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株鉴定

合集下载

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真菌细菌检测

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真菌细菌检测

菌种鉴定⽅法及⼿段真菌细菌检测

菌种鉴定⽅法及⼿段真菌检测/细菌检测

菌种鉴定⼀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段,上GeneBank 或者Eztaxon对⽐即可。⼀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

常规鉴定

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能⼒、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和⾎清学反应等。

⾃动鉴定

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物对不同碳源的利⽤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与微⽣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物与数据库参⽐,得出鉴定结果。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于⾷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物/⽔产品、制药、农业微⽣物、⽣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物鉴定试验中。拥有国内最全的BIOLOG数据库,涉及⾰兰⽒阴性菌、⾰兰⽒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物。

分⼦⽣物学鉴定

应⽤分⼦⽣物学⽅法从遗传进化⾓度阐明微⽣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微⽣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的鉴定⽅法。科标⽣物检测中⼼拥有微⽣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速冷冻离⼼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可采⽤核酸序列分析法分析细菌16S rDNA/16S-23S rDNA区间序列、酵母18S rDNA/26S rDNA(D1/D2)序列及丝状真菌的18S rDNA/ITS1-5.8S-ITS2序列,提供科学的鉴定结果。API细菌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是指对于已分离出来的菌株进行鉴定,以确认它们是否符合特定的分类标准。这个过程涉及到对于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其分类位置和身份信息。菌种质量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助于研究人员准确地了解某种菌株的特性和功能,还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支持。同时,菌种质量鉴定也是保证菌株资源共享和利用的基础,能够确保菌株的准确标识和分类,防止错误使用和混淆。因此,菌种质量鉴定对于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 -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一、目的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旨在规范菌种检定过程,确保检定结果准确可靠,保障实验室菌种质量。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实验室对菌种进行检定的操作。

三、设备和试剂

1. 必备设备:无菌工作台、培养箱、平板计数器等。

2. 必备试剂:琼脂培养基、生理盐水、甘油等。

四、菌种检定操作流程

1. 取样准备:将待检菌种进行悬浮液制备或直接取样,保证单一菌种在接种时的质量。

2. 培养基接种:将取样溶液均匀涂敷于琼脂培养基表面,将琼脂培养基放入培养箱进行培养。

3. 孵化:将接种后的琼脂培养基置于培养箱中,进行相应的温度和时间的培养。

4. 菌落计数:使用平板计数器对菌落进行计数,记录结果。

5. 结果分析:根据计数结果,对菌种进行鉴别和鉴定。

五、结果确认与报告

1. 只有经过两名以上实验人员的确认,结果方可出具。

2. 将检定结果填写在检定记录表上,并进行备份存储。

六、质量控制

1. 定期对实验室设备和试剂进行检验、校正。

2. 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对检定结果进行复核和比对。

七、附则

1. 对于异常情况的处理:出现异常结果时,要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处理过程。

2. 本规程未尽事宜,由实验室主管负责进行详细规定。

以上即为《菌种检定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各实验室严格按照此规程进行菌种检定工作,确保实验室菌种质量及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一、金开瑞菌种鉴定

服务简介

在细菌/真菌的16/18SrDNA中有多个区段保守性,根据这些保守区可以设计出细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出细菌/真菌的16/18SrDNA片。因此,16/18SrDNA可以作为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最常用的系统进化标记分子。该鉴定手段试用于单种鉴定或者少量混杂菌种鉴定。

金开瑞拥有多种配套的通用菌种鉴定引物,实验周期短,可以帮您快速实现菌种鉴定。

服务流程

引物设计合成—PCR扩增16/18S rDNA/ITS—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比对分析

客户提供

基因组DNA:要求基因组DNA的浓度≥100 ng/μl,总体积≥20 μl,且无明显降解;

平板或斜面:经菌种分离后带有单菌落的新鲜平板或斜面。

最终交付

测序结果,BLAST比对得到细菌种属名称

服务内容及说明

服务名称服务周期(工作日)

