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愚_中国文学理论_的技巧观_贺根民
《文学理论教程》参考文献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参考文献书目《文学理论教程》参考文献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4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毛泽东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7、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8、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9、章安祺编《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蒋孔阳主编《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2、戴冠青著《文艺美学构想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13、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15、(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6、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7、维戈茨基著《艺术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8、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9、科林伍德著《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0、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克罗齐著《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2、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3、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4、杜威著《艺术即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5、章安祺编《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霍俊国第一章名词解释1,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这个学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俄文中翻译过来,实际上应为文学学,但文学学不符合汉语构词习惯,人们普遍接受文艺学这个概念;(3)国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近年来,童庆丙等以为以上三个分支学科尚不能构成关于文艺学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文艺学有五个分支学科的观点,加入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两个分支学科。
他们对文艺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作了一个图解:一般↑共时←—————————————→历时↓特殊2,文学活动文学是文学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而“文学”是多维的,多维的文学并不是仅仅指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学活动。
美国著名的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刘若愚后来发展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
但当代学者将四要素发展为六要素,即文学活动还应包括传播媒介和批评家两种要素。
文学活动反映了一种文学研究的发展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单个元素逐渐向整体深化,也就是从对世界、作家、作品和欣赏者的单个研究到研究由这四要素构成的创作活动系统。
这是一种发展的文学观念。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侧重于通过横向审视,探讨研究文学的普遍或一般规律,对文艺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以文艺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为基础;从研究对象上看,文学理论主要研究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安徽大学中文系选编《中国古代文论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刘假设愚《中国文学理论》,田首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陶庆梅等译,上海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
西方文论:概论: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此刻》,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北大出版社2007年版。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拉曼·塞尔登等著《今世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大出版社2006年版。
修辞学:奥尔巴赫《摹仿论》,吴麟绶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新批评: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韦勒克·沃沦《文学原理》,刘象愚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俄国形式主义:方珊编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费尔南迪·德·索绪尔:《一般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表达学:张寅德编选《表达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华莱士·马丁《今世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的技巧观
