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自考宋词研究 串讲笔记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
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篇一: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
唐宋词研究(课程代码:07564)复习资料
个人融合大纲整理,仅供参考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编词学论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建议
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
(一)自学目的与建议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第三编成北宋名家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建议
第四编南宋名家词
(一)自学目的与建议
(二)课程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四)考核要求
三、有关表明与实行建议
(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四)关于自学建议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表明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第三章题型举例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唐宋词研究》就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一)课程性质和特点门必修课,内容包含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
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并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自学唐宋时期
词的发展史,把握住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钻研为基础,介绍名作
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协助学生在写作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控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
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通过自学提高学生对作品内涵的认知、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住。通过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并使学生掌控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展开艺术特色的总结。为今后专门从事有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奠定稳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
一、单元知识要点
诗词基本知识要点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也是首送别诗。作者王维,盛唐诗人。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_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自考汉语言文学宋词研究笔记
宋词研究自考笔记
第一章词源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一种音乐文艺。
从音乐方面说, 词是燕乐发展的副产品。从文学方面说, 词是诗乐结合的新发明。燕乐的兴盛是词体产生的必要前提, 词体的成立则是乐曲流行的必然结果。通过三个时间:
一, 隋唐燕乐的兴起开辟了新的音乐时代, 也开始了词曲的孕育发明期。(宋刘梁陈世有新声, 但属于清商乐系统。追溯词的起源不能超越隋代。)
二, 日见繁富与新声竟作的燕乐乐曲, 为词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唐教坊曲是盛唐乐的总汇, 中晚唐俗乐大盛, 曲调繁衍。但要注意乐曲发展为词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三, 适应社会需要与乐曲规定, 长短句曲子词逐渐发展起来, 最终取代唐声诗, 成为与古、近体诗并行的新诗体。
第一节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三阶段
先秦的古乐为雅乐, 是庙堂之乐。《诗》中的雅、颂就是雅乐诗歌。在战国时衰落。无力与新兴的俗乐争胜, 最后不得不沦亡。唐宋时的雅乐只是装点礼仪的模拟品。
汉魏六朝的音乐称清乐。乐府诗就是配合清乐的歌词。清乐之始是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 或称清商三调(宫、商、角), 行于中原。六朝的吴歌、西曲称清商乐(因其清调以商为主, 故称清商), 行于江南。但清乐与隋唐燕乐相比, 从容雅缓, 音希而淡, 入唐后也逐渐衰落, 只是一些唐代南方的吴吟越调, 还是清乐的余波。
