⎫⎛⎫⎛⎫⎛⎫⎛⎫⎛⎫⎛⎫⎛⎫⎛⎫-÷-÷-÷-÷-÷-÷-÷-÷-÷-= ⎪ ⎪ ⎪ ⎪ ⎪ ⎪ ⎪ ⎪ ⎪ ⎪⎝⎭⎝⎭⎝⎭⎝⎭⎝⎭⎝⎭⎝⎭⎝⎭⎝⎭⎝⎭(2)a ⓝ=a÷a÷a…÷a=21n a - (3)原式=()4252621111442711233---÷⨯-÷-⎛⎫⎛⎫-- ⎪ ⎪⎝⎭⎝⎭ =1144981278⎛⎫÷⨯--÷ ⎪⎝⎭=23--=-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除方运算,运用到的知识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8.(1)两;(2)2,3;(3)24,-48.【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的分析方法先求出这32768的立方根都是两位数;(2)继续分析求出个位数和十位数即可;(3)利用(1)(2)中材料中的过程进行分析可得结论.【详解】解:(1)由103=1000,1003=1000000,∵1000<32768<100000,∴10100, ∴故答案为:两;(2)∵只有个位数是2的立方数是个位数是8,∴2划去32768后面的三位数768得到32,因为33=27,43=64,∵27<32<64,∴3040.∴3.故答案为:2,3;(3)由103=1000,1003=1000000,1000<13824<1000000,∴10100,∴∵只有个位数是4的立方数是个位数是4,∴4划去13824后面的三位数824得到13,因为23=8,33=27,∵8<13<27,∴2030.∴;由103=1000,1003=1000000,1000<110592<1000000,∴10100,∴∵只有个位数是8的立方数是个位数是2,∴8,划去110592后面的三位数592得到110,因为43=64,53=125,∵64<110<125,∴4050.∴;故答案为:24,-48.【点睛】此题考查立方根,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一个数的立方的个位数就是这个数的个位数的立方的个位数.9.(1) 4;(2)1;(2) ±12.【分析】(1(2a、b的值,再代入求出即可;(3的范围,求出x 、y 的值,再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1)∵45, ∴4,故答案为4;(2)∵2<3,∴-2,∵34,∴b=3,∴;(3)∵100<110<121,∴1011,∴110<111,∵,其中x 是整数,且0<y <1,∴x=110,,∴+10=144,的平方根是±12.【点睛】键.10.(1)15;(2)11514-;(3)111. 【分析】(1)先计算乘方,即可求出答案;(2)根据题目中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求出答案;(3)根据题目中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1)231248125122=++++=++;故答案为:15;(2)设231015555T =+++++①,把等式①两边同时乘以5,得 112310555555T =+++++②,由②-①,得:11451T =-, ∴11514T -=, ∴31121015551455++=+++-; (3)设234520192020110101010101010M =-+-+-+-+①,把等式①乘以10,得:3456222019020202110101010101010101010M =-+-+-+-++②,把①+②,得:202111110M =+, ∴202110111M +=, ∴232452019200022111010101010110010111-+-+-+-++=, ∴20212345201920201011010101010101011-+-+-+-+- 20212021101101111+=- 111=.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熟练掌握运算法则,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以及运用消项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11.(1)2,3 (2)①5722x ≤<②330,,42 (3)00.5a ≤< 【分析】(1)根据新定义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即可;(2)①根据新定义的运算规则即可求出实数x 的取值范围;②根据新定义的运算规则和43x 为整数,即可求出所有非负实数x 的值; (3)先解方程求得22x a =-<>,再根据方程的解是正整数解,即可求出非负实数a 的取值范围.【详解】 (1) 1.87<>=2;π=3;(2)①∵12x <->= ∴1121222x --<+≤ 解得5722x ≤<; ②∵43x x <>=∴41413232x x x -<+≤ 解得3322x -<≤ ∵43x 为整数 ∴333,0,,442x =-故所有非负实数x 的值有330,,42; (3)21122a x x -<>+-=- 1241a x x -<>+-=-22x a =-<>∵方程的解为正整数∴21a -<>=或2①当21a -<>=时,2x =是方程的增根,舍去②当22a -<>=时,00.5a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下的运算问题,掌握新定义下的运算规则是解题的关键.12.(1)①5;②2-;(2)1;(3)16.【分析】(1)根据题中定义代入即可得出;(2)根据2x =,讨论3和 m 的两种大小关系,进行计算;(3)先判定A 、B 的大小关系,再进行求解.【详解】(1)根据题意:∵21>-,∴()()212215-=⨯--=※,∵43-<-,∴()()()243434223--=--⨯-=-+=-※. (2)∵2x =,∴31325m =-+⨯=※,① 若3m >,则235m ⨯-=,解得1m =,②若3m <, 则2353m -⨯=,解得3m =-(不符合题意), ∴1m =.(3)∵()()323224162210A B x x x x x x x -=-+-+--+-+=--<,∴A B <, ∴()3232224162333A B A B x x x x x x =-=-+-+--+-+=-※, 得380x x +-=,∴3222816x x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种新运算,读懂题意掌握新运算并能正确化简是解题的关键.13.(1)(6,4)D ;(2)①(1,0)P 或(7,0);②点P 在B 点左侧时,αβθ+=;点P 在B 点右侧时,αβθ-=.【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分别求出a 、b ,根据平移规律得到平移方式,再由平移的坐标变化规律求出点D 的坐标;(2)①设PB m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m ,得到点P 的坐标; ②分点P 点P 在B 点左侧、点P 在B 点右侧时,过点P 作//PE AC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详解】解:(1)()2240a b ++-=, 20a ∴+=,40b -=,,解得,2a =-,4b =.(2,0)A ∴-,(4,0)B ,平移线段AB 得到线段CD ,使点(2,0)A -与点(0,4)C 对应,∴平移线段AB 向上平移4个单位,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线段CD ,∴(42,04)D ++,即(6,4)D ;(2)①设PB m =,∵线段AB 平移得到线段CD ,∴//AB CD ,∵6AB CD ==,4OC =∵2PCD PBD SS =, ∴11222CD OC PB OC =, ∵6AB CD ==,4OC =∴11642422m ⨯=⨯⨯ 解得3m =,当P 在B 点左侧时,坐标为(1,0),当P 在B 点右侧时,坐标为(7,0),(1,0)P ∴或(7,0);②I 、点P 在射线AB (不与点A ,B 重合)上,点P 在B 点左侧时,α,β,θ满足的关系式是αβθ+=.理由如下:如图1,过点P 作//PE AC ,,。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一、压轴题1.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I)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ZAOC, ZBOD的平分线0M、0N,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ZMoN的度数.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泄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和ON仍然是ZAOC和ZBOD的角平分线.其中,按图2 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OD、OB在同一直线上.按图3方式摆放时,ZAOC和 ZBOD相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ZMON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图3中ZMON的度数为 _________ ° .发现感悟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小明:由于图1中ZAOC和ZBOD的和为90° ,所以我们容易得到ZMOC和ZNOD的和,这样就能求岀ZMON的度数.小华:设ZBOD为X。

,我们就能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出ZNOD和ZMOC度数,这样也能求出ZMON的度数.(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岀图1中ZMON的度数.类比拓展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葱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 ZAOC. ZBOD的平分线OM、ON,他们认为也能求出ZMoN的度数.(3)你同意“智慧小组”的看法吗?若同意,求出ZMON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2.如图2,已知而积为12的长方形ABCD, 一边AB在数轴上。

