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化学修复最终版
环境化学环境修复
重金属污染修复
3 加入改良剂,提高金属的固定性
(4)利用离子拮抗作用减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往往利用轻金属与重金属的拮抗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植物 吸收,如加入钙抑制某些重金属的吸收,加入钾或提高钾 的活性,降低放射性铯的吸收;重金属之间也存在拮抗作 用,如研究表明, 锌镉比大于100,每公顷施入镉的含量 不宜超过6-7公斤,锌镉比小于100,每公顷施入镉的含量 不宜超过3-4公斤。
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三.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
1 客土法、换土法
客土法: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盖上非污染土壤; 换土法:部分或全部挖除污染土壤而换上非污染土壤。
换土的厚度愈大,降低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效果愈明显。
须注意以下两点:
①主客土的pH要尽量接近,避免由于客土酸性增加,引起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增大,一般换土的厚度大于耕作 层的厚度。
环境修复过程 的化学问题
修复是指采取人为或自然过程,使环境介质中的 污染物去除或无害化,使受污染场址恢复原有功 能的技术。它是当今环境科学的热点领域,也是 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之一,与环境化学研究 领域互有交叉,可以作为环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
第 一部分 重金属污染修复
目前,治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一.稀释法,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 二.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使其固定,降低其在
有机化学04第四章习题及其答案
有机化学04第四章习题及其答案
1.判断下列哪个化合物具有手性:
Cl CH3
Cl
CH3
3
Cl
H3C
Cl
3
(a)(b)(c)(d)
1.解:化合物(c)具有手性。
2.画出1,2-二溴乙烷极限构象的Newman投影式。解:
3.画出下列化合物最稳定的构象。
(1)顺-3-溴环己醇;(2)顺-2-叔丁基环己腈
解:
Br OH CN
H
C(CH3)3
(1)顺-3-溴环己醇(2)顺-2-叔丁基环己腈4.命名下列化合物:
2
Cl CH3
ClH2CH2C H3CClHC
C C
H
C
H3C
Cl C
H
CH(CH3)2
2
OH
(1)(2)
解:(1)(E)-2-甲基-3-(2-氯乙基)-1,4-二氯-2-戊烯;(2)(2E,4Z)-2-异丙基-5-氯-2,4-己二烯-1-醇。
5.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
(1)(R)-2-甲基-1-丁醇;(2)(S)-乙基-仲丁基醚;(3)(S)-2-氨基-3-羟基丙酸[(L)-丝氨酸];(4)(2S,3R,4R,5R)-1,2,3,4,5,6-己六醇[(D)-山梨醇]。
6.标出下列分子中所有手性碳原子的R/S构型,并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CHO
HO H
HO H
H OH
H OH
2OH
CHO
H OH
HO H
H OH
CH2OH
(1)D-(+)-甘露糖(2)D-(+)-半乳糖
解:(1)(2S,3S,4R,5R)-2,3,4,5,6-五羟基己醛;(2)(2R,3S,4S,5R)-2,3,4,5,6-五羟基己醛。
7.标出下列分子中的手性碳,并推测它们各有几个手性异构体。
O
HO
(1)樟脑(2)薄荷醇
解(1)樟脑有2个手性碳,理论上应该有4个光学活性异构体。实际上由于桥键的制约,只能得到2个光学活性异构体。
第四篇土壤环境化学课件
THANKS
土壤污染的危害
影响农作物生长
土壤污染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破 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导致农作物生长 受阻,产量下降,甚至可能产生有毒 有害物质。
威胁人体健康
破坏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 多样性,导致土地退化、荒漠化等环 境问题。
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进 入人体,对肝、肾等器官产生损害, 甚至引发癌症等疾病。
04 土壤环境化学过程
土壤吸附与解吸过程
01
02
03
土壤吸附
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污染物 的过程,主要通过物理或 化学作用实现。
土壤解吸
被吸附的污染物从土壤颗 粒表面释放的过程,受到 土壤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影 响。
影响因素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污 染物的性质、环境条件( 如pH值、水分含量、温度 等)。
土壤氧化还原过程
政策法规的完善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执法力度和监管水平。
对策与建议
加强基础研究
加大对土壤环境化学的基础研究投入,提高 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推动技术研发
鼓励和支持土壤环境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完善监测网络
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覆盖 面和数据质量。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案例