讲 究 主观 评 骘 , 国文 论 的诗 性 思 维 在 技 、 关 系 中 道 的对待 上却 呈现 各极 其变 的文 化悖论 。 中国古代 文 论 素 有遵 体 重 法 的传统 , 此 传 达对 文 学创 作 或 欣 借
赏 的法则 和 程 式 的把握 , 帙浩繁 的诗格 、 卷 诗话 、 词
21 0 2正
贺 根 民 : 若 愚 《 国文 学 理论 》 刘 中 的技 巧 观
19 0
品— — 作 家 ” 态循 环 往 复 的封 闭 图式 。 中国文 学 动 思维 的 传统 是重 直 觉并 非 尚分析 , 这种 以批评 概 念
贺根 民
( 广西 师范 学院文 学院 , 广西 南宁 5 0 0 ) 3 0 1
摘 要 : 以 西学 文化 , 足 世 界 文 学 视 野 来 探 究 中 国 诗 学 的 技 巧 观 , 若 愚 《 国 文学 理论 》 掘 了 中 国诗 学 的 参 立 刘 中 发
系统 化 思 想 。 以言 语 为 意 义 承 载 的 技 巧 , 升 为揭 示 人 类 社 会 规 律 的道 , 若 愚 中 国 诗 学 的 技 巧 之思 , 重 了世 跃 刘 加
阐释 和理论 建 构 , 致使 其 成 为 中西 比较 诗 学 和 中 国
相对 于西方 文论 体 系而 。12 9 7年陈 钟凡先 生发 凡起 例 , 以远 西学 说 , 较诸 夏 ” 出版 了 国人 所 著 的第 “ 持 ,
一
古代 文论 体 系探究史 上 一个毁 誉兼有 的理 论范 例 。
是 一个独 具特 质 的文化存 在 。刘 著将 中国古代 文论
国古 代文 人又往 往 重道轻 技 ,视诸 如技法 方 面的书
籍为 浅陋卑 劣之 作 ,反对 机械 的照搬 和 固守一 隅而
《中国的文学理论》刘若愚读书笔记1500字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原文为英语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1975年出版;中文版经杜国清翻译,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1981年出版。
谢天振比较文学译介学资料中心所藏的《中国文学理论》为1985年第二次印行的版本。
《中国文学理论》共计7章。
由艺术过程4阶段和若干配套问题组成的文学作品研究框架是《中国文学理论》第一章“总论”的贡献,依据这个理论框架,刘若愚将中国传统批评分为6种: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并在接下来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依次专门讨论,第七章“相互影响与融合”进行总结。
第二章为“形上理论”。
形上理论处于艺术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宇宙影响作家,作家反映宇宙。
如果各种文化的文学理论最终能通过比较融汇成“世界文学理论”,那么在这可能的理想图景中,形上理论将代表中国特殊的贡献。
根据中国文学的形上理论,宇宙的原理和万物的整体都在一个“道”字。
自然之道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易传》。
“道”通过“文”显示出来。
《中国文学理论》分析“文”字的各种涵义,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最为透彻地表现中国文学形上概念:刘勰将“文”字传达的数种内涵合并,形成“文学即宇宙原理之显示与文饰之言地表象”的概念,证明文学的重要性(第45页)。
唐代以后,即便文学从形上概念有转移到实用概念的趋势,形上概念依然重要,文学批评家屡屡应用老庄关于直观自然以及与道合一的观念;《庄子》对中国人的艺术感受性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深远(第56页);司空图就声称诗歌是诗人了解道的具体表现(第63页)。
就这样,形上理论的发展徐徐铺开,接下来的介绍包括形上传统的支派,比如用禅语写诗的拟古主义(严羽),内在经验和外在现实的融合(王夫之),形上诗在清代的一时盛行(王士祯)以及桐城派古文作家的审美理论(姚鼐)等。
第三章为“决定理论与表现理论”。
决定理论在艺术过程中也处于第一阶段,主要阐明文学是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或显示,认为作家对世界的这种反应和显示是不自觉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试析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
定了刘若愚“以西释中”的批评理论阐发模式在沟通中西诗学方面的独创性与贡献,同时亦指出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即具有明显的“西化”倾向。
通过将其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中国文论研究工作应从本国批评理论自身的基础与传统出发,立足于汉文化之“文”与“言”的特质,方能更有效地传达出民族文化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以西释中I9A由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先生写作的《中国文学理论》一书,是一部“向西洋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的理论著作。
作者力图打破中西文化研究的壁垒,以西方文论的范畴为框架构建了一套系统宏观的文学批评研究体系,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阐发和解读中国文学与文论。
本书以其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为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领域启迪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空间,因此也被海内外众多学者誉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刘若愚先生在导论一章即表明本书写作的终极目的,“在于提出渊源悠久而大体上独立发展的中国批评思想传统的各种文学理论,使它们能够与来自其他传统的理论比较,从而有助于达到一个最后可能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an eventual universal theory of literature )”[1](P 3)。