唐宋词的配合音乐重要是燕乐。隋唐时代流行的新乐叫燕乐。燕乐源头上溯到北朝的魏、刘、周。南北分裂导致了音乐上的南北分界。在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地区, 中原旧乐与西域胡乐融合, 并以胡乐为主, 逐步形成了与清乐不同的北乐系统。
华师古代汉语专业自考参考材料共9页
古代汉语(一)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2020年1月07564唐宋词研究自考试题及答案(文字版)
2020年 1月 07564 唐宋词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的歌咏对象是
A、昙花
B、菊花
C、梅花 D荷花
2、《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出现的鸟类是
A、燕子
B、子规
C、布谷
D、鹧鸪
3、“三十六体”所涉及的词人是
A、温庭筠
B、李煜
C、冯延巳
D、柳永
4、“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词牌是
A、《浣溪沙》
B、《清平乐》
C、《谒金门》
D、《天仙子》
5、《苏幕遮》(碧云天)的作者是()
A、李煜
B、温庭筠
C、欧阳修
D、范仲淹
6、秦观的词集名()
A、《片玉词》
B、《淮海词》
C、《渭南词》
D、《乐章集》
7、《东山词》的作者是
A、刘克庄
B、贺铸
C、秦观
D、张孝祥
8、《满庭芳》(风老鹰雏)中的“黄芦苦竹”出自白居易的()
A、《琵琶行》
B、《长恨歌》
C、《暮江吟》
D、《忆江南》
9、史达祖的词集名为()
A、《花外集》
B、《梦窗词》
C、《竹山词》
D、《梅溪词》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作者是()
A、周邦彦
B、秦观
C、欧阳修
D、晏殊
11、下列词句出自词牌《诉衷情》的是()
A、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B、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C、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D、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12、词开日本填词风气之先的是
A、白居易
B、柳永
C、温庭筠
D、张志和
13、词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作者是
A、韦庄
B、李之仪
C、欧阳炯
D、张先
14、创词“别是一家”之说的是
A、苏轼
B、李清照
C、周邦彦
D、温庭筠
15、词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牌名是
A、《诉衷情》
B、《更漏子》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听课笔记(DOC)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下)
第一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绪论
宋代是中国文发展的又一高峰。表现之一是各种文体都十分繁荣;二是文学批评的自觉、发达;三是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四是作品的数量惊人。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散文方面,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为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得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合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作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最终形成了与唐诗迥异其趣的宋诗;词,在宋代达到了颠峰状态;通俗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话本、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我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诗文、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学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唐代。《中国丛书综录》所著录的唐人别集有278种,而宋人别集则近600家;唐诗之存世者凡2200多人,诗48900余首,加上各种补遗,最多不过50000余首,而宋诗之存世者,据厉鹗的《宋诗纪事》计有3800多家,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又增加3000余家,共计为6800多家,存诗总数估计在15万到20万首以上。为唐诗总数的三、四辈之多。《全唐文》收录唐五代作家3千余人的18000多篇文章,而刚出版不久的《全宋文》收入全宋1万余名作家的10万余篇文章,是唐文的五倍之多。《全唐诗》附录的《唐五代词》仅68家,370多首词,而《全宋词》收录宋代1330多家词人的近2万首词,是唐五代词的50倍。
自考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史一(最全)笔记复习资料
熟读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歌谣
