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核舟记》评课稿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核舟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请同学起来扮演,最后介绍船背共写了几个字
课例研究综
这节课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导致学生处于兴奋当耗时比平常课多点,
还有就是学生平常不怎么接触到角色扮演,没有下课让
同学们进行演练,在课堂上就会耗时。下次应该吸取教
训,下课进行排练。通过作业的布置才发现,学生对这
篇课文大致掌握。效果良好。唯一不足就是没让同学课
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对于八年级下的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
能力。借助工具书能基本理解,但对于特殊句式及重点 学生学习能
文言实词及虚词仍需重点强调与识记。对于说明顺序及 力分析
感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难点。仍需系统地进行分析。
说明顺序逻辑与空间比较容易混淆。
文言文不像白话文一样通俗易懂,需要借助工具书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核舟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核舟记》
称
重点: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
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难点:1 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以及抓住细 教材分析
节进行生动描写的特点
2 体会我国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
民族自豪感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2)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说明主体部 教学目标
分的说明顺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
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
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
来进行了解,因此,要留有时间给学生进行预习。才能
《核舟记》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优秀教案
《核舟记》语文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优秀教案《核舟记》教案上海市东格致中学陈莉教学目标: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能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通过文章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通过互助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利用校园教学平台,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存在的疑问发布在网上,并解答他人提出的求助信息。
教学过程:一、由一条网上互助合作学习信息导入:1、大屏幕展示一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发的一条预习求助信息:“核舟这么小,是用什么工具雕的?”2、展示部分回复信息:“无聊,当然是用刀刻的!”“你不会是以为他是用牙啃的吧?师:如果你是这位发出求助信息的同学,你看到这些回复信息,心里会怎么想?3、展示徐寒草同学就微雕工艺特色所作的解答信息。
师:看到这条解答信息,你又会怎么想?小结:徐寒草同学的信息给了陈老师很大的触动。
相比其他信息,他的信息更有价值。
他发现了他人未曾思考过的问题,而且,他的探索给他人提供了帮助,这是一多么有意义的事啊!陈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合作学习时,不妨借鉴徐寒草同学的做法,善于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快乐的,我们的合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默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句。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以下一些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珠可历历数也”,从这句,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看到了什么?(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你能想象作者在点数佛珠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2、最后九个“为”:你能想象作者在点算核舟上的物品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吗?3、“神情与苏黄不属”:作者当时是怎么发现苏黄神情的不同的?发现了之后他会怎么说?4、“若听茶声然”“如有所语”等:我们是否又能想象出他侧耳在核舟边倾听的模样?(所有找出的句子,都应在分析完之后及时朗读,注意读出真情!)小结: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可以从他直抒胸臆的语言中去体会,还可以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想象他当初摩玩不已的情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物品的喜爱。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第一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核舟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正音:罔贻黍糁褶篆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
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四、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1.翻译(方法同上)。
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五、小结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六、情境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七、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1.翻译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八、全文总结九、作业布置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例品评篇《核舟记》教例评析
《核舟记》教例评析48.生动活泼地导读——《核舟记》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特级教师胡明道的一个教例(详见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86年第3期)。
导读的主要内容如下:一、粗读课文,正音上口。
布置学生限时阅读,要求粗略地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参照注释,读顺课文,教师巡视、答疑,出示小黑板(难字正音)。
二、二读课文,激发兴趣。
导读题:1.核舟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奇巧人”?2.文章除了第一段是总的概略介绍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总的介绍?3.第六段中哪一句与“奇巧”人相照应?4.文中哪些段落是具体说明呢?5谁能翻译、讲解第一、六段?三、三读课文,自议自解。
这一遍阅读以2—5段为主。
方法是分组阅读竞赛。
教师安排各组阅读的内容及评分记分的方法。
第一组阅读第2段,要求在讲台上摆好船舱和窗户,写出对联;第二、三组分别阅读第3、4段,要求排雕塑剧,指定一人执导,并指出重点字词。
第四组阅读第5段,要求在小黑板上画出船背题字及篆章。
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讲解或排演,教师当即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形象背诵,注意重点词、句的落实。
四、四读课文,反馈验收。
教师设计了一套竞赛题,组织学生抢答。