原核生物/16SrDNA5-7

真核生物/18SrDNA5-7

真菌ITS序列分析5-7

二、菌种鉴定方法介绍

(1)常规鉴定

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

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菌种鉴定 法规

菌种鉴定 法规

菌种鉴定法规

菌种鉴定是一项在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识别和分类微生物菌种,以及确定其特征和功能。这些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工业生产以及医学应用都至关重要。为了保证菌种鉴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准则来规范这一过程。

在中国,菌种鉴定的法规主要包括《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和《微生物资源利用管理办法》。这些法规要求任何对微生物菌种进行鉴定和利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相应的管理规范。其中,《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规定了菌种鉴定的相关规定,包括鉴定方法的选择、鉴定结果的记录和归档等。《微生物资源利用管理办法》则规定了菌种的收集、保藏和共享的规范。

国际上,菌种鉴定的法规主要是由国际学术团体和政府组织制定的准则。例如,世界健康组织(WHO)和食品农业组织(FAO)联合制定了《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原则》。这个准则主要是为了保证微生物菌种的可持续使用和保护,其中包括了菌种鉴定的相关规定。

菌种鉴定的法规对于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非常重要。首先,法规规定了鉴定方法的选择和标准化。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可能对不同的培养基和生长条件有特定要求,因此选择适合的方法对于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其次,法规还规定了鉴定结果的记录和归档。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研究和利用非常重要,可以确保不同实验室和研究单位之间的结果一致性。

此外,菌种鉴定的法规还规定了对鉴定结果和菌种信息的共享和保护。共享菌种信息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水平。而且,共享信息还可以避免重复鉴定和利用菌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法规还规定了对菌种的保护和授权。这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商业实体非法使用菌种,保护研究人员和单位的权益。

关于菌种的名词解释

关于菌种的名词解释

关于菌种的名词解释

菌种是一个常常出现在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术语,它用来描述具有

独特特征和功能的微生物。菌种是从同一株菌株分离出的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菌株群体,菌株之间具有高度的遗传相似性。

一、菌种的定义和分类

菌种是微生物学中对具有相似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的微生物进行分类的

基本单位。它是从微生物体系中提取出来,并经过多次鉴定和验证,最终确定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生物。

菌种主要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态适应能力和遗传特征

等方面进行分类和命名。常见的菌种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细菌菌种通常根据细胞形态、革兰氏染色、营养需求等特征进行分类,而真菌菌种则根据菌落形态、孢子结构和菌丝形态等特征进行分类。放线菌则根据产孢方式、菌丝形态和产生的代谢产物等特征进行分类。

二、菌种的重要性和应用

菌种的研究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菌种的研究可以

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机制。通过研究菌种的形态学特征、代谢途径和遗传变异等现象,可以揭示出微生物在生存和繁殖过程中的奥秘,从而为微生物的分类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菌种的研究对于药物和抗生素的研发也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和链霉素,都是从菌株中提取出来的。通过对菌种的研究,可以筛选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微生物,并进一步研发出新型的抗生素。因此,菌种的研究对于抗生素的开发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菌种的研究还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一些细菌菌株

具有固氮、溶解磷等功能,可以作为生物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而一些真菌菌株则具有生物降解和生物除草等功能,可以应用于环境修复和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等领域。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适用于******鉴定标准操作

职责:

内容:

1整体操作步骤

1.1纯化、分离待鉴定菌

用接种环挑取待鉴定菌落或少许含菌溶液到相应的培养基上(如TSA),划线分离,以出现微生物单菌落为止。

1.2挑取纯化后的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以确定待鉴定菌的革兰属性。

1.3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则先进行发酵实验。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20NE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阳性,则在经过细胞色素氧化酶实验后选用API20E试剂条进行鉴定。

1.4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则先进行过氧化氢酶实验。如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 Strep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实验结果为阳性则选用API Staph试剂条进行鉴定。

1.5假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杆菌并且有内生芽胞,则选用API 50CHB试剂条进行鉴定;否则,根据运动性实验和过氧化氢酶实验结果选用API Coryne或其他试剂条进行鉴定。