案例
综上所述, 近10年来ISCO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并且成为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土壤修复技术。从根 本上来说, 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 它 将会对实际污染场地的修复做出更大的贡献并降低 修复的成本。
案例
案例:Fenton试剂在钻井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钻井作业后期产生含有大量钻井液添加剂的钻井废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概述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是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能,使污 染物氧化分解,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从 而消除土壤环境中的污染。
氧化剂能使污染物转化或分解成毒性、迁移性或环 境有效性较低的形态。常用于修复的化学氧化剂包 括高锰酸钾、臭氧、过氧化氢和Fenton试剂等。
概述
高级氧化法主要指的是氧化剂在其它物质存在的情 况下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而发生自由基型反应, 这种情况下,污染物可直接或间接矿化为CO2和H2O。
案例
铁催化过氧化氢主要分为2种类型: 利用溶解性铁作 为催化剂, 如Fe2+的Fenton氧化法, 此种方法最大的 局限就是pH值的范围; 以铁氧化物作为催化剂, 如 Fenton-like氧化法。近年来, Fenton-like氧化法已 经被逐渐应用于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治理, 因为土壤 和含水层本身含有大量的天然铁矿物, 由其催化的 Fenton-like反应能够有效地修复TCE污染的土壤和 地下水。
4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暴露的程度与途径。
*毒物作用过程涉及多个步骤:
接触→吸收→转运→靶部位→分子结构变化,功能紊乱→修复→修复失调→毒性效应
*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至少经历4个过程:
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
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
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
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作用。
*阐明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性毒理学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等提供理论依据;
2、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大多数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有毒化学物种类和数量较多,不同种类毒物作用机制不同。
*研究毒性机制应明确以下几点:
1、毒性效应是由毒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生理和生化改变的结果.
2、毒性效应的程度除毒物本身外,还与剂量及靶部位有关.
3、靶组织和靶器官具有代偿能力,可超常发挥解毒功能.
4、毒效应包括一般毒性效应和特殊毒性效应研究
*研究中毒机制步骤:
1、整体动物有无毒性
2、找出靶器官、靶组织
3、进一步找出受损的细胞、亚细胞
4、分子水平:DNA、RNA或蛋白质
复杂的毒性机制可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被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毒物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毒物引起的靶分子结构改变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主要是次生矿物,粒径<0.001mm。含黏粒多的土壤,营养元素含 量丰富,团聚能力较强,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但通气和透水性 差。
各级土粒的矿物组成(%)
粒径(mm) 石英 长石 云母 角闪石 其它
1~0.25
86
14
-
-
-
0.25~0.05
81
12
-
4
3
0.05~0.01
74
15
7
3
五、土壤酸度、碱度和缓冲性能
1.土壤酸度 根据土壤中H+存在的形式, 可分为:
(1)活性酸度(有效酸度) (2)潜性酸度 (3)二者的关系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存在于同一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 二者可以相互转换,一定条件下可处于暂时平衡。
2.土壤碱度
土壤溶液中的OH-离子,主要来源于碱金属和碱 土金属的碳酸盐类,即碳酸盐碱度和重碳酸盐 碱度的总量称为总碱度,可用中和滴定法测定。
①阳离子吸附过程是一种可逆反应的动态平衡。
②阳离子交换量是等量进行的(等量电荷与等量 电荷的反应)。 ③各种阳离子被胶体物质吸附的亲和力大小各不 相同。
盐基饱和土壤 : 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阳离子。
可交换性盐基总量
盐基饱和度 %
100
阳离子交换量
(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介绍
Fenton氧化法
H2O2+Fe2+
利用可溶Fe2+作为催化剂,生成具有高反应活性的·OH,化学反 应方程式为:
