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高考题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十二章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论语》主要记录了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行?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B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里仁篇D. 子路篇答案:A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知行合一D. 仁者爱人答案:A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诚实B. 勤奋C. 谦虚D. 智慧答案:A二、填空题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_________。
答案:整理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提倡的_________思想。
答案:仁爱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___篇。
答案:为政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_________的区分。
答案:君子与小人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了解他人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迷茫,而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导致危险。
孔子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1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仁”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答案:孔子提倡的“仁”包括爱人、克己、宽容、尊重等,是一种以爱人为本的道德理念。
四、论述题13. 论述《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论语》中的“君子”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学识渊博、行为端正的人。
而“小人”则指品德低劣、心胸狭窄、行为不端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行天下,而小人则以私利为先。
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六)26. (2020年丰台一模)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②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③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
【2】居:居心,存心。
(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4分)(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
(3分)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②重点词汇: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
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无乃……乎——恐怕……吧然——正确③解析:注意第一问问的是孔子评价的内涵,“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可以”,表示肯定;一种是“还可以”,表示不是十分赞同。
第二问是通过描述概括仲弓的形象,每一句都要分析到。
④答案:(1)示例一:简,简要。
(1分)可:可以,好。
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
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16.(2020年丰台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①子曰:“,鲜矣仁。
”(《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B组: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③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这道题大家背下来就可以,是最基础的内容。
答案:A组:⑴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⑵关于“仁”学思想。
“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⑴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⑵关于“君子”理想。
君子应具有中庸的品行,要内外兼修,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与人和谐相处,却不盲目附和;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17.(2020年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2分)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②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论语》中孔子将比喻修辞贯穿于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中,使要谈论的话题形象生动,令听者茅塞顿开。
请结合上面两则《论语》,对其中画线句使用的比喻手法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以“风”“草”两个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统治者的德行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统治者德行善美,普通百姓就会修德向善;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不修德向善,社会风气就会败坏。
孔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比喻治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这一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喻冉有、季路没有像盲人的领路人一样尽心尽力地匡正季氏过失,阻止季氏讨伐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像管理员一样忠于职守。
任虎兕窜出笼子,让龟玉毁在匣子里。
虎兕比喻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欲望,龟玉比喻颛臾。
这两处比喻,准确到位地表现了孔子对季氏发动侵略战争的否定态度,也形象地表达了其对弟子冉有、季路的批评,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参考译文:①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十九)82.阅读《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一)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1)根据语录内容,下列对加点“文”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 B.文章典籍 C.礼乐制度 D.礼节仪式(2)一些大学、书院立有“斯文在兹”的石刻,请解说“斯文在兹”的寓意。
(3)“斯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语义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斯文扫地”“有辱斯文”“斯文一脉”“斯斯文文”。
请从中任选一个词语,解释其意思。
(二)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4)从以上语录中任选三则,根据其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概述你的思考领悟。
(1)C(2)示例一:指有着丰厚内蕴和不朽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在这里传承。
示例二:指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任的文人雅士聚集于此。
示例三:指文明儒雅之风传承于此。
(3)斯文扫地:指文人或文化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有辱斯文:说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话,或是做了不符合读书人身份的事情。
斯文一脉: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
斯斯文文:形容举止文雅有礼。
(4)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成人之美”。
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
而“成人之美”践行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这种“成人之美”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起来并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就能够做到。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答: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训练真题-高考论语相关真题相关题目10套及答案
《论语》真题训练营北京·高考真题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
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参考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高考真题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阳货》)(注)言:德。
1、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高考题二:参考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核心是:A. 礼B. 义C. 智D. 信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主义B. 折中主义C. 调和主义D. 适中主义答案:D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哪一条教诲?A. 仁B. 礼C. 智D. 信答案:A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D. 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答案:B6.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是:A. 勇敢B. 诚实C. 谦逊D. 所有以上答案:D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团结协作D. 互相学习答案:A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知识的广博B. 知识的深度C. 知识的诚实D. 知识的实践答案:C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A. 君子的心胸宽广B. 小人的心胸狭窄C.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D. 君子的品德高尚答案:C10.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教育思想?A. 启发式教学B. 填鸭式教学C. 应试教育D. 素质教育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说:“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2. “________,不亦君子乎?”(君子成人之美)3. “________,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4. “________,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5. “________,小人怀土。
”(君子怀德)6. “________,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诸己)7. “________,小人之过也必文。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8. “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三)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三)11.(2020年朝阳期中)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①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
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
②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
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来察知,却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担重任,却可以用小事来察知。
”②重点词汇:受——承担责任③解析:同样是根据对某个字不同的理解翻译句子,当然,无论怎样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都应该符合儒家思想。
④答案:①翻译一:君子未必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却可以承担大事。
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有可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
翻译二:君子不可以让他做小事,却可以承担大事。
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可以让他做小事。
②第一种解读符合。
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特质是人格品质,看待君子要观其主流、大节,不能要求君子是完人、全人。
小事的表现有不足是可以的,但君子可以委以重任,肯定了君子的道德品质,符合孔子对君子看法。
如果能够举出更具体的句子来证明,就完美了。
如:①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②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12.(2020年通期中)《论语》中记录了许多孔子关于从政的对话,如《雍也》篇: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请简要说明孔子认为三位弟子能够从政的原因,这则短文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思想。