点A表示的数为一2,点B 表示的数为1,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 (t>0)秒.D_C D I C A Y B------------ 1 -------- A—2-10 2^^k -2-1 0 J 2图]图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方形的边AD长为单位长度;(2)当三角形ADP而积为3时,求P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多少;(3)如图2,若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P 点出发时间相同。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测试题及答案一、压轴题1.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Q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P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1)如图2,经过t 秒后,OP 恰好平分∠BOC .①求t 的值;②此时OQ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 也绕O 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 平分∠POQ ?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 平分∠POB ?(直接写出结果).2.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M ,N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M 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MN 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M 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N 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M 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M 开始运动t 个单位长度至点1Q 处;第2步,从点1Q 继续运动2t 单位长度至点2Q 处;第3步,从点2Q 继续运动3t 个单位长度至点3Q 处…例如:当3t =时,点1Q 、2Q 、3Q 的位置如图2所示.解决如下问题:(1)如果4t =,那么线段13Q Q =______;(2)如果4t <,且点3Q 表示的数为3,那么t =______;(3)如果2t ≤,且线段242Q Q =,那么请你求出t 的值.3.已知数轴上,点A 和点B 分别位于原点O 两侧,AB=14,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1) 若b=-4,则a的值为__________.(2) 若OA=3OB,求a的值.(3) 点C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若O为AC的中点,OB=3BC,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的值.4.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 ,若用AB 表示A,B 两点的距离,AC 表示A ,C 两点的距离,且BC = 2 AB ,点A 、点C 对应的数分别是a 、c ,且| a - 20 | + | c +10 |= 0 .(1)若点P,Q 分别从A,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5个单位长度/ 秒,则运动了多少秒时,Q 到B 的距离与P 到B 的距离相等?(2)若点P ,Q 仍然以(1)中的速度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2 秒后,动点R 从A点出发向左运动,点R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点R运动了x 秒时恰好满足MN +AQ = 25,请直接写出x的值.5.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1)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MON的度数.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和ON仍然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其中,按图2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OD、OB在同一直线上.按图3方式摆放时,∠AOC和∠BOD相等.(1)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MON的度数为°.图3中∠MON的度数为°.发现感悟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小明:由于图1中∠AOC和∠BOD的和为90°,所以我们容易得到∠MOC和∠NOD的和,这样就能求出∠MON的度数.小华:设∠BOD为x°,我们就能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出∠NOD和∠MOC度数,这样也能求出∠MON的度数.(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出图1中∠MON的度数.类比拓展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慧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他们认为也能求出∠MON的度数.(3)你同意“智慧小组”的看法吗?若同意,求出∠MON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6.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7.如图,从左到右依次在每个小方格中填入一个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方格中所填数之和都相等.6a b x-1-2...(1)可求得x =______,第 2021 个格子中的数为______;(2)若前k 个格子中所填数之和为 2019,求k 的值;(3)如果m ,n为前三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那么所有的|m-n | 的和可以通过计算|6-a|+|6-b|+|a-b|+|a-6| +|b-6|+|b-a| 得到.若m ,n为前8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求所有的|m-n|的和.8.对于数轴上的点P,Q,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到点Q的距离为d(d≥0),则称d为点P到点Q的d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是2,点Q表示的数是5,则点P到点Q的d追随值为d[PQ]=3.问题解决:(1)点M,N都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是1,且点N到点M的d追随值d[MN]=a(a≥0),则点N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点C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B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从点C出发,点B表示的数是b,设运动时间为t(t>0).①当b=4时,问t为何值时,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2;②若0<t≤3时,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求b的取值范围.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将线段MN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点P和点Q分别是点M和点N的对应点),连接MP、NQ,点K是线段MP的中点.(1)求点K的坐标;(2)若长方形PMN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B、C、D、E分别是点M、N、Q、P、K的对应点),当BC与x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OE,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用含t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的面积S(不要求写出t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OD,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中应用极为广泛.观察下列按照一定规律堆砌的钢管的横截面图:用含n的式子表示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分析思路)图形规律中暗含数字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分步的方法,从图形排列中找规律;把图形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并保持结构,找到每一部分对应的数字规律,进而找到整个图形对应的数字规律.如:要解决上面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特例入手: (统一用S表示钢管总数)(解决问题)(1)如图,如果把每个图形按照它的行来分割观察,你发现了这些钢管的堆砌规律了吗?像n=1、n=2的情形那样,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S=1+2 S=2+3+4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其实,对同一个图形,我们的分析眼光可以是不同的.请你像(1)那样保持结构的、对每一个所给图形添加分割线,提供与(1)不同的分割方式;并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用含n的式子列式,并计算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11.如图,己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2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点P表示的数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3)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直接写出答案)(4)思考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12.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OA=10cm,OB=5cm.(1)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CO的长.(2)若动点P、Q分别从 A、B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4c m/s,点Q的速度为3c m/s,设运动时间为x秒,①当x=__________秒时,PQ=1cm;②若点M从点O以7c m/s的速度与P、Q两点同时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使得4PM+3OQ﹣mOM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有两条射线OC、OD均从射线OA同时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OC旋转的速度为6度/秒,OD旋转的速度为2度/秒.当OC与OD第一次重合时,OC、OD同时停止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射线OC⊥OD?13.如图,12cm AB =,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2BC AC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3cm /s 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 后立即返回,以3cm /s 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1cm/s 的速度向右运动. 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s t . 当点P 与点Q 第二次重合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1)求AC ,BC ;(2)当t 为何值时,AP PQ =;(3)当t 为何值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当t 为何值时,1cm PQ =.14.已知:如图,点M 是线段AB 上一定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AM 上,D 在线段BM 上)()1若4AM 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此时AC =________,DM =________;(直接填空)()2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3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2MD AC =,则AM =________(填空)()4在()3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的值.15.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点B 表示数b,AB 表示A 点和B 点之间的距离,且a,b 满足|a+2|+(b+3a)2=0.(1)求A,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线段AB 上存在一点C,且AC=2BC,求C 点表示的数;(3)若在原点O 处放一个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个小球乙从点B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小球的大小,可看做一个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②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①5;②OQ平分∠AOC,理由详见解析;(2)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3)t=703秒.【解析】【分析】(1)①由∠AOC=30°得到∠BOC=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POC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COQ度数,再算出旋转角∠AOQ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 值;②根据∠AOQ和∠COQ度数比较判断即可;(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AOQ=3t,∠AOC=30°+6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COQ=45°,利用∠AOQ、∠AOC、∠COQ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3)先证明∠AOQ与∠POB互余,从而用t表示出∠POB=90°﹣3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表示∠BOC度数;同时旋转后∠AOC=30°+6t,则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BOC度数,同理再把∠BOC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BOC的式子相等,构造方程求解.【详解】(1)①∵∠AOC=30°,∴∠BOC=180°﹣30°=150°,∵OP平分∠BOC,∴∠COP=12∠BOC=75°,∴∠COQ=90°﹣75°=15°,∴∠AOQ=∠AOC﹣∠COQ=30°﹣15°=15°, t=15÷3=5;②是,理由如下:∵∠COQ=15°,∠AOQ=15°,∴OQ平分∠AOC;(2)∵OC平分∠POQ,∴∠COQ=12∠POQ=45°.设∠AOQ=3t,∠AOC=30°+6t,由∠AOC﹣∠AOQ=45°,可得30+6t﹣3t=45,解得:t=5,当30+6t﹣3t=225,也符合条件,解得:t =65,∴5秒或65秒时,OC 平分∠POQ ;(3)设经过t 秒后OC 平分∠POB ,∵OC 平分∠POB ,∴∠BOC =12∠BOP , ∵∠AOQ +∠BOP =90°,∴∠BOP =90°﹣3t ,又∠BOC =180°﹣∠AOC =180°﹣30°﹣6t ,∴180﹣30﹣6t =12(90﹣3t ), 解得t =70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角度的和差倍分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2.(1)4;(2)12或72;(3)27或2213或2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得出棋子一共运动了t+2t+3t=6t 个单位长度,当t=4时,6t=24,为MN 长度的整的偶数倍,即棋子回到起点M 处,点3Q 与M 点重合,从而得出13Q Q 的长度.(2)根据棋子的运动规律可得,到3Q 点时,棋子运动运动的总的单位长度为6t,,因为t<4,由(1)知道,棋子运动的总长度为3或12+9=21,从而得出t 的值.(3)若t 2,≤则棋子运动的总长度10t 20≤,可知棋子或从M 点未运动到N 点或从N 点返回运动到2Q 的左边或从N 点返回运动到2Q 的右边三种情况可使242Q Q =【详解】解:(1)∵t+2t+3t=6t,∴当t=4时,6t=24,∵24122=⨯,∴点3Q 与M 点重合,∴134Q Q =(2)由已知条件得出:6t=3或6t=21, 解得:1t 2=或7t 2= (3)情况一:3t+4t=2, 解得:2t 7=情况二:点4Q 在点2Q 右边时:3t+4t+2=2(12-3t) 解得:22t 13= 情况三:点4Q 在点2Q 左边时:3t+4t-2=2(12-3t)解得:t=2.综上所述:t 的值为,2或27或2213. 【点睛】本题是一道探索动点的运动规律的题目,考查了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探索规律的能力,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注意分多种情况讨论.3.(1)10;(2)212±;(3)288. 5±±,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画出数轴,由已知条件得出AB=14,OB=4,则OA=10,得出a 的值为10.(2)分两种情况,点A 在原点的右侧时,设OB=m,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进一步得出OA 的长度,从而得出a 的值.同理可求出当点A 在原点的左侧时,a 的值.(3)画数轴,结合数轴分四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详解】(1)解:若b =-4,则a 的值为 10(2)解:当A 在原点O 的右侧时(如图):设OB=m,列方程得:m+3m=14,解这个方程得,7m 2=, 所以,OA=212,点A 在原点O 的右侧,a 的值为212. 当A 在原点的左侧时(如图),a=-212综上,a 的值为±212. (3)解:当点A 在原点的右侧,点B 在点C 的左侧时(如图), c=-285.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 c=-8.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图略,c=28 5.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图略,c=8.综上,点c的值为:±8,±28 5.【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画数轴,找出数轴上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分情况讨论时要考虑全面,此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行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4.(1)107秒或10秒;(2)1413或11413.【解析】【分析】(1)由绝对值的非负性可求出a,c的值,设点B对应的数为b,结合BC 2 AB,求出b 的值,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点Q对应的数,根据“Q到B的距离与P 到B的距离相等”列方程求解即可;(2)当点R运动了x秒时,分别表示出点P、点Q、点R对应的数为,得出AQ的长,由中点的定义表示出点M、点N对应的数,求出MN的长.根据MN+AQ=25列方程,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详解】(1)∵|a-20|+|c+10|=0,∴a-20=0,c+10=0,∴a=20,c=﹣10.设点B对应的数为b.∵BC=2AB,∴b﹣(﹣10)=2(20﹣b).解得:b=10.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对应的数为20+2t,点Q对应的数为﹣10+5t.∵Q到B的距离与P到B的距离相等,∴|﹣10+5t﹣10|=|20+2t﹣10|,即5t﹣20=10+2t或20﹣5t=10+2t,解得:t=10或t=107.答:运动了107秒或10秒时,Q到B的距离与P到B的距离相等.(2)当点R运动了x秒时,点P对应的数为20+2(x+2)=2x+24,点Q对应的数为﹣10+5(x +2)=5x ,点R 对应的数为20﹣x ,∴AQ =|5x ﹣20|. ∵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 为线段RQ 的中点, ∴点M 对应的数为224202x x ++-=442x+,点N 对应的数为2052x x-+=2x +10, ∴MN =|442x+﹣(2x +10)|=|12﹣1.5x |. ∵MN +AQ =25,∴|12﹣1.5x |+|5x ﹣20|=25. 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0<x <4时,12﹣1.5x +20﹣5x =25,解得:x =1413;当4≤x ≤8时,12﹣1.5x +5x ﹣20=25, 解得:x =667>8,不合题意,舍去; 当x >8时,1.5x ﹣12+5x ﹣20=25, 解得:x 31141=. 综上所述:x 的值为1413或11413.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绝对值的非负性以及两点间的距离,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5.(1)135,135;(2)∠MON =135°;(3)同意,∠MON =(90°﹣12x °)+x °+(45°﹣12x °)=135°. 【解析】 【分析】(1)由题意可得,∠MON =12×90°+90°,∠MON =12∠AOC +12∠BOD +∠COD ,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OM 和ON 是∠A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可求出∠MOC +∠NOD ,又∠MON =(∠MOC +∠NOD )+∠COD ,即可得出答案;(3)设∠BOC =x °,则∠AOC =180°﹣x °,∠BOD =90°﹣x °,进而求出∠MOC 和∠BON ,又∠MON =∠MOC +∠BOC +∠BON ,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1)图2中∠MON=12×90°+90°=135°;图3中∠MON=1 2∠AOC+12∠BOD+∠COD=12(∠AOC+∠BOD)+90°=1290°+90°=135°;故答案为:135,135;(2)∵∠COD=90°,∴∠AOC+∠BOD=180°﹣∠COD=90°,∵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MOC+∠NOD=12∠AOC+12∠BOD=12(∠AOC+∠BOD)=45°,∴∠MON=(∠MOC+∠NOD)+∠COD=45°+90°=135°;(3)同意,设∠BOC=x°,则∠AOC=180°﹣x°,∠BOD=90°﹣x°,∵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MOC=12∠AOC=12(180°﹣x°)=90°﹣12x°,∠BON=12∠BOD=12(90°﹣x°)=45°﹣12x°,∴∠MON=∠MOC+∠BOC+∠BON=(90°﹣12x°)+x°+(45°﹣12x°)=13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角度关系及运算的灵活运用和掌握,此类问题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角进行理解.6.