Fe2+ + H2O2→Fe3+ +·OH+OH在酸性条件和过量Fe2+ 下,·OH能进一步与Fe2+反应,生成Fe3+ :
臭/氧
O3
臭氧主要用于去除低氧化态的氯代烯烃, 其主要机制分为两类: 臭氧 直接与C=C 发生反应, 或是通过·OH的亲核取代反应, 反应式如下:
2O3 + 3H2O2→4O2 + 2·OH + 2H2O 优点: ①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适用范围广泛,如:大分子量多环类污染 物、汽油、柴油、含氯溶剂等; ②反应产生的氧气有助于微生物降解; ③O3在水中的溶解度是O2的12倍,能快速与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效 率高,修复时间短,降低成本。
H2O2环境友好且易于处置, 可以提供一部分溶氧,而 且铁的来源丰富、无毒、
易于去除,有较好的经济
效益
缺点是H2O2利用率低,有机 物矿化不充分,运行成本
高。
过硫酸盐
活化技术是一类新型的氧化技术,在光、热、过渡金属离子(铁、 银、钴等)或碱性件条下可活化分解为硫酸根自由基·SO4,·SO4-有一个孤对电子,其氧化还原电位E0=+2.6V,远高于S2O82(E0=+2.01V),接近于羟基自由基(OH·)(E0=+2.8V),具有 较高的氧化能力,活化的·SO4-可以快速降解有机污染物,将其矿 化为CO2和无机酸。反S应2O式82-如下活,化剂 2·SO4-
第04章DNA损伤与修复
按其发生的原因: 1)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在自然
情况下发生的突变。
2)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人们有意识 地利用物理、化学诱变因素引起的突变 。
正常人约有1014个细胞,在人的整个一生中约 进行1016次细胞分裂,人体的自发突变频率约 为1.4×10-10 ,实际上加上辐射和自然界普遍 存在的致突变剂的影响,突变频率要远高于这 个数值。如果单个突变可以致癌,仅据自发突 变率计算,人一生中大约有28%细胞将癌变, 那么癌症将是日常事件。
→ G-C
A-5-BU
④嵌入剂对DNA的损伤
如溴化乙锭、吖啶橙、吖啶黄素、原黄素等, 易造成移码突变。
3. 生物因素
黄曲霉(B1)
产生黄曲霉素B使鸟嘌呤G脱落,SOS修复引入A, 造
成G-C→A-T。
DNA和RNA病毒
这些病毒是通过整合到宿主细胞DNA而发挥作用的。
碱基插入、重排→框移突变
1. 碱基切除修复
BER可以去除因脱氨基或碱基丢失,无氧射线辐射 或内源性物质引起的环氮类的甲基化等因素产生的 DNA损伤。 BER是维持DNA稳定的重要修复方式,其步骤是N糖苷键水解,从而切除发生变化的碱基。碱基释放 过程是由DNA糖苷酶催化的。
2.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e repair, NER)
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和方法
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和方法
化学固化修复是一种常用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有害污染物的特性,使其发生固化转化,达到修复目的。本文将从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
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是基于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和产生的化学反应。常见的化学固化修复原理有以下几种。
1. 化学还原原理:该原理是指通过给予污染物电子而使其发生还原反应,从而改变其化学特性。常用的还原剂有亚铁离子(Fe2+)、硫化物(S2-)等。例如,将亚铁离子加入污染地下水中,可以与氯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氯污染物还原为较为稳定的无机盐,从而降低其毒性和迁移能力。
2. 化学氧化原理:该原理是指通过给予污染物氧化剂,使其发生氧化反应而改变其化学特性。常用的氧化剂有过硫酸氢钾(KHSO5)、高锰酸钾(KMnO4)等。例如,将高锰酸钾加入污染地下水中,可以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将其氧化为无害物质,降低其污染程度。
3. 化学挥发原理:该原理是指通过加入易挥发的特殊溶剂或物质,使污染物挥发从而达到修复目的。常用的挥发剂有溶剂油、丁酮等。例如,将溶剂油加入土壤中,可以溶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使其挥发到大气中。
4. 化学固化原理:该原理是指通过加入特殊物质,与污染物发生固化反应,形成与土壤结合的不溶性物质,从而达到修复目的。常用的固化剂有硅酸盐、水泥等。例如,将水泥加入污染土壤中,水泥中的胶凝硬化物质可以与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其迁移能力。
二、化学固化修复的方法
化学固化修复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介绍
03
应/用/案/例
Applications
应/用/案/例
Applications
01
USG 公司遗留场地修复(地下水) 主要污染物:三氯乙烯(TCE)、1,1-二氯乙烯(1,1-DCE)。 氧化剂:高锰酸钾(KMnO4 )。 污染特征:污染深度约 24~32 m,污染羽范围约 5110m2 。 最大污染物浓度 TCE=45μg/L、1,1-DCE=700μg/L。 修复结果:对污染场地注射 KMnO4 进行氧化修复,短期内 TCE 及 1,1-DCE 的去除率可达86%~100%。
缺点: 臭氧极不稳定,半衰期短,反应迅速,传输距离短,且腐蚀性强, 需要现场生产。
Fenton氧化法
H2O2+Fe2+
利用可溶Fe2+作为催化剂,生成具有高反应活性的·OH,化学反 应方程式为:
Fe2+ + H2O2→Fe3+ +·OH+OH在酸性条件和过量Fe2+ 下,·OH能进一步与Fe2+反应,生成Fe3+ :
应/用/案/例
Applications
【2019年整理】4第四章毒作用机制1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暴露的程度与途径。
*毒物作用过程涉及多个步骤:
