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人生的三种境界

合集下载

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国学智慧 人生感悟 禅悟人生 悟人生之道

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国学智慧 人生感悟 禅悟人生 悟人生之道

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国学智慧人生感悟禅悟人生悟人生之道“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句话教会了我们一个真理,即只要我们心存善意,祸福都会离我们远去。

我们一直被国学中的智慧教导着:心有多善,舞台就有多美;只有良好的心态,才有良好的命运;只要传递出善意的力量,定会有更多的好运到来。

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这些精神中得到感悟,去悟透生命的本质和归宿,以及真正能够实现人生的尊严及其美妙的道路。

一、心有善念,人生才有美丽在生活中,我们要记住心有多善,舞台就有多美,只有心存善意,命运才能够转向美好。

在实践中,我们要真正按照祖训中“以善助人,以礼待物”,要将时刻保持善念,真正去行善,以真诚和慈悲来面对一切,质朴而宁静地处理一切,使自己拥有一份慈怜。

二、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只有心态恒久正确,才能使祸福来来去去,生活的平和与谐,也就会有更安定的心情。

有气质的人,他的行善就会出离常人,善意的力量会将一河清流,他的一片善心就可以比一团火点亮心灵的星辰。

三、国学智慧,禅悟人生国学不是一本杂乱的书,而是一本集历史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宝典,领悟了国学的智慧,融入自身生活,依据国学中的经典精神,学会做一个正直、有礼貌、有正义感的人,能够洞悉自己的价值,当“禅悟人生”,去洞见这一瞬间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加绚烂的人生。

四、悟人生之道悟人生之道就是“做一个好人”。

一个人若想得到人生的尊严,必定要以善意来迎接生活,并在真诚和热忱中外放一份慈悲,这样,才能贴近生命的真谛,才能面临生活的乐趣和真正实现生命的美妙。

总结:“心存善念,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句话提醒了我们,只要有善念,祸福就会将我们远离。

通过国学智慧,悟得人生之道就是“做一个好人”,我们应该用仁慈和热忱的心,去承载美好的生命,真正去实践国学中的精神,从而禅悟人生,实现生命的真正尊严与美好。

禅悟人生国学智慧

禅悟人生国学智慧

禅悟人生:用国学智慧指导人生禅悟人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国学智慧指导人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禅悟人生。

禅悟是指领悟佛、道、儒
三教哲学原理,认清自我本性,化解一切苦难,实现“心无挂碍、身
心合一、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禅悟人生不是生活的遥远目标,它
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的一种精神追求。

那么,如何用国学智慧指导人生呢?首先,要有一颗“诚实”的心。

诚实是儒家道德的核心要义,它要求人以正直的态度待人接物,
保持一颗善良、真诚、坦荡的心,让我们的人生不受欺骗、不受误导。

其次,要有一份“恒心”的坚持。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知识虽然重要,但只有喜爱和
享受它们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明确的
目标和信念,同时还需要有坚定的恒心,时刻保持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精神的成长和满足。

最后,要有一份“感恩”的心态。

感恩是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
表现,它要求我们能够欣赏和感激生命中的点滴幸福,不断为自己的
幸福付出努力,同时也要记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让我们的生活更
加美好、更加丰盈。

总之,禅悟人生需要用国学智慧来指导,只有保持“诚实”、“恒心”、“感恩”的心态,才能在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由、更加充实。

简析诗词中的人生禅宗三境界[权威资料]

简析诗词中的人生禅宗三境界[权威资料]

简析诗词中的人生禅宗三境界摘要: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许多多包涵人生哲理的优美华章,在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唐代王维的《鹿柴》、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就深涵了人生至高的禅宗三境界,细细品之,余味无穷。

关键词:禅宗境界人生哲理人生无常,人生如戏,有喜有悲;人生如梦,有真有幻;人生如棋,有输有赢;人生如水,有清有浊;人生如茶,有浓有淡;人生如花,有开有榭;人生如天气,有风有雨……在纷繁复杂的漫漫人生道路上,有几人能体悟到其中的真谛呢?在美仑美奂的中国古典诗歌中,就蕴涵着丰富精美的人生禅宗哲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一境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二境界;“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此三境界。