探究三:16,6;结论:n²,;应用:625,300.【解析】【分析】探究三:模仿探究一、二即可解决问题;结论:由探究一、二、三可得: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应用:根据结论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探究三:如图3,连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四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结论:连接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第层有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应用: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625(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个).故答案为探究三:16,6;结论:n², ;应用:625,300.【点睛】本题考查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模仿例题解决问题.7.(1)6,-1;(2)2019或2014;(3)234【解析】【分析】(1)根据三个相邻格子的整数的和相等列式求出a、x的值,再根据第9个数是-2可得b=-2,然后找出格子中的数每3个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在用2021除以3,根据余数的情况确定与第几个数相同即可得解.(2)可先计算出这三个数的和,再照规律计算.(3)由于是三个数重复出现,因此可用前三个数的重复多次计算出结果.【详解】(1)∵任意三个相邻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都相等,∴6+a+b=a+b+x,解得x=6,a+b+x=b+x-1,∴a=-1,所以数据从左到右依次为6、-1、b、6、-1、b,第9个数与第三个数相同,即b=-2,所以每3个数“6、-1、-2”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2021÷3=673…2,∴第2021个格子中的整数与第2个格子中的数相同,为-1.故答案为:6,-1.(2)∵6+(-1)+(-2)=3,∴2019÷3=673.∵前k个格子中所填数之和可能为2019,2019=673×3或2019=671×3+6,∴k的值为:673×3=2019或671×3+1=2014.故答案为:2019或2014.(3)由于是三个数重复出现,那么前8个格子中,这三个数中,6和-1都出现了3次,-2出现了2次.故代入式子可得:(|6+2|×2+|6+1|×3)×3+(|-1-6|×3+|-1+2|×2)×3+(|-2-6|×3+|-2+1|×3)×2=234.【点睛】本题考查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运用,规律推导的运用,此类题的关键是找出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然后再按规律找出字母所代表的数,再进行进一步的计算.8.(1)1+a或1-a;(2)12或52;(3)1≤b≤7.【解析】【分析】(1)根据d追随值的定义,分点N在点M左侧和点N在点M右侧两种情况,直接写出答案即可;(2)①分点A在点B左侧和点A在点B右侧两种情况,类比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根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计算即可;②【详解】解:(1)点N在点M右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点N在点M左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2)①b=4时,AB相距3个单位,当点A在点B左侧时,t=(3-2)÷(3-1)=12,当点A在点B右侧时,t=(3+2)÷(3-1)=52;②当点B在点A左侧或重合时,即d≤1时,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大,∵0<t≤3,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1-d+3×(3-1)≤6,解得d≥1,∴d=1,当点B在点A右侧时,即d>1时,在AB重合之前,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小,∵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d≤7∴1<d≤7,综合两种情况,d的取值范围是1≤d≤7.故答案为(1)1+a或1-a;(2)①12或52;②1≤b≤7.【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和动点问题.9.(1)(4,8)(2)S△OAE=8﹣t(3)2秒或6秒【解析】【分析】(1)根据M和N的坐标和平移的性质可知:MN∥y轴∥PQ,根据K是PM的中点可得K 的坐标;(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OAE的面积S;(3)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分别根据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由题意得:PM=4,∵K是PM的中点,∴MK=2,∵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MN∥y轴,∴K(4,8);(2)如图1所示,延长DA交y轴于F,则OF⊥AE,F(0,8﹣t),∴OF=8﹣t,∴S△OAE=12OF•AE=12(8﹣t)×2=8﹣t;(3)存在,有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0),∴OG=2,GH=4,BG=6﹣t,DH=8﹣t,OH=6,S△OBD=S△OBG+S四边形DBGH+S△ODH,=12OG•BG+12(BG+DH)•GH﹣12OH•DH,=12×2(6-t)+12×4(6﹣t+8﹣t)﹣12×6(8﹣t),=10﹣2t , ∵S △OBD =S △OAE , ∴10﹣2t =8﹣t , t =2;②如图3,当点B 在OD 上方时,过点B 作BG ⊥x 轴于G ,过D 作DH ⊥x 轴于H ,则B (2,6﹣t ),D (6,8﹣t ),∴OG =2,GH =4,BG =6﹣t ,DH =8﹣t ,OH =6, S △OBD =S △ODH ﹣S 四边形DBGH ﹣S △OBG ,=12OH•DH ﹣12(BG+DH )•GH ﹣12OG•BG , =12×2(8-t )﹣12×4(6﹣t+8﹣t )﹣12×2(6﹣t ), =2t ﹣10,∵S △OBD =S △OAE , ∴2t ﹣10=8﹣t , t =6;综上,t 的值是2秒或6秒. 【点睛】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10.(1)3456;45678S S =+++=++++ ;(2) 方法不唯一,见解析;(3)方法不唯一,见解析 【解析】 【分析】先找出前几项的钢管数,在推出第n 项的钢管数. 【详解】(1)3456;45678S S =+++=++++ (2)方法不唯一,例如:12S=+1233S=+++123444S=+++++12345555S=+++++++(3)方法不唯一,例如:()()12 (2)S n n n n=++++++()()()()=.....12.....1112n n n nn n n n+++++++=+++()312n n=+【点睛】此题主要考察代数式的规律探索及求和,需要仔细分析找到规律.11.(1)-14,8-4t(2)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3)103或4(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解析】【分析】(1)根据AB长度即可求得BO长度,根据t即可求得AP长度,即可解题;(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详解】(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点B表示的数是8-22=-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是8-4t.故答案为-14,8-4t;(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AC-BC=AB,∴4x-2x=22,解得:x=11,∴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3) ①点P、Q相遇之前,4t+2+2t =22,t=103,②点P、Q相遇之后,4t+2t -2=22,t=4,故答案为103或4(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2×22=11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N=MP﹣NP=12AP﹣12BP=12(AP﹣BP)=12AB=11∴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2.(1)CO=2.5;(2)①14和16 ;②定值55,理由见解析;(3)t=22.5和67.5【解析】【分析】(1)先求出线段AB的长,然后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解答即可;(2)①由PQ=1,得到|15-(4x-3x)|=1,解方程即可;②先表示出PM、OQ、OM的长,代入4PM+3OQ﹣mOM得到55+(21-7m)x,要使4PM+3OQ﹣mOM为定值,则21-7m=0,解方程即可;(3)分两种情况讨论,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1)∵OA=10cm,OB=5cm,∴AB=OA+OB=15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C=AB=7.5cm,∴CO=AO-AC=10-7.5=2.5(cm).(2)①∵PQ=1,∴|15-(4x-3x)|=1,∴|15-x|=1,∴15-x=±1,解得:x=14或16.②∵PM=10+7x-4x=10+3x,OQ=5+3x,OM=7x,∴4PM+3OQ﹣mOM=4(10+3x)+3(5+3x)-7mx=55+(21-7m)x,要使4PM+3OQ﹣mOM为定值,则21-7m=0,解得:m=3,此时定值为55.(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图1,根据题意得:6t -2t =90,解得:t =22.5; ②如图2,根据题意得:6t +90=360+2t ,解得:t =67.5.综上所述:当t =22.5秒和67.5秒时,射线 OC ⊥OD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 13.(1)AC=4cm, BC=8cm ;(2)当45t =时,AP PQ =;(3)当2t =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35191cm.224t PQ =当为,,时, 【解析】 【分析】(1)由于AB=12cm ,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BC=2AC ,则AC+BC=3AC=AB=12cm ,依此即可求解;(2)分别表示出AP 、PQ ,然后根据等量关系AP=PQ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当P 与Q 第一次相遇时由AP AC CQ =+得到关于t 的方程,求解即可; (4)分相遇前、相遇后以及到达B 点返回后相距1cm 四种情况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AC=4cm, BC=8cm.(2) 当AP PQ =时,AP 3t,PQ AC AP CQ 43t t ==-+=-+, 即3t 43t t =-+,解得4t 5=. 所以当4t 5=时,AP PQ =. (3) 当P 与Q 第一次相遇时,AP AC CQ =+,即3t 4t =+,解得t 2=.所以当t 2=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P,Q 1cm,4t 3t 13t 4t 1+-=-+=因为点相距的路程为所以或,35t t 22解得或==,P B P,Q 1cm 当到达点后时立即返回,点相距的路程为,193t 4t 1122,t 4+++=⨯=则解得, 3519t PQ 1cm.224所以当为,,时,=【点睛】 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4.(1)2AC cm =,4DM cm =;(2)6AC MD cm +=;(3)4AM =;(4)13MN AB =或1. 【解析】【详解】(1)根据题意知,CM=2cm ,BD=4cm .∵AB=12cm ,AM=4cm ,∴BM=8cm ,∴AC=AM ﹣CM=2cm ,DM=BM ﹣BD=4cm . 故答案为2,4;(2)当点C 、D 运动了2 s 时,CM=2 cm ,BD=4 cm .∵AB=12 cm ,CM=2 cm ,BD=4 cm ,∴AC+MD=AM ﹣CM+BM ﹣BD=AB ﹣CM ﹣BD=12﹣2﹣4=6 cm ;(3)根据C 、D 的运动速度知:BD=2MC .∵MD=2AC ,∴BD+MD=2(MC+AC ),即MB=2AM .∵AM+BM=AB ,∴AM+2AM=AB ,∴AM=13AB=4. 故答案为4;(4)①当点N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AN ﹣BN=MN .又∵AN ﹣AM=MN ,∴BN=AM=4,∴MN=AB ﹣AM ﹣BN=12﹣4﹣4=4,∴MN AB =412=13; ②当点N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N ﹣BN=MN .又∵AN ﹣BN=AB ,∴MN=AB=12,∴MN AB =1212=1. 综上所述:MN AB =13或1.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5.2+t6-2t或2t-6【解析】分析:(1)、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设BC的长为x,则AC=2x,根据AB的长度得出x的值,从而得出点C所表示的数;(3)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甲球运动的路程+OA的长,乙球到原点的距离分两种情况:(Ⅰ)当0<t≤3时,乙球从点B处开始向左运动,一直到原点O,此时OB的长度-乙球运动的路程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Ⅱ)当t>3时,乙球从原点O处开始向右运动,此时乙球运动的路程-OB的长度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②分两种情况:(Ⅰ)0<t≤3,(Ⅱ)t>3,根据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1)、由题意知a=-2,b=6,故AB=8.(2)、设BC的长为x,则AC=2x, ∵BC+AC=AB,∴x+2x=8,解得x=83,∴C点表示的数为6-8 3=103.(3)①2+t;6-2t或2t-6.②当2+t=6-2t时,解得t=43,当2+t=2t-6时,解得t=8.∴t=43或8.点睛: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方程的解法,数轴,两点间的距离,有一定难度,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数学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试题及答案解答一、选择题1.14的算术平方根为()A .116B .12±C .12D .12-2.下列四个汽车标志图案中,能用平移变换来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图案是()A .B .C .D .3.下列各点中,在第二象限的是()A .()2,0B .()2,3-C .()3,5--D .()2,5-4.下列命题中属假命题的是()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 .a ,b ,c 是直线,若a ⊥b ,b ⊥c ,则a ⊥cC .a ,b ,c 是直线,若a //b ,b //c ,则a //cD .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5.如图,直线AB ,CD 被直线ED 所截,//AB CD ,1140∠=︒,则D ∠的度数为().A .40°B .60°C .45°D .70°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3π-是分数B .互为相反数的数的立方根也互为相反数C .25xy -的系数是15-D .64的平方根是4±7.如图,AB ∥CD ,将一块三角板(∠E =30°)按如图所示方式摆放,若∠EFH =25°,求∠HGD 的度数()A .25°B .30°C .55°D .60°8.如图,点A (0,1),点A 1(2,0),点A 2(3,2),点A 3(5,1)…,按照这样的规律下去,点A100的坐标为()A.(101,100)B.(150,51)C.(150,50)D.(100,53)二、填空题a b+的值为9.若,则()m2,4-关于x轴的对称点1A的坐标为____________.10.点A()∠与∠BOE的角平分线,则11.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交于点O,OE、OC是AOCAOD∠=______度.12.如图,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分别交于点D,E,射线DF⊥直线c,则图中与∠1互余的角有_______个.13.如图,将矩形ABCD沿MN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若∠DNM=75°,则∠AMD=_____.14.222的整数部分是1,将这个数减去其整数部分,差就是小数部分,于是21-2的小数部分.若25x y +=+,其中x 是整数,且01y <<,写出x ﹣y 的相反数_____.15.P (2m -4,1-2m )在y 轴上,则m =__________.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点(,)P x y 我们把(1,1)P y x -++叫做点P 的伴随点,已知1A 的伴随点为2A ,点2A 的伴随点为3A ,点3A 的伴随点为4A ,这样依次得到123,,,n A A A A ⋯,若点1A 的坐标为(3,1),则点2021A 的坐标为_______三、解答题17.计算:(1)3(2)1627(1)----(2223(5)3-18.已知6a b +=,4ab =-,求下列各式的值:(1)22a b +;(2)22a ab b -+.19.如图,点F 在线段AB 上,点E 、G 在线段CD 上,AB ∥CD .(1)若BC 平分∠ABD ,∠D =100°,求∠ABC 的度数;解:∵AB ∥CD (已知),∴∠ABD +∠D =180°().∵∠D =100°(已知),∴∠ABD =80°.又∵BC 平分∠ABD ,(已知),∴∠ABC =12∠ABD =°().(2)若∠1=∠2,求证:AE ∥FG (不用写依据).20.如图,一只甲虫在5×5的方格(每小格边长为1)上沿着网格线运动.它从A 处出发去看望B 、C 、D 处的其它甲虫,规定: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如果从A 到B 记为:A →B (+1,+4),从B 到A 记为:A →B (﹣1,﹣4),其中第一个数表示左右方向,第二个数表示上下方向,那么图中(1)A →C (,),B →D (,),C →(+1,);(2)若这只甲虫从A 处去甲虫P 处的行走路线依次为(+2,+2),(+1,﹣1),(﹣2,+3),(﹣1,﹣2),请在图中标出P 的位置.21.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22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2122的整数部分是1,将这个数减去其整数部分,差就是小数部分.47927<3,727﹣2)请解答:(157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是.(211的小数部分为a 7b ,求|a ﹣b 11的值.(3)已知:5x +y ,其中x 是整数,且0<y <1,求x ﹣y 的相反数.二十二、解答题22.已知足球场的形状是一个长方形,而国际标准球场的长度a 和宽度b (单位:米)的取值范围分别是100110a ≤≤,6475b ≤≤.若某球场的宽与长的比是1:1.5,面积为7350平方米,请判断该球场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球场的长宽标准,并说明理由.二十三、解答题23.如图,//MN GH ,点A 、B 分别在直线MN 、GH 上,点O 在直线MN 、GH 之间,若116NAO ∠=︒,144OBH ∠=︒.(1)AOB ∠=︒;(2)如图2,点C 、D 是NAO ∠、GBO ∠角平分线上的两点,且35CDB ∠=︒,求ACD ∠的度数;(3)如图3,点F 是平面上的一点,连结FA 、FB ,E 是射线FA 上的一点,若MAE ∠=n OAE ∠,HBF n OBF ∠=∠,且60AFB ∠=︒,求n 的值.24.如图,已知AM ∥BN ,∠A =64°.点P 是射线AM 上一动点(与点A 不重合),BC 、BD 分别平分∠ABP 和∠PBN ,分别交射线AM 于点C ,D .(1)①∠ABN 的度数是;②∵AM ∥BN ,∴∠ACB =∠;(2)求∠CBD 的度数;(3)当点P 运动时,∠APB 与∠ADB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不变化,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若变化,请写出变化规律;(4)当点P 运动到使∠ACB =∠ABD 时,∠ABC 的度数是.25.在△ABC 中,∠BAC =90°,点D 是BC 上一点,将△ABD 沿AD 翻折后得到△AED ,边AE 交BC 于点F .(1)如图①,当AE ⊥BC 时,写出图中所有与∠B 相等的角:;所有与∠C 相等的角:.(2)若∠C -∠B =50°,∠BAD =x °(0<x ≤45).①求∠B 的度数;②是否存在这样的x 的值,使得△DEF 中有两个角相等.若存在,并求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6.操作示例:如图1,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ABD 的面积记为S 1,△ADC的面积记为S2.则S1=S2.解决问题:在图2中,点D、E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若△BDE的面积为2,则四边形ADEC的面积为.拓展延伸:(1)如图3,在△ABC中,点D在边BC上,且BD=2CD,△ABD的面积记为S1,△ADC的面积记为S2.则S1与S2之间的数量关系为.(2)如图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连接BE、CD交于点O,且BO=2EO,CO=DO,若△BOC的面积为3,则四边形ADOE的面积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C【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解.【详解】解:因为211 24⎛⎫=⎪⎝⎭,所以14的算术平方根为12.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2.B【分析】根据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对各个选项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详解】A,C,D选项中的图案不能通过平移得到,B选项中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故选B.解析:B【分析】根据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对各个选项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详解】A ,C ,D 选项中的图案不能通过平移得到,B 选项中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和平移的应用等有关知识,熟练掌握平移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B【分析】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即可得解.【详解】解:A 、点()2,0在x 轴上,不符合题意;B 、点()2,3-在第二象限,符合题意;C 、点()3,5--在第三象限,不符合题意;D 、点()2,5-在第四象限,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4.B【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对A 、C 进行判断;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对B 进行判断;根据无理数的定义和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对D 进行判断.【详解】解: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A 选项为真命题;B 、a ,b ,c 是直线,若a ⊥b ,b ⊥c ,则a ∥c ,所以B 选项为假命题;C 、a ,b ,c 是直线,若a ∥b ,b ∥c ,则a ∥b ,所以C 选项为真命题;D 、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所以D 选项为真命题.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无理数及数轴表示实数,难度一般,认真理解判断即可.5.A【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2=∠D ,进而利用邻补角得出答案即可.