接触→吸收→转运→靶部位→分子结构变化,功能紊乱→修复→修复失调→毒性效应
*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至少经历4个过程:
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
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
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
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作用。
*阐明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性毒理学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等提供理论依据;
2、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大多数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有毒化学物种类和数量较多,不同种类毒物作用机制不同。
*研究毒性机制应明确以下几点:
1、毒性效应是由毒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生理和生化改变的结果.
2、毒性效应的程度除毒物本身外,还与剂量及靶部位有关.
3、靶组织和靶器官具有代偿能力,可超常发挥解毒功能.
4、毒效应包括一般毒性效应和特殊毒性效应研究
*研究中毒机制步骤:
1、整体动物有无毒性
2、找出靶器官、靶组织
3、进一步找出受损的细胞、亚细胞
4、分子水平:DNA、RNA或蛋白质
复杂的毒性机制可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被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毒物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毒物引起的靶分子结构改变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方案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方案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传统的修复方式大多数是对土壤进行采挖、
运输和填埋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成本高、时间长、且对环境造成二次
污染,因此未来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需要找到更加普遍和经济的方法,而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方案应运而生。
一、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将一定的氧化剂注入土壤内部,促使其与存
在于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接触并产生反应,最终将其氧化为水和二氧
化碳,同时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技术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
用氧化剂来代替土壤中的微生物,使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氧化,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
二、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的步骤
1. 土壤污染评估
首先需要进行土壤污染的评估,确定污染物的类型和浓度,以及
污染范围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土壤污染评估结果一方面是为做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为之后的监测和效果评
估提供参考。
2. 氧化剂的选择
氧化剂的种类和品质直接影响到修复效果的好坏。如选择的氧化
剂性能不佳或与污染物反应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反应不彻底
的现象,并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较大损害。因此,在选择氧化剂时,
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综合选择,以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
3. 氧化剂的注入
氧化剂的注入盛放通常是在污染源的上方或四周开凿钻孔。这样
可以避免氧化剂浸润到不需要修复的地方,并且可以更好地控制反应
的速度和程度。注入氧化剂的方法有直接注入、湍流注入、间歇注入
等方式,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入方式。
4. 监测和效果评估
为了更好地了解修复的效果,需要对修复过程进行监测和效果评估。可以通过对钻孔中采集的样品进行污染物浓度监测,对反应液体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的新指引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的新指引
第4部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的新指引
序言: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且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
和退化。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洋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研
究和实践。本指南的第4部分旨在提供新的指引,以帮助决策者、科
