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楚辞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屈原》的基本内容和主旨2.理解《屈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正确运用汉字和词语,特别是意境深远的语言表示方式二、教学重难点1. 《屈原》的基本内容与主旨2. 《屈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3. 意境深远的语言表示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1)用多媒体展示《屈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屈原的威严和不屈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整体阅读《屈原》初步了解《屈原》的主要内容。

可分为三部分:(1)《离骚》描述了屈原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状态。

(2)《天问》通过问天地,揭示了屈原痛苦失意的心情,并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无限怀念和思念。

(3)《九歌》以华丽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美好而深情的画卷,表达了对雄浑大气、温馨浪漫、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生命韵味的热爱和崇敬。

3.细读《离骚》(1)理解“离骚”之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骚”并进行解释。

(2)分析《离骚》的内容和主旨通过细节描写和富有情感的叙述,学生应能够把握《离骚》中描绘的“离愁别绪”、“感国忧民”等主题,理解“忧民、爱国、执着不捷”的精神。

(3)体会《离骚》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旋律性极强的韵文,以生动的形象深入人心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代汉文化优秀的意象表现手法。

4.阅读《天问》(1)学生根据自己对《天问》的理解,独立或小组写一篇文章。

(2)让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写作和感想,并进行互动交流。

5.阅读《九歌》(1)了解《九歌》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知识。

(2)分析《九歌》的诗意表现手法,领悟《九歌》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方法。

(3)体验《九歌》的意境与美感,鲜明的情感和深远的人生哲思。

可以设立“九歌写作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可采用美术、音乐、诗歌等方式表现对《九歌》的理解与感悟。

6.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心得,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初中语文屈原教案

初中语文屈原教案

初中语文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屈原的词句,感受其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抱负。

3. 学习屈原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 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风格。

2. 分析屈原词句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抱负。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词句中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屈原的事迹中提炼出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有关屈原的资料,准备相关讲解内容。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离骚》课文,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屈原》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咆哮”、“诡谲”、“瘦削”等,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情感和思想。

3.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屈原的品德和信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

2. 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屈原与楚辞教案

屈原与楚辞教案

屈原与楚辞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屈原的生平和作品2、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3、屈原的爱国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2、《离骚》艺术成就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8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本节讲授楚辞含义、结集及楚辞产生的原因一、楚辞的含义“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一,诗体。

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

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

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二、《楚辞》的结集《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一、先秦离骚第一屈原九辩第二宋玉纂辑者可能是宋玉。

此为《楚辞》雏形。

二、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

增辑作品七篇:九歌第三屈原天问第四屈原九章第五屈原远游第六屈原卜居第七屈原渔父第八屈原招隐士第九淮南小山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

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三、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招魂第十宋玉九怀第十一王褒七谏第十二东方朔九叹第十三刘向增辑者为刘向。

四、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哀时命第十四严忌惜誓第十五贾谊大招第十六屈原或景差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

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五、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九思第十七王逸增辑者为王逸。

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屈原》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屈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屈原》的作者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目。

2. 《屈原》的创作背景《屈原》是屈原在楚国官职遭到诬陷后,心怀国家忧患时所写的一系列作品,主要描写了他所见所思的楚国政治和社会现象。

3. 《屈原》的文学价值《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该作品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被广泛传颂于世。

4. 《屈原》的内容和主题《屈原》包含了《离骚》、《天问》、《招魂》等篇章。

《离骚》是《屈原》的核心篇章,描述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忧虑与不满,同时展示了他对自然、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等内容,向学生介绍《屈原》的基本信息。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相关章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术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深入探究《屈原》的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对《屈原》的理解和思考的讨论,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分: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学术研究水平。

3. 学习笔记评价:通过查阅学生的学习笔记,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有关《屈原》的文学选集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屈原(节选)》郭沫若 初中语文课教案

《屈原(节选)》郭沫若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屈原与楚辞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理解《屈原》(郭沫若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分析楚辞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和楚辞的背景。