因此,本书中刘若愚先生借用了西方文艺理论的概念和界定,对中国传统批评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类与创造性的阐释。
他根据美国学者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为概括西方艺术理论所设计的包含“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图表,重新分布了描述四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图示,以“作家”代替原先的“艺术家”,以“读者”代替“观众”,将原图中所有自“作品”出发的单向箭头全部改为每两者之间(“读者”与“作家”,“宇宙”与“作品”之间除外)的双向互逆的箭头,以此表明他对文学创作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批评理论的归类,即分为“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以及“实用论”,此外还进一步比较了中西批评观在这些理论上的异同。
刘若愚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探析
刘若愚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探析
刘若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论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论被誉为“四书五经”的精髓圆满之作,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史上最佳
的载体和真实写照。
他的文论翻译被认为是当今中国文论著作翻译中质量最高、最能反映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最佳典范,是中国古代文论思想中一部受
普遍认可的翻译文本。
究竟什么是刘若愚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
翻译,刘若愚认为应该符合中外文化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原始文本中的语
言要有能够完全表达本质意义的直接性和流畅性,而翻译的文本中则要以汉
语的精辟为准则,着眼它的表达效果和生动性,以达到源文语言中的意思表
达难以调和的效果。
此外,他同样认为,翻译时要尽力保留原文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使翻译
的文本尽可能更加接近原文,同时也要考虑本国文化规范,在语言表达时和
谐统一。
总结起来,刘若愚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是,要忠实于原文,以汉
语的精辟为准则,有能够完全表达本质意义的直接性和流畅性,使翻译的文
本尽可能更加接近原文,同时也要考虑本国文化规范,在语言表达时和谐统一,以达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这是他对古代文论的翻译思想的综合概括,也是本次探析的重点。
对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中文本完整性和文论史体例的探讨
c i r c u l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s i x he t or i e s c o ns t r u c t e d b y J a me s J . Y. L i u i n h i s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 Th e o y r b y r e f e r e n c e t o T h e Mi r r o r a n d t h e L a mp.wh i c h i s t y p i —
通过 与西方诗 学的沟通 和交流改变边缘 的 国际学术处境 。比较 诗 学在推进 过程 中有得 有失 , 其 中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
中借鉴《 镜 与灯》 的理论框架而构建的循环 系统和六种理论 , 无论在 出发 点、 成功处还是存在的缺欠都具有 典型意义 。本 文在
简要 勾勒 刘若愚的理论 体 系并说 明其正面意义的基 础上 , 结合刘 若愚和 艾布拉姆斯 在历 史语 境下各 自面 临的 中西诗 学的学 理 背景 , 对 比两人的理论分类方法及其 实际运作情况 , 试 探讨 刘若愚 以他 山之石 攻 玉的若干失 当之 处 , 作为对 中国诗 学进入
s t u d y t o b e i n t e g r a t e d i n t o t h e l a n g u a g e s y s t e m o f t h e w o r l d l i t e r a t u r e he t o r y,a n d t o c h a n g e i t s b in r k p o s i t i o n i n i n t e ma t i o n a l a c a d e my b y me a n s o f c o mmu —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探要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探要探要:《中国文学理论》是刘若愚先生2009年出版的著作。
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形成、发展,以及其艺术特征、文学历史、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并做出了探讨。
刘若愚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历史为基础,重新认识和审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古代现代融会贯通的文学经验、文化环境与传统内涵的文学内涵、华文学理论观等文学理论。
他将中国文学理论从审美、哲学、文学历史角度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探究。
