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4戊戌变法
【配套课时练】2019-2020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6《戊戌变法》课时练习题 (1)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戊戌变法》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8·邱县实验中学初二月考)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2019·辽宁中考模拟)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戊戌变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3.(2018·辽宁初三月考)某校为了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开展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一道题目问:“领导戊戌变法的人物是谁?”答案应该是
A.康有为B.孙中山C.梁启超D.李鸿章4.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浓重的两笔,它们的相同点是
A.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B.都主张改造封建专制政体
C.都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D.都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二、列举题
5.(2018·吉林初二期末)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荣辱,请写出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史实。
(1)1860年,英法联军摧毁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2)1895年,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
(3)1937年,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
(4)1949年,使北平和平解放的战役
三、简答题
6.(2019·辽宁中考模拟)在中外历史上,涌现了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一的人物在近代领导中国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名称及影响。
(2)图二的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你认为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戊戌变法》是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的内容。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戊戌变法的背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康有为、梁
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结果: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废,康梁等人逃亡,清朝政
权更加衰落。
4.戊戌变法的评价:客观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不足,分析变法失败的
原因。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影响和评价可能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
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
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
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资料。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编译出《__________》《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________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编撰出《____________》,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②地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____________,对当时的____________有重要启迪作用。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出现了____________的形势。
2.代表人物
曾国藩、__________、左宗棠等。
3.主张
他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4.目的
挽救江河日下的____________。
5.影响
(1)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____________”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2)迈出了中国__________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____________的产生。
2019-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是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 )
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
D[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军事技术先进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
2.19世纪40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新”的主要含义是( )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开始摒弃“天朝上国”的理念,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故选D项。]
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D[由“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可知,郭嵩焘认为,西方的立国之本是政治制度,故选D项。“中体西用”,是以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为本,A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超越了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B项错误;郭嵩焘并非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项错误。] 4.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向“维新变法”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西学的广泛传播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2.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3.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4.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目的,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从而深刻领会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
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国内外环境、民族危机、康梁等人的倡导。
2. 戊戌变法的过程:维新派的兴起、光绪帝的支持、变法措施的实施。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守旧势力的反抗、变法派的内部矛盾、光绪帝的失去权力。
4.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启发了民众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以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
1. 教材:《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文献、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
2. 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危机。
3. 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维新派的兴起、光绪帝的支持以及变法措施的实施。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6讲戊戌变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6讲 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点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1)经济上:《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
(2)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1)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偿还外债本息;自然灾害。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①增收:增加地丁银等旧税征收额度,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②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 “实业救国”的呼声。
(2)影响⎩⎪⎨⎪⎧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4.维新思潮的兴起与传播
(1)早期改良思潮 ①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②主张: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2)康梁变法思想
【人教部编版】2019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_戊戌变法课时作业
第6课戊戌变法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1)原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过程: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
(1)概况: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2)表现: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②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3)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知识点2 百日维新
3.背景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时间:1898 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5.
6.结果: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7.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C)
9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习题训练
9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习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时规范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巩固
1.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下列两本著作的主要区别是
( )
A.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C.是否与外国正常交往
D.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 D
解析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深度和广度不同。《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没有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
2.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C
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其思想是“中体西用”的表现,属于器物层面的主张,没有看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全方面的落后。
3.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下列对这一主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中学为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
C.“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政治制度
D.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答案 D
解析“西学”指西方的科学技术,“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指
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故A、B、C三项不正确。
4.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戊戌变法 习题(含答案)
戊戌变法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创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科举制度
C.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精简机构
3.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定
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公车上书”
D.《天演论》的发表
4.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座新式学堂,这座新式学堂是()
A.万木草堂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北京大学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D.戊戌政变的发生
7.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8.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A.变法的目的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不能得到广泛支持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
C.变法不够彻底
D.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020高中历史 专题测评9 戊戌变法 1
专题综合测评(九)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
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9 4 戊戌政变 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9 4 戊戌政变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9.4[戊戌政变]课时
作业及答案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1. (2021·烟台高二检测)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
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 设立京师大学堂
B. 废除八股
C. 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 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2. 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A. 光绪帝没有实权
B. 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 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 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 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 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
D. 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
4.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
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百日维新
B. 戊戌政变
C. 清末新政
D. 预备立宪
5. (2021·苏州高二检测)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
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高中】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
【关键字】高中
第4课戊戌政变
[课标要求]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代表人物
(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2.举措
(1)旧势力
①慈禧太后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③荣禄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担任军机章京,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戊戌政变的背景
(1)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带光绪帝的密谕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2)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了伊藤博文。
2.戊戌政变的过程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光绪帝被迫发布上谕,请慈禧太后重新主政,下令搜捕康有为等人。
(2)由于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9月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名师指津]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2022_2022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4戊戌变法岳麓版选修120221115231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建议用时:35分钟)
[根底达标练]
1.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
C.洋务运动没有任何成效
D.义和团运动蓬勃开展
【解析】材料中提到甲午战后国人有了民族危亡意识,这主要与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有关,故A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在华北地区反洋教运动下兴起的,不具有广泛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2.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说明(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解析】A项中“根本〞明显不正确;从题干材料看,清朝政府对“近数十年积弊〞不满,希望整顿“政事〞,可知C项错误;从材料中“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可知D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希望通过“变法〞以改变现状的情景。
【答案】 B
3.以下图是一那么晚清时期的报纸摘要,其记录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
A.维新思潮的兴起B.康梁公车上书
C.光绪帝“百日新政〞D.慈禧太后“戊戌政变〞
【解析】材料中报纸记录的是“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的公告,这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一个重要表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教版选修1单元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政论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
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
(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
C.洋务运动没有任何成效
D.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
【解析】材料中提到甲午战后国人有了民族危亡意识,这主要与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有关,故A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
项错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在华北地区反洋教运动下兴起的,不具有广泛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2.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这表明(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解析】A项中“根本”明显不正确;从题干材料看,清朝政府对“近数十年积弊”不满,希望整顿“政事”,可知C项错误;从材料中“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可知D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希望通过“变法”以改变现状的情景。
【答案】 B
3.下图是一则晚清时期的报纸摘要,其记录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
A.维新思潮的兴起B.康梁公车上书
C.光绪帝“百日新政” D.慈禧太后“戊戌政变”
【解析】材料中报纸记录的是“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的公告,这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一个重要表现。
【答案】 D
4.《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B.乾隆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注意两点:一是《清史稿》,二是材料中的内容“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材料主要表述了该皇帝亲政时有洗雪国耻、锐意改革、发奋自强的意向,符合题意的是光绪帝,故C项正确。康熙帝、乾隆帝在位时没有“引新进小臣”的改革;宣统帝于1909年即位,未到亲政年龄即于1912年退位,也没有进行改革。
【答案】 C
5.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项。
【答案】 C
6.戊戌变法才103天就归于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
①光绪帝无权②康有为、梁启超缺乏政治斗争经验③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④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解析】光绪帝与康、梁既无实权又缺乏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在以慈禧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反扑下,变法运动昙花一现,终归失败,而这一切又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 C
[能力提升练]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新学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
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第二小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围绕民权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2)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8.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马洪林《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并做出评价。
(2)材料三中对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信息不难概括;第二小问,应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第(2)问,围绕材料三“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这句话,列举相关史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