识记:
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理解: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
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
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听课笔记(权威五星级推荐,复习备考(精华)
1
2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
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
汉语纲要》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
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
古代的书面语。
3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
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
《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
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
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
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4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考研-古代汉语课程讲义(干货)
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讲义
课程简介教师介绍
教学大纲教学效果
授课教案教学录像
习题练习申报表
参考书目教学课件
古代汉语
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课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十年代,自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古代汉语课就已经成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并由一批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名望的学者亲自执教。已故著名音韵学家、语法学家、语言学家史存直教授,毕业于清华研究院的训诂学、文献学专家刘锐教授,都曾亲自给大学生讲授古代汉语,形成了华东师大古代汉语课重文献功底、重积累的科学朴实的传统。。2001年,汉语言文字专业的“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成为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成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学科建设的成绩使古代汉语课程得到强大的学术支持,进一步提高了古代汉语课的地位和水平。古代汉语课在几十年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创新,已经成为华东师大中文系一门成熟的有品牌效应的主干课程。
课程简介
历史沿革
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课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十年代,自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古代汉语课就已经成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并由一批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名望的学者亲自执教。已故著名音韵学家、语法学家、语言学家史存直教授,毕业于清华研究院的训诂学、文献学专家刘锐教授,都曾亲自给大学生讲授古代汉语,形成了华东师大古代汉语课重文献功底、重积累的科学朴实的传统。十年动乱中,古代汉语课遭到批评和摧残。但是拨乱反正以后,古代汉语课重新获得生机,李玲璞、吴仁甫、汪寿明、潘文国等中青年教师当时成为教学的主力,并在教学上作了不少探索和创新。教研室集体撰写了《古代汉语精讲》《古代汉语自学指要》等配合教学的参考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高等教育的新制度自学考试创立时,古代汉语作为首先开设的中文专业的首批课程,其考试大纲在当时具有首创性,就是教育部委托华东师大起草的,后来的历次大纲修订,华东师大都是执笔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东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学科的发展也带动了队伍的成长。八十年代以来毕业的研究生现今已成为古代汉语教学的骨干力量。本课程主讲教师徐莉莉即是从该时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近二十年来,作为古代汉语课程支撑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1978年春招收了文革后的首届研究生。1981年,中文系在全国
自考古代文学史二宋代文学
