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合集下载

针灸补泻手法

针灸补泻手法

针灸补泻手法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

针灸术中有一种重要的手法,即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可以分别用于调节人体气血的补充和排除。

补手法是针刺术中的一种手法,其原理是通过刺激某些特定的穴位来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补手法主要适用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症,如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贫血等症状。

补手法的实施方法有多种,但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增强穴位的刺激,以引导和增加气血的运行。

常见的补手法包括:尺泽穴补手法、足三里穴补手法、百会穴补手法等。

这些穴位都是与气血运行直接相关的重要穴位,刺激后可增加气血的供给和流动。

了解补手法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泻手法。

泻手法与补手法相反,是针刺术中的另一种核心手法。

泻手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人体气血的排泄和流动,以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泻手法主要适用于气滞、血瘀、热盛等病症,如胸闷、痛经、高血压等症状。

泻手法的实施方法也有多种,但核心思想一致,即通过刺激穴位来增加气血的排泄和流动。

常见的泻手法包括:崇泽穴泻手法、风池穴泻手法、曲池穴泻手法等。

这些穴位都是与气血排泄和流动直接相关的关键穴位,刺激后可增加气血的排除和流通。

补泻手法在针灸术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帮助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改善健康状况。

但是,补泻手法的实施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因此不能随意进行。

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总之,补泻手法是针灸术中的重要手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的补充和排除。

补手法适用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症,可以增加气血的供给和运行;泻手法适用于气滞、血瘀、热盛等病症,可以增加气血的排除和流通。

补泻手法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进 针时徐徐刺入, 疾速出针者为 补法,反之, 进针时疾速刺 入,徐徐出针 者为泻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 后,捻转角度小,力 轻,频率慢,操作时 间短者为补法;捻转 角度大,用力重,频 率快,操作时间长者 为泻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针 刺 补 泻
透天凉— 透天凉 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泻法
天:提插/捻转泻法3 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提插/捻转泻法1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1、青龙摆尾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2、白虎摇头法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3、苍龟探穴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 后,先浅后深,重插 轻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 大,频率快,操作时 间长者为泻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 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为泻法。 平补平泻:“平”即“均”的意见 也就是说对 于虑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得气后可 施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4、赤凤迎源法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呼吸补泻: 患者呼气时 进针,吸气 时出针为补; 反之,吸气 时进针,呼 气时出针为 泻。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开阖补泻:出 针后迅速揉按针 孔为补法;出针 时摇大针孔而不 立即揉按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 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 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 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下1/3 (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地将针 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 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 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 疾病等。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刺法灸法来新浪关注@暮染嵐煙新浪微博:/xywang 1990- 2 -学暮染嵐煙作品第一章 刺法灸法学概论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著作?6. 奠定刺法基础的著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著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著作有哪些?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一、选择题(一)A 型题1.针刺起源于( B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春秋时期D .战国时期E .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 A )A .圆针B .圆利针C .长针D .大针E .鍉针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 D )A .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B .《曹氏灸方》C .《备急灸法》D .《孟子·离娄篇》E .《黄帝明堂灸法》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 B )A .《灵枢》B .《针经指南》C .《金针赋》D .《针灸大成》E .《神应经》(二)B 型题A .艾条灸B .灯火灸C .间接灸D .温针灸E .天灸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 B )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 E )A .十二字手法B .下手八法C .阳中隐阴D .青龙摆尾E .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D )A .苍龟探穴B .赤凤迎源C .子午捣臼D .青龙摆尾E .白虎摇头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 C )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 C )(三)C 型题A .间接灸B .实按灸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非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 B )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 A )来新浪关注@暮染嵐煙新浪微博:/xywang 1990- 3 -A .电针B .水针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非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D )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 C )(四)X 型题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 ABCD )A .圆针B .锋针C .大针D .长针E .皮内针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ABCE )A .腧穴特种治疗技术B .灸法技术C .针刺技术D .推拿技术E .特定部位刺法技术二、判断题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的神经调节机制
调节中枢神经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如调节 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模式等。
调节外周神经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如调节 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等。
调节神经内分泌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如调 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等。
针刺补泻的免疫调节作用
04
针刺补泻的现代研究
针刺补泻的生理学基础
调整内分泌系统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内分泌 系统的平衡,如调节激素 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等 。
改善血液循环
针刺补泻可以促进血液循 环,增加血流量,有助于 改善缺血、缺氧等情况。
调节神经功能
针刺补泻可以调节神经功 能,如抑制疼痛信号的传 递、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等。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调经络、祛除病邪。
03
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01
02
03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慢性 支气管炎、哮喘等,以增 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 吸收。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慢性 胃炎、胃溃疡、腹泻等, 以调整胃肠功能,缓解疼 痛。
循环系统疾病
针灸补法可用于治疗高血 压、低血压、冠心病等, 以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血 压。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2023-10-27Βιβλιοθήκη contents目录
• 针刺补泻简介 • 针刺补泻的方法 • 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 针刺补泻的现代研究 • 针刺补泻的临床效果及评价 • 总结与展望
01
针刺补泻简介
针刺补泻的定义
针刺补泻是指通过针刺手法,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激发和调节人体正气、促进 气血流畅、调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5针刺补泻手法2精品PPT课件