【详解】∵AB∥CD,∴∠2=∠D,∵∠1=140°,∴∠D=∠2=180°−∠1=180°−140°=40°,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关键是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解答.6.B【分析】根据分数的定义,立方根的性质,单项式的系数的定义,平方根的定义,即可得到答案.【详解】∵23π-是无理数,∴A错误,∵互为相反数的数的立方根也互为相反数,∴B正确,∵25xy-的系数是52-,∴C错误,∵64的平方根是±8,∴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数的定义,立方根的性质,单项式的系数的定义,平方根的定义,掌握上述定义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7.C【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外角可求∠EHB=∠EFH+∠E=55°,根据平行线性质可得∠HGD=∠EHB=55°即可.【详解】解:∵∠EHB为△EFH的外角,∠EFH=25°,∠E=30°,∴∠EHB=∠EFH+∠E=25°+30°=55°,∵AB∥CD,∴∠HGD=∠EHB=55°.【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性质,平行线性质,掌握三角形外角性质,平行线性质是解题关键.8.B【分析】观察图形得到偶数点的规律为,A2(3,2),A4(6,3),A6(9,4),…,A2n(3n,n+1),由100是偶数,A100的横坐标应该是100÷2×3,纵坐标应该是100÷2+1解析:B【分析】观察图形得到偶数点的规律为,A2(3,2),A4(6,3),A6(9,4),…,A2n(3n,n+1),由100是偶数,A100的横坐标应该是100÷2×3,纵坐标应该是100÷2+1,则可求A100(150,51).【详解】解:观察图形可得,奇数点:A1(2,0),A3(5,1),A5(8,2),…,A2n-1(3n-1,n-1),偶数点:A2(3,2),A4(6,3),A6(9,4),…,A2n(3n,n+1),∵100是偶数,且100=2n,∴n=50,∴A100(150,51),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点的坐标规律;熟练掌握平面内点的坐标,能够根据图形的变化得到点的坐标规律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9.-1【解析】解:有题意得,,,,则解析:-1【解析】a b解:有题意得,,,,则()m10.(2,4)【分析】直接利用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P′的坐标是(x,-y),进而得出答案.【详解】解:点A(2,-4)关于x轴解析:(2,4)【分析】直接利用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P′的坐标是(x,-y),进而得出答案.【详解】解:点A(2,-4)关于x轴对称点A1的坐标为:(2,4).故答案为:(2,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关于x轴对称点的性质,正确把握横纵坐标的关系是解题关键.11.60【分析】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出∠AOE=∠EOC=∠COB=60°,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即可求出∠AOD的度数.【详解】∵OE平分∠AOC,∴∠AOE=∠EOC,∵OC平分∠BOE,∴解析:60【分析】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出∠AOE=∠EOC=∠COB=60°,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即可求出∠AOD的度数.【详解】∵OE平分∠AOC,∴∠AOE=∠EOC,∵OC平分∠BOE,∴∠EOC=∠COB∴∠AOE=∠EOC=∠COB,∵∠AOE+∠EOC+∠COB=180︒∴∠COB=60°,∴∠AOD=∠COB=60°,故答案为:6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应用以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熟练运用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2.4【分析】根据射线DF⊥直线c,可得与∠1互余的角有∠2,∠3,根据a∥b,可得与∠1互余的角有∠4,∠5,可得图中与∠1互余的角有4个【详解】∵射线DF⊥直线c∴∠1+∠2=90°,∠1解析:4【分析】根据射线DF⊥直线c,可得与∠1互余的角有∠2,∠3,根据a∥b,可得与∠1互余的角有∠4,∠5,可得图中与∠1互余的角有4个【详解】∵射线DF⊥直线c∴∠1+∠2=90°,∠1+∠3=90°即与∠1互余的角有∠2,∠3又∵a∥b∴∠3=∠5,∠2=∠4∴∠1互余的角有∠4,∠5∴与∠1互余的角有4个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互余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本题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30°【分析】由题意,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可以得到∠BMD的度数,从而可以求得∠AMD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DN∥AM,∵∠DNM=75º解析:30°【分析】由题意,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可以得到∠BMD的度数,从而可以求得∠AMD 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DN∥AM,∵∠DNM=75º,∴∠DNM=∠BMN=75º,∵将矩形ABCD沿MN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BMN=∠NMD=75º,∴∠BMD=150º,∴∠AMD=30º,故答案为:30º.【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属于基础常考题型,难度适中,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解答的关键.14.【分析】根据题意得方法,估算的大小,求出的值,进而求出x﹣y的值,再通过相反数的定义,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的整数部分是2由题意可得的整数部分即,则小数部分则∴x﹣y的相反-6【分析】2的值,进而求出x﹣y的值,再通过相反数的定义,即可得到答案.【详解】<2x=,由题意可得24则小数部分2y=则42)6-=--=x y∴x﹣y6--.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二次根式的估算,解题的关键是估算无理数的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15.2【分析】根据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是0列式计算即可得到m的值.【详解】∵点P(2m-4,1-2m)在y轴上,∴2m-4=0,解得m=2.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考查点的坐标,熟记y解析:2【分析】根据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是0列式计算即可得到m的值.【详解】∵点P(2m-4,1-2m)在y轴上,∴2m-4=0,解得m=2.故答案为:2.【点睛】此题考查点的坐标,熟记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是解题的关键.16.【分析】根据“伴随点”的定义依次求出各点,不难发现,每4个点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用2021除以4,根据商和余数的情况确定点A2021的坐标即可.【详解】解:∵A1的坐标为(3,1),∴A3,1解析:()【分析】根据“伴随点”的定义依次求出各点,不难发现,每4个点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用2021除以4,根据商和余数的情况确定点A2021的坐标即可.【详解】解:∵A 1的坐标为(3,1),∴A 2(0,4),A 3(−3,1),A 4(0,−2),A 5(3,1),…,依此类推,每4个点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2021÷4=505…1,∴2021A 的坐标与A 1的坐标相同,为(3,1).故答案是:(3,1).【点睛】考查点的坐标规律,读懂题目信息,理解“伴随点”的定义并求出每4个点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7.(1);(2)【分析】(1)根据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求法结合实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2)先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化简绝对值,然后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求法以及实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详解】解:解析:(1)3;(2)5【分析】(1)根据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求法结合实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2)先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化简绝对值,然后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求法以及实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详解】解:(1)原式=24(3)(1)+--⨯-=633-=;(255=.【点睛】本题考查了实数的混合运算,算术平方根以及立方根的求法,绝对值等知识点,题目比较基础,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点是关键.18.(1)44;(2)48【分析】(1)把a+b=6两边平方,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将ab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原式的值;(2)将a2+b2与ab 的值代入原式计算即可求出值.【详解】解:(1)把解析:(1)44;(2)48(1)把a +b =6两边平方,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将ab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原式的值;(2)将a 2+b 2与ab 的值代入原式计算即可求出值.【详解】解:(1)把6a b +=两边平方得:()222236a b a b ab +=++=,把4ab =-代入得:()222436a b ++⨯-=,∴2244a b +=;(2)∵2244a b +=,4ab =-,∴22a ab b -+=22a b ab +-=()444--=48.【点睛】此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19.(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0;角平分线的定义;(2)见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BD=8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解即可;(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FGC ,等解析:(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0;角平分线的定义;(2)见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BD =8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解即可;(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FGC ,等量代换得到∠2=∠FGC ,即可判定AE ∥FG .【详解】(1)∵AB ∥CD (已知),∴∠ABD +∠D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 =100°(已知),∴∠ABD =80°,又∵BC 平分∠ABD (已知),∴∠ABC =12∠ABD =40°(角平分线的定义).故答案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0;角平分线的定义;(2)证明:∵AB ∥CD ,∴∠1=∠FGC ,又∵∠1=∠2,∴∠2=∠FGC ,∴AE ∥FG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解题的关键.20.(1)3,4,3,﹣2,D ,﹣2;(2)见解析(1)根据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可得答案;(2)根据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可得答案.【详解】解:(1)A→C(3解析:(1)3,4,3,﹣2,D,﹣2;(2)见解析【分析】(1)根据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可得答案;(2)根据向上向右走为正,向下向左走为负,可得答案.【详解】解:(1)A→C(3,4),B→D(3﹣2),C→D(+1,﹣2);故答案为3,4;3,﹣2;D,﹣2;(2)这只甲虫从A处去甲虫P处的行走路线依次为(+2,+2),(+1,﹣1),(﹣2,+3),(﹣1,﹣2),请在图中标出P的位置,如图【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用有序实数对表示路线.读懂题目信息,正确理解行走路线的记录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1.(1)7;-7;(2)5;(3)13-.【分析】(1)估算出的范围,即可得出答案;(2)分别确定出a、b的值,代入原式计算即可求出值;(3)根据题意确定出等式左边的整数部分得出y的值,进而求解析:(1)7-7;(2)5;(3)【分析】(1的范围,即可得出答案;(2)分别确定出a、b的值,代入原式计算即可求出值;(3)根据题意确定出等式左边的整数部分得出y的值,进而求出y的值,即可求出所求.解:(1)∵7﹤8,的整数部分是7-7.故答案为:7-7.(2)∵3﹤4,a=,∴3∵2﹤3,∴b=2∴=5(3)∵23∴11<12,∵,其中x是整数,且0﹤y<1,∴x=11,y=,∴x-y==【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无理数的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及其运算.估算无理数的整数部分是解题关键.二十二、解答题22.符合,理由见解析【分析】根据宽与长的比是1:1.5,面积为7350平方米,列方程求出长和宽,比较得出答案.【详解】解:符合,理由如下:设宽为b米,则长为1.5b米,由题意得,1.5b×b解析:符合,理由见解析【分析】根据宽与长的比是1:1.5,面积为7350平方米,列方程求出长和宽,比较得出答案.【详解】解:符合,理由如下:设宽为b米,则长为1.5b米,由题意得,1.5b×b=7350,∴b=70,或b=-70(舍去),即宽为70米,长为1.5×70=105米,∵100≤105≤110,64≤70≤75,∴符合国际标准球场的长宽标准.【点睛】本题考查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列出方程求出长和宽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前提.二十三、解答题23.(1)100;(2)75°;(3)n=3.【分析】(1)如图:过O 作OP//MN ,由MN//OP//GH 得∠NAO+∠POA=180°,∠POB+∠OBH=180°,即∠NAO+∠AOB+∠OB解析:(1)100;(2)75°;(3)n =3.【分析】(1)如图:过O 作OP //MN ,由MN //OP //GH 得∠NAO +∠POA =180°,∠POB +∠OBH =180°,即∠NAO +∠AOB +∠OBH =360°,即可求出∠AOB ;(2)如图:分别延长AC 、CD 交GH 于点E 、F ,先根据角平分线求得58NAC ∠=︒,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58CEF ∠=︒;进一步求得18DBF ∠=︒,17DFB ∠=︒,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答即可;(3)设BF 交MN 于K ,由∠NAO =116°,得∠MAO =64°,故∠MAE =641n n ︒⨯+,同理∠OBH =144°,∠HBF =n ∠OBF ,得∠FBH =1441n n ︒⨯+,从而=n BKA FBH n ∠∠=⨯︒+1441,又∠FKN =∠F +∠FAK ,得144606411n n n n ︒︒︒⨯=+⨯++,即可求n .【详解】解:(1)如图:过O 作OP //MN ,∵MN //GHl∴MN //OP //GH∴∠NAO +∠POA =180°,∠POB +∠OBH =180°∴∠NAO +∠AOB +∠OBH =360°∵∠NAO =116°,∠OBH =144°∴∠AOB =360°-116°-144°=100°;(2)分别延长AC 、CD 交GH 于点E 、F ,∵AC 平分NAO ∠且116NAO ∠=︒,∴58NAC ∠=︒,又∵MN //GH ,∴58CEF ∠=︒;∵144OBH ∠=︒,36OBG ∠=︒∵BD 平分OBG ∠,∴18DBF ∠=︒,又∵,CDB ∠=︒35∴351817DFB CDB DBF ∠=∠-∠=-=︒;∴175875ACD DFB AEF ∠=∠+∠=︒+︒=︒;(3)设FB 交MN 于K ,∵116NAO ∠=︒,则MAO ∠=︒64;∴641n MAE n ∠=⨯︒+∵144OBH ∠=︒,∴+1n FBH n ∠=⨯︒144,=n BKA FBH n ∠∠=⨯︒+1441,在△FAK 中,64601n BKA FKA F n ∠=∠+∠=⨯︒+︒+,∴144646011n n n n ⨯︒=⨯︒+︒++,∴3n =.经检验:3n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平行线、再利用平行线性质进行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1)①②;(2);(3)不变,,理由见解析;(4)【分析】(1)①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直接求出;②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直接写出;(2)由角平分线的解析:(1)①116,︒②CBN;(2)58︒;(3)不变,:2:1APB ADB∠∠=,理由见解析;(4)29.︒【分析】(1)①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直接求出;②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直接写出;(2)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证明∠CBD=12∠ABN,即可求出结果;(3)不变,∠APB:∠ADB=2:1,证∠APB=∠PBN,∠PBN=2∠DBN,即可推出结论;(4)可先证明∠ABC=∠DBN,由(1)∠ABN=116°,可推出∠CBD=58°,所以∠ABC+∠DBN=58°,则可求出∠ABC的度数.【详解】解:(1)①∵AM//BN,∠A=64°,∴∠ABN=180°﹣∠A=116°,故答案为:116°;②∵AM//BN,∴∠ACB=∠CBN,故答案为:CBN;(2)∵AM//BN,∴∠ABN+∠A=180°,∴∠ABN=180°﹣64°=116°,∴∠ABP+∠PBN=116°,∵BC平分∠ABP,BD平分∠PBN,∴∠ABP=2∠CBP,∠PBN=2∠DBP,∴2∠CBP+2∠DBP=116°,∴∠CBD=∠CBP+∠DBP=58°;(3)不变,∠APB:∠ADB=2:1,∵AM//BN,∴∠APB=∠PBN,∠ADB=∠DBN,∵BD平分∠PBN,∴∠PBN=2∠DBN,∴∠APB:∠ADB=2:1;(4)∵AM//BN,∴∠ACB=∠CBN,当∠ACB=∠ABD时,则有∠CBN=∠ABD,∴∠ABC+∠CBD=∠CBD+∠DBN∴∠ABC=∠DBN,由(1)∠ABN=116°,∴∠CBD =58°,∴∠ABC+∠DBN =58°,∴∠ABC =29°,故答案为:29°.【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等,解题关键是能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25.(1)∠E 、∠CAF ;∠CDE 、∠BAF ;(2)①20°;②30【分析】(1)由翻折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与∠B 相等的角;由等角代换即可得与∠C 相等的角;(2)①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解析:(1)∠E 、∠CAF ;∠CDE 、∠BAF ;(2)①20°;②30【分析】(1)由翻折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与∠B 相等的角;由等角代换即可得与∠C 相等的角;(2)①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90B C ∠+∠=︒,再由50C B ∠∠︒-=根据角的和差计算即可得∠C 的度数,进而得∠B 的度数.②根据翻折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出∠FDE 、∠DFE 的度数,分三种情况讨论求出符合题意的x 值即可.【详解】(1)由翻折的性质可得:∠E =∠B ,∵∠BAC =90°,AE ⊥BC ,∴∠DFE =90°,∴180°-∠BAC =180°-∠DFE =90°,即:∠B +∠C =∠E +∠FDE =90°,∴∠C =∠FDE ,∴AC ∥DE ,∴∠CAF =∠E ,∴∠CAF =∠E =∠B故与∠B 相等的角有∠CAF 和∠E ;∵∠BAC =90°,AE ⊥BC ,∴∠BAF +∠CAF =90°,∠CFA =180°-(∠CAF +∠C )=90°∴∠BAF +∠CAF =∠CAF +∠C =90°∴∠BAF =∠C又AC ∥DE ,∴∠C =∠CDE ,∴故与∠C 相等的角有∠CDE 、∠BAF ;(2)①∵90BAC ∠=︒∴90B C ∠+∠=︒又∵50C B ∠∠︒-=,∴∠C =70°,∠B =20°;②∵∠BAD =x °,∠B =20°则160ADB x ∠︒︒=-,20ADF x ∠︒︒=+,由翻折可知:∵160ADE ADB x ∠∠︒︒==-,20E B ∠∠︒==,∴1402FDE x ∠︒︒=-,202DFE x ∠︒︒=+,当∠FDE =∠DFE 时,1402202x x ︒︒︒︒-=+,解得:30x ︒︒=;当∠FDE =∠E 时,140220x ︒︒︒-=,解得:60x ︒︒=(因为0<x ≤45,故舍去);当∠DFE =∠E 时,20220x ︒︒︒+=,解得:0x ︒=(因为0<x ≤45,故舍去);综上所述,存在这样的x 的值,使得△DEF 中有两个角相等.且30x =.【点睛】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判定及其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角代换,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图形翻折的性质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26.解决问题:6;拓展延伸:(1)S1=2S2(2)10.5【解析】试题分析:解决问题:连接AE ,根据操作示例得到S △ADE=S △BDE ,S △ABE=S △AEC ,从而得到结论;拓展延伸:(1)解析:解决问题:6;拓展延伸:(1)S 1=2S 2(2)10.5【解析】试题分析:解决问题:连接AE ,根据操作示例得到S △ADE =S △BDE ,S △ABE =S △AEC ,从而得到结论;拓展延伸:(1)作△ABD 的中线AE ,则有BE =ED =DC ,从而得到△ABE 的面积=△AED 的面积=△ADC 的面积,由此即可得到结论;(2)连接AO .则可得到△BOD 的面积=△BOC 的面积,△AOC 的面积=△AOD 的面积,△EOC 的面积=△BOC 的面积的一半,△AOB 的面积=2△AOE 的面积.设△AOD 的面积=a ,△AOE 的面积=b ,则a +3=2b ,a =b +1.5,求出a 、b 的值,即可得到结论.试题解析:解:解决问题连接AE .∵点D 、E 分别是边AB 、BC 的中点,∴S △ADE =S △BDE ,S △ABE =S △AEC .∵S △BDE =2,∴S △ADE =2,∴S △ABE =S △AEC =4,∴四边形ADEC 的面积=2+4=6.拓展延伸:解:(1)作△ABD的中线AE,则有BE=ED=DC,∴△ABE的面积=△AED的面积=△ADC的面积=S2,∴S1=2S2.(2)连接AO.∵CO=DO,∴△BOD的面积=△BOC的面积=3,△AOC的面积=△AOD的面积.∵BO=2EO,∴△EOC的面积=△BOC的面积的一半=1.5,△AOB的面积=2△AOE的面积.设△AOD的面积=a,△AOE的面积=b,则a+3=2b,a=b+1.5,解得:a=6,b=4.5,∴四边形ADOE的面积为=a+b=6+4.5=10.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如图1,已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 ,一边AB 在数轴上。

