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一
宽容播种美丽赏识创造奇迹陈明远
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小丽,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她是个整天头发乱蓬蓬,满身脏兮兮的女孩。她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做作业、书写差、爱乱写乱画等,学习成绩糟糕透了:拼音不会,最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只能考二三十分。刚开始,我是反复批评说教,呕心沥血辅导,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她对这孩子早就不寄希望,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在我心中萌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上次知心姐姐的讲座记录,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啊!”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
小丽,一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却拥有班里孩子少有的闪光点——爱举手回答问题。我紧紧抓住这线曙光,给她机会,让她成为学习的主人。每节课上,都有她第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每个问题里,都留下她自信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把她作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榜样。可是每一次她的回答都与我的提问相隔十万八千里,教室里留下的常常是一片哄堂大笑。慢慢地,慢慢地,这线曙光黯淡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交流孔子是怎样拜师的?问题刚提出,小丽又是第一个举起了手,陆续地一双双小手如小树林挺立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想:如果叫她,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请别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吧。小丽见我没请她,脸上立即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小嘴嘟起来都可以挂油瓶了,还一边说:“总不叫我。”说完,就把头伏在手臂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不得相伴成长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家庭生活的陪伴和教育,成长环境非常艰苦,生活困难,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遭受重大影响。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案例。
小明是一个留守儿童,他的父亲和母亲在他两三岁时离开了家乡到城市里打工。小明被留在了奶奶家中,奶奶60多岁了,
身体状况不好,无法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小明的奶奶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赶路两小时去托儿所接小明,随后去外地打工。小明的奶奶是一个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上搬砖,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十几个小时。到晚上十点多回到家,已经又累又困,却还要给小明做饭、洗澡、照顾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疲劳过度,奶奶已经生病多次,却没有钱去医院治疗。小明的父母打工的城市离家很远,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更多的时间只能通过电话和视频与小明交流。由于时间的缺乏,无法亲眼看到小明长大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小明心中的巨大遗憾。
小明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他的成绩总是在班上的倒数前列。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无心学习的孩子,经常缺席也不好好完成作业。在学校里,小明经常感到孤单和无助,他看着其他同学与父母交流时的笑脸,心里非常羡慕。他曾经向奶奶诉说过自己的苦楚,奶奶也一直在鼓励他,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尽管如此,小明还是感到自己无法融入到学校和家庭中。他常常在寒冷的冬夜里独自哭泣,渴望父母能够回家陪伴自己,安
慰自己。小明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容易发脾气,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和人交流。
小明的案例充分展现了留守儿童面临的苦难。他们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生活状况困苦,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儿童成长环境。这不仅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还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实现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湾龙乡中心校四年二班王玉玲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然而,随着农村父母的外出务工,留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少母亲的关爱,父亲的呵护。这些孩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他们或性格孤僻、或桀骜不羁.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教育呢?我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结合真实的案例作了如下探索:
一、学生情况:
姓名:马佳鑫
性别:女
年龄:10岁
目前就读于湾龙乡中心校四年二班
二、案例分析
小姑娘是个降级学生,在一年级时,上课经常向外凝视,好像在期盼什么。作业不动脑,有时家庭作业抄袭同学的.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流。记得我在一年级刚刚接这个班时,这个小姑娘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她比其他孩子都大一岁,也就高一些,所以坐在教室的后面,总是不声不响。远离我的视线,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爸爸、妈妈的名字和电话号时,该她了,她站在那里却哭了起来,我急忙走过去我帮她擦去泪水,揽在怀里问她:“孩子,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啊?是你忘
记了吗?不要紧,今天回家问一问,明天再告诉老师吧!”出乎我的意料,孩子趴在我耳边悄悄地说:“老师,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和我在一起!”“啊?”我惊讶的叫了起来,心想:好可怜的孩子啊!“那你和谁生活在一起呢?”我接着问道。“和姥姥。”她仍然在擦拭着眼泪。
于是,我开始关注她了,同时也在计划着如何改变她的心态,但更多的是在过多的给她关爱的同时,要教会她如何自理和自立。更要知道感恩姥姥。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感人故事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感人故事
一位乡村留守儿童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乡村,生活着一位名叫小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城市里务工,小明和他的两个姐姐只能留在乡村的爷爷奶奶身边。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小明却展现了非凡的求知欲望和坚毅的精神。
由于乡村的学校资源有限,小明就读的学校只有简陋的教室和有限的教学设备。然而,小明并没有被这些所限制住他的学习激情。每天,小明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并提前帮助老师准备教室。
小明的一位老师,李老师,发现了小明的潜力和才华。尽管教学条件有限,李
