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四下语文教材——5.《古诗两首》
设计
执教
学
情
分
析
一.学习材料分析: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通顺。
1.能正确认识生字,正确认读书写词语。
2.能把古诗读通顺。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3、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导学案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导学案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我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习重点: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学习链接:搜集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 学习《题西林壁》。
2.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理解词义
1、我能读准字音。
2、我能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题:______ 西林:_______ 题西林壁:______
只缘:______ 不识:______
3、我能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读好古诗。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句描写了庐山的美丽风光。
2、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行诗句体会到诗人不能认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原因。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从这首诗中我不仅能感受到庐山的美,而且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所有古诗和文言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所有古诗和文言文
四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中的古诗和文言文包括以下几篇:
1. 《观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3. 《鸟的天堂》
4. 《火烧云》
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6. 《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其中,《古诗两首》是古诗,其余为现代文。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然风景和生命力量,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壮观,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小学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稿
小学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稿
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再加以说课。以下就是2篇不错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
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
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
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
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
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说陆游的生平?
(陆游,字务观,好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表现有反抗外侵,抒发壮志未酬,揭露腐败当局及关怀祖国人民之多。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多诵读,悟诗情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竹枝词·其一》(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二》(唐·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
罗。
《汉江临眺》(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浪淘沙》(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最新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新人教版优选教学课件
三 怎么就变成左撇子了
是蕊敏在看蜡笔小新时,叶小天来敲的门。她开门的时候吓了一跳,看了一眼又“咚”的一声把门关上了。心蹦蹦跳,然后冲进洗手间理理头发,再去开门。 叶小天非常严肃地说,杨蕊敏同学你太伤人自尊了吧,上次当我是匪徒,这次又当我是小偷了吗?我不过是你妈妈请来给你补习数学的老师。忘记告诉你,小时候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不过你太小,估计忘记了。
28.几岁的孩子会玩高级游戏,觉得你很笨,非要教你。 29.无论你的事业多么成功,你都没有被人忘记是一个女人。 30.在你打扮得最漂亮的那天,在街上偶遇你很在乎的人。
一 劫财劫色也轮不上你吧! 拿到数学试卷的时候,杨蕊敏恨不得一口吞了它。宁亚使劲把脑袋往她这边凑,她哗啦地把卷子塞进书包,转身就出了教室。
也许这个城市的节奏太快,所以连爱情也少了原来的柔情似水。回想起来,我和他之间没有是有很多可以感动旁人的故事的,或者在旁观者的眼里,这样的恋情怎么可能会说失去就失去了呢?戏剧化的情节也就加深了回忆的伤。 是不是应该用“在一个对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错误的”来解释呢?敬就是这个错误的人,可是好像错误是我自己。因为快乐,让我不去计算它可维持多久,因为快乐,我从没过多的考虑过彼此思想的差距,因为快乐,我完全迷失了自己。结果这段幸福时光维持了七个多月,在一个莫名的日子里,我们结束了一切。 时间像日记本一样一页一页飞快过去,然而,日记可以翻回去看看,时间却是不能返回到最初的时光了。他曾经答应带我去很多地方,他曾经答应带我去唱歌,他曾经答应带我去旅游,可是现在,他已经不需要兑现了。人家都说婚姻如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我想爱情也是如此吧。七个月的甜蜜时光,之后的痛苦煎熬,终于一切都结束了。 像做了一场短暂的梦,短暂的好像黑夜里闪过的焰火,绚丽而即刻沉沦。衣橱里还躺着他买给我的衣服,抽屉里是他帮我准备的“药”,每次经过曾经两人去过的地方时,有一种朋友,我想那是一种介乎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感情,你会在偶尔的一时间默默地想念他,想起他时,心里暖暖的,有一份美好,有一份感动。在忧愁和烦恼的时候,你会想起他,你很希望他能在你的身边,给你安慰,给你理解,而你却从没有向他倾诉,你怕属于自己的那份忧伤会妨碍他平静的生活。
《古诗两首》诗意
《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宋苏轼)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的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的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的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告诉我们一些人生道理,这两首诗阐述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这是作者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
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
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此诗寓理于情景,巧妙地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中心思想】《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
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
【注释】不要笑话农家腊月的酒都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
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中心思想】《游山西村》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题西林壁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小四语文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语文提升
第 8 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 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风景秀美,山中奇花异
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计其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名胜致,却另辟
门路,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觉。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遨游,感觉峰回路转,应接不暇。
横着看,山峦起伏,绵延不停;从侧面看,奇峰峻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
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同样。庐山终究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峻峭,仍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
面目,为何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说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由于我身在庐山中,视线太狭小,只好看到局部,假如身在庐山以外,从高处俯视,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单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情形的赞叹,并且还包含着人生的真理,内涵深
刻,回味无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切合实质的认识,就一定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
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 字贯串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述了丰产之年乡村欢腾一片的气象
和乡下的风光风俗,刻画了农民朴实、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诚挚感情。第
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污浊不清,丰产年成招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招待客人时尽其全部的盛意。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必定的真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此刻常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怎样才能识得 庐山的真面目 呢?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我之所以看不清楚庐山的样子, 是因为我 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庐山的秀美风光
庐山的秀美风光
诗文理解
•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苏轼)。 不同的 • 作者从( )的角度观赏到 的庐山也( )。全诗不仅 不一样 秀美风光 赞美了庐山的( ),更 富含丰富的人生道理,要想看清 楚事物的真相,需要( )、 多角度 多方位 ( ) 地看。
古诗两首课后巩固
• • • • • • • •
课堂作业 一、辨字组词。 题( ) 腊( ) 挥( ) 庐( ) 酒( ) 堤( ) 借( ) 浑( ) 炉( ) 洒( ) 二、连词成句。 1、有 草地 一片 青青的 小区里 2、开开心心 人 街上 买东西 都在 的 地 三,抄写《题西林壁》一遍。
• 链接:http://pan.baidu.com/s/1ma6vk • 密码:5qg6
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作者从哪些角度观赏 了卢山? 他从每个角度观看到 的庐山是一样的吗? 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篇 文章也讲了从不同角 度看问题?