学家和专业人士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做出更有效的决策和行动。
第一章: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目标
1.1 生态修复的定义
生态修复是指采取措施恢复、重建或改善受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其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物种多样性,以实现生态系统
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修复的原则
- 治本原则:生态修复应优先解决引起生态系统退化或破坏的根本原因。- 自然过程原则:尽量采用自然的生态过程来实现修复,以增强修复的可持续性和效益。
- 综合管理原则:整合多学科和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和观点,确保修复工
作的全面性和协同性。
- 风险管理原则:修复过程中应评估和管理可能的环境风险,以实现修复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2.1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是指利用人为手段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人工岛屿和人工珊瑚礁的建设可以重新建立生物栖息地,提供物种繁衍和庇护的场所。
2.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化学物质或生物体来消除或减轻生态系统面临的污染问题。使用生物吸附剂或微生物来清除海洋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2.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来恢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人工种植海藻和河蟹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海草床。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文物保护:用于修复和保护文物延长其保存寿命 皮革加工:提高皮革的耐用性和抗老化性能 金属表面处理:增强金属表面的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印刷电路板制造:提高电路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6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未 来发展前景
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
研究方向:针 对化学氧化修 复技术的机理 和反应过程进 行深入研究提 高技术的修复 效果和适用性。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得到有效处理从而提高生 产效率。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环保产业带来更 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
保障人类健康: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人们的生 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干燥:将处理后的表面彻底干 燥
评估损伤程度:对表面进行详 细检查确定氧化程度和损伤范 围
记录原始状态:在修复前对表 面进行拍照和记录
氧化阶段
预处理:清除表面污渍和杂质为氧化做准备 氧化剂选择:根据材料性质选择合适的氧化剂 氧化反应: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氧化反应使材料表面生成氧化膜 后处理:对生成的氧化膜进行清洗、干燥等处理提高其耐腐蚀性能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有效降低污染物含 量达到排放标准。
在石油化工领域化 学氧化修复技术用 于修复油罐和管道 的腐蚀问题提高设 备使用寿命。
电子教案四土壤环境化学
电子教案四土壤环境化学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环境化学》教材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详细内
容主要包括: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污染及其来源、土壤环境质量
评价、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2. 掌握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
3. 学会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了解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教学重点: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污染类型及来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土壤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壤环境化
学的关注,提出问题:“土壤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治理和修复?”
2. 知识讲解:
(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讲解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让