《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以文学历史活动和文学理论活动为主线,从中外文学理论、文学技巧、技巧与语言、文学形态、文学发展历史等几个方面,厘清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化之路,析构了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通过分析两传文学、宋元文学、宋词、唐宋乐府、明清古文学、新文化运动等多种时代文学代表作品,论述了“文学艺术表达意识、文学语言审美和文学发展规律”的核心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
首先,书中指出,文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文学美学,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推动力来自于时代发展的民间文化环境,历史进程的文学传承经验,及思想审美的文学变迁的交融。
其次书中指出,中国文学艺术的特点是综合性的、彼此交融的、融会贯通的。
它包含了抒情性、文言文性,形式性、实践性,传统性、创新性,出口诙谐性、阴谋性等多重面貌,并将其形成节奏,圆融起来,构筑了一个多元的文学理论系统。
再次,本书发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多元、杂糅、演进的历史规律,指出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新特征,传承古典文学精神,坚持审美的正确性。
此外,还分析了经典文学作品的技巧性表现,向新读者导入认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以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本书在追。
英语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
英语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
161
要的中国文学理论仍未获得适当的论述”①。而在刘若愚谈论自己的写作此书的第三个目 的时,他还认为"对中国文学的任何严肃批评,必须将中国批评家对其本国文学的看法加以 考虑,而且,不能将纯粹起源于西方文学的批评标准完全应用于中国文学,这应该是显然自 明的道理;反之,一个现代批评家,不管属于哪一国籍,在以世界性的观点来研究中国文学 时,对于仅采用任何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作为必要的或者充分的批评基础,也许不会感到满 意”②。在这里,刘若愚未声称具体的国别,并且认为应当超越国别,但前者的意思应主要指 的还是以西方为主的中国国外研究者,后者主要的还是指中国国内的研究者。因为中国本 国的研究者很少有不会考虑自己国内学者的看法 ,而就20世纪70年代而言,也只有台湾地 区开始逐渐采用刘若愚所指的那类西方文学批评去研究中国文学。至于英语世界研究者 则很少会像刘若愚所设想的“仅采用任何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作为必要的或者充分的批评基 础”。但这也是大体而言,不作绝对之论。
除了以上两类读者,刘若愚心中还有第三类读者。刘若愚谈到自己写作此书的第一 个,也是终极的目的时说道:“我希望西方的比较文学家与文学理论家对本书所提供的中国 文学理论加以考虑,不再只根据西方的经验,阐述一般的文学理论。西方的比较文学家中, 对非西方的文学与批评,渐觉有加以研究的必要;此种现象使我这一希望获得鼓舞。”③这里 的读者明显具体指的是“西方的比较文学家与文学理论家”。
英语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
蒋浩伟
摘 要: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中拟想了三类“读者”,即西方英语世界中的普 通读者、研究中国文学者和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者,并期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的研究使得以往 一些西方中心主义式的偏见能够缓解 。但通过对书中“文学”一词释义的分辨,可以发现刘 若愚不仅是参照英文“literature”的意义来选定中文中“文学”的含义,而且是以当下英语世 界流行的文学的审美含义来选定英文"literature"的意义。这种“偏见式”的简化并非方法 论上的失误,而主要是因为刘若愚在实际写作中所注意的潜在对象更多是当下英语世界中 的读者,因此使他忽略了中国文学的历史丰富性。而这恰恰与他所声称的中西文论间的普 遍性形成了尖锐矛盾。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文论——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解析徐志啸刘若愚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
他早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任教于英国、香港、美国的多所大学。
196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刘若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等学术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
他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面,造诣精深,特别注重于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这方面,他被西方汉学界称为开创性人物,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还努力融合中西诗学,建立比较诗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刘若愚生前的代表著作,它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采用现代西方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新著,内容丰富,阐述精辟,为西方人士提供了认识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佳窗口、比较参照中西文学理论的最好模式。
[1] 本文拟对该书作一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中汲取对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借助西方的眼光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文学研究对象刘若愚首先提出的一个认识观点,是文学研究对象问题。
