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积累并掌握文言知识。
一、作家、作品介绍,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选自他的《昌黎先生集》。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3、唐代古文运动:唐代中叶散文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的骈丽文风,恢复先秦两汉等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为主要内容。韩愈、柳宗元等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经过二百多年,终于恢复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传统,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4、“说”:“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师说》、《马说》、《黄生借书说》等。
5、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经传()贻笑大方()
三、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加点字词,判断句式。
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解..()必有师。师者,所以
惑也。(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
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3、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
【教学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师说》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韩愈
韩愈(768—824),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死后谥“文”,故又称“”,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
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3.了解“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4.解题
①师:
②说:
③师说,
5.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位卑.( ) 近谀.( )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11课《师说》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师说导学案答案
【课前自测】
一、诵读课文,给以下字注音
近谀yú老聃dān 贻笑yí
谄媚chǎn mèi 句读dòu
郯子tán 师襄xiāng 苌弘cháng 六艺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没有必要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校
3.一词多义
(师)
名词,老师;
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动词,学习;
动词,从师
以……为师;
动词拜师
(之)
代词,指代人;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人称代词,他;
指示代词,那些;
人称代词,他们;
人称代词,他们的;
语气副词,表猜想,大概;
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课中探究案】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分析层意:
明确: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师说》教案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也是围绕中心论点之下的第一个分论点。 问题 2:第二段又是如何论述“师道之不传”的呢?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呢? 明确:正反对比的对比论证方法。 问题 3:一共用了几层对比? 明确①第一层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② 第二层对比: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③第三层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 问题 4:正反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运用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通过三组事实论据的纵比、自比、横比,使 论据对比鲜明,让人印象深刻,更具说服力,更好的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 师”的风气,表现了人们不从师学习的不良后果,从而倡导人们从师学习。 这一段主要是在批判不从师学习的风气
教
学
掌握文章行文结构,提取本文论点与论据,学习论证手法,把握作者
重
要表达的观点。
难
点
教 学 方 法 与 教学方式:讲授 探究 问答 实验□ 演示 讨论 其他 工 具
授
课 类
讲授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型
教学步骤设计
步骤时间 主要任务
教师活动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5.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教师〞,说“从师风气〞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XX河阳〔今XX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XX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X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根底,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对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
《师说》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读懂“师道”的内涵,领悟文章情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品味课文饱含感情的语言,感受韩愈针砭时弊、倡导恢复师道尊严的勇气;理解“师道”的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
“所以”“众人”“乃”“嘉”“贻”的意义或用法,“之”在文中作助词“的”、作宾语前置标志、取消句子独立性三种典型用法,以及“师”字的活用。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步骤:
一、初读,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参照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疑难字词相互交流释疑。
2、标注课件展示的“所以”“众人”“乃”“嘉”“贻”等五个字词,准确翻译,掌握其意义或用法;说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三句中“之”字的不同用法;说出“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不耻相师”三句中“师”字的词性并准确翻译。
3、画出每段中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概括各段内容,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二、美读,读明感情。
1、勾画文中“乎”“矣”“嗟乎”“呜呼”“欤”等语气词、感叹词;标注反问句、感叹句、否定句、判断句等句式,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分组朗读,进行比赛,评出优胜组。
3、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向往(古代师风)——叹息(当今风气)——痛心(师道不复)——讽刺(权贵愚昧)——渴望(理想局面)——欣慰(后继有人)。
三、精读,读懂内涵。
《师说》是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专门写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后学的文章,但文章思想深刻,十七岁的李蟠不见得真能领会多少真谛,这显然是韩愈“借题发挥”,向当时的教育现状、师道风气发出挑战的战斗檄文,字里行间既有对恶劣风气的批判;又透出睿智、冷静的思考和合理的建议,虽时隔1200多年,但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师说》这个题目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其实就是《论师道》,所以作者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就是文中多次出现的“师道”的概念,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只有理解了韩愈所主张的“师道”的丰富内涵,我们才能领悟文章思想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课《师说》(1)导学案
《师说》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
其”
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
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
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
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
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
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
《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
2.1 整体分析
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第三个阶段是
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
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
(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的字词句
2、理解本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3、知人论世,了解韩愈其人其文,从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4、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察入微,掌握作者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并进而理解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
5、感受作者“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作文为人思想
6、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文风,还要正直做人
重点:知人论世,理解文中中心论及分论点的内容
难点:绘制文章结构图并说明理由
教法学法:小组挑战法、讨论法、讲解法、图表法、口头作文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采用书法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如果我们从日常书写来看,这五个字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五个繁体字可大有讲究:“天地”两个字要写宽一些,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要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开。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暂且不论“天地君亲”,只“师”的写法,就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师说》
二、检查课前预习,回顾作者文体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孟子云“知人论世”,昨天的作业,是结合学过的内容收集整理“韩愈”和“说”这两个词条,并给韩愈写一段颁奖词,现在,我们就进行现场交流。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
4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从师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重点难点】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内容】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共3篇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散文,它是白居易的一本笔记,记载了他的教育哲学,传达了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认识。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对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精神追求,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天生博识,不如教民;月出于东,不如教民;昆山之玉,不如教民。”这句话传达了教育具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用知识、技能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自由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观察教育的情况,发现许多人都管教学不管兴趣,管书本不管生活。这种教育方式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充实,教学内容不够有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句话说明了,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充
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要注重事业和道德教育
白居易在《师说》中提到,“教育事业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因为任何文明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道德原则之上。没有良好的道德,就无法有真正的文明,无法有真正的教育。”这句话说明了,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科教育,更要注重道德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教育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传承,是教育的长远发展之道。
人教版必修三高一第11课《师说》教案(3课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3.提问:
A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B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总结: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研读第二段,教师讲解,着重讲解重点词语,让同学们标记出来,并引导同学分析结构
1.原文翻译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师说》导学案(含答案)
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师、道、惑、知等重点实词以及之、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背诵全文,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课前案
挖空练习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
【预习案】
一、1、(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探究案】
一、1、学习的人2、用来……的3、谁4、跟从5、那些
6、于
7、句中停顿的语气词
8、以……为师
9、学习
10、因此,无论
二、
三、1、(1)句中“师”的意思是老师,词性是名词,这是“师”本身的词性与意思。(3)句中的“师”意思是学习,词性是动词,这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2)句中的“师”意思是以……为师,词性是动词,这种活用叫名词的意动用法。
四、1、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2、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3、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训练案】1.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2.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3.C(判断句)
第二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
【预习案】
一、句读(dòu)或不(fǒu)焉乐(yuè)师谀(yú)
二、1、流传2、欲:想要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3、超出
4、尚且,还
5、不及
6、更加
7、……的原因
8、糊涂
【探究案】
一、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二、(一)1、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愚人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师说》导学学案(一)
高一语文编写人:赵成审稿人: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经传.()贻.笑大方()
2.注音并组词:
传()乐()徒()贻()
()()()饴()
怡()
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⑤其出人也远矣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
④师说
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吾师道也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惑: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③惑而不从师
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①生乎吾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内容学习:
①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②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
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④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4)熟读第一段。
三.小结
【同步测试】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蟠(fán)句读(dú)针砭时弊(bì)
B.谀(yú)苌弘(chánɡ)六艺经传(zhuàn)
C.郯(tǎn)谄(xiàn)媚不拘于时(jū)
D.聃(dān)严谨(jǐn)以资切磋(chā)
3.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
4.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预习课文2-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