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2)土壤污染类型及来源:介绍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如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分析污染来源,让学生认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
(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讲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土壤环境质量;
(4)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介绍我国现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让学生了解相关技术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土壤环境化学的选择题、计算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环境化学的实践过程。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2)
目前,世界范
围年产农药约200多万吨,种
类数达1500
之多
(大量生产又广泛应用的约有300种)。
由于农药在环
境中残留的持久性,尤其像DDT
类农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有害的作用与影响,农药污染现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
问题。
§3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和转化
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通过挥发、扩散、移动转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造成其他环境要素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危害
1. 扩散
气态发生(挥发)
农药在田间中的损失主要途径是挥发,如,颗粒状的农药撒到干土表面上,几小时内几乎无损失;而将其喷雾时,雾滴复干的10分钟内,损失达20%。
影响农药挥发的主要因素:
农药(物理化学性质、浓度、扩散速率)
土壤(含水量、吸附性)
环境(温度、气流速度)等
例:为估计DDT 在土壤中的挥发能力,做了如下试验:在容积为50m 3、25℃的密封空箱了内,有一个盛有1L ,且浓度为
1mg/L DDT 的敞囗容器,求达到平衡时箱子内DDT 浓度为多少?已知25℃时DDT 在水—气两相间的分配系数K D =6.2x102。解:
1x[DDT]aq +(50x103-1)[DDT]g =1mg K D =[DDT]aq /[DDT]g K D [DDT]g +(50x103-1)[DDT]g =1mg
)/(1097.1)11050(102.61 )11050(1][5323L mg K DDT D g 一般物质在气
相中的扩散能力约是在液相
中的104倍,所以当K D >104时
以液相扩散为主,K D <104时,
以气相扩散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6 可渗透反应墙
目前PRB主要有两种类型: 连续格栅结构:结构简单,但若污染区域或者蓄
水层厚度较大,则连续格栅的面积将很大,造价 也较高。 漏斗—通道结构:通过使用低渗透性的板桩或者 泥浆墙来引导污染水流流向可渗透的处理通道。 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利用多通道反应系统, 即选择不同的反应介质,在漏斗—通道系统内形 成多个反应区,由于反应区较小,因此当墙体活 性材料消耗殆尽或者是出现堵塞等问题后可以比 较方便地清除和更换。所以该结构更易于在现场 实现。
4.2.1 地下水修复
4.2.1 地下水修复
地下水修复实例:
1、在山东淄博,因某石化公司快速发展及城市 化进程加快,工业及居民用水量日益增加,地下 水被大量开采。另外由于该公司的一些生产车间 建立在地下水源上,在生产过程中跑、冒、漏等 现象时有发生,加之生产污水的排放以及部分不 合格农灌水的使用,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 染,其油类污染物达到1.0mg/L。在对地下水油 类污染物去除时使用二氧化氯做氧化剂,氧化前 检测出的14种毒性、致癌物中已经有5种致癌物 被去除。处理前后的水质变化经色-质联机分析, 总油量下降了50%左右,在氧化过程中产生了一 些次产物,但没有一种有毒。
4.1.6 电动力学修复
4.1.7 电动力学修复
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土壤和地下水的 修复,主要以土壤的修复为主。电动力修复技术 既克服传统技术中严重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地下所 处生态环境的缺点,又可以克服现场生物修复过 程非常缓慢、效率低的缺点,而且该技术安装和 运行简单,成本较低,许多国家已逐渐将该技术 作为一种主流环境技术项目。
污染物种类:地下水的污染物一般比较复杂,不仅仅为一种,不同 的污染物对应于相同的反应介质,其去除效果也不相同。澳大利亚 被石油溶剂污染的地下水,对单环芳烃的处理效率在63%-96%之间, 而对C29-C36烃的平均去除率仅达到54%。
4.1.7 电动力学修复
原理:将电极插入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区域,施加直流电形成电场, 利用直流电场产生的各种电动力学效应(包括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 等),引起土壤孔隙水及水中的离子和颗粒物质沿电场方向进行定向运 动,污染物在此过程中迁移至设定的处理区进行集中去除(包括电镀、 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生物降解等)的一种技术。其实际的操作系统 可能包括:阴极、阳极、电源、收集井(一般在阳极一侧)、注入井以及 循环液罐等。
4.1.6 可渗透反应墙