点A 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t>0)秒.(1)长方形的边AD 长为 单位长度;(2)当三角形ADP 面积为3时,求P 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多少;(3)如图2,若动点Q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P 点出发时间相同。

那么当三角形BDQ ,三角形BPC 两者面积之差为12时,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 的值. 2.综合试一试(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 (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 (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4)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4.已知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1)设a与b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点B,请直接写出a=,b=,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点B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向B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①若PA﹣PB=6,求t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②若点P从点A出发,到达点B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3时,t为何值?5.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C,且满足(a-1)2+|ab+3|=0,c=-2a+b.(1)分别求a,b,c的值;(2)若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i)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使得3BC-k•AB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ii)若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B同时运动,何时点C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6.对于数轴上的点P,Q,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到点Q的距离为d(d≥0),则称d为点P 到点Q的d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是2,点Q表示的数是5,则点P到点Q的d追随值为d[PQ]=3.问题解决:(1)点M ,N 都在数轴上,点M 表示的数是1,且点N 到点M 的d 追随值d[MN]=a(a≥0),则点N 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点C 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 ,B 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 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 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 从点C 出发,点B 表示的数是b ,设运动时间为t(t>0).①当b=4时,问t 为何值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2; ②若0<t≤3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6,求b 的取值范围.7.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 (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8.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写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______;点P 表示的数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到家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Q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9.已知:如图数轴上两点A 、B 所对应的数分别为-3、1,点P 在数轴上从点A 出发以每秒钟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Q 在数轴上从点B 出发以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1)若点P 和点Q 同时出发,求点P 和点Q 相遇时的位置所对应的数;(2)若点P 比点Q 迟1秒钟出发,问点P 出发几秒后,点P 和点Q 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3)在(2)的条件下,当点P 和点Q 刚好相距1个单位长度时,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C ,使其到点A 、点P 和点Q 这三点的距离和最小,若存在,直接写出点C 所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10.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尺(∠M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N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M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1)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t 秒,当OM 恰好平分∠BOC 时,如图2. ①求t 值;②试说明此时ON 平分∠AOC ;(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顺时针旋转,设∠AON =α,∠COM =β,当ON 在∠AOC 内部时,试求α与β的数量关系;(3)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 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射线OC 也绕点O 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射线OC 第一次平分∠MON ?请说明理由.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动点问题压轴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动点问题压轴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 动点问题压轴题1. 如图, 点A在x轴的负半轴上, 点D在y轴的正半轴上, 将三角形AOD沿x轴向右平移, 平移后得到三角形BEC, 点A的对应点是点B. 已知点A的坐标为(a, 0), 点C 的坐标为(b, c), 且a, b, c满足.(1)求点B的坐标;(2)求证: ∠DAE=∠BCD;(3)点P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不与点B、C重合), 连接DP、AP, 在点P运动过程中, ∠CDP、∠DPA、∠PAE之间是否存在永远不变的数量关系?若存在, 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请证明;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2. 已知, 直线, 直线和, 分别交于C, D点, 点A, B分别在直线, 上, 且位于直线的左侧, 动点P在直线上, 且不和点C, D重合.(1)如图1, 当动点P在线段CD上运动时, 求证: ∠APB=∠CAP+∠DBP;(2)如图2, 当动点P在点C上方运动时(P, A, B不在同一直线上), 请写出∠APB, ∠CAP, ∠DBP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选择其中一种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3. 如图①, 平直角坐标系中, 已知点A(a, 0), B(0, b), 其中a, b满足|2a﹣3b﹣39|=0, 将点B向右平移2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1)点A和点C的坐标;(2)如图①, 点D为线段BC上一动点, 点D从点C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点B运动, 同时点E为线段OA上一动点, 从点O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点A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0<t<10), 四边形BOED的面积记为S四边形BOED(以下同理表示), 若S四边形BOEDS四边ACDE, 求t的取值范围;(3)如图②, 在(2)的条件下, 在点D, E运动的过程中, DE交OC于点F, 求证:S△OEF>S△DCE总成立.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为原点, 点A(0, 2), B(﹣2, 0), C(4, 0).(1)如图1, △ABC的面积为;(2)如图2, 将点B向右平移7个单位长度, 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 得到对应点D.①求①ACD的面积;②点P是x轴上一动点, 若△PAO的面积等于3, 请求出点P的坐标.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为原点, 点A(0, −3), B(−2, 0).(1)如图①, 则三角形OAB的面积为_______;(2)如图②, 将线段AB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 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 得到平移后的线段A′B′.连接OA′, OB′.①求三角形OA′B′的面积;②P(−1, m)(m>0)是一动点, 若SΔPOB′=10, 请直接写出点P坐标.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 满足.(1)直接写出、的值: ;;(2)如图1, 若点满足的面积等于6, 求的值;(3)设线段交轴于C, 动点E从点C出发, 在轴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下运动, 动点F从点出发, 在轴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若它们同时出发, 运动时间为秒, 问为何值时, 有?请求出的值.7. 如图1, ABCD, 定点E, F分别在直线AB, CD上, 在平行线AB, CD之间有一动点P, 满足0°<∠EPF<180°.(1)试问∠AEP, ∠EPF, ∠PFC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解: 由于点P是平行线AB, CD之间有一动点, 因此需要对点P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 如图1, 当P点在EF的左侧时, ∠AEP, ∠EPF, ∠PFC满足数量关系为, 如图2, 当P点在EF的右侧时, ∠AEP, ∠EPF, ∠PFC满足数量关系为.(2)如图3, EQ, FQ分别平分∠PEB和∠PFD, 且点P在EF左侧.①若∠EPF=60°, 则∠EQF=.②猜想∠EPF与∠EQF的数量关系, 并说明理由;③如图4, 若∠BEQ与∠DFQ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1, ∠BEQ1与∠DFQ1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2, ∠BEQ2, 与∠DFQ2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3;此次类推, 则∠EPF与∠EQ2021F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8. 已知直线、, 直线与直线、分别交于点C和点D, 在直线上有动点P(点P与点C.D 不重合), 点A在直线上, 点B在直线上.(1)如图①, 如果点P在C.D之间运动时, 且满足∠1+∠3=∠2, 请写出与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 如果, 点P在直线的上方运动时, 请写出∠1, ∠2与∠3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③, 如果, 点P在直线的下方运动时, 请直接写出∠PAC、∠PBD、∠APB之间的关系(不需说明理由).9. 如图, , 平分, 设为, 点E是射线上的一个动点.(1)若时, 且, 求的度数;(2)若点E运动到上方, 且满足, , 求的值;(3)若, 求的度数(用含n和的代数式表示).10. 如图所示, 已知, 点P是射线AM上一动点(与点A不重合), BC.BD分别平分和, 分别交射线AM于点C.D, 且(1)求的度数.(2)当点P运动时, 与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不变化, 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说明理由;若变化, 请写出变化规律.(3)当点P运动到使时, 求的度数.11. 已知点D在∠ABC内, E为射线BC上一点, 连接DE, CD. (1)如图1, 点E在线段BC上, 连接AE, ∠AED=∠A+∠D.①求证AB①CD;②过点A作AM∥ED交直线BC于点M, 请猜想∠BAM与∠CDE的数量关系, 并加以证明;(2)如图2, 点E在BC的延长线上, ∠AED=∠A﹣∠D.若M平面内一动点, MA∥ED, 请直接写出∠MAB与∠CDE的数量关系.12. 如图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A, B的坐标分别为(1, 0), (4, 0), 现同时将点A, B分别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 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 分别得到A, B的对应点C, D, 连接AC, BD, CD.图1图2(1)求点C, D的坐标.(2)P是x轴上(除去B点)的动点.①连接PC, BC, 使S△PBC=2S△ABC, 求符合条件的P点坐标.②如图2, Q是线段BD上一定点, 连接PQ, 请直接写出∠BPQ+∠PQB与∠CDB的数量关系.13. 如图, 在长方形ABCD中, AB=8cm, BC=6cm, 点E是CD边上的一点, 且DE=2cm, 动点P从A点出发, 以2cm/s的速度沿A→B→C→E运动, 最终到达点E. 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1)请以A点为原点, AB所在直线为x轴, 1cm为单位长度, 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并用t表示出点P在不同线段上的坐标.(2)在(1)相同条件得到的结论下, 是否存在P点使△APE的面积等于20cm2时,若存在, 请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14. 如图, 直线PQ∥MN, 点C是PQ、MN之间(不在直线PQ, MN上)的一个动点.(1)若∠1与∠2都是锐角, 如图甲, 请直接写出∠C与∠1, ∠2之间的数量关系;(2)若把一块三角尺(∠A=30°, ∠C=90°)按如图乙方式放置, 点D, E, F是三角尺的边与平行线的交点, 若∠AEN=∠A, 求∠BDF的度数;(3)将图乙中的三角尺进行适当转动, 如图丙, 直角顶点C始终在两条平行线之间, 点G在线段CD上, 连接EG, 且有∠CEG=∠CEM, 求值.15.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C分别在x轴、y轴上,CB∥OA, OA=8,若点B的坐标为.(1)直接写出点A, C的坐标;(2)动点P从原点O出发沿x轴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 当直线PC把四边形O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时停止运动, 求P点运动时间;(3)在(2)的条件下, 点P停止运动时, 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Q, 连接PQ, 使三角形CPQ的面积与四边形OABC的面积相等?若存在, 求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16. 如图, 已知点, 且, 满足.过点分别作轴、轴, 垂足分别是点、.(1)求出点B的坐标;(2)点是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重合), 的角平分线交射线于点, 在点运动过程中, 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 求出其值;若变化, 说明理由.(3)在四边形的边上是否存在点, 使得将四边形分成面积比为1:4的两部分?若存在, 请直接写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17.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A, B的坐标分别为A(0, a), B(b, a), 且a、b满足(a﹣2)2+|b﹣4|=0, 现同时将点A, B分别向下平移2个单位, 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 分别得到点A, B的对应点C, D, 连接AC, BD, AB.(1)求点C, D的坐标及四边形ABDC的面积S四边形ABCD;(2)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 连接MC, MD, 使S△MCD=S四边形ABDC?若存在这样一点, 求出点M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试说明理由;(3)点P是直线BD上的一个动点, 连接PA, PO, 当点P在BD上移动时(不与B, D 重合), 直接写出∠BAP、∠DOP、∠APO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18. 如图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a, 0)是x轴正半轴上一点, C是第四象限内一点, CB⊥y轴交y轴负半轴于B(0, b), 且|a﹣3|+(b+4)2=0, S四边形AOBC=16.(1)求点C的坐标.(2)如图2, 设D为线段OB上一动点, 当AD⊥AC时, ∠ODA的角平分线与∠CAE 的角平分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点P, 求∠APD的度数;(点E在x轴的正半轴). (3)如图3, 当点D在线段OB上运动时, 作DM⊥AD交BC于M点, ∠BMD、∠DAO的平分线交于N点, 则点D在运动过程中, ∠N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化, 求出其值;若变化, 请说明理由.19. 如图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A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 点B为x轴正半轴上一点, C(0, a), D(b, a), 其中a, b满足关系式: |a+3|+(b-a+1)2=0.(1)a=___, b=___, △BCD的面积为______;(2)如图2, 若AC⊥BC, 点P线段OC上一点, 连接BP, 延长BP交AC于点Q, 当∠CPQ=∠CQP时, 求证:BP平分∠ABC;(3)如图3, 若AC⊥BC, 点E是点A与点B之间一动点, 连接CE,CB始终平分∠ECF,当点E在点A与点B之间运动时, 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 求出其值;若变化, 请说明理由.20. 已知: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 ∠A=∠B=∠C=∠D=90°, AB∥CD, AB=CD=8, AD=BC=6, D点与原点重合, 坐标为(0, 0).(1)直接写出点B的坐标__________.(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匀速运动, 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CD方向匀速运动, 若P, Q两点同时出发, 设运动时间为t秒, 当t为何值时, PQ∥y轴?(3)在Q的运动过程中, 当Q运动到什么位置时, 使△ADQ的面积为9?求出此时Q 点的坐标?。