抢答的内容主要有:1.为词、句的翻译选正确答案,2.判断对短语、词、句理解的正误,3.又快又准地翻译句子。
五、五读课文,熟读成诵。
组织学生看板书:核舟奇巧船舱篷窗对联船头苏黄佛印船尾楫、炉、壶二舟子船背题名、篆章空间顺序〖JB)|〗技亦灵怪亦哉然后采取“接力”背、“承包”背等各种方法组织背诵。
[评析]导读课是语文阅读教学诸多课型中的一种。
它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师以导为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以读为主,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此教例中,教师“导”的艺术表现在:第一,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五个阅读步骤渐次深入,形成完美的层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二,巧妙安排教学思路,五个阅读步骤是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其内在的思路则为:引导学生感知→扫除“外围”→重点“攻坚”→测试学习效果→巩固教学成果。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两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两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一一、说教材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
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㈠、课前准备: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㈡、教学设想: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一、核舟记概述
《核舟记》是我国明代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核舟上的人物及场景,展现了作者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篇文章以核舟为载体,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富有教育意义。
二、说课目标
1.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学会欣赏和分析散文的艺术特点。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
1.导入:介绍《核舟记》的背景、作者及文章地位。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关注核舟的雕刻技艺和人物形象。
3.解析字词: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分析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5.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分享心得。
6.总结拓展:总结课文要点,联系实际生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比较分析法:对比其他散文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舟记》的独特之处。
五、说课反思与总结
本次说课,旨在通过《核舟记》这一经典散文,让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2021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教案与反思
11 核舟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棋辰学校陈慧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翰皓学校陈阵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棋辰学校陈慧兰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抓住文本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微雕欣赏》视频。
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
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
没关系,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箬.篷(ruò) 石青糁.之(sǎn) 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2)一词多义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④之: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⑤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其人视端容寂(那)(3)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核舟记》评课稿核舟记优质课课件[精选五篇]
《核舟记》评课稿核舟记优质课课件[精选五篇]第一篇:《核舟记》评课稿核舟记优质课课件《核舟记》评课稿核舟记优质课课件新学期第二天,语文组教师听了何xx老师的一节随堂课,课题是文言文章《核舟记》。
一节课下来,感触很多,但从心里一直不停地涌出一个词语“朴素之美”。
美在教师的举手投足。
何老师是今年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但是在课堂上却表现出一种沉着和镇定、毫无遮掩的朴实和朴素。
授课语言规范、简练,轻柔的语音加上温和的眼神,给学生一种很亲近的感觉。
真实而不张扬,一如她的为人品质。
美在教师的教学理念。
现在,我们都大力提倡“学生主体,学习本位”的教学理念,何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正是最大限度地体现着这一理念。
“先学后教”,在学生做了预习之后,再完成教学知识点的落实,所以,整个课堂上,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对文章中生难字的读音的落实,用检测、补充的形式来完成。
其次,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先是小组合作,对预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集中,再进行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的时候,有小组代表同学的试译、有其他同学的补充、有同学们的提问,也有老师的点评。
总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无不渗透着“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
灵活而不花哨,一如她的'为人品质。
美在教师的爱与尊重。
教师只做首席者,不做统治者;只做平易近人的朋友,不做高高在上的指挥官。
这是这节课上,何老师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的极好体现,也是对教育的爱与尊重。
课堂上,她能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给学生快乐与希望,并且,评价真实具体,指向性很明确。
这让孩子们在内心很容易接受她,接受她的课堂。
华东师大教授周彬来学校讲座,曾说过一句话:“课上得好不好,对老师很重要,对学生不重要。
老师对学生好不好,对学生才重要。
”我们在丽舒老师的身上,看到了她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我想,这是她教育工作的一块开门砖。
真诚而不做作,一如她的为人品质。
当然,课堂只有精彩的,没有完美的。
核舟记课堂教学评价设计
核舟记课堂教学评价设计一、引言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因此,设计合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核舟记课堂教学评价设计》为题,从设计理念、评价指标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二、设计理念1. 学生主体性《核舟记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2. 多维度评价本设计采用多维度评价,突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评价方法外,还将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的思考过程、分析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等,全面展现学生的发展情况。
3. 循环性评价评价应具有循环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评价结果应作为进一步教学的依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进步。