反应介质:不同的反应介质对于不同的污染物去除效率是不同的。 用被垃圾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零价铁、零价铁 和活性炭、零价铁和沸石的混合物作为反应介质进行实验,结果表 明:3种不同介质对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 90%, 70%以上,零价 铁和沸石对Mn离子、Zn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 80%和81%
4.1.5 化学氧化技术
基本原理:将化学氧化剂引入地下,通过氧化还 原作用来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氧化剂:二氧化氯、芬顿试剂、高锰酸盐、过氧 化物、过硫酸盐、臭氧和过氯化物等。
特点:修复的时间短,而且作用面积的分布较广。 但是,氧化剂的使用量的多少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性,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等。在修复之后产生的 残余污染物进行清除。比如,运用物理方法清淤 泥。
4.1.2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混凝剂沉淀法在水华生物密集时极为有效,作用 时间短,对非水华生物的影响也比杀藻剂小,同 时还可以消除水体中其他的悬浮物质,净化水质。
也有局限性,许多混凝剂,如聚铁本身显色,投 药后水体变色,且铁盐又为水华生物繁殖的促进 物质,铝盐则被证明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
结论
投加杀藻剂需要科学的评估其风险,除非应急和健康安全 许可,一般不宜采用。
4.1.2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利用 物质的胶体化学性质,应用絮凝原理,使水华生 物凝聚沉淀到水体底部或加以回收以去除水体中 污染物,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关于混凝剂:现在国际上使用的混凝剂主要为铝 铁系无机混凝剂(如硫酸亚铁、氰化亚铁。硫酸 铝、碱式氯化铝。明矾)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此 外聚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等高 分子混凝剂在市场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4.1.6 可渗透反应墙
设计考虑的问题:一个是PRB能嵌进隔水层或弱 透水层中,防止地下水透过格栅边部而不能被截 留;另一个是确保地下水在反应材料中有足够的 水力停留时间。
安装:地下蓄水层,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防止 污染羽状体扩散。随着污染地下水流经此反应设 施,在反应介质的作用下,污染物浓度降低。
可作为生物修复和自然修复降解之前的一项经济 而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4.1.6 可渗透反应墙(格栅)
原理:可渗透反应墙是一个填充有活性反应介质 的被动反应区,当污染地下水通过时,污染物能 被降解或吸附。
过程:污染物靠自然水力传输通过预先设计好的 介质时,溶解的有机物、金属、核素等污染物被 降解、吸附、沉淀或去除,墙体中含有降解挥发 性有机物的还原剂、固定金属的络(鳌)合剂或其 他试剂。
1、晶体硫酸铜在水中分解的Cu2+与藻体中蛋白质 结合,使得藻体中蛋白质变性死亡。
Cu2+在水中被吸附或形成了有机物沉淀,下沉至池 底。
2、Cu2+作为重金属离子,能超过Mg2+、Na+等更 快与藻类植物当中的叶绿体结合,导致叶绿体重金 属中毒,失去光合作用,导致藻类死亡,沉淀至池 底。
4.1.1 投加杀藻剂
去除机理:吸附、沉淀、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
4.1.6 可渗透反应墙
根据格栅的填充介质不同可分为: 化学沉淀反应格栅:介质为沉淀剂(如经基磷酸
盐、CaCO3等),可使水中的微量金属产生沉淀。 吸附反应格栅:介质为吸附剂,如沸石、颗粒活
性炭、铁的氢氧化物、粘土矿物等。 生物降解反应格栅:介质主要分为含释氧化合物
杀藻剂应用弊端:
1、需要连续投加,使得控制水华成本增大。 2、在杀除有害藻类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非水华藻类,破坏 生态平衡。 3、硫酸铜杀死藻类后,实体腐败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导致 鱼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非靶标生物缺氧死亡。 4、杀藻剂杀死的藻类依然会存留在水体中,不仅无法将氮 磷带出水体,还会产生恶臭和藻毒素,造成二次污染,使 富营养化程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继续恶化,并未解决根源 问题。
能杀死水华(或赤潮)生物的化学药剂主要有: 硫酸铜、含有铜的有机螯合物、高锰酸钾、次氯 酸钠、氯气、过氧化氢、臭氧、过碳酸钠、西玛 三嗪等。
其中由于蓝藻对硫酸铜特别敏感,含铜类药剂是 研究和应用较早和较多的杀藻药品。
4.1.1 投加杀藻剂
硫酸铜改进的含铜化合物杀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晶体硫酸铜:CuSO4·5H2O 俗称胆矾或铜矾。 杀藻原理:
(含下如,NOM以g3-O的氧2、混气C凝a作O土:为等颗电固粒子态。受过前体氧者被化使氧物有化)机的分物混解在凝,好土后氧颗者条粒则件和是 使有机物在反硝化条件下,以NO3-作为电子受体 被厌氧降解。 氧化还原反应格栅。介质为还原剂,目前主要集 中于零价铁(Fe0),Fe(II)矿物及双金属。
4.1 污染水体的化学修复技术
4.1.1 投加杀藻剂 4.1.2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 4.1.3 天然矿物絮凝法 4.1.4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 4.1.5 化学氧化技术 4.1.6 可渗透反应墙 4.1.7 电动力学修复
4.1.1 投加杀藻剂