七年级数学压轴题培优试卷

七年级数学压轴题培优试卷

1. 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3,公差d=2,则第10项a10的值为()A. 23B. 21C. 19D. 172. 若m、n是方程x^2-2x+1=0的两根,则m+n的值为()A. 2B. 1C. 0D. -23. 在△ABC中,∠A=45°,∠B=90°,∠C=45°,则AB的长度是AC的()A. 1/√2B. √2C. 2D. 14.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开口向上,且顶点坐标为(1,-2),则a的值为()A. 1B. -1C. 2D. -25. 下列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A. y=x^2B. y=2x+1C. y=1/xD. y=x^3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6. 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5,公差d=3,则第10项a10的值为______。

7. 若m、n是方程x^2-2x+1=0的两根,则m+n的值为______。

8. 在△ABC中,∠A=45°,∠B=90°,∠C=45°,则AB的长度是AC的______。

9.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开口向上,且顶点坐标为(1,-2),则a的值为______。

10. 下列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______。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10分)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3,公差d=2,求第10项a10。

12. (10分)若m、n是方程x^2-2x+1=0的两根,求m+n的值。

13. (10分)在△ABC中,∠A=45°,∠B=90°,∠C=45°,求AB的长度是AC的长度。

14. (15分)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1,公差d=3,求前10项的和S10。