《屈原》(郭沫若著)的主要内容。

楚辞的文学价值。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楚辞的文学特点和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材准备:《屈原》(郭沫若著)的节选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PPT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楚辞的图片,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以及楚辞的背景。

第二步:了解屈原和楚辞(15分钟)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楚辞的历史背景。

简要介绍本节课要解读的《屈原》(郭沫若著)的内容。

第三步:阅读和分析文本(20分钟)分段阅读并解释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楚辞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重要情节和主题,包括楚辞中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第二课时第四步:角色扮演与讨论(20分钟)分配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重新演绎文本中的场景和对话。

在角色扮演后,展开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对楚辞的理解。

第五步:主题和文学价值(20分钟)讨论楚辞中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楚辞的文学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楚辞的文学特点和屈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楚辞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楚辞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分享或创作比赛,以展示他们的文学才华。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屈原和楚辞,深入分析楚辞的情感和文学价值,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第五讲屈原与楚辞•学习要点:•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课后习题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体的产生•首先,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 楚地民间“巫歌”, 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战国之世, ¡­¡­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 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 相率仿效, 以原楚产, 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二)楚辞的涵义•1.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 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3.“楚辞”是一部书名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三)楚辞的特点•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 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 形成唱叹。

感情奔放, 想象力丰富, 文采华美, 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六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离骚》五言或六言:•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四言句: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 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一)生平屈原(前340?—278?), 名平, 楚国贵族。

博闻强志, 娴于辞令。

屈原与楚辞 教案

屈原与楚辞 教案

屈原与楚辞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离骚》、《天问》等代表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3.了解楚辞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4.学会欣赏楚辞中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1.屈原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2.楚辞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过程。

Ⅰ、导入环节。

1.师生互动,调查学生是否知道《离骚》和楚辞,对其有什么了解。

2.通过课前准备,了解屈原的生平经历,介绍文学史中屈原的地位和《离骚》的价值,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楚辞。

Ⅱ、基础知识讲解。

1.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3.楚辞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Ⅲ、阅读教学。

1.阅读《离骚》、《天问》等代表作品,理解其内容和意义,感受其语言和艺术特色。

2.阅读其他楚辞代表作品,了解楚辞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Ⅳ、欣赏教学。

1.欣赏屈原和楚辞中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倾听其音乐之美,领悟其艺术之道。

2.通过音乐之美和艺术之道,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文艺爱好者。

Ⅴ、学生自主表达。

1.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楚辞诗歌,进行口头朗诵和解读。

2.学生还可以写一篇自己的文学感悟,表达对屈原和楚辞的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讲解屈原和楚辞的生平、作品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全面了解。

2.阅读法和欣赏法,通过阅读《离骚》、《天问》等代表作品,欣赏楚辞中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深入感受屈原和楚辞的魅力。

3.交流法,通过学生的自主表达,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文学感受。

五、板书设计。

1.屈原与楚辞。

2.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3.楚辞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六、作业设计。

1.背诵《离骚》或其他楚辞诗歌。

2.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屈原和楚辞的感受。

七、教学反思。

通过讲解、阅读、欣赏和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入感受屈原和楚辞的文化价值,增强学生文学修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力。

同时,学生的自主表达和互动交流,也有助于激发文学兴趣和文学热情,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屈原楚辞音乐教案

屈原楚辞音乐教案

屈原楚辞音乐教案教案标题:《屈原楚辞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屈原、楚辞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掌握屈原楚辞的基本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屈原和楚辞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或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音乐的基本概念。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楚辞的背景,强调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解释楚辞的音乐特点,如抒情性、节奏感和旋律特点等;3. 分析楚辞的表现形式,如辞章、赋诗、吟咏等。

三、音乐欣赏(20分钟)1. 播放屈原楚辞的经典音乐作品,如《离骚》、《天问》等;2. 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中的抒情性、节奏感和旋律特点;3. 分析音乐中的表达手法,如音乐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

