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合集下载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精选ppt
20
与“京派”相比,“海派”有强烈的地缘 特色,其内涵与外延也更为松散,成了不 同时期上海地方文学的大杂烩。
“海派”文学与都市有关,而都市与实验、 娱乐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海派”的前 瞻性与通俗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精选版ppt
21
海派文学的都市性
上海提供的现代社会生活 现代传媒的发展 都市生活与新女性 海派文学的重要类型:都市文学、通俗文
精选版ppt
5
京派”的沙龙
周作人苦雨斋群落 林徽因“太太的客厅” 朱光潜慈慧殿三号读诗会 《大公报》来今雨轩茶会和丰泽园聚餐会
精选版ppt
6
“京派” 的成员
从《语丝》分化出来的《骆驼草》成员 从《新月》分化而来的《学文》成员 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等30年代从国外留学归
来的学者 30年代初从北大、清华、燕大等毕业的李广田、
卞之琳、何其芳、常风、萧乾等年轻作家
精选版ppt
7
派成员主要有三部分人:一是三十年代末 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性灵、 趣 味的作家,像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 二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 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像梁实秋、凌叔华、 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等;三是清华、 北大等学校的师生,像朱光潜、李健吾、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李长之 等;此外,还有京派后起作家汪曾祺等人

精选版ppt
22
晚清的小报 民初《礼拜六》与《小说月报》 二十年代《红杂志》与《红玫瑰》 三十年代《现代》与《无轨列车》 四十年代《小说月报》与《万象》
精选版ppt
23
“海派文学”与独特的地方经验有关,只 要现代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继续存在, 那么它就会不断地再现于历史中。 “海 派文学”算不上单一、凝固的作家作品流 派,只能算是一个具有较大包容性的现代 文学现象。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

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

其中,“海派”所指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新感觉派。

1 关于“京派”与“新感觉派”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而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

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2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各自的艺术特色⑴从写作手法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

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

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

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

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简答和分析题)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简答和分析题)答案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一及答案31.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A.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大新文学社团成立,新文学的声势大振。

《小说月报》由沈雁冰担任主编,从鸳鸯蝴蝶派的重镇变成新文学的重要刊物。

B.这一年出版了郁达夫小说集《沉沦》、郭沫若诗集《女神》(以及汪敬熙小说集《雪夜》、俞平伯诗集《冬夜》)等。

沈雁冰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理论探讨,对小说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说出两部作品集及沈雁冰即可)C.这一年涌现出了郁达夫、叶绍钧、冰心(以及庐隐、王统照、落华生(许地山)、王鲁彦、许杰、郑振铎、彭家煌、蹇先艾、凌淑华、冯沅君、蹇先艾、台静农、张资平、郑伯奇)等有影响的小说家。

(说出三位作家即可)32.闻一多在《诗镌》第七期上发表了诗论《诗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请简要说明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主要内容。

A.“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B.“绘画美”是诗的用词要做到有画面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C.“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行与行之间要匀称均齐。

五、分析题(30分)35.《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

……答:周朴园的形象性格,分别通过他对繁漪、侍萍和鲁大海的态度等不同侧面得以表现。

他与鲁大海之间的劳资矛盾,着重写一个资本家的过去和现实罪恶。

而通过他与繁漪、侍萍之间的矛盾,显示道德伦理的矛盾和冲突,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

周朴园竭力要建立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他当年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后来对侍萍的遗弃,表明了他自身受家庭束缚和对封建家长的屈从,和封建力量最终达成了和解;之后周朴园的感情生活已经死灭,他的吃素、禁锢,都是残酷的情欲上的自虐,因而对繁漪只是持问候与义务式关心的态度;多年来保留着夏日不开窗(因侍萍生周萍时受风生病)的习惯,是他认为侍萍已经死了,以这种悼念和追忆来弥补心灵上的罪恶感。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注重心理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突出特点是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心理分析。

其作品主要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空虚和异化,以及都市的消费性和商业性所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盛行, 并突出描写了夜总会、酒吧、舞会、跑马厅等畸形环境中人的病态行为和畸形心理; 善于描写人物情绪的流动、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 并善于把客观生活加以情绪化、意象化。