老师决心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她为小明提供了额外的学习资料,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小明也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每天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他通过大量阅读,虽然只有一本破旧的课外读物,但小明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本知识,还开始自学其他学科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他从班里的末尾名次一跃而上,
成为全班的佼佼者。无论是数学、科学还是语文,小明都能轻松驾驭,并且经常参加学校各种竞赛,屡次获得荣誉。
小明的优秀表现和奋斗精神在乡村里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赞扬他的努力,并
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下,小明更加坚定了追求知识的决心。
最终,小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城市里一所知名的高中。他的父母对他的
成就感到无比骄傲,同时也为自己未能陪伴在他身边而感到愧疚。
小明在城市里继续努力学习,并成为一名成功的大学生。同时,他也始终怀抱着感恩和奉献的精神,回乡帮助其他的留守儿童。他为乡村建设了图书室,并组织各类学习辅导活动,帮助更多的孩子追求教育梦想。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随着教育的普及,农村的教育越来越好,可是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 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以我们所带的学生为例,班内共有学生33名,其中父母在外地的就占了75﹪。他们多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平时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的问题。如下面几个学生:
白叶群:一个很时髦的女孩,平时穿着很漂亮的衣服,可上课总爱迟到,而且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平时做事也是丢三落四的。后来我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离异,爸爸又不在家,常年在外打工,现在是跟伯母伯父一起生活,而两个监护人又不怎么管她,所以她经常都是自己管自己,小孩小,怎么能管得住自己呢,肯定是一回家就只顾着玩了。
邹代武: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专门去欺负同学,以打哭同学为一件乐事,通过家访了解到他的父母都不在家,只跟爷爷一起生活,而且爷爷经常使用暴力教育他,因此他也学会了用暴力手段欺负其他同学。
白召凡:之前是一个班里的优秀生,可自从上了二年级以后就很懒写作业,所以成绩也一落千丈,后来通过家访了解到,该生的父母也不在家,只和爷爷一起在家。无人督促,再加上懒惰的个性,使他的学习一落千丈,并且养成撒谎
的坏习惯,经常向家里的人要钱说买资料,其实是拿钱去买零食了。老师专门辅导他写作业,速度就很慢,而且态度很强硬,随便应付。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留在老家由亲戚或祖辈照顾的一类特
殊群体。他们通常面临着家庭关爱不足、心理压力大、学业成绩不稳定等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问题所在。
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在老家和奶奶一起
生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关爱,经常感到孤独和失落。在学校,他成绩时好时坏,缺乏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支持,导致学业成绩不佳。在心理上,小明也存在焦虑和自卑的问题,他常常感到自己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差距,缺乏自信心,甚至出现了抑郁情绪。
另一个案例是小红,她的父母也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在奶奶家。小红的奶奶年
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无法给予小红足够的照顾和关爱。小红经常需要独自照顾奶奶,生活压力较大。在学校,小红也面临着学习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导致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欠缺,甚至出现了逃课和早恋等问题。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他们缺乏家庭关爱和指导,导
致心理和学业上的问题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
首先,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关注,建立起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供心理辅导和学习指导。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扶持和帮助。同时,父母也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长期的外出务工,多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只有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才能为农村长期的稳定与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刘俊熙
性别:男年龄:十岁班级:三年级二班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不认真。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自制力差,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刘俊熙同学今年十岁了。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刘俊熙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
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长期不在家,留守在农村或城市的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多
挑战。下面是一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案例。
小明是一名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但由于祖父母年纪大,无法给予他充分的
关爱和教育。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在学校也经常与同学发生
冲突。
为了解决小明的教育问题,学校与社区合作,组织父母陪读活动。学校安排了每月一次的家长会,邀请父母回家与孩子共度时间。在会上,学校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辅导资料,帮助父母更好地辅导小明。
同时,学校还与社区协商成立了一个资源库,提供志愿者辅导小明和
其他留守儿童的学习。
小明的父母参加了每次的家长会,并在每次会议结束后与小明沟通,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们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每周请一
位志愿者辅导小明的学习。这位志愿者是一名大学生,与小明建立了
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解答问题、完成作业。
在家庭教育方面,小明的父母也积极参与。他们与小明制定了每
天的作息时间表,对他的学习进行日常督促。他们定期给小明寄送信件,表达对他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他们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小
明保持良好的沟通,听取他的心声和困惑,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
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帮助以及父母的积极参与,小明的学习和行为
有了明显的改善。他的成绩逐渐提高,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他在与志愿者的互动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小明的家庭教育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展示了留守儿童如何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获得良好教育。