四、实践活动(3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选或指定一首楚辞进行音乐创作;2. 引导学生根据楚辞的主题和情感创作曲调、旋律和歌词;3. 学生进行创作展示,分享彼此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改进。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2. 总结楚辞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3. 提醒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和音乐。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屈原和楚辞的相关图片或视频;2. 音乐欣赏资源:屈原楚辞的经典音乐作品;3. 创作活动资源:音乐创作的乐器、纸笔等。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屈原、楚辞和音乐的理解程度;2. 学生的音乐创作作品和表现;3.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屈原和楚辞的其他作品;2.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或展览,展示他们的音乐创作成果;3.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楚辞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关联,如历史、文学等。

教案撰写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屈原与楚辞》授课讲义(pdf版)

《屈原与楚辞》授课讲义(pdf版)

《屈原与楚辞》授课讲义王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理清楚文化与楚辞之间的关系;掌握屈原楚辞代表篇目的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色;思考屈原的死因和意义;归纳屈原及其辞赋给后世的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理解并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悟屈原的人格情操对后世文人的感染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楚文化与楚辞之间的关系;2、理解《离骚》中比喻的意象。

3、比较楚辞和《诗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诵结合。

导入: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楚地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文化灿烂,艺术华美。

楚俗好巫鬼,重祭祀。

楚人情感强烈活跃,性格桀骜不驯,与中原温柔敦厚的中庸风格迥异。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按照地域文学的理论,一个与北方《诗经》明显不同、但同样优秀的文学体式——“楚辞”诞生了。

楚辞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史的源头。

授新课:一、楚辞概说(一)楚文化与楚辞。

据历史记载,楚是春秋战国时拥有黄金很多的国家。

从近年地下考古发掘来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

至于楚地漆器、丝织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无法比拟的。

屈原《招魂》中描绘楚国宫廷内极其奢华的享乐景象,当然也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样因为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驯,仍是举世闻名。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促进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不同于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中原,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

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楚辞教案设计初中

楚辞教案设计初中

楚辞教案设计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楚辞《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屈原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离骚》。

(3)学会分析楚辞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比较阅读,将《离骚》与其他楚辞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离骚》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欣赏楚辞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楚辞《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教学难点:(1)楚辞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典故的理解。

(2)楚辞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及楚辞的背景知识。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楚辞吗?楚辞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楚辞的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离骚》中的生僻词语、典故。

(2)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离骚》。

(2)鼓励学生背诵《离骚》,感受楚辞之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楚辞《离骚》的艺术特色及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7. 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离骚》。

(2)撰写《离骚》学习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离骚》。

对于楚辞中的生僻词语、典故,要适当讲解,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欣赏楚辞之美的同时,感受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屈原楚辞哲理与美学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楚辞哲理与美学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楚辞哲理与美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及楚辞的背景和特点,理解楚辞的哲理与美学意义。

2. 分析楚辞诗歌中的表达手法和意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哲理与美学元素创作自己的作品。

教学准备:1. 屈原及楚辞相关资料和分析。

2. 多媒体设备和课件。

3. 针对楚辞的选段和相关的解读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楚辞的相关音乐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1. 屈原及楚辞的背景介绍(15分钟)讲解楚辞的诞生背景,包括屈原生平和楚国政治环境,让学生了解到楚辞的时代特点和文化背景。

2. 楚辞的哲理与美学(25分钟)介绍楚辞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楚辞中的哲学内涵,包括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意象的运用等。

3. 楚辞中的表达手法(30分钟)分析楚辞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4. 楚辞中的意象描写(20分钟)选取几首楚辞的诗歌,结合课件和图像资料展示楚辞中的意象描写,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楚辞的美学意义。

5. 学生作品展示和交流(20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一篇关于楚辞的短文或诗歌,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展示。

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融入屈原哲理和楚辞美学元素。

总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和讨论,学生对屈原楚辞的哲理与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学生的创作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分析楚辞其他经典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2. 学生可以通过创作短剧、绘画、音乐等形式将楚辞中的元素融入到其他艺术作品中。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提交的作品和交流展示。