这些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特征。

在我国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我国当时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戴望舒等。

刘呐鸥、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觉派的影响。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立了极大的功劳。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

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

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

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到30年代初期,他们又接受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如穆时英的《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

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他的《梅雨之夕》、《春阳》、《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大家。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海派小说
一、深受日本新感觉流派的影响,又被称为“新感觉派”。注重表 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 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二、文学特点: 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海派作家
1、早期海派小说家: 张资平写三角或多角恋爱,追求市场效应,追求商业利益 。较值 得一看的是《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小说不同于张资平,多了幻美的色调,并且尝试用弗洛伊 德的心理分析。小说集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 《紫丁香》 2、“新感觉派”代表性作家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代表性小说《公墓》和《上海的狐 步舞》。施蛰存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和《梅雨之夕》《善 女人行品》等集子中。其中《梅雨之夕》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也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是一篇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3、新感觉派后续作家:黑婴、禾金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作家本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是二十世纪初期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种代表形式,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以及其它西方国家。


文学流派通过描写人物的感官体验和内心情感来传递对现实世界的独特看法和批评。

新感觉派小说以其对感官和感受的准确描写而闻名,作者试图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人类五官的感觉体验,同时强调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感情。

这种文学风格通过强调人物的感官体验,揭示内心情感和思维活动,以及对环境和现实世界的感知来定义人物形象。

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作家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文学技巧和手法,如意识流、无意识写作、内心独白等等。

意识流是一种将人物内心的思维、情感和感知过程直接呈现出来的手法,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流动性和不连贯性来创造出一种更为真实的叙述形式。

无意识写作则是一种借鉴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创作手法,试图通过笔墨和语言的流动性来呈现人类的无意识思维和情感。

新感觉派小说具有一种挑战传统叙事方式和描写手法的倾向,试图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和情节发展。

作者通过呈现人类内心的思维、感知、情感和未知的一面,使读者有机会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文学感受。

这种体验强调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世界的多变和不可捉摸性。

尽管新感觉派小说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批评,但它对之后的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
风格和写作手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改变了人们对小说写作的认识和期待,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感觉派小说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的名词解释在文学史上,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探索、表现人的内心感受及主观体验为特点。

它与传统的写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更注重情感和意象的表达,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微妙而复杂的感觉的捕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新感觉派小说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流派。

一、新感觉派小说的背景与起源新感觉派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

在那个时代,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变革引发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审视。

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等领域的新理论和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和主观感受,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在此背景下,新感觉派小说应运而生。

二、意象与象征的运用新感觉派小说以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为其独特之处。

它通过巧妙的比喻和隐喻,将物理世界与内心世界相结合,并将普通的日常事物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

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性,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品味作品。

例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其巨著《追忆逝水年华》中,通过对味觉、听觉、视觉和嗅觉等感官的描写,浓缩了主人公的记忆与情感,使读者能够共鸣并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

三、自由与无序的叙事结构与传统的线性故事结构不同,新感觉派小说更倾向于自由与无序的叙事结构。

它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线性叙事打破为碎片化的片段,采用跳跃式和随机式的叙述方式。

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更贴近人类思维的非线性特点,也更好地表现了内心世界的错综复杂。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至灯谜店之窗》就是以这种自由叙事的结构,将主人公的内心思考和感受有机地融入到小说中。

四、情感的直观表达新感觉派小说强调对情感的直观表达。

它试图通过对细微差别和微妙感受的描写,捕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变化,并让读者在那些细节中发现共鸣。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消失的世界》中运用了丰富的情绪描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一、对比分析:京派小说源于北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

京味小说起源于1980年代的北京,是中国新时期的典型创作流派。

2.描述对象:京派小说主要以北方都市社会生活为写作对象,关注社会变迁及人民生活,如《子夜》、《四世同堂》等。

京味小说描述的则是开放后,北京市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普通人为主要创作对象,如《永不消失的电波》、《亦舒系列》等。

3.风格特点:京派小说追求真实主义风格,作品写实且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文笔流畅,注重社会生活的细节描写。

京味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和心理描写,作品充满情愫,语言通俗、生活化,并且多有幽默的元素。