三境界的诗句分别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唐代王维的《鹿柴》、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此精辟地道出了人生从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到悟而未透,返虚入明,最后到达通透圆融,已臻化境的禅宗境界,此乃人生禅宗三境界。

一、觉而未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诗人柳宗元政治失意,被放逐永州(今湖南零陵),借歌咏隐居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抒发失意苦闷的好诗。

全篇诗歌寥寥二十字寄托着诗人孤寂、幽远的心境,也寄托着中唐那一代人的心境、意绪,整幅画面,动静结合、物我两忘、充满禅味。

诗歌首二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静寂无声的雪把一切都简化了,不见鸿爪,不见人际,天地间一层不染,万籁无声,只有清静和寂寥,陪伴着一条小船上的渔翁,在漫天宁静,一江白雪中垂钓。

诗歌后二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极写天地的广大寥廓,为了凸现主要描写对象――小船上的渔翁,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景别越大,中心人物越小,却越突出、越抽象,自然成为视觉或心理的一个点。

诗人正是以这种“全景式”的点,以这种“简化”,凸现了垂钓者的峭洁清远、宁静淡泊。

禅悟人生修心修行人生感悟

禅悟人生修心修行人生感悟

禅悟人生修心修行人生感悟
禅悟人生是一种修行,它涉及到对自我、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禅定的方法,来静心、反思、体悟人生。

修行人生,需要有一颗修行的心。

修行心,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是一种追求内心清净的愿望。

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内心的警醒和谦卑,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在修行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

放下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对过去的释怀和对未来的面对。

只有放下,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和平和。

修行人生,也需要学会包容。

包容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对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接纳和理解。

在修行中,我们需要学会包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接纳别人的不同,从而真正体悟到人生的宽广和博大。

在修行中,我们还需要学会看透。

看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理解。

在修行中,我们需要学会看透人生的虚幻和繁华,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真谛。

总之,禅悟人生修心修行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是一种对自我、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在修行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包容和看透,从而真正体悟到人生的宽广和博大,实现内心的清净和宁静。

参禅三境界

参禅三境界

参禅三境界
《参禅三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
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饱经沧桑,开悟生慧,
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
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你弄清,
亏时费神不说,多是徒劳无益;
并非所有的人,都必须你搞懂,
伤心悲情不说,常是曲终场散。

看不到的,就别为难,人生本是单行线,属于你的景色不多;看不懂的,就别追究,凡事还是糊涂好,不必让自己太累;看不惯的,就别逞强,哪怕头破血流,也未尝有善终。

生活是一个漏斗,得了,失了;
迷惘是一种态度,放了,收了;
修心是一条转播,看了,悟了。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八步骤三种禅修(下)三、观察修与安住修(1)对禅修的误解:只有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

真正的用心,贯穿在一切时,一切处,包括行住坐卧,吃喝拉撒。

只要保持正念,随时随地都是修行。

(2)佛教中,禅修的方法很多。

止观:通过培养定力获得观智;内观,通过培养觉知获得观照力;观想,通过想象来调整心行。

书院的修学比较重视观察修,也是《道次第》倡导的修学方式。

通过听闻法义,运用理性思维,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学习佛陀的言教,是常规修学途径。

1.2.观察修的心理基础(1)人有理性(2)我们今天接受到觉醒智慧的文化。

否则,将永远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找不到生命的出路。

(3)佛陀不但找到了这条路,还为我们施设种种教法,尽管有方便,我们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但佛法浩瀚,很多人穷其一生上下求索,不得要领。

(4)有鉴于此,根据现代人的特点,安立三级修学模式,只要真诚、认真、老实遵循这一次第,下多少功夫,就能有多少受益。

3.4.观察修的教理依据:如理思维(1)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八正道,首先是正见,其次是正思维。