试题解读:①译文:季康子问:“仲由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呀,办事果断,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端木赐可以参与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呀,通情达理,参与政事有什么困难呢?②重点词汇:何有——有什么困难呢?又有什么呢?(注:两种理解意味不同,大家牢记,此处为第一种)果——果断,果敢达——通达事理③解析:原因当然就是三个弟子的优点了,直接说明即可。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重教尊师C. 仁者爱人D. 礼义廉耻答案:A二、填空题4. “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答案:人不知而不愠5. “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述而》)答案:温故而知新三、简答题6. 请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其伦理道德的核心,仁包含了爱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等多重含义。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表现,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基础。
7. 孔子提倡的“礼”是什么?答案:孔子提倡的“礼”是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它包括了对长辈的尊敬、对朋友的诚信、对国家的忠诚等。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
四、论述题8. 结合《论语》内容,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有教无类”,主张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智慧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
同时,孔子也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鼓励学生不断学习,教师不断教导。
结束语通过本次测试,我们对《论语》中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吸取智慧,不断提升自我,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论语导读测试题及答案高中
论语导读测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思想?A. 学习的重要性B.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C. 学习的快乐D. 学习与思考的统一答案:C3.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学习要谦虚C. 学习要广泛D. 学习要主动答案:B4.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知识的重要性B. 诚实的重要性C. 学习的态度D. 学习的方法答案:C5.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体现了哪种学习态度?A. 学习要持续不断B. 学习要深入理解C. 学习要注重实践D. 学习要善于总结答案:A二、填空题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_________及其弟子的言行。
答案:孔子7. 《论语》中的“_________”是孔子提倡的道德准则之一。
答案:仁8. 《论语》中“_________”体现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答案:礼9. 《论语》中“_________”是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 《论语》中的“_________”是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强调了学习要持之以恒。
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简答题11. 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是孔子提出的“仁”的实践原则,意味着我们在对待他人时,应该遵循自己不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行为准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12. 请解释《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道德品质的区分。
君子注重道义,追求的是道德上的高尚和精神上的满足;而小人则只看重个人利益,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四、论述题13. 结合《论语》的内容,论述孔子的教育理念。
答案: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
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题
1.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C. 《论语》分为“论”和“语”两部分,其中“论”主要论述孔子的思想,“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
D. 《论语》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著作。
2. 下列关于《论语》中“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根本。
B.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C.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基础,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3. 下列关于《论语》中“中庸之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事物的方法,是达到平衡的关键。
B.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修养的境界,是人的最高道德。
C.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遵循“礼”的原则,是人的行为规范。
二、简答题4. 简述《论语》中的“仁”的思想。
5. 简述《论语》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
三、论述题6. 试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1)思想影响:《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核心。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育影响:《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被后世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学者、教育家都以《论语》为教材,传承儒家思想,培养人才。
(3)文化影响:《论语》中的语言、成语、典故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语言、成语、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民间传说等领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4)政治影响:《论语》中的治国理念,如“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等,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
论语考试题库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论和思想?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提到的“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D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答案:A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哪一位弟子的教诲?A. 颜回B. 子贡C. 子路D. 子夏答案:B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________”,认为这是君子的重要品质。
答案:礼3. 《论语》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的重视。
答案:学习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中孔子关于“孝”的理解。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孝是为人之本,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更包括对父母意见的尊重和理解。
孔子强调孝道是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的基础。
2. 请解释《论语》中“君子不器”的含义。
答案:“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角色或功能,而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孔子关于“中庸”思想的理解和重要性。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中庸”的思想,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追求平衡和谐,避免极端和偏激。
他认为中庸是达到道德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孔子认为,中庸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
高中论语试题及答案1.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复习的必要性C.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D. 学习的乐趣答案:D2. 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忠诚B. 孝顺C. 爱人D. 礼仪答案:C3.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A. 勇敢和智慧B. 诚实和宽容C. 谦虚和谨慎D. 仁爱和正义答案:D4.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君子不应被物质所束缚B. 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角色或职业C. 君子不应过于依赖工具D. 君子不应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答案:B5. 《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原则?A. 公平原则B. 互惠原则C. 黄金法则D. 个人主义答案:C6.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描述“礼”的重要性?A. 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B. 礼是人际交往的准则C. 礼是个人修养的体现D. 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答案:A7.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审美D. 培养知识答案:B8. 在《论语》中,孔子如何描述“中庸”之道?A. 极端的平衡B. 适度的行为C. 完全的和谐D. 完美的统一答案:B9.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孝”包括哪些方面?A. 尊敬父母B. 服从父母C. 关爱父母D. 以上都是答案:D10. 《论语》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A. 不要轻易启发别人B. 不要轻易表达自己的不满C.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启发别人D.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表达自己的不满答案:C。
新高考《论语》理解性默写题+答案
新高考《论语》理解性默写题集+答案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3.在《<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7.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共25页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Hale Waihona Puke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
(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
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3分)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
《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韩非子: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
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
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⑴
⑵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⑴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⑵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2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1分)
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
(4分)
23.⑴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⑵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
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23.⑴举一反三
⑵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
是为了不教”亦可)。
(1分)
评析:略。
对教学原则作简要分析给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评判给1分。
24.⑴升(登)堂入室
⑵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
②教育特色:针对性。
(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
③评析:略。
每点一分。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3.⑴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⑵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
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24.不正确。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者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23.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答出共同点,给1分)
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答出1点,给2分)
23.⑴贵人贱马⑵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3.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意思相近即可)
24.不矛盾。
“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
“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
(答出不矛盾给1分,答出含义给2分,答出区别给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