15. (15分)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开口向上,且顶点坐标为(1,-2),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带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B 上,点F 、G 在边CD 上,连接EF 、EG .将∠BEG 对折,点B 落在直线EG 上的点B ′处,得折痕EM ;将∠AEF 对折,点A 落在直线EF 上的点A ′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MEN 的度数;(2)如图2,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且∠FEG =30°,求∠MEN 的度数; (3)若∠MEN =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 的大小.2.已知数轴上,点A 和点B 分别位于原点O 两侧,AB=14,点A 对应的数为a ,点B 对应的数为b.(1) 若b =-4,则a 的值为__________. (2) 若OA =3OB ,求a 的值.(3) 点C 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 .若O 为AC 的中点,OB =3BC ,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 的值.3.已知AOD α∠=,OB 、OC 、OM 、ON 是AOD ∠内的射线.(1)如图1,当160α=︒,若OM 平分AOB ∠,ON 平分BOD ∠,求MON ∠的大小; (2)如图2,若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20BOC ∠=︒,60MON ∠=︒,求α.4.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1)如图1,∠AOC = 度.由射线OA ,OB ,OC 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 到M ,OE 平分∠BOM ,OF 平分∠COM ,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 的度数.5.综合试一试(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 (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 (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6.观察下列等式:111122=-⨯,1112323=-⨯,1113434=-⨯,则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111111131122334223344++=-+-+-=⨯⨯⨯. ()1观察发现()1n n 1=+______;()1111122334n n 1+++⋯+=⨯⨯⨯+______.()2拓展应用有一个圆,第一次用一条直径将圆周分成两个半圆(如图1),在每个分点标上质数m ,记2个数的和为1a ;第二次再将两个半圆周都分成14圆周(如图2),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2,记4个数的和为2a ;第三次将四个14圆周分成18圆周(如图3),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3,记8个数的和为3a;第四次将八个18圆周分成116圆周,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个数的和的14,记16个数的和为4a;⋯⋯如此进行了n次.na=①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②当na6188=时,求123n1111a a a a+++⋯⋯+的值.7.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满足|a+24|+|b+10|+(c-1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求a、b、c的值;(2)若点P到A点距离是到B点距离的2倍,求点P的对应的数;(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8.如图1,线段AB的长为a.(1)尺规作图:延长线段AB到C,使BC=2AB;延长线段BA到D,使AD=AC.(先用尺规画图,再用签字笔把笔迹涂黑.)(2)在(1)的条件下,以线段AB所在的直线画数轴,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请在数轴上标出点C,D两点,并直接写出C,D两点表示的有理数,若点M 是BC的中点,点N是AD的中点,请求线段MN的长.(3)在(2)的条件下,现有甲、乙两个物体在数轴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甲从点D处开始,在点C,D之间进行往返运动;乙从点N开始,在N,M之间进行往返运动,甲、乙同时开始运动,当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甲、乙同时停止运动,若甲的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乙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请求出甲和乙在运动过程中,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9.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4-,点B表示的数为1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 ()3求当t 为何值时,1PQ AB 2=?()4若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10.已知,如图,A 、B 、C 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C 点在B 点左侧,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1)求出数轴上B 点对应的数及AC 的距离.(2)点P 从A 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 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则BP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②P 点自A 点向C 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 ,A ,B 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③当P 点运动到B 点时,另一点Q 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 点出发,也向C 点运动,点Q 到达C 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 点,那么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的坐标为(2,8),点N 的坐标为(2,6),将线段MN 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 (点P 和点Q 分别是点M 和点N 的对应点),连接MP 、NQ ,点K 是线段MP 的中点. (1)求点K 的坐标;(2)若长方形PMNQ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 、B 、C 、D 、E 分别是点M 、N 、Q 、P 、K 的对应点),当BC 与x 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 、OE ,设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含t 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 的面积S (不要求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 、OD ,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三角形OBD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 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如图,在数轴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0,3,10,且2CD AB =.(1)点D表示的数是;(直接写出结果)(2)线段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是t(秒),当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时.①求t的值;②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P,满足3BD PA PC-=?若存在,求出点P表示的数x;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我们知道,(0)0(0)(0)x xx xx x>⎧⎪==⎨⎪-<⎩,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化简式子|1||2|x x++-时,可令10x+=和20x-=,分别求得1x=-,2x=(称1-、2分别为|1|x+与|2|x-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x=-和2x=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1)1x<-;(2)1-≤2x<;(3)x≥2.从而化简代数式|1||2|x x++-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1)当1x<-时,原式()()1221x x x=-+--=-+;(2)当1-≤2x<时,原式()()123x x=+--=;(3)当x≥2时,原式()()1221x x x=++-=-综上所述:原式21(1)3(12)21(2)x xxx x-+<-⎧⎪=-≤<⎨⎪-≥⎩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1)填空:|2|x+与|4|x-的零点值分别为;(2)化简式子324x x-++.14.已知:∠AOB是一个直角,作射线OC,再分别作∠AOC和∠BOC的平分线OD、OE.(1)如图①,当∠BOC=70°时,求∠DOE的度数;(2)如图②,若射线OC在∠AOB内部绕O点旋转,当∠BOC=α时,求∠DOE的度数.(3)如图③,当射线OC在∠AOB外绕O点旋转时,画出图形,直接写出∠DOE的度数.15.如图①,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当OM平分∠BOC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的延长线OP(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MEN=90°;(2)∠MEN=105°;(3)∠FEG=2α﹣180°,∠FEG=180°﹣2α.【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2)根据∠MEN=∠NEF+∠FEG+∠MEG,求出∠NEF+∠MEG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求解.【详解】(1)∵EN平分∠AEF,EM平分∠BEF∴∠NEF=12∠AEF,∠MEF=12∠BEF∴∠MEN=∠NEF+∠MEF=12∠AEF+12∠BEF=12(∠AEF+∠BEF)=12∠AEB∵∠AEB=180°∴∠MEN=12×180°=90°(2)∵EN平分∠AEF,EM平分∠BEG∴∠NEF=12∠AEF,∠MEG=12∠BEG∴∠NEF+∠MEG=12∠AEF+12∠BEG=12(∠AEF+∠BEG)=12(∠AEB﹣∠FEG)∵∠AEB=180°,∠FEG=30°∴∠NEF+∠MEG=12(180°﹣30°)=75°∴∠MEN=∠NEF+∠FEG+∠MEG=75°+30°=105°(3)若点G在点F的右侧,∠FEG=2α﹣180°,若点G在点F的左侧侧,∠FEG=180°﹣2α.【点睛】考查了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2.(1)10;(2)212±;(3)288.5±±,【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画出数轴,由已知条件得出AB=14,OB=4,则OA=10,得出a的值为10.(2)分两种情况,点A在原点的右侧时,设OB=m,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进一步得出OA的长度,从而得出a的值.同理可求出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时,a的值.(3)画数轴,结合数轴分四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详解】(1)解:若b=-4,则a的值为 10(2)解:当A在原点O的右侧时(如图):设OB=m,列方程得:m+3m=14,解这个方程得,7m2 =,所以,OA=212,点A在原点O的右侧,a的值为212.当A在原点的左侧时(如图),a=-21 2综上,a的值为±212.(3)解: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如图), c=-28 5.当点A在原点的右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如图), c=-8.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右侧时,图略,c=28 5.当点A在原点的左侧,点B在点C的左侧时,图略,c=8.综上,点c的值为:±8,±28 5.【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画数轴,找出数轴上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分情况讨论时要考虑全面,此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行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1)80°;(2)140°【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BOM=12∠AOB,∠BON=12∠BOD,再根据角的和差得∠AOD=∠AOB+∠BOD,∠MON=∠BOM+∠BON,结合三式求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MOC=12∠AOC,∠BON=12∠BOD,再根据角的和差得∠AOD=∠AOC+∠BOD-∠BOC,∠MON=∠MOC+∠BON-∠BOC结合三式求解.【详解】解:(1)∵OM平分∠AOB,ON平分∠BOD,∴∠BOM=12∠AOB,∠BON=12∠BOD,∴∠MON=∠BOM+∠BON=12∠AOB+12∠BOD=12(∠AOB+∠BOD).∵∠AOD=∠AOB+∠BOD=α=160°,∴∠MON=12×160°=80°;(2)∵OM平分∠AOC,ON平分∠BOD,∴∠MOC=12∠AOC,∠BON=12∠BOD,∵∠MON=∠MOC+∠BON-∠BOC,∴∠MON=12∠AOC+12∠BOD -∠BOC=12(∠AOC+∠BOD )-∠BOC.∵∠AOD=∠AOB+∠BOD,∠AOC=∠AOB+∠BOC,∴∠MON=12(∠AOB+∠BOC+∠BOD )-∠BOC=12(∠AOD+∠BOC )-∠BOC,∵∠AOD=α,∠MON=60°,∠BOC=20°,∴60°=12(α+20°)-20°,∴α=14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明确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1)75°,150°;(2)15°;(3)15°.【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即可,把∠AOC、∠BOC、∠AOB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2)依题意设∠2=x,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3)依据题意求出∠BOM,∠COM,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MOF,即可求出∠EOF.【详解】解:(1)∵∠BOC=30°,∠AOB=45°,∴∠AOC=75°,∴∠AOC+∠BOC+∠AOB=150°;答: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故答案为:75;(2)设∠2=x,则∠1=3x+30°,∵∠1+∠2=90°,∴x+3x+30°=90°,∴x=15°,∴∠2=15°,答:∠2的度数是15°;(3)如图所示,∵∠BOM =180°﹣45°=135°,∠COM =180°﹣15°=165°, ∵OE 为∠BOM 的平分线,OF 为∠COM 的平分线,∴∠MOF =12∠COM =82.5°,∠MOE =12∠MOB =67.5°, ∴∠EOF =∠MOF ﹣∠MOE =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5.(1)23+(-3)3+43,73+(-5)3+(-6)3;(2)100;(3)25032;(4)9.38;(5)0;(6)24或40 【解析】 【分析】(1)把45分解为2、-3、4三个整数的立方和,2分解为7、-5、-6三个整数的立方和即可的答案;(2)按照新运算法则,根据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答案;(3)根据差倒数的定义计算出前几项的值,得出规律,计算即可得答案;(4)根据精确到十分位得9.4分可知平均分在9.35到9.44之间,可求出总分的取值范围,根据裁判打分是整数即可求出8个裁判给出的总分,再计算出平均分,精确到百分位即可;(5)由1+2-3=0,连续4个自然数通过加减运算可得0,列式计算即可得答案;(6)根据题意得要使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可以得出甲在乙、丙之间,设x 分钟后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有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丙走的路程+800-甲走的路程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就可以得出结论.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求出乙追上丙的时间即可.综上即可的答案. 【详解】(1)45=23+(-3)3+43,2=73+(-5)3+(-6)3, 故答案为23+(-3)3+43,73+(-5)3+(-6)3 (2)∵2a b a ab ⊗=-,∴()()532-⊗⊗-=⎡⎤⎣⎦(-5)⊗[32-3×(-2)]=(-5)⊗15 =(-5)2-(-5)×15 =100. (3)∵a 1=2,∴a 2=1112=--, a 3=11(1)--=12, 412112a ==-a 5=-1…… ∴从a 1开始,每3个数一循环,∵2500÷3=833……1,∴a 2500=a 1=2,∴122500a a a ++⋅⋅⋅+=833×(2-1+12)+2=25032. (4)∵10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中间8个分数的平均分,∵平均分精确到十分位的为9.4,∴平均分在9.35至9.44之间,9.35×8=74.8,9.44×8=75.52,∴8个裁判所给的总分在74.8至75.52之间,∵打分都是整数,∴总分也是整数,∴总分为75,∴平均分为75÷8=9.375,∴精确到百分位是9.38.故答案为9.38(5)2019÷4=504……3,∵1+2-3=0,4-5-6+7=0,8-9-10+11=0,……∴(1+2-3)+(4-5-6+7)+……+(2016-2017-2018+2019)=0∴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0,故答案为0(6)设x 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120x-400-100x=90x+800-120x解得:x=24.∵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400÷(100-90)=40(分钟)∴24分钟或40分钟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24或40.【点睛】本题考查数字类的变化规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近似数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6.(1)11n n 1-+,n n 1+(2)①()()n 1n 2m 3++②75364 【解析】【分析】 ()1观察发现:先根据题中所给出的列子进行猜想,写出猜想结果即可;根据第一空中的猜想计算出结果;()2①由16a 2m m 3==,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找规律可得结论;②由()()n 1n 2m 22713173++=⨯⨯⨯⨯知()()m n 1n 22237131775152++=⨯⨯⨯⨯⨯=⨯⨯,据此可得m 7=,n 50=,再进一步求解可得.【详解】()1观察发现:()111n n 1n n 1=-++; ()1111122334n n 1+++⋯+⨯⨯⨯+, 1111111122334n n 1=-+-+-+⋯+-+, 11n 1=-+, n 11n 1+-=+, n n 1=+; 故答案为11n n 1-+,n n 1+. ()2拓展应用16a 2m m 3①==,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 ⋯⋯()()n n 1n 2a m 3++∴=, 故答案为()()n 1n 2m.3++ ()()n n 1n 2a m 61883②++==,且m 为质数, 对6188分解质因数可知61882271317=⨯⨯⨯⨯,()()n 1n 2m 22713173++∴=⨯⨯⨯⨯, ()()m n 1n 22237131775152∴++=⨯⨯⨯⨯⨯=⨯⨯,m 7∴=,n 50=,()()n 7a n 1n 23∴=++, ()()n 131a 7n 1n 2=⋅++, 123n1111a a a a ∴+++⋯+ ()()33336m 12m 20m n 1n 2m =+++⋯+++()()311172334n 1n 2⎡⎤=++⋯+⎢⎥⨯⨯++⎢⎥⎣⎦31131172n 27252⎛⎫⎛⎫=-=- ⎪ ⎪+⎝⎭⎝⎭ 75364=.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得规律:()111n n 1n n 1=-++. 7.(1) a =-24,b =-10,c =10;(2) 点P 的对应的数是-443或4;(3) 当Q 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 、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幂具有非负性可得a+24=0,b+10=0,c-10=0,解可得a 、b 、c 的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可求点P 的对应的数;(3)分类讨论:当P点在Q点的右侧,且Q点还没追上P点时;当P在Q点左侧时,且Q点追上P点后;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当Q点到达C点后,当P 点在Q点右侧时,根据两点间的距离是8,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详解】(1)∵|a+24|+|b+10|+(c-10)2=0,∴a+24=0,b+10=0,c-10=0,解得:a=-24,b=-10,c=10;(2)-10-(-24)=14,①点P在AB之间,AP=14×221=283,-24+283=-443,点P的对应的数是-443;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AP=14×2=28,-24+28=4,点P的对应的数是4;(3)∵AB=14,BC=20,AC=34,∴t P=20÷1=20(s),即点P运动时间0≤t≤20,点Q到点C的时间t1=34÷2=17(s),点C回到终点A时间t2=68÷2=34(s),当P点在Q点的右侧,且Q点还没追上P点时,2t+8=14+t,解得t=6;当P在Q点左侧时,且Q点追上P点后,2t-8=14+t,解得t=22>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14+t+8+2t-34=34,t=463<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右侧时,14+t-8+2t-34=34,解得t=623>20(舍去),当点P到达终点C时,点Q到达点D,点Q继续行驶(t-20)s后与点P的距离为8,此时2(t-20)+(2×20-34)=8,解得t=21;综上所述:当Q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掌握非负数的性质,再结合数轴解决问题.8.(1)详见解析;(2)35;(3)﹣5、15、1123、﹣767.【解析】【分析】(1)根据尺规作图的方法按要求做出即可;(2)根据中点的定义及线段长度的计算求出;(3)认真分析甲、乙物体运行的轨迹来判断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分情况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来计算相遇的时间,然后计算出位置.【详解】解:(1)如图所示;(2)根据(1)所作图的条件,如果以点A为原点,若点B对应的数恰好为10,则有点C对应的数为30,点D对应的数为﹣30,MN=|20﹣(﹣15)|=35(3)设乙从M点第一次回到点N时所用时间为t,则t=223522MN⨯==35(秒)那么甲在总的时间t内所运动的长度为s=5t=5×35=175可见,在乙运动的时间内,甲在C,D之间运动的情况为175÷60=2……55,也就是说甲在C,D之间运动一个来回还多出55长度单位.①设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的时间为t1,有5t1=2t1+15,t1=5(秒)而﹣30+5×5=﹣5,﹣15+2×5=﹣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5.②设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2,有5t2+2t2=25+30+5+10,t2=10(秒)此时甲的位置:﹣15×5+60+30=15,乙的位置15×2﹣15=15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5.③设甲乙第三次相遇时的时间经过的时间t3,有5t3﹣2t3=20,t3=203(秒)此时甲的位置:30﹣(5×203﹣15)=1123,乙的位置:20﹣(2×203﹣5)=1123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112 3④从时间和甲运行的轨迹来看,他们可能第四次相遇.设第四次相遇时经过的时间为t4,有5t4﹣1123﹣30﹣15+2t4=1123,t4=91621(秒)此时甲的位置:5×91621﹣45﹣1123=﹣767,乙的位置:1123﹣2×91621=﹣767这时甲和乙所对应的有理数为﹣767.四次相遇所用时间为:5+10+203+91621=3137(秒),剩余运行时间为:35﹣3137=347(秒)当时间为35秒时,乙回到N 点停止,甲在剩余的时间运行距离为5×347=5257⨯=1767. 位置在﹣767+1767=10,无法再和乙相遇,故所有相遇点对应的有理数为﹣5、15、1123、﹣767.【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作图及线段长度计算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两个点在数轴上做复杂运动时的运动轨迹和相遇的位置,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正确分析出可能相遇的情况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9.(1)20,6;(2)43t -+,162t -;(3)t 2=或6时;(4)不变,10,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数轴上两点距离先求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中点公式可求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向右为正,所以-4+3t ; 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向左为负,16-2t.(3)由题意,1PQ AB 2=表示出线段长度,可列方程求t 的值; (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MN 的值不变. 【详解】 解:()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4162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41662-+= 故答案为20,6 ()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P 表示的数为:43t -+,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点Q 表示的数为:162t -,故答案为43t -+,162t -()13PQ AB 2=()43t 162t 10∴-+--=t 2∴=或6答:t 2=或6时,1PQ AB 2= ()4线段MN 的长度不会变化,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1PM PA 2∴=,1PN PB 2= ()1MN PM PN PA PB 2∴=-=- 1MN AB 10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本题的关键.10.(1)30,120(2)①30﹣3t②5或20③﹣15或﹣4834【解析】【分析】(1)根据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AB =30求出B 点对应的数;根据AC =4AB 求出AC 的距离;(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 =3t ,根据BP =AB ﹣AP 求解;②分P 点是A 、B 两个点的中点;B 点是A 、P 两个点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③根据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2次.设Q 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 秒与P 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 从A 点出发,向C 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 ﹣BP =AB 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 到达C 点后返回到A 点的途中.根据CQ+BP =BC 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详解】(1)∵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B 点对应的数为60﹣30=30;∵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AC=4AB =4×30=120;(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AP=3t ,∴BP=AB ﹣AP =30﹣3t .故答案为30﹣3t ;②当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时,AP=12AB=15,∴3t=15,解得t=5;当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时,AP=2AB=60,∴3t=60,解得t=20.故所求时间t的值为5或20;③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AQ﹣BP=AB,∴5x﹣3x=30,解得x=15,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60﹣5×15=﹣15;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CQ+BP=BC,∴5(x﹣24)+3x=90,解得x=1054,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0﹣3×1054=﹣4834.综上,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4834.【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11.(1)(4,8)(2)S△OAE=8﹣t(3)2秒或6秒【解析】【分析】(1)根据M和N的坐标和平移的性质可知:MN∥y轴∥PQ,根据K是PM的中点可得K 的坐标;(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OAE的面积S;(3)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分别根据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由题意得:PM=4,∵K是PM的中点,∴MK=2,∵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MN∥y轴,∴K(4,8);(2)如图1所示,延长DA交y轴于F,则OF⊥AE,F(0,8﹣t),∴OF=8﹣t,∴S△OAE=12OF•AE=12(8﹣t)×2=8﹣t;(3)存在,有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0),∴OG=2,GH=4,BG=6﹣t,DH=8﹣t,OH=6,S△OBD=S△OBG+S四边形DBGH+S△ODH,=12OG•BG+12(BG+DH)•GH﹣12OH•DH,=12×2(6-t)+12×4(6﹣t+8﹣t)﹣12×6(8﹣t),=10﹣2t,∵S△OBD=S△OAE,∴10﹣2t=8﹣t,t=2;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 (2,6﹣t ),D (6,8﹣t ),∴OG =2,GH =4,BG =6﹣t ,DH =8﹣t ,OH =6,S △OBD =S △ODH ﹣S 四边形DBGH ﹣S △OBG ,=12OH•DH ﹣12(BG+DH )•GH ﹣12OG•BG , =12×2(8-t )﹣12×4(6﹣t+8﹣t )﹣12×2(6﹣t ), =2t ﹣10,∵S △OBD =S △OAE ,∴2t ﹣10=8﹣t ,t =6;综上,t 的值是2秒或6秒.【点睛】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12.(1)16;(2)①t 的值为3或143秒;②存在,P 表示的数为314. 【解析】【分析】(1)由数轴可知,AB=3,则CD=6,所以D 表示的数为16,(2)①当运动时间是t 秒时,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 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 ,分情况讨论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解答即可;②分情况讨论当t=3秒, t=143秒时,满足3BD PA PC -=的点P , 注意P 为线段AB 上的点对x 的值的限制.【详解】(1)16(2)①在运动过程中,B 点表示的数为3+2t,A 点表示的数为2t,C 点表示的数为10-t ,D 点表示的数为16-t.当BC =2,点B 在点C 的右边时,由题意得:32-10-2BC t t =+=(),解得:t =3,当AD=2,点A 在点D 的左边时,由题意得:16--22AD t t ==,解得:t =143. 综上,t 的值为3或143秒 ②存在,理由如下:当t=3时,A 点表示的数为6,B 点表示的数为9,C 点表示的数为7,D 点表示的数为13. 则13-94-6|-7|BD PA x PC x ====,,,-3BD PA PC =,()4--6|-7|x x ∴=, 解得:314x =或112, 又P 点在线段AB 上,则69x ≤≤314x ∴=. 当143t =时,A 点表示的数为283,B 点表示的数为373,C 点表示的数为163,D 点表示的数为343. 则37343816-1-|-|3333BD PA x PC x ====,,, -3BD PA PC =,∴ 28161--|-|33x x ⎛⎫= ⎪⎝⎭, 解得:7912x =或176, 又283733x ≤≤, x ∴无解 综上,P 表示的数为314.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数轴,解题的关键是:(1)由路程=速度×时间结合运动方向找出运动t 秒时点A 、B 、C 、D 所表示的数,(2)根据3BD PA PC -=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13.(1) 2x =-和4x = ;(2) 35(4)11(43)35(3)x x x x x x --<-⎧⎪+-≤<⎨⎪+≥⎩【解析】【分析】(1)令x +2=0和x -4=0,求出x 的值即可得出|x +2|和|x -4|的零点值,(2)零点值x =3和x =-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 <-4、-4≤x <3和x ≥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324x x -++的值即可.【详解】解:(1)2x =-和4x =,(2)由30x -=得3,x =由40x +=得4x =-,①当4x <-时,原式()()32435x x x =---+=--,②当4-≤3x <时,原式()()32411x x x =--++=+,③当x ≥3时,原式()()32435x x x =-++=+,综上所述:原式()35(4)11(43)353x x x x x x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14.(1)45°;(2)45°;(3)45°或135°.【解析】【分析】(1)由∠BOC 的度数求出∠AOC 的度数,利用角平分线定义求出∠COD 与∠COE 的度数,相加即可求出∠DOE 的度数;(2)∠DOE 度数不变,理由为: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到∠COD 为∠AOC 的一半,∠COE 为∠COB 的一半,而∠DOE=∠COD+∠COE ,即可求出∠DOE 度数为45度;(3)分两种情况考虑,同理如图3,则∠DOE 为45°;如图4,则∠DOE 为135°.【详解】(1)如图,∠AOC=90°﹣∠BOC=20°,∵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COD=∠AOC=10°,∠COE=12∠BOC=35°,∴∠DOE=∠COD+∠COE=45°;(2)∠DOE的大小不变,理由是:∠DOE=∠COD+∠COE=12∠AOC+12∠COB=12(∠AOC+∠COB)=12∠AOB=45°;(3)∠DOE的大小发生变化情况为:如图③,则∠DOE为45°;如图④,则∠DOE为135°,分两种情况:如图3所示,∵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COD=12∠AOC,∠COE=12∠BOC,∴∠DOE=∠COD﹣∠COE=12(∠AOC﹣∠BOC)=45°;如图4所示,∵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COD=12∠AOC,∠COE=12∠BOC,∴∠DOE=∠COD+∠COE=12(∠AOC+∠BOC)=12×270°=13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有关计算,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5.(1)60°;(2)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30°.【解析】整体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计算;(2)计算出∠AOP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判断;(3)根据∠AOC,∠AON,∠NOC,∠MON,∠AOM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NOC 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解:(1)如图②,∠AOC=120°,∴∠BOC=180°﹣120°=60°,又∵OM平分∠BOC,∴∠BOM=30°,又∵∠NOM=90°,∴∠BOM=90°﹣30°=60°,故答案为60°;(2)如图③,∵∠AOP=∠BOM=60°,∠AOC=120°,∴∠AOP=12∠AOC,∴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如图④,∵∠AOC=120°,∴∠AON=120°﹣∠NOC,∵∠MON=90°,∴∠AON=90°﹣∠AOM,∴120°﹣∠NOC=90°﹣∠AOM,即∠NOC﹣∠AOM=30°.。