水华(赤潮):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 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由 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废 水进入水体后,使藻类大量繁殖。另外在海水中 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赤潮。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方法
组员:王星、王志国、张宝中、张倬玮
主要内容
4.1 污染水体的化学修复技术 4.2 化学修复技术在污染水体中的应用 4.3 化学修复技术的前景和展望
关于化学修复
污水的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去除水中的杂 质。 处理对象主要是污水中无机的或有机的(难生 物降解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 化学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化学手段,利用化学反 应,处理被污染的水体以达到去除水体中污染物 的一种方法。 突出特点:见效快、方法简单、易操作。在某 些特殊的条件下对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运用化学 处理法,能够起到控制和缓解污染的作用。
常用的碱性物质:石灰、硅酸钙炉渣、钢渣等,还可以配 施钙镁磷肥、硅肥等碱性肥料
4.1.4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
投加量:根据底泥中重金属的种类、含量及pH 的高低而定。但施用量不应太多,以免对水生生 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重金属含量虽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二级标准,但各项指标均未超过《农用污染中污 染物控制标准》的底泥,仍可以作为肥料施于农 田。一般每年每公顷施用量不超过3万kg(以干污 泥计),在施用底泥的同时,也必须同时施用碱 性物质以中和土壤酸性。
4.1.4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
原理: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会以离子态 或某种化合态进入水体,如果能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 抑制重金属的释放,则可降低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调高pH是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的主要化学方法。 作用机理:在较高pH环境下,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 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加入碱性物质将底 泥的pH控制在7-8可以抑制重金属以溶解态进入水体。
4.1.3 天然矿物絮凝法
天然矿物絮凝法:利用粘土矿物(如蒙脱土、高 岭土、伊利土)治理赤潮。黏土矿物具有离子交 换、吸附、催化等性能,改性过后的黏土物理化 学性能发生极大改变,提高了粘土的絮凝藻的能 力,对赤潮生物起到絮凝作用。
天然矿物絮凝法缺点:由于黏土无法分解藻毒素, 毒藻只是从表层水中转移到水底并未被消除,这 不仅对水底生物产生污染也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4.1.2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修复水体是:
通过投加絮凝剂,使其与水中的磷结合,可使絮 凝沉淀进入底泥。而当水体底部缺氧时,底泥中 的有机物被厌氧分解,形成的酸性环境又易使沉 淀的磷重新溶解进入水中。若加入适量的石灰则 可以增加磷酸钙的稳定度,同时调节底泥的pH值 为7.0-7.5,可达到脱氮的目的。若加入足量的硫 酸铝,底泥表层会附着一层厚3-6cm富含氢氧化 铝的污泥层,钝化底泥中的磷。若湖外营养物质 输送当中的磷含量明显降低,或者湖水的pH高 DO低时,底泥当中的磷都会释放到水层中,成 为湖水中磷的重要来源,这些磷转移到湖泊上层 就会刺激水华的发展。
4.2 化学修复技术在污染水体中的应用
4.2.1 地下水修复 4.2.2 湖泊水库修复 4.2.3 河流修复 4.2.4 海水修复
4.2.1 地下水修复
地下水是相对于地表水而言的,是处于地表以下 的水,与地表水一起共同组成了地球上的淡水资 源。
地下水现状: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地下水面临严重的危机。地下 水资源过度开采使得地下水污染加重。全国有 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40% 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有些地区,地下水 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危及供水安全。目 前已发现地下水污染物主要有180多种,其中包 括芳香烃类、卤代烃类及农药类等。并且数量和 种类还在不断增加,所以修复地下水已成为当务 之急。
4.1.6 可渗透反应墙
4.1.6 可渗透反应墙
PRB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厚 度、地下水流向、含水层的渗透性等地质和水文 情况、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污染物的 种类和浓度、污染羽状体的范围及形状等。
水力停留时间和渗透性。水力停留时间越长, 则反应介质与污染物接触的时间也越长,修复效 果自然越好。反应介质的渗透系数要大于周围含 水层介质的渗透系数,一般要求墙体的渗透性是 含水层的两倍,目的是防止反应介质渗透系数过 低或反应介质堵塞而引起格栅上游的地下水位升 高,而改变水动力场,降低处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