同时,评价结果也应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并改进学习方法。
三、评价指标1. 知识的评价知识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练习、小测验和作业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知识掌握的程度、解题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
2. 技能的评价技能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实训、项目作品等形式,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技能的熟练程度、操作的准确性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3. 态度的评价态度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情操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和课后反思等形式,评估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学习态度、责任心和合作意识等方面。
四、实施方法1. 多元化评价方法为了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是一篇科幻小说,是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著,在科幻小说领域具有权威地位。
对于初中学生,阅读这样一篇科幻小说不仅有趣,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本文将对《核舟记》这一篇优秀的教案进行分析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分析《核舟记》这篇文本很长,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而且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科技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内容,教师要提供仔细而系统的教学指导。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翻译词汇由于小说涉及到大量的科技术语,教师需要解释意义,领学生详细学习。
词汇翻译包括对一些重点词汇的解释和例句分析,例如:“动力级”、“阳电子”、“瓦特级”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术语。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科技素养。
(二)分析文本教师利用沙发式的讨论技巧,推动学生一起阅读小说,共同感受细节和身临其境。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对小说的整体内容能够很好的把握。
(三)主题讨论教师将核舟的启示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并让学生就这个主题开展一场津津有味的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们审视主人公的行为,分析故事中的意义,并进行诸如“你会怎么做”之类的互动,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作用。
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培养了同学们创造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一定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科幻小说的精神和知识价值。
二、教学反思对于这种长篇科幻小说,授课的时间需要相对充足,同时,教师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准备教案和辅助材料。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指导,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
此外,教师还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事件的复杂性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因此,教师必须保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互动性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优质文档】核舟记评课稿-范文word版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核舟记评课稿篇一:初中语文说课稿:核舟记《核舟记》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
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
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
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
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Powerpoint演示文稿)(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
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
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第四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艺术特色,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1)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2)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3. 教学难点(1)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2)文中难句的翻译及理解4. 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介绍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核舟的主要内容,标记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交流心得。
(4)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句,阐述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置身于核舟之中,感受其美妙之处,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
二、说课稿1. 说课目标(1)说清楚核舟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说透彻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分析、欣赏。
(3)说明确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 说课重难点(1)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2)文中难句的翻译及理解3. 说课过程(1)说课导入: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介绍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说课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核舟的主要内容,标记生字词。
(3)说课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交流心得。
(4)说课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句,阐述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