我们接受了佛法正见,就要落实到心行,以此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而不是一味随着妄念跑。

/唯识:四种寻思才能引发四种如实智。

(2)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是在众多经纶基础上浓缩的修行手段,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现形式。

这些方法背后,还有完整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3)正见:为什么只有佛法能将人导向解脱?正是因为知见不同,对这些概念的分析和解读不同,由此发展的修行原理也不同。

这才是佛法真正的不共所在。

3.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1)凡夫心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建立起来,可以说,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做观察修和安住修。

(2)观察修就是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各个角度反复思考。

形成相应心念,并使此心念增长广大。

我们曾经因为错误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带来烦恼,流转生死。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

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参禅悟道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冥想和反思,达到超越自我、认知自性的境界。

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十种境界,这些境界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十种境界。

一、初学者境界初学者境界是指刚开始接触参禅悟道的人。

他们对这种修行方式并不了解,还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逐渐熟悉。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地寻求帮助和指导。

二、坐禅境界坐禅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通过冥想来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外界的干扰,沉淀自己的思绪,感受内心的真实。

通过坐禅,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意识,为后续的修行打下基础。

三、一心境界一心境界是指在坐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注力和意识,达到内心完全沉浸在冥想中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体悟到内心的本质和真实,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和自己的渺小。

四、舍境界舍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摆脱物质和欲望的束缚,达到心无旁骛、心中无物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自由和轻松,体悟到快乐和幸福的本质并不在物质层面。

五、顿悟境界顿悟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突然领悟到内心的真实和宇宙的奥秘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超越自我和时空的限制,感受到宇宙的奥妙和内心的智慧。

六、明心见性境界明心见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认知到自己的本性和真实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对外界的追求和干扰,认清自己的内心和宇宙的本质。

七、菩提心境界菩提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产生一种为众生利益的心态和行动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幸福,成为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人。

八、佛性境界佛性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体悟到自己和宇宙本质上是一体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可以逐渐领悟到佛性的本质和内涵,成为一个具有慈悲和智慧的人。

九、涅槃境界涅槃境界是指在参禅悟道中,逐渐超越生死和时空的限制,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归一的境界。

智慧人生之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智慧人生之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一、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

】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

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传播行列,开始用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铸印度佛教,佛教逐渐走向入世、注重伦常日用和清通简要的道路。

在思想体系上,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和世界的实相。

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王雷泉等译:《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这个奴役,是心灵自己设置的牢狱,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把完整的世界割裂成支离破碎,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

这种心结、心狱,按阿部正雄的分析,即人的自我疏离和焦虑,是人的局限性所固有的,阻碍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坛经般若品》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菩提,是开悟的智慧。

禅宗直指人心,将出世的理想和境界,统统收摄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的觉悟自性,通过般若智慧的修行而获得主体的自由。

顿悟在禅宗里有迅速地体悟、不依固定修行阶次的体悟和不拘时间场合任运于平常生活中顿悟这三层涵义,而禅宗的重点是在悟后如何重新面对人生和世界。

【二、明心见性:】提升人生境界《坛经行由品》开宗明义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明心见性,是《坛经》的核心思想。

这段总纲性的话语有四个关键词,涵盖了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

【1、菩提自性。

】菩提,指觉悟的智慧;自性,指人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

《坛经》标举菩提自性,从终极根源上指出生命的本质,也为主体指出达到最高价值的能力。

在终极意义上,我们凡夫生命的本质与至高无上的佛是统一的,并与终极存在的法界、真如融为一体。

禅悟人生 感悟

禅悟人生 感悟

禅悟人生感悟
禅悟人生,是一种深入自我,超越物质,透彻人生的生命状态。

它追求的不是物质的丰盈,而是精神的升华,要求人们意识到自然与宇宙间的联系,体悟生命中的真谛。

禅悟人生,需要人们静心沉思,探寻自我内心的真正感受和需求。

它要求人们不断超越自己,放下世俗的浮躁和功利,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禅悟人生,不仅指向了一种生命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要求人们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点滴,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用心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禅悟人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警觉,向内觉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陶冶心灵,感悟生命的真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禅悟人生的真正含义,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1 -。