1.6选定正确的试剂条以后,根据不同的API试剂条的标准操作规程准备接种物,进行接种、培养等操作并将结果形成数码,用API鉴定软件鉴定或查询待检菌的名称均可。鉴定结果应记录,必要时,给出相应解释。

2革兰氏染色

2.1染色剂的配制

2.1.1结晶紫染色液:

甲液:结晶紫 1.0g

95%的酒精20ml

乙液:草酸铵0.8g

水80ml

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静置48h使用,置密闭棕色瓶中储存。

2.1.2碘液:

碘 1.0g

碘化钾 2.0g

水300ml

配制时先用3~5ml水将碘化钾溶解,再加入碘,用力摇匀,使之全部溶解后,再加水稀释至300ml,摇匀,分装在棕色瓶中储存。

菌种鉴定方法

菌种鉴定方法

1. 菌落形态观察

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隆起度、边缘、表面性状、颜色与透明度、质地和干湿度。

2. 革兰氏染色

按照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制片、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干燥、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3. 鞭毛染色

挑取18~30 h新鲜平板培养物制备菌悬液,制片,室温自然干燥。滴加硝酸银染色A液覆盖3~5 min,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再滴加B液染色约1 min,当涂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自然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菌体呈深褐色,鞭毛显褐色。

4. 糖类分解试验

将被检菌接种于糖发酵培养基中,37℃培养2-3天。如果培养基变黄,说明产酸;如变黄的同时,还有气泡,说明既产酸又产气。培养基仍呈蓝色,说明未产酸。选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和蔗糖。

5. 吲哚(靛基质)试验

将待检菌种接种于邓享氏蛋白质的胨溶液中,37℃培养1-2天。于培养液中加入戊醇或二甲苯2-3ml,摇匀,静置片刻后,沿管壁加入试剂2ml,如出现红色沉淀,表示为阳性。

6. 淀粉水解试验

将LB琼脂加热融化,使冷到50℃,加入淀粉溶液,混匀后,倾注平板。将细菌划线接种于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生长后取出,在菌落处滴加革兰氏碘液少许,培养基呈深蓝色,能水许解淀粉的细菌菌落周围有透明环。

9. V-P试验

将被检菌接种于试验培养基中(葡萄糖、K2 HPO4、蛋白胨各5g,溶于1 000ml 水中,分装于试管中,0.075MPa灭菌10分钟),培养2-7天后,于培养物中加入1ml 10%的NaOH,混匀,再加入3-4滴2%氯化铁溶液。数小时后,培养基表面的下层出现红色者,为阳性。

菌种鉴定报告

菌种鉴定报告

菌种鉴定报告

引言

菌种鉴定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实验,确认某个菌种的分类和鉴定的过程。菌种鉴定在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报告将对菌种鉴定的方法、步骤和应用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菌种鉴定方法

菌种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它们可以互相协作,提供准确的鉴定结果。

形态学观察

形态学观察是通过观察菌落形状、颜色、大小和菌丝等形态特征来鉴定菌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有时可能存在主观判断的误差。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是通过对菌种的生长要求、代谢产物、酶活性等进行测试,来鉴定菌种。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但需要一定的实验技术。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通过分析菌种的基因序列来鉴定菌种。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是通过测试菌种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来鉴定菌种。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要,可以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

菌种鉴定步骤

菌种鉴定的步骤通常包括样品采集、菌种分离、单菌种培养和鉴定四个主要步骤。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是菌种鉴定的第一步,要根据不同的菌种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采样,包括土壤、水源、动物组织等。

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是将样品中的混合菌种分离出来,得到纯种菌株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稀释平板法、涂布法和过筛法等。

单菌种培养

单菌种培养是将纯种菌株进行扩大培养,以得到足够数量的菌体用于后续的鉴定实验。培养条件包括温度、培养基、pH值等因素。

菌种鉴定通用引物

菌种鉴定通用引物

菌种鉴定通用引物

引言

菌种鉴定是微生物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疾病诊断、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菌种鉴定的关键是通过引物对目标微生物的DNA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从而确定其分类地位和种属鉴定。本文将介绍菌种鉴定通用引物的原理和应用。