(5)说课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置身于核舟之中,感受其美妙之处,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6)说课小结:总结本节课的说课内容,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评职称考评课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核舟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是一篇教读课文,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它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地展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以此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并积累重要文言字词2、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手法4、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启发,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点评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首先是新课导入: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多幅微雕的艺术作品,其中也包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以这篇课文为蓝本所雕刻的核舟。
《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docx
《核舟记》说课稿—获奖作品尊敬的各位委:下午好 !我将从教材、教学重点和学情、教学、教学程、作的布置、板六个方面《核舟》的行明。
第一、教材《核舟》全文 400 多字,却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明性很的文言文。
次清晰、条理清楚。
我理解《核舟》要抓住四个“一”:抓一个 : 奇巧。
以“奇巧” ,一串珠,无是核舟的构思是雕刻技都体出“奇巧”一。
抓一句:因象形,各具情。
句具有括性,在全文具有目的作用 ;抓一个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例,明王叔的雕刻技高超;抓一照:首尾照。
开的“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与尾“而其曾盈寸盖桃核修狭者之”相呼,突出材料之狭小,雕刻者技之奇巧。
第二、教学重点和学情文言文教学要“两手抓”:既抓言,又抓文。
言,即文言、句式,文言感 ; 文,即文章的构和形式。
初二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借助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因此,我摒弃字词串讲,以诵读为切入点,“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及积累常用文言词,领悟文章内容”是教学重点。
学生已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以及理清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教学难点。
第三、说教学设计常规的《核舟记》教学模式是:介绍作家作品— - —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
老师把翻译放在第一位,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整堂课没有学生的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
教学的流程机械、刻板,言与文分离,缺少美感。
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要回归语言、回归文学,我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三个讲究”:1、讲究导入的趣味性。
学生美术作品《大苏泛赤壁》的展示和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知文本的欲望。
2、讲究板书的新颖性。
我的板书将文本内容和文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强调“言、文融合”。
核舟记听课记录及评价
核舟记听课记录及评价哎呀,今天我参加了一节关于《核舟记》的课,真是个奇妙的体验。
老师一开口,大家的注意力就被牢牢吸住了。
说实话,这篇文章的背景故事还真有意思,明朝的文人如何用一只小小的核桃壳打造出一艘“核舟”,简直是神乎其神,简直像是科幻小说一样!老师描述的时候,脸上那种兴奋劲儿,真让人觉得这个核舟仿佛就在眼前漂浮。
课上,老师详细讲解了核舟的结构,什么“舳”、“艏”的,听得我有些云里雾里。
可我发现大家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似乎在幻想着这艘小船在水上轻轻摇曳的模样。
那种栩栩如生的感觉,简直像是在看动画片。
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比划,形象生动得很,像个小孩子一样开心,简直让人忍不住想笑。
想象一下,一个核桃壳能装下多么大的梦想,简直让人觉得无比神奇,谁说小东西就没大作为呢?老师讲起了作者的背景,朱自华,哇,真是个传奇人物啊。
他的那种执着和细腻,真让人感动。
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他的匠心独运,真的是有点儿“工匠精神”了。
老师一说起他的生活,大家都听得入了迷,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那种朴实无华的生活。
哎,生活不就是要这样简单又充实吗?想着想着,我也想试试用核桃壳做点什么,哈哈,虽说我手残,估计做成一堆碎片。
课中穿插的讨论环节,大家也纷纷发言。
有人说,核舟就像我们的人生,虽然小,但也有大大的可能性。
哎,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的共鸣感一下子就来了。
老师还开玩笑说:“别小看这小小的核舟,它可是载着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呢!”当时气氛轻松得很,大家笑得合不拢嘴,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然后,老师也提到文中的意象,像是水、风、舟等等,都是那么生动。
我在心里琢磨,水象征着人生的波折,风则是我们不可控的命运,这些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难怪这篇文章能触动那么多人。
大家都在沉思,空气中似乎弥漫着哲学的气息。
简直让人想在纸上写下一篇“人生感悟”,不过我的字可真不好看,呵呵。
老师总结的时候,用了一句古话,“小舟虽小,风帆却大”,真是说到点子上。
《核舟记》教学评价
全县初中学校青年教师大赛《核舟记》教学评价作者:巴艳萍指导教师:付亚珍单位:烟筒屯中学教学评价: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以后,说明文在中学教材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从而给人知识的文章题材。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对中学生来说,为以后的日程生活都打下实用的基础。
也可以说说明文教学等于常识课。
巴艳萍老师的《核舟记》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切合学生实际,寓教于乐,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符合学生知识现状和接受能力。
教学中巴老师时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
然后让学生分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通过演课本剧,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把握体会核舟制作者精湛的制作技艺。
进而逐步渗透本课时的教学德育目标,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尤其是,学生准备了齐全的道具,制作了精巧的核舟,全心的配合表现。
我感觉效果很好。
本节课巴老师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
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尤其课件的制作,既精美,又实用,使用恰到好处。
巴老师基本功扎实,语言精练准确,逻辑性很强,能用自己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时刻不忘激励学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板书设计既简洁合理,又实用。
当然,巴老师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当堂练习的时间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另外教师的板书功夫还需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核舟记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引:虽然我们不认识王叔远本人,却见识了王叔远这位雕刻者高超的技艺,这不得不提到本文作者魏学洢这位文学奇才。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的?