初一期末数学试卷压轴题

初一期末数学试卷压轴题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 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A. -2和3B. 0和-1C. 1和-1D. 0和02. 已知方程2x-3=5,那么x的值为()A. 2B. 3C. 4D. 53. 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 正方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长方形4.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40°,则∠C的度数为()A. 40°B. 50°C. 60°D. 70°5. 已知函数y=2x+1,当x=3时,y的值为()A. 5C. 7D. 8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6. 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5,则这个数可能是()7.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90°,∠B=30°,则∠C的度数为()8.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BC于D,那么∠ADB的度数为()9. 已知一次函数y=kx+b(k≠0),当x=1时,y=2;当x=2时,y=4,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10. 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3,点B表示的数为5,则AB之间的距离为()三、解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1. (15分)已知数列{an}中,a1=2,an+1=an+3(n≥1),求:(1)数列{an}的通项公式;(2)数列{an}的前n项和。

12. (15分)已知三角形ABC中,AB=AC,∠B=30°,∠C=75°,求:(1)三角形ABC的面积;(2)BC边上的高。

13. (15分)已知一次函数y=kx+b(k≠0),当x=1时,y=2;当x=2时,y=4,求:(1)这个函数的解析式;(2)当x=3时,y的值。

答案:一、选择题1. C3. C4. B5. C二、填空题6. ±57. 60°8. 90°9. y=2x-110. 8三、解答题11. (1)an=3n-1;(2)S_n=3n^2/2-3n/212. (1)S_ABC=3√3/2;(2)BC边上的高为√313. (1)y=2x-1;(2)y=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已知线段AB 和CD 的公共部分BD =13AB =14
CD ,线段AB 、CD 的中点 E 、F 之间距离是10cm ,求AB ,CD 的长.
2、某校计划购买20张书柜和一批书架(书架不少于20只),现从A 、B 两家超市
了解到:同型号的产品价格相同,书柜每张210元,书架每只70元,A 超市的优惠政策为每买一张书柜赠送一只书架,B 超市的优惠政策为所有商品八折。

(1)若规定只能到其中一个超市购买所有物品,什么情况下到A 超市购买合算?
(2)若学校想购买20张书柜和100只书架,且可到两家超市自由选购.你
认为至少要准备多少货款,请用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你的说法。

A E C D
B F
3、如图,∠AOB =∠COD =900,OC 平分∠AOB ,∠BOD =3∠DOE 试求 ∠COE 的度数。

O A
C B
E
D
4、我们已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那么你会用他们解决有关问题吗?
(1)如图1所示,将长方形笔记本活页纸片的一角折过去,使角的顶点A落在A′处,BC为折痕.若∠ABC=55°,求∠A′BD的度数.
(2)在(1)条件下,如果又将它的另一个角也斜折过去,并使BD边与BA′重合,折痕为BE,如图2所示,求∠2和∠CBE的度数.
(3)如果将图2中改变∠ABC的大小,则BA′的位置也随之改变,那么(2)中∠CBE的大小会不会改变?请说明.
5、某中学库存若干套桌椅,准备修理后支援贫困山区学校.现有甲、乙两木工组,甲每天修理桌椅16套,乙每天修桌椅比甲多8套,甲单独修完这些桌椅比乙单独修完多用20天,学校每天付甲组80元修理费,付乙组120元修理费.
(1)该中学库存多少套桌椅?
(2)在修理过程中,学校要派一名工人进行质量监督,学校负担他每天10元生活补助费,现有三种修理方案:a、由甲单独修理;b、由乙单独修理;c、甲、乙合作同时修理.你认为哪种方案省时又省钱?为什么?
6、如图所示,OM平分∠BOC,ON平分∠AOC,
(1)若∠AOB=90°,∠AOC=30°,求∠MON的度数;
(2)若(1)中改成∠AOB=60°,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3)若(1)中改成∠AOC=60°,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4)从上面结果中看出有什么规律?
7、如图,∠AOB=90°,∠BOC=30°,射线OM平分∠AOC,ON平分∠BOC.(1)求∠MON的度数;
(2)如果(1)中,∠AOB=α,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3)如果(1)中,∠BOC=β(β为锐角),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4)从(1)、(2)、(3)的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