袖,苏舜钦、梅尧臣、王安 石、“三苏” 等人为中 坚力 量,在儒学复兴,政治改革 和 文 学 发 展 的共 同 作 用 下 兴起的一场文学变革运动。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一,强 调重道以充文。二,强调道 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三, 强调文道并重。总的看来欧 阳 修 及 其 所 代表 的 诗 文 革 新 者 的 文 学 观念 既 要 求 文 学 符 合 传 统 道统 并 发 挥 社 会 政 治 功 能 ,又 要 富 于 文 采,是在纠正了前代古文家 的 某 些 偏 颇 与缺 点 的 基 础 上建立的指导思想,为宋代 诗 文 的 健 康 发展 奠 定 了 基 础。 欧阳修的散文:一,散文的 题材内容 1.政论文 2.史论。 3.抒情文。二,散文的艺术 风貌 1.平易流畅文从字顺。 2.声情并茂,一唱三叹 3.零 活多样,不拘一格。 《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景 色 的 阴 晴 变 化引 起 登 临 者 或悲或喜的不同情绪,归结 到“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而以“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己任,更表现了博大坚贞 的 政 治 抱 负 。全 文 气 势 磅 礴,文情并茂,内容博大, 思想高尚,文章流传千古。 欧 阳 修 重 视 诗歌 的 美 刺 劝 诫作用,反对无病呻吟。主 张 诗 歌 语 言 平易 充 实 , 反 对怪诞奇涩。一。诗歌的题 材内容:欧阳修更多的作品 抒 写 个 人 的 生活 经 历 和 情 怀。欧阳修写过一些借历史 题材咏怀的诗,欧阳修还有 些 诗 是 对 日 常家 居 生 活 琐 细物象的描绘。二,诗歌艺 术风貌。在艺术上,欧阳修 有两大直接的艺术渊源,一 是韩愈,一是李白。欧阳修 对 韩 愈 诗 风 传承 主 要 体 现 在两方面:一,以议论入诗。 二,以文为诗 欧 阳 修 的 创 作对 词 发 展 的 贡献仍是不可代替的。一, 对婉约词题材内容的开拓。 二,对深婉缠绵、幽深曲折 风格的建构。三,对通俗化 词风的尝试。一是在内容上 欧 阳 修 有 些 情词 写 得 直 率 泼辣,近于俚俗。二是在形 式 上 欧 阳 修 的词 吸 取 了 民 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梅尧臣的诗歌理论:梅尧臣 的论诗,内容强调诗经、离 骚中所体现出的美刺、愤世 等批判现实的传统。 梅尧臣诗歌的题材内容:1. 政治诗 2.咏物诗 3.写景诗。 梅尧臣诗歌的艺术风貌:总 体风格是平淡古朴,梅尧臣 的诗在西昆诗风统治诗坛, 宋诗面貌尚未确立之时,以 其平易古淡之风卓然而立, 其中许多质素昭 示出宋诗 的发展方向。 苏舜钦诗的思想内容:他的 诗歌创作以遭巫削职的“进 奏院事件”为界,可分为前 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多以 社会政治为题材,就当时的 政 治 事 件 和 现实 问 题 直 抒 己见,表现了他强烈的政治 社会意识,具有极强的战斗 性和政论性。后期诗作多是 描 写 隐 居 生 活和 寄 情 山 水 的作品, 苏舜钦诗的艺术风貌:豪放 雄健,超迈横绝的确是苏舜 钦诗的主导风格。他在诗中 的 议 论 言 辞 激切 , 锋 芒 毕 露,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写景则境界阔大,气象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范大学自考宋词研究串讲笔记
一、词籍(10种)
1 、宋词总集
《全宋词》,唐圭璋,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家,约20000 首词。
2 、宋词汇刻本,每一词家的全部作品。
《宋六十名家词》,明代毛晋编,最早、流传最广的宋词汇刻本,收录61家(北宋23家,南宋
38家)
(1 )在各家之后都赋予跋语,简介词人作品风格。
(2 )以词籍付刻先后为准排列,而不以时代先后为序。
(3 )版本选择不精,校刊有疏略。
(4 )把原本卷书任意合并,所补遗词也不完全可信。
《疆村丛书》,清末朱孝臧(号疆村),最富宋词汇刻本,共收唐宋金元173 部,其中宋词112
家(北宋27,南宋85),以网罗善本为主,注明版本来源,校刊精博。
3 、宋人宋词选本,属总集范畴。
《花庵词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和《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的合刊本,南宋黄昇(号花庵)编。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10卷,卷一收唐五代词,其余9 卷宋词,苏轼31首数量居第一。《中兴以来绝妙词选》,10卷,辛弃疾、刘克庄最多。(中兴以后即南宋)
(1 )以苏、辛词派为主。
(2 )所选作品符合宋词发展客观实际,对词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3 )所选各家都有小传,有时还有评语。(以前是没有的)
《阳春白雪》,南宋赵闻礼编,宋人词集中最晚出,流传不广。
(1 )所选大多为南宋词家。
(2 )其中有许多不知名词家作品,对保存宋人散逸词篇颇有价值。
(3 )以词调分卷。
《绝妙好词》,南宋周密编成于宋亡后,共132 家,385 首。
(1 )只收南宋以来词,始自张孝祥,终于仇远。
(2 )选词标准偏于清丽婉约,不选忠愤激昂的豪壮之作。
周密22首,其次吴文英16首,姜夔13首,史达祖、王沂孙10首以上,辛稼轩3 首。《乐府补题》,南宋遗民词选,未署编者姓氏,咏物词选。
王沂孙、周密等14家,37首,以《摸鱼儿》、《桂枝香》等五调,分咏莼、蟹,“托物寄情”,表达家国沦亡之悲。
4 、宋人的词话
《碧鸡漫志》,宋王灼,于成都碧鸡坊,宋代词学理论著作。