研学方向:
1.画核舟(做到“部件”齐全,注意细节),并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解说图画;
这些语句不仅使核舟上的两位舟子在读者面前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而且使核舟上的衡木、蒲葵扇等事物在读者面前具体生动。与其说是对核舟人事的说明,不如说是描写。语言看似古朴,实则精彩、生动。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请给下列数词配上相应的量词。
苏黄共阅一手卷
舟尾横卧一楫
又用篆章一
说明:首先,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其次,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如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例句中的“一手卷”;如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篆章一”等。
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只用3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结构பைடு நூலகம்局、用材、雕刻人、总体印象等内容。作者的文字稍不简洁,就不是30来字能够说清的。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本文语言严密生动,请结合以下句子具体分析。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参考: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而且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案与教学反思
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1.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学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生动表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结构模式,突出重点。
3描写入微,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想象神韵毕具。
学情分析优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本文内容,对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现出人物、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等各种造型兴趣极大。
弱势:初读文章感觉描述范围极广、内容较多,与材料的体积很小产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入微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朗读第一、三部分2、揣摩文意,回答问题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2—5)(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2)研读第二段。
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评课稿一、引言《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一个精美的寓言故事为载体,以浩瀚的海洋和小小的舢板来对比,揭示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的责任和担当。
本评课稿将以文本分析、教材理解和教学设计三个部分来评价并分析这篇课文。
二、文本分析1. 课文内容概括《核舟记》讲述了一只小舢板常常为了躲避巨浪而颠簸,虽然在海洋中孤零零地漂泊,但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以小舢板的方式默默地贡献着。
直到有一天,当它意识到自己的救援行动可以拯救更多陷入困境的人时,它再次奋勇地冲向大浪,成功拯救了数十个生命。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来创造奇迹和改变。
2. 课文特点和主题《核舟记》是一篇具有韵律感的寓言故事。
它采用了拗句和平行句的修辞手法,使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海洋的壮阔和小舢板的渺小。
通过对比,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在整体中所扮演的角色。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并把握故事传达的核心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技能。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分析作者的用意和意图。
三、教材理解1. 教材内容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以其独特的寓言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学生将感受到故事中小舢板的勇气和担当,在思考个人责任的同时,也能对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2. 教材价值分析《核舟记》作为一篇有趣且意义深远的寓言故事,具有以下教育价值: *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对比的手法,促使学生思考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 引导关爱自然: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绵绵不绝的海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 鼓励勇气和担当:故事中小舢板在面对巨浪时展现出的勇气和担当,可以激励学生在困境中勇往直前。
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核舟记》的故事内容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评课稿
新学期第二天,语组教师听了何**老师的一节随堂课,课题是言《核舟记》。
一节课下,感触很多,但从心里一直不停地涌出一个词语“朴素之美”。
美在教师的举手投足。
何老师是今年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但是在课堂上却表现出一种沉着和镇定、毫无遮掩的朴实和朴素。
授课语言规范、简练,轻柔的语音加上温和的眼神,给学生一种很亲近的感觉。
真实而不张扬,一如她的为人品质。
美在教师的教学理念。
现在,我们都大力提倡“学生主体,学习本位”的教学理念,何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正是最大限度地体现着这一理念。
“先学后教”,在学生做了预习之后,再完成教学知识点的落实,所以,整个课堂上,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对中生难字的读音的落实,用检测、补充的形式完成。
其次,在翻译的时候,先是小组合作,对预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集中,再进行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的时候,有小组代表同学的试译、有其他同学的补充、有同学们的提问,也有老师的点评。
总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无不渗透着“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
灵活而不花哨,一如她的为人品质。
美在教师的爱与尊重。
教师只做首席者,不做统治者;只做平易近人的朋友,不做高高在上的指挥官。
这是这节课上,何老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的极好体现,也是对教育的爱与尊重。
课堂上,她能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给学生快乐与希望,并且,评价真实具体,指向性很明确。
这让孩子们在内心很容易接受她,接受她的课堂。
华东师大教授周彬学校讲座,曾说过一句话:“课上得好不好,对老师很重要,对学生不重要。
老师对学生好不好,对学生才重要。
”我们在丽舒老师的身上,看到了她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我想,这是她教育工作的一块开门砖。
真诚而不做作,一如她的为人品质。
当然,课堂只有精彩的,没有完美的。
就本节课而言,也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课堂流程很清晰、构思也很巧妙,但要加强技巧的落实。
2、学生展示的面要放大,让多数同学都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才能达到课堂气氛的融洽,所以,预习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3、言的学习中,可以关注“”和“言”的巧妙结合。
4、课堂小结、作业的布置要有呈现。
最后,相信,凭借何老师的勤奋好学、灵动钻研,教坛上,一颗闪亮的新星会闪亮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