5针刺补泻手法2精品PPT课件
注意事项
①注意针体还原。 ②捻转补泻应与捻转法区别 。
捻转法要求捻转的用力、角度、频率 在往返过程中均匀一致。
捻转补泻法在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 用力重,泻法时右转用力重。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呼吸补泻法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 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针灸大成》
呼吸补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患者呼气时行针; 患者吸气时出针。
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手法
烧山火
复式补泻手法 透天凉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徐疾补泻法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九针十二原》
徐疾补法 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
后将针慢慢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 出针时快速出针,疾按其穴。重在徐入
徐疾泻法 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
(一)青龙摆尾
1.原文: “青龙摆尾,如扶船舵,
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2.操作: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 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小于45º角),促使 针感传导扩散,手法结束后,缓出针,疾按针孔。
3.应用: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开阖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平补平泻法的操作方法? 6.简述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与应用? 7.简述飞经走气四法的操作与应用? 8.简述强刺激、弱刺激、中等刺激的操作手法与适用范围? 9.试述补泻手法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10.简要分析文献与现代临床应用的三种“平补平泻”?
回 顾
进针前准备 进针 行针 得气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刺法灸法学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烧山火操作图

2.临床应用
顽麻冷痹、虚寒性病证。如脾肾阳虚、沉寒痼结等所致的寒湿痹证、瘫痪、痿证、中风脱证等。 如膝关节寒痹,可在足三里穴烧山火。
3.注意事项
①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针。 ②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 ③押手要重,进针时用力切压。 ④热感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酸胀感容易引出热感,麻胀感则难以引出热感。若施针3度仍无热感,放置浅部候气3~5分钟后再行手法。
其他迎随法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其他迎随法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迎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迎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
提插补泻法图

1.操作方法
补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插轻提(慢提急按)。下插时用力重,速度快;上提时用力轻,速度慢。 泻法:得气后在得气处小幅度提插,重提轻插(急提慢按)。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
2.临床应用
原理:补法向内下插推纳为主,引导阳气由浅入深; 泻法向外上提伸引为主,使阴邪由深出浅。 本法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类虚寒证和实热证。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中医针灸刺法灸法学习题