一、引物的选择原则

菌种鉴定通用引物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引物的特异性:引物应具有足够的特异性,只能扩增目标微生物的DNA序列,而不扩增其他非目标微生物的DNA序列。

2. 引物的保守性:引物应选择在目标微生物的DNA序列中高度保守的区域,以确保扩增的目标序列的一致性。

3. 引物的长度:引物的长度应适中,一般为18-30个碱基对,过长的引物可能导致扩增效率降低,而过短的引物可能导致特异性降低。

4. 引物的G+C含量:引物的G+C含量应适中,一般在40-60%之间,过低或过高的G+C含量可能影响扩增效率。

5. 引物的互补性:引物的两个端部应互补,以确保引物在目标DNA 序列上的结合和扩增。

二、常用的菌种鉴定通用引物

1. 16S rRNA通用引物:16S rRNA序列是细菌和古菌中高度保守的基因序列,因此广泛用于细菌和古菌的鉴定。常用的引物包括27F

(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1492R(5'-GGTTACCTTGTTACGACTT-3')。

2. 18S rRNA通用引物:18S rRNA序列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基因序列,因此广泛用于真菌和原生动物的鉴定。常用的引物包括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

菌种的鉴定

菌种的鉴定

菌种的鉴定

菌种的鉴定是一种确定菌种身份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样品: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收集菌株或分离的菌落。

2.接种:将菌株或分离的菌落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出纯种。

3.形态分析:观察菌株在培养基上的形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等。

4.生理特性分析:检测菌株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如温度、pH、气氛等。

5.分子特征分析: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分析

菌株的基因组,确定其遗传特征和进化关系。

6.比对和识别:将菌株的形态、生理和分子特征与已知菌种进行比对,确定其身份。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法⼤全

⼀、⾦开瑞菌种鉴定

服务简介

在细菌/真菌的16/18SrDNA中有多个区段保守性,根据这些保守区可以设计出细菌/真菌通⽤引物,扩增出细菌/真菌的16/18SrDNA⽚。因此,16/18SrDNA可以作为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最常⽤的系统进化标记分⼦。该鉴定⼿段试⽤于单种鉴定或者少量混杂菌种鉴定。

⾦开瑞拥有多种配套的通⽤菌种鉴定引物,实验周期短,可以帮您快速实现菌种鉴定。

服务流程

引物设计合成—PCR扩增16/18S rDNA/ITS—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对分析

客户提供

基因组DNA:要求基因组DNA的浓度≥100 ng/µl,总体积≥20 µl,且⽆明显降解;

平板或斜⾯:经菌种分离后带有单菌落的新鲜平板或斜⾯。

最终交付

测序结果,BLAST⽐对得到细菌种属名称

服务内容及说明

服务名称服务周期(⼯作⽇)

原核⽣物/16SrDNA 5-7

真核⽣物/18SrDNA 5-7

真菌ITS序列分析 5-7

⼆、菌种鉴定⽅法介绍

(1)常规鉴定

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理⽣化特征。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能⼒、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动分析鉴定

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物对不同碳源的利⽤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与微⽣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物与数据库参⽐,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于⾷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物/⽔产品、制药、农业微⽣物、⽣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物鉴定试验中。

菌种分离鉴定报告

菌种分离鉴定报告

菌种分离鉴定报告

引言

菌种分离鉴定是微生物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搜集到的样品进行菌种

分离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本报告旨在对所分离到的菌种进行鉴定,并详细描述鉴定过程和结果。