4.主题与价值观:京派小说作品常涉及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家庭制度的衰落、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

作品教育人民要有正确的思想觉悟,追求社会进步。

京味小说作品则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历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生价值,倡导个体的自由和开放。

二、特色分析:1.京派小说的特色:(1)社会关怀:京派小说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实,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人心世态,旨在引起人民的思考和反思。

(2)报告性质:京派小说常常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如《子夜》对封建家庭制度的解构,对人民生活的呈现,以及对新社会建设思想的宣传等。

(3)社会生活描写:京派小说对社会生活的描写非常详实,通过对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出都市社会的独特魅力。

2.京味小说的特色:(1)情感和人性:京味小说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并且刻画出人性的复杂性。

(2)幽默和讽刺:京味小说常常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表达观点,使作品读起来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3)个体和自由:京味小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摘要】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艺术表达上有着独特的特征。

本文通过对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旨在揭示这一文学流派的独特之处。

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是新感觉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作家通过对感官的细致描写来唤起读者的感受。

与此新感觉派小说也强调主观意识的表达,试图呈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对现实的审美化和意象的重要性也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显著特点,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新感觉派小说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文学表达的新领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启示。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艺术特征、感官体验、主观意识、现实审美化、意象、语言运用、影响。

1. 引言1.1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的发展背景主要受到欧洲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各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反传统、反理性的文学潮流,这一潮流被称为“新感觉主义”。

新感觉主义强调感官体验、直觉和情感,试图摆脱现实主义文学的束缚,追求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象。

这种潮流在文学领域表现为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还包括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体验,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价值观念。

新感觉派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表现出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挑战和突破,追求更加个性化、直观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新感觉主义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感觉派小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追求,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

2. 正文2.1 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新感觉派小说在表达感官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方式。

它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锐利的感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常常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上。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 2、穆时英(1912~1940) ,浙江慈溪人, “新感觉派圣手”。 • 第一个短篇集《南北极》(1932年)多写 城乡下层嫉恶如仇、粗豪嗜斗的流氓无产 者。第二个小说集《公墓》(1933年), 多写灯红酒绿的舞厅、夜总会、大旅馆等 都市消费场所。 • 《上海的狐步舞》: 描摹上海这个半殖民 地都市的世态: 黑社会暗杀、后母与儿子 乱伦、富豪嫖娼、婆婆为儿媳妇拉皮 条……展示了都市的没落疯狂。 • “跑马厅屋顶上,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 亮撒开了四蹄。在那片大草地四周泛滥着 光的海浪,罪恶的海浪,慕尔堂浸在黑暗 里,跪着,在替这些下地狱的男女祈祷, 大世界的塔尖拒绝了忏悔,骄傲地瞧着这 位迂牧师,放射着一圈圈地灯光”
• 刘呐鸥(1900—1939),原名刘灿波,台 湾省台南人。《都市风景线》是中国第一 本较多地采用现代派手法创作的小说集。 •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男女主人公从 • 赛马场到吃茶店,再到大街,最后到舞场, 由艳遇到分手,前后三个小时,场景在不 断变换,“故事”还没来得及展开,读者 几乎跟“呆得出神”的男主人公一样还未 明白过来,小说便在女主人公“我还未曾 跟一个gentleman一块儿过过三个钟头以 上”的嘲弄中结束了。 • 《风景》:一对偶遇的男女主人在火车上 相互对视和玩味中产生了性的冲动,那位 本打算去县城陪丈夫度周末的摩登女士竟 然主动邀请陌生的男主人公中途下车,二 人在“直线的邀请”和“直线的从命”中 一拍即合,在美妙的乡间风景中放纵野合。
二、现代派群体的都市文化身份
• 1905年出生于台湾没落地 主家庭的刘呐鸥,1920至 1925年求学于日本,1926 年带着他的创业梦来到上 海,并结识了他的现代派 同人施蛰存、戴望舒、杜 衡、穆时英、叶灵凤、徐 霞村等人。刘呐鸥把上海 作为他事业的“将来的 地”,他在上海搞创作、 办书店、出杂志、拍电影、 做房产,以多元的身份活 跃于“十里洋场”,直到 1940年9月遇刺身亡。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征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征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征导言: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新感觉派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