他认为,一般对文学研究,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二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一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当中,对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分类。
对此,刘若愚在开篇“绪论”中先列出了一张表,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划分,作了图解——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其中文学批评分为理论性的批评和实用批评,理论性的批评由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组成,实用批评由阐释和评价组成;文学批评部分包括批评史和批评的批评,其中批评的批评分为批评的理论性批评和批评的实用批评,前者包含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后者包含阐释和评价。
浅析刘若愚的创作与翻译——以《中国文学理论》为例
浅析刘若愚的创作与翻译——以《中国文学理论》为例摘要:刘若愚是名满天下的美籍华裔比较文学研究家。
他平生出版了八部与中国诗学有关的专注并发表了大量论文。
它的比较诗学体系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刘若愚先生是一位难得的把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20世纪欧美文论结合起来的语际批评家。
他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一种颇具相当难度的汉英诗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中,使中国诗学思想及中国诗学研究走向国际学术界的。
本文主要论述其生活经历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与翻译。
关键词: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创作与翻译在欧美人文学术领地,华裔学界、比较文学界与汉学界这三个术语总是在相关的意义指称上交互在一起,诱惑着人们瞩目在此空间中崛起的那些出类拔萃之辈。
美国人文学界有“东夏西刘”之美称,“东夏”是指美国东海岸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学者夏志清,“西刘”是指美国西海岸斯坦福大学的华裔学者刘若愚。
“西流”的不幸早逝,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的震惊。
刘邵铭在悼文中说:“国人在英美学界替中国文学拓荒的有两大前辈:小说是夏志清,诗词是刘若愚。
”[1]刘若愚具有深厚的汉学功底,同时精通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他通过兼采中西两种文学批评的特长,创造出理解与阐释中国文学思想的系统理论。
他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著述有八种(《中国诗学》1962,《中国之侠》1967,《李商隐的诗》1969,《北宋六大词家》1974,《中国文学理论》1975,《中国文学艺术精华》1979,《语际批评家:阐释中国诗歌》1982,《语言·悖论·诗学:一种中国观》1988),这些著作总结归纳他的理论思考,是他融会贯通中西文学批评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多种著作被列为西方汉学的必读书。
除了理论专著外,刘若愚还有大量的中国文学研究论文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作品。
本文主要论述其生活经历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与翻译。
一、生活经历与学术要求自1961来到美国,赴美国夏威夷大学任教,辗转匹兹堡大学、芝加哥大学,至1967年转到斯坦福大学,刘若愚身上发生了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第一,在生活上,刘若愚需要将他所操的标准英式英语改成美式英语。
文学理论教程:第10-12章课后答案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比車槪念1.0!住:作为文学形您的届级形态之足文学訂讲系统中慕出特征的« J «力的性恪.他JT叙爭件tt'il中丈称負里人物或與电怜搐.2.IHHt:作家摄住生淸中性的久肉.加以艺术強化、生发的过悝。
3.住境:是指抒常件ft•需中'D览的那种情棗空腔・血:丈相生的形檢系统及貝所请发W开拓的审关惣象空糾也足文学形仪的岛级形态之一,4.g 足揺以农达祈理观么为目的.以製征件戎荒呃性为其II本特徂的.你些理性观念和揄象思維的常导卜创遥的几冇求解r和纟文耳的达到人爻审艾理患境界的茨总z象思占何理1.举例说期文学二诰马汗通咅谥的不同.W:文学占语定待殊的古橋系绞・r 明显的不同. 欢了形刎仁件动性•他卅h汗乐忤邹特点外.文叭佰还只存内指件. 而普通Atftfe外指杵的・丽文学A•说址描向丈本0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谄具有心用俎含也,秤通讦讥侧・R运用谄誇的益称功能. 冊文^ifiu 更注巫衣现功能.文拒性.2.文字形念的1HI::文学形彖足1:电与客现的统一:文学形仪兄般定勺克实的俊一:足个Wh般的统:址确定flffl不瑞定性的统-c3•文学典住的审芙持征;文学典型的希征性,文学典巾必须具有貝穿其全紹活动的.统摄八整个牛金的“总特徂”・文学典忌还必须対过局端》粉勺厂・反酸和形成总tytii::文学叫型的艺术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赴力桩肖足来门性格昭爪的一科i命的魁力. 史來白它所皿不的灵頌的深度.典率人物。
典聲环境的斤系:级型竹•格堆冷欢型环境中形成的鹽羽环堆不仅是形成人拐性恪的垦础.rtHUi足過迫背人物的行动. 剖约秆人物件格的发展芟化* 典生人构也并1F*远在坏境面飛无能为力.在•定条件卜它百町以对坏境发牛反作用:申W坏境马典节人拐的天系还funsi&fr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更存在.4.文学恿境的特fih悄最交慰是懣境创造的淞观特征.情最交融包1$杲中amrt•悄中见址兀和怙秋芹茂」匕电实和生兄总境射适的结构转征,旳味尢另足您境的审兀补{£•5.审芙怠徐u般的总◎的不冋z处;•般总◎以再現生活为H的的典乜和以抒•情为冃的的.而审天总叙是以农达會理现乞为口的的c由关蕊象的孩4俗征;屮美左象m本戍待征定竹理件:去现柠徂足仗征性:彤象轻征楚荒砸性;思维待征是抄象世維的覚搖卷与:第甥待征於求解性和多文性、•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幣十…章1.研允叙*艺术的理论和批评力法•2.^fh III所叙述的人物彳•为构成.足最小的叙字肌位"3.給梅。