材料和方法

1.样品搜集:本次分离鉴定的样品为土壤样品,样品采集于XX地区的

农田土壤中。采集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

2.菌种分离:将样品制成稀释液后,通过涂布法将其均匀涂布在琼脂平

板上,然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24小时。

3.菌落筛选:从培养好的琼脂平板上挑取形态、颜色和大小不同的菌落,

用无菌的铁环或鉗子分别转移到新的琼脂平板上。

4.纯化培养:将转移到新平板上的菌落进行连续传代培养,使其形成纯

种菌株。

5.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一系列常规的生理生化试验,如形态特征观

察、革兰氏染色、氧需求性测试、酸碱反应性测试等,对菌株的基本特性进行鉴定。

6.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16S rRNA基因测序,利用序列比对和系统发

育树构建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结果

经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分离和鉴定了多个菌株,并获得了以下结果:

1.菌株A:

–形态特征:菌株A为圆形菌落,边缘整齐,直径约为3mm。

–革兰氏染色:菌株A为革兰氏阳性菌。

–氧需求性:菌株A为嗜氧菌。

–酸碱反应性:菌株A在甲酸钠培养基上呈酸性反应。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菌株A的16S rRNA序列与已知菌种XXX高度相似。

2.菌株B:

–形态特征:菌株B为不规则形状的菌落,边缘模糊,直径约为5mm。

–革兰氏染色:菌株B为革兰氏阴性菌。

–氧需求性:菌株B为嫌氧菌。

菌种鉴定报告(一)

菌种鉴定报告(一)

菌种鉴定报告(一)

菌种鉴定报告

•什么是菌种鉴定报告?

•菌种鉴定报告有什么用处?

•如何读懂菌种鉴定报告?

什么是菌种鉴定报告?

菌种鉴定报告是一份科学实验结果的记录,主要包括菌株鉴定结果、生化鉴定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通常由专业的实验室完成,每个菌株的鉴定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才能得出准确结果。菌种鉴定报告有什么用处?

菌种鉴定报告可以帮助医生和科研人员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比如,感染性疾病需要对菌株进行鉴定,才能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另外,部分疾病会出现病原体耐药性的情况,药敏试验结果可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如何读懂菌种鉴定报告?

菌种鉴定报告一般会包括以下内容:

1.菌株鉴定结果:菌种属名、种名、小种名等信息。

2.生化鉴定结果:通过菌株生化特性的检测进行鉴定,如产酶活性、

酸碱度、氧需求量等。

3.药敏试验结果:对常用抗菌药物进行检测,确定抗菌药物的敏感

性和耐药性。

4.图表说明:通常是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实验结果,如菌株的生化反

应图、药敏试验图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读取菌种鉴定报告时,一定要仔细核对整个报告,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尽可能地了解不同检测

方法在不同环境下的误差范围,以避免产生误判。

5.实验说明:对实验流程、使用的仪器和试剂等进行详细说明,方

便其他科研人员进行该实验的复现。

6.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说明,重点说明该菌株的特点和应

用前景等。

7.参考文献:列出该实验所参考的文献,以便读者查阅。

在读取菌种鉴定报告时,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术语和内容。比如,菌种命名方法,包括拉丁名、小写字母缩略写法等;药敏试验结果的

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

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

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

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是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来评估菌种的纯度、活力、稳定性以及一致性。以下是一般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

1. 纯度:菌种应为单一菌株,不含其他菌株、杂质和异种菌。纯度可通过传统的细菌培养和观察、鉴别试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等方法进行评估。

2. 活力:菌种应具有良好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保持一定的活力和稳定性。活力可通过菌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情况、生长速度、菌体形态等进行评估。

3. 稳定性:菌种应在传代培养过程中保持稳定性,即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理特性,并且不易发生突变。稳定性可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基因测序、酶活性测定等方法进行评估。

4. 一致性:同一批次的菌种应具有一致的性状和功能特性。一致性可通过对同一批次菌种进行多次培养和鉴定,观察其生长情况、形态特征、代谢产物等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主要包括纯度、活力、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评估。这些标准有助于确保菌种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科研、生产和应用中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细菌鉴定方法

细菌鉴定方法

1.2.1 形态学特征

按照东秀珠和蔡妙英编《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1999),中科院微生物所编著《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1978)的方法进行鉴定。芽孢杆菌属鉴定到种,参照了蔡妙英等译《芽孢杆菌属》(1980)的方法。