本文将从新感觉派小说的起源、特征、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文学流派的创作特征。

一、起源:新感觉派小说起源于欧洲,主要在20世纪初兴起。

其诞生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文学界的影响及人类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感觉派小说追求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追求从感官、情感和意识的角度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特征:1. 内心独白的运用:新感觉派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常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受和意识流动。

这种表现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情感的真实性。

2. 感官描述的追求:新感觉派小说通过细致入微的感官描述,展现人物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感受。

对于细节的关注使得作品更具真实感,读者可以通过感官上的体验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3. 梦境与幻觉的运用:新感觉派小说常常运用梦境和幻觉的手法,通过虚构的场景和事件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

梦境和幻觉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具有诗意和哲理性,而且能够探讨人类心灵深处的秘密。

4. 人物心理的揭示:新感觉派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冲突,展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变化和思想动态。

作品 often 通过人物的言辞、行为和内心独白等多个层面来呈现人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三、发展: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为其他文学流派的发展带来了启示。

一方面,它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另一方面,新感觉派小说与其他文学流派融合,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和派别。

同时,它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影响:新感觉派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拓展了人物描写的方式与手法,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其次,新感觉派小说强调对主观内心的描写,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三 新感觉派的艺术探索和特点. 1 都市景观. 2 心理描写 3 表现技巧 A 意识流 蒙太奇 B 开放的叙事结构. C 新奇的语言形式.

《热情之骨》 作者:刘呐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午后的街头是被困静浸透了的,只有秋阳 的金色的鳞光在那树影横斜的铺道上跳跃 着。从泊拉达那斯的疏叶间漏过来的蓝青 色的澄空,掠将颊边过去的和暖的气流, 和这 气流里的不知从何处带来的烂熟的栗 子的甜的芳香,都使者比也尔熏醉在一种 兴奋的快 感中,早把出门时的忧郁赶回家 里去了。他觉得浑身的热力奔流,好象有 什么不意的美 满在前头等着他似的,就把 散步的手杖轻轻地漫拖着走


1929年9月,施蛰存与刘呐鸥、戴望舒、徐霞村 等集结在一起,创办《新文艺》月刊,继续张扬 新感觉派的大旗、宣告了这个流派的诞生。施蛰 存是这个流派成绩最为显著、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是杭州人,早年在中学教书时,著有现实主义 小说《江干集》、《娟子姑娘》、《上元灯》等。 1929年9月,在他创办的《新文艺》上,发表了 《鸠摩罗什》,1932年5月,施蛰存应上海现代 书局之聘,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或介绍 国外的詹姆斯· 乔伊斯、福克纳、横光利一等现代 派作家的作品,从而使新感觉派的小说进入一个 全盛时期。

──你这儿是有香橙花的吗,姑娘? 从花的围墙 中跳起来的是一个花妖似的动人的女儿。 ──你 要香橙花吗,先生?那你不到温室里去是没有的。 一对圆睁睁的眼波,比也尔心头跳了一下。 ── 是的吗?可是诱惑我进来的确是香楼花香呵。 ──啊,先生是不是刚喝过可可?你试闻一闻这 花看哪,可不是仿佛有那种香? 她把一朵从这些 渊明菊,Cineraire的中间拾起来的大轮金盏花拿 到她这买花客的 刮得光滑可爱,刀迹苍然的下颏 去。 比也尔向后稍退,把手杖从腋下拿了下来说,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异同之处及特点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异同之处及特点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异同之处及特点
异同之处
1. 主要创作流派
- 京派小说是指在北京地区产生的一类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
表作品有《红楼梦》等。

- 京味小说是指以北京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京味文化的描绘,展现出真实的北京风情。

2. 描述方式
- 京派小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追求情感细腻,文风
优美。

- 京味小说则着重刻画北京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以生动的语
言和细节描写吸引读者。

3. 叙事时空
- 京派小说的叙事时空多为历史时期,通过对特定时代的重现
来讲述故事。

- 京味小说的叙事时空主要是当代的北京,通过对现实生活中
的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来展现京味。