佛家的人生三悟:放下·看破·自在

佛家的人生三悟:放下·看破·自在

佛家的人生三悟:放下·看破·自在
佛家的人生三悟:放下·看破·自在
所谓“放下”,就是把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放下。

佛说:一切烦恼来自杂念与妄执,能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便是“放下”;
所谓“看破”,就是看破红尘。

佛禅所指的“尘”,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

“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的事物,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

所以红尘又被指为虚幻的尘世间。

看破红尘,就是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与之同流合污,而做到达观、洒脱;
所谓“自在”,是指空寂无碍。

不为三界生死所缚,心游空寂,名为自在。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舒”。

生活不仅仅只是名利与声望,或是地位的集合体,更是一种追求实现人生真正价值与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了这种态度,你的生活将不再是一片苦海,等待你的将是另一片充满阳光的新天地。

【美句阁:净心,静行,道法自然,如来!欢迎大家点评,转发,去心垢,除戾气。

】。

参禅悟道的哲理句子: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最新)

参禅悟道的哲理句子:参禅悟道的十种境界(最新)

参禅受用要分三个境界。

第一步就是破本参。

破本参是破什么?就是你看一念不生之前,参住这个话头,追究这个疑团。

疑团打破了,悬崖撒手,丧身失命,天地广大,无家可归,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你立足。

所以禅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穷是没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穷连锥也没有了,去年那个锥还不知道往哪里下,现在连锥都没了。

就是昨天告诉大家的:“念佛是谁问者知”,问的这个人,不但所参的那个一念不生之前的境界犹如虚空幻影,原来看镜子里面有东西,看了半天你才知道,镜子只是一个反光作用,里面啥也没有,不但是所看的没有,能看的也彻底透过了。

放下自在、能所双亡就是达到了打破本参的境界。

所以参禅要悟道,悟到什么?就是所参的这个东西,现在我们用语言讲来实实在在,大家去感受也明明白白,可是你参,再参下去,参到最后,你发现能参所参虚空粉碎,因为虚空还有个概念,这个概念也粉碎了,不但没有立锥之地,而且是这个锥也没有了,放舍根尘,无牵无挂。

悟道的这个人如果过去听过无我的道理,相似地在境界上体会过,已经认准无我的涅槃是生命的真相,而现实的种种五欲六尘纯是幻想的结果,因为世间的价值观念随时在改变,没有一定,真理是不变的,不停地在改变的这些全是客尘烦恼,他懂得这个道理,一旦是参破了,他是如获至宝、欢天喜地,可以庆快平生;如果还没有听过这种法,没有做过思维观察,那一旦看到了能所双亡、无我无人,他内心自然生起极大的悲感,为什么要伤心、痛哭流涕?就是过去无量劫以来,把这个“我”当着宝贝,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我”去展开,而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法原本无“我”,过去随时随处紧抓不放的宝贝,好像被摔破了,怎能不伤心呢,这是悟道的破本参的人。

如果大家发过大乘的菩提心,希望在自我解脱的时候,能够回转根尘,回到现实度一切众生,使众生也从种种痛苦颠倒当中解脱出来,那么就需要破重关。

重关怎么破?事实上破重关就是不住涅槃、无话可说。

本来看到涅槃是无相的,大家如果有大菩提心的善根,当你一旦看到了无我,身心的重担卸下来,你接下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度一切众生,你已经没有各种忧伤痛苦,就很想去为众生分担这种忧伤痛苦。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政治》真题和答案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政治》真题和答案

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60分)1.通过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法2.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期经常蹲在人来人往、嘈杂喧闹的长沙城门口学习.是为了培养()。