海外汉学家刘若愚“形上理论”补说——从文道论的角度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第一章刘若愚“形上理论”探要 (6)1.1刘若愚关于中国形上理论的历史梳理 (6)1.2形上理论与模仿理论、表现理论、象征主义、现象学的区别联系 (7)1.2.1形上理论与模仿理论的比较 (8)1.2.2形上理论与表现理论的比较 (9)1.2.3形上理论与象征主义的比较 (10)1.2.4形上理论与现象学的比较 (11)1.3刘若愚形上理论的精髓 (12)1.3.1文以示道 (12)1.3.2文道合一 (13)1.3.3 技道合一 (14)1.4刘若愚形上理论明而未融之处 (15)1.4.1道是宇宙原理 (15)1.4.2模糊概念 (16)1.4.3不具备典型性 (18)第二章刘若愚“形上理论”补说(一) (20)2.1诗文道流说 (20)2.2浑然无迹 (22)2.2.1“入神”说 (22)2.2.2“兴趣”说 (23)2.3妙悟自得说 (25)2.3.1何为“妙悟” (25)2.3.2 如何妙悟自得 (26)第三章刘若愚“形上理论”补说(二) (29)3.1作者观 (29)3.2境界观 (30)3.3言意观 (32)余论:从“形上理论”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35)结语 (37)参考文献 (39)致谢 (43)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4)承诺书 (45)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6)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I)ABSTRACT (II)Introduction (1)Chapter 1 Inquiry of Liu Ruoyu's Metaphysical Theory (6)1.1 A historical review of Liu Ruoyu's metaphysics (6)1.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aphysics and imitation theory, Expressionism , symbolism, and phenomenology (7)1.2.1 Comparison of metaphysical theory and imitation theory (8)1.2.2 Comparison of metaphysical theory and Expressionism (9)1.2.3 Comparison of Metaphysics and Symbolism (10)1.2.4 Comparison of metaphysics and phenomenology (11)1.3 The essence of Liu Ruoyu's metaphysical theory (12)1.3.1 The Wen is used to show the theory of Tao (12)1.3.2 Integration of Wen and Tao (13)1.3.3 Integration of Ji and Tao (14)1.4 The analysis of where the Liu’s Metaphysical theory on the meanings but not into practical (15)1.4.1 Tao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verse (15)1.4.2 Vague concepts (16)1.4.3 Not typical (18)Chapter 2 Additional comments on Liu Ruoyu's "metaphysical theory"(1) (20)2.1 The Wen flowed from the Tao (20)2.2 Naturally formed and no trace (22)2.2.1 Entering the realm of the marvelous (22)2.2.2 Aesthetic taste (23)2.3 Wonderful enlightenment complacent (25)2.3.1 What is "miraculous awakening" (25)2.3.2 How to be "enlightened and complacent" (26)Chapter 3 Additional comments on Liu Ruoyu's "metaphysical theory"(2) (29)3.1 Author View (29)3.2 Realm View (30)3.3 The theory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32)Remainder: On th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ysical Theory" (35)Conclusion (37)Reference (39)Acknowledgment (43)Personal profiles (44)Letter of commitment (45)Authorization statement (46)中文摘要刘若愚将中国传统的批评文学分成了六种,分别称为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以及实用论。
对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中文本完整性和文论史体例的探讨