刺法灸法学暮染岚烟作品第一章刺法灸法学概论1.什么叫刺法灸法学?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有哪些?3.刺法灸法学的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怎样?4.针刺起源于什么时代?简述针具的演变?5.复式手法烧山火等首载于哪一部着作?6.奠定刺法基础的着作是哪些?标志刺法昌盛的着作是哪些?简述各自的主要内容?7.简述灸法的起源?灸法盛行时期的重要着作有哪些?8.简述常用的非艾灸法?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刺起源于(B)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E.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A)A.圆针B.圆利针C.长针D.大针E.鍉针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D)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B.《曹氏灸方》C.《备急灸法》D.《孟子·离娄篇》E.《黄帝明堂灸法》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着作(B)A.《灵枢》B.《针经指南》C.《金针赋》D.《针灸大成》E.《神应经》(二)B型题A.艾条灸B.灯火灸C.间接灸D.温针灸E.天灸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B)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E)A.十二字手法B.下手八法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E.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C)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D)A.苍龟探穴B.赤凤迎源C.子午捣臼D.青龙摆尾E.白虎摇头5.以上不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C)6.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C)(三)C型题A.间接灸B.实按灸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B)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A)A.电针B.水针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D)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C)(四)X型题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ABCD)A.圆针B.锋针C.大针D.长针E.皮内针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ABCE)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B.灸法技术C.针刺技术D.推拿技术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二、判断题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使用适宜的毫针进行针刺,深度和角度根据穴位和病情而定。
根据补泻要求,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等。
针刺补泻的疗效评估
通过针刺补泻后,患者疼痛程度应明显减轻。
疼痛缓解程度
针刺补泻后,患者其他伴随症状也应得到相应改善。
症状改善情况
针刺补泻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应逐渐恢复正常。
生命体征变化
通过针刺补泻治疗,患者治愈率应提高,复发率应降低。
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中医学家对针刺补泻的理论和手法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使之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补泻对于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针刺补泻起源于古老的中医针灸疗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02
针刺补泻的理论基础
针刺手法
在针刺结束后,应缓慢拔出针具,以免引起疼痛和不适。
针刺后的处理
拔针
拔出针具后,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减轻疼痛和出血,同时避免感染。
局部护理
针刺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情况,如有不适或异常反应应及时处理。
全身反应观察
04
针刺补泻的实践应用
03
痛经
针对痛经等妇科症状,通过针刺补泻可以调经止痛,舒缓情绪,改善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治愈率及复发率
05
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
针刺补泻与神经递质
研究指出,针刺补泻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进而调节人体的免疫和神经系统功能。
针刺补泻与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研究显示,针刺补泻对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信号传递和血液循环来实现的。
针刺补泻的现代医学研究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大家可能听说过补泻手法这一操作类型。

补泻具体是何种含义呢?其实补与泻需要分隔看待,两者都属于与中医针灸开展治疗的重要原则。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采用针刺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实现“泻”或“补”的效果,使人体内部经络能够恢复正常,达到治愈疾病的最终目的。

补泻手法实际含义补类手法主要通过增强人类自身正气的方法,使内部脏器功能低下状态可以得到消除,实现恢复健康。

泻类手法则需要疏通内部亢进功能,使人体脏器能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补泻过程中,需要掌握恰当的手法才能够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针灸补泻的实践效果在经过针灸补泻治疗后,人体内部功能状态会从病理现象逐渐恢复为正常状态,使患者能够摆脱疾病困扰。

在补泻实践过程中,若病人本身处于较为疲惫的状态,从中医角度分析属虚症时,针刺便可以有效补虚,使机体可以得到充实效果,解决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

在身体处于内部实火旺盛状态时,针刺可以清除内部邪热状态,达到降低亢进功能的效果。

例如,在患者出现胃肠道问题时,经过中医辩证分析,明确主要病因,是胃部功能亢进。

通过采用针灸补泻处理方法,便可以有效泻除病人体内实火,使胃部功能回归正常化。

针灸补泻应用手法的影响条件中医与西方医学不同,应用手法可能会受到各式各样的条件影响。

因此,在开展相关治疗活动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开展针灸补泻措施。

在针刺过程中,治神与守神属于重要影响条件之一。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患者进行定神处理,使其能够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避免对针灸治疗产生抵触。