特点
1. 文化特点
- 京派小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魅力。

- 京味小说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体现
了当代北京文化的多样性。

2. 人物形象
- 京派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深入细致,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

- 京味小说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形象的描绘,
呈现出多样化的人物形象。

3. 价值观念
- 京派小说常常通过对人性的探讨,传达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真
实性。

- 京味小说则常常关注当下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或反思体现出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关注。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作家简介
施蛰存(1905——),生于杭州,8岁时随家迁居松江。 中学毕业后,先入之江大学,1923入上海大学,1926 年秋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同年加入共青团。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秋 后,与刘呐鸥、戴望舒、杜衡等同学创办第一书店、 水沫书店,参编《无轨列车》《新文艺》杂志。1932 年应现代书局之聘,主编《现代》杂志,1935年辞职。 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等任教。 1947年回上海,在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任教。1952年 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
新感觉派作家简介
穆时英(1912——1940),笔名伐扬,浙江慈 溪人,父为银行家。幼年随父来上海,17岁入 光华大学学习。1929年开始在《新文艺》上发 表 作 品 。 1933 年 后 , 担 任 国 民 党 图 书 检 查 官 1934年10月与叶灵凤合编《文艺画报》,又筹 办《文艺月刊》,后到潘公展控制的《晨报》 编副刊《晨曦》。此后离开上海去香港,跟广 州的舞女生活在一起。抗战爆发后回上海, 1940年刘呐鸥被杀后,接替刘担任《文汇报》 社长,1940年被暗杀,年仅28岁。
“我对于你的爱是不变的。这是真实,至少在我心理上是一点没有矛盾 的。你可不用找我来。如果我不愿跟你回去就是找到也没有用的。你如 觉得太便宜了我,法律是你的掌中物,只须几笔便可以永久不见面了。 我的朋友,请你不必用严厉的手续吧,因这完全是出于我的意思,他不 过是我的PEKINESE(小狮狗)罢了。只有这一个恳求。至于我不在中 你的寂寞我早已料到了,这小小的事体在你当然是很容易解决的,可是 当心,容易的往往是非卫生的。所以我已经说好了然来陪你了。然是我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风景》报馆的燃青在火车上遇见一个去丈夫工作所 在地陪丈夫度周末的太太,“自由和大胆”是她的天 性,结果她诱惑他在中途下车,在一家旅馆安置好之 后,带着他到野外的小丘上做爱。

关于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时空观比较

关于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时空观比较

关于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时空观比较
蔡晓楠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2)003
【摘要】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小说流派,深入对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时空观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在一个文学共同体内存在的非主流文学流派小说之间的对峙性和互相穿透性.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蔡晓楠
【作者单位】沈阳体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中日新感觉派小说比较谈 [J], 曲敏
2.《天论》中的荀子时空观研究——兼与《论天》中的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比较[J], 何江新
3.乡村都市与现代都市——老舍与新感觉派小说比较谈 [J], 杨迎平
4.论新感觉派小说时空观的后现代性 [J], 高媛;刘郁琪
5.亚里士多德时空观与牛顿时空观比较 [J], 胡化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九章(京派新感觉派)

第九章(京派新感觉派)

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 少料,占地少,希望他既经济而又不缺少空 气和阳光。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 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 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 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 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 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 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 从文小说习作选 > 代序》,《国闻周报》 1936 年,第 13 卷第 1 期。
⑵ “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汪曾祺语):
淡化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在情绪的处理、语言的 讲究、结构的设置上凸现小说的诗境,使得“内容 是诗的,其文字则要是散文的”。
⑶ 禅宗意识是废名小说审美的一个重要向度 (来自于家乡的禅文化、周作人的影响和自 己的脆弱、敏感的个性) 。 诗与禅相合的境界,强调心灵的“内视”, 通过内心、精神的感受,从而在心中拓开了 一个超现实的、非物质的、广远深邃的、不 可界定的精神世界。 其小说“不为表现乡土生活的贫瘠与悲苦,而是从乡
1、萧乾
著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 《落日》、《灰烬》和长篇小说《梦之谷》等 1、强烈的自叙传色彩 (《篱下》、《矮檐》、 《放逐》、《梦之谷》 ) 2、宗教题材 (强烈的反抗和批判意识 ,《栗 子》集 ) 3、善于用“儿童视角”构架作品 (《蚕》、 《雨夕》、《花子与老黄》、《印子车的命 运》、《邓山东》、《俘虏》等 ) 4、故事性与戏剧性、意味与情致
两个艺术世界 : 染有“文明病”的现代都市 神奇的湘西世界 以乡村的自然健康之美去对抗、疗救都市 的虚伪堕落之丑 “浓浓的地方特色,淡淡的时代投影 在文化边缘的最佳视角对中国文化作广 泛批评,既着眼于湘西又不忘时代的影响。