对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中文本完整性和文论史体例的探讨王昱【摘要】比较诗学群体的崛起在于敏感地意识到,中国诗学迫切需要主动将自身整合入世界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通过与西方诗学的沟通和交流改变边缘的国际学术处境.比较诗学在推进过程中有得有失,其中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借鉴《镜与灯》的理论框架而构建的循环系统和六种理论,无论在出发点、成功处还是存在的缺欠都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在简要勾勒刘若愚的理论体系并说明其正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刘若愚和艾布拉姆斯在历史语境下各自面临的中西诗学的学理背景,对比两人的理论分类方法及其实际运作情况,试探讨刘若愚以他山之石攻玉的若干失当之处,作为对中国诗学进入世界性文学理论视野路径的方法论反思.【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比较诗学;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整体性;专题史【作者】王昱【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一、《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诗学理论建设及其总体上的得与失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三角框架和四大理论,在比较诗学的理论建设中做出了如下三方面的主要尝试:第一,构建“宇宙—作者—作品—读者—宇宙”四阶段的文学审美循环系统;第二,主张对任何中国文学理论观点都提出六个相关联的问题,包括“文学本论还是文学分论”、“作者观点还是读者观点”等,用以澄清术语的多义性;第三,打破遵循时间线索的中国文论史叙述,将中国传统诗学分成“形上论”“决定论”“审美论”“实用论”“表现论”“技巧论”等六类,选取有代表性的批评文本分别归入六类之中,用专题史的方式组织成书。
三方面中,影响较大、争议较多是其审美循环系统和六大文学理论。
一方面,此后多部同类论著都在前言中将其作为比较诗学探索道路上的代表性著作①,即使在指出它的不足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也无不以肯定其学术贡献为前提;另一方面,伴随着比较诗学在沟通中西道路上的进一步探索,刘若愚的这套理论体系在由时间见证为经典的同时,也更多地作为反思的对象出现在该领域的批判视野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3-12 作 者 简 介 :贺 根 民 (1971-),男 ,湖 南 邵 东 人 ,广 西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教 授 ,文 学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古 代 文 论 和 民 国 学 术 史 研 究 。
2012 年
贺根民: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的技巧观
109
品— ——作家”动态循环往复的封闭图式。 中国文学 思维的传统是重直觉并非尚分析,这种以批评概念 和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思维,将中国古代文论的零散 批评扭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全力展示了刘若愚体系 建构技巧的实绩。
110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年
有直觉性质,二者并不矛盾。 李贽、金圣叹都注重技 巧细节,但其本位仍归结为一类表现主义的文学概 念。 正是如此,“大多数中国表现理论家虽然将主要 重点放在自然表现上,可是并不完全排除自觉的艺 术技巧。 ”[1]132 虽然,中国传统文人往往认为自觉和 自然更胜于技巧,但又不得不直面表现本身需要技 巧的现实。 在“审美理论”阐述中,刘著视审美理论 和技巧理论为一个问题的两面,只不过技巧概念偏 重于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但是“当批评家从作家的观 点讨论文学而规范出作文的法则,他可以说是在阐 扬技巧理论。 ”[1]150 他以司马相如的 《西京杂记》为 例,说明欲凸显文学的感官之美,先得掌握显示此类 美的技巧,毕竟审美理论和技巧理论互为表里,以美 言丽句为基础的审美理论概念,其本身就是一种技 巧。 在“实用理论”层面,刘著针对那些非实用论者 的宋代文人,象标举“以故为新”的江西诗派,他们对 诗法的专注和模仿,就隐含着一定的技巧观。 即使 是斥逐江西诗派末流之风的严羽追随者,其改弦更 张的诗学实践又多回到技巧的老路上,这是中国文 学的历史宿命,又是技巧理论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 础。
作为一部面向西学背景的学人介绍中国文论的 比较诗学著作,参以西学文化,在世界文学视野中来 发申中国古代文论的技巧观,也是刘著的体系建构 的一个重要特点。 较以中国文论的技巧体系,他认 为西方文学中技巧论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 20 世纪 西方的批评流派,象俄国的形式主义、美国的新亚里 士多德学派、法国的结构主义者,在技巧概念的阐述 上具有与中国文论类似的特点,尽管中西文化生态 各异。
系统化思想。 以言语为意义承载的技巧,跃升为揭示人类社会规律的道,刘若愚中国诗学的技巧之思,加重了世
界文论领域的中国声音。
关键词:刘若愚;技巧;《中国文学理论》
中 图 分 类 号 :I20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3558(2012)03-0108-03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建构历程中,美籍华裔 学者刘若愚先生在 1975 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理论》 是一个独具特质的文化存在。 刘著将中国古代文论 置于世界文论语境中进行综合考察,藉以为西方学 者开辟一条植根本土文论视野来透视中国文论的 新路径。 其所标榜的去除“欧洲本位主义”与“中国 本位主义”追求和事实操作上的以西律中式的话语 阐释和理论建构,致使其成为中西比较诗学和中国 古代文论体系探究史上一个毁誉兼有的理论范例。
技巧向度的中国文化之途早在远古时代已经 开启,《世本· 作篇》所述的制陶、农耕和占筮技术分 类、《周礼·考工记》 中知者、 巧者和工匠的主体差 异,书写了礼乐文明时代的技巧图像。 悠久灿烂的 中国文学,从远古一路走来,铸造了一个又一个文 学创造高峰, 标领和昭示了后来文学的一代风骚, 而这种高峰之下的思考,逐渐在文体特质和操作规 则等方面沉淀为一些相对固定,有法可依的创作范 式和欣赏模式,这就是文学意义上的技巧。 文学技 巧是中国文论民族特色的突出表现, 重直觉体悟、 讲究主观评骘,中国文论的诗性思维在技、道关系 的对待上却呈现各极其变的文化悖论。 中国古代文 论素有遵体重法的传统,借此传达对文学创作或欣 赏的法则和程式的把握,卷帙浩繁的诗格、诗话、词 话、小说话和曲话类著作就是有力的注脚,同时,中