同时,还需要利用望闻问切的中医检查原则,对患者补泻过程中产生的神态变化进行分析,确保医患合作基础能够有效建立。

在针刺过程中,操作医者需要保证精神集中,及时观察病人神色情况,保证针灸能够迅速刺入,完成后续养神流程。

针刺后为避免补泻效果受到意外影响,需要及时嘱咐患者维持平静情绪,避免出现严重波动。

此外,补泻与得气前提也存在一些重要关联。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 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45º角),促使 针感传导扩散。 3.应用: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
(一)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 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2.操作方法 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 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 速出针,疾按针孔 。 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
《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 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 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 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 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 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 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 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 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4.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 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 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法 1.操作: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

简介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

“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

“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

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

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2分类病证补泻是针灸治病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补泻手法则是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常用补泻手法和专用补泻手法两种。

常用补泻手法针对具体穴位而施用的常规操作手法。

①捻转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角度的左右旋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以右手持针为主,常称之为持手,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泻法;若是两手同时捻转,则左手持针捻转顺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泻法,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补法。

在捻转的力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大,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小;泻法则相反。

在捻转的角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捻转的角度稍大,逆时针捻转的角度较小。

②提插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幅度的上提下插动作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下插为主的时候是补法,上提为主的时候是泻法。

上提下插的时候,不要离开得气点或不要离开得气点太远,否则提插就失去意义。

在力度上,下插时用力较大、上提时用力较小者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下插速度较快,以形成一种冲击力,上提速度较慢,以形成一种舒缓感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③徐疾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频率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频率较快者为泻法,频率较慢者为补法。

这种频率不仅仅是指1分钟之内捻转提插次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指在捻转提插过程中的频率变化。

在提插手法中,提的速度快,插的速度相对较慢的时候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捻转手法中,顺时针捻转速度较快,逆时针捻转的速度较慢的时候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④迎随补泻。

一是针尖顺经脉的循行方向针刺的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另一是在经脉气机到来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补法,在经脉气机离开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泻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是一种治疗有害能量堵塞或过剩能量在人体器官内外脏
腑集中的中医疗法,通过利用针灸的特定法门,采取穴位的损利、补泻、疏散、收衣的方法治疗病症,以滋阴养血、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改善气血循环等手段,发挥特定的生理改善作用。

基本的手法有:
1. 按摩手法:以小腿两面为起点,由里往外,以刮、揉、捶、轮、剪等方式对腹部腰部等做合适的按摩,以促进胆脾胃肠气血循环,疏
散气血瘀滞,调和肝脾胃脘机能。