3. 后续测试或测验,检查学生对楚辞哲理与美学的理解程度。

楚辞部分文字教案【范本模板】

楚辞部分文字教案【范本模板】

第三章楚辞和屈原6。

1楚辞的形成一、楚辞的名称和涵义(一)名称。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二)涵义。

1、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专指以战国时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2、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即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变成一部诗歌总集叫作《楚辞》.则“楚辞”又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二、楚辞的形成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东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辞序》)这表明,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

西周初,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建楚国。

在长期发展过程衷,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

楚辞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发育成长的.(一)楚文化的形成楚国不是与周王朝同宗的国家,政权上有某种独立性,思想伦理不够成熟;巫风盛行;天热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好;贵族比较独立;人们的意识个性较强。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熊鬻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

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屈原楚辞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楚辞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楚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屈原和楚辞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楚辞的主要特点和风格;3.读懂并品味楚辞中的经典篇章;4.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屈原和楚辞的背景;培养学生对楚辞的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楚辞特有的情感表达及其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或平板电脑、PPT课件。

2.教学资源:《楚辞选》等楚辞相关的教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使用PPT展示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并介绍楚辞的定义和背景。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楚辞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Step 2 楚辞特点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楚辞的主要特点,例如情感真挚、辞章瑰丽、意境深远等。

通过PPT展示楚辞经典句子和诗歌片段,让学生感受楚辞的独特魅力。

Step 3 屈原与楚辞(15分钟)详细解读楚辞中的《离骚》一章,介绍其背景和主题。

让学生理解屈原的遭遇和表达的情感,并分析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4 楚辞欣赏(30分钟)选择楚辞中的两首诗歌让学生进行欣赏和理解。

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楚辞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Step 5 楚辞创作(25分钟)分组进行楚辞的创作练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以楚辞的形式创作一首诗歌或短篇故事,学生可以借鉴屈原的风格和技巧。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Step 6 总结回顾(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楚辞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研究楚辞,开阔文化视野。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楚辞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表演和朗诵兴趣;2.为学生提供更多楚辞相关的资料和阅读材料,鼓励他们进行深度阅读;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楚辞的读后感,要求包括对楚辞的理解和欣赏,具体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屈原教案初中语文

屈原教案初中语文

屈原教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屈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2. 能够理解并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2. 理解并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

教学难点:1. 楚辞的独特性和屈原的创作风格。

2. 对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楚辞的特点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屈原吗?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二、学习楚辞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楚辞的特点,如音乐性、绘画性、象征性等。

2. 学生通过课本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楚辞的独特性。

三、阅读《屈原》(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并解释生词和难点。

2. 学生阅读《屈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四、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如诗歌、散文等方面的贡献。

2.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才华。

五、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如《离骚》、《天问》等。

2. 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反思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2. 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屈原的文学才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楚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并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使学生对屈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朗读和演绎,把握人物情感及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全文。

2. 屈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3. 楚辞的特点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屈原的生平事迹的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二、作者简介(10分钟)1.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2.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文分析(2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性格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橘颂”象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雷电颂”象征屈原的坚定信念等。

四、朗读和演绎(15分钟)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物情感。

2.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绎,让学生在演绎中把握人物性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课文,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朗读和演绎,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屈原生平事迹介绍不够详细,对楚辞特点的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8 屈原 楚辞 教案

8 屈原 楚辞 教案

屈原《楚辞》教案一、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

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让他做三闾大夫。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通晓诸子百家,对儒、法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

他讲仁义、言民本、颂德政,崇尚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先王,同情和关心百姓疾苦。

他追求“法度”、“绳墨”,称道秦穆、齐桓,主张选贤任能,要求变法治国。

他一生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念,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在政治斗争中,他不屈不挠,坚持追求“美政”理想,代表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音乐教案屈原与楚辞

音乐教案屈原与楚辞

音乐教案屈原与楚辞教学目标:初步了解音乐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对古代音乐代表作品感兴趣,并有继续探究神州古韵的欲望。