《新感觉派小说》课件

《新感觉派小说》课件
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电影、音乐等 其他艺术形式,促进了文学与其他艺术的交融与 合作。
文学史上的评价
01
02
03
争议与分歧
新感觉派小说在文学史上 存在争议和分歧,对其艺 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 不一。
肯定与否定
虽然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 和地位在文学史上得到了 一定的肯定,但仍有一些 批评家对其持否定态度。
与海派文学的比较
都市背景
海派文学与新感觉派小说都以都市为背景,但两者对都市的理解和 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商业元素
海派文学较为商业化,注重娱乐性和市场效应,而新感觉派小说则 在商业化的背景下更注重艺术性和实验性。
文化交融
海派文学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表现出中西文化的交融特点,而新感 觉派小说则更注重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创新。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创新 与探索的产物,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 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为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都市文化与现代性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都市文 化对新感觉派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多以都市为背景,反映都市人的 生活状态和心理体验。
代表人物
刘呐鸥
作为新感觉派的先驱,他的作品 如《游戏》等,以其敏锐的感觉 和流畅的文笔,为新感觉派小说
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新感觉派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对于当代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影响。通过研究新感觉派小说 ,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THANKS
感谢观看
综合评价
总体来说,新感觉派小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和贡 献不容忽视。
对后世作家的启示
重视创新与实验
新感觉派小说启示后世作 家要勇于创新和实验,不 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 术形式。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新感觉派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新感觉派
4

从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
列车》开始,到1932年5月施蛰 存主编的《现代》问世,中国 “新感觉派”从酝酿到成熟,逐 渐形成了一个风格独异的小说流 派。其代表作家有穆时英、刘呐 鸥、施蛰存等。
5
2.新感觉派小说产生的渊源

1.地域背景
2.文化条件

3.思潮影响
6
二、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一)刘呐鸥(1905—1940, 新感觉派
三、创作特色
3
第三节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是我国第一个自觉运用 现代派方法的小说流派,又 称为心理分析派或现代派。 盛行于30年代的上海文坛。 该流派人数不多,以刘呐鸥、 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 《无轨列车》《新文艺》 《现代》等杂志为中心。他 们的创作以描写都市生活和 市民心态为主,运用弗洛依 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现代心理 学说,对现代都市社会的各 色人生进行审视观照。
22
2.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1)施蛰存历史题材小说: 《鸠摩罗 什》、 《将军的头》、 《石秀之恋》 等,用精神分析理论来重新解释历史人 物和事件。
第一,将古代人物世俗化。(石秀等) 第二,揭示了古代人物的二重甚至多重人格。 (鸠摩罗什、花惊定将军)

23
(2)施蛰存都市题材小说
A、表现性爱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主题: 《梅雨之夕》、《在巴黎大戏院》、 《春阳》等。 B、表现孤独、异化、生存困境等现代 主义文学主题: 《梅雨之夕》、《名片》、《鸥》等。
9
(1)小说主要内容: A、用“新感觉”描写上海的都市 生活和男女性爱。 当时就有人评价说:“(刘呐鸥) 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殊的 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JAZZ、摩天 楼、色情(狂)、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 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 刀。”——(《文坛消息》,载《新文 艺》2卷1号,1930年3月)

京派与海派的异同

京派与海派的异同

茶与酒——读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有感读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给我最深的印象,如果用王朔的一部的小说名字来形容的话,就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当然这可能也不是很贴切。