为了替中国文学的实际批评提供健全的基础, 刘著将其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析图式具象为六种 文学理论,即形上理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 美论和实用论。 六种理论被分成四个阶段,在第一 阶段,缘于影响反映模式,形成文学为宇宙原理显现 的形上理论与文学是社会政治反映的决定论;在第 二阶段,缘于作家的创造,形成侧重情感表现的表现 论和以语言为材料的技巧论;同样,因为读者的阅读 和鉴赏而形成第三阶段的审美论,读者对宇宙的反 映,以及因为阅读而改变经验而形成第四阶段的实 用论。 在这六种文学理论体系中,刘若愚借诸《文心 雕龙》原道之说,明确说明技巧论和审美论处于该体 系的次要地位,但是欲表现文学的外在美,又须得借 助某些技巧。 鉴于中国古代文论家的折中态度,一 个文论家的批评观点可能散见于各个领域,职是之 故,刘若愚以一副综合的眼光来打量和设置六种文 学理论。 即使刘著辟专章来探究技巧观,而其对技 巧观的阐述不拘囿于为技巧而言技巧的僵化模式。
国古代文人又往往重道轻技, 视诸如技法方面的书 籍为浅陋卑劣之作, 反对机械的照搬和固守一隅而 不知变通。 诗有常体、文无定规,他们往往从技巧入 手,经由对字法、句法和篇法的掏摸和探究,归结于 无法为法、取法自然,这就绘制中国古代文论技巧论 的基本轮廓。
相对于西方文论体系而言, 中国古代文论有一 个自足演变的理论体系。 1927 年陈钟凡先生发凡起 例,“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出版了国人所著的第 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就开始以一种世界性的眼 光来观照和建构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其后,郭绍虞、 罗根泽、朱东润、敏泽、蔡锺翔、王运熙、顾易生诸先 生前后接续,不懈奋进,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及其学 科体系的建构基础。中国古代文论的著述体例,或以 时间为序,或以批评家为纲,对于非中文母语的受众 而言,单一的编年史类的叙述和评论,往往流入野狐 禅,加重中国文论的东方神秘色彩。如何在中西异质 文论话语对话中找就一条适切的路径,“达到一个最 后 可 能 的 世 界 性 的 文 学 理 论 ”,[1]3 在 理 论 层 面 整 合 两种传统就是一个颇为考量的话题, 其本身也是一 个技巧。刘若愚援引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浪漫主 义理论批评传统》的艺术批评坐标理论,将艾氏以作 品为中心、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四因素所构成的发 散 型 三 角 形 结 构 改 塑 成 “ 宇 宙 — ——读 者— ——作
缘于刘著的资料选择和著述体例,其对中国文 论的技巧论述重点在诗文, 很少涉及戏剧和小说,
“因为戏剧和小说,在中国相当晚期才发展成为完整 的文学类型,一直到近代,才被认为是正式的文学。” [1]19 诗文作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样式,其被进入刘著的 关切领域,自在情理之中,而明清芃然勃兴的小说、 戏剧评点,亦包孕丰富的技巧理论,未能被纳入刘著 的研究范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事实意义上的以 西律中式的技巧理论阐释, 致使刘著未能充分照顾 到中国文论的杂文化生态及诗性思维, 象技巧理论 和表现理论有着诸多交叉, 如能进行理论综合那么 该体系会更趋严谨。 中国文论的技巧本身有形而上 和形而下的双重指向,其物性和精神性差别,致使文 论家往往练就一种即兴体悟式的理论言说习惯,将 散逸、零碎的技巧观披沙炼金、进行更有效的理论整 合,这对于在西学语境中掏摸既久、浸染既深的刘若 愚来说诚非易事。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文论中不乏公然阐述技巧 的实例,这固为刘若愚技巧论的文献基础。 他客观 承认汗牛充栋的文论典籍编纂,隐含着技巧概念,只 是多未上升至理论层面。 技巧备经言语的命名而获
就一定的表现方式,先秦典籍《易传》所记载的爻辞 卦象,已经显示可以言说的社会化的文化特质,它们 可能就是汉字的原型, 汉字本身具有 “记号— ——样 式— ——文 饰— ——文 化— ——学 问— ——著 作— ——文 学 ” [1]24 的光谱意义,刘著的“形 上 理 论 ”就 言 明 声 文 、情 文和形文均包含一定的技巧概念,《文心雕龙》 的道 圣文论之“文”,在一定层次上说,就是承载一定社会 信息的审美符号。此外,他在该章还例举了萧纲兄弟 的华丽文体写作,个中隐含注重雕琢的技巧色彩,而 这种尚丽之言又恰好是其对技与言关系的形象说 明。 技与道,构成实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两端,二者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技是道的现实承载和 感性表现,自然之文与人文之文都是道的反映。刘著 的“形上理论”中,就例以陆机《文赋》融通物性的创 作观、韩愈以技显道的实践,说明道是技的文化本位 和归结。 至法无法、技与道通,最终实现向精神世界 的拓进,构成中国文论的本体论。从静观自然达成与 道合一的忘我境界,显示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质。 刘若愚藉以对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二寓言的阐述, 揭示凝神化一、自然而然的技巧极致。 这样,以言语 为意义承载的技巧,在凸显言语的诗学表征之时,飞 升为揭示人类社会规律的道, 就清晰绘制了刘若愚 属意中国文论的哲学层面的演变图式。
如前所论,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对技巧观的 分梳既集中体现该著第四章的技巧理论中, 又散见 于其他章节的理论阐述上, 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文 化体系。 沈约的“四声”理论、高启的以格辨体说、李 渔的戏剧理论、 翁方纲的肌理说以及桐城派的古文 理论,是刘著“技巧理论”专章援引的实例,虽然刘若 愚再三声明上述实例对技巧的分析并非其属意所 在,仍旗帜鲜明地体认“美好作品需要自觉的技巧, 一如其需要天才和灵感。 ”[1]135 无论是沈约强化韵律 细节之见、 李东阳的以体区分诗文之说, 抑或李梦 阳、唐顺之的拟古主义规则,均表明刘著所操持的技 巧理念:“文学是一种具有一定规则和方法的技巧的 这种文学观。 ”[1]137 诚如斯言,中国文学理论自有一 条源远流长的技巧脉络。即以拟古传统而言,刘著将 其厘分为二派,一是以精通技巧本身为目的,象李东 阳、 李梦阳; 一是藉以对技巧的把握达到精神的领 悟,象谢榛,这种分而治之的阐述策略展示了刘著的 辩证思想。在“表现理论”阐述中,刘著先设置一个理 论预设:吸收技巧是写作前的准备,写作实践中又具
2012 年 6 月 第3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