幼儿园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
幼儿园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
我国幼儿园作为普惠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将以四个典型案例,探讨幼儿园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案例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其父母外出务工,在家照顾孩子的就成了留守儿童。而这些孩子大多生长在贫困的家庭,无法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因此,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始通过设立幼儿园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以江西省某农村为例,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联合成立了一所幼儿园,面向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服务。该幼儿园设有班主任、保育员、教师等职业人员,采用国家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提供婴幼儿护理、儿童健康保健、早期教育等全方位教育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案例二:缓解城市家长“三点一线”问题
城市家长“三点一线”问题指的是,由于工作繁忙,家长无法照顾孩子,只能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只有晚上下班才能接回来。这种现象在大城市特别普遍,在解决此类问题上,大城市的幼儿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北京市为例,市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公司内或周边建立幼
儿园,解决企业职工的“三点一线”问题。这些幼儿园同样面向企业职工,提供全日制的托管服务。这种方式缓解了城市家长的烦恼,同时也减轻了企业职工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幼儿园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案例三:帮助单亲家庭抚养子女
单亲家庭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素质往往比较脆弱,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幼儿园在提供照顾儿童方面,对单亲家庭提供的帮助更具有针对性。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因无人照料而长期留在家
乡的未成年人。他们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属照料,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中国农村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备受关注。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
小明,14岁,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小明的父母外出务工,他和弟弟由年迈的外婆照顾。外婆身体不好,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小明长期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怀,性格内向,成绩下滑,情绪不稳定,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小芳,12岁,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小芳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弟弟由奶奶照顾。由于奶奶年纪大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差,小芳经常感到饥饿和寒冷。她渴望父母的关爱,但只能通过电话和偶尔的回家探望来缓解思念之情。小芳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缺乏自信和动力。
这些典型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学习成绩下滑,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和社交能力。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
供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最后,父母也应该尽量减少外出务工时间,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远离家乡,在家乡外的城市打工,只能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料,长期处于缺乏亲子陪伴和健康教育的状态下。为了关心和关爱这些留守儿童,社会各界开展了一系列的关爱行动。下面我就以一个典型案例来介绍一个家庭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的经历。
小明(化名)是一个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小明现在正上小学三年级,平时他一个人在家自己做饭、洗衣服。他每天都过着孤单的生活,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呵护。
幸运的是,小明家所在的社区开展了一项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该社区组织了一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每天晚上都会有志愿者轮流到小明家去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志愿者们帮助小明做饭、洗衣服,并且还帮他完成作业。每天晚上,志愿者们还与小明一起玩游戏、聊天,为他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除了日常的关心,志愿者团队还为小明参与了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组织小明参加社区的绘画班,培养小明的艺术兴趣和才能,让他可以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乐趣。此外,志愿者们还为小明开设了学习俱乐部,每周定期组织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学习知识,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能力。
通过社区志愿者团队的关爱和照顾,小明逐渐从一个孤独而自卑的留守儿童变得开朗自信。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志愿者们的陪伴让他感到温暖和关爱,让他更加有信心面对生活的困难。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关爱留守儿童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社区和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给了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让他们在孤独中找到了依靠和希望。这种关爱行动不仅改善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温暖和快乐。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典型案例
一、案例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守在农村家中的未成年人。他们通常由年迈的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临着心理、生活、教育等方面的挑战。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许多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二、关爱服务内容
1. 精准识别:通过村级干部、村民委员会、学校等途径,对留守儿童进行精准识别,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包括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学业情况等。
2. 心理关爱: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交流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建立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3. 生活保障:提供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