A.发散思维 B.观察力C.创新思维 D.注意力3.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堂讲授 B.活动探究C.课堂导入 D.课堂活动4.《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规定,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时代感、实效性、思想性C.实效性、目的性、针对性 D.思想性、时政性、实效性5.国家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

A.收费收入 B.税收C.国有资产收益 D.债务收入6.生产关系包括许多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内容的有()。

①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②尊重和保护一切个人利益③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④集体只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豕,他们错了,是品格”。

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

A.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C.不学礼.无以立 D.是非之心.智也9.南海和平与稳定符合南海周边各国的利益。

我国明确表示,在有关南海的领土划界、油气开发、渔业需求等问题中,领土划界是我国在南海的核心利益。

禅宗智慧就是三句话

禅宗智慧就是三句话

禅宗智慧就是三句话
禅宗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人皆佛性,无念顿悟”,而且悟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如此便可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用最通俗最直白的话来表述,就是三句话:
一是“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这是禅宗“天人本一”之大道。

在眼下名利风行的驱使下,终日奔波忙碌,身心疲惫不堪。

禅宗是一种回归本心的修行,其根本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安于现实,乐于日常,凡人皆可以本我之心实现人生的超越。

二是“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

当今社会浮躁,生活喧嚣,都有功利之心,急于求成,很多吃饭成了不堪负重的工作和交际,睡觉也清净不下来。

禅宗名言有录:月影松涛含道趣,鸟语花香透禅机,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要活在当下,做在当下,想在当下,心放在当下。

三是“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好”。

这是讲一切皆空的人生境界。

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充分表达出禅宗“万物皆空”的智慧。

佛者,心也;心者,空也,学佛就是悟道,悟道就是怀空,此乃禅宗之真谛。

要想得开,放得下,就能吃得香,睡得甜。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

人生三境界:悟净、悟能、悟空《人间词话》王国维大师过人生三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境界和吴承恩《西游记》悟净、悟能、悟空名字取的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求佛问道的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悟字,不难解释。

悟,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

悟,是心灵实践,或者叫做“修证”、“体证”等。

林清玄用拆字法,把悟字,解释为“独对我心”,也有一定的道理。

悟净,指的是知道远离污浊,去寻净土;初入法门,修行尚浅,大体只为求得清净心。

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通过修行,开始拥有一定的能量、能力;也指守戒,猪悟能又名猪八戒,需要戒守五荤三素。

守戒亦是一种能。

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

守戒即是悟能。

只有守戒才能熄灭贪欲,只有守戒才能获得智慧。

此求佛问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无疑是境界最高的。

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璞归真。

“悟空”就是“悟道”,“悟道”便是“悟空”;“空”就是“道”,“道”即是“空”。

“悟”是一个过程,而“空”则指一种结果。

《西游记》以玄奘取经的真是故事为比喻,描述了皈依修行悟道成佛的全过程。

三个徒弟显然是佛法的比喻形象;“悟空”是对皈依佛的暗示;“悟能”是对皈依法的暗示;“悟净”是对皈依僧的暗示。

师徒四人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多面性,每个人体内都具有和唐僧一样的认知,一样的可以成佛的根本.都像唐僧一样具有佛性当在人生漫漫修行路上,作为像唐僧一样本具佛性的肉眼凡胎,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任何捷径,决不可取技巧心。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困境,一路上的妖魔鬼怪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是自心的外化表现。

心生,魔生;心灭,魔灭。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生三种境界是哪三种

人生三种境界是哪三种

人生三种境界是哪三种
第一种境界:看破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无数的事情。

拥有智慧的人,与没有智慧的人,看待事物就截然不同。

没有智慧的人,总是习惯站在自身的角度看问题。

第二种境界:舍得俗话说,有舍就有得。

舍了才能得。

有时候一个人失去什么,并非是你不能拥有。

而是为了得到更多。

第三种境界:放下能够放下,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人的苦恼,大多来源于人对事物的执著。