2. 拔罐手法:以太极奇门八卦作为基本构成原理,以其中的卦名,在一定的穴位上施以拔罐,能够调节经络,改善症候。

3. 特异性按摩:采取捏、捻、拨、摩、研、按等技术,按照穴位
局部或某个器官,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疏散痹滞,降低
有害物质的浓度,而达到疗疾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迎随即补泻的原则,后世发展为针向 迎随等多种可行操作的迎随补泻方法。
h
6
1.针向迎随法
针尖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
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 之,故曰迎随。”
金元·张壁在《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中
说:“顺经而刺为之补,逆经而刺为之泻。” 很多教科书与著作、期刊所称的迎随补泻法,
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
下三因素 。
(一)机体反应状态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病理状态时,针刺
可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临床与实
验研究表明: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是
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针刺
具有双向、良性的调节作用。
h
16
(二)腧穴的特性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是产生补泻 效应的重要条件。
1.偏于强壮补益作用的穴位有:关元、 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百会、 神阙、五脏背俞穴等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 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 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 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h
3
迎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 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 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 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 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 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 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 随。
h
4
迎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 之。”
也就是说迎就是泻法,随就是补法。
h
5
迎随
《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 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 而取之,故曰迎随。”说明经脉走向有顺 有逆,营卫气血运行有浅有深,有盛有衰, 根据经脉走向、部位深浅,气血盛衰,采 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都叫迎随。
3.注意事项 ①行针手法以提插为主,可结合捻转。 ②有人认为,徐疾指行针的快慢,“徐而疾”之
补法,指针刺入穴位后,行针的频率由慢到快, 可持续操作1~2分钟; “疾而徐”之泻法,指针刺入穴位后,行针的频 率由快到慢。行针采用小幅度捻转提插(范均 铭等《上海针灸》1990.2)。
刺法灸法学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江西中医学院
h
1
第一节 针刺补泻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
(一)补泻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
手法。 (三)针刺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h
2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概念: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 逆顺之意。
快慢分补泻的针刺手法。《灵枢·九针 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 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 而徐出也。”
h
19
徐疾补泻法
原理:补法慢进快出,引导阳气由浅入深, 令经气充实于针下;
泻法快进慢出,使邪气由深出浅,随针外 泄。
h
20
徐疾补泻法图
或出现热感,说明补泻手法适宜,起到了 补虚扶正的治疗作用。 若施行补泻手法后,实者针感由盛转衰, 强烈感应变得柔和,或出现凉感,说明补 泻手法适宜,起到了祛邪泻实的治疗作用。
h
14
(三)明辨经络
针刺补泻须掌握经络的循行方向,熟悉 经络的气血流注,方能遵照迎随补泻原 则施行补泻.
h
15
四、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
2.偏于祛邪泻实的穴位有:十宣、八 风、八邪、委中、井穴、荥穴等。
h
17
(三)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促进内因转化,产生补 泻效果的主要手段。通过针刺补泻 手法,可以使针刺的良性调整作用 进一步加强,补虚泻实的效应进一 步提高。
h
18
第二节 针刺补泻手法
一、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一)徐疾补泻法:徐,缓慢;疾,快速。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
h
8
其他迎随法
3.流注盛衰时间迎随法
即子午流注针法,详见《针灸治疗学》。
4.提插迎随法
《标幽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
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插针左捻为补为随;提针右捻为泻为迎。
5.捻转迎随法
汪机《针灸问对》:“吸而捻针,右转为
泻为迎;呼而捻针,左转为随为补。”
h
9
其他迎随法
h
11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一)辨别虚实 1.证候虚实:通过四诊合参,辨别证候虚
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虚证采用针刺 补法,实证采用针刺泻法,虚实不明显者 采用平补平泻法,属气机紊乱者用导气法。 2.脉象变化 3.虚实夹杂
h
12
(二)审察经气
1.根据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辨别经气虚实 2.根据得气针感辨别正邪虚实,决定补泻 《灵枢·终始》:“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
“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因呼内针,此即迎 来随去之义。”
h
10
其他迎随法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
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
前),补心包经井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h
21
1.操作方法
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 气,然后将针慢慢推进到深层,快速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 时快速出针,疾速按压其穴。
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 层得气,然后慢慢退针到皮下(可反 复施术);出针时慢,不按针孔。
h
22
2.临床应用
本法调和阴阳,徐疾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治疗虚寒证,徐疾泻 法治疗实热证。
都是指针向迎随法。
h
7
2.深浅迎随法(补生泻成法)
补用生数(1~5分)浅刺,泻用成数 (6~10分)深刺。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迎随者, 知荣卫之流行。”卫属阳属气较浅,荣属 阴属血较深,补阳气,泻阴邪。
金元医家还依据了古代河图五行生成数, 补用生数,针深1~5分,泻用成数,针 深6~10分。
徐而和。” 凡针下得气徐缓,如鱼吞钩铒之沉浮,病人自
觉针下柔和舒适,为谷气至。 凡针下沉紧、牢实,行针涩滞,病人感觉针感
强烈难忍,为邪气盛。 凡针下虚滑无力,如插豆腐之空虚,经行针手
法之后仍然针感微弱者,为正气虚。
h
13
审察经气
3.根据补泻效应辨别手法是否适宜 若施行补泻手法后,虚者针感由弱转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