4. 教育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补习班、兴趣班等课外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5. 社交关系: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典型案例介绍
湖南省某县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是一项成功的典型案例。该项目由县政府主导,在各级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
了明显的成效。
四、项目成效
1. 精准识别: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对当地留守儿童进行了
全面的调查和识别,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2. 心理关爱: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交流中心,安排专业心理交流师
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3. 生活保障:组织爱心人士捐赠物资,向留守儿童提供食品、衣物
等必需品,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4. 教育支持:设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基金,资助留守儿童参加补习班、兴趣班等课外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刘康是班里一个有名的“另类学生”,父母在外打工,他大部分时间是和爷爷在一起的,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爷爷年纪较大,忙于家务,对他疏于管理,导致该生学习习惯差,自制能力也不如人意,常常无缘无故地欺负其他同学。二年级时在一次集体劳动中与其他同学发生争执,竟将同学的手划破,缝了好几针,在同学和老师中引起了喧然大波。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成了老师和同学一致公认的“另类学生”,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
八年级分班以后,他成了我班的一员,为了促其上进,我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鼓励他。去年期中考试,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我的提议下,同学们把“进步生”的称号给了他,第一次拿到奖状,他不禁喜形于色,作为班主任,我也暗暗替他感到高兴,心想:这下他肯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哪知这学期,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屡次欺负其他同学,作业马虎,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几经教育不见成效,我十分苦恼却又束手无策,渐渐地对他失去了信心……奇怪的是,这段时间他却大有长进,不但作业一丝不苟,而且上课积极举手,碰到不懂的问题还经常向我请教,这种变化令我欣喜万分,又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哪一个教育环节激发了他的上进心,
一次和任教数学的朱老师谈到了他,朱老师向我讲述了一件事:前段时间,由于家长再三反映他欺负同桌,我一气之下,把他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的那张课桌上,朱老师知道后说:“我要看刘康能不能改,如果能改的话就让他坐到前面来……”就是这句话,让他对朱老师信赖万分,经常向朱老师请教问题,有时还和朱老师聊聊天,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亲其师,信其道”,渐渐地,他的数学作业也工整多了,数学课表现也积极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湾龙乡中心校四年二班王玉玲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就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然而,随着农村父母的外出务工,留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少母亲的关爱,父亲的呵护。这些孩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她们或性格孤僻、或桀骜不羁。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教育呢?我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结合真实的案例作了如下探索:
一、学生情况:
姓名:马佳鑫
性别:女
年龄:10岁
目前就读于湾龙乡中心校四年二班
二、案例分析
小姑娘就是个降级学生,在一年级时,上课经常向外凝视,好像在期盼什么。作业不动脑,有时家庭作业抄袭同学的。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流。记得我在一年级刚刚接这个班时,这个小姑娘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她比其她孩子都大一岁,也就高一些,所以坐在教室的后面,总就是不声不响。远离我的视线,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爸爸、妈妈的名字与电话号时,该她了,她站在那里却哭了起来,我急忙走过去我帮她擦去泪水,揽在怀里问她:“孩子,您怎么了,为什么哭啊?就是您忘记了不?
不要紧,今天回家问一问,明天再告诉老师吧!”出乎我的意料,孩子趴在我耳边悄悄地说:“老师,我爸爸与妈妈离婚了,她们都不与我在一起!”“啊?”我惊讶的叫了起来,心想:好可怜的孩子啊!“那您与谁生活在一起呢?”我接着问道。“与姥姥。”她仍然在擦拭着眼泪。
于就是,我开始关注她了,同时也在计划着如何改变她的心态,但更多的就是在过多的给她关爱的同时,要教会她如何自理与自立。更要知道感恩姥姥。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因各种原因无法随父母外出,而长期
留在农村老家的儿童。他们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父母很少能够回家看望。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情感需求与其他儿童有很大差异,他们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困境和挑战。
小明是一个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他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和弟弟留在农村老
家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年事已高,无法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小明和弟弟经常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较差状态,也缺乏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在心理上,小明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情绪不稳定,经常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小红是另一个留守儿童的案例。她的父母在外地务工,她和哥哥由外婆照顾。
由于外婆年事已高,家里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小红经常感到饥饿和冷。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红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她的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缺乏自信心和动力。在心理上,小红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她也经常因为生活的困难而感到沮丧和绝望。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生活环境和条件相对艰苦,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