这些小说有的描写乡村风情,有的叙述都市生活,有的抒发爱国豪情,有的书写男女爱情。

而我想浅谈一下读完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的体会。

我认为,京派小说温婉而雅,好似小家碧玉,她就像一杯茶,散发着丝丝芳香,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来细细品味;新感觉派小说浓郁新活,好似江湖侠女,她就像一杯酒,烈的让人感觉火辣辣。

它们一个低调一个高调,但是作为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它们所揭示的意义、反应的社会现实是大同小异的,正如茶与酒一样,人们都在喝,都为人们接受,它们的本质作用是一样的,都是被人们作为饮品,调节生活这盘大餐的味道。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等人,其特点是淡薄现实功利文学观,强调文学的独立品格和纯正趣味,寓人生理想于自然、人性、人情美之中,创作风格恬淡沉郁,将古朴情调融入乡野生活的诗意中。

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人物有穆时英、施存蛰等人,其特点是生动地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状态,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都市病态生活与心理,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的契入,运用直觉的、印象式的、蒙太奇等多种艺术手法。

京派小说作家,自称是“乡下人”,他们用饱蘸情感的笔,复活着有关故乡的记忆:大自然怀抱中宁静和谐的生活,善良淳朴的优美人性。

粗糙的灵魂、单纯的情欲,新鲜而奇异。

热烈的放荡,粗俗的撒野,映现出违背文明污染的真情实性。

在敦厚与朴鈉、温和与宽容、青春与衰老中,有哭亦有乐,有血亦有泪,有爱亦有憎,然而并不现出生的黯然与狰狞,有的是生的一份欢喜,一份真诚,一份庄严,一份期待,一份对命运的默默承担,在那些男人和女人、老人与小孩多姿多彩的生命中弥漫开来。

沈从文的《边城》重点表现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唱响了一曲人性和神性的颂歌。

但边城里始终有几丝不和谐的音响在耳边萦绕,比如,翠翠、老大、老二的爱情故事等,都拆解着显文本所彰显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 《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 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 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 等。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 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 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 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 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 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 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习作选集代序》)。[
穆时英的《白金 的女体塑像》、 《公墓》两个集 子里的小说把中 国新感觉派小说 文体推向较高水 平。
施蛰存的《将军的 头》、《梅雨之夕》 两本小说集以出色的 心理分析和对人物的 潜意识的开掘见长。
新感觉派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首先,这些作家大都选取了中国畸形都市社会的
腐朽、空虚和病态的生活为描写对象。 其次,在表现方法上,他们从主观感受和印象的
角度把握现实生活。
再次,他们通过心理分析和潜意识发掘人物。 最后,他们经常使用富有现代感的工业化和城市
话词汇。
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成为中国第 一本使用现代派手法技巧较多的小说集。
废名
萧乾的代表作是《花子 与老黄》、《邓山东》 等,长篇小说有《梦之 谷》。他刻画心理很出 色,笔调流畅,在节制 中流露诗意。
芦焚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后改用笔名师陀。他 的代表作是《果园城记》。
第二节 沈从文及其《边城》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 芸、甲辰、上官碧、璇 若等,乳名茂林。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成功塑造了山地边城保持着忠厚善良、诚挚淳朴
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人物形象。人物都具有东方 理想人格光彩。 《边城》展现了一幅湘西风情民俗的生动画卷。
《边城》具有很多的艺术成就。 首先,人景交融。 其次,将散文笔法和诗歌的抒情方式引入小说。 再次,语言上,口语与古语结合。 最后,风格上于节制中见浓郁,在平淡里显奇崛。
“京派”小说有其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 首先,在题材上,他们有意回避历史的影响,二
描绘更具理想和个人色彩的恒久的生活画面。 其次,在审美上,他们往往把美的理想寄托在过
去。 最后,在文体选择和主题表达上,他们提供了抒
情和讽刺式样。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在文学史上被视 为“京派文学”的鼻祖。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 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 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 (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 散文、诗歌若干。
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 觉派”小说
第一节 “京派”小说创作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 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 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 《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 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 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1928年刘呐鸥创 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 义文学的介绍。
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 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 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 小说流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