•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起伏,侧面却奇峰突出。 从高处、地处、远处、近处看,庐山都呈 现不同的姿态。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人教最新版
课文理解品析
《游山西村》
品读: “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这是一组对偶句,生动地描绘了山村的自然风
光。 “重”“复”二字同义,描绘出无穷变化的景象; “ 疑无路”表达了景色给诗人带来的迷茫的心情; “暗” 和“明”对比,描绘出绿树成荫、鲜花烂漫的景象; “ 又一村”写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山___峦__重__重,___水___道__弯__弯,___怀___疑__无__路__可__走,突__然__出__现__了___
柳___荫__深__深,___鲜___花__明__艳,眼__前__又__出__现一个__山__村。
5.我能判断下面说法正确与否,对的画“ √ ”,错的画“ ×”。 (1)苏轼和陆游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 ) (2)《游山西村》中的“山西村”,就是现在的山西省。 ( )× (3)这两首诗都于写景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 √ )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蕴含着“从不同 的角度观察事物,其结果是不同的”的道理。 ( √ )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冖 稍宽,盖住下部。
yí
疑
结构: 左右 音序: Y 部首: 匕 组词: 疑问 将信将疑
造句: 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问 都可以请教老师。
书写指导:整体笔画紧凑, 注意穿插迎让,最后一笔 笔画舒展。
词语解释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③岭:高大的山脉。 ④峰:高而尖的山头。 ⑤识:认识,知道。
小四语文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学生版)
第8讲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
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小学四年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
小学四年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大全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学校四班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学校四班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
第5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20课、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语文园地里还有一首:《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学校四班级阅读竞赛必背40首古诗
滁州市琅琊路学校课外阅读必背古诗类
四班级上学期学校生必背古诗篇目(后89首)200九、9
班级:姓名:
四一、冬夜读书示子聿(yù)(南宋陆游)(苏教版/第11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四二、观书有感(南宋朱熹)(苏教版/第11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ái huái)。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三、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四四、从军行(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四五、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
一、【多音字组词】
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
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
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莫】不要。【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
(一)、《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产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景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第一、
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富。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习本文的重点是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学习的难点是体会含胡人生哲理的诗句。
五、中心思想:《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庐山时的感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游山西村》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的欢悦气象,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练习】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
解释:题:______ 西林:________只缘: 不识:横看: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一、默写《游山西村》
,。,。
二、填空
1.此诗选自《》,作者,字,号。(朝)著名诗人。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有《》《》等传世。
2.“,”蕴含深刻哲理。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爬山虎的脚》课文讲解
一、【多音字组词】
长:zhǎng(长大、生长)空:kōng(天空、空气)
cháng(长短、长发)kòng(空地、空白)
占:zhàn(占领、霸占)爪:zhuǎ(爪子、爪尖)
zhān(占卜)zhǎo(前爪、爪牙、张牙舞爪)
二、词语解释:【均匀】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如:雨量均匀。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嫩茎】初生而柔弱的茎。
【拂过】本课指风轻轻吹过爬山虎的叶子。【休想】别想;不要妄想。
【痕迹】事物留下的印痕。本课指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几天连一点印痕都没有了。
【漾起波纹】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象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三、词义辨析:【巴贴】
〖课文例句〗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辨析〗这两个词是易混词,在文中都出现了。巴住墙比贴住墙更好,仿佛是手掌张开抓住了墙,形容很牢很牢。
【贴粘】〖课文例句〗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辨析〗这两个词是同义词,文中说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而不是紧粘在墙上。意思是不光巴得牢,而且脚与墙壁之间没有任何缝隙。比粘要准确得多。
【一脚一脚一步一步】
〖课文例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辨析〗这两个词不可混淆。爬山虎不象人或兽的脚是两只或四只,它的脚无数。它向上爬,不是一脚落下,另一只脚交替接着向上迈一步。而是无数刚长出的脚贴住了墙壁,又一批还没长成脚的细丝又巴住了墙,就这样一脚接一脚地爬的。
四、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