当你放下了,执著没了,烦恼也就没有了。

有一个樵夫,每天砍柴,早出晚归,经常快乐地唱着山歌。

山脚下有个富翁看到了,便去问他:“为什么我家财万贯,却做不到你这般快乐呢?”
樵夫于是指着自己肩膀上的柴说:“这柴重吗?”富翁说:“很重。

”樵夫又问道:“那要怎样才能变得轻松?”富翁不知所指,于是沉默。

樵夫将肩膀上的柴放到地上,朝着富翁笑了笑。

富翁仍然不解。

樵夫说:“万事学会放下。

砍柴的放下柴,会得到轻松;有钱人放下钱,会得到轻松。

人轻松了,自然就会快乐。


富翁恍然大悟:自己那么多的钱财,总是“背”在心上,压在心里放不下,怎么会快乐呢?于是富翁不再吝啬自己的钱财,广做善事,由此变得快乐起来。

一个人放下了,才会从容。

很多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学习如何让自己拥有得更多,以为拥有了才是幸福,却不知道有时候放下,会让自己更幸福。

人生三重境界资料讲解

人生三重境界资料讲解

庄子的《逍遥游》给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第二重境界:战胜自我,继续追求。

第三重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宋代禅宗巨匠青本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禅中彻悟,看山依然山,看水依然是水。

宋代禅宗修行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重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曾说人的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就是艺术;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三种层次不同的生活,代表三重不同的人生境界。

劍客、劍道的三個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劍,心中有劍,人劍合一。

第二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殺人於無形。

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無劍,仁者無敵。

当今读书之人,也存在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不为读书而读书”。

第二重境界:“为读书而读书”。

第三重境界:“读书就是读书”。

做读书笔记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提要钩玄”;第二重境界:“采花酿蜜”;第三重境界:“开山铸铜”。

成功人生里的三种境界: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并且,越是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而谦卑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自甘流向低洼之地;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周济天下。

雾虽无力,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

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禅宗心法

禅宗心法

禅宗心法禅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

悟禅,可拭亮慧眼,透视生命的意义,领悟生活的真谛。

以禅涤心,净化心灵,人生将向我们报以微笑与愉悦。

一、平常心:自然恰淡是人间真味二、随缘:豁达洒脱,随性自然三、淡泊名利:恬淡造就高洁人生四、财富:贫而无怨,富而无骄五、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六、宽恕:宽则容人,宽则得众七、大度:以善心包容善恶贤愚八、学会放弃:舍得才能自我解脱九、微笑:微笑是金,利乐有情十、忍让:百忍成金,培植福报第二章:养心怡性风尘世界,歧途纵横。

惟有用心悟禅,方解人生难题。

禅是藏在你心中的一盏明灯,都会你自净内养,怡情怡性,为你照亮,指引心路。

一、自我深化,为你清净的心保鲜二、内养:内在品质包装了心灵三、无心:这是出民的自在之心四、谦恭:谦恭处事,悟道圆融五、禅定:打造智慧的空间六、排除诱惑:戒迷已逐物七、心外无物:除却无常,生命永恒八、自我解脱:摆脱枷锁,自在快乐九、快乐:供养诸佛莫若供养无心第三章:济世积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施于比收受更有福。

生命的升华往往缘于助人、救困、放生、布施。

以善念济世,以积德解脱,是悟禅修禅之要义,是大慈大悲之表现。

一、同情心:同情即是大慈大悲二、助人:助人者,人必助之三、放生:常生放生,增加善业四、布施:多帮众生,惜福培福五、与人为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六、自我牺牲:牺牲小我,成就大多七、功德:施恩图报者无“功德”八、去自私:念及他人,关爱众生九、众生平等:佛法天界,慈悲同在第四章:执着追求禅,并不玄奥和神秘,禅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心中和生活里。