教具:多媒体课件重点难点:梅花三弄的三个主题形象。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进行礼式!二、新课:(一)屈原与《楚词》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将流行于南方的民歌加以整理,并在次基础上,怀着炽烈的情感创作出《离骚》、《九歌》等新诗体,开创了《楚辞》的流派。

据载,屈原的乐舞《九歌》的演出规模宏大,其中有舒缓的安歌、有欢快的舞蹈,还有由钟、鼓、笙、篪、排箫、瑟等乐器组成的大型乐队的演奏。

1、仔细聆听《汨罗江幻想曲》片段。

乐曲表现了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是一首由李焕之创作,取材于古琴曲《离骚》的古筝协奏曲,乐曲古朴、抒情而又不失悲愤激越,深刻地刻画了屈原的崇高品质。

2、让学生尝试根据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来想象有关屈原的故事并鼓励学生说出你所想象的有关《屈原》的音乐故事。

3、结合-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鼓励学生畅谈有关屈原身世及他所创作的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一生都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

他曾以宗亲的身份当过楚怀王的“左徒”,此外,他还担任过“三闾大夫”一职,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

屈原辅佐楚怀王时,正值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际。

楚怀王起初很信任重用屈原,让他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颁布及推行变法等事项。

但屈原的变法主张因触犯了一些贵族重臣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心怀嫉妒,欲与屈原争宠的上官大夫又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

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屈原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也最终被怀王丢弃。

轻率赴秦的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于秦。

而屈原则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顷襄王继位后,信用其弟子兰为令尹,子兰又唆使上官大夫诽谤中伤屈原,顷襄王再次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与楚辞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屈原的生平和作品2、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3、屈原的爱国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2、《离骚》艺术成就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8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本节讲授楚辞含义、结集及楚辞产生的原因一、楚辞的含义“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一,诗体。

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

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

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二、《楚辞》的结集《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一、先秦离骚第一屈原九辩第二宋玉纂辑者可能是宋玉。

此为《楚辞》雏形。

二、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

增辑作品七篇:九歌第三屈原天问第四屈原九章第五屈原远游第六屈原卜居第七屈原渔父第八屈原招隐士第九淮南小山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

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三、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招魂第十宋玉九怀第十一王褒七谏第十二东方朔九叹第十三刘向增辑者为刘向。

四、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哀时命第十四严忌惜誓第十五贾谊大招第十六屈原或景差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

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五、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九思第十七王逸增辑者为王逸。

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即:离骚第一屈原九歌第二屈原天问第三屈原九章第四屈原远游第五屈原卜居第六屈原渔父第七屈原九辩第八宋玉招魂第九宋玉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惜誓第十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七谏第十三东方朔哀时命第十四严忌九怀第十五王褒九叹第十六刘向九思第十七王逸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

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

三、楚辞产生的原因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代一些文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

编成《楚辞》一书,这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在诗歌史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汉书·艺文志》中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由刘向编辑后,东汉的王逸作《楚辞章句》,宋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朱熹作《楚辞集注》,此后的注本纷多,“楚辞学”成为历代研究的一门显学。

楚辞的产生,既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又是楚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

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成野蛮的异族。

楚地被称之为“蛮荆”,楚人被称之为“蛮夷”。

跟“猃狁”、“戎狄”并列。

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

正确的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具体说,楚辞的产生,有如下背景和因素。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之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至迟在殷周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西周时,封楚王熊绎于江汉地区,表明周王朝对南方的控制。

春秋时,楚国迅速强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中原抗衡的大国,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

战国时,楚国并吞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之说。

最后楚为秦所灭。

但秦时的楚地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汇融,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处于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在文化渊源上和政治思想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与中原文化有一定的一致性。

春秋战国时代,北方中原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屈原《九歌》中的《桔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看成是《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

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于南北,其华美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华美铺张的文辞也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楚辞的产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无疑的。