(1)革兰氏染色:挑选少许菌苔,涂布于干净玻片的蒸馏水中,风干固定,结晶紫染色(结晶紫2g,草酸铵0.8g,95%乙醇20 ml,加水至100 ml)1min,水洗后碘液(碘1g,碘化钾2g,水300 ml)作用1min,水洗,脱色,用番红O 液染3min,水洗,风干,光学显微镜观察。

(2)鞭毛染色:将16~24h菌龄的菌苔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轻蘸几下,将玻片倾斜,使菌液缓慢流到另一端,然后平放在空气中干燥。干燥后滴甲液(丹宁酸5g,FeCl3 1.5g,15%福尔马林2ml,1%NaOH 1ml,蒸馏水100 ml)染6~10min,水洗,干燥后,用乙液(2%AgNO3溶液)加热复染30min,蒸馏水冲洗,干燥,镜检,菌体为深褐色,鞭毛为褐色。

(3)运动性:半固体琼脂穿刺法,将菌种接在可使鉴定菌生长良好的培养基中,其中含0.3~0.6%的琼脂。适温培养,运动性可用透射光目测,如生长菌只生长在穿刺线上,边缘十分清晰,则表明鉴定菌无运动性;如生长菌由穿刺线向四周呈云雾状扩散,其边缘呈云雾状,则表示鉴定菌有运动性。

(4)芽孢染色:孔雀绿染色法。按革兰氏染色涂片后,用饱和的孔雀绿水溶液(约7.6%)染20 min,水冲洗后在用0.5%番红O复染20~30s,水洗,吸干,镜检。芽孢呈绿色,菌体和芽孢囊呈微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株鉴定

姓名

摘要:pUC载体系列质粒较小,约为2.7 kb,是E.coli最常用的理想质粒克隆载体。当pUC19质粒载体导入到E.coli DH5α后,在IPTG存在下,在含有生色底物X-gal的培养基上形成蓝色菌落。另外质粒pUC19携带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质粒pUC19进入E.coli DH5α后,通过α-互补作用,在MAC培养基平板上转化子利用β-半乳糖苷酶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pH降低,培养基中的中性红指示剂变红,转化子的菌落变成红色。不含pUC19质粒的E.coli DH5α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碳源,不使培养基pH降低,在不含有氨苄青霉素的MAC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本实验就是利用这些实验原理进行相应的菌株鉴定实验,其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培养基菌落生长情况及菌落颜色的原理,熟悉菌株鉴定的实验步骤,同时学会观察培养基中菌落的颜色特征。通过此次实验,我们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pUC19质粒、E.coli DH5α、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LB培养基、MAC培养基

1.引言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中,在部分真核生物中也存在。细胞内自然存在的质粒通常不能作为基因工程操作的载体,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如根据载体必备的条件插入结构元件和删除质粒上非功能的DNA片段。标记基因是载体所必需的结构元件,按其用途可将标记基因分为选择标记基因和筛选标记基因。选择标记基因用于鉴别目标载体的存在,用于挑选成功转化载体的宿主细胞。筛选标记主要用来区别重组质粒与非重组质粒,将具有特殊表型的重组质粒挑选出来。α-互补是E.coli最常用的筛选标记,其原理是: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N端多肽和C端多肽单独存在时都无β-半乳糖苷酶活性,当两者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即可进行互补而形成完整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pUC系列质粒载体上插入了β-半乳糖苷酶的调控序列和β-半乳糖苷酶N端146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并在这个编码区域中引人多克隆位点,但不破坏LacZ的阅读框架,即不影响其正常功能。而这类载体对应的宿主菌如E.coli DH5α的染色体上整合有β-半乳糖苷酶C端序列的遗传信息。当质粒载体导入到相应宿主菌后,载体上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N端多肽可以与宿主细胞染色体编码的C 端多肽片段互补形成完整的蛋白质,即表现出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乳糖或其结构类似物IPTG存在下,可以诱导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在含有生色底物X-gal的培养基上形成蓝色菌落。

pUC载体系列质粒较小,约为2.7kb,是E.coli最常用的理想质粒克隆载体。它们由以下结构元件构成:①来自于E.coli质粒ColE1的松弛型复制起始点。在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中细胞生长停止后,该复制子仍能继续复制,由此可得到大量质粒DNA。②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③E.coli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启动子及编码β-半乳糖苷酶N端的DNA 序列。④多克隆位点(MCS)区段,包含十几个单一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使目的DNA 片段可定向插入。