只有专心不二,坚持到底,才能找到禅的真谛。

坚定信仰,不懈追求,才能看到希望和光明。

一、信仰:人生修炼的成功动力二、意志:意志坚定,再难也“能”三、自强:没有什么我们不能做的四、自尊:我自敬自重,故我在我强五、自信:自己便是明珠,便是如来六、虔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七、执着:放下一切,一心向佛八、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五章:返朴归真禅的智慧,于生命中最大的意义,便是让人看清自我本性,保持朴实真诚的根性,不为物俗所牵,不被色相所迷,随缘自在的生活。

2012届精典政治模拟试题---客观题

2012届精典政治模拟试题---客观题

1. 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里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一路留下的脚印回到了出发的地方,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茫茫无际的大沼泽。

犯下错误后,只要能从中找到失误和欠缺之处,并及时改正,总能看清成功之路。

由此可见①人们可以在纠正谬误中获得真理②个人犯的错误与获得的真理成正比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真理④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没有严格界限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2. 在非洲山区里有两种花:印答花和简安花。

当两者离得很近时,简安花生长较慢,而印答花则相反,发达而敏感的根系会使印答花快速生长并开出一朵巨大的花;但印答花为了争水,最终也要付出代价——因为吸收水分过多导致花开太大,再加上山区晚风很大,将会折断死去。

材料蕴涵的哲理是A.面对竞争,因急切而产生的扭曲心理往往害了自己B. 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自在事物的联系C.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D. 把握适度原则3.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

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实现对地球多分辨率、三维描述,也可以说就是虚拟地球。

其中,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重要的技术基础。

下面对数字地球说法错误的是A.数字地球一经我们的创造就便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以外B.数字地球的出现说明真实地球已经被我们打上深深的烙印C.数字地球相对应真实地球而言,只是我们形象化的想象D.数字地球的出现凸显了人类的本质能力,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4.禅悟人生——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5.网络流行歌曲龚琳娜的《忐忑》,被大家称为“神曲”,是以五声音阶的复杂重叠,中国传统声乐技巧的夸张变形来创作的。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禅悟人生,是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是一种领悟生命真谛的智慧。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是古往今来哲人智者对生命、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和领悟的结晶,它们凝练着智慧的火花,激励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们心灵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走向内心的深处,找寻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修禅静坐,悟心灵本然”,这句话出自《禅宗文选》,它告诉我们,通过修禅静坐,可以使心灵得到平静,领悟内心的本然。

禅宗的修行方式,让人们能够摆脱外在的纷扰,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心是最好的药”,这是一句禅宗名言,它告诉我们,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是最好的药物,可以治愈心灵的创伤,使人重获健康和活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困扰,内心的烦躁和不安成为了许多人的困扰。

而禅宗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禅静坐,让内心得到平静,才能找到心灵的疗愈之道。

“放下执念,心即自在”,这句话出自《心经》,它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执念,才能使内心得到解脱,才能使心灵得到自在。

人们常常因为执念而困扰,执念成为了人们内心的桎梏。

而禅宗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执念,才能使内心得到解脱,才能使心灵得到自在。

“行住坐卧,处处皆禅”,这是一句禅宗名言,它告诉我们,禅修不仅仅是在坐禅时进行,而是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禅宗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才能使内心得到平和与宁静,才能使心灵得到自在。

禅悟人生经典句子,是古往今来哲人智者对生命、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和领悟的结晶,它们凝练着智慧的火花,激励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们心灵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走向内心的深处,找寻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愿我们能够在禅悟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领悟生命的真谛,成就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禅悟的三境界

禅悟的三境界

禅悟的三境界张荣生禅和诗似乎有不解之缘,参禅需领悟禅境、学诗需领悟诗境。

它们都需要从悟入手。

韩驹《赠赵伯鱼》: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所谓正法眼,指体悟正法智慧的宝藏。

相传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

佛祖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付诸摩诃迦叶。

不论是学诗还是学禅,未悟之前,得遍参各种各样的方案,觉悟之后,才能进入正法智慧的宝藏。

进入参禅学诗的境界,参禅得成正果,学诗能出口成章。

钱钟书《谈艺录·妙悟与参禅》对此有深刻的分析。

他说:“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而至也,乃博学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