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

第二、楚国的地理因素。

楚国的经济条件要比北方优越,物产丰富(举《重耳之亡》中重耳与楚成王的对话为例),人们谋生比较容易,不必像北方人整天从事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复杂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南方秀美的奇山异水也能陶冶人们浪漫的情思。

和北方人比,较少受生活和礼教的压抑,这样,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趣,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在审美趣味上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

第三、楚国风俗习惯的因素。

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楚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汉书·郊祀志》)。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

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甚至《离骚》中,也有“陈词”、“占卜”、“降神”,也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第四、楚地歌谣的影响。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因素来看,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国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区。

《楚辞》等书中的《九歌》、《九辩》、《阳春》、《白雪》都是当时楚地的乐曲名目。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诗,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

另外,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歌谣是配曲歌唱的,但楚辞有的篇目如《九歌》、《离骚》、《天问》等都很长,显然不适宜歌唱。

汉朝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表明读楚辞不象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中的“吟唱” 形式。

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五、屈原的贡献。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第二课时本节讲授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一、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

生活于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其出生年月日,诸说不一,邹汉勋定为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3)戊寅正月二十一日;郭沫若定为楚宣王三十年(前340)正月初七日;浦江清定为楚威王元年(前339)正月十四日;汤炳正定为楚宣王二十八年(前342)正月二十六日。

又据《哀郢》、《怀沙》及《史记·楚世家》推测其卒年月日,亦无确证。

黄文焕定为顷襄王十年(前289),林云铭定为顷襄王十一年(前288),蒋骥定为顷襄王十三四年或十五六年(前286-前283),刘梦鹏定为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

屈原生平资料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氏与楚王同姓(芈),楚武王子瑕食采邑于屈,因以为氏。

屈原年轻时曾得怀王信任,任左徒,史称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心害其能。

怀王派屈原起草改革朝政的宪令,在草拟阶段,上官大夫代表保守势力要修改其中关于条文,屈原不同意。

上官大夫恼怒异常,谗于怀王,云“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刚愎自用、感情用事的怀王“怒而疏屈原”。

屈原后任三闾大夫,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王逸《楚辞章句》)。

屈原疾王听不聪,谗谄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忧愁幽思而开始创作《离骚》。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秦惠文王欲伐齐,令张仪厚币委质事楚,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使楚绝齐。

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结果受骗,未得其地,怀王怒而伐秦,秦楚由是交兵。

十七年(前312),秦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取楚汉中地六百里。

十八年(前311),秦因暂不能灭楚,且齐楚复交,愿割侵占的汉中之半以和楚,怀王云,“愿得张仪,不愿得地。

”于是张仪又至楚,用事者靳尚、宠姬郑袖使怀王释去张仪。

时屈原出使齐国刚返,谏怀王云:“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怀王二十四年(前305),楚背齐合秦,往秦迎妇。

一向坚持联齐抗秦的屈原因谏怀王合秦,被贬斥到汉北之地,《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怀王二十八年(前301),秦与诸侯兵击楚,杀唐昧,取重丘。

怀王二十九年(前300),秦复攻楚,大破楚,杀二万,将军景缺死。

怀王三十年(前299),秦复伐楚,取八城。

时秦昭王欲骗怀王入武关,怀王轻信欲行,屈原谏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之子子兰劝行,云“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果为秦扣留。

楚立怀王子横,是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顷襄王三年(前296),怀王客死于秦而归葬,“楚人怜之,如悲亲戚”,楚人由是怪子兰劝怀王入秦,客观上则肯定了屈原判断之准确。

子兰乃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怒而将屈原从汉北放逐到江南地区。

屈原“上洞庭而下江”,辗转沅、湘一带,故都日远,长年不复,“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无可奈何之际,自沉于汨罗江中。

二、屈原的思想第一、忠君爱国。

他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绪,本国没有希望,甚至遭祸殒身,但他仍然希望存君兴国;受到疏远、流放之后,他怨君更忠君,将“俗之一改”寄希望于君之一悟,因而有恋阙思君、表白陈情的倾诉,有抨击群小、以显己美的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