质粒载体pUC18和pUC19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LacZ基因的启动子后面多克隆位点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互为相反方向排列。在载体pUC18中,EcoRⅠ位点紧接于启动子Plac 下游,而载体pUC19的Hin dⅢ位点紧接于Plac下游,它们共有13个单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

质粒pUC19携带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没有导入质粒pUC19的受体细胞,在

含有氨苄青霉素(Amp)培养基上不生长。质粒pUC19进入E.coli DH5α后,通过α-互补作用,形成完整的β-半乳糖苷酶。在麦康凯培养基平板上,转化子利用β-半乳糖苷酶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pH降低,培养基中的中性红指示剂变红,转化子的菌落变成红色。不含质粒的E.coli DH5α,没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不能利用培养基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而是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碳源,不使培养基pH降低,在不含有氨苄青霉素的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

2.材料和方法

2.1材料和试剂

实验菌株:E.coli DH5α和E.coli DH5α(pUC19)

实验材料:LB固体培养基、氨苄青霉素母液

实验试剂:150mL LB固体培养基、200mL MAC固体培养基、IPTG母液(储存浓度为500mM)、X-gal母液(储存浓度为40mg/mL)、Amp母液(储存浓度为100mg/mL)、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微量移液器、200μL黄色枪头、EP管架、接种环、恒温培养箱、酒精灯、火柴、记号笔

2.2方法

2.2.1M平板、M+Amp平板、LB平板与LB+Amp平板的制作

(1)1组、10组制作M平板

①从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取出已经灭菌完成的盛有200mL MAC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

②待其融化冷却至55~60℃左右,无菌操作,倒平板,最终每组制得10~12个平板。

③待平板凝固后标记,待用。

(2)2组、3组制作M+Amp平板

①从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取出已经灭菌完成的盛有200mL MAC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

②待其融化冷却至55~60℃左右,无菌操作,用微量移液器向培养基中加入Amp母液200μL(终浓度为100μg/mL)。

③无菌操作,倒平板,最终每组制得10~12个平板。

④待平板凝固后标记,待用。

(3)4组、5组、6组制作LB平板

①从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取出已经灭菌完成的盛有150mL LB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

②待其融化冷却至55~60℃左右,无菌操作,用微量移液器向培养基中加入IPTG母液150μL(终浓度为0.5mM),X-gal母液150μL(终浓度为40μg/mL)。

③无菌操作,倒平板,最终每组制得8~10个平板。

④待平板凝固后标记,待用。

(4)7组、8组、9组制作LB+Amp平板

①从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取出已经灭菌完成的盛有150mL LB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

②待其融化冷却至55~60℃左右,无菌操作,用微量移液器向培养基中加入IPTG母液150μL(终浓度为0.5mM),X-gal母液150μL(终浓度为40μg/mL)。

③无菌操作,用微量移液器向培养基中加入Amp母液150μL(终浓度为100μg/mL)。

④无菌操作,倒平板,最终每组制得8~10个平板。

⑤待平板凝固后标记,待用。

2.2.2 分配M平板、M+Amp平板、LB平板与LB+Amp平板

全班分配四种制作好的平板,每个小组分配得到每种平板各2个,共计8个平板。

2.2.3划线接种、培养和观察记录

无菌操作,对8个平板进行划线接种,E.coli DH5α菌株和E.coli DH5α(pUC19)菌株分别接种M平板、M+Amp平板、LB平板与LB+Amp平板。接种后将培养基置于37℃恒温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