学道学诗,非悟不进”。

钱钟书还引《思辨录辑要》所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断,悟头始出。

如石中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这就是说,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扫除迷茫,断却烦恼,证得诗法,佛法真相的过程。

敲击不已,功夫不断,博采众长,方能进入悟境。

袁牧《续神品·禅悟》认为:“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严羽对此说的更清楚:“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韩愈知识渊博,但悟性比不上孟浩然,所以作诗赶不上孟浩然,这说明悟性比知识渊博更重要。

佛祖六年苦行未能步入正道,以后到菩提迦叶,在一棵菩提树下经受住了波甸魔王派来魔女的诱惑,又抵挡住了魔兵魔将的威胁。

在禅定中经历从初禅到四禅的不同境界。

数十日后的一个拂晓,终于大彻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文Buddlla(布达)的音译。

意为觉悟者。

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俱足的大圣人。

禅诗是禅与诗的合璧,用诗的形式表现深远的禅意。

禅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对悟的把握,最经典的表述莫过于三境界论。

第一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今朝”点明时间,“郡斋”点明地点。

“冷”则贯彻全诗。

诗人不仅感到外在的冷,也透露出了心头之冷。

由于冷,忽然想起远在山中的故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

大部分人一辈子劳劳碌碌都是为了追逐物质生活的丰富,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一些。

第二种就是更上一等的精神生活的丰富。

它已经超越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贪恋。

而是希望能自我实现,自己的潜能能够发挥出来,能够在各个领域之中有建树。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能够留下自己的,但是还有烦恼,还有生死的烦恼。

第三种更上一层楼的灵性生活得解脱。

像那些开悟的禅师一样,任何时候都是快乐无忧的。

因此,放下回归当下本自具足的智慧就是佛。

你不要认为说的那个禅师的境界很难达到,其实我们领悟了禅的智慧,真的肯放下,当下即是。

不要因为外部自我而淹没内部自我,要有弹性的生命。

降服自己的心是一切安乐的泉源,不降服自己的心,就会有烦恼和痛苦。

禅悟人生的行为体系呢?遇到任何事情你都要保持欢喜心,为什么?因为起烦恼心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

反而让我们失去善行,反而让内心失去了宁静。

如果这个事情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为什么不去改变他呢?失火了就去救火呀。

我们也必须要能够消除招来苦难的心念,这些苦难和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都是自招的。

所以真正的解决方法是消除招感苦难的心念,并且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禅的智慧,佛的智慧。

降服自心是一切安乐的泉源,正如《金刚经》所说“三心不可得”,我们能够无忧无惧的活在当下,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
从自己所有的念头解脱出来,练习不被自己的念头多困住,而不是尝试着去消除他们,这样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欢喜自在。

日本有个铁眼禅师发愿要刻印《大藏经》,经过了十年之久,筹足了资金不巧日本发生了水灾,带来了很多的饥荒。

他就把印经的钱全部去救济灾民。

第二次他又不屈不挠的筹钱印经,又遭遇了传染病的流行,他又把钱全部用来救助病苦。

然后又开始重新筹集资金,经过三次才终于把这部经书印成。

所以现在很多日本人还会告诫弟子们说:“铁眼禅师其实是刻了三套大藏经,前两套虽然没有形状,但比第三套更加的殊胜和庄严。

学禅的人要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个“空”并不是漠视人生的一切,而是一种不执著的心。

铁眼禅师深知法界平等不二的妙理,如果对人没有真实的慈悲,那么刻印经书也只是流于形式。

禅悟人生的哲理体系就包括了佛性本体论,也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也包含了禅的认识论,也就是无念、无相、无住;也包含了禅的实践论,也就是即心成智、顿悟成佛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要树立信仰的内核,他包括了哲理体系、行为体系和目标体系。

哲理体系是见地;行为体系是行持;目标体系是果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