全书五卷,卷一论乐,卷二论词,卷三至卷五论词调,还记录了很多词坛掌故。
观念:尊苏词,贬柳词。
主张:诗词“本一”,不当“分异”,诗词“本之性情”。
《词源》,南宋末年张炎(词家),宋代重要词论著作。
上下两卷,上卷论词乐、音律,下卷论词的风格、音乐特征、创作方法等。
主清空、高远、雅正。目的:推尊词体。宗姜夔,贬质实(吴文英)。
《乐府指迷》,南宋末年沈义父,28则,给子侄辈讲论作词方法,提出作词标准,评价词人得
与失,分析创作中诸多具体问题,主张音律谐,下字雅,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
二、词体
1 、词与音乐的关系(P2、P21 )(隋唐燕乐)
(1 )词与音乐的关系不同于诗与音乐的关系。(清末明初刘熙载《艺概》)
词与音乐的关系:“言出于声”(因声填词),词乐一体。
诗与音乐的关系:“声出于言”(以声就诗),词乐二元。
音乐的特性进入了词的写作过程,它产生、影响,起制约作用的,诗则不然。
(2 )词所配合的音乐不同于诗所配合的音乐。
隋唐燕乐,一种大别于传统音乐系统的新型音乐,世俗、抒情、娱乐性,继承和超越了传统音
乐(雅乐、清乐),是异质、多元的音乐聚合体,具有特殊的声情品格。
A 、音乐类型:是世俗心音,真正的抒情音乐(“是以感其声者,莫不奢浮躁竞,举止轻飚,或诵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
B 、音乐功能:强烈的感官愉悦功能,突破儒家功利主义音乐理论的束缚(白居易《策林》第
64,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C 、传播环境:征歌选舞,传播于歌舞享乐环境中,多在官诗宴会、贵族笙院、富家豪门、酒
肆瓦舍、秦楼楚馆。
D 、歌唱要求:独重语音(李贽《品令》: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
颤,字如贯珠。老翁虽是解歌,无奈雪鬓霜须。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
隋唐燕乐:世俗性、愉悦性、狭媚性
1 、词体基本特征:正如隋唐燕乐脱离了传统的儒家功利主义音乐美学理论的束缚,作为与之
相配的歌词的词,自然与“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传统相区别,它所承载的情致与建功立业、修身养
性、经邦济世的志道不同,是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心灵的别一扇窗口。具有私性化、柔婉化、心绪化的
独特色彩。
诗:抒发感情(具体)
词:传递、表达情绪(悠微、难以把握、捉摸、弥漫、朦胧)
2 、词的创作——按谱填词(P35 )
作词先按律制谱,后配以歌词,依照音谱所定的乐段乐白和音节声调,制词相从,谱分音谱、词谱两类。
3 、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P51 )
指词调依从典调,歌词形式服从于音乐形式。
包括乐段分片(P52 )、词腔押韵(P57 )、曲拍为句(P60 )。
三、词调三类(词的音乐分类概念)
1 、令、引、近、慢(P91-97)
令:令又称为小令。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令就成了词曲中短章的一种泛
称了。歌令一般调短字少。因此,凡小调短曲也可概称为令。令曲的特点或许节奏较快。引:引本是古代乐曲的一种名称。在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意思,引词一般较小令要长。近:又称近拍,近拍为全称,近是近拍的省称。近与令、引慢的区别亦在于音乐上体段、节奏
不同。近与引两类曲调,其长短、字数大都介于小令与慢词之间,引与近在大曲中处于不同乐段而且其
节拍出有区别。
近拍:音乐体段,节奏上的特点。
近:慢曲之后,在入破之前,由慢转快之间的部分所用的曲调,节奏上近于慢拍与促拍之间。慢:慢是慢曲子的简称,调长拍缓和是慢曲的特点。慢词一般字多调长。
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与唱法,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音乐而不在文辞。
2 、偷声、减字(P113)
偷声与减字意义相同,都是指对本调在音乐上节短乐句或简化节奏,在歌辞上减少字句,从而
推出新词。
3 、添声、添字、摊声、摊破(P114)
与偷声减字相反,添声、添字、摊声、摊破,都是对本调在音乐上添入乐句或加繁节奏,在歌
辞上增多字句,从而推出新调。四者意义相同。
四、词家(最重要章节)
1 、宋初词坛
(1 )王禹偁,留下一首《点绛唇》,北宋初最早出现小令之一,是他滞留江南作官时期所作
(长洲知县),写用世抱负及不被理解的孤独苦闷,格调沉郁高旷。“凭栏远眺”、“天际征鸿”这种
境界,为后人宋词里被屡屡采用的境界。如辛弃痴《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宋词中最早咏物词,咏草,终篇无“草”字,对后代
宋人咏物词产生影响。与后世以刻画为工的咏物词有所,它并不是单纯写物,而是比较深切地注入了生
活感受。上篇借春意阑珊喻人世沧桑,下篇寄离情于芳草。
(3 )潘阆,《酒泉子》十首,忆杭州组词,都以“长忆”起句,是宋词中最早组词,把山水形胜作为词的重点来写,他是一个早期尝试者。
2 、北宋前期小令
(1 )晏殊(晏、欧并称,受冯延巳影响),词集《珠玉词》,约139 首。
“珠圆玉润”,“温润秀洁”(王灼《碧鸡漫志》)、“温润和婉”的美,“和婉明丽”(冯
煦)
A 、大多不涉艳情,而多表现基于人生缺憾的那种潜隐而莫名的惆怅。
B 、风格偏于雅,擅长在视觉、情绪的流动过程中捕捉隐微的情绪波动,细腻的心灵感受。
C 、雅丽的背景、平缓的节奏、雍荣的气度,没有激烈、外露的情绪,没有起伏跌宕的情感。
(2 )欧阳修(受冯延巳影响,晏殊得其俊,永叔得其深)
内容:反映艳情冶游生活,又反映了一些宦途风波个人际遇地方风情,保持了士大夫艺术风貌,
但也吸取了一定民间文学风味。