和教育体系,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其次,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最后,家庭成员也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尽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广西合山市上塘小学农志娥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研究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黄某,男,12岁,父母离异后另组家庭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研究,由姥姥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研究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短少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躲避,参与意识淡薄。仿佛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不妨事,躲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
1、长辈关心不当。姥姥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凡事都迁就着孩子,导致黄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黄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向不理想,平常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懒惰和不自,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
例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湾龙乡中心校四年二班王玉玲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然而,随着农村父母的外出务工,留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少母亲的关爱,父亲的呵护。这些孩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他们或性格孤僻、或桀骜不羁。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教育呢我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结合真实的案例作了如下探索:
一、学生情况:
姓名:马佳鑫
性别:女
年龄:10岁
目前就读于湾龙乡中心校四年二班
二、案例分析
小姑娘是个降级学生,在一年级时,上课经常向外凝视,好像在期盼什么。作业不动脑,有时家庭作业抄袭同学的。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流。记得我在一年级刚刚接这个班时,这个小姑娘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她比其他孩子都大一岁,也就高一些,所以坐在教室的后面,总是不声不响。远离我的视线,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爸爸、妈妈的名字和电话号时,该她了,她站在那里却哭了起来,我急忙走过去我帮她擦去泪水,揽在怀里问她:“孩子,你怎么了,为
什么哭啊是你忘记了吗不要紧,今天回家问一问,明天再告诉老师吧!”出乎我的意料,孩子趴在我耳边悄悄地说:“老师,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和我在一起!”“啊”我惊讶的叫了起来,心想:好可怜的孩子啊!“那你和谁生活在一起呢”我接着问道。“和姥姥。”她仍然在擦拭着眼泪。
于是,我开始关注她了,同时也在计划着如何改变她的心态,但更多的是在过多的给她关爱的同时,要教会她如何自理和自立。更要知道感恩姥姥。
三、案例对策
(一)观察、沟通、了解。
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孩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她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面对这种情况,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打电话和她姥姥沟通。姥姥由于年龄大,身体状况不好,生活来源有限,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据姥姥讲:“孩子的父亲自从离婚后,就没有给孩子一分钱,孩子的母亲在外地打工,一年能回来一两次。”孩子缺少的何止是亲情,同时也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诸多缺欠。
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在了解之后,我对马佳鑫的姥姥提出了几点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她接受正确的批评,认识到错误,鼓励她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她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她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要让她母亲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她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她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二)接近、信任、爱抚
经过细心观察,多次沟通、了解之后,我便主动接近这个白皙、干净的小姑娘,课间不回办公室,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聊天,唠家常,同时用信任的目光关注她,时常问她冷不冷,需要什么,她总是摇头,一直以来,生活用品我会主动的,无声无息的为他准备好,她总会感激的向我笑一笑。讲课的时候,会用探寻的眼神回望她,直到她懂了为止。
一年级上学期,由于刚刚学习拼音,孩子们不识多少字,为了改变孩子的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我到书店自费为他们买了一些书籍。其中有一本是《爱的教育》,每天利用午休的时间,给他们读一段。绘声绘色的朗读,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沉浸在其中。时常忘记了上课、下课的时间。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杜绝了乱打乱闹的现象,免除了安全隐患。
到了一年级的下学期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再也不抄袭了,期末取得了100分。开学的第一天,她和几个同学就在黑板上画了一朵大红花,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我看到后眼睛湿润了。孩子的明显进步,让我欣喜若狂,真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她随即被当选为班长,每天早上,我坐车到校,她已经站在讲台前,大声领读黑板上第一天学习的词语了。班级各处摆放整齐,玻璃脏了,有人擦,教室的地面再也不用老师亲自去拖了。家庭作业也有组织的检查了。老师不在的时候,仍然井井有条、鸦雀无声。姥姥也经常反应她在家里越来越懂事了,能主动帮助姥姥洗碗筷了。我会心地笑了。
二年级上学期,由于她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光荣的被评为梅河口市优秀班级。她也被评为优秀班级干部。
人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随着和煦的春风,今年三月,一项社会个人爱心捐赠活动,荣幸地光临了我的班级,同时也光临了这个小姑娘。
开学初,我们班迎来了两名新同学,其中的一位罗明娜同学是她爷爷、奶奶的老板送来的。我有幸结识了这位善良、和蔼的王心敏大姐!在过后的了解、相处中,知道了她的工作、家庭及为人处事。她向我求一件事:就是帮助她寻找一位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孩子,来做为捐助对象。我欣然答应,并承诺我们会共同努力。
三月20日早上,心敏大姐出门办事刚刚回来,就来学校找到我,问及寻找捐助对象的事落实得怎么样并询问:“一个孩子一年大约要多少钱的花费”我推算车费和饭费大约要一千元左右。她顺兜慷慨拿出1200元钱,我真的很感动。随后,我召开了班会,讨论了每个人的家庭生活情况,大家一直推选中队长马佳鑫合乎捐助对象的要求。孩子们都清楚马佳鑫的生活困境和个人变化。这无疑不是又给她一次继续努力的希望吗
捐助对象定下来之后,我又急忙上报校领导,校领导感动之余表示要召见捐助人及家长。我又随后打电话给心敏大姐,她婉言谢绝了感谢。并说:“这只是出了一点点微薄之力。何须表扬。那样就会失去意义的!”我无话可说,只能替孩子及孩子的家长祝福!今生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心人,是她们的福分!希望马佳鑫同学能够珍惜这次机会,把爱心化作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关心你的人,回报社会。
这一举动,让我看到了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爱心、关心、责任心。我相信:只要人人都伸